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以火
《煤的对话》这首诗看来似乎写得很平静,没有激昂豪迈的措词,没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没有号角般的壮烈情绪,然而这首短诗,却那样耐人寻味,内涵的博大和意境的深远,不亚于一首长的壮怀激烈的进行曲……
诗人的情绪浓缩着,浓缩成了煤……
由于什么契机,使诗人写下这首诗,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揣测到诗人之所以写这样一首诗的来由。
1935年10月,诗人走出了孤寂的、黑暗的牢房,来到了苦难重重的大地之上。他回过老家,母亲为他包办了婚姻;他到过常州,在武进女子师范学校教过书,不久又被女校长勒令逐出;又到了上海,在那里过着没有职业没有工作的流浪生活……不管个人的生活多么漂荡不定,多么清苦,诗人的心却始终关怀着民族的兴亡。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诗人,该如何以自己的歌唱来唤醒民众,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而奋起抗争呢?
《煤的对话》这首诗诞生了。
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已经积压得很厚很重了,现实的沉闷、冷滞已经使诗人再也难以忍耐了,这种情绪有可能喷泻而出,那会形成涛天巨浪;也有可能婉转而出,以更沉实的力量去撼动民族的心灵。《煤的对话》正是诗人选择了后一种方式的结果……
诗的力量在于如何表达,更在于这种表达来自怎样的思考。
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这构成了这首诗的外部形态,诗人之所以采用这种朴实的对话方式,可能是出自这样的考虑:因为所描写的对象——煤,是朴实的。诗人还可能出自这样的思考:外部形态越是朴实平易,其内涵就越显得深沉,形成强烈的反差,其诗味也就更强烈了。这种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段,在这首诗中取得了精妙效果,这也是构成艺术效果的一种美学原则,诗人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原则。
诗句的朴实平易,形成了这首诗的重要特色。我们看: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这诗句简直是平凡的口语,没有任何雕琢和修饰。然而,诗味正是在这朴实平易之中流溢而出。雕琢归朴,贵在自然,这首诗的诗句正是这种高层次的艺术表现。
言简而意深,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原则。《煤的对话》这首诗,真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了。
我们看: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对“煤”的品格,“煤”的情绪,诗人本来是有许多话要说的,然而,诗人只是写了这么几句,留下了广大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这种“挂一漏万”的选择,正是这首诗寓博大深邃于朴实平易之中的一种艺术手段,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种艺术手段,那就是把“煤”拟人化。而且让“煤”自报家门,自报历史。这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使人感到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有它的苦难,更有它的祈盼!
艾青曾在《诗论》中说:
“诗人必须比一般人更具体地把握事物的外形与本质”,“诗人使各种分离着的事物寻找形象的联系”。
《煤的对话》这首诗,正是实践这一见解的典范。
“煤”与苦难的中华民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是诗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次的苦难,他们经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默默地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然而,他们并没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机,遇到新的思想,他们便会揭竿而起,燃烧起涤荡旧世界的冲天大火。中华民族的这种生存状态,这种情绪,这种品格,如何巧妙地表现呢?诗人想到了“煤”,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也由此产生。
“感觉只是认识的钥匙”,“诗人只有丰富的感觉力是不够的,必须还有丰富的思考力,概括力,想象力”。
艾青精辟地谈到了构思的一种过程,以及诗人要写出好诗而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这都给我们以启迪。
朴素,是艾青所强调的诗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艾青在创作中一直十分重视这一因素。他说,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
艾青在创作中,不单纯追求新奇的格式,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词藻,而是以朴素平易取胜。《煤的对话》这首诗,就是以极朴素的语言,亲切自然地道出了深厚博大的内涵。艾青之所以追求这样的诗风,是出自他对诗美的深刻理解。“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
艾青的这一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实在应该是现在的诗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整体赏析
[编辑本段]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具体赏析
