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怎样评价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第1张

怎样评价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②,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③,壮其蔚跂④,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⑤,浏漓顿挫⑥,独出冠时⑦,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⑧、洎外供奉⑨,晓是舞者⑩,圣文神武皇帝初[11],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12],况余白首[13]!今兹弟子[14],亦匪盛颜[15]。既辨其由来[16],知波澜莫二[17],抚事感慨[18],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19],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20],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21],即公孙可知矣[22]!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23]。

观者如山色沮丧[24],天地为之久低昂[25]。

如羿射九日落[26],矫如群帝骖龙翔[27]。

来如雷霆收震怒[28],罢如江海凝清光[29]。

绛唇珠袖两寂寞[30],晚有弟子传芬芳[31]。

临颍美人在白帝[32],妙舞此曲神扬扬[33]。

与余问答既有以[34],感时抚事增惋伤[35]。

先帝侍女八千人[36],公孙《剑器》初第一[37]。

五十年间似反掌[38],风尘澒洞昏王室[39]!

梨园弟子散如烟[40],女乐馀姿映寒日[41]。

金粟堆南木已拱[42],瞿唐石城草萧瑟[43]。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44]。

老夫不知其所往[45],足茧荒山转愁疾[46]!

注释

①公孙大娘,是玄宗时代享有盛名的舞蹈家。《剑器》,唐健舞曲名,是一种戎装舞剑的武舞。②夔府,即夔州。别驾,州刺史的佐吏,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传车,故称别驾。元持,人名,为元挹弟,元锡叔父。时为夔州别驾。③临颍,唐属许州颍川郡,故城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④壮,激赏。蔚跂(qì),光彩蔚然而雄健凌厉。⑤开元三载,三,一作“五”。郾(yǎn)城,亦属许州颍川郡,今属河南省。剑器浑脱,是剑器与浑脱两种舞的综合。⑥浏漓顿挫,形容舞姿妍妙活泼而富有节奏。⑦独出,独树一帜。冠时,在当时数第一。⑧高头,即前头。崔令钦《教坊记》:“ 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皇帝)前头也。”伎坊,即教坊。《教坊记》:“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成习。”《雍录》卷九:“开元二年正月,置教坊于蓬莱宫,上自教法曲,谓之‘梨园弟子’。……至天宝中,即东宫置宜春北苑,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宜春、梨园设在宫禁内,是内教坊,亦可谓内供奉。⑨洎(jì),及。外供奉,指设在宫禁外的左、右教坊,以及其他杂应官妓。⑩晓,精通。是舞,即前所谓“剑器浑脱”。[11]圣文神武皇帝,即玄宗。开元二十七年二月,群臣上尊号曰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此后,又于天宝元年二月、七载五月、八载闰六月、十三载二月四次加尊号,均有“圣文神武”字样。[12]玉貌锦衣,指公孙大娘当时年轻貌美衣着华贵。[13]白首,白发苍苍。指现在之作者自己。意谓那时“余尚童稚”,而公孙大娘已是妙龄女郎,而今我亦白首,更何况公孙大娘乎![14]兹,这。弟子,指李十二娘。[15]匪,同“非”。盛颜,年轻之容貌。[16]辨,明白,弄清。