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关于友情的诗句

宋朝关于友情的诗句,第1张

1求首表现友谊的唐朝或宋朝的诗 还有一句立志的名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立志的名言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 莫扎特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

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 谢觉哉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卡耐基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 高尔基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列宁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的旅途。 巴斯德

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易卜生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黑格尔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

2关于友情的诗句5句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释义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释义: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释义: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4、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赠范晔诗》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释义: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寄黄几复》宋代: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释义: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3关于友情的古诗及赏析

1、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____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5、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4关于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唐代) - 《赠汪伦》

释义: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宋代) - 《鹊桥仙·七夕》

释义: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唐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释义: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4、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唐代) - 《贫交行》

释义: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5、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唐代) - 《题长安壁主人》

释义:世俗的人互相结交需要以黄金为纽带,黄金用得不多,交情自然不深。

6、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吴伟业(清代) - 《遇旧友》

释义:已经错过才想起追问,仔细看才发现是故人。

7、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南北朝) - 《赠范晔诗》

释义: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8、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唐代)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释义:路上没有来往的人,只见你单独一人孤单行走。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唐代) - 《琵琶行 / 琵琶引》

释义: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唐代) -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释义: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5关于描写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 [2]骤雨:阵雨 [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

6唐宋诗词中的友情

1、《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4、《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5、《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0、《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1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14、《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5、《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宋代友情词的特点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助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词的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扬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8描写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优钵罗花歌

唐代:岑参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37

写花,抒怀,怀才不遇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唐代: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11

边塞,羁旅,抒情,思乡

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

宋代: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16

夏天,写景,生活,闲适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宋代: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9

书法,抒怀,豪迈,志向,战争

题禅院

唐代: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10

饮酒,惋惜,时间,感慨,寂寞

长歌续短歌

唐代: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14

仕途,抒情,愤懑

奔亡道中五首

唐代:李白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宋宋先表白。

在电视剧向风而行第37集中宋宋经过飞机出事明白了自己对夏至的担心和心意,然后在38集开头就勇敢的表白了。

向风而行是一部由王之执导,王凯、谭松韵领衔主演,刘畅、晏紫东、邵羽柒、周奇奇、波子橙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剧。

不少网帖严肃地说:“自称完美老人的清乾隆皇帝李鸿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得了他的眼。但是他承认有三个皇帝是他崇拜的。一个是他的祖父康熙叶璇,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是宋仁宗赵真。”在这个版本中,乾隆最崇拜的三位皇帝是唐太宗、宋仁宗和康熙。

还有一个版本的说法是:“乾隆心目中有三个合格的皇帝:文帝、太宗、宋仁宗;汉文帝虽然贤惠,却不善于选拔人才辅佐;虽然宋仁宗是仁慈的,他的能力是不够的。真正打动他的只有唐太宗。”在这个版本中,进入乾隆眼帘的三位皇帝是汉文帝、唐太宗和宋仁宗。宋仁宗有两个版本。

但是,凭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直觉,我根本不相信甘龙会推崇宋仁宗——,因为他们完全是两种人。关于宋仁宗被乾隆钦慕的传言从何而来?网站不会注明典故出处,写网站的作者当然不知道出处。我搜索乾隆朝实录,找不到任何崇拜宋仁宗的记录。不知道网文的说法是基于什么样的文献。

相反,有证据表明,宋仁宗实际上是乾隆所鄙视的那种君主。龙增曰:“宋仁宗后备地位确立,不乐;宋英宗王子建立后,他放声大哭,所有这些我都鄙视。我复习综合指南的时候批评过他。”甘龙认为宋仁宗热爱权力,他鄙视权力。

龙在宋代也写过一篇批驳程颐观点的文章,说“过去程子云为天下治乱之相”,这只是对当时政务冗员的说法。如果单纯依靠宰相以国家治乱,那些作为统治者的人是不是就像木偶一样?”“夫与丞相,非人君何人?那些让你做君主的,却身居高位,自学成才的,都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出钱统治天下的宰相。好在如果用韩和范仲淹的话,上庙还是有争议的。如果用王安石和鲁为不幸,天下能不乱吗?这是不可能的。对于那些以天下之乱为己任,而不顾君主的人来说,尤为重要。”龙认为,宋朝的皇帝就像“木偶”。怎么会有我大清皇帝英明的神武呢?

