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养孩子的心——《子女心,父母情》读后感

牧养孩子的心——《子女心,父母情》读后感,第1张

《子女心,父母情》,教你:牧养孩子的心。

这是我初做母亲读的一本书,且是我最喜爱的育儿书。初为人母,欣喜而倍感压力。为生命中上帝赐予的这两个小天使而欣喜。看到他们的第一眼,我的心从此坠入他们天真无暇的眼睛里。小手紧握我手的力量,也使我深知我们就是他们的第一位守护者,责任的重大使我感到压力。 而这本书如一盏灯,一下照亮了陌生的道路,我想我终于可以满有力量的前行。

这本书的基本信念是:“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父母的职责是引导孩子的心。 父母要学会从孩子的行为,追究孩子的心思意念,并用上帝赋予的权柄,带着慈爱关注孩子的心,这样才能引导儿女认识自己心里的问题,走上人生正道。

对这段话深有感触,现在多少父母深爱孩子,但爱的方式容易走极端:要么无比溺爱,要什么买什么,要什么有什么。摔倒了是地板的问题,撞到桌子是桌子的错,哭和闹是得到一切的杀手锏。要是别的孩子不小心伤到自己的孩子,或惹孩子哭,那可不得了,只有自己的孩子是宝,别人的孩子都是草。这样培养的孩子从小自私自利,自己的玩具是自己的,别人的玩具也是自己的。要月亮要星星,父母也得给。所以现在出现了多少玻璃心的孩子,因为一句批评,一句指责,就跳楼割脉离家出走,以自杀要挟父母。父母成了孩子的奴隶,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偶像。

还有一种是虎爸狼妈似的教育方式,让我心生恐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逼着孩子拔苗助长,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琴棋书画,接受不一般的环境锻炼,为成为人中龙凤,别人眼中的神童而拼命奋斗,没有童年,没有欢笑。应该无忧无虑的年龄就开始害怕失败,害怕父母失望的眼光,开始讨好身边一切必须讨好的人,这些孩子的父母有没有想过:你是真的希望孩子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光耀门楣的欲望,享受别人夸耀你孩子优秀进而夸耀你教导有方的虚荣感?

而这些从小就活在光环中的孩子一生就真的成功非常了吗?为什么新闻总有报道说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高材生因为没有考出理想成绩选择自杀,出国留学的神童驾驶飞机选择坠机身亡。他们的年龄不是热爱生命的年龄吗?他们的年华不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吗?人人艳羡的背后,有谁看到他们的心在流泪与滴血呢……

孩子的心,脆弱而敏感,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蕊,需要悉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而我们作为父母的就是他们的园丁,为了让他们绽放美丽娇艳的花朵,飘溢出芬芳怡人的香气,活出生机勃勃充满阳光希望的人生,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书中作者给了我们好的回答。本书具体探讨了以下方面: 父母管教权柄的来源,正确的教养目标,儿童心灵发展的过程,子女教养的关键之处,合适的训练方式 。

引言:用慈爱和权柄引导。 谈到了权柄与引导。对儿女而言父母是权柄。作为父母,必须为了儿女的益处运用权柄,也必须要求儿女顺从,但不可像个残忍的工头,而要成为真正爱他们的父母,孩子一般不会反抗真正慈爱又无私的权柄。而引导是父母对儿女的工作。父母是儿女的引导者,帮助儿女认识自己,以及他所生活的世界,这就是引导的过程。使孩子不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还能明白其中的原因。父母必须引导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获得分辨力和智慧。而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要将自己的生命投到孩子身上,借着坦诚的沟通,显明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为人父母的工作,就是求神赐给你智慧,来引导儿女的心。 《箴言》中说:“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身为有智慧的父母,目标不是只和子女谈论,更要示范出有朝气、有活力的生命,这生命是出于对神和对儿女的真诚。

本书分为二个部分的教导。第1部分:养育根基。包括12章的内容。

1从“心”开始。 内心决定行为。孩子的行为不是根本问题,内心的情况才是症结。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做什么,他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的内心。所以管教的重点事引导心。

2塑造影响因素。 儿女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受2方面影响:1他的生活经验;2他对这些经验的反应。孩子不仅被动地受环境影响,他也会主动做出反应。儿女对环境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由他们的心决定。

