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人游牧的古老习俗

马赛人游牧的古老习俗,第1张

  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

  马赛人(Maasa),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如今的马赛人一方面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当地的旅游业中。

  马赛人骁勇善猎,按照逻辑,马赛人生活在草原、丛林中,与野兽为伍,善于捕猎理所当然。但事实上,马赛人人不仅不狩猎,甚至只是在庆典的时候才吃肉,而且从来不吃包括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对自然的崇拜使他们远离了狩猎。马赛人的日常需要是由牲畜的奶和血提供的,他们口干了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就像我们喝饮料。马赛人认为牛群是神的赐予,他们鄙视农耕生活,认为耕作使大地变得肮脏。马赛人把牛群看成生命,在夜间,牛群关在村落里,甚至和主人共居一个茅舍。白天由小孩子照看牛犊,大孩子则赶着牛群去较远的牧场。正是由于马赛人不狩猎,不吃野味的习俗,才使这片土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现在的马赛人大都定居了,唯其独特的民风民俗还得以保留。但是,在马赛人保护区的四周,农场主联合起来向他们兜售自己的“现代观念”,促使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出售或出租自己的土地。这已经使马赛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也许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提及他们的时候,马赛人已经走出原始部落,融入了现代社会。

我喜欢汉语,而且只喜欢这一种语言。初中的时候很喜欢收集句子,喜欢推敲某个词怎么用最合适。看到自己不熟悉的词会翻词典,遇到特别精当的表达会刻意记下。喜欢朗读,尽管读的并不好。喜欢写点精美短小的片段。高考后填志愿,只填了汉语言文学这一个专业。但阴错阳差被调剂到了德语系。德语我学得很枯燥,只有在发现德语和汉语某些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联系时,才会感觉有些趣味。我选了文字学的课。我自学了音韵学,因为我没时间上音韵学的课。我几乎把现代汉语课本抄了一遍,因为看过去觉得记不住什么东西,只有抄下来才能有些印象。我经常给文院的老师写信,讨论我在学习句法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每个假期都计划着学一些新东西,文献学、训诂学、历史语言学、方言学等等,虽然不能完全掌握,但我一直尽量拓宽自己了解的领域,因为我不知道下学期能旁听的是什么课,这些课需要什么预备知识。

“汞中毒”事件时间表

■2009年11月7日,在西单大悦城豆捞坊,马赛未到餐厅时,刘晓静将为马赛点的雪碧打开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汞珠。不知情的马赛喝下雪碧后被送往医院治疗。

■2009年11月16日,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称,将为马赛垫付一定医药费。

■2010年2月1日下午,可口可乐对外发表声明称,汞中毒绝不可能来自于生产环节。

■2010年2月4日,受西城警方委托,中国包装科研检测中心对当事雪碧罐进行检测。

■2010年3月10日上午,马赛被带往西城公安分局刑警队,随后被刑拘。

■2010年3月15日,西城警方对外发布调查结论,马赛饮用的罐装雪碧饮料内发现混杂有水银,警方初步认定系28岁的女青年刘晓静所为。

■2010年4月,马赛因涉嫌损坏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其情人刘晓静、保安高星原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西城检察院批准逮捕。

■2010年12月13、14日,西城法院分别开庭审理马赛案,刘晓静、高星原案。

深度调查

父亲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要撒谎

马赛虽年仅21岁,却经历三次被谋杀,继而又转为一名刑事被告人,他缘何从一个不幸走向另一个不幸,马赛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家庭?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马赛的父亲、同事及辩护律师。

律师

他是个很傻很天真的孩子

今年12月3日,受马赛家人的委托,易胜华律师担任马赛的辩护律师。上周,易律师到看守所会见了马赛。“他是个很简单、很纯朴的小男生!”易律师对记者说,虽然是第一次相见,但几分钟后,马赛和他交谈的气氛便轻松活跃起来。

“通过1个小时的交流,我觉得他是个很傻很天真的孩子!”易律师说,马赛遭到三次下毒竟没敢想刘晓静要杀害自己。“马赛说,第一次下毒,他没有任何觉察;第二次下毒,他觉察到有异物,但只是简单地认为食物被污染,没有当回事;第三次下毒,他仍然简单地认为是雪碧的质量问题。”当知道是刘晓静下毒后,马赛说他先是震惊、失望,随后是难过、痛苦,心情非常复杂。“我压根没敢想刘晓静会害自己,若是这么想了,就会觉得自己心理太阴暗!”马赛这样对易律师说,他对刘晓静是深信不疑的。

对于向可口可乐索赔一事,易律师说,从事发到案发,马赛从未向可口可乐索赔过,可口可乐垫付的2万元医药费,也是可口可乐公司主动拿过来的,所以整个事件不存在索赔之说。

对于推责于可口可乐一事,易律师说,马赛中毒后,按一般逻辑,第一反应肯定是认为产品有质量问题,继而产生向可口可乐维权的想法。其间,马赛的确对警方说过:“是我自己亲手打开的雪碧”,但他说这话时正处发病期间,脑子是含混不清的,所以,发病期间表述不准确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马赛被控损坏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易律师说,由于未开庭,他不太方便曝露他的辩护观点,但有两点可能明确,第一,马赛在整个事件中仅接受过两家媒体采访,而且两篇报道只是陈述事件前后,并未涉及谁打雪碧这一关键细节;第二,直到警方告诉他,马赛才知道是刘晓静在雪碧内投汞,之前,他一直认为是雪碧质量问题,根本没有故意隐瞒事实,也压根未和刘晓静立下所谓的“攻守同盟”,把责任推向可口可乐。

父亲

出事后才知儿子“地下情”

马赛住在方庄附近一栋老式居民楼内,家中显得有些破旧和狭小,客厅里最显眼的“家电”是一台款式早已过时、外观已经破损的电脑。马赛小时候父母便离异,被判给了母亲。目前,马赛父母均没有工作,其父亲偶尔干“临时工”挣点儿钱。

