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谁能介绍一下华中科技大学的创建历史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二、华中科技大学有多少年历史华中科技大学的主体是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原名华中工学院,建立于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国家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根据高等教育部统一规划,决定在中南地区设立华中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三、华中科技大学历史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泌尿外)、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楚天都市报规范办学,注重质量,严格管理,特色教育——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办学特点引人注目
2003年5月2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成立。文华学院的创业者们在几个月内创造出了当年筹建、当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审批、当年招生办学、当年进入正常教学运行轨道的“文华速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广泛认同。
2003年9月16日,第一批新生入校,其中本科生1389人,专科生429人,总数1818人。设置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4个。
三年后,学院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达万人以上,本科生8000多人,专科生2000多人,已初步形成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格局。
到2006年年底,学院将实现“千亩校园,万人规模”的第一步办学目标。
文华学院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创建成一所万人大学,其教学质量行不行?管理水平高吗?办学规范吗?下面的几个事实和数字,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明问题:
2005年1月,国家教育部委派以复旦大学副校长孙莱祥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对文华学院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运行状况进行了实地评估检查。文华学院顺利通过了此次全国性评估检查,受到专家组成员的一致好评,被评为评估的最高等级。
同年5月,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对全国249所独立学院评估检查的基础上,将部分管理规范、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较好的独立学院的成功办学经验汇编成《新机制、新模式、新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一书,向全国推广。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的办学经验被收录其中。
2004年,文华学院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高出全省同批次录取分近50分。
2005年,报考文华学院的理工类考生人数居湖北省同批次院校的首位。
2005和2006年,文华学院连续两年成为湖北省独立学院中招生计划人数最多的学院。
这些事实说明,湖北省教育厅对文华学院的高度信任和重视,标志着文华学院的社会知名度显著提高。在近年来湖北省委及省教育厅领导多次视察文华学院后,对学院的综合评价是:办学规范,质量可靠,管理严格,特色鲜明,信誉良好。
规范办学:依托名校 共享资源
文华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华中科技大学与美联集团联合举办,面向全国招生。华中科技大学的领导、教师们始终高度重视、支持和帮助文华学院的各项建设与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是新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而创办的国内一流大学,赢得了“学在华工”的社会赞誉。文华学院传承了华中科技大学“从严治校、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活结合”的传统。
学校选派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教授出任文华学院首任院长,选派了一批知名教授和数百名在职教师在文华学院上课;目前在学院任课教师中80%是华中科大在职教师,大部分是教授、副教授。
文华学院党委直属华中科大党委领导,院工会、院教代会直属校工会、教代会领导。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是华中科大党委选派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和教育管理经验的干部;中层管理干部也主要聘用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和干部。学院整个管理层成员团结奋进,求实进取,治校严谨,追求卓越,继承和发扬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优良治学和治校传统。
学院创建以来,华中科技大学的历任校长和领导都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从老校长、著名教育家朱九思教授、前任校长杨叔子院士和樊明武院士、现任校长李培根院士教授、华中科大党委书记朱玉泉教授等校领导、院士都曾多次专程前来学院检查指导工作。校长们不仅亲自出席学院开学典礼,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对文华新生致欢迎辞,并且亲自为文华学院学生开办人文和科技讲座,还参与学院战略发展研究。
由于文华学院距华中科大只有1公里远,华中科大的优质教学资源、信息资源、人文资源和后勤资源都可以与之共享。现在,学生们的大部分专业实验都在华中科大的专业实验室里做,能办理华中科大图书证,听华中科大人文讲座,能与华中科大相关院系师生交流。文华学院从办学开始,就注重规范办学,并一直在华中科大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规范管理。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对重庆招生(文史类) 原始计划数 3人 实际招生数 3人 录取最高分 491分 录取最低分 480分
两个学校各有各的好处,相较于文华学院,武昌分校办学时间长,硬件设施完善,在同类三本院校中,武昌分校的硬件设施无可挑剔,甚至好过一些二批类院校!文华学院由于是新成立的,要在社会上闯出自己的名声,以学为基础,相较于其他3类批次院校要好一些,同时由于距华工本部很近,去本部图书馆、去本部自习都很方便!
可以获得由华中科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但是你的学位课程分数一定要达到要求,一般是三门学位课程相加达到210分以上,在毕业时无挂科现象,顺利通过大学四级考试!
