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雪奇缘2》中安娜和艾莎两姐妹都成熟了不少,但他们也遇见了新的麻烦,艾莎还是那个勇敢独立的女孩,她听到了一个只有自己可以听到的神秘的声音,后来无意间唤醒了魔法森林,险些让阿伦戴尔面临被淹没的灾难。后来艾莎和安娜就带着克里斯托夫、雪宝等人踏上了冒险的旅程,他们一路来到了魔法森林,并且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保住了阿伦戴尔。
安娜在第一部**中还是一个满心爱情的小女孩,和别国的王子见了一面就决定要和他结婚了,结果最后被骗了,但幸好艾莎和安娜两人打败了那个坏王子。而在第二部中安娜的使命就变成了保护姐姐,她成长了很多,爱情在她心里已经不是唯一的向往了。不过倒是第一部和安娜一起冒险的克里斯托夫一直筹划着要给安娜求婚,但每次说到一半都没有成功。
后来安娜和艾莎一起解决了魔法森林和阿伦戴尔的恩怨,克里斯托夫终于没有再犹豫对安娜表白求婚了,安娜感动的大哭并且愿意嫁给克里斯托夫。不过**中并没有出现两人结婚的镜头,只有安娜加冕女王的镜头,但既然安娜已经答应了克里斯托夫的求婚,那就说明最终安娜会和克里斯托夫结婚的,而且《冰雪奇缘》系列**到此应该就差不多结束了。
因为在影片中雪宝曾经问艾莎,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冒险了吧,艾莎回答她是的,看来他们会一直这样和平安稳的生活下去。安娜不仅有了不一样的成长,还收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有的网友觉得克里斯托夫的身份配不上安娜,其实童话故事中并不讲究这么多,就像灰姑娘也能嫁给王子一样,只要他们是幸福的就够了。
在历史上封建主义曾经是主角,封建主义时期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精选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精选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精选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我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梦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可是这些的“好”,只可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可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可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我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可是,最终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欢乐单纯的家庭,欢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仅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篇三: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精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乐斯泰通过对安娜晶莹明亮的眼睛淋漓尽致地刻画,为《安娜·卡列宁娜》成为人类艺术的一颗晶莹明亮的瑰宝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安娜不仅风度潇洒,体态匀称,表情动人,而且道德高尚,感情热烈,她追求爱情与母爱的统一,家庭与义务的结合,但在安娜的家庭中,母爱和爱情是对立的,家庭义务也和爱情是冲突的,同时,宗教、法律、社交界的舆论都给安娜和追求道路设下了种种障碍,他们认为安娜的追求破坏了宗法制家庭,破坏了妇女应是贤妻良母的道德原则,但是作为一个争取个性解放的正面力量,安娜却毫无畏惧地与之斗争。作者通过描写安娜的眼睛来展现了为爱情和生活权利而斗争的情感历程。
安娜来莫斯科劝兄嫂和好的一次交谈中,作者是这样写的:“从她那浓浓的睫毛下发亮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眼泪”。听了多莉的悲苦爱情之后,她流泪了,显出了她纯真的同情和友爱,体现了她的心灵之美,同时,从多莉的爱情中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引起了共鸣,也为下来见到伏隆斯基而产生爱情作了心理程度上的铺垫。
作者还借了基蒂的眼睛来写安娜,如:“安娜不像社交界的贵妇人,也不像有了八岁小孩的母亲。”如果不是她眼神里有一种使基蒂惊异而又倾倒的、非常严肃有时甚至忧愁的神情,凭着她的举动的灵活,精神的饱满,以及她脸上那种时而在她的微笑里,时而在她的眼眸里流露出来的蓬勃的生气。安娜的热情、美丽、单纯、自然、快活有生气倾刻间都集于这一眸之中流露了出来,同时,眼眸中隐含着的一种复杂、神秘、高深莫测的情感更给安娜的形象注入了更高层次的美。安娜的这种神韵美的描写,为后来伏隆斯基被安娜的美貌倾倒做了铺垫,也说明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含有猎艳成分,为后来他对安娜的热情降温提出了本质原因。在舞会上,基蒂看到安娜那种完全新的、使她感到意外的眼光正看着她,之后,安娜的眼睛是颤栗的、闪耀的光辉,不由自主地浮露在她嘴唇上的那种幸福和兴奋的微笑和神情,基蒂惊异于安娜陶醉的不是众人的赞赏,而是一个人的崇拜——伏隆斯基,每次他和安娜说话时,喜悦的光辉就在她眼睛里闪耀,幸福的微笑扭曲了她的朱唇。基蒂开始觉得恐怖了、绝望了。因为她看到安娜的迷人之中有些可怕的、异样的、恶魔般的、残酷的东西,足以夺走她的爱情。这也给那些社交界的人们对安娜的道德观产生了怀疑。同时,这次舞会与伏隆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的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情,让她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她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她这样做的,但她义无反顾的精神,敢于冲破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很可贵的。