由来,来历。指李十二娘舞艺的师承渊源。[17]波澜莫二,指李十二娘的舞蹈艺术风格,与公孙大娘一脉相承,没有两样。[18]抚事,追念往事。感慨,一作“慷慨”,指心情激动。[19]张旭,吴(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时有“草圣”之称。[20]数(shuò),多次。邺县,唐属相州邺郡,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河剑器,亦作“西河剑气”,也是剑器舞的一种。[21]豪荡感激,豪放跌宕,激动人心。[22]即,犹则。谓公孙大娘的舞蹈,能启发“草圣”张旭,使其书法艺术大进,那么她舞艺的高超则可想而知了。[23]动四方,轰动四方。[24]观者如山,形容人多,犹言人山人海。色沮丧,形容舞蹈之妙让观众眼花缭乱,惊心动魄,面为改色。[25]此句犹言天旋地转。[26](huò),光芒闪烁貌,指舞的剑光。羿(yì)射九日,古代神话传说:尧时十日并出,庄稼草木都被晒死,尧就命后羿去射日,射落了九个。比喻舞姿光彩夺目。[27]矫,矫健。群帝,众天神。骖(cān)龙翔,驾龙飞翔。[28]雷霆,形容击鼓声。收震怒,谓舞者在鼓声骤停时出场。[29]罢,结束。凝清光,以江海平静时水天一色的景象,来比喻舞蹈的停顿静止。清光,以水色喻剑光。谓舞终时剑光凝固,如江波澄息。以上四句,极言舞蹈之雄妙绝伦,有声有色,惊心动魄。[30]绛唇,红唇,指人。珠袖,指舞。两寂寞,谓公孙大娘人与舞俱亡。[31]弟子,指李十二娘。芬芳,香气。此指美妙的舞艺。[32]临颍美人,即李十二娘。白帝,白帝城,指夔州。[33]神扬扬,神采飞扬。[34]既有以,既有根由,即序中“辨其由来”之意。[35]时,时局,时势。事,即指这次观舞事。惋伤,惋惜,悲伤。[36]先帝,指玄宗。[37]初,始,当初。初第一,谓自始就推她第一。[38]五十年,从开元三年(715)郾城观舞到作此诗时之大历二年(767),凡五十余年,举成数而言。反掌,形容时间过得迅疾。[39]风尘澒(hònɡ)洞,犹言天昏地暗,指安史之乱。[40]散如烟,像烟一样消散。安史之乱,京师乐工歌妓多流散各地,故云。[41]女乐,歌妓, 。馀姿,容颜中衰,即序中所谓“亦匪盛颜”。时当十月,故曰“映寒日”。向秀《思旧赋序》:“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此正“映寒日”之所本,借以寄今昔沧桑之感慨。[42]金粟堆,即金粟山,在今陕西蒲城县,玄宗泰陵在焉。两臂合抱曰“拱”。玄宗以广德元年(763)三月葬泰陵,至大历二年已近五年,故曰“木已拱”。[43]瞿唐石城,指白帝城。依山石为城,下临瞿塘峡,故云。萧瑟,萧条冷落。[44]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之宴席,称玳筵,犹言盛筵,即指元持宅中的宴会。急管,急促的管乐声。曲复终,既指宴会结束,亦指李十二娘舞剑器结束。“复”字,照应序中所云开元三年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之事。五十年前观公孙舞,正是开元盛世;五十年后,观公孙弟子舞,已是大乱之后,所谓“五十年间似反掌”,故云“乐极哀来”,遂寓无限感慨。[45]老夫,杜甫自谓。[46]足茧,足生胼胝,俗称膙(jiǎnɡ)子。杜甫漂泊奔走,故足上生茧,行走不便。转愁疾,足茧行迟,反愁太疾,临去而不忍其去也。疾,速。

评析

大历二年(767)十月,作于夔州。此诗前八句从各方面形容公孙氏舞《剑器》之“浏漓顿挫”、“壮其蔚跂”,时而神奇可骇,时而高卑易位,时而如九日并落,时而如驾龙翔空,时而如雷霆过而响尚留,时而如江海澄而波乍息。接六句则见李氏舞而感怀,公孙已逝,李氏犹存,感慨万端。从而开启下六句盛衰之感及末六句聚散无常之慨。诗题是“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而诗与序却重点在写公孙大娘,实际上是在借乐舞的今昔对比,以揭示安史之乱前后五十年间治乱兴衰的历史变化,“举一剑器,可该万事”,容量极大,感慨极深,悲壮淋漓,沉郁顿挫,堪称绝妙好词!此诗小序,以诗为文,与诗互为补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原文: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颖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翻译及注释