3信心。 在孩子的心里的,是世界上最小的战场。教养儿女不只是要关心孩子生命中那些塑造影响因素,更要关心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时,孩子如何对神做出反应。

4你是主管。 作为父母,你对儿女是有权柄的,父母必须担负起教导、照顾、养育、纠正和管教等工作,因为神呼召你这样做。

5错误的教养目标。 无论是否能清晰的说出来,每个父母在教养孩子上都是有目标的。教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让儿女能“荣耀神,并永远以他为乐”。如果你教他们运用能力、才干、天分、智慧使生活更好,却不提到神,你就是在帮助他们背离神。

6修订教养目标。 父母应该教导儿女以管家的态度来操练并管理自己的身体,神要我们尽到管家的责任来发展天分和技能,尤其要鼓励儿女发展一些技能可以用来服事他人。

7错误的教养方法。 不符合圣经的管教方法注重行为的改善,合乎圣经的管教方法强调借着心的改变来改变行为。请记住:心决定行为。只有经过操练,儿女才能了解自己心里的动机,解释自己的行为,否则他们终其一生也很难明白:在习惯性的行为下掩藏着内心的挣扎。

8沟通。 良好的沟通使父母和儿女能够坦诚相对。和儿女沟通的目的是去了解他们,而不只是要他们来了解你。父母必须借着交谈来了解孩子的心,来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要学习如何理解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也要学习帮助孩子表达自己。

9沟通的形式。 与儿女沟通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如鼓励、纠正、责备、恳切劝告、引导、警告、教导和祷告。如果不分辨在什么时候要用什么沟通方式,就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10在沟通中引导。 引导需要借着有深度又多面性的沟通来进行。引导儿女的心包括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动机、目标、需要、愿望和欲求,使他们认识现实世界的真相,也激发他们的信心。

11仗责。 合乎圣经原则的仗责,是指父母本着对神的信靠和对儿女负责的态度,以适时适量的体罚来管教儿女。

12诉诸良知。 神所赐予的良知是进行纠正和管教时的帮手。管教必须超越行为的层面,触及内心深处的问题。

第二部分谈到各阶段的引导。

婴幼儿期训练目标——顺从。 顺从父母就是要尊敬和听从他们,活在父母权柄的安全圈里的人会得福、享长寿。父母是儿女的救援者,带着神赐的救援用具——管教的仗。一旦你的孩子踏出安全圈,你要马上把他们救回来。

儿童期训练目标——品格。 儿女在这个阶段渐渐脱离父母,形成自己的思想。你不可能随时都在孩子身边,你需要帮助他建造品格,学会本着良知判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青春期训练目标——生命基石。 《箴言》1章中的经文提到3个生命的基石:敬畏神,坚守父母的训诲,远离恶人。父母在这个阶段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并影响儿女,让他们扎根信仰,培养他们基督徒的思想,和成年人建立友谊,帮助他们选定一个赖以为生又能荣神益人的职业,建立他们自己的家。

许多人以为父母的工作是一辈子的工作,直到自己离世。所以中国式父母在孩子成家立业后还把他们当做小孩子。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及孩子的家庭生活都有不利的影响。

其实养育儿女是神定意让父母承担的暂时性的工作。 我们要做的是将儿女交托给神,他们今后的道路如何,不只是依靠你曾今做过什么,给他们什么样的塑造影响力,更是依靠他们本身对神的信靠。所以放心的交托给神吧,他必会看顾与带领儿女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养育孩子这条路对于我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不仅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走入他们的心,牧养他们的心。我不愿做一个控制他们命运的人,也不愿被他们控制,或把我的梦想嫁接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实在不属于我,而属于上帝与他们自己。我们出现在彼此的生命中,是为了彼此相爱,彼此帮助,彼此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成为神希望我们成为的人。孩子长大的时候,我们也在长大……

培养敬虔的下一代——为了这样崇高的愿景,父母们所有的牺牲、舍己、付出,都必会收到甜美喜乐的果效。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首先活出有朝气有活力的生命,用慈爱和权柄引导儿女!让我们从此刻开始牧养孩子的心,“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孝敬父母。

