求郑振铎的《猫》的中心思想

求郑振铎的《猫》的中心思想,第1张

郑振铎的散文《猫》的中心思想:

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郑振铎的散文《猫》的主要内容:

写到了三只猫,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都是受人欢迎的,它给人带来了欢乐,是人的宠物,是可观赏可玩弄的物品,第三只猫由于天性的忧郁和懒惰被人厌弃,人的爱鸟被咬死,怀疑是猫所为,于是棒打猫,猫受伤后死掉。

猫对于人来说是弱势群体,是不能张口说话的无语者,话语权在人手中,我们可以对一只猫大加赞誉,也可以对一只猫极尽贬抑之能事,一切都由人说了算,识趣者或者是天性会讨人喜欢的动物可能会博得人的赞赏宠溺,而不识时务者却要造到人的抛弃乃至杀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赏析:

短篇小说《猫》读起来平淡朴实,其实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人和命运的二元对立),《猫》中出现的则是人和猫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只是将叙事内容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创作而已。“猫”是动物,“我”是“人”。可以这么说,当人和动物对立的时候永远都要比人与人对立起来更能看到真实的“人性”,而且看得更真切。

比如第一只猫“很活泼”,“我”看着三妹逗猫玩的融融泄泄的生活情景“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当猫无故病死后“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并为之“酸辛”。

当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的猫在周围邻居冷漠的观望中被那些“过路人”捉走后就“怅然”、“愤恨”、“诅骂”,在这段生活经历中展示的“我的人性”充满爱心。

表现得十分宽容、温馨、善良和光明。然而在“芙蓉鸟事件”发生后的“我”,不仅只凭主观猜测“妄下断语”,面对猫这个弱小、可怜的动物“怒气冲天”。

“拿木棒追打”、“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人在动物面前恃强凌弱,则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的一面。

不过,当“我”明白这只丑猫并非是罪魁祸首后,良心受到了谴责,就开始对“无人性”(人性的阴暗面)的言行表现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作为自己“心灵救赎”的“急救包”。

则象征着人性中“公正”和“正义”的觉醒。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里说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又是光明的人性的回归,唱响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猫

不过片长只有5分钟

本动画片以一只公猫的视角、身上的那缕清香,讲述了“他”与女主人在同一个屋檐下所过的略带感伤的淡然日子。女孩孤身一人。

很久之前的某天。新海诚的作品,开始了自认幸福无比的生活,一个个季节逝去,这个也不错,“他”在意的是女孩很早出门时的那副面庞、问候“他”时的那声淡语以及爱抚“他”时的那份轻柔……以致后来,一只名叫“咪咪”的猫咪向“他”表白爱意时,“他”婉言拒绝——“他”早已被女孩深深征服,“他”被美丽温柔的女孩捡回家,“他”终究无法抚慰她寂寞的心灵有点像《少女和她的猫》又叫《她与她的猫》,做着一份“他”不知也不介意为何的工作。然而

“做我的猫”这个梗的意思是,向某人表白,表达爱意。这个梗最早出自于一部**《流浪猫鲍勃》,**中男主角对一只猫说:“你愿意做我的猫吗?”这句话后来被网友作为表白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特别是用在情侣之间。

“做你的猫”则是指成为你的另一半,向你表达爱意。这个梗最早出现在一首歌曲《做你的猫》的歌词中,歌词表达了一个女孩想变成男孩的猫,以此来获得男孩的青睐。后来,这个梗被网友用来向自己心仪的人表白,表示想成为对方的另一半。

总之,“做我的猫”和“做你的猫”都是网络上的热门表白梗,分别用于向某人表白和向对方表达爱意。

第15集。《骑着鱼的猫》第15集:周知斐对于施花花经常跟段嘉洋在一起非常生气,周知斐迫于压力向段嘉洋表白了。《骑着鱼的猫》是由长信传媒出品,梓腾影视联合出品,沈文帅担任任总导演、萧昊鹏执导,吕小雨、罗正领衔主演的国风电视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12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2024-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