通过伏隆斯基的眼睛,安娜的形象更显得柔情蜜意些:“她那双在农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辛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象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伏隆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他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在她眼睛里的光耀,但安在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洋溢在安娜全身心的那股压抑不住的生气,我觉得有生活、爱情、幸福、家庭、社会等多重使命、多重含义。作者之所以在这里强调“生气”这个词,是为后来安娜的死埋下了伏笔,也表明安娜对生的渴望,对幸福的家庭、纯真的爱情的渴望,而这渴望在她丰富的感情世界中是强而有力的。同时,也道明了伏隆斯基之所以迷上安娜的原因及初识的印象及感受。
表白爱情时,安娜的眼睛是万种风情的。“我早就对您说这话”她坚决地望着他的眼睛,她满脸烧得通红。无疑,他在鼓励伏隆斯基倾诉他的爱情,从而可见她追求爱情的坚决程度。当她劝告伏隆斯基回去找基蒂时,却用了充满爱的眼睛盯住他,这种言不由衷的感情表露了爱的神力及她矛盾心理。
安娜的眼神对于伏隆斯基是柔情的、多变的,而对于自己的丈夫卡列宁则是呆板的、没有色彩的。
当卡列宁警告她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要犯错误时,她那双正以神秘莫测的神色使他惊骇的含笑的眼睛,没有任何的羞愧或不安,她的平静让他惊异、害怕,可见,这一点上安娜战胜了宗法制观念。当他丈夫说她不检点时,她正视着他的眼睛,但已经不带着以前那种有所隐瞒的快活神色,而是带着坚定的神色,把自己与伏隆斯基的事说了出来,公开了自己的爱情,安娜是大胆的,也是勇敢的,她敢于向那个维护一切虚伪的旧礼教的上流社会挑战,她不顾后果毅然决心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从精神上战胜了封建道德的束缚。
安娜和卡列宁发生争吵之后,安娜无法入睡,而卡列宁发生争吵之后,安娜无法入睡,而卡列宁却响起鼾声。有这样一段描写:“她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躺了很久,她几手乎感觉得她可以在黑暗中看见她自己眼睛的光芒。”可见,安娜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是多么的透彻,对幸福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啊!
作者在描写安娜眼睛的同时展现了安娜的情感历程,给安娜的内在注入了美的神韵。
篇四: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精选终于看完了号称世界名著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没有特别的感触,与我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我的感触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样。或者再进一步说: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为爱燃尽热情甚至毁掉生命,惮精竭虑,不管不顾,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却忘记了人是社会人,需要交往需要亲情,亲情是融入血液中,难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间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纯洁情感,不管当时怎样火热,怎样一见钟情,现实的寒冷温暖不了爱情的温度,特别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也只有这种爱情才配称作爱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这也就是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剧让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情所困为情痴狂最后为情毁灭的心路历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终彻底解脱,即使她离婚成功与沃隆斯基结婚又如何?
只不过是人间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着爱情的幌子,背负着婚姻的沉重责任与义务,为别人活着,只为对得起母亲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称呼的怨妇。这样的怨妇已太多,少一个反而是女人的幸事。
敬佩她卧轨自杀的勇气,只为这种勇气,也该向她敬礼!
篇五: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精选《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于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书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书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不仅仅如此,书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取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齐,这正好与当时的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杯具,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他固然能够为了安娜放下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最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
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通诉。
书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高农民的用心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手枪以免向自己开枪,这真是杯具!这种杯具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期望别人幸福,期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书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透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使观众透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实质,不愧为名著!
