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A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简析孟浩然是一位飘逸的隐士。从开头两句,就道出了诗人对他的敬仰,结句更赞美他象一座高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企及的典型。
B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C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简析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D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E 赋得暮雨送李曹 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简析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
F 留别王维 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简析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G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H 送人东归 作者: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注郢门山:在今河北省江陵县。
简析这首送别诗的结句千年传诵,使离情更增色彩。
I 送李端 作者: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简析朋友相交于流离患难之中,原本相见恨晚,却又要分别无期,其悲怆之情远过一般的离情。
J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汀州:水边或水中平地。此诗后三句似乎出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诗为:“汀州采白苹,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
简析这首送别诗,着重写离情别意。其诗首尾相应,新颖而不落俗套。
K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作者: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三边:指幽、并、凉三州边远诸郡,泛指边疆。
简析久历沙场征战,年老罢归,不免有苍凉之感。“老去恋明时”既是对当朝的溢美,也是对“曾驱十万师”的依恋;而“日暮欲何之”,则又是对当局婉转的讽刺。
词语: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注音:dé yī zhī jǐ,sǐ kě wú hèn
释义: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
出处:谢觉哉《知己难》:“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词语:道义之交
注音:dào yì zhī jiāo
释义: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八回:“道义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为介介。”
词语:范张鸡黍
注音:fàn zhāng jī shǔ
释义: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出处:《后汉书·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词语:管鲍之好
注音:guǎn bào zhī hǎo
释义: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处:郭沫若《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家公与蔡伯有管鲍之好。”
词语:惠子知我
注音:huì zǐ zhī wǒ
释义:比喻朋友相知之深。
出处: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
词语:鸡黍深盟
注音:jī shǔ shēn méng
释义: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深盟:深厚的交情。指朋友之间交情深厚。
出处:《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因此乞天恩先到泉台上,才留的这鸡黍深盟与那后人讲。”
词语:胶漆相投
注音:jiāo qī xiāng tóu
释义:胶漆:胶和漆,比喻亲密;投:投合。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投合。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词语:臼杵之交
注音:jiù chǔ zhī jiāo
释义:臼:石制的舂米器具。杵:舂米的木棒。臼与杵不相离。比喻非常要好的朋友。
出处:《东观汉记·吴佑传》:“公沙穆秋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凭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词语:清交素友
注音:qīng jiāo sù yǒu
释义:素友:真诚的朋友。交往纯洁,友情纯朴。
出处:南朝·宋·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清交素友,比景共波。”
词语:他乡故知
注音:tā xiāng gù zhī
释义: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出处:明·天然智叟《石头点·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他乡故知,分外亲热。”
曾小云(白云乡黄叶村)
近日,意大利某奢侈品牌发布“起筷吃饭”主题广告,被质疑为歧视和丑化中国文化,引起华人圈的集体发声抵制。在国外的浅薄者眼里,中国的筷子只是“小棍子”,却不知道其中蕴含的文化涵义。一双筷子,蕴涵了中国人关于阴阳、方圆、乾坤、平等等哲学思维,也体现了关于合作、和谐、团圆、节俭等理念。
其实,在古代有不少题咏筷子的诗歌。这些诗作可以让大家更加理解筷子承载的中国文化。以下是金代人周驰写的《箸诗》:
箸,是筷子在古代最初的称谓。它还有另外两个叫法,梜、筯,宋代(一说明代)才开始有“筷子”的称呼。为什么后来又改“箸”为“筷”?原来古人讲究避讳,因“箸”、“筯”与“住”谐音,让人联想到停止、挂了、over等意思,不符合人们趋吉避害的心理。这个道理,和今天人们把“猪舌头”改称“猪利子”一样。这首诗标题下还有一个副标题“章庙御题限红字韵”,应该是《中州集》编者元好问加上的。从副标题可知,这首诗是应制诗。章庙,就是庙号金章宗的完颜璟。御题,就是皇帝命名题目。金章宗给朝臣周驰命题,要求写一首题写箸的咏物诗,限定用“红”所在韵部的韵字。
“矢束形何短,筹分色尽红”,开篇先从宴饮游戏投壶说起,引出与矢、筹形状相似、同一场合出现的箸,有类比的意味。投壶脱胎于射礼。由于正规的射礼需要很大的场地,又考虑到有时候宾客人数众多,有的还不会射箭,故后来射礼变成了投壶。投壶的规则很多,各个时代不尽相同,大致玩法就是把箭或与之类似的竹签向酒壶里投,投中多者为胜,负者罚喝酒。为了计算投中和喝酒的数量,需要用具。根据辞典中矢、筹的解释,我猜测起初计算投中数量的器具很可能就是矢,只不过集束装入囊中的叫矢,射完之后分开利于计数的叫筹。随着饮酒助兴游戏从投壶中独立出来,古人又制作了另外一种竹器,专门用于酒令游戏中计数。这种竹器起初还叫筹,后来为了区别改称算。当然,也有诗人沿用以前的叫法。这首诗里说“筹分色尽红”,筹应该就是用于计数的算,而非用于投射的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中间八句。
“骈头斯效力,失偶竟何功”,是说一双筷子齐头并进,相互配合,一同为食客效力;如果失去了一根就不能立功。这跟俗话说的“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的道理一样。
“比数盘盂侧,经营指掌中”,是说筷子并列陈放在盘盂碗盏等餐具旁边,在食客的手指和手掌之间把握操持。盘盂,是两种盛器,一圆一方,古人于其上刻文纪功,或自励以为法鉴。经营指掌中,这有点轻易筹划,指点江山,“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味道。这两句暗示臣子计算筹谋、建功立业之意。
“蒸豚挑项脔,汤饼拌油葱”,写筷子乐于助人成人的品德。你看无论是吃糟头肉的王公贵族,还是吃油葱面食的寻常百姓,它都乐于挑选、夹起。项脔,用了禁脔的典故。相传东晋元帝司马睿常用糟头肉为膳。《晋书·谢混传》记载,“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每得一豚,以为珍膳,项上一脔尤美,辄以荐帝,群下未尝敢食,于时呼为禁脔。”“禁脔”即“项脔”,后来借以比喻不让别人染手的独占物品。这里用来指代珍馐佳肴。
“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是说即使遭到利用口舌挑拨离间、破坏关系的无耻小人,筷子也不会曲意改变正直挺立的身子骨。这里可能暗用了宋璟的典故。一次御宴上,唐玄宗将手中的金箸赏给宰相宋璟道:“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以筷子形状之直比况臣子人格之直,或许本于此。读到这里,我们更加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原来是以筷子比喻君臣和合之道,以筷子表白自己正直之心。
结尾两句,“上前如许借,犹足沃渊衷”,用了借箸的典故。楚汉战争时,刘邦听从郦食其分封六国后裔的建议,让其送出印信,以解荥阳之围。郦食其还没有动身,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说:“子房过来!有一个客人为我设计削弱楚国的势力。”接着把郦食其的话都告诉了张良,然后问道:“在你看来这事怎样?”张良说:“是谁替陛下出的这个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刘邦说:“为什么呢?”张良回答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翻译过来就是:“我请求您允许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为大王筹划一下形势。”后因以“借箸”指为人计算谋划,又作“运箸”、“运筹”。诗人最后说,如果允许我像张良一样借用圣上面前的筷子筹划,我一定可以竭诚忠告,使圣上渊深的胸怀受到启发,明白作为臣子报效圣上、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
咏物诗重在摹形传神,不即不离。这首诗描摹筷子的形状、功用、内质,借以表达一个臣子的正直和忠诚。我最喜欢这四句。一是“骈头斯效力,失偶竟何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要取得事业成功,需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一双筷子,就像一对夫妻,要相互扶持到老,不离不弃。一是“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它让我们想到了那些遭受造谣中伤依然保持铮铮硬骨的大丈夫。
这首诗虽然是命题之作,但分明可以看到作者的正直耿介的个性和品质,不可以一般的遵命文学、马屁文学视之。何以知之?请看作者的结局。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蒙古兵攻陷济南,周驰不肯投降,遂携两个孙子投井而死,后被乡人安葬在其宅后的寿乐堂。乾隆年间修《历城县志》时,将周驰列为忠烈之士,为之立传。“忠烈”二字,足可以配得上“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的诗人。
叫做箸的,还有两种东西:一种是火箸,一种是冰箸。前者也叫火筷子、降红,跟我们现在用的火炉钳子应该差不多;后者就是冰柱、冰凌。火箸,在古代小说中有记载。如《说岳全传》第六十一回云:“王氏将传单略看了看,即将火箸在炉中炭灰上写着七个字道:‘缚虎容易纵虎难’”。火箸成了杀害岳飞的帮凶。《红楼梦》第五十回云:“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充满人间烟火味。关于冰箸,有个典故。五代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冬至日大雪,至午雪霁有晴色,因寒所结檐溜皆为冰条。妃子使侍儿敲下二条看玩,帝自晚朝视政回,问妃曰:‘所玩何物耶?’妃子笑而答曰:‘妾所玩者冰箸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和杨贵妃真是很有情趣的一对儿。大家熟知的海棠春睡是一个例子,这里又是一个例子。下面是两首题咏火箸、冰箸的古诗,请大家自己品味别样的筷子文化:
最后,附上我写的一副题写筷子的对联: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
第四课:缓解写征联用词不到位问题,用这招见效快
第三课:用这一秘笈,曾老师不止“八大山人杯”征联获奖
第二课: “东方太阳城”征联,曾老师是这样写太阳神殿对联的
第一课:玉田寺征联这样写,可以大大增加获奖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