翻译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颖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 到宫外供奉的 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剑光璀璨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像江海凝聚的波光。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临颖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注释 1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2弟子:指李十二娘。3剑器:指 唐代 流行的武舞,舞者为戎装女子。4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5开元三载:公元七一七年。6剑器浑脱:《浑脱》是 唐代 流行的一种武舞,把《剑器》和《浑脱》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舞蹈。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赏析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像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像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颖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 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 唐代 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廷内和内外教坊的歌 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 。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身世的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 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 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何为剑器舞

「剑器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呢?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创作背景

 诗人写此诗年已55岁,饱经忧患,却仍滞留异乡,自有不胜今昔兴衰之感,诗中借几十年前观看玄宗开元年间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回忆,倾述了这种感情。

 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弟子:指李十二娘。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为戎装女子。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开元五载:公元七一七年。剑器浑脱:《浑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武舞,把《剑器》和《浑脱》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舞蹈。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总体评价

 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 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诗词作品: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诗词作者:唐代 杜甫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妇女、舞蹈、咏史

杜甫

大历二年(767)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 “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烟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以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的七言古诗向称唐代七古的高峰之一。这首七言歌行,是杜诗七古之佼佼者。诗前有一篇短序,阐述了该诗的创作缘由,同样,感情激荡、风格悲凉,具有诗意。

全诗大致可分为四段。“昔有”至“清光”为第一段。这一段主要追叙公孙大娘的舞姿。开头四句先写公孙舞剑器时的空前盛况:从前有一位公孙大娘,每当她舞起剑器就四方轰动。观众围得密密匝匝犹如群山环抱,神奇的舞技使他们惊心动魄,讶然变色,连苍天与大地也为之震动,久久不能平静。剑器舞到底是怎样的舞蹈,前人解释不一,历来颇多争论。其实,我们从一些唐人记录中可知,唐代剑器舞是舞者身着戎装、而舞,节奏刚健雄壮、姿势豪迈奔放、有着浓烈竞技气氛的舞蹈。诗人淋漓尽致地描绘公孙大娘的精湛舞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写公孙舞剑的挥舞动作,光芒闪耀,犹如日从天落;上腾的舞姿,凌空飞越,好象天帝驾龙在太空翱翔。“来如”、“罢如”两句似分别形容剑器舞开场与收场时的情景:前奏的鼓声犹如上天震怒,雷霆万钧,在鼓声停息的霎那间,公孙登场;当一曲终止,飞舞的剑器趋向平静,好似长江大海收敛了波涛,凝聚着清辉。诗人运用了一系列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公孙舞蹈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段极力渲染昔日之盛,为下文写今日之衰埋下伏笔。

“绛唇珠袖”至“惋伤”六句,为第二段。这一段诗意急剧转折,从忆昔而至抚今:公孙大娘去世后,有弟子继承了剑器舞的绝技。如今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又舞起剑器,神采飞扬,精妙无比,重现了当年公孙氏的丰采。“与余问答”两句照应题序,说诗人与李十二娘一番对话,知道了她与公孙娘一脉相承、“波澜莫二”的师徒关系后,不禁追忆往昔,感抚时事,心情悲凉,思绪万千。这里“感时抚事”四字,托出全诗主旨,也自然追出下一段文字。

“先帝”至“寒日”,是第三段,直承“感时抚事”而来,是诗人感抚时事的具体内容。“先帝”,指唐玄宗。玄宗即位初年,政治清明,国力强大,海内晏然,被称为盛唐。这位早年励精图治的君主,在致力于“开元之治”、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的同时,也致力于文化艺术事业。唐玄宗本人爱好文艺,且精通音律,据宋程大昌《雍录》记载: “开元二年正月,置教坊于蓬莱宫,上自教法曲,谓之梨园子弟。”在唐玄宗的亲自提倡与培养下,集中在教坊的音乐、舞蹈艺人就有八千之多,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雄居冠首。可是五十年来,世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史之乱后,昔日梨园子弟如烟云消散,只剩下这个李十二娘还在初冬的寒日中表演她那动人的舞姿。“女乐余姿映寒日”句,诗人的笔势又从回忆折回到现实之中。既是实写,又具有象征含义。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是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唐王朝繁华昌盛的昔日,如同公孙大娘的舞蹈一样,已一去不复返,国运衰败犹如寒冬的残阳,惨淡无光。曾经亲眼见过开元、天宝盛世,又亲身经历过安史之乱的社会大动荡,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心境是何等凄寒、暗淡。