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世界文学史上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这是一个关于出轨的悲剧故事,也是关于爱情,某种宿命般的寓言。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比起男性来,女性更在意关系的稳定性和伴侣的忠诚度。
当女性决定出轨的时候,她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对于安娜来说,她的故事,是从目睹另一场背叛,还有一场意外死亡的事件开始的。
2
安娜的哥哥史蒂文与家庭女教师出轨,妻子杜丽发现后坚决要求离婚。为了挽救兄嫂的婚姻,安娜连夜从彼得堡乘坐火车赶到莫斯科
一路上,安娜和一位贵妇人聊得投机,下车后,贵妇人把自己的儿子--充满魅力、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介绍给安娜认识。
正在两人对视,几乎是一见钟情的瞬间,列车站台发生了一阵骚动:一位老人为了捡掉下月台的包袱,意外被火车轧死。
两人不禁跟随人群看向火车下的尸体,抬眼的瞬间,彼此心潮澎湃,分不清是因为眼前的死亡事件,还是心里暗生的情愫。
3
舞会上,原本不打算出席的安娜突然盛装出现,渥伦斯基惊喜不已,上前去邀请安娜共舞。
安娜拒绝,说自己不是为了他而来的。
渥伦斯基的回答很妙:“当然不是,但是我可以这么希望(你是为我来的)”
安娜心慌意乱,只想躲开渥伦斯基,但是他一路紧跟,问了一个让安娜无言以对的问题:
“你还记得上次和你跳舞的男人的名字吗?”
安娜愣住了,渥伦斯基见她动情,一把揽住她的腰,将她带入了舞池中央,两人翩跹起舞,随着音乐的节奏,一圈一圈地旋转。
安娜嘴角的微笑越来越难以掩藏,他的眼睛再也离不开她了,
他们看向彼此的眼神,就好像是行将饿死的人,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4
一曲终了,渥伦斯基渴求地望着安娜,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见到你?
安娜被内心狂涌的激情吓坏了,为了避免再与渥伦斯基见面,她提前返回圣彼得堡。但没有想到,渥伦斯基竟完全抛下自己在莫斯科的军事生涯,一路追到圣彼得堡,
从此以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常常在各种社交场合碰面,安娜欲拒还迎,渥伦斯基紧追不舍,他们之间暧昧互动,在圣彼得堡的社交界,引起了众人的议论。
5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孤儿,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一个姑妈家里。
安娜气质高雅,妩媚迷人,长大成人后,姑妈为了让她过上好的生活,将她嫁给了卡列宁,一个家境优渥、仕途顺遂,性情却沉闷、麻木,不会表达感情的人。
结婚多年,安娜没有得到过丈夫的欣赏、称赞,也没有感受过爱,她与丈夫的关系,似乎更接近于上级与下级同事的关系。
当卡列宁听到风言风语,发觉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暧昧关系后,他当面警告安娜:“要牢记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
安娜挑衅似的问道:“你嫉妒了?”
卡列宁却冷冰冰地回答:“我的嫉妒对你来说是冒犯,对我则是侮辱”
安娜绝望而愤怒地说道:“冒犯我吧,让我感到你在乎我”
卡列宁则说:“我认为这样的事情很丢人”
安娜追问道:“不丢人,真的,说出你对我的感觉,你的感情”
卡林宁打断了安娜:“我们在谈论你的 行为 ,不是我的感情,甚至也不是你的感情, 我不想介入你的感情 !”
安娜彻底对丈夫感到失望了。在一个午后,她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了渥伦斯基的旅馆,敲开了他的房门。
安娜终于成为了渥伦斯基的情人。
6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安娜的出轨,几乎是必然的。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父母的照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心中对于“爱”的缺失与渴望都异常地强烈。
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即使知道丈夫是个不解风情的人,她也总是会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求,希望能够得到丈夫的回应。
可是,面对妻子的热情,卡列宁几乎每一次都用同样的话去回避:
“爱情对于任性的小孩子完全没问题,但是维持家庭,需要更多。”
这样的婚姻持续下去,安娜也许会习惯,会死心,会甘于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日复一日地过着毫无意义,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
可是,渥伦斯基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渥伦斯基和安娜一样,心里都对爱充满着渴望,在火车站第一次见到安娜的时候,他就被安娜明亮的眼睛,优雅的微笑,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活力所吸引。
在追求安娜的过程中,他展现出的真诚和执着,深深地震撼了安娜,点燃了她对爱情、对生命的热情,也给了她在婚姻中最想要,又最得不到的一些东西:
关注、欣赏,还有爱的激情。
安娜是一个美貌而充满魅力的女性,可是在丈夫身边,她似乎只是一个摆设,一件物品。
卡列宁忙于官场应酬,很少在家,在家的时间,多半也是在处理公务,根本不会关心安娜,更不会向她表达爱意。
安娜在这段婚姻里,得到的总是忽视、冷漠和孤独。
可是渥伦斯基就不同了。从他第一次见到安娜开始,眼里就好像只有她了。
渥伦斯基的眼神里,总是满满的欣赏与爱慕,他执着出现在任何安娜可能出现的场合,不断地表白着自己的爱意。
在旅馆的幽会结束后,安娜对于这段不伦的关系,突然感到强烈的不安和恐慌,渥伦斯基坚定而温柔地抱着她,安抚她的情绪,他给安娜带来渴望已久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让安娜幸福得宛如获得了新生。
可是,这样真诚而热烈的爱,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崩解,走向暴烈而残酷的死亡结局的呢?
