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 holic》是讲什么的?

《xxx holic》是讲什么的?,第1张

《xxxHOLiC》作者CLAMP,于03年2月连载(翼5月21日)于讲坛社旗下〈青年杂志〉,目标群设定为青年一族,但因其所包含的搞笑与人物客串也引来不少年轻人的喜欢。 《xxxHOLiC》的风格偏灵异深刻,与同期连载的翼风格不类似。作者CLAMP曾经也尝试过类似题材的《东京巴比伦》,想必至今仍被很多人所称道。而《xxxHOLiC》其画风又为CLAMP初次尝试的简易黑白图,线条流畅,整体清明。也可谓别具一格。没有如粉红色般的甜蜜Chobits和魔卡少女樱, 却用到深刻的日本的民间传说, XXXHOLiC是让人欢快地读着哲学,过后就感到增加不少的奇妙漫画。 《xxxHOLiC》世界设定为日本,但也联系到异世界。如〈TSUBASA翼〉中小狼一行前来求助。引用主角侑子的一句话:“世界,虽然非常小 不过对于了解它的人来说却是非常大!而且世界 在你了解它之前,不会只有一个!” 《xxxHOLiC》故事简介: 一名被妖怪缠绕的少年四月一日君寻无意进入了一家神秘的店,店中女主人壹原侑子告诉他能让他摆脱烦扰,代价便是留在店里打工从此,君寻“可悲”的生活开始了……在和侑子一起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中,体味着各种宿命与道理,受益匪浅。 预定2006年4月于TBS电视台播映开始! 动画职员: 监督 水岛努(代表作:热带雨林暴笑生活,扑杀天使,蜡笔小新剧场) 故事构成 横手美智子 大川绯芭(CLAMP成员之一,脚本创作) 出场人物设计 黄瀬和哉 (代表作:攻壳机动队) 小物设计 植田実 美术监督 小仓宏昌 色彩设定 広瀬いづみ 摄影监督 小西佣平 音响监督 若林和弘 编集 滨宇津妙子 制作公司:PRODUCTIONIG (作品:攻壳机动队,BLOOD+,XXXHOLIC&翼剧场,etc) 声优名单: 壹原侑子:大原さやか 四月一日君寻:福山润 百目鬼静:中井和哉 九轩葵:伊藤静 全露:こじまかずこ 多露:望月久代 动画制作和声优人员与剧场制作人员几乎相同,但XXXHOLIC动画不打算和TSUBASA第2季联立有关系。(和剧场不同) http://picnewsscorg/0/00/05/93/59369_683705jpg 四月一日君寻 暴躁爱唠叨,可是拥有一副好心肠,为人热心,抱怨的对象多为侑子和百目鬼,虽然表面上看似一直被侑子耍弄和吩咐做活儿,可是同时自己也成长可很多,在经历许多的奇异事情后也感悟了很深。 http://picnewsscorg/0/00/05/93/59370_983477jpg 壹原侑子 表面上看去似乎一切都是谜,行为身份相当神秘,喜欢喝酒,爱使唤君寻。拥有非常强大的魔力。知识非常丰富。认识一切于不同空间的人,不管是存在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更有可能是未来的。。是君寻的“女王”,典型的御姐风范。 http://picnewsscorg/0/00/05/93/59371_379044jpg 多露 在侑子家住的谜之少女,与全露是对共同行动的LOLI,喜欢重复别人说的话,性格活泼开朗。 http://picnewsscorg/0/00/05/93/59372_573880jpg 全露 在侑子家住的谜之少女,与多露是对共同行动的LOLI,同样喜欢重复别人说的话,性格活泼开朗。 STAFF 原 作:CLAMP《xxxHOLiC》 (讲谈社《周刊ヤングマガジン》连载) 监 督:水岛努 系列构成:横手美智子/大川绯芭 角色设定:黄濑和哉 小物设计:植田实 美术监督:小仓宏昌 色彩设定:广濑いづみ 撮影监督:小西庸平 音响监督:若林和弘 音 乐:SENS 编 集:滨宇津妙子 动画制作:制作:Production IG cast 壹原侑子:大原さやか 四月一日君寻:福山润 百目鬼静:中井和哉 九轩葵:伊藤静 莫哥那:菊地美香 全露:こじまかずこ 多露:望月久代 官方网站 http://wwwtbscojp/holic/ 第6话 沉溺 内容简介:一个夏日的午后,君寻买了解酒药给侑子。在侑子从宿醉中恢复以后,两人去银座购物。可是侑子却带君寻来到一个女人的家里,并说是有生意要做。女人说,她由于沉迷于网络中而疏忽了家庭和孩子,现在想戒掉网络。侑子给了她建议以后离去了。接下来侑子买了一根红色的棒球棍,开始一边喝咖啡一边等待结果…… 网瘾是现代人头疼的一个毛病。或者说,“瘾”这一个字是全人类共通的,千年不变的毛病。古往今来,想要戒掉一样东西的人何其多,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坚持到最后。