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的结局,绿子到底有没有和渡边在一起。

《挪威的森林》的结局,绿子到底有没有和渡边在一起。,第1张

先谈谈渡边与绿子的关系:

彷徨的渡边最后发现,只有热情洋溢的绿子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属,也只有绿子这个奇妙的女孩,才能把封闭忧郁的渡边带到现实世界。对于渡边来说,绿子是他与世界之间的介质,通过这个奇妙的介质,他才能感受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只有她,才能摘掉笼罩在他灵魂深处的灰暗墨镜,去了这灰暗的墨镜,世界才能有颜色。所以,最后渡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绿子。结局处,渡边在电话里狂吼“在哪里”时,也正是表现他突然的顿悟,仿佛大梦初醒,迫不及待地想去体验这遗失了多年的世界。

谈谈直子:

前面说到渡边对世界麻木不仁,仿佛灵魂深处被戴上了一幅灰色墨镜,看不到世界的光彩。原因之一,就是忧郁娇嫩的直子长期对他的影响,以及自杀的木月对他心灵的震撼。他曾经爱直子,也敬佩朋友木月,最后却发现,此两人与他是截然不同的。直子和木月仿佛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他们有着彼岸世界才有的气质与魅力。他想了解他们,却是枉然;想被他们欣赏,被他们爱,却无能为力。说到底,渡边本来是个普通的日本男孩,由于结识了木月和直子,使得心灵和社会产生了错位,才变得那样深沉、漠然。能够救他出来的人,唯有绿子。至于直子最后为什么要自杀,那是因为她曾一渡试图爱上渡边,她认为他是她活在世上唯一的留恋。最后,事实证明她无论如何也爱不上渡边(性jiao时直子下体一直是干涩的),也就是说,她对世界再也没有任何的一丝留恋,便洒脱地一走了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直子死后渡边那么沮丧的原因,因为这件事彻底否定了他们的爱情。

这是本人的一点肤浅粗糙的见解。主要是楼主的问题让我回忆起了几年前读这本书时的独特感受,仿佛回到了那个多愁善感的年代,所以我得还感谢楼主。另外,建议楼主读一读《挪威的森林》续篇——《挪威没有森林》,是村上春树一个情人作家写的,据说也写得很好,在日本很畅销呢!

补充:

小说最后来了一段渡边与玲子做AI,很多人认为有点画色添足。但如果硬要给那部分内容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话,那也只有结合小说前面的内容再分析。玲子本来也与渡边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在尘世生活中自得其乐的人,后来也因为遇上了怪人而变怪(遇到了一个女同性恋),从此扰乱了她的意识和生活。这一点,与渡边遇上直子与木月,有一定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玲子与渡边在某种程度上充满了共性,更容易推心置腹地交心,他们也最为彼此理解。并且,到最后铃子出精神病院的时候,她与渡边的处境也颇为相似,都是茫然无措地等待着将来未知的生活。这两点,也许促使了他们的彼此亲热,彼此安慰,试图在爱抚种逃避什么,寻找到一丝充实感。然而事与愿违,小说中也写道他们一开始性jiao就失败了(渡边早泄),虽然后来又风平浪静地来了几次,但这似乎说明渡边对她并无爱情,也无激情。正因两人太相似,太了解对方,只是做执友,而不能做爱人。

至于小说的意义,那就见仁见智咯,小说说到底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不好把它给理性化了,只是读着《挪》,读者们不由地会被它那迷茫地,无目的地灰暗气氛所感染,这就是《挪》的艺术价值之所在吧。只是在小说的后记中,作者似乎隐约透露了他的意图——对死去的朋友的纪念。也许是对逝去的青春纪念吧……

OK,这就是我的看法了……当然要是阁下要是愿意追加几分的话,鄙人是不会拒绝的!