马赛父亲马先生说,2005年底,马赛顺利参军入伍,在内蒙古当上了一名通信兵。在两年服役期间,马赛曾两次受到部队嘉奖,而且还入了党。2007年底,19岁的马赛从部队退役。后来马赛被安排到环卫中心上班。

马赛在环卫中心工作了大半年之后,与比自己年长7岁的女同事刘晓静开始接触。对马赛的这段感情时,马先生说,直到儿子出事时,他才知道儿子的这段“地下恋情”。

去年9月8日,也就是儿子住院第二天,他得知儿子中毒入院,“当时我在南方办事,听说后非常着急,我最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留下后遗症。”随后,马赛的一位长辈给报社打了热线,媒体便开始关注“雪碧汞中毒”事件。

“谁承想是人为下毒?家里人谁也猜不到。”马先生说,当初要向餐厅和可口可乐索赔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马赛事后跟警察坚称“是我自己亲手打开的雪碧”,马先生说,儿子从来不说谎,但不明白马赛这次为什么要这样说。

马先生红着眼圈说,马赛被警察抓走后,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他觉得自己大半年来变得自闭,一向好面子的他不愿下楼,吃饭时只要想起马赛就再也咽不下去。

同事

感觉他涉世太浅

马赛的同事刘女士告诉记者,马赛这孩子挺有礼貌,每次见她都会主动叫“阿姨”。刘女士还说,马赛给人感觉比较实诚、单纯。她曾提醒马赛,要是怕被熟人看见,就戴上帽子、墨镜、口罩,但马赛并不在乎,说扫马路不丢人,所以很少戴口罩。

“接二连三设‘鸿门宴’,水银接二连三地在食物中出现,他居然没怀疑过那女的,这孩子太傻太单纯了。”刘女士说,这孩子还是涉世太浅,没什么经验。

刘女士说,马赛出事前,她从未在单位听说刘晓静跟马赛有“婚外情”,直至“雪碧汞中毒”案发,刘晓静被警方抓走。所以,马赛出了这么档子事,的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保安员遥控支招杀情夫三次投毒

记者了解到,在随后的作案过程中,刘晓静一直通过电话与高星原联系,高星原指导她如何操作。

2009年11月3日,刘晓静在西单一个药房购买了10支体温计,并约马赛在西单一家餐厅吃火锅。二人见面后,刘晓静将放在塑料袋中的汞珠,偷偷放进了马赛的火锅小料中。马赛在吃了几口后,因感觉味道异常,便停止了食用该小料。

几天后,刘晓静再次购买了10支体温计,趁机将汞珠放入给马赛的盒饭中。马赛吃饭时,当场发现了米饭中的汞珠。此时,刘晓静假装毫不知情,陪同马赛去医院检查后,二人一起到餐厅索赔。

11月7日,对此事始终没有察觉的马赛,主动约情人刘晓静及其表妹在西单大悦城豆捞坊就餐。此时,刘晓静第三次购买了10支体温计,与表妹一起提前赶到餐厅,并点了马赛平日爱喝的雪碧。随后,刘晓静趁其表妹去厕所的时机,将马赛的雪碧提前打开,并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汞珠。

几分钟后,匆匆赶来赴约的马赛,在用吸管饮用罐装雪碧饮料时,突然口吐大量汞珠,后被餐厅老板送往医院治疗,并诊断为急性汞中毒。随后,雪碧的供货商——亿星华源商贸中心的销售代表凌刚接到有人喝雪碧汞中毒后,迅速向北京警方报案,至此引出了轰动一时的雪碧汞毒门事件。

记者在采访时还了解到,汞毒门事件发生之后,刘晓静见马赛病情逐渐好转,且又交了一位女朋友,便十分气恼。回家后,她便将自己与马赛的关系含糊地告诉了丈夫。得知此事后,其丈夫便找来多名小混混,准备“教育”马赛一番。此时,刘晓静再次找到高星原,让其在丈夫殴打马赛时,趁乱用硫酸将马赛毁容。但“小混混”们对马赛一番拳打脚踢后,便迅速逃离医院,高星原没来得及下手,毁容计划破灭。

为索赔嫁祸雪碧汞毒门真相揭底

接到餐厅报警的西城警方迅速对马赛汞中毒一事展开调查。据了解,事发后,马赛在医院接受检查时,无意间听到朋友及餐厅经理提到赔偿一事,遂在接受民警的询问时,马赛一口咬定雪碧饮料为自己开启。

为了防止事情败露,马赛还要求刘晓静统一口径,并通过家人向媒体披露,在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雪碧中喝出了水银。为掩盖自己投毒的事实,刘晓静与马赛一拍即合,两人订立了“攻守同盟”。

之后,马赛的家人联系了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雪碧汞中毒”就此爆炸式地出现在各媒体上,可口可乐公司和供货商有口难辩。

很快,民警通过对雪碧罐的生产厂家、可口可乐公司生产流水线等相关环节进行调查,同时在天津的中国包装科研检测中心对马赛喝的雪碧罐进行检测,确认雪碧的罐装包装没有任何针眼等来自外力的破坏。

最终,警方确定罐体内汞系为人为投放,并再次将案件的侦破方向转移到受害者马赛及其情人刘晓静身上。3月初,警方在对二人再次进行询问后,刘晓静终将事件的真相和盘托出。

据了解,警方在刘晓静家勘察时,在窗台上发现了体温计被敲碎的痕迹。

■记者追访

可口可乐表态没有索赔考虑

昨天,可口可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先生表示,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里,公司始终在全力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并对当事人进行了人道主义帮助。事件真相公之于众后,目前公司并没有要求赔偿的考虑。

■案情释疑

被害人马赛为何也被批捕

据承办该案的检察官介绍,当时马赛称雪碧是自己打开的,势必在公众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个事实是马赛自己捏造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造成他人重大损失的,构成该项犯罪。

>>对话敲诈嫌犯

马赛:不敢相信女方下毒

检察官:当时为什么要说是自己打开的?