侑子问了很多问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那一句提示:说要戒掉一样东西,就是要完全地戒掉。自己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就要遵守,不能背叛。表面是戒与不戒,实际上是对自己未来的道路的选择。别人或许能够帮到一二……但是最后还是取决于本人。 最后侑子收下了一个婴儿凳作为报酬。开始有些不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吧。但是侑子**是有她的良苦用心的,少让孩子独自坐着,多陪他…… 我非常赞同侑子**的那句话:名字是非常重要的。的确,可是侑子**把棒球棍上面写上“斩铁剑”的行动真是让我捧腹不止……真是有创意啊! 第13 话 变貌 内容简介:一个在人前善良而实际上内心孤独的女孩,望着在远方飞翔的鸟儿,背上竟不知不觉地生出了翅膀……她渴望飞翔吗?还是渴望自由?女孩十分擅长画画,她画的孤独的自己又反映出了什么呢?渐渐地同学发现她变了,君寻也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她。回到侑子处时,君寻收到了侑子的警告。即使如此,在秋日祭时看到那位女孩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人冲过去帮她…… 如果人认为失去控制欲望的能力也无所谓的话……那么后果可能无法设想。渴望自由的内心,最后被邪恶的不受控制的欲望侵占,变得真的失去控制能力了。因为这样的内心有邪恶所需要的养分——妥协。对自己的妥协,对他人的妥协,最后可能成为邪恶所利用的工具。 这一话里面小君寻的好朋友——管狐又登场了!!我非常喜欢这小东西……不但可爱,这次还派上了大用场呢!!管狐变身以后,威力是很强的…… 君寻还是一如既往地对着小葵发花痴……然后在某些“不适当”的时候百目鬼出来了。小葵真是同人女啊,说什么“我觉得你们很适合”,笑。百目鬼这一集里面真是关心君寻啊!看到百目鬼邀请君寻玩捞金鱼的时候我浮想联翩……两人还是一起吃便当…… 此外本集留下了一处悬念,那两个没有灵魂的小娃娃,在君寻邀请她们出去的时候,说,我们是没有灵魂的,所以不能出这一个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14-15 话 从封印到解放 内容简介:一对双胞胎,妹妹聪明活泼,开朗健谈,姐姐却沉默寡言,做事小心翼翼。她们偶尔和侑子以及君寻相遇,君寻感觉到姐姐身上发出来的一种波。后来几次和双胞胎姐妹相遇时,君寻也多次有相同的感觉。侑子提示说,波纹,是一种束缚。看见姐姐在**院里无端流血,君寻决定帮助姐姐解开心灵的束缚…… 继承xxxHolic浓重的神秘风和哲学风,这一集继续百日鬼和君寻解开人性之谜的旅程。语言能够束缚人,也能够解放人,这不无道理。语言是有生命的,侑子如此说。在传达表面信息的层面上,在心理暗示的层面上,也许还在某种灵异的层面上,语言不仅左右着自己,也左右着他人的行动。姐姐的心灵不仅受到妹妹的语言的束缚,还受到自己的语言的束缚。这种自我认知,自信,是让她恢复自我的关键。 侑子女王再次做了一次公平交易,笑。我觉得侑子女王要价一向十分公平。本来有所得即有所失,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次向姐姐要的长发,更是无形中帮助了她找回真正的自我。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嫦娥奔月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玉兔入月宫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中秋节还是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1、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2、在河南南阳宛东社旗县一带,中秋节被村民成直接称为“八月十五”。这天下午,主妇要烙干饼。将白面掺水、炒熟的芝麻、盐、碎花椒叶和面,擀成薄如饺子皮、锅盖大小的薄饼,注意水不能加的太多,面要硬一些。上锅小火炕,炕出香味为止。干饼奇香扑鼻,和月饼配吃,一甜一咸。烙这种饼很耗时、费工夫,火不能太大,一个人一下午大约可烙15-20张,每人吃2-3张,馋嘴的小孩一次也不让吃多,以免伤胃。主妇按风俗还要为出嫁的姑娘、在外的儿子留上三五张。儿女回家后,母亲要将干饼放在柴火灶前将饼烤焦、加热,亲情在圆圆的干饼里凝聚。