高尔基是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现在心灵鸡汤类书籍多不胜数,而真正值得我们反复去读的书并不多,接下来我们一起和民族文化来看看,值得我们一生反复读的书籍!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篇长篇爱情小说,是人一生值得反复读的5本书之一。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内容简介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但后来木月自尽了,直子一人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同直子巧遇开始了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阴翳。

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离开前渡边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在一家小餐馆渡边结识了绿子,因为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II》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渐渐熟络。当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显得十分清纯活泼。

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尽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

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 而甲壳虫乐队唱出的曲子《Norwegian Wood》给了作者很大的灵感。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艺术特色

《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书中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失了方向。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与人的疏离愈大的对比中,令他们失去与人接触的欲望,恰是年轻一代避免受伤的保护罩。

小说以一个个片断相连接,但并不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断——在眼前掠过,唤起熟悉亲切的气氛,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的留白里,“文字清丽雅致,笔触自然流畅,片断的接续并不妨碍流畅,反而更添加弹性,产生的效果”。

小说中的人物都带着“都市化的标识”,人物的背景十分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人公喜爱的爵士乐曲不断出现,总是直接引用某个作家笔下的话语来表达情绪,使得人物平面化、符号化。

一个人能遇上谁?又会爱上谁?

因为倾心而执着,因为缺憾而永远。

青春岁月是人生河流情感最为湍急之处,处处暗礁处处险滩,无法前知,不可回头,一江而下,无问西东。留给我的只有怅惘,只有叹息。

在阅读《挪威的森林》前9章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作者只不过把渡边当成一根线,用他把书中几个人物(表达更准确一点应该说是几个女孩)的爱情故事串起来罢了,换一个人来做主角也一样。

事实证明我太过天真。第10章、11章一读完,一股汹涌的浪滚滚而来,前面几章一些微细的句段仿佛一并燃烧了起来,我先是惊诧,继而感动,最后是对作者由衷的钦佩。

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没有成人童话的美丽超脱,作者隐身幕后一件件事地不断展现,关于爱,关于人生,关于青春的追求与选择……

一、渡边爱的是谁?毫无疑问就是直子。

渡边这个人很没有存在感。他一出场就跟在直子后面(有时也会并肩而行)亦步亦趋。没有情侣之间的亲昵,没有拥抱,甚至没有牵手。“直子和我之间大致保持着一米距离,若想缩短自然可以缩短,但我总觉得有点难为情。因此我一直跟在离直子一米的身后,边走边打量她的背影和笔直的黑发。她戴一个大大的茶色发卡,侧脸时,可以看见白皙而小巧的耳朵”,“只剩下两人后,我们也没有任何想要畅谈的话题,至于直子为什么说下车,我全然不明白,话题一开始就不存在”,“她的眼睛是那样深邃而清澈,令人怦然心动。这以前我竟没有发现她有着如此晶莹澄澈的眸子,想来我还真没有盯视直子眼睛的机会”……

爱是什么?爱是呵护,是成全,是小心翼翼的希望她幸福。渡边一直以来就喜欢直子,但直子与木月是恋人,所以,渡边只能作为他们共同的朋友出现。

木月去世,渡过与木月重逢。在第一章里,两人漫游草地,应该是相处较久之后,渡过对直子的深情一览无余。

“现在我这么紧靠着你就一点儿都不害怕,就是再黑心肠的,再讨人厌的东西,也无意把我拉去”

“那还不容易,永远这样不就行了!”我说。

“这话———可是心里的”

“当然是心里的”

……

“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待过。可能一直记住?”

“永远”

……

这里面渡边的回答毫无迟疑,一个爱字都没有,但谁能说他不喜欢,他不爱直子呢?

直子爱渡边吗?很明确:不爱。不论是之前与木月三人相处,还是之后俩人互动,明明白白,直子死死抓住渡边是因为他是连接世界的唯一桥梁,渡边是直子康复的唯一希望。第六章里,直子亲口对渡过说,“但你仍是我同外部世界相连的唯一链条,即使现在,正像木月喜欢你那样,我也喜欢你,尽管我们完全没那个意思”。渡边一直都清楚直子对自己的感情是朋友式的喜欢,有感激与报答,唯独没有他想要的爱情。第一章,渡边回忆的时候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

爱是盲目的,甚至是悲哀的。渡边与直子发生关系是在直子庆生发病需要爱抚之时。性是爱的必然。只有爱没有性,爱就会残缺如木月爱直子,直子自责难过也缘于此。只有性没有爱,性就会肤浅苍白如永泽。