马赛:我说是我自己打开的,就排除了人为因素。

检察官:当时就没怀疑过刘晓静投毒吗?

马赛:想到过,但是始终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刘晓静:丈夫对我很好

检察官:为什么主动向马赛示爱?

刘晓静:当时丈夫忙于升迁,自己一个人生活很空虚。

检察官:你丈夫对你不好吗?

刘晓静:我虽然跟马赛在一起,但不会跟丈夫分开的。他对我很好,我很对不起他。

检察官:现在最想念谁?

刘晓静:很想念自己身体不好的母亲,跟还未成年的孩子。

马赛人主要分布在东非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交界地区,人口大约50万到100万。马赛人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以牛羊肉及其奶、血为主要食物,而且马赛男子在吃肉时,女人不得在场。据说一旦女人看到马赛武士吃肉,他们的食物就不能给他们带来充足的能量去战胜猛兽。

  马赛人的服饰以红色为主,色彩鲜艳,男子头上都梳着无数的小辫,女子却留着光头。这在坦桑尼亚当地也算独具特色了。因此,很多旅游商店门前,都有马赛人站在那里招揽生意。坦桑尼亚著名的乌木雕像,很多也是以马赛人为原型雕出来的。甚至一些景点的厕所门上,男女的标志也是马赛男女的头像。不过,由于梳小辫的是男厕,光头的是女厕,有时会造成误会,不知道的外国游客一不留神就会走错。

  坦桑尼亚政府告诫说,最好不要给马赛人照相。当地报纸也多次呼吁,尤其在没得到马赛人允许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对他们贸然拍照,因为马赛人认为照相会缩短寿命。马赛人曾是非洲草原上、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优秀猎手。如果激怒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曾有西方游客由于不知内情,擅自给马赛人拍照而遭遇不测。

  但随着土地减少,马赛人渐渐走出原野,进入城市,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现在,不少城市马赛人开始接受拍照,甚至还主动要求和游客合影。当然,这些都是有偿的。

参考文献:环球时报

马赛人的生活

婚姻与家庭

  

马赛人妇女

以畜牧为生的马赛人是完全的游牧民族,终年成群结队流动放牧,几乎全部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为生。他们的村庄用带刺灌木围成一个很大的园形篱笆,环绕一圈泥屋构成,可容纳4~8个家庭及其牲畜。在较老的马赛男人中间一夫多妻现象较为普遍,同一年龄组的男人之间可以借妻,娶亲要用牲畜做聘礼。

等级与制度

  马赛人有许多父系氏族集团构成两个等级或部落分支。社会结合的基本制度是年龄组制。按照这种制度,相同年龄的集团在相同时期接受割礼进入成人生活;由此形成的年龄组是个永久不变的集团,贯穿它的成员终生。他们透过等级制度晋升,每一级大约 持续15年,包括那些低级武士、高级武士和低级长老,直到他们成为被授权为部落做出决定的高级长老。马赛人社会极平等,从未出现过奴隶占有现象。 年轻男子在大约14~30岁时,传统上称作「磨难人」(morans)。在这个生活阶段,他们孤独地住在丛林里,学习部落的风俗并锻鍊体力、勇气和耐力——马赛武士以这些特征闻名於世。礼仪大事由典礼专家(oloiboni)主持,他虽然没有政治权力,却是其人民的宗教领袖。目前肯亚和坦尚尼亚政府正在鼓励马赛人定居务农,放弃磨难主义生活方式,接受正规教育和在更大的程度上同化。

游牧与部落

  马赛人骁勇善猎,按照逻辑,马赛人生活在草原、丛林中,与野兽为伍,善于捕猎理所当然。但事实上,马赛人人不仅不狩猎,甚至只是在庆典的时候才吃肉,而且从来不吃包括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对自然的崇拜使他们远离了狩猎。马赛人的日常需要是由牲畜的

马赛人

奶和血提供的,他们口干了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就像我们喝饮料。马赛人认为牛群是神的赐予,他们鄙视农耕生活,认为耕作使大地变得肮脏。马赛人把牛群看成生命,在夜间,牛群关在村落里,甚至和主人共居一个茅舍。白天由小孩子照看牛犊,大孩子则赶着牛群去较远的牧场。正是由于马赛人不狩猎,不吃野味的习俗,才使这片土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现在的马赛人大都定居了,唯其独特的民风民俗还得以保留。但是,在马赛人保护区的四周,农场主联合起来向他们兜售自己的“现代观念”,促使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出售或出租自己的土地。这已经使马赛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也许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提及他们的时候,马赛人已经走出原始部落,融入了现代社会。

装饰与服饰

  马赛人的装束很显眼,男人批“束卡”,实际上是红底黑条的两块布,一块遮羞一块斜披在一边的肩上。马赛人女性穿“坎噶”,颈上套一个大圆披肩,头顶带一圈白色的珠饰。她们的耳朵很大,有的大耳垂肩,马赛女孩生下来就扎耳朵眼,以后逐渐加大饰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长,洞也越来越大。马赛人大部分都缺少两个门牙下齿,这是从小拔掉的,为得是灌药方便。当然,那些前卫的青年们已经开始屏弃许多习俗,如果您看到梳着马尾辫的马赛姑娘,请不要惊讶。此外,马赛人都随身携带一根圆木或长矛用于防身、赶牛。由于长期形成了习惯,即使进城逛街也不离身。据说这是政府特许,别的人是绝对不可以这样做的。