驾车路线:全程约7996公里

起点:海岛金山寺

1德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10米,右转进入中心街

2) 沿中心街行驶220米,左转

3) 行驶700米,右转

4) 行驶210米,直行进入山深线

5) 沿山深线行驶14公里,朝S12/惠民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商城大街

6) 沿商城大街行驶25公里,直行进入祥云大道

7) 沿祥云大道行驶28公里,直行进入S246

8) 沿S246行驶27公里,稍向右转进入祥云大道

9) 沿祥云大道行驶26公里,右转

10) 行驶170米,朝德州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庆云立交桥

2沿庆云立交桥行驶190米,过庆云立交约220米后,直行进入滨德高速

3沿滨德高速行驶265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5沿京沪高速行驶923公里,直行进入崔寨西互通立交桥

6沿崔寨西互通立交桥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7沿京沪高速行驶101公里,朝聊城/齐河/G2001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13公里,过表白寺枢纽立交约540米后,直行进入济南绕城高速

9沿济南绕城高速行驶142公里,朝济南/德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齐河南立交

10沿齐河南立交行驶630米,过晏城枢纽立交约930米后,直行进入济南绕城高速

11沿济南绕城高速行驶230公里,朝菏泽/东平/G3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殷家林立交桥

12沿殷家林立交桥行驶290米,过殷家林枢纽立交约160米后,直行进入济广高速

13沿济广高速行驶1537公里,朝菏泽/郑州/G3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王官屯立交

14沿王官屯立交行驶910米,直行进入日兰高速

15沿日兰高速行驶280米,直行进入济广高速

16沿济广高速行驶412公里,朝东明/G1511/S32/兰考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日兰高速

17沿日兰高速行驶54公里,朝郑州/南阳/菏泽新区/G151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曹州立交桥

18沿曹州立交桥行驶590米,过皇镇赵王河桥约180米后,直行

19行驶220米,直行进入日兰高速

20沿日兰高速行驶1036公里,朝许昌/南阳/S83/兰考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兰南高速

21沿兰南高速行驶1141公里,直行进入永登高速

22沿永登高速行驶268公里,朝平顶山/南阳/S83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兰南高速

23沿兰南高速行驶1496公里,在城区/S103/社旗/机场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南阳立交桥