渡过有多爱直子?很爱很爱。爱她深入骨髓,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爱一个人不是做买卖,精心考虑投入与回报。爱一个人是彻头彻尾心甘情愿的做傻瓜式的付出。渡边明知直子不爱自己依然把直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第三章写道,“我们差不多每星期都见面,就这样没完没了的走,他在前面,我离开一点,跟在后面”,“仿佛举行某种拯救灵魂的宗教仪式一般,我们专心致志地大走特走,下雨就撑伞走”,“她所希求的并非是我的臂,而是某人的臂,她所需求的并非是我的体温,而是某人的体温”,“我感到她的眼睛比以前更加透明了,那是一种没有任何归宿的透明”

第三章里,当渡边接到直子的信告知不辞而别是因为病变,要休学一年去与世隔绝的疗养院。文章用渡边放飞萤火虫来描述他的心理:

萤火虫消失之后,那光的轨迹仍久久地印在我的脑际。那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我几次朝夜幕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着一点点不可触及的距离。

这里哪里写的是萤火虫?这里写的就是远离的直子,写的就是自己追求所爱而不可得的怅惘失落。

小说的后面几章里,渡边在很少收到回信的情况下,坚持写信给直子,两次到疗养院看望,为了直子坚持不与绿子发生关系,坚持禁欲半年之久。直子死后更是心碎若狂,竟然在外流浪整整一个月。爱一个人要怎样的深入灵魂才会让人如此无法自持?!

第十一章写道:“在这个百孔千疮的生者世界上,我对直子已尽了我所能尽的最大努力,并为了同直子共同走上新的人生之途,而付出了心血”

第十章写道:“…我仍在爱着直子,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得难以思议,但我对直子的爱却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自己心田中为直子保留了相当大一片未曾被人染指的园地”

二、渡边还爱谁?心底呼唤的是绿子。

绿子喜欢渡边,从一开始的主动搭讪起,绿子一直是主动方,渡边一面欣赏绿子的直率开朗,从心底喜欢绿子的乐观豁达,喜欢绿子敢爱敢恨坦诚相待的行事,一面躲闪退缩,不敢不能放开心身全心全意地接纳绿子。

渡边这种矛盾心理也造就了两人交往过程中的冲突矛盾,也更进一步凸显了绿子鲜活的个性特征。

我认为全文的基调都是灰色的,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人物上空,绿子就是灰色天空下一抹亮丽的绿色,清新活泼,让人感觉世界还是活的。

绿子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第四章绿子下厨款待渡边,在家中天台上喝酒弹吉它唱歌。看到这里时,我心底冒出来一个疑问:绿子为什么要弹不敢恭维的吉它,五音不全的大唱特唱呢?

“我所求的只是容许我任性,百分之百的任性,比方说,我现在对你说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什么也不顾地跑去买,气喘吁吁的跑回来递给我说,喏,绿子,这就是草莓蛋糕,可我又说,我已经懒得吃这玩意儿了,说着砰一声从窗口扔出。这就是我追求的”

“对某种人来说,爱是从根本不值一提的,或者非常无聊的小事开始萌芽的,要不然就萌芽不了”

一个俗世里横冲直撞的女孩,一个我行我素要痛快任性的爱与恨的女孩,她当然要随心随兴喝酒唱歌弹吉它了。而对渡边这个现实世界的逃避者,绿子注定是他无法摆脱的女孩。

爱情一旦发了芽,它就会迅速的长成苍天大树,不管上面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苦涩或者甜蜜。当渡边与绿子交往不断的深入,绿子不断的变着花样向渡边表白。从想象里的被海盗抓到浑身扒光做变态游戏到两人同看色情**,到医院照看绿子的父亲,等等林林总总各色小事,绿子在渡边面前口无遮拦肆无忌惮想说就说。渡边也一步步的沦陷了。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

绿子对渡边意味着什么呢?绿子就意味着这个世界对渡边的善意,意味着这个死沉沉的世界生机勃勃的一面。

第七章这样说:“大概是不能适应这个世界吧”我沉吟一下说,“总觉得这并不像是现实中的世界,男男女女也罢,周围景致也罢,都似乎脱离了现实。”………“见到你,我觉得多少适应了这个世界”