村庄与住屋

  马赛人的村庄是由泥土堆砌成,排成圆环,圆环外用带刺的灌木围成一个很大的圆形篱笆,每个村庄可容纳4-8个家庭及其牲畜。马赛人的传统的屋子像倒扣的缸,开一个很小的门,人只能弯腰才能进去,这样,主人可以在家里方便地刺杀试图进入屋内的人。现在,这样的住房越来越少。茅草屋是包括马赛人在内众多非洲民族的选择,但是在热带大草原上,这样的屋子根本抵挡不了日晒、雨淋和白蚁破坏。以至于非洲部落居民不停地盖房、迁居、补墙、换柱、加草。但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仍在坚持这种糟糕的房屋。一来是经济生产水平低,二来是传统观念作祟,他们担心会因此使自己或周围的人受到诅咒。在很多马赛人看来,传统住房舒适得很,实在没有改进的必要。事实改变观念,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一些较开明的部落青年学城里人制坯烧砖砌墙,再扣一个铁皮顶子,也有略有积蓄的人干脆买水泥筑墙。这些不伦不类的“洋房”已经燃起了马赛人住房革命的星星之火。

气候变化威胁生活方式

肯尼亚的马赛人生活在卡贾多地区,靠近坦桑尼亚边境,以放牧为生。由于气温不断升高加之降雨越发难以预测,马赛人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难度越来越大。气候变化导致他们较以往相比更难找到牧场,很多人开始在无法放牧时种植庄稼,甚至有人完全从牧民变成农民。为了确保传统生活方式能够得以延续,他们与当地农民合作,共享所能获得的资源,同时避免相互竞争,影响彼此的生存。现在,送孩子上学成为越来越多的马赛人最关心的事情。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掌握各种技能,更好地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卢梭

一七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让一雅克卢梭生于日内瓦。父亲是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十天后即遽然去世。让一雅克自幼由姑母苏珊卢梭抚养。一七二二年,父亲离开日内瓦,正式定居尼翁。让一雅克和表兄寄养在离日内瓦不远的傅塞城朗贝西埃牧师家。一七二四年他回日内瓦住在舅舅家,跟随一名文书当学徒。父亲在一七二六年再婚,第三年卢梭去昂西,由一名神父介绍他去见德华伦夫人。夫人派他去都灵新教士教育院,在那里卢梭宣誓放弃新教信仰。他在都灵时曾在德韦塞利夫人家当了三个月仆人,后来又侍候德古封伯爵。

一七二九年回昂西住在德华伦夫人家,然后在拉萨尔派神学院过了数月,成了大教堂唱诗班见习生。其间又去弗里堡、洛桑,在纳沙特尔教音乐课。一七三六年,卢梭和德华伦夫人首次住进秀美园。次年根据日内瓦法律,卢梭成年,去日内瓦接受母亲的遗产。他动辄得病,对健康日益不安。一七三八年回秀美园遭到德华伦夫人的冷遇,他一人发奋自学。一七四二年到了巴黎;卢梭经人推荐向法兰西科学院宣读他的《音乐新符号建议书》,为此获得一份证书。一七四三年卢梭当德蒙泰古伯爵的秘书,伯爵到威尼斯当大使,他随同前往,不到一年即与德蒙泰古闹翻。回到巴黎,在一家公寓居住时,遇到洗衣妇泰蕾兹勃瓦瑟。一七四五年三月与她同居。他完成歌剧《风流诗神》。结识了狄德罗和孔蒂亚克。他还把伏尔泰和拉莫合作的《拉米尔的节日》编为歌剧。

一七四六年他做杜平夫人的秘书。在杜平的乡间住宅中,卢梭写了一出诗剧:《西尔维的幽径》。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被他送入孤儿院。一七四七年父亲故世。他又写出喜剧《冒失的订约》。一七四九年应达朗贝尔之约,撰写《百科全书》中的音乐条目。他计划参加第戎学院组织的论文竞赛。一七五O年,第戎学院向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昌明会敦化抑或败坏凤俗》一文授奖。

一七五二年十月,他的喜歌剧《乡村先知》在枫丹白露宫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驾前演出,获极大成功。国王要召见他,他却没有前往。一七五四年卢梭由泰蕾兹陪同前往日内瓦,重新皈依加尔文教派,恢复日内瓦公民身份。一七五五年撰写《社会不平等起源论》。一七五六年卢梭和泰蕾兹住进德比内夫人家的隐庐,开始写《新爱洛依丝》。一七五七年与狄德罗争吵,后又和解。又与德比内夫人不和,十二月迁出隐庐。卢梭感到幻想失落的悲哀。爱情和友谊都把他抛弃了。他开始怀疑存在一个巨大的阴谋:所有的老朋友串通一气要坑害他。他精神颓唐,放弃许多写作计划。但是又幻想得到权贵的保护,接受德卢森堡元帅的好意,住进蒙莫朗西的蒙路易花园。

一七六一年《朱丽》(或名《新爱洛依丝》)在巴黎出版,获巨大成功。一七六二年发表《致德马勒泽尔布先生的信》(2月)、《社会契约论》(4月)、《爱弥儿》(5月)。不久《爱弥儿》一书被警察没收,在巴黎(索尔邦)大学受到批评,遭国会查禁。卢梭风闻当局下令逮捕他,立刻逃往瑞士,到达伊弗东,匿身在沃德山村。这时日内瓦也查封《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并也下令逮捕卢梭。卢梭只得再次逃亡,躲在属普鲁土的纳沙特尔公国内的莫蒂埃。

一七六四年写《山中书简》。十二月日内瓦出版匿名小册子《公民的感情》,影射卢梭遗弃自己的五个孩子,把他们送进孤儿院,促使卢梭决定写《忏悔录》。一七六五年卢梭被逐出莫蒂埃,去比安湖中的圣彼得岛,隐居两月后逃至斯特拉斯堡,又去巴黎,后接受英国哲学家休漠邀请前往英国。没过几个月卢梭与休漠发生争吵,写小册子相互指责,伦敦与巴黎的舆论界对这场争吵非常关注。一七六七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同意给卢梭每年一百英镑年金。卢梭离开英国伍顿,自后行踪不定。一七六八年他带了图书和在岛上采集的植物标本前往里昂,到格勒诺布尔,经过尚贝里,在布古万住下,八月与泰蕾兹正式完婚。