最后一段,主要抒写诗人哀伤无望,愁肠百结的心情。诗人悲叹唐玄宗长眠金粟山上已多年,墓前的树木已可合抱,而自己身世漂零,却流落到这草木萧瑟的白帝城中。随着急促的乐曲,夔府别驾的宴会结束了,因观看李十二娘舞剑而给诗人带来的一点欢乐也随之消失了。他不禁茫然四望,长满足茧的双脚在荒山野道上徘徊,不知何处是自己的归宿,陪伴他的只有天边刚升起的一轮寒月。“转愁疾”,即疾转愁,很快地感到忧愁,与上“乐极哀来”呼应。

清人方东树认为: “此诗亦豪荡感激,浏漓顿挫。”序中诗人形容公孙剑器舞的这两句,确可用来概括本诗的艺术特征。诗从公孙大娘与李十二娘剑器舞的今昔观感中,反映唐帝国五十年间治乱兴衰的历史,雄浑悲壮,感人肺腑,激荡衷肠。全诗叙事抒情,一气呵成。其章法前后照应周密,今昔交叉错落,开合有致。音韵亦随内容变化,曲折顿挫,前两段用平声阳韵,流丽光昌;后两段用入声质韵,沉郁凝重。这首诗在唐代七言歌行中,也可谓“独出冠时”了。

老杜诗《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世人多以为公孙能舞剑,非也。盖公孙善舞《剑器》,《剑器》者,曲名也。诗序言公孙氏舞《剑器》、《浑脱》,又言舞《西河》、《剑器》,然则《浑脱》、《西河》、《剑器》三者皆曲名也。诗中又言“妙舞此曲神扬扬”,则知为曲信矣。( [宋]曾季貍《艇斋诗话》)

余谓此篇与《琵琶行》,一如壮夫轩昂赴敌场,一如儿女恩怨相尔汝。杜有建安、黄初气骨,白未脱长庆体尔。(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

“来如雷电收震怒”,凡雷霆震怒,轰然之后,累累远驰,赫有余怒,故知“收”字之妙,若轰然一声,阕然而止,虽震怒不为奇也。“罢如江海凝清光”,钟云: “此一语独妙。”信然。钟总评: “题是公孙大娘弟子,而序与诗,情事俱属公孙氏,便自穆然深思。”(钟评见《诗归》)余谓未尽也,不知事情俱属玄宗,故序云: “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知其意不在剑器也。(王嗣奭《杜臆》卷九)

起状公孙之舞,而后及公孙之弟子;详公孙而略弟子者,作诗不为弟子也。岂惟不为弟子,而亦不为公孙。“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公盖因剑舞而思先帝焉,谓世不得如开元之世也。( [清]陈式《杜意》)

咏李氏思及公孙,咏公孙念及先帝,身世之戚,兴亡之感,交赴腕下,若就题还题,有何兴会。(沈德潜《唐诗别裁》)

历史上的公孙大娘是个怎么样的人不仅漂亮还才华横溢!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经常玩游戏的人或许对公孙大娘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吧,她是一些游戏或者一些小说里面会出现的一个人物,而对她的设定就是一位舞剑高手,甚至因此自立门派,名动天下。公孙大娘的背景设定在唐朝时期,那么唐朝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位舞剑高手呢公孙大娘是否真实存在,历史上的公孙大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公孙大娘是唐朝初期的一位美丽漂亮的女子,她不但美丽漂亮,并且她的剑舞也是出类拔萃的。她善于舞剑,整个国家没有一个比她剑舞厉害的,她在大街上舞剑表演的时候,观看的人把道路堵的水泄不通,一眼望去那是人山人海的,黑压压的一片。