因为直子横亘在渡边心中,绿子告诉渡边自己和男友分了手,渡边表示奇怪时,绿子一腔深情无法控制。第十章这样说:“为什么?”绿子吼道,“你脑袋是不是不正常?又懂英语虚拟语气,又能解数列,又会读马克思,这一点为什么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非得叫女孩子开口不可?还不是因为我喜欢你,超过喜欢他吗?我本来也很想爱上一个更英俊的男孩,但没办法,就是看中了你。”

当直子死去,渡边流浪归来,回到了现实世界。当玲子离去意味着渡边与直子之间已无牵绊,他打电话给绿子寻求两人情感重启。

但我们回到第一章,这里的许多年后却没有绿子的踪迹。意味着绿子也和其它女孩一样被渡边掩埋在了青春的记忆里。

为什么呢?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绿子对爱情的期待太高,渡边并不是那个完美的爱人。第四章绿子对应邀前来做客的渡边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期待:“我就想:一定自己去找一个一年到头百分之百爱我的人,小学五六年级时就下定了这个决心”,“也许等得过久了。我追求的是十二分完美无缺的东西,所以才这么难”。另外一方面,渡边对绿子的期许更像是渡边与世界的和解。但从第十一章渡边给绿子打电话却茫然不知身处何方,或许就暗示了渡边虽然有意呼唤绿子,却找不到与世界和解的路径。第一章里渡边在飞机上感受到的是无可奈何的孤寂,他头痛欲裂无可依托,一片阴冷抑郁的背景下想起来的是忘不掉的直子。这说明渡边虽然在成长,但他与世界或许还是有些格格不入般的疏离。

三、渡边还爱谁呢? 初美、玲子及其它女人。

初美在全文着笔不多,但这个人物非常重要。她代表了渡过心目中完美爱人的形象。不论外形相貌还是对爱情的坚贞如一都让渡边心旌摇曳。第三章渡边这样评价初美:娴静、理智、幽默、善良,穿着也总是那么华贵而高雅。我非常喜欢她,心想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恋人,压根就不会去找那些无聊的女人睡觉。第四章渡边与永泽聊天时说,“我唯一羡慕的,就是你有一位初美**那样完美的恋人”。第八章里初美与永泽关于爱情起了争执,初美说:“为什么光有我还不够?”,渡边与初美同乘出租车时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初美这位女性,身上却有一种强烈打动人心的力量,而那绝非足以憾到对方的巨大力量,他所发出的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力,然而却能引起对方心灵的共振。”,“这才领悟她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十二三年之后,当渡边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才会“当我恍然大悟时,一时悲怆至极,几欲涕零”。所以初美自杀之后,渡边撕毁了永泽的信,与之绝交。

玲子这个人物我觉得写得太多了些。她是渡边与直子之间的某种媒介与缓冲,她同性恋的嫌疑,预示着她也是和直子一类,不为社会所容的人。当然,她的故事拓展了小说的内容,让我们了解更多与世界主流相背离的情形。

玲子在前期是渡边与直子相处和顺的润滑剂。当直子自杀,渡边与玲子发生关系,既是渡边与玲子对直子的缅怀与告别,也是渡边与玲子的告别,这一事件也说明玲子告别了同性恋身份的过去,走上了新生。当然,玲子一直都是喜欢渡边的。而渡边也一样对玲子深怀好感。所以才有第十一章这样的场景:“我看着玲子的眼睛。她哭了。我情不自禁地吻她,周围走过的人无不直盯盯地看着我们,但我已不再顾忌,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继续活下去”

小说里面与渡边有过亲密关系的除了高中女友,还有各色各样的一夜情女孩。他所辜负的高中女友可以归结为成长过程中少不更事的胡闹,渡边对此也有悔悟。而一夜情女孩则充当了路人甲路人乙的角色,反映出来的就是青春年月里的渡边无可排遣的寂寞、空虚与苦闷。当然这也说明渡边无论怎样的与世界不相谐,他仍然还是一个凡俗之人。

四、永泽、敢死队、绿子父亲及伊东

永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间游戏者。他家世不凡,聪慧过人,学习一贯超群,会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加上他的母语日语一共六国语言。他随心所欲,既目的明确的努力学习,又游刃有余地游戏花丛,游戏人间。