一七七O年去里昂参加伏尔泰塑像揭幕典礼。回巴黎住下,这时《忏悔录》手稿开始在密友中间传阅。一七七四年他跟德国音乐家格鲁克来往,为《乡村先知》重谱乐曲。一七七六年,《对话录:让一雅克评论卢梭》完稿,又写《孤独散步者的退想》第一卷。他身体衰老,生活困难,泰蕾兹也生病多时。卢梭一七七八年七月二日逝世,葬于杨树岛。一七九四年,法国大革命五年后,遗骸迁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综述自己一生的三部书都发表于身后:《忏悔录》(1782年前六卷,1789年全文本)、《孤独散步者的遐想》(1782年)、《对话录:让一雅克评论卢梭》(1789年)。

一七六一年年底,荷兰编辑雷依向卢梭表示,希望在他的全集卷首附一篇作者生平。卢梭答复说这么一篇文章会牵连到许多人。可是他在《新爱洛依丝》这部书中已显露撰写自传的意思,要采用小说的形式,有点儿像《爱弥儿》一书的结构。这次在婉言谢绝雷依的建议后不久,他却向德马勒泽布尔先生寄出著名的四封信,为自己画像,这可以算是《忏悔录》的正式前奏;他在信中为自己的志趣辩解,同时又否认自己是大家所说的那种愤世嫉俗的人。

一七六二年六月,发生了一件事,对卢梭来说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巴黎议会查禁《爱弥儿》,并下令逮捕作者。卢梭仓皇外逃。从此以后,他一直写文章在舆论面前为自己辩护。一七六四年他寄身在属纳沙特尔伯爵封邑的莫蒂埃,收到不知谁寄来的《公民的感情》一书。他没有认出真正的作者是伏尔泰,但是相信这部书是在他的老朋友德比内夫人指使下写的。这本小册子满篇粗话,对丧失天良抛弃子女的父亲,对秦蕾兹勒瓦瑟的情人,对卢梭标榜献给美德的一生中所有的恶行,作了可怕的揭露。卢梭这时才真正想到要写回忆录,争取后人理解。不让敌人往他的生平上抹黑。

尽管他萍踪浪迹,撰写《忏悔录》的工作却没有中断过。一七六六年年底,第一部分完稿。那时他在第六章结尾中说:“后来我年事稍长而做了些好事,我本来也会以同样的坦诚提到它们,这原是我的计划。但我必须在此搁笔。”可是经过两年的沉默,他认为敌人还在不断施阴谋,他是这个阴谋的牺牲者,若不予以还击,他将遗臭万年。一七七O年底他写到第十二章;卢梭原来还计划写第三部分,最后放弃了。

《忏悔录》共有三份手稿。第一份,最早的那份,是不完整的,在第四章便中止了。在他的委托人杜贝伊鲁逝世后交给了纳沙特尔图书馆。第二份是全的,保存于巴黎议院图书馆。还有一份就是日内瓦手稿,卢梭把此稿定为发表的文本。

根据卢梭的意愿,《忏悔录》似乎应该在他逝世后很久才可以发表。可是第一部分在他死后四年就出版了。作者的敌人那时还健在的并没受到影响。第二部分发表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那个一七八九年。有人说这些其实都是卢梭本人巧妙的安排,他深知这部书秘而不宣,或者引而不发,必然会使敌对集团深感不安。他在一七七O年正式定居巴黎,至少三次在沙龙里朗读了他的《忏悔录》,这是在给他们制造不安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确实把德比内夫人吓着了。她要求警察干预,向卢梭交涉,让他停止朗读。后来着手撰写她自己的回忆录。休谟早在一七六六年后,就发表了他与卢梭争吵的经过,狄德罗在《克洛德和奈龙的政绩》一文中暗中攻击他的老友。《忏悔录》在出版前就引起热烈讨论与争辩,这就是成功的保证。

卢梭不论在序言或正文中,口口声声要写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以昭示后人。他这部书的书名使人想起圣奥古斯丁(354—430)的《忏悔录》。卢梭未必直接读过原书。但是他在《忏悔录》第一部分提到他阅读过勒•苏厄尔《教会史与帝国史》;至少他从中可以看到圣奥古斯丁《忏悔录》的部分摘录;还有他在秀美园读过耶稣会著作,必然使他接触到奥古斯丁学说。但是,即使有人认为卢梭在万森的顿悟犹如一种上天的启示,从而产生精神改革,类似圣奥古斯丁弃绝摩尼教而皈依基督教,还是应该说卢梭的心事与仟悔观念跟他的圣人先驱是很不相同的。

十六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是蒙田,他的《散文集》也有点自传的意味。但是卢梭在提到他时口气很不敬重:“我把蒙田看作是这类假老实的带头人物,他们讲真话也为的是骗人。他暴露自己的缺点,但是只暴露一些可爱的缺点,没有一个人没有可憎的缺点。蒙田把自己画得酷似本人,但是只画了个侧面。”然而在我们看来卢梭和蒙田在精神上倒不是没有亲缘关系的。蒙田《散文集》的结论,如“懂得光明正大地去享受自己的存在,这是绝对的、甚至可说是神圣的完美”,这岂不是在准确地申述卢梭《忏悔录》中追求的幸福公式这两本书的目标毕竟很相近,卢梭说到蒙田时气势汹汹,或许更说明他恨自己没能完全摆脱蒙田著作的影响。