龙还说了一句话:“要立常处事原则,如宋明永大师。有事时,朝臣会聚在一起,意见很多。至今没有明确意见,要求调整很麻烦。”他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宋朝君主的真实感受:他们都是一群“遇事召集朝臣议事,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的君主。

偏偏宋仁宗有一句表白:“有人一再说我没那么坏。如果不想被惩罚,那盖边境的国家讲老祖宗的故事,或者不符合宪法的命令,都是错误的。这必须由部长讨论。台湾的谏臣见其不方便,但言必行,不敢追改。”显然,按照乾隆的标准,宋仁宗可以称得上是“庸人中的庸人”。一个视自己为人才的皇帝,会佩服一个平庸的大师吗?不会吧。

我觉得乾隆最佩服的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明朝的朱元璋。

我不知道乾隆是否公开表示过对明太祖的敬仰,但我们可以确认一件事:朱元璋被列为最伟大的皇帝,这是清朝的祖训,也是清朝建国之初定下的标准:

顺年间,皇帝请大学士范文程、二色黑、甄婉、C

总而言之,朱元璋是清朝皇帝心中的那杯茶,是他们的真爱。

神宗去世,对于反对王安石改革的保守派们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大家都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据说,在洛阳读了十五年书的司马光进京时,都民聚众围观,车马为之不得前。可见时人对保守派所抱的期望之高。不过,司马光与吕公著当上宰相之后,虽然出现了群贤在朝的局面,政治上的清明却依然迟迟不肯来临。新旧党争刚一结束,蜀党、洛党与朔党的党争就又开始了。今天你拜相,明天我执政,如走马灯一般,上上下下个不停。一直闹到太后去世哲宗决心继承神宗遗志、继续变法,将三党都打入“元祐党籍”,这一时期的党争才算是正式结束了。

按理说,蜀党、洛党和朔党的核心人物都不是坏人,是久负盛名的正人君子。蜀党领袖是著名的文学青年苏东坡,洛党领袖是二程里硕果仅存的小程子,朔党领袖今天知道的人可能少些,但在当时也是响当当的名流,刘挚。三党领袖本身其实没什么大分歧,即使有分歧,也都是可以用正人君子的方式解决的。但是因为他们名望太高,门生故旧布满朝野,都想着自己这一派独占鳌头,于是党同伐异,纷争不已。他们斗来斗去,最后的结果是蔡京入朝执政,大宋王朝进入衰落前的粉饰太平时期,直到最后被金国灭亡。

三党相争的这段时间,虽然党争不已,但始终都是外界评价很高的清流派,所以总体上看仍然是很不错的时期,这也就是著名的“元祐”时期。

高宗曾经说过:“吾最爱元祐。”他说的意思当然是想表白,他喜欢贤人君子,不喜欢谗佞小人。但是,他大概没想到的是,他大量进用正人君子的时候,最后招来的仍然是和元祐时期一样的结果,出了秦桧这样被列入《奸臣传》的著名奸臣。

高宗时期分为两个时期,刚登基时年号建炎。这一时期所用的主要大臣是李纲、汪伯彦、黄潜善、吕颐浩、赵鼎、朱胜非这些人,可谓君子小人杂用。因为李纲很快就被排挤出了朝廷,宗泽在北方费尽气力建立起来的可资恢复的力量也解散,朝廷失去对淮河以北大片地区的最后控制权,防线后退到了淮河—秦岭一线。建炎四年发生了苗刘之变,高宗一度退位,他唯一的儿子也在这次政变中夭折。复辟后,高宗提拔了在复辟中立了大功的张浚,削弱了汪黄在朝廷的势力,进入一个政治上相对较为清明的时期。吕颐浩、赵鼎、朱胜非与张浚这些人在朝廷执政,完成了从渡江建国初期到站稳脚跟的过渡,史称“小元祐”。

说起来,赵鼎和张浚是很有渊源的。在金军南下掳走二帝时,另立了张邦昌为帝,逼着剩下的不多的朝臣签名同意,赵鼎与张浚就偷偷溜了,没有签名。高宗登基后,赵鼎不断升官,成了言官,御史中丞。在宋朝的制度体系下,这个位置相当于汉朝的御史大夫,总司台宪。