永泽对爱情的态度是躲闪逃避,不肯在这方面用心力。渡边眼中完美恋人的初美最后割腕自杀也是永泽无法给予爱情的缘故。

随手可得的东西无法珍贵,我行我素的人不会在意他人的感受。永泽有数不尽的女人投怀送抱,别人眼里很难考的外务省也是一考即中。加上钱囊丰盈,看问题中肯透彻。也许正是如此,他最爱的人是他自己,才不愿意与初美俗世厮守吧。第八章永泽对初美说,“…和我一样,在本质上都是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只不过在傲慢不傲慢上有所差别。自己想什么,自己感受什么,自己如何行动———除此之外,对别的没有兴趣”,“我同渡边的相近之处就在于,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觉得不被人理解也无关紧要。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

与渡边同寝一段时间的敢死队是一个不问世俗简单朴实到有点迂腐的人。他活得非常纯粹,没有爱情,也不寻求友情,只是为了绘地图。第二章渡边这么评价他:“但说实话,他对政治百分之百麻木不仁,不过是嫌选购其他衣服麻烦罢了。他所留心的仅限于海岸线的变化和新铁路隧道的竣工之类”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呢?除了给渡边与直子等女孩的交往增添谈资笑料之外,我认为敢死队代表了纯粹朴实简单的活在灰色世界中的一类人。最后敢死队却莫名的离开了。从敢死队纯粹的求学愿望来说,他最不应该放弃,那么最大原因可能就是要么死了,要么不可抗拒的外力导致了这一结果。这或许意味着这个世界对他这一类人的放逐。

绿子父亲这个路人甲似的人物也占据了一定篇幅。写这个人为绿子的性格特点提供了相关背景,更重要的隐喻是一个诚恳专一,从不尔虞我诈的人活在这个灰色世界上就是一个悲剧。他一生勤勉只开了一间小小的书店,想着去乌拉圭却连东京都没离开过,他的父母妻子都先后患病离他而去,他自己得病将死时还记挂着绿子,费尽心力要把她托付给渡边。

第七章绿子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他那人,人并不坏。有时说话挺气人,但至少秉性耿直,一个心眼地爱我妈,而且他也在尽他的努力来生活,性格是多少有软弱的地方,又没有经商手腕,也没有人缘,但同周围那些满嘴谎言、投机钻营、耍小聪明的家伙们比起来,不知地道多少倍”

如果我们把敢死队和绿子的父亲联系起来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写这样两个人物就揭示了朴实纯粹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路线图。换句话说,绿子父亲就是敢死队一路活下去的将来!

伊东戏份不多,只在第十章占了一小部分。但这个人物还值得提一下。伊东到东京读大学后与家乡的女友有了分歧,伊东想的是分道扬镳。值得注意的是渡边对这个人的看法:“伊东身材颀长,容貌潇洒……衣着利落整洁。言语尽管不多,但情趣和思想都是很地道可取”。换而言之,渡边对伊东的做法是赞同的。此时正是渡边就如何处理直子、绿子两个女孩的感情的关键抉择期。伊东这个人物预示了渡边终将放弃直子转向绿子。当然,直子突如其来的自杀规避了这种选择,但第十一章与玲子另类的直子告别仪式,最后的呼唤绿子也印证了这种选择。

五、性、爱情、死亡与世界

活着已经竭尽全力的人,爱情无疑就是身外之物。就像囊中羞涩的人再怎么喜欢的东西买不起就只能多看两眼。当你年岁渐长,可能对这类买不起的东西连看也不会看一眼了。我想对于渡边,初美也许就是这样的奢侈品。

第十一章渡边与玲子告别,“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继续活下去”。

为什么全篇会有那么多的性爱场景描述?“活着”两个字说明了一切。性是青春岁月自带春药的男女无法抗拒的需求。另一方面,只是活着的人还会考虑那许多性之外的意义吗?恐怕未必。

