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单一点的介绍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单一点的介绍,第1张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后来,哈达广泛应用于喜庆、祭祀、宾宴、交往等场合,表示庄重、诚挚、友好和吉祥。哈达相当于礼巾,大约长3至5尺,幅面1尺左右,多用白、兰、黄、银灰等各色绢绸制作。这些年,肇源蒙古族献哈达仪式,多在县及蒙古乡那达慕盛会。或蒙古族乡村迎贵宾时进行。

  2、敬酒。

  敬酒是蒙古人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礼仪。当客人入座进餐,主人首先要向客人敬酒。古时,蒙古人向客人敬酒,要当着客人的面将酒到入杯中自己先喝,再斟满杯敬给客人。这是延传了古代“试毒”之俗。而现在逐渐演化为先敬客人。蒙古人以三为吉数,一般都是敬三杯。主人敬酒,必须右手递给客人,客人也要用右手来接。在向客人敬酒时,往往伴随着祝酒歌,酒兴高潮时,还要起舞,表达主人对客人由衷的祝愿。

  3、祭火。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

  傍晚,夜幕刚刚垂下,家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绕三圈,把香插在火盆内,祭仪便算开始。

  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布条,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

  火撑子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用炒米撒上图案,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颈骨、灌肠、胸脯、羊尾……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有的保持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

  参加祭仪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女孩和外姓回避。供品也不赠出嫁姑娘吃。

  祭火开始,参加者各端一个盛食品的小木盘或碗,坐地准备招福。

  祭辞有的是藏经,有的是蒙语,有的深奥,有的通俗,都是优美的韵文,譬如其中的一篇说:

  “燧石为母,镰铁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奉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兴旺,祈求五畜昌盛……

  福来!福来!福来!福来!”

  祭火完毕,全家人吃“阿木斯” 一种加进黄油、大枣的米粥 。

  4、祭天。

  蒙古族把每农历腊月三十日作为祭天日。午夜在院中燃起一堆篝火,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奶酪、奶干、奶油、白粮四碟食品,另放一壶白酒,一只酒杯,一个香炉。全家按老少辈跑在桌前,长者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杯里倒上白酒,向天空洒祭,致祭天词后,向篝火嗑三个头,把四碟祭品和壶中酒全部倒入火中,燃起鞭炮。祭天仪示结束,回到蒙古包或居室守岁,吃所饭。

  5、过大年。之前一介绍,在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

  6、拜年。

  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然后,依次轮流拜年。拜完年整理茶桌,从年长到年幼依次就座,品尝浓郁、芳香的奶茶。喝过茶,摆上酒席,酒杯里斟满新年酒,也按年长年幼顺序一个个将杯中酒喝完。新年酒又称之为“新年礼”。饮酒期间歌舞相伴,孩子们放鞭炮,尽情玩耍。如有不能同大家一起欢聚的老人或残疾人,派人送去新年酒和新年饭,以祝健康长寿。这样的贺年礼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7祭敖包。

  “敖包”蒙古语音译为土石堆。长期以来,蒙古人一直把敖包当作地方保护种,逐渐形成了通过祭祀敖包来禳灾求吉的观念。现今蒙古人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敖包的种类很多,有扎萨克敖包(旗敖包),努图克敖包、埃里敖包。肇源现存的东义顺敖包,是达瓦旗人家族敖包,后成为旗敖包,已历200余年。

  祭敖包时,用牛、羊、哈达、奶制品、酒等,首先由祀人到祭词,然后举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活动

蒙古族婚嫁习俗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婚礼要经过媒人说亲、相亲、订婚、娉礼、许婚筵、迎亲、送嫁、行见阿姑之礼、举行结婚等较为繁复的程序。

蒙古族婚嫁风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婚恋习俗: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扩展资料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蒙古族

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蒙古族,大家都比较疑惑如果蒙古族和汉族结婚的话,需要什么要求呢?一起来看看蒙古族和汉族结婚条件?

