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中的社会性别

大学校园中的社会性别,第1张

研究生考试面试中对女生存在不公平现象,一所性别比较大高校的女厕所常常拥挤,汽车的座椅一般是按照男性的标准设计……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现象,都跟社会性别有关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当代高校女生节现象分析

一、高校女生节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

今年是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可以说是中国女性解放的60年。60年来,中国妇女地位不断提高,权益大大改善,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半边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正得到不断的提升,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也显得日益重要,在校女大学生比重也越来越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18849万人中女生占到了479%;在校硕士研究生的1195万人中,女生占到了467%;在校博士研究生共计2225万人,其中女生占341%。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后,高校逐渐成为了性别教育的重要场所,各高校内部逐步普遍设立了以女生为参与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女生组织,如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女生部、女工部等。据统计,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的学生组字中,已建立女生部等机构的有46所,占总数的639%。近年来,随着高校社团文化的繁荣,女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各类女生社团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立,其活动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多彩,女生节等活动形式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新亮点。

二、高校女生节的由来

女生节在高校中流行由来已久,大概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间一般为每年的3月7日,目前,北大、清华、复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等都有缤纷多姿的女生节校园文化活动。至于女生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起源于广工女生节:1991年,广东工业大学前身广东工学院男女生比例失衡,在这个特定环境下,以“关爱女生”为宗旨,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业务能力、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提升的女生节诞生了,并定于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举行,时间为一周。

2、因三八妇女节而产生:据说,每年的“三八妇女节”,高校女生因不愿称自己为妇女,而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便有人提议比妇女年轻的女生们在三月七号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

3、情人节衍生品:中国情人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和西方情人节(每年的2月14日)都是在寒暑假里,所以,女生节诞生了。在这一天,男生向深爱已久的女生表白,或者男生们为女生过节,寻找让自己心动的女孩。

三、高校女生节的主要活动

说起女生节的活动,那真可谓是丰富多彩。各高校往往在结合本校具体实际的基础上,从女生自身的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开展一系列精彩而有创意,同时还很有意义的活动。

这些活动中,有专为女生设计的,如“花样年华”插花大赛、食神厨艺大比拼、手工制作品征集大赛、价格猜猜猜、女生趣味运动会等突出女生性别特色的活动。还有诸如“她”的笑脸摄影作品征集大赛、美甲大赛、“魅力大比拼”、 “靓丽半边天”歌会等展示女性自身魅力的活动。也有诸如感动中国女性书签展、女生公益讲座等从关注女性健康与发展出发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参与其中的女大学生普遍表示“活动都挺有意思的”,“不错,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有意思了,也让我们有了更多大学生活的珍贵记忆”,“这些活动都挺符合我们女生需要的,而且还能学到不少东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同时,还不乏以凸显关怀女生为主体的活动,如最佳绅士、我眼中的她、“载你去兜风”电瓶车接送女生、温馨祝福等。参加到这一部分活动中来的同学大都觉得“一开始还挺不好意思的,不过后来就都熟了”。参与到其中的男生们大都认为这样的活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也让他们更加的了解女生了。而在女生们看来,这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女生们大都觉得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四、从社会性别理论看高校女生节的积极意义与问题

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Gender)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是表示权力关系的基本途径。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Sex),主要是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正因为社会性别这个概念,男女平等有了更为深邃的内涵——它打破了男权制思想所认为的男尊女卑性别秩序是普遍存在并且不会改变的迷思。

2、高校女生节文化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女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不可或缺,也不可低估,她们的社会性别观念不仅是当今社会文化的折射,而且预示着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并将影响新的一代或者几代人。可以说,举办女生节之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举多得的。它既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策划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昂扬的校园氛围,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1)丰富了女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长期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无差异性使得很多适合女生特点的活动难以得到有效开展,而性别色彩浓厚的女生节活动则旗帜鲜明的将性别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强化了学校团学组织的社会性别意识,在活动的设计中更加考虑女生的特点。一些活动中男生的加入设计不仅使女生感受到了温暖,让男生们增进了对女生的了解,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尊重,也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树立起健康正确的性别交往观念,还避免了由于女生节的大部分活动是针对女生的而导致男同学兴趣不大、参加活动人数的比例偏低的情况,进而扩大了参与和女生节文化活动的影响力。社会学家梁勇表示,女生节反映出了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大学组织这种人文关怀性比较强的活动,不仅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能让学生们正确认识到应该如何与异性相处,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有益。”

(2)女生节对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女生节,每一个女生都是主角。女生节的一系列活动,给予了女大学生在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女性的魅力,展现女性的价值,赢得对于女性的尊重的机会,同时也是女大学生们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在展现自身魅力的同时,能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挖掘了自身的潜力,提升了主体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让身为女性的女大学生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并不比男生差,在有些方面甚至是有着突出优势的。这让在饱受职场性别歧视严重氛围里的女大学生们找到了自信,懂得了自尊自强,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长了智慧,张扬了活力,同时强化了社会性别的平等意识,让女大学生们找到了面对挑战、接受挑战的勇气,点燃了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的斗志。让更多的女性树立正确的职场观念,学会维护女性自身在职场的相关利益,因而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五、高校女生节文化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问题

很多高校所开展的女生节活动与其它校园节文化活动往往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时代感与新鲜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很多高校的女生节在开展的过程当中未明确提出“性别平等”的方向。而活动的设置虽然是努力契合女生的需要,但在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对性别意识的固化,在定位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性别观念,大多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一种传承。而且,女生节的举办对各种社会资源挖掘的不够。

2、对策建议

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妇女组织应重视重视在高校社会性别课程和知识的普及,营造性别平等的环境氛围。应大力支持女生节相关活动,应积极加强对高校女生节活动的引导,发挥其育人功能。要在着力提高活动的层次上下功夫,紧随时代的步伐,发挥创新能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高校各社团组织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打造女生节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在活动中不断地更新新一代大学生的形象。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可以邀请女教授、女企业家等杰出女性代表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活动的层次,丰富活动的内容,激励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86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