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成都崇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成都崇州好耍的地方

端午成都崇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成都崇州好耍的地方,第1张

夏天成都崇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崇州隆兴镇荷风水村

这里的荷田中间有栈道延伸至荷塘中间,沿着蜿蜒的栈道漫步于花田,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荷花莲叶,感受着阵阵微风瞬间让人神清气爽~

除了水雾,公园还新增灯光装置,夜晚赏花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如果在有月亮的夜晚又是一副让人难忘的“荷塘月色图”~

目前这里的夏黑葡萄等早熟品种正逐渐上市,喜欢吃葡萄的小伙伴不如安排一场采摘~

葡萄园内品种多的很,徐香蜜、黄金指、夏黑、阳光玫瑰、紫甜、巨玫瑰采一颗长相好看的剖开皮放进嘴里甜上心头~

采摘园的话可以去嘉宇葡萄采摘园,现摘的话根据葡萄品种每斤价格在15-20元~

景区地址: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群安村荷风水村

交通指南:成都-成温邛快速路-通安北路-荷风水韵公园(全程约41km,预计用时1h)

门票参考:免费(参考)

温馨提示:基地核心面积大概300亩,花期长达1个月,目前正是盛花期

桤木河湿地公园

离荷花基地不远的桤木河湿地公园也有荷塘,虽然面积没那么大,不过总算是一步一景,别有一番风味~

这里的荷花同样的亭亭玉立,在层层绿浪之间荷花摇曳生姿,沿着绿道骑行或漫步欣赏桥下的荷花,那意味也是非常不错的啊~

湿地公园除了赏花,这里也是夏日避暑的好去处,有较多的原始植被,尤其是水木杉栈道,纳凉拍照都超级有feel~

而且公园内遍布浅滩小溪,带上小朋友也是可以去玩水的,喜欢喝茶的可以坐在观景台喝茶聊天发呆,还是很惬意的~

喜欢野餐露营的小伙伴也可以自备帐篷、防潮垫、食物等,不过由于是湿地公园平坦的地方需要好好找找哦~~

景区地址: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光华大道

交通指南:成都-日月大道-成名高速-桤木河湿地(全程约44km,预计用时1h)

门票参考:免费,内部停车费10元/辆(参考)

温馨提示:①如果将车停在外面的路上就不要钱;②野餐露营的话最好带上防蚊虫叮咬的药品,注意防晒毕竟树荫下也有紫外线;③附近有很多小吃售卖,也可以自己带食物;④有公共厕所,但不是很多;

道明·竹艺村

湿地公园不远处就是藏在竹林深处的道明竹里,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竹编小镇,可以说整个村子都是竹子建造的,夏日来享受竹林田野清茶和新鲜空气还是不错的~

作为网红打卡地,竹里的标志性建筑就像是一个太极图里的“∞”符号,据说象征着无限和融合,有条件的可以来航拍俯瞰全景。

村里除了主体建筑和竹编艺术馆等,还藏着很多精致的小院,你可以散步喝茶、尝试一下竹编、尝尝农家菜,或者找一家精致的民宿休息,便能轻松过一个禅意假期~

景区地址: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重庆路龙黄村9组

交通指南:成都-日月大道快速路-成名高速-重庆路-道明竹里(全程约46km,预计用时46分钟)

门票参考:免费,内部其他院子消费单独收费(参考)

温馨提示:①村子里很多农家乐,可以吃到原生态绿色食物;②道明竹里需要提前预约,不预约可能人满进不去;

白塔湖

离着竹里便是白塔湖公园,有时间可以来这里环湖徒步/骑行,吹吹湖风呼吸新鲜空气,等待一场日落,听听白塔寺的暮鼓晨钟~

约上三五好友带上帐篷和食材烧烤工具,开到这里来一场久违的野外烧烤,吹着湖风享受美食,想想都很惬意~

或找个小岛农家乐,有水上凉亭的那种,不仅可以钓鱼,还可以游泳划船玩水,关键是拍照还出片,巴适得很~

景区地址: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西北白塔山

交通指南:成都-成名高速-白塔湖旅游专线-白塔湖(全程约49km,预计用时53分钟)

门票参考:免费(参考)

温馨提示:钓鱼的话可以直接搜索白塔湖珍珠岛,目前只有这家老板在经营

元通古镇

元通古镇被称为成都后院,川西水乡,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里没有其他古镇的过度商业化,保留了老成都的市井烟火气。

这里曾经依靠文井江码头而繁华一时,有着“小成都”之称,名至今还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木质结构的房屋、暗红的柱子、超级适合拍古风照片。

古镇毗邻江河,盛夏的时候来这里避暑非常巴适,在临河的茶馆吹着河风喝茶打麻将,或者在逛街吃美食相当爽~

景区地址:成都市崇州市崇州市元通镇聚源村号

交通指南:成都-成名高速-明珠大道-明日大道-元通古镇(全程约46km,预计用时1小时)

门票参考:免费,停车10元/辆/次(参考)

‍‍最正宗的就是最土的话,也是古蜀语,前真正的四川话流传到现在为数不多,只有灌赤片的较为接近,川南的相对比较正宗,因为那才是真正蜀国留传下来的部分蜀语,所以也只有乐山,泸州,宜宾,眉山,自贡等灌赤片的城市才是部分蜀语的传承者。‍‍

重庆话是四川话的一种,四川话不只是成都话,an读梅花音也不是成都话与重庆话的本质区别,成都话an还读an的时候(这也就一百年内的变化),两地方言其他区别已经很明显了。重庆话是包含在四川话里面的。一些平级概念:重庆话/成都话/乐山话/宜宾话/万州话/江津话/永川话/綦江话/巴中话/达州话/自贡话/内江话/威远话//雅安话/双流话/温江话/崇州话/邛崃话,「四川话」本身并无严格学术定义,但在方言学界和爱好者的通常使用中是有一定范畴的,这一词其「四川」的范围并不是指的现今行政意义上的「四川省」,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四川,也即今行政划分中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市全境。(为何成都平原是「川西坝子」,万州是「川东门户」,用现今的行政图去看自然是无法理解的。)「四川话」通常可以指:四川境内西南官话(四川境内除了西南官话,还有客家话等汉语方言,这个不是四川话)。西南官话成渝片+灌赤片,抑或李蓝的川黔片+西蜀片。通常更广义的四川话地区还要辐射到陕南西南官话区、湖北的利川等县市、贵州中北部地区。但四川话显然不能无限扩大到整个西南官话区,这也是要注意的。在使用「重庆话」这一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把它范围扩大到整个新直辖市。重庆话与现重庆所辖区县方言之间差别甚至可以大于成渝之别。在说一个地方的方言的时候,xx话通常只能精确到城的级别(比如以前重庆城为江北县、巴县二县,而调查中的两地方言就有所区别,而如今通常可以不加区分的称之为重庆话。),一些方言交错的地方甚至更需精确到村镇/街道。

看**、吃饭、做手工、游乐场等。

婚姻是家庭和社会的总开关,是子女成长、成才的基石,婚姻会涉及到经济、人事等多种问题,婚后会涉及到计划生育、抚养子女成人的主体责任,好的婚姻需要精心设计,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身份做出调整,也要防止婚姻因为经济和机遇问题,丧失理智,退化自己的社会功能,导致子女遗传人格变质。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维的古诗

  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中国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人。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维的古诗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复:又。

 鉴赏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按常理,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了,只是紧紧抓住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格外清锐,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裹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改变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维的古诗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4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维的古诗

  山中送别

 王维〔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 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5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维的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

 少府:官名。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079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2024-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