蒙古族和汉族结婚条件

1、关于蒙古族和汉族结婚的条件是不限制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恋爱和结婚自由,所以这两个民族是可以结婚的,只要满足结婚年龄的要求,两个人直接到民政局登记结婚就可以了。

2、少数民族跟汉族结婚,可以融合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所以国家是不限制的,反而会让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更加紧密,关系更加和谐。

现代蒙古族结婚要求

1、婚制

关于蒙古族结婚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制度,抢婚是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园十三世纪之后,蒙古族进入了封建社会,实行了聘婚制。

2、求亲

在定亲事前,男方需要给女方求亲,一般需要多次求亲,女方才会答应男方的请求。在求亲成功之后,男方会戴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到女方家里下定,女方家人请亲友们一起来饮酒,表示双方正式定亲了。

3、聘礼

在男女双方定亲之后,男方需要给女方送上礼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彩礼。聘礼多少根据男方的经济情况来决定,一般是金银首饰、衣物和家具为主。在牧区的话,一般是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一般牲畜是以九为起点,不超过八十一头,九九有长寿之意。

4、嫁妆

男方送了彩礼,那么女方也应该回嫁妆。一般男方送多少聘礼,那么女方也送多少嫁妆,所以总量上来说,女方送的东西会更多。

关于“哈达”的来源学术界意见不一,多数学者都认为“哈达”是原藏族人民礼仪用的丝织物。近两年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过程中发现,“哈达”原是蒙古草原上礼仪用的物品——哈达卡(hadak),元世祖忽必烈时国师八思巴第一次反藏,把“哈达卡”带到了西藏。《中华奇风趣俗》一书中:“哈达是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把第一条……哈达带回了西藏”的记载对“哈达”来源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著名的藏学家巴桑罗布撰文提出:“八思巴……第一次反藏时向卫藏地区的菩萨、佛像和僧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根据藏语语音和组词分析,哈达不太像藏语,反而有点像‘哈打卡’这一蒙语在藏语中的变音。” 巴桑罗布的观点吻合了蒙文文献的记载,我们可在《蒙古秘史》的第201页和第279页以及《十善福白史册》的第90页找到“哈达卡”一词的词根。《马可·克波罗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过年过节百姓拜见皇帝时用最珍贵的礼品金、银、玉石同白色的绸布一起捧献,百姓之间互相拜年时同样互敬白色的绸布,表示敬意和祝贺 。这里提到的白色的绸布就是最初的哈达,并且与蒙古人历来崇尚白色有着密切的内在意义关系。  那么,“哈达”如何代替马和不兀勒札儿成为婚俗中定亲物的呢?当时蒙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即拜年、馈赠、迎送及日常交往礼节上哈达的普遍使用导致了婚俗之定亲习俗中哈达替代马和不兀勒札儿。蒙古族民间故事《婚礼中献哈达的由来》讲到道:“古之时有一个猎人有一匹白马。一天蟒古斯(即魔怪)来到猎人住的地方变成了和猎人的白马一模一样的九匹白马;这些变成白马的蟒古斯一到晚上就吃杀百姓。猎人想射杀蟒古斯,但分不清十匹白马中的哪些是蟒古斯,怕误杀自己的白马。有一天晚上猎人的白马托梦给自己的主人说:‘主人啊!救百姓要紧,你把十匹白马全给杀了吧,杀后从脖子的砍断处流出白色液体的就是你的白马。’猎人为了拯救百姓杀了十匹白马,把百姓从苦难中救了出来。可自己的白马也被杀了。猎人找到自己白马的尸首,用白色的布缠接后安放到高处。每当想念起自己的白马,猎人就手拿白色的布到安放白马的高处把白色的布挂在马的脖子上。” 显然故事里所讲的把白马的尸首用白布缠接后安放到高处,想念它时手拿一条白布把它挂在白马的脖子上的故事情节就是从以马做定亲礼变为以哈达做定亲物的演变过程;只是把这个过程用民间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罗卜桑悫丹著的《蒙古风俗鉴》之婚俗篇中出现的“以哈达代马”“以哈达代羊”等记载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到了16世纪随着喇嘛教的传入,蒙古草原原有的礼仪之物——哈达和带有宗教色彩从西藏传回的哈达结合在一起,哈达更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首先成了敬佛的礼品,其次用到社会各种礼仪活动,当然也包括婚礼。以哈达做定亲礼品的习俗到现在为止蒙古族居住的各地仍然流行着,只是各地的说法,做法略有不同。  总之,13世纪时蒙古族婚俗中的定亲形式是以从马做定亲礼和吃不兀勒札儿定亲并存。随着社会的发展,13世纪起拜年时互敬用的白色绸布(即后来的哈达卡)在蒙古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即拜年、馈赠、迎送及日常交往礼节上的普遍重用,代替了原定的定亲礼品马和吃不兀勒札儿。到了16世纪哈达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更成了社会各种礼仪活动的上品,从而以哈达做定亲物的习俗一直衍用到现在的蒙古社会,只是各地的用法略有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363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4
下一篇2024-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