关于爱情,小说里几乎没有真正完美的爱情。

木月与直子相互喜爱,但无可奈何的性关系不能不说是残缺的。

渡边爱直子,直子并不爱他。他们距离爱情甚远。虽然就渡边而言,情不知从何而起,却仍然有时而终。

渡边与绿子是相互喜欢,但这种喜欢不可能发展成忠贞不渝的爱情。第二章提到直子为渡边介绍女朋友,“直子领来的女生尽管可爱,对我来说却太高雅了。作为我,合得来的还是公立高中那些虽然多少有些粗俗之感,但可以无拘无束交谈的女孩子”第四章绿子问渡边为何戒烟时,渡边这样回答:“太麻烦了。比如说半夜断烟时那个难受滋味啦,等等。所以戒了。我不情愿被某种东西束缚住”

绿子对于渡边是一个没有拘束感的理想对象,符合他自由自在的要求。但爱情必然和束缚联系在一起,这也许才是渡边最终孤身的根本原因。

永泽挥霍青春,虽阅女无数,风流成性,一颗心却无处安放。初美爱之入骨,永泽却无动于衷。他们之间说爱情太过勉强。

伊东正要抛弃爱着他的女孩。绿子的父亲爱着她母亲,但文中没有提到他们的爱情故事。敢死队连如何同女孩讲话都不知道,爱情还隔山隔海。还有渡边与玲子,爱情的味都没有的。那些个一夜情的陌生女孩爱情影子都看不到。

如果成长就是日渐虚伪奸诈,对渡边而言无异削足适履,太过痛苦。为什么与渡边交好的人都不正常?因为他们都单纯而坦诚。无论这些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同,他们都同样被世界所抗拒,只是程度不一罢了。

世界无非由人组成的世界,怎么样的人组成了这个世界呢?第四章写在学校带头搞学潮闹罢课的那些人一见局势变幻立马第一批坐到了教室上课。小说以渡边内心独白的形式写道:“我说木月,这世道可真是江河日下!这帮家伙一个不少地拿得大学学分,跨出校门,将不遗余力地构筑一个同样卑劣的社会”。第六章直子问渡边为什么喜欢像自己一样的不正常的人时,渡边答道:“我无论如何也不认为你、木月和玲子有什么不正常。我觉得不正常的那帮家伙全都在神气活现地东奔西蹿”。换句话说,这些人都正常不过,有病的是社会,是这个世界。正常的人怎么治疗呢?所以木月、直子等人一个个都自杀了。

而依然活在世上的人都背负着各自的十字架匍匐在路上。

当我们满怀希望与憧憬迈步,在那些带着星光的梦想与冰冷残缺的世界对撞之间,又有谁没有过心灰意冷了无生趣的时候?过去的终将过去,愿你厚重的盔甲下仍然保有一颗柔软纯净的心。

  1、主要内容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但后来木月自杀了,直子一人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同直子巧遇开始了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阴翳。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离开前渡边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在一家小餐馆渡边结识了绿子,因为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II》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渐渐熟络。当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显得十分清纯活泼。

  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2、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而甲壳虫乐队唱出的曲子《Norwegian Wood》给了作者很大的灵感。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3、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著名作家,生于京都,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三十岁登上文坛,曾获谷崎润一郎等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恋爱小说。

小说的名字“挪威的森林”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的一首同名乐曲。歌词表现了青春的“我”与一位女孩在挪威木屋里约会的场景,这是一只静谧、忧伤、又让人沉醉的曲子。

可以说,三十年来以《挪威的森林》为代表的村上春树的作品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城市青年的审美趋向、生活格调,乃至心灵品味。

尤其是这部大家熟知的《挪威的森林》更是成为“小资格调”的参考版本,或者说成为了一些人心目中的文化符号。美国著名华人学者李欧梵称这部小说为二十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

《挪威的森林》讲述了:男主角渡边与患有精神疾病情绪不稳定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绿子两个女孩之间的爱情纠葛,同时渡边经过迷茫和彷徨也获得了成长的一个青春故事。

村上春树大部分作品,都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但这部《挪威的森林》却是例外。他采用舒缓平静,又极其通俗的笔调来刻画青春里刻骨铭心的风景,以及描绘主人公失落孤独的心境。

《挪威的森林》到底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村上春树曾经这样评价:

“我看过许多小说,大部分写的都是爱,处理的始终是如何给予爱和如何接受或不接受爱而我自己在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种种样样的爱,我想也没有超越那种意义上爱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渡边和不同女孩之间的情感关系,解析这部小说是“如何表达给予爱和接受爱”这个爱情主题的。