7
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障碍,安娜的丈夫卡列宁终于同意离婚,放手让安娜和沃伦斯基在一起。两人迫不及待地相拥在一起。
“活着就该是这样!”
沐浴在爱的激情与狂喜中,两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8
为了庆祝两人终于能够在一起,也是为了躲避离婚的事件在圣彼得堡社交界引起的流言蜚语,两人启程去了意大利旅行。
旅行开始时,安娜非常地幸福和满足,仿佛是一只逃离牢笼的小鸟,可是慢慢的,她就没有这么高兴了。
她发现,沃伦斯基经常会流露出怅然若失的表情。
有一天,两人在公园里散步时,见到了两位骑着马的威武军官,和他们身后举着旗帜的两列侍从。
沃伦斯基羡慕地看着他们走远。
9
旅行前,沃伦斯基为了她,从军队中辞职,完全放弃了他的职业生涯。
此刻安娜有些慌神了,她害怕沃伦斯基后悔,所以情不自禁地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
“我爱你,我是如此的爱你,以至于吓到了自己”
说完,她用热切地眼神看着他,可是沃伦斯基并没有回应她的话,而是默默地把话题岔开了:
“你知道吗?我正在想重拾以前的旧爱好,绘画,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是有前途的,你知道”
10
一天,沃伦斯基此时,再也忍不住了:“我们回去好吗?回圣彼得堡”
安娜知道,在他的心里,这个念头已经盘桓很久了。
她心里一惊,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故作兴奋地附和着说:“当然,我又能见到我儿子了还有戏院,我非常想回剧院。”
可是安娜的眼里却满是泪水,她意识到:
对于沃伦斯基来说,光有爱情,是不够的,只能给他爱情的自己,已经无法满足他了。
11
不久后,安娜与沃伦斯基回到了圣彼得堡,现实的情况比他们料想的要残酷得多。
声名狼藉的安娜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处处碰壁,甚至连曾经参与撮合他们的,沃伦斯基的表姐贝琪,都把她拒之门外。不仅如此,原本已经答应离婚的卡列宁,又在一位多管闲事的贵妇唆使下,声言离婚后,不允许安娜再探望儿子。
而沃伦斯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之前不仅为了安娜辞职,还与自己的母亲闹翻了。眼下,他和安娜已花光了积蓄,他得不到母亲的接济,又因为名声不好,没人敢借钱给他,经济状况日益窘迫起来。
12
重重压力之下,沃伦斯基和安娜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激烈争吵。
一天晚上,安娜盛装打扮,想要和沃伦斯基一起,以伴侣的身份去剧院看戏。
沃伦斯基不想这样,他担心在剧院安娜会受到旁人的侮辱和白眼。
安娜非常愤怒,她责问沃伦斯基是否不再爱她了,沃伦斯基心里的委屈也终于爆发出来:
“我为你抛弃了一切,朝廷、军队,我身无分文了!”
安娜没有回应他的话,只是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
“我给了你一切,一切,为什么你不能够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呢?”
沃伦斯基也绝望了:“我还要怎么做才能证明呢?”
争论无果,在一阵激情的抚慰后,沃伦斯基再次提出了建议:
“我们走吧,去莫斯科,那样我更容易处理事情”
13
在莫斯科,两人的生活非但没有好转,还每况愈下。
安娜想让哥哥嫂子帮自己向卡列宁说情,让他允许自己探望儿子,嫂子杜丽询问她未来的打算。
安娜却说,她不知道未来要怎么办,只求沃伦斯基能够一直爱她就够了。
杜丽很同情她的境遇,却不能够理解她对爱情的盲目激情,她劝说道:“安娜,没人值得你这样牺牲。”
安娜却说:“沃伦斯基值得。”
杜丽反问:
“他怎么回报这样的爱?哪个男人可以?”