文华办学晚,硬件设施方面肯定比武昌分校,东湖分校逊色许多
而且我们周遍冒的摸丝玩的,娱乐项目不如武昌分校多
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风比他们稍微强一些
至于大学生活,个人认为这是靠自己安排
学校的集体活动除了文艺演出基本上都是眼子
社团活动更是眼子中的眼子
老师都比较强,本部来的
就是辅导员大多不清白
偶尔可以遇见几个通情理的
就看你运气了
现在开发的面积不多
但是后山还有很多储备空间
喜欢丛林探险的可以试试
客观的来说,文华在独立院校中还算不错的
玩在武大,那得看是什么专业啊,你是高中生,只知道文理科这样的二元分法。其实大学的学科门类有很多啊,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理科指的是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而其他的计算机、软件、土木建筑、机械制造、水利水电、地理测绘、通信等等都属于工学。你说你是理科,学理工农医应该是首选,当然也不排除经管法律等文理通吃的学科。
首先说,玩在武大,这其实是相对的,这主要是跟理工类院校相比,确实我们可以玩的时间多一些,玩的花样多一些,玩的风气浓一些,但是你要注意,这些玩的好的专业,基本都是属于文科类的专业,学校鼓励他们玩,一周只有十几节课,剩余时间自己安排。
但是武大的理学并非如此,就拿我所在的化学院来说,我是化学基地班的,我们的课程很多,比工科的多很多,我们并没有太多时间玩,当然比起你们高中生还是多很多的啦。我们也有淘汰制,成绩不好出基地班,我们大一的时候晚上看英文原版教材到1、2点,当然在你高中看来很正常。我们学的也很踏实啊,当然也有玩得很好的嘛,天天出去炫耀他们玩的多好,当然就名声在外了喽。
武大本科生教育非常出色,拿化院来说,学院里面所有仪器对本科生开放,这是很多学校做不到的,我们本科生可以进院士的实验室去工作,跟博士硕士一起,让他们带,也是很认真的,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每年也有毕不了业的,真的是看个人。武大是个可以让你玩得很开心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让你学的很扎实的地方,关键看个人。如果就为了一句玩在武大,就担心自己的前途,实在是自己心虚。
大学是培养人自主独立的地方,如果我说玩在社会,那你怎么办。不要用哪种高中的管教方式来考察一个大学,这是很幼稚的。大学就该没有人来管束你,而要你自觉。
华科的确很严苛。还有更猛的大学呢,很有你们高中那一套,大一新生必须上晚自习,出早操什么的,疯子!
如果去华科,如果有很好的专业,也还是不错的,华科的工科基本很强大,土建机械自动化都很好,医学也很好,合并的同济医科大学。但是理科和文科就差很多,图书馆比起武大自然也差了一大截,如果你想开拓一下知识面的话,武大的学科门类齐全,更能满足需求,比如说很多选修课,很是有用以及有趣,这是理工类院校赶不上的。
而且武大这种综合性大学,学生活动也很丰富,社团也很多,氛围很好,这些都是隐形财富,你读的不是技校,OK?
华科也很不错,也是往综合性发展,但是我感觉那种氛围毕竟还是有差距的。
武大的好专业可以推荐几种。
理学类,统统很好,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都是有基地班的,其中就业好的是化学,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考研的话都很强,出国的也很多,基础学科就是受外国欢迎。生科物理数学不读研原则上不行。
工学类:测绘,国际软件。水利类都很好,都是全国第一,测绘上面说了,一辈子的福气。其实很好考的,很多测绘的都是调剂进去的。当然有些时候分也高。
经管法类。传统强势学科,但是文科普遍就业一般,看个人素质,面试的时候人家看上了就好。还有证书多少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上面会计师。司法考试。驾照,精算师、各种语言证书都很多。
文哲史类,很好,如果有兴趣的话,如果不怕就业的话
新闻传播,印刷包装,这是很牛的俩专业,名气不大哈,但是就业好哦
口腔医学,全国第四。
其他专业,比如很多工科,就比较普通,但就是就业也还好,毕竟人家整个专业大体就业率就高。读个专科那些专业也能很好就业。如果喜欢也可以选择,好歹还是可以排在全国30名以内的。而前面那些专业至少是15名以内。很多都是数一数二的。
嗯,还是欢迎你来武大。现在录取都结束了吧。但是道理还是要说的。
原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原直属国家教育部。前身为原高等教育部于1953年创建的华中工学院。
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原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1953年5月,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
1953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6年,整体实力有较大提高,6个系、20个本科专业、教师1097人、职工1664人、在校学生6087人、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年至1976年,在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抵制和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期间,由于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不仅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保护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3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等办学思路提出。
期间,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创办了系统工程、生物力学、工程热物理、建筑学等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专业;设立了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和应用物理专业。
大胆突破文、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顶住压力,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1980年,成立哲学研究所;
1981年,成立经济学研究所
1981年,成立社会学研究所;
1983年,设立新闻学专业;
1987年,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
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
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
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82年初,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讨论,将建校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归纳成8个字:“团结、求实、严谨、进取”,并作为华中工学院的校风;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84年,领导班子换届,黄树槐任校长;
1985年,开设少年班,至2000年停办时共培养了约500名少年大学生;
1986年,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和创办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导师111人,7个博后流动站,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达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4年,第一个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对直属高校的校园、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大检查,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特别奖,是获得特别奖的唯一高校;
1994年,率先在全国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举办人文讲座;
1995年,实行学分制;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
1996年和1997年,党政领导班子相继换届;
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同一个国家有两所大学获此奖项,除美国外,只有中国。);
2000年,与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原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
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
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
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
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直属国家建设部。前身为清末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工艺学堂”。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建;
1907年,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后于1981年得以复建;
1997年,获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
2000年,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建校纪念日
合校时经各方协商,华中科技大学的建校纪念日定为全国院系调整开始的1952年10月8日,并未溯源至前身的1898年或1907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