渡边和直子的情感关系

渡边和直子的情感是推动《挪威的森林》里情节发展的主线。整个小说是从渡边与直子的不期而遇开始,到渡边爱上直子,以及牵挂和怀念直子来构架完成的。

☞可以说,渡边和直子的感情极其复杂,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之间的实情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但不管在渡边的生命里有哪个姑娘介入,他都始终没有放弃对直子的那份责任。而这种责任既不等同于友情也不等同于亲情,更像是爱情,小说里有这样一段话说明了这种状态:

我仍然爱着直子,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的难以思议,但我对直子的爱是毋容置疑的,我在心里始终为直子保留了一块别人未曾涉足的园地。

当然在渡边写给玲子的信中,也表明了自己对直子的爱:“我爱过直子,如今同样地爱着她在直子身上我感觉到的是 娴静典雅而澄澈晶莹的爱。”

有爱才能有责任,所以渡边是真的爱直子,以及于直子离开人世的很长时间里,渡边都忧郁恍惚。

☞反过来,直子并没有真正的爱过渡边,她真心爱的人是木月。但她却又拒绝和木月有亲密接触,而是与渡边发生了肉体关系。

子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爱与性分离的情形,也正因为如此的矛盾,才促使直子的精神才走向崩溃。

小说里的有一个情节,也说明直子对渡边没有那么爱。那就是渡边再给直子的信中提到了倾心自己的绿子和绿子的父亲,但直子回信口气非常平静:“绿子那个人看起来很有趣,看完那封信,我觉得她喜欢上了你”。

爱情的本质就是自私的,容不下第三个人的情感,但是直子却对绿子的出现表现平淡,没有任何的嫉妒情绪表现出来。

这似乎是很不符合情理的,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那就是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感没有那么浓烈的时候,或者说情感不是特别深刻的时候。

综上分析,渡边对直子的爱表现得既真诚又彷徨,而直子对渡边的爱表现得比较疏淡,更像是一种友情或是亲情。

渡边和绿子的情感关系

小说里,渡边是在一种纠结状态下和绿子开始交往的。他一方面放不下直子的病情和柔情,另一方面又迷恋绿子的青春活力。渡边处于这种犹豫不决的情感状态当中。

☞即使直子已经去世,但渡边对待绿子的态度也很谨慎。他在还没有十分确定和绿子的关系之前,即便他和绿子睡在一张小床上;即便“绿子把鼻子贴在我的胸口,手搭在我的腰上。”渡边也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情感,一直等到绿子睡去,才去看书。

☞反过来,绿子对渡边的感情像一团火,是毫无保留的奉献。小说里绿子的一翻话,足可以表明绿子对渡边的情感:

我本来很想也爱上一个英俊的男孩,但没办法,就是看中了你现在我就在你的怀里表白说喜欢你,只要你一声令下,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你还不认为这是大甩卖?你要是还不买,我不久就到别出去。

男女情感中,一般都是男性主动,而像绿子这样积极主动表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甩卖”的情况不多,足可以说明绿子是一个感情炙热,大胆追爱的女生,并且能够看出来她非常喜欢渡边。

综上,渡边对绿子的爱就像一池春水,不温不火;而绿子对渡边的爱就像秋阳里的枫树叶,热情似火,随时燃烧

渡边和初美的情感关系

当你细细品味小说之后,你会发现,渡边心目中最理想的女性既不是直子,也不是绿子,而是永泽的女朋友初美

为什么会这么说?通过小说的两段描述足可以说明这一点:

☞小说里有一段渡边的心里话:“初美看起来总是那么华贵而高雅,我非常喜欢他,如果自己能有这样的恋人,我压根就不会去找别的女人睡觉。”

从这段渡边心里对初美的评价,完全可以看出渡边对初美的欣赏和爱慕之情,并把初美放在一个没有女孩能和她媲美的位置

小说里还有一段关于渡边对初美的感觉。那是渡边开车送和永泽吵架的初美回宿舍,坐在初美身边的渡边,心里莫名的涌出了“令人震颤的情感”。

而这中莫名让人震颤的情感,渡边十二年以后才弄清楚是什么,那是一种“直欲燃烧般的天真烂漫的憧憬初美所摇撼的正是我身上长眠不醒的自身的一部分她的的确确是一位特殊的女性。”