24沿南阳立交桥行驶850米,直行进入迎宾大道

25南阳市内驾车方案

1) 沿迎宾大道行驶38公里,朝南阳/西安/G312方向,直行进入沪霍线

2) 沿沪霍线行驶22公里,左转进入滨河东路

3) 沿滨河东路行驶26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光武东路

4) 沿光武东路行驶32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孔明南路

5) 沿孔明南路行驶44公里,直行进入中州东路

6) 沿中州东路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中州中路

7) 沿中州中路行驶790米,调头进入中州中路

8) 沿中州中路行驶80米,到达终点

终点:南阳市

我是糖酒公司的,我来解答这个问题。七十年代,张宝林比较有名。八十年代张宝林宋有名。九十年代,宋河、张弓比较有名。宋河九五年前,产值第一。张弓九五年后张弓产值第一。2000年以后,仰韶宋河赊店张弓杜康比较有名。现在仰韶酒、杜康酒、赊店是三鼎甲。综合起来,张弓宋河两家酒厂还是不错的。宋河宝丰是中国名酒,张弓林河是中国优质酒。张弓酒是低度酒鼻祖,其中38度张弓酒出口四十多个国家,被评为中国口感最好的白酒。后来林河没落啦,皇沟崛起了。其它姚花春、豫坡、富平春、朗陵罐、鸡公山、四五、睢酒也不错,都是地方名酒。其中睢酒荣获商业部金奖。河南的酒厂并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都是酒精兑的。我去山东考察了许多名酒厂,都无法和上述这河南的二线酒厂比,不见窖池,几乎很少烧酒。

我作为一个资深“酒鬼”对我们三门峡渑池的仰韶酒情有独钟,我认为它的系列酒就是河南最好喝的酒。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上大学那年,我们来自天南地北的六个室友第一次见面,大家都拿出来当地特产,我拿的是两瓶仰韶大曲,当时好像是5元一瓶,商标两边印着两条**的龙,我们当地俗称“一条龙”。这酒甘冽醇厚,室友们喝后都说好喝,有一个来自贵州的室友说这酒喝着特顺,不次于他的家乡酒。

后来参加工作到渑池白浪桥开山修路,领导让我开车去县城仰韶酒厂附近的炸药库拉炸药,当地村长坐顺风车到县城办事,回来时提了一个5斤的塑料壶,他告诉我儿子在酒厂上班,这是从酒厂里灌装的,酒头,没有加任何添加剂。当晚就做了几个菜大家把这壶酒喝了,感觉度数高,喝后血脉偾张,说不出来的爽快。

2005年前后,我们这里开始流行喝仰韶彩陶坊酒。它分两部分,酒陶上面是1两装的70度的酒头,下面是9两装的46度柔和窖藏酒。这个设计增加了饮酒的乐趣,喜欢浓烈的酒友可以直接喝酒头,喝后暴爽,喜欢绵柔的可喝下部的低度数,柔香绵甜,也可把两者兑在一起调制,达到自己喜欢的口感和饮酒风格,体现了一个融合概念。记得当时过年走亲戚拿的都是这种酒,高端、大气、味正。

最近两年开始流行喝仰韶窖香,价格适中,酒香浓郁,市区酒宴上经常能见到,大家喝后都说不赖。

仰韶酒是河南省的指定接待用酒,可见其质量和大众认可度,酒厂可以说现在已经是河南酿酒行业的排头兵了。

仰韶酒当之无愧于河南最好喝的酒。

河南是人杰地灵。中原大地 历史 悠久。美酒太多了。杜康,扳倒井。赊店元青花,张弓酒。

那是我二十多岁时,认识了一个河南的姑娘,她是在饭店做服务员。我做厨师。时间一长,郎有情妾有意,我们就处上对象了。那时也年轻吗,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做到半年我就跟她回去见她父母。买些好东西,带了四瓶杜康酒。给她爸喝。她家就她一个姑娘。到了她家她爸妈还好,面上没有说我们什么。在她家住了两天她就打发我走了。说她随后就去找我,让我在旅店等。我左等右等。她也没来。我去她家找她没有见到她。她父母像变了个人一样哎把我一顿羞辱。还把我送他们的东西让我带走。其中就有杜康酒。我回到了旅店心情特差,就把那杜康酒喝了。一直醉了三天。才醒来,杜康酒,也使我麻痹了,忘掉了烦恼。往事不堪回首。那时我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工作。将来一定有所成就。