孩子对妈妈的爱叫做孝顺孝敬父母,也是中国传统的话尊老爱幼,尊重父母,尊敬父母,父母爱孩子是无私的爱,父母也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长得丑,以前的孩子也不会嫌弃父母家里贫穷现在的孩子是有的会嫌弃自己家里很穷,嫌弃父母没用家里才会很穷,社会都变啦小孩也变啦,所以说孩子对妈妈的爱叫孝顺孝敬父母尊重父母。

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儿子对妈妈的爱叫孝顺,小树得砍小孩得管,妈妈从小严格教育培养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浓厚的感情,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会记住,长大以后报答父母之恩,尊敬长辈顺从父母赡养父母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让妈妈过好晚年,这就是发自内心爱。

南怀瑾老先生在讲解《孟子》时,说到孟子的一个理念,让我一下子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理念就是“ 父子之间不责善 ”。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 父母不过分要求子女,同时,子女也不过分要求父母。

可是,现实生活中,让父母不要求子女,实在太难了。尤其父母总觉得“ 我要求你,那是为了你好 ”。

董卿就曾说,她的父亲对她特别严厉,“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场跑一千米,而且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还不让妈妈给我做新衣服。”父亲永远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她。

她说,“我就像轮子上的仓鼠, 总是忙于满足父亲的各种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父亲的各种期待 。”所以,尽管她早就从无名小卒蜕变成了“央视一姐”,也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但她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她这样形容对自己的不满意:“当别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个饭,我还坐在沙发那地毯上, 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过错 。”

以至于到现在,每次在节目中提到关于父母的话题,见惯了大场面、一向落落大方的董卿,也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她回忆,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爸爸出差,如果有两天不用和爸爸一起吃饭,简直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虽然无数闪光灯打在她的身上,你能说,她活的非常幸福吗?父母严格要求的声音已经内化为她自己的声音,所以她对自己的苛责就像刀子一样,时不时就在心上来一刀。这样真的幸福吗?

父母以为对孩子好的要求,其实孩子未必乐意,即使最后孩子很成功也未必领情,还造成了亲子之间永远的一道伤疤。

有句话叫人无完人,父母何必非要求孩子那么完美呢?多一些包容和鼓励不是更好吗?何必苛责他、要求他?

做父母的可能会说了,如果我不要求他,让他自由自在的,以后人生失败了、考不上大学了,一定会怨我啊。

如果让孩子随意发挥、自由成长,孩子就一定不能成才吗?

我们来看看有9个孩子的梁启超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吧。

你一定觉得,9个孩子,梁启超得累坏了吧。像现在的家长,检查一个孩子的作业还鸡飞狗跳、动不动河东狮吼的,要是9个,那还得了?

不过你想啊,既然梁启超是近代这么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那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也会有特殊之处吧。

看结果,确实是这样,因为他培养出了 3个中国院士,一个经济研究学者,一个诗词研究专家,一个著名图书馆学家,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新四军早期革命者,还有一个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

他这些孩子,怎么教的个个都成才了呢?

他的秘诀就是:绝不责备。

他在1928年5月13日给子女的家信中写道“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 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 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 ,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信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他不仅对孩子的功课绝不责备,还宽慰孩子:就算考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为了学习而着急上火生病了,那样我才不放心呢。

他在另一封家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 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

也就是说,他不拿孩子和别人家的比,也不逼孩子一定要怎样怎样。在他看来,事业不分大小,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自己为自己负责,那就是第一等人物了。就是,管别人干嘛。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诀窍就在于让孩子为自己负责,因为,归根结底,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生活也是孩子自己的生活,谁也替不了。

所以 ,如果真的为孩子好,父母就学会信任、学会放手吧,让孩子自己负起责。

我们开头说了,“父子之间不责善”是双向的。不仅父母不过分要求子女,同时,子女也不要过分要求父母。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部**《入殓师》,名字有点吓人,但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部影片。

主人公小林本来是一位大提琴手,因为乐队解散,他失业了,阴差阳错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入殓师。

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结。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在他6岁的时候就抛弃了他和妈妈。母亲在两年前去世了,而 他心中一直怀有对父亲的恨 。

有一天,他收了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经过了激烈的内心挣扎后,他去为父亲料理后事。

