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艺术家街头演奏最后的莫西干人的时候用的是什么乐器?印第安竖笛吗?哪里能买到?

印第安艺术家街头演奏最后的莫西干人的时候用的是什么乐器?印第安竖笛吗?哪里能买到?,第1张

不是印第安竖笛,是盖那笛。买的话可以现在京东或者淘宝搜索看看,最好是到当地的琴行了解下。盖那笛和印第安笛是有区别的:

第一:两者的造型不一样,印第安笛的尾部造型是带点圆润的,盖那笛没有。盖那笛演奏时候和嘴唇接触部分有个明显的缺口。

第二:两者的音色不一样,盖那笛稍显低沉,印第安笛要音色要亮一点。

第三:两者演奏的指法不一样。

扩展资料

《最后的莫西干人》流传最火的版本目前是亚历桑德罗·奎瑞瓦路演奏的,也曾在中国表演的时候用盖那笛演奏过《大鱼》这首歌曲。

亚历桑德罗·奎瑞瓦路 (Alexandro Querevalú),波兰籍印第安艺术家。他在波兰西维诺伊西切的海滨长廊上演奏《最后的莫希干人》和《老鹰之歌》等作品并录制了视频而被大众熟知。

亚历桑德罗·奎瑞瓦路曾表示有人向他建议把盖那笛推广开,他说这些乐器的学习需要时间,但他现在分身乏术,做不了这件事情。

“我们用果壳做刮响器,也做空心摇荡器。他们摇起来的声音,就像风声。”亚历桑德罗说。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和听众都能感受到“自然”。阳光雨水风土地,直击心灵。

而跪着表演,也成为了亚历桑德罗的特色。他说:“这是我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样让我觉得很舒服自在,呼吸也很顺畅。”和大地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从中获取养分。

参考资料:

-亚历桑德罗·奎瑞瓦路

《最后的莫西干人》的配乐是很不错的,我不知道你说的是那个插曲

本片配乐由 Trevor Jones 和 Randy Edelman 两位音乐家连手,不过二人的音乐风格和成绩表现有明显的落差, Jones 的主题作曲和整体的效果气势上,要比 Edelman 的作品强出许多, Trevor Jones 的主旋律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作品,不仅可以挥撒的豪气乾云,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动人的 Love Theme ,在音乐中也整合了 ”The Gael” (如 The Kiss , Promentory , Writen by Dougie Maclean )的爱尔兰色彩,和 ”Orchestral Mohican” ( The Glade Part II , Writen by Daniel Lanois )的印弟安歌颂,加强故事角色出身背景的形象,也都是旋律很动听的主题旋律. Fort Battle 是一段气势情感与旋律性都十分成功的动作主题,而 Massacre/Canoes 在音乐格式上则是管弦版的 ” 布兰诗歌 ” ,由 Track 1 听到 Track 9 ,原声带前半段由 Trevor Jones 作曲的部分一气呵成,兼具了豪情气魄与柔情唯美,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效果.

自 The Courier 之后音乐进入由 Randy Edelman 作曲的部分,其实 The Courier 和 Cora 在主旋律的作曲上也算是很好的作品,不过在风格上和 Trevor Jones 的作品并不融合, Edelman 的作品采用带有现代感和民谣色彩的吉他编曲,听起来几乎像是另外一部**配乐,令人仿佛看到了美国60年代的无际麦田和恬静无争的乡间小镇.而 Edelman 其余的作品,不晓得是不是因为他的运气稍差,分配到的配乐段落都是**中比较阴沉的部分,使得这些作品几乎都很无趣,最后一首由 Giaran Brennan 制作的主题曲 I Will Find You ,是时下风行的新世纪美声风格,算是可以稍微拉抬一下原声带每况愈下的无力感.

整体而言,这张作品可以算是 Trevor Jonse 的代表作,但 Edelman 的发挥有限,而且不如 Jonese 那样抓到**的神髓.不过像《最后的莫希干人》这样的**音乐展现了**的微妙处,**常是不符合现实,但大家又都能接受的艺术产物,就像这样一部风格现代化,而且没有明显民族色彩的**配乐,也可以一点也不勉强的放在一个历史传奇**中,而且同样能令人感到震撼与感动

下面的链接里是所有的插曲

参考资料:

http://musicsinacomcn/yueku/a/70897html

帮你用中文发音标注出来了,有个别音用中文是标不出来,只能用近似音。

譬如,き(ki)、け(ke )、こ(ko)、ひ(hi)、え(e)、せ(se)、れ(le)、て(te)等,几个音还是与实际日文发音有一点区别的,注意。

kokia-ありがとう<泪的告白>

作词:kokia 作曲:kokia 编曲:日向敏文

演唱:kokia(吉田亚纪子)