再到后来我再也没有喝这杜康酒,再也不喝白酒了。伤感,伤身,伤神。

中原大地美酒无数,请君适量饮用。

一、仰韶70℃酒头。这个酒是我前不久才接触的,刚开始一看是70℃也是觉得比较不可思议,这也是我喝过度数最高的酒。但正值冬天,喝完一瓶后,感觉浑身很暖和,也不上头,只是比较难咽,也不烧胃,觉得还是不错的。

二、宝丰酒。以前在老家平顶山的时候,喝过这个酒,是亲戚专门从宝丰带来的。喝着比较壮,然后又让人回味无穷,大概喝了一杯后有点感觉,再继续喝就觉得越来越顺了,配合着荤菜,也是美味。

三、宋河粮液。因为工作关系,去年夏天在周口经常喝,每次喝的种类还不一样。宋河酒也给我一种入口即化的感觉,喝着比较轻松,就是后劲慢慢会大,我一般喝两杯也是正好。

此外,河南还有赊店老酒、杜康酒、张弓酒等等也是本地名酒,有机会一定会尝尝。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喜欢的酒,相互交流。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喜欢请点右上角加关注,谢谢!

这个可以说一点。河南的酒首先要说杜康酒,杜康酒规格档次高,在1990年前就有杜康酒系列当时价格和茅台酒一样的(我不是说价格高就是好,当时国家要求较严不是你想卖的高就可以的)二百多一瓶。杜康酒没落与“两伊大战”有关,爱喝酒的都知道。二千年后整合再来,但是伤了元气毁了市场。但近年来杜康酒在逐步回升。第二个要数宋河粮液,可算好酒,喝着口感好,不像前边朋友说的上头,它不上头的。第三必须是仰韶酒,前边朋友说的仰韶“一条龙”比起同价位“花脸杜康”差的不是一条街。仰韶酒也经历了声名大噪,低谷,在崛起。最初一举拿下法国博览会金奖,没点实力是不行的,再啰嗦一句和酒质量无关的,最早的酒瓶盖多是铁盖,拧开。自仰韶酒初创一次性简易开盖。仰韶酒最辉煌的时候,往豫南销售都是大卡车整车整车的卖。同为豫南的宝丰酒是不能比的。仰韶酒有过低估,这些年又出了彩陶坊系列,天时地利人和系列,但越来越不受豫西喝酒人的喜欢了。

在河南的餐桌上是离不开酒的,这也与河南的酒文化密不可分,不管在 历史 还是现在河南都不缺名酒。

早年间,电视上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这句广告语简直像迅风一样传遍大江南北。而张弓酒也因此红极一时。张弓酒的产地是商丘宁陵县,而谈到张弓酒可以追溯到商朝,到了汉朝张弓酒达到兴盛,该酒优雅细腻,绵甜爽口,是北方白酒中的上品。2011年张弓酒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而谈到古酒,杜康自然是要说一说的,杜康酒在历代中不断被文人墨客称颂,其中以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最为响亮,杜康酒产自洛阳杜康村,属于浓香型白酒,通过香泥封窖,低温入池,长期发酵等一系列方法酿制而成,该酒甘醇香浓,柔润清香。1988年杜康酒被指定为我国国宴用酒。

除了商丘和洛阳,周口也是产出了一手好酒,其中以宋河粮液和鹿邑大曲较为出名。两种酒都是宋河酒厂酿出,但是宋河粮液主打高端,而鹿邑大曲则走平民路线,不过两种酒在 社会 上的声誉都非常好,都有比较好的口碑。