从渡边喜欢初美的这件事上不难看出,渡边的内心里潜藏着一种向往纯真的情怀,而初美正是他“少年憧憬”的象征。

尽管渡边对初美如此迷恋,但初美却是浑然不觉,初美在小说中笔墨不多,她不堪忍受家庭安排的婚姻,自杀了,初美内心深爱的人是永泽。

综上,渡边对初美的情感可以归为单方面的暗恋,是那种远远和默默的欣赏以及幻想的情感。

 

  从书名看,挪威的森林,是亚寒带针叶林,是一种浓重的绿色,郁郁葱葱,一种自然的美感油然而生。

  第一次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被它吸引了,挪威的森林,是1965年披头士《Rubber Soul》(橡胶灵魂)里的一首摇滚乐,村上春树这本书也确实与这首摇滚有关,因这摇滚里唱着“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这也算是村上春树给读者留下的一点小惊喜。

  想着里面有很多可以直接拿过来抄在本子上的句子,这里做一下一些句子的赏析。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这两句是在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和人之间总会有一些距离,讲述的便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是一种独特美。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话是渡边在直子死后所想到的,这句话影响了我对生死的看法,生与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这又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这两句话共同构成了我对生死的看法。这句话对生死的哲理性思考,便是一种思想美了。

  “If you are in pitch blackness, all you can do is sit tight until your eyes get used to the dark”(如果你掉进了黑暗里,你能做的不过是静心等待,直到你的双眼适应黑暗。)人生并没有一帆风顺,你要学会去适应,哪怕开始会不习惯,总有一天你能活得自如。生如逆旅,当以一苇以航。

  再说说这里的人性美。在渡边跟绿子在一起的时候,绿子问渡边“你喜欢我吗?”渡边说“最最喜欢你,绿子。”“什么程度?”“像春天的熊一样。”“春天的熊?什么样春天的熊?”“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过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你好,**,能和我一起打滚玩好吗’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说棒不棒?”“太棒了。”“我就这么喜欢你。”这就是渡边对绿子的表白,整部作品有两处这样的描写,第二处是绿子问“你有多喜欢我?”渡边说“喜欢你到全世界森林里的老虎都融化成黄油。”对语言的刻画表现了人物美,绿子的活泼和渡边的深情。以及帮助直子的大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如此微妙,善良的天性都显露无疑。

  后来渡边和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直子自杀,绿子不知去向,大妈独自生活,就像披头士所唱“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s flown, So lit a fire”最后谁都失去了,和披头士的歌词相合。“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失望罢了。”

  以我来看,《挪威的森林》像一部青春疼痛文学,但是和郭敬明,韩寒等人的作品又有很大的区别,《挪威的森林》有很多人生哲理,关于生活,关于感情,关于生死,这就是它独特的内涵美。

  它的情节设计具有着形式美,从开始的和直子见面到直子进疗养院,和绿子相识,和大妈相识,然后直子自杀,和大妈分别,最后失去绿子。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小说,更胜似一部小说,它更像是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倘若有时间,我想我仍会再读一遍,又一遍,在其中寻找到关于美的新的感知与意识。

《挪威的森林》的意思是:年轻的迷惑与无奈。

《挪威的森林》讲述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但后来木月自杀了,直子一人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同直子巧遇开始了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阴翳。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

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离开前渡边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在一家小餐馆渡边结识了绿子,因为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II》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渐渐熟络。当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显得十分清纯活泼。

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扩展资料:

《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书中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失了方向。

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与人的疏离愈大的对比中,令他们失去与人接触的欲望,恰是年轻一代避免受伤的保护罩。小说以一个个片断相连接,但并不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断——在眼前掠过,唤起熟悉亲切的气氛,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

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的留白里。“文字清丽雅致,笔触自然流畅,片断的接续并不妨碍流畅,反而更添加弹性,产生的效果”。

小说中的人物都带着“都市化的标识”,人物的背景十分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人公喜爱的爵士乐曲不断出现,总是直接引用某个作家笔下的话语来表达情绪,使得人物平面化、符号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12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2
下一篇2024-04-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