十七世纪出版了许多劝人为善的回忆录,到了十八世纪又风行以第一人称撰写、作为正式回忆录发表的小说,这些对卢梭《忏悔录》体裁的形成肯定不会毫无作用。

以上所说七零八碎的影响,只是说明卢梭在写自传体小说或者小说体自传方面,不是一个绝对的创新者。但是他像所有大作家,懂得借鉴自己时代的新倾向,运用当时还摇摆不定的探索,创造了一部独特的作品;从这点来说人们可以同意他的看法,他这部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忏悔录》撰写前前后后的情况,都说明卢梭最初只是要为自己辩护。对他来说这是一场诉讼,在这场诉讼中他扮演的角色是被告,原告是他从前的那些朋友,他们挥舞他写的书作为罪证,列举他的种种丑恶行为,并作出这个不容驳回的判决:让—雅克是一个野人、一个坏蛋、一个魔怪。

卢梭认为他这名被告最佳的辩护,莫过于把自己的精神肖像一丝不苟地如实画出来。他“要他的灵魂在读者眼里是透明的”。他把人们指责他的缺点说个透彻,还承认其他一些埋在心底、无人知晓、时时引起他内疚的缺点。同时他还说,“一个人内心不管如何纯洁,没有不隐藏一些可憎的罪恶”。他生平每个想法、每个行动都有一种含义,这种含义有时由他直接解释,有时他让读者跟他一起去发现。同时我们还看到《忏悔录》是整个一生的镜子,叙述这一生完全是为了个人;他把这部书是当作遗嘱来写的,写的时候只怕来日无多而不能写完;写完后又不愿留给同时代人而要留给后世人去看,这些说明卢梭写这部书时的思想上的复杂性。

在隐庐订立的写作计划中有一部大著作,书名可称为《感性伦理学》或《贤者唯物主义》。他认为“大部分人在生命过程中常常不像他们自己”,从这个论点出发,卢梭建议自己“寻找这些变化的原因,研究那些取决于我们自己个人的原因,指出我们怎样掌握它们,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好”。他很快放弃了这项工作,因为这样一部著作的深度和广度令他却步,但是在《忏悔录》中却提到和阐明了那部作品所支持的论点。这也说明卢梭为什么在《忏悔录》中细心叙述每件小事,从中去寻找人性屈从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中的外来影响而出尔反尔的原因。他还加上一种要解释一切的意志和一种几乎是科学的方法,并说出这种做法:“感情与思想都有某种连续性,先来的影响后来的,必须了解先来的才能评判后来的。我竭力到处阐明最初的原因,为了让人看到接续的后果。”

因此,决定性格形成的最初原因,卢梭知道应该到童年中去寻找,完全意识到最初几年对他的行为的影响。我们跟随他可以看到,卢梭的童年在茫无头绪的教育下成长,又去勉力承担成年人责任的悲剧,实在是一个敏感的灵魂缺少温情慈爱的悲剧。他从未感到自己是一个家庭的焦点,他的精神状态和物质生活永远处在无间歇的波动中,他过早地接触到罗曼蒂克的遐想,罗马的盛世气象,甚至爱情的神秘。从而产生这种不着边际的自豪,隐伏了一种病态的胆怯;从而产生这种向往伟大和爱好梦想的情趣,这种对矫饰与伪装的需要,这种逃出自身而又躲入另一个暂时的人身的赋性。他的缺点如同他的优点,都与一个放任自流、把握不定的青春分不开。

他屡次提到童年时的情景,是它们决定了他的命运,标志了他那一连串再也控制不了的痛苦的开始。他不满足于提出一桩引起严重后果的祸害,而要列举连续不断地把他束缚在不可挣脱的罗网中的种种祸害。这一切都是为了强调他是一种残酷的命运的玩物。于是回顾自己一生时他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的出生是我的第一不幸。”

他孤苦伶仃,招人嫌恨,要走遍世界去找个栖身之地。罪过在于社会,因为社会首先误解他。这样《忏悔录》又有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位智慧复杂的人不怕离经叛道,他说他心中的恶来自社会,他的不幸是世界对这个不怕控诉世界的人的报复。于是,为自己的信仰受苦,坚持唯有自己一人掌握的真理,不惜忍受难以置信的磨难,这乃是烈士的所作所为,卢梭在这方面把自己看成是苏格拉底的同类人。他的出身与教育好像注定他一生会庸庸碌碌,然而他如同悲剧中的英雄,偏偏由于身受的苦难和不可逾越的命运,奋发自强而不同凡俗。他要为后世竖立一尊卓尔不群的雕像:他是一位非思想不能生活的思想家。

卢梭与同时代人的这场官司,如果不加上卢梭跟卢梭自己(也就是《对话录》中的让一雅克)的这场官司,或许还不会那么严重。卢梭的一生中最聪明、最严厉的法官还是他自己,其他人对他的控诉相比之下无疑会不值一提。确定其他人都有罪,这是容易办到的,但是他在这样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遇到了自己的良心。那时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发现了什么呢为了说明戏剧、艺术与文明的恶果,他自己则当上了剧作家、小说家、音乐家。他是一个平民百姓,却接受了王公显贵的保护。他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在那里幸福是美德的最高褒奖,他自己却痛苦万状。他真诚地热爱正义、真理、善良,自己却撒谎,不讲正义,做事恶劣。诚然他在世人面前大声喊冤,但是他也知道——这在《爱弥儿》中已经提过——良心在有所隐瞒时才与理智展开讨论。于是他期望的是让自己在人面前是透明的。他借这种透明来平息内心的不安。因为他知道他内心有许多善,至于恶,他愿意在后世人面前公开承认,使自己得到涤罪。青年时代有那件可悲的偷缎带事件,他诬害玛里翁,使他终生感到沉重的内疚,成年时代他遗弃自己的孩子而没有尽父亲的职责;老年时代他遇到从前有恩于他的心上人德•华伦夫人贫病交困而无动于衷;对杜德托夫人则产生不合时宜的爱情。经过这场忏悔,他重新找回最初的无辜状态,那时他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存在,逃出当时如地狱中的痛苦轮回,而走向过去的尚未完全失去的幸福。