[编辑本段]
■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
诗的第一节可分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
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
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升华土地情结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文章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第二节分析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相关问题
[编辑本段]
■第一节诗中的问题
◎问: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问: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问: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问: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问: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答: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第二节诗中的问题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答: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豆蔻少女,闯入心间
艾青,原名蒋正涵。1910年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的少年时代可以算得上一帆风顺,并未吃太多苦。18岁时,艾青获得了前往法国留学的机会,在法国的日子里,艾青学习了绘画,也第一次正式地接触到了欧洲的现代派诗歌。
回国以后,艾青开始参与多项革命文艺活动,因触及某些权贵利益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依旧笔耕不辍,《大堰河 我的保姆》一诗就是他在狱中创作完成的。1935年,艾青出狱了,很快,他便奉父母之命与表妹张竹茹结婚。
婚后,两人虽没有相当的感情基础,却也相敬如宾,日子平淡而幸福。不久,张竹茹怀孕了,他们的婚姻看起来正一步步向更光明的未来发展。第二年,艾青在常州武进女子师范谋得国文教师一职,在这里,他认识了女学生张月琴。
这一年,刚上初三的张月琴年仅14岁,正值豆蔻年华。而艾青身上留法归国、诗篇美名、爱国热情、革命热血等一系列标签,也引得学生们分外崇拜。一次,张月琴和同学们正在练习骑车,便也起哄让艾青试试,然而不太会骑车的他就这样撞了墙。
在同学们的嬉戏与玩闹声中,出了糗的艾青一眼看到了人群中的张月琴。张月琴长得十分标志,水灵灵的大眼睛配上甜甜的酒窝,好看极了。再加上自幼便饱读诗书、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又温婉甜美的她,就这样吸引了老师艾青的格外关注。
暑假过后,艾青被学校以疑似仍在课堂上宣传革命而被辞退。无奈之下,艾青只得到了上海,以卖文维持生计。然而,到了上海的艾青脑海中却仍旧留存着张月琴的倩影,他爱上了自己这个14岁的学生。他给张月琴写了两封情书,张父的严厉反对让此事暂时搁置。
动情告白,喜结连理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没能继续学业的张月琴也积极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她一边演唱救亡歌曲,一边充当救护员,并在这时改名为韦嫈。后来的韦嫈辗转来到了广西桂林,在桂林人生地不熟的她,突然想起了艾青当时就住在不远处,便前去探望。
就这样,两人间一度中断的联系再次开始。后来,之前因战争被迫中止学业的韦嫈提出想要报考贵大中文系,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然而,贵大的所在地贵阳距离桂林,实在太过遥远。
艾青听韦嫈说罢,情绪颇为激动,他当即跪下亲吻韦嫈的手,向韦嫈动情告白。他说深爱着韦嫈的自己,一刻也不能离开她。倘若她离开,那自己便跳江。艾青的表白与"威胁"暂时留住了韦嫈,他还趁热打铁为韦嫈写下了情意绵绵的诗篇。
然而,艾青的浪漫却夹杂着一丝偏执与恐怖。没有前往贵阳的韦嫈留下来后,便留在演剧九队随队演出,宣传抗日救亡。但是,控制欲极强的艾青却并不同意韦嫈的随队巡回演出,他为了阻止韦嫈,甚至一度将她反锁在屋内,限制她的行动。
《天国的嫁衣》是一部中国台湾偶像剧,由王心凌、立威廉、明道等人主演,讲述了陶艾青,陆子皓,程海诺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
该剧自播出以来,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2004年台湾偶像剧收视冠军。
第7集
祥珍想偷跑被吉普赛拦住,但被跟踪哈雷而来的海诺们所救,海诺放过吉普赛带着祥珍离去,吉普赛怨恨不甘心,祥珍同意与海诺回家,在路上与要去关心子皓的Katrina错身而过。 爷爷了解艾青心仪对方竟是子皓,神情忧虑,而艾青仍不自觉的去找子皓,子皓正忙着修改服装,并仔细教导艾青要她帮忙,忙碌中两人嘴唇意外相触,被Katrina看到误会伤心流泪毅然离开,子皓不知仍专注于工作。 海诺的关心让祥珍高兴,不敢说出流产事,只说出Katrina劝回伸展台,海诺兴奋送祥珍至子皓发表会,要再向艾青表白。 子皓还艾青小木马,感谢帮忙,艾青想真情告白,却欲言又止,子皓奇怪艾青是否想要还那不小心之吻,而艾青终于说出我喜欢你,子皓望着艾青背影微微笑起,海诺痛心暗地支持。 Katrina带祥珍来加入子皓的发表会,子皓提起两人的价值观已偏差很大,Katrina害怕子皓提出分手,强调以后再说,另艾青送给子皓在巴黎丢掉的坠子当护身符。 海诺帮祥珍拿东西遭吉普赛打伤,阿忠叔关心,不准海诺再帮祥珍,海诺顶撞推倒阿忠叔,打破杯子。 艾青穿上牧羊女服装,遭大家嘲笑,子皓忙帮艾青重新妆扮,艾青发现Emma与何信勾结破坏,艾青警告,但Emma仍丢下弹珠害Katrina摔倒,艾青捡起弹珠说出详情,何信反指是艾青所为,但何信与子皓打赌却输了。 