安娜无言以对。
另一边,处于经济压力,沃伦斯基不得不去向母亲求助。
而见面之后,老太太却坚持说,她现在立刻就要到乡间别墅去,只要他离开安娜,去乡下找她,就会得到他需要的一切。同时,还把一位年轻貌美、身份高贵又妩媚迷人的女客人介绍他认识。
沃伦斯基拒绝了,可是,就在他在送母亲和年轻女客离开的时候,被恰巧路过的安娜看见了。
14
安娜和沃伦斯基之间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
安娜责问沃伦斯基是什么时候开始不爱自己的,为什么要去找母亲,是不是想要欺骗和抛弃自己?
沃伦斯基则感到安娜的疯狂猜疑越发地不可理喻:
“我厌倦了这些责难,安娜,你没有权力(这样对我)”
说完,沃伦斯基就赌气离开了两人的居所,坐上了通往母亲乡间别墅的火车。
15
翌日,得知消息的安娜在恍惚中收拾行李,想要将沃伦斯基追回来。
走到莫斯科火车站的时候,她看着站台边几对依依不舍的恋人,陷入的绝望和沉思。
“我对我们的爱情有着太多的期望了,现在却恨对方,
“我的渴望让他厌恶,这让我狂暴,
“当你厌倦了周围的事物,为什么不闭上眼睛
想到这里,她纵身一跃,从月台跳入了铁轨中央,万钧雷霆瞬间将她的生命永远地带走了。
16
安娜卧轨自杀的结局,呼应着故事开头,安娜与沃伦斯基初相遇时,目睹的那场意外死亡事件。
对生命的渴求,对爱的激情,在死亡事件的刺激下迸发,却终于无法维持,燃烧殆尽后,又再次回归于死亡的虚无。
也许有些人,看了这样的故事,会感到心酸、悲戚,把爱情,把自由,乃至许多可以称之为人生意义的追求,都认为是华而不实,甚至很可能是有害的,应当被抑制的冲动。
不仅是在这个故事中,在很多其他的故事里,也常常可以见到热烈的爱情走向毁灭的桥段。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导致这些毁灭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就像是安娜和沃伦斯基之间迸发的,更多的是 一种欲望,一种依赖,一种不成熟的,爱的雏形 。
这种不成熟的爱,常见于缺爱的人身上,可以给他们带来一时的慰藉,却总也免不了走向毁灭,这种毁灭的破坏性,随着当事人自我牺牲的程度、偏执的程度而增加,即会伤人,也会害己。
17
要怎么识别这种不成熟的爱?又或者,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爱、成熟的爱,到底是怎么样的?
“只要你爱我,我的生命就得到了救赎,如果你不爱我,我的生命就完全没有了意义”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足够爱,一切冲突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
类似这样语言,很经常地出现在恋人们的情话中,我们想通过这些表白,让伴侣感受到ta们在我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增添浪漫梦幻的气氛。
可是,如果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真的笃信这样的信念,那么我们所认为的爱,也许就只会给我们带来失望、挫折、痛苦和不幸。
在**刚开始不久,有一段安娜就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你还年轻,有一天你会意识到,爱是全能的。”
安娜在与沃伦斯基的关系中,也是一直抱着这样的期待的。
在安娜的心里,爱情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她渴望从这种爱里,得到自己长久以来缺失的一切,亟待被满足的需求。
为了和他在一起,永远地抓住他的爱情,她不惜和丈夫决裂,和圣彼得堡贵族圈里、她所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决裂,抛弃一切,甚至可以“牺牲儿子的幸福来换取”,“只要这份爱足够强烈,我都不会后悔”(安娜语)。
可当她发现,沃伦斯基不能够满足她的所有期待,爱情也不是沃伦斯基生命的全部意义和追求,并且她后来发展到有些病态的疑虑和妒忌,正在将他的热情熄灭,让他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时候,安娜感到不安的狂怒,感到受骗般的怨恨和空虚,整个地吞噬了她,最后无可避免地把她推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即使沃伦斯基真的如安娜所愿,为了她放弃一切,那么身为独立个体的,有着自己意志和追求的沃伦斯基本人,也就死去了。
所以,不成熟的爱,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要么毁灭自己,要么毁灭对方,在这样的关系里,两个人无法共存,关系也无法长久维持下去。
18
如果幼稚的爱是可怕的,那么成熟的爱是怎么样的呢?
当我们有了爱的感觉,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学习与锻炼以下的这些能力,让爱变得温暖、成熟起来:
·非常了解自己,也愿意了解对方
·发生矛盾时,可以做及时、开放、诚实的沟通
·发现对方的缺点,和彼此间的差异时,以接纳、理解、怜惜的态度对待
刺激和迷恋总会消逝,如何学习一起成长,静静地了解和发现彼此,是一份成熟的爱的核心。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