同时,卢梭赐给自己一个完全面彻底的赦免,既然他鼓起勇气袒露了自己的内心,赦免便是受之无愧的。在他看来,他直言不讳和受尽苦楚本身就是一种补赎,洗涤了他的罪孽,他可以坦然地凝视那个迷途知返的人。

最后,他还向众人发出挑战,敢不敢袒露他们一生中荒唐的隐私。在他这一切都已具备,只待到内心去找回真正的幸福。回忆都在这里,使昔日的幸福又重现最初的鲜艳。这是他至高无上的论据,他至高无上的欢乐。每个人都怕跟隐藏最深的自我照面。而卢梭不是这样,他处在孤独的中心,远离人人都在寻欢作乐的世界,感到难以言喻的幸福。在博塞的迷人日子决不会再来,他却会重新创造,而且再生时还更加美丽。

可是,《忏悔录》并没有能够给他带来他所期望的内心的安宁。前六章频频回忆这些往事,全书喜气洋洋。第二部分调子阴郁,虽有隐庐和圣彼得岛的一段赏心乐事,但整页整页却是作者与他的原告交锋的痛苦篇章。到最后还没有结束,接着在《对话录》中继续他那不胜其烦的辩解,只是在《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才达到相对的恬静。

对于艺术家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创造出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卢梭不承认自己是作家,他向我们提到他进入文学领域是一次不吉利的顿悟造成的,他的文学生涯是层出不穷的诱惑、屈服、甚至事故形成的天命。其实他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具备了一位艺术家的秉性,那就是:不妥协、勤奋和爱好形式的完美。他批评《论艺术和科学的昌明会敦化抑或败坏风俗》那篇演说辞缺乏逻辑与层次,是他的作品中“推理最差,节奏与和谐最不讲究”的一篇文章。可是十五年后他已是一位技巧娴熟的作家,他拿起笔是为了证实他不是一位作家,却使他的小说家天才得到光辉的显示。

叙述五十年的一生,不可能不对事情进行选择和解说,并给予或多或少有意义的评价。为了使他的生平成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素材,为了使读者读下来一目了然,不可避兔的要重新组织。我们看到卢梭怎样汇报他的命运,怎样指出从他的童年开始,把一切事物都朝着下述这一点编排起来:他这个人是真理的见证,天命难违,注定要当烈士。骄傲的感情,标新立异的欲望以外,还有艺术家的苛求。在这点上,让我们借用阿尔贝•加缪在《反抗者》中的说法,那是很恰当的。加缪说:小说,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是通过对当今世界的纠正而创造的,在我们这一个世界上,痛苦若出自本人的意愿则会持续到死后方才罢休;情欲决不会得到排遣而消失;人人抱着一个念头不放,又始终摆脱不开他人。”加缪跟着又说:“人在原有的条件下徒然追求的形式和令人宽心的界限,终于在那个想象的世界上让自己得到了。小说按照尺寸定制人的命运。小说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参加了创世纪的工作,也一时战胜了死亡。”小说家卢梭在进入自传创作领域也没有让步和犹豫。这是他,又一次看到自己的生平,跟真人真事进行争论,有时还毅然去纠正,终于在对实际人生小修小补的同时,给自己裁剪了一个“按照尺寸定制的命运”。

但是不能因此而怀疑卢梭创作《忏悔录》时的真诚。我们知道卢梭的同时代人急急忙忙否定《忏悔录》的真实性。为数不少的批评家也在他们之后表示过怀疑。布伦蒂埃说;“这不是他写的一份供词,这是他为了防范后人而采取的一个预防措施。他的回忆录不是他实际上的这个人、甚至也不是他愿意做的那个人的回忆录,干脆就是他要人家相信他是这么一个人的小说。”

卢梭是不是在给自己抹黑的同时,也在对敌人的说法布上疑阵他写作是不是为了让他玩世不恭的谎言增加可信度这也是大家可向自己提出的主要问题。许多人对书中的情节进行大量的旁征博引后,证明《忏侮录》中有许多日期错误和事实出入。但是同时也指出卢梭的记述实质上是非常真实的。他希望他的著作给他带来平静和安宁,这使人认为他不会虚伪。诚然他有掩饰本人内心的倾向,诚然他在真理面前也屡次表示犹豫和后退,例如他第一次谈起遗弃孩子时没有说出全部真相(第七章),只是到了后来才和盘托出(第九章)。可是他从来没有那么像他自己,像他承认的那样,写《忏悔录》时自始至终抱着说真话的欲望,因而在这篇个人历史中我们不应该去寻求“发生过的真”,用瓦莱里的话来说,“那是无价值的,不成形的,一般也是不明确的”。

因而我们寻求的应该是卢梭的真。这是因为卢梭在阐述自己的真时恰恰最暴露自己。从书的一开头,他就提醒读者:“有时我使用无关宏旨的修饰,也仅是为了弥补健忘引起的疏漏;我知道可能是真的事,我会假设它是真的,但决不会对我知道是假的事亦复如此。”

这些“可能是真的事”,这个更符合叙述者为人的回忆,与那些真正发生过的事具有同等的价值。如果让一雅克在沉思中悠悠地去想象他怎样对过去的某件事作出反应,这个经过思考的反应与他那时实际的反应包含同样的启示,甚至更大的启示,既然在独处时他摆脱了腼腆,摆脱了社交时感到的拘束。

然而,当一个人要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前的往事中,去说明自己当时是怎样一个人,记忆衰退是很令人难堪的事。这不是卢梭一个人的缺点。也不是卢梭唯一的缺点。他还小心地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他自豪的特点上:“很奇怪,我忘记过去的痛苦容易之至,不论它发生得多么近。一方面,对痛苦的预感使我害怕,使我昏乱……另一方面,痛苦来过以后不久,对它的记忆往往很淡,轻易就会消失。……然而相反的,对过去的幸福则念念不忘,我想起它,还可说重温它,以致我愿意时还可再一次享受它。”