在今天的南阳社旗县境内,还有一种非常出名的古酒,就是赊店古酒。近两年大家比较熟悉的赊店元青花就是该酒厂出的。赊店古酒还有一段非常特殊的 历史 ,在西汉末年,因刘秀赊刘氏酒厂的酒旗为军旗,建立了东汉政权,后来念赊旗有功,便赐镇为赊旗镇,刘氏的酒厂也为“赊店老酒。”赊店老酒在元明清时代发展甚是辉煌,今天的赊店元青花沿袭了赊店古酒的风格。

在河南还有豫酒六朵金花之说,讲的就是河南酒的 六大品牌 ,除了上面的 张弓,杜康,宋河粮液,赊店古酒 外,还有 河南仰韶酒,河南宝丰酒。 这六种酒算的上是河南酒品中的上品酒类。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今天的洛阳杜康酒知名度还是挺高的,而且人们也喜欢喝这个酒,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喝白酒人多,应该多支持支持豫酒的发展,像本地的宋河,仰韶,杜康,张弓、皇沟御酒、宝丰等豫酒喝着口感还可以。

随着市场的需求河南知名的酒厂生产的中高端白酒基本上是纯粮酿造的,价格也不贵,记得几十年前,有一款老酒,叫社旗老酒,真正的粮食酒,15元一斤,就是口感差点,后味有点苦头,老三样已经没人敢说了,张宝林,加上杜康,林河大曲,已经没有当年的味道了。

像过去的张弓酒知名度也是非常的高,那句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今天的张弓依旧名气不错,不过跟以前没法比了,但是今天的民权葡萄酒也是一款不错的酒,就是过去的长城葡萄酒,后来因为版权意识,所以更名为民权葡萄酒了。

赊店老酒,天长地久。

那是黑色七月后的日子,因为已经毕业了,也就没有了暑假,等待录取通知书!家在乡下,伏里天,庄稼地里没活干,至于能不能考上大学,心中还是没底的,偶然见到伯伯的同事说让我学门手艺,学修家电,没去,学厨师吧!饭店里学厨师,其中有一个姑娘,服务员,人本分,老实,高中毕业,经常受其他服务员挤兑欺负,好多活都让她干,出于好心,经常帮她干活,譬如让她粉碎花椒面,一个才出校门的姑娘,能有多大力气去手摇粉碎机呢?花椒面的用量有挺大,每次都是我摇机器她往里面丢花椒。当然了,她也利用她收拾餐厅的条件,总是把已走客人落下的烟酒给我,日子过得好快乐,那是我喝酒的开始,那是我们老家的赊店老酒,黄标签!曾有地区领导下乡视察工作,留下顺口溜,坐的吉普车,抽的双龙烟,喝的黄标签!伯伯问他在地区呢?他说,坐的奥迪,喝的五粮液,抽的阿诗玛,临走票子䵵(chua )一把!

日子过得好快,快得几乎我还没有表白,她竟然辞职了!

我好想她,就每天给她写信,寄她喜欢看的杂志,尽管她距离县城八里,我还是寄给她,日思夜盼的有几次想去她家里找他,每次都是到了她村口了,没了进村的勇气,每日陷入对她的思念之中。忽然一天她来了,把我写给她的信和我寄过去的书一起还我了,并附了一封回信,讲述了我还要继续读书,她也要去市里技校!我们还是朋友,恋人是不现实的!很理性的一位好好好姑娘-陈学梅。

那个心伤的,赊店老酒黄标签我倒到搪瓷茶缸里,仰脖子一饮而尽,继续倒满,再喝干!

大概喝了一瓶半吧,酒喝完后嚎啕大哭!后来就失忆了!

一位善良美丽的好姑娘你可安好?二十多年了,再无音讯!

从此,酒成了我的至爱!

仰韶、睢州、宋河、宝丰、都是不错的河南名酒!