有一次有一位官员看到怎么那么多人堵在这儿,把道路都给封死了,就派人前去查看,得知是公孙大娘在舞剑,这位官员便下车前去观看,看了不一会,就被公孙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等表演结束,便前去相邀到皇宫去表演。公孙大娘答应了这位官员的请求,到了皇宫为皇帝表演时,皇帝对她称赞不已,称她是唐宫的第一舞人,无人睥睨,公孙大娘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这也表明了公孙大娘在剑舞方面的天赋。

据说当年的草圣张旭,就是因为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一下茅塞顿开,练成了绝世书法。大诗圣杜甫,也曾因观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那时候的公孙大娘,一人一剑,每一步都挥洒出那豪迈的气势。诗圣杜甫也曾为公孙大娘写过一首诗,题为《剑器行》,完全表达出了公孙大娘独一无二的剑舞: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但公孙大娘的最后的结局却是隐匿于江湖,平凡的死去,但她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公孙大娘作为唐朝的第一舞人,人们对公孙大娘评价是极其高的。因为公孙大娘舞术是独步天下的,她不仅把传统剑术发扬光大,更是在传统剑术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新的剑术舞蹈,相传草书的代表家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剑之术,在书法上的造诣更深了一步,练成了绝世书法,成为一代草圣。

另外还有一圣那就是大诗人杜甫,不仅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更是为公孙大娘作了一首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形象的说明了公孙大娘剑舞的精湛,观看的人更是人山人海的,都快把街道都给堵死了。人们仿佛都完全沉浸在公孙大娘的剑舞之中,一个个都被那神妙的舞姿深深地震撼,久久不能自拔。

画圣吴道子也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回到家之后细细的品味公孙大娘的舞步和剑术,并且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之道,好像是他的画笔变成了公孙大娘的剑一般。

虽然公孙大娘身怀绝技,但却只能流落江湖,不能大富大贵,和平常人一样生活,最终只能慢慢老去,但她的技艺却是源远流长,影响了三圣,如果没有她我们就读不到杜甫的《剑器行》,如果没有她我们也看不到草圣的一个个飞扬的文字,也有可能看不到画圣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公孙大娘虽死犹荣,因为她成就了三圣的道路,这位美丽的女子不再平凡。

据说当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的剑器之舞,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诗圣杜甫,在少年时代,也曾观看过公孙之舞,当年的公孙娘子,锦衣玉貌,矫若游龙,一曲剑器,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杜公曾有诗,题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尽当年公孙剑器之盛: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以杜公之大才,笔下的公孙之舞,淋漓尽致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让人向往不已。 安史之乱后,皇朝由盛而衰。杜甫先生在白帝城,又看到了公孙娘子的传人——李十二娘舞剑器。抚今追昔,不由感慨万千。盛世已去,杜甫不再年少,公孙的弟子也非是盛颜,至于公孙大娘本人,则更该是“绛唇珠袖两寂寞”了。

大诗人杜甫把公孙大娘的舞蹈描写得绘声绘色:“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意思是说:以前有佳人公孙氏,她跳的《剑器》舞轰动四方。围观的人山人海,个个神色惶惶,天地也为之变色。耀眼的剑光好像是后羿(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把九个太阳射落下来,身形矫健如天神驾着游龙在天上翱翔。开始时如同收束起震动的雷霆,结束时就象平静的江海凝住了波光……”

诗人以神来之笔,通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比拟,描绘了公孙大娘舞剑器时青山低头、风云变色、矫如龙祥、光曜九日的逼人气势。

句子如下: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作品: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内容: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国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释:

原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

,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感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1、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描写。

2、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抚今思昔,深有感慨,因而写成这首《剑器行》,这篇序写得很有诗意,结尾讲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剑舞而草书长进的故事,尤其见出诗人对公孙舞蹈艺术的敬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58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6
下一篇2024-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