谁もが筑かぬうちに打呢莫嘎 克租卡鲁 乌七里

何かを失っている那里卡哦 乌西拉-特一鲁

フット筑けばあなたはいない夫-拖克租科巴 阿拉他瓦 一来一

思い出だけを残して哦莫一得打克哦 罗科西特

忙しい时の中 言叶を失った任用达のように一索嘎西一拖克罗拉卡 科拖巴哦 乌西拉-他 林哟他七罗哟哦里

髪角にあふれたノラネコのように卡米卡多里 阿夫呢他 罗拉尼科罗哟哦里

声にならない叫びが闻こえてくる科诶里那拉那一 撒克比克科诶特库鲁

もしも、もう一度あなたに会えるなら莫西莫,莫一七多 阿拉他里 阿诶鲁那拉

立った一言伝えたい他-他 黑拖科拖 粗他诶太一

ありがとう阿里嘎拖-

ありがとう阿里嘎拖-

时には拖克里瓦

伤つけあっても克租粗科阿-特莫

あなたを感じていたい阿拉他哦 看几特一太一

重いでは哦莫一德瓦

せめてもの慰め塞乜特莫罗 那古撒乜

何时までもあなたはここにいる南几麻德莫 阿拉他瓦 科科里一鲁

もしも莫西莫

もう一度あなたに会えるなら莫-一七多 阿拉他里 阿诶鲁那拉

立った一言伝えたい他-他 黑拖科拖 粗他诶太一

ありがとう阿里嘎拖-

ありがとう阿里嘎拖-

もしも莫西莫

もう一度あなたに会えるなら莫-一七多 阿拉他里 阿诶鲁那拉

立った一言伝えたい他-他 黑拖科拖 粗他诶太一

もしも莫西莫

もう一度あなたに会えるなら莫-一七多 阿拉他里 阿诶鲁那拉

立った一言伝えたい他-他 黑拖科拖 粗他诶太一

ありがとう阿里嘎拖-

ありがとう阿里嘎拖-

あなたを感じていたい阿拉他哦 看几特一太一

时には拖克里瓦

伤つけあっても克租粗科阿-特莫

如果这都不算爱

是否爱就是忍耐不问该不该

都怪我没能耐转身走开

难道牺牲才精彩伤痛才实在

要为你流下泪来才证明是爱

如果这都不算爱

我有什么好悲哀

你的慷慨

是我自己活该

如果这都不算爱

我有什么好悲哀

你只要被期待

不要真正去爱 oh no

还要怎么的表白才不算独白

都怪我没能耐转身走开

难道牺牲才精彩伤痛才实在

要为你流下泪来才证明是爱

你的感情太易割爱

把未来转眼就删改

我的心却为你空白了一块

如果这都不算爱

我有什么好悲哀

你的慷慨

是我自己活该

如果这都不算爱

我有什么好悲哀

你要的是崇拜

并不是谁的爱 oh no

学龄初,有段时期好奇于探索外星人未解之谜以及世界八大奇迹,如今具体内容几近遗忘,但是记住了名字美妙的“玛雅”、神秘的“印第安”、“印加”,脑海中出现了藏在美洲丛林深处的残垣废墟,以及壮美的日落和峡谷。

看到“印第安”字眼,便联想到“太阳”、“部落”、“神秘美”、“原生”等词。印象中,那满身羽毛和满脸纹饰下的眼神似乎要洞穿你的内心,令我不敢直视,但转而却好奇地想了解这个特殊民族群体的一些文化印记。

印第安人以部落和族群散落在美洲大陆,直至欧洲人踏进这块美丽多彩的土地,原始部落与现代文明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了现代文明格局的最终诞生。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心中,道听途说的“野蛮人的部落”、“拉美印第安食人族”,一度拉开了印第安与所谓现代文明人的差距。但到头来,野蛮的新定义却注定将这个看似无解的争议最终推进死胡同,无唯一解。

年初微博热转的印第安从艺者街头表演视频《梦回印加》以及《最后的莫西干人》是本期话题的导火索,先是mp4循环往复,不解渴,而后陆续搜索了大量印第安音乐,接着又移向美国小说家库柏所写的《最后的莫西干人》及据此拍成的同名**,过了把印第安瘾。

印第安,你的文明从远古到来,又从我身边走过。

排箫长笛排箫

印第安人热爱自然,取材于自然,如吹奏乐器由竹、芦或动物骨头构成,打击乐器(鼓类)用树干、果壳制成。

印第安的长笛与我们的箫类似,竖着吹,排箫则是两排由长到短的竹箫组合而成,凭视听感觉做个粗浅辨别,二者音色正如外形,排箫的声音短而粗,长笛的声音细而长,较有金属属性。