在为父亲做入殓工作时,他发现父亲的双手紧紧握着什么,当他用力地打开父亲的双手时,一颗小石头露了出来,那是“ 石头信 ”。顿时,他的内心翻滚起过去的回忆。

在他6岁那年,父亲与他交换了“石头信”。父亲告诉他, 在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远方的人是通过石头去表达对亲人的惦念,这就是“石头信”, 石头的大小,光滑与否都与思念深浅有关。信所代表的含义,要靠自己的内心去感受。

父亲直到临终,紧握在手心的,是小林儿时送给父亲的石头信。看到父亲手中的石头,内心也重启了父亲对他的爱。

都说父爱如山,是因为相对于母亲的爱唠叨,父亲更沉默一些,感情也更内敛。他可能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爱,但不代表他没有。

小林的父亲,其实也只是个普通男人,在没有与妻儿团聚的若干年里,他心中也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谁都无法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特别是自己的父亲。很多时候,我们在用自己的想象解读父亲,但真实的父亲是什么样,他内心对我们怀有怎样的爱,可能我们并不清晰。

作为孩子的我们可能感受过伤害,对一些事情无法接受,对父亲会有怨恨。而 当你真正看到父亲的爱,那份埋在心底的深沉的爱的时候,你就能理解他、接纳他。

所以说,子女也要做到“不责善”。

尽管网络上充斥着很多子女埋怨父母做的不好的信息,但我依然相信,父母对子女有着深深的爱,只是那份爱经常被一些别的东西掩盖,只有用真心才能发现。

还是那句话, 人无完人,父母也是人,所以他们也并不完美,作为子女又何必要求父母那么完美呢?

不需要的,父亲节和父亲说声节日快乐这句话其实只是口头上的,是形式化的,需要的是子女付出实际行动才行。不能光口头上说要怎么怎么对父母好,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对父母的好才行。

平时要多关心自己的父母,要让父母感受到子女对他们的关心和爱。在父亲节告诉父亲节日快乐这个也是对父爱的一种表达,在父亲节这天可以送给父亲一些小礼物,或者是陪伴自己的父母吃顿饭,也可以和父母多沟通沟通,和父母出门旅行等等都可以的。

可以利用父亲节这个特殊的节日解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让父母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主动和父母聊天,让父母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这样有利于调节孩子和父母间的矛盾。

如果只是口头上表达对父亲的爱,没有付出任何的实际行动,那么对于年轻人来说,在父亲节的时候永远都只是口头上的,而父母永远都不需要这种形式,想要的是子女的陪伴。

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的年龄会越来越大,也需要子女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父母。但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却因为自身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从而忽略了自己的父母。

而父亲节便可以让子女想起自己的父母,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维护好和睦的家庭关系。每年父亲节的时候,我都会和家人在一起度过,不管多么忙碌都会提前和家人打好招呼,让家里人都待在家里陪伴自己的父母。

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看到父亲眉开眼笑的样子,作为子女的我们别提多开心了。对于父亲来说,他也不是想要子女给他买礼物,而是需要子女的陪伴,这样简单的生活便是极好的。

父亲也只有在子女面前才会不停的唠叨,只有在子女面前才会展现小孩子的一面。也许有时候会因为父亲过于唠叨,内心产生烦闷。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需要珍惜这样唠叨的时光的,毕竟我们一年一年的长大,父母却是一年一年的变老了,等到父母离开之后,那时候的我们才会觉得父母的唠叨是多么的可贵。

人们总是不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往往留恋那些自己已经失去的。对于年轻人来说,父亲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不管多么忙碌,都要好好的过节,陪伴自己的父亲一天,告诉父亲节日快乐,和父亲多沟通多了解彼此,做些父亲喜欢的事情,让父亲开开心心的,这便是作为子女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了。

描写孩子对父亲感情词语:

血浓于水用来形容亲情的成语。古代滴血认亲,拥有血缘关系的亲子的血液便会在水中相融,即为此成语的来历。表意:血的浓度大于水 。

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慈乌返哺慈:奉养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亦作“慈乌反哺”

扼臂啮指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噬指弃薪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

骨肉之亲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骨肉至亲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

骨肉之恩像骨头和肉那样亲密的的恩情。指亲人间的深厚感情。

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83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