这样说来,他的记忆不善于记住事实,却善于记住思想和感觉,在这点上尽善尽美,少有差错。有的事在他的心灵中永志不忘,有的事在他的心灵中一闪而过。这种选择性的记忆,再加上一种变形的想象力,对幸福的往事言过其实,对未来疑神疑鬼,以致产生这类病态的心事,有时使他陷入谵妄状态。卢梭并非不知道这种想象力会使真情受到多大的损害,但是人们怎么能够要求他放弃这个最后的避风港,这扇通往无穷欢乐的虚幻世界的大门呢《忏悔录》的真情是主观的真情,写书的诚意是毋庸置疑的,有些事实是否可靠,那就不敢肯定了。但是我们不必因此感到遗憾。这里谈的不是一部历史作品,而是一部自传,真实不表现为事情的翔实,有依有据,像在法庭上搜寻物证;而是表现在心理分析的准确上,一个敏感的人的反应上。听到卢梭认为当初那样做的道理,比听到他说出当初表面上做了些什么,更能显露卢梭的真面目。

这部《忏悔录》写到一七六五年;直到他在一七七八年逝世,中间还有整整十二年时间,他没有继续往下写。评论家盖埃诺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忏悔录》是否可靠的论据。据他说:“卢梭对自己能注视多久就注视多久……说真的有时他也与镜子弄虚作假,好让自己的形象不太碍眼,但是也使他以为这使他的真理重见了天日。然后,突然,当他再瞧着自己一七六六年二月在伦敦变成怎样一个人时,他再也不说什么了……可能这才最清楚地表明他要说真话的意愿……他已超出一个人能懂, 能解释,能仟悔的程度。他还能做的事唯有活下去和忍受痛苦而已。”

若从纳沙特尔手稿的前言来看。《忏悔录》的主要风格特征是自发性。卢梭为了说出要说的话,必须创造一种与他的写作计划同样新颖的语言。他说:“我不在乎使风格前后统一;我将一直使用一时兴会的风格,毫无顾虑地随我的兴致而改变风格……我的这种不一致和讲究自然的风格,时而急速时而冗杂,时而明智时而疯狂,时而庄重时而轻快,本身就是我的历史的组成部分。”

然而,不同的手稿足以说明卢梭所谓的兴会之作,其实是经过细致的功夫而完成的。可是上述几句话倒是点明了主要的问题;卢梭写这部独一无二的作品,需要一种独一无二的风格;这种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变化不定。

卢梭阅读蒙田和费奈隆,崇拜普雷沃神父和马里沃,总之他也是他那个世纪的人,不可能完全摆脱某些传统。他从先驱者那里秉承了纯古典的抽象情趣,使他爱讲伦理道德,在人物描写中一般舍弃表象活动而注重心理表白。大自然叫他感兴趣,不是景色本身,景色在他的遐想中一掠而过,而是景色对心灵的震撼。同样,一幅肖像画没有意思,除非说明画中人物对叙述者的性格或生平起过作用。也因为如此,我们在《忏悔录》中看不到德•华伦夫人的全幅肖像,有的只是叙述中偶尔出现的零星特征。这是古典的简洁原则,为表象而表象是进不了艺术作品的。

此外,这种倾向与卢梭的性格紧密关连。他擅长精致的、丝丝入扣的心理分析;他精于揭露那些表面上做给人看、心里又另有盘算的一套套小把戏,他的聪明乖巧用于对付别人也用于对付自己。他也喜欢挑明躲在假象后面的真相。他对自己惟妙惟肖的画像(第三章)、对德•华伦夫人宗教观的评论(第六章),对格里姆的阴谋作用的解释(第十章),从中都可看到他行文中的这些特点。

可是,对古典理论家崇尚的那种语调统一,他却代以语言、风格、技巧的变化不定。他有一颗既是罗马的又是浪漫的心。他从少年阅读的书籍中爱上了古代的磅礴气势,所以他有时追求堆砌豪放的句子,中间插入惊叹、庄严或悲怆的呼唤。《忏悔录》虽不像第一篇演说那样夸夸其谈,不过间或这类矫饰的文笔也得到充分的运用。

卢梭还会借用喜剧手法,用严肃的语调发表奇谈怪论,含蓄的幽默引出荒唐的笑料。这种语调尤其出现在回忆青春时代的疯狂与梦想,但是沾上一层薄薄的忧郁。在第二部分语调趋于阴暗与悲哀,带上老年人的种种心事。

叙述的技巧也是同样变化多端。卢梭具备小说家与导演的双重才能。他懂得完美地结合、设置、选择背景的主要道具,他作为艺术家玩弄时间的长短,随心所欲地加快或放慢时间的速度。他提到与德•华伦夫人初遇时的情景是无与伦比的。这些短句,中间穿插沉默,交替使用过去式与现在式,透露了许多情意。

卢梭也是一位画家,兼擅室内情景与户外场面。那幅动人的摘樱桃画,荡漾一片童心的清新与无邪,还带有微微的挑逗情调。整个场景沉浸在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的郁悒中,这是华托的画风:停留在脆弱的一瞬间的旖旎田园风光。他对景物本身很少描写,更多着意景物引起的感情共鸣。通过他的感情渲染,使景色显得更加丰富。所以说卢梭是画家,当行出色的是描绘大自然和感情。他又是真正的诗人,会把读者引入清明忧郁的梦境。那时他的句子与散步的步子保持同一个节拍,充满轻柔的乐感;抑扬顿挫的巧妙组合,使句子精致动听,在铿镪声中渐渐形成一个世界,烘托童年可贵的无邪,使人感觉到最纯洁的感情。这些对后世的浪漫主义产生很大的影响。

发现一个人的兴亡盛衰,确是令人感兴趣的事。卢梭尽管对标新立异很自豪,还是愿意给他的“同类”留下一份证词。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读《忏悔录》时觉得自已确是他的同类,甚至这种标新立异的欲望大家也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66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