但总体而言,这类乐器与陶笛和埙类一样,吹孔带出来的音色兼具优美和忧伤情绪。

音色中空飘忽,如烛火在微风中颤动,路径略蜿蜒,时而烛火快要熄灭,尔后忽然飘正。

《梦回印加Sunquyman》

一开始就将我带入了浓浓的美洲森林氛围,仿佛置身清晨的大深林。原始森林何其神秘、静谧,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几乎同步实现。

深山清泉流响,蛙叫虫鸣,鸟啼风动,偶尔传来一两声鹰唳。

空灵低沉的排箫,那短促的吐音就如那只大鸟展翅飞过的一瞬间;短暂的声响后迅速又恢复到虫鸟细碎的静谧。

长笛带着主旋律,声音一出来便奠定了哀沉、忧伤、凄美的调性。

其呜咽哀婉、悠扬远古、空灵优美,但在这里,却更多地化为凄凉和悲美。因是人的气息吹出来的,所以更直接明显地嫁接了人内心的情绪和感情,声线感染力极强,最是牵引听者的情感。

在曾经的故土上,发出血统里继承来的声音,告诉你那逝去的岁月,失落的文明。

在现代都市街头,曲子缓缓飘来,微澜中酝酿着痛诉。犹如一本昏黄老旧的相册摆开,路过的你不经意翻开它,阅读它,便被深深触动,因为那里有着民族魂的伤痛,它触动的是你的心灵。

低音和高音的排箫,犹如父女俩的对话,一个低沉稳重,一个灵动俏皮。但无奈铁蹄炮火下,再和谐温柔的亲情,也只能化为灰烬。难以想象,对幸存者而言,那种美好的画面只能从灵魂的记忆深处寻找,再也回不到现实。

长笛与排箫,配合默契,衔接紧密,高峰处叠加紧追,诉不尽,倾不完,道不明,有苦楚和委屈,也有乐观与坚强,就如明天再升起的太阳。

高峰处的悲壮,一面是壮丽,壮丽的背面则是沉痛,如硬币般不分彼此。壮丽的一面,有如美洲大陆的太阳升起那般,宏伟壮观;沉痛的一面,则源于历史深痛、催人落泪。

而仰天长啸过后,只剩下低头和屈尊卑微。如时人所说,那高高的鼻梁也架不住曾经的辉煌文明。要么消失要么被同化,这就是现代的印第安人面临的处境。

呜咽低沉处是沉痛哀婉的倾诉,高潮则是久屈他人膝下的悲愤和灵魂深处的无奈。

整曲无异于这个民族凄美壮丽的、微弱的呐喊——人口、生产力、制度……所有一切都决定了这种呐喊必定是微弱的。

《最后的莫西干人》

这片孕育印第安文明的土地上,有连绵起伏、物种丰富的原林山群,有开阔壮丽的大峡谷和大瀑布,有高耸入云的悬崖危石,这里的红肤色人脚踏与我们一样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土地,却最终流离失所,受制于外来人。

这个古老朴素的群体,是人类的一小撮代表,较之现代文明,他们总不会与时尚先驱、改革领袖等时新词汇沾边。

在美国没来之前,英法殖民拉锯战已深入持续,内外手段结合、多面触及并介入到印第安原住民的生命圈中。从内,分别笼络不同部落酋长,激发或制造更多族群内乱,坐收渔翁之利;于外,用圣经和酒精麻痹印第安人的思想和意志。这套路,不是很熟悉么?

诚如时人所评,一部殖民史也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生命的“轻”与“重”,是相对而言的,每个形容词对应着不同的主语。

家园毁灭,亲人失散,生命消亡,传承难继,所有生命中的美好毁于一旦,这对印第安人而言,便是他们生命中最无法承受的重。

然而,对一些人而言,这又轻到足以被忽略,就好像你坐在任何一间美洲大陆的麦当劳里,没有一丝一毫感觉神经会将现代的快捷舒适跟以前的殖民相提并论、还为你深度剖析是与非。

对曾经的故土,诚如酋长所言,他们至诚感激,因为“盐湖给我们鲜鱼”、“森林给我们麋鹿”、“天空给我们飞鸟”,他们在这片土地繁衍后代,哺育子孙——而这些在现代文明人眼里,正如动物界的生物一样“没追求”——与纷繁杂乱、充满无限可能的欲望相比,这显得多么的单纯和低级。

这有点像《上帝也疯狂》里现代人与非洲卡拉哈里地区的部落(布希族)生活/生命交织后产生的道德反射与折射,与世无争的族人当然不理解现代人组织、法律的概念以及复杂的生活程序和处事流程。而我们在一个个场景交叉引发的笑点后,多少还是会羡慕他们快乐的极简主义。

历史的车轮不会后退,若干年后,除了这不绝于耳的音乐,还能留下什么?

谁也不知道,但这无法阻挡他们用音乐追寻先人在这片大地曾经的文明和辉煌,以及纪念逝去的生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055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2024-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