子皓不愿送Katrina就医,Katrina气忿,怪艾青陷害,子皓不愿置评离去,Katrina失望痛心。 艾青向爷爷哭诉遭诬赖,子皓来表明艾青是最没有嫌疑的人,为了感谢要请吃饭,并回答艾青的表白,艾青意外但没有心理准备,要明天晚上。 祥珍责打吉普赛偷袭海诺,吉普赛声明要海诺付出代价,并小心骨董店,祥珍急找海诺。 海诺自责但知阿忠叔没事,与祥珍、阿不去飙车,阿忠叔却因找不到海诺着急,无奈去休息,哈雷来到骨董店外,朝骨董店内丢石块,打翻了圣诞树。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艾青作为成名较早又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诗人,在建国后始终未能满足“读者”的期待,以致文艺界***周扬在1956年的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扩大会的报告中,对他“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表示疑问。这对有过“延安思想改造运动”记忆的艾青来说,意味着什么是非常清楚的。艾青极力为自己表白:“没有理由可以怀疑,我能为社会主义歌唱,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但在我的路上存在着危机;这种危机我有信心去克服它。”在一种令人压抑的气氛下,他的诗数量多了,但艺术上却再也达不到《大堰河》的水准了。1950—1957年他出版了五部诗集:《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和《海岬上》。一般认为,收入《宝石的红星》中的国际题材的诗歌代表了他这一时期的较高成就。但这些诗仍有铺叙过多、缺乏诗味的毛病,甚至有人认为艾青诗的生命期已经过去,艾青为此惶惑不安。1954年的南美之行诗人留下了一组思想意蕴深沉、艺术水平较高的诗,如《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在智利的海岬上》等。对《在智利的海岬上》有人评论说:“新的手法,新的风格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从全诗的布局上,从形象的概括的深度与个性化的统一上,从语言的明洁上,从体现深刻思想的巧妙上,都可看出这首诗对于艾青说来,是新的。‘它’使我回想到艾青初期的某些作品,回想到《芦笛》,回想到《马赛》,艾青和这样的手法,这样的风格,告别了许多年,现在它们回来了。这却不仅是回来,这是艾青对自己创作的一个突破……”遗憾的是还没有等诗人在自己的风格道路上继续展开探索,便在随后的反右运动中落马,曾获好评的《在智利的海岬上》,也成了“一首晦涩难懂的坏诗,……只不过是艾青在搬弄早已陈腐的资产阶级的现代主义的伎俩”。
问题一:求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自《北方》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问题二:《假如我是一只鸟》赏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具体赏析
[编辑本段]
■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
诗的第一节可分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
问题三: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问题四:我爱这土地 艾青 仿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10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写的:
我爱您,母亲!
假如我是一只和平鸽,
我肯定会用美丽的喉咙歌唱:
这被工作所累弯了的腰,
这永远流淌着我的母爱,
这永不知怠倦的呵护的手臂,
和那来自心底的无比温暖的明天……
――然后我飞下来了,
落到了一支美丽的寒梅的枝头。
为什么我的口里常叼橄榄?
因为我对母亲爱得深沉……
好了,你加分吧~~~~~~`
问题五:假如我是一只鸟诗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要以惬意的姿态降临,
降临在美丽的春天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要以多彩的羽翼舞动,
舞动在绚灿的夏花丛中。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要以快乐的心声歌唱,
歌唱花果飘香的金秋季。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要以果敢的双脚跳跃,
跳跃在腊梅绽放的寒冬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要以优雅的姿态微笑,
我要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问题六:诗歌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 1.假如/ 我 是一只鸟,我也 应该 /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 :/这被 暴风雨 /所 打击 着的土地/这永远 汹涌 着/我们的 悲债 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吸刮者的/ 激怒 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 腐烂 在土地里面。2.“略”。提示:可结合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来谈。言简意明即可。3.这两句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诗人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也是对这首诗诗意的提炼和升华。(意对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