当然,最好喝的还是赊店老酒!

她是我的青葱岁月!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喜欢请关注。

身为一个地道的河南人,我想我应该可以说一下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河南人特别喜欢喝酒,特别是白酒,和国内的其他大方不一样,比如江浙地区的人喜欢和黄酒,还有的大方人和啤酒,红酒。我想在国内要说和白酒还是河南人算得上是比较厉害的人了。

我个人很少在加里面呆,每次回家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喝酒,几乎他们喝的都是白酒,有的时候和啤酒也是喝的吓死人,没人能喝一两箱。

河南地区的白酒什么卖的好呢?说实话当然是性价比高的酒卖的好了,高档酒反而卖的不是特别好。

《龙江家园》这个酒我相信喝多河南人都喝过,价格不贵,口感还不错。还能中奖,特别是中5斤大奖的时候别提有多开心了。

《江小白》这个酒在国内也是很火的,在河南当然也是很火的一款白酒了,不过我感觉性价比不是很高,喝的人还算多,大部分都是年前人,年龄大的一般不会选择。

《老村长》这个酒应该是老一本的人比较喜欢喝的酒了,在这些酒里面它应该算得上是最廉价的一款了。

《牛栏山二锅头》这个在河南也是超级火的一款白酒了,之前很多朋友都喜欢喝这个酒,我也比较喜欢喝这个酒。

以上写的都是生活中老百姓喜欢喝的,没有什么高档酒,贴近于生活。不喜勿喷

如果喜欢请关注!

谢悟空邀请。

我是女的,不会喝酒,但也知道好酒喝上不辣口,一般性的白酒喝上一口辣,咔咔咔,咔一阵。我爸爱喝酒,人取外号“喝二两”,爸特喜欢喝高粱酿制的白酒,喝了酒爸似乎精神更足,红光满面。

前两年,爸的朋友送爸两瓶河南洛阳产的酒祖杜康酒,也是用高粱、小麦酿制的。爸喝两口好喝,爸高兴了竟然叫女儿尝尝,尝尝就尝尝吧,咪了一小口,准备闭眼睛对付辣口感,不辣还有点甜,太稀奇了!

老爸还很有趣的,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念白酒包装盒上的一句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说老爸呀,你有啥忧要解?速速道来,小女来解决。老爸不言语了。

后来我到超市买过几瓶河南产的杜康酒给老爸喝。爱喝酒的会喝酒的特享受酒气的醇香,不爱喝白酒的女人们则不能理解,见男人喝酒就骂骂咧咧,脸色难看。就例如我爸一喝酒我妈就要吵闹一番,无非就是那堆酒醉伤身的陈词烂调。

我个人认为少量饮酒对人体还是有益,活活血,增加热量。少量饮饮,贪杯可不行。

在这里念几句大家耳熟能详与酒相关的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不醉人人自醉”,“酒逢知己千杯少”等等。

河南人大都喜饮酒,因为喝酒能让人舒心陶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嫦娥奔月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玉兔入月宫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中秋节还是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1、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2、在河南南阳宛东社旗县一带,中秋节被村民成直接称为“八月十五”。这天下午,主妇要烙干饼。将白面掺水、炒熟的芝麻、盐、碎花椒叶和面,擀成薄如饺子皮、锅盖大小的薄饼,注意水不能加的太多,面要硬一些。上锅小火炕,炕出香味为止。干饼奇香扑鼻,和月饼配吃,一甜一咸。烙这种饼很耗时、费工夫,火不能太大,一个人一下午大约可烙15-20张,每人吃2-3张,馋嘴的小孩一次也不让吃多,以免伤胃。主妇按风俗还要为出嫁的姑娘、在外的儿子留上三五张。儿女回家后,母亲要将干饼放在柴火灶前将饼烤焦、加热,亲情在圆圆的干饼里凝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291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4
下一篇2024-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