金军第一次渡江南侵,一路都很顺利,却没想到想要北归时被韩世忠在黄天荡阻击,损失惨重。这时就出现了速胜论,时任宰相的吕颐浩请求高宗从绍兴幸浙西,进临长江,指挥诸军渡江北伐,收复河山。可是赵鼎在这个时候却偏偏不同意,认为这样做很冒险,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情况,高宗会比较危险。吕颐浩虽然年纪大了点,但这时正是得志的时候,自然锐气很盛,马上就把赵鼎从台宪给改到了翰林,不久又给赵鼎升官,成了吏部侍郎。

表面看,吕颐浩是给赵鼎升了官,但吕颐浩的意图其实并在这里,而是想让赵鼎别乱说话。赵鼎不是傻子,当然明白这意思,所以,他就是坚持就是不受诏就职。非但不受诏,还上书攻击吕颐浩:“陛下有听纳之诚,而宰相陈拒谏之说;陛下有眷待台臣之意,而宰相挟挫沮言官之威。”同时弹劾吕颐浩,认为他不适合担任宰相。

吕颐浩为人老而弥壮,胆气过人,在金军第一次南侵时,受命负责组织长江防御,是很尽心的。可以说,没有吕颐浩,就没有这次抗击金军的胜利。即便如此,高宗仍然按照赵鼎的意见,罢免了吕颐浩,让赵鼎继续当他的御史中丞。随后不久,又给他升官,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也就是说,赵鼎进入了执政团队。但是,代价却是吕颐浩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正人君子少了一个。政治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一个萝卜一个坑,既然正人君子走了,补上来的如果不是君子,也有可能是小人。

接替吕颐浩的是朱胜非。朱胜非在高宗复辟时立过大功,元祐太后曾经夸奖他说,如果没有朱胜非,复辟的事情可能会很难办。但是,与吕颐浩比起来,朱胜非是更加纯粹的文官,器量更狭隘。更重要的是,在对待淮河以北黄河以南这一大片地区的问题上,朱胜非的态度远比不上吕颐浩坚决。吕颐浩虽然做事过于焦躁了些,但在恢复中原这一点上绝对不打任何折扣。而朱胜非则显得更慎重些。更重要的是,吕颐浩懂军事,而朱胜非完全不懂。

这时的枢密使是徐俯。伪齐宿迁县令不忘故主,渡江反正。结果徐俯请求朝廷把这个人送还给伪齐,或者直接杀死,以绝北方人继续偷偷南渡。理由很简单,怕引起伪齐不满,如果伪齐联合金军南下,就又要打仗了。赵鼎马上表示反对。徐俯很生气,请求辞职。高宗同意了,命令朱胜非兼任枢密使。但是台谏和外界舆论都认为朱胜非不懂军事,应该由此时担任参知政事的赵鼎同知枢密院事。

朱胜非意识到,赵鼎的存在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威胁,于是就对他有了戒心。这时,张浚因为和尚原之战失利,已经被贬窜了,四川急需一位声望较高的大臣去镇守。朱胜非就推荐赵鼎去。这样做表面上并没有降低赵鼎的官职,但可以造成了赵鼎远离权力中心的事实。赵鼎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上书说:“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说:“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万里之外乎?”

这个时候正是朝廷多事之秋。伪齐正在积极准备南侵,朝廷得到消息,高宗也比较紧张,朝廷上能够用得上的大臣不多,赵鼎也就被留了下来,并且再次升官。这次升的官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也就是宰相,宋朝的士大夫所能当上的最大的官。

绍兴四年,伪齐与金军联合南下,高宗很担心。很多大臣都认为应该暂避其锋,但是赵鼎认为应该坚决抵抗,不能不战而退,示人以怯。高宗同意了,就驾幸平江,临江御敌。这时的张浚已经被废置了好几年了,赵鼎对高宗力荐张浚可以大用,劝重新召用他。张浚于是得到了第二次政治生命,被召为知枢密院事,视军江上。金军眼看着没什么便宜好占,只好准备退兵。宋军追击,大败金军。

但是,这次战争中,因为张浚是在前线的,所以张浚的功劳更大些。回到临安后,赵鼎和张浚都升了官,“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表面上看是两人都升官了,但事实上,形势变成了从原来的赵鼎一个人执政变成了现在两个人同时执政。

绍兴六年,金军再次南侵。这次张浚负责前线战事,都督诸将沿江淮各处防守。这次北军的主力是伪齐军,都是杂牌军,战斗力较差,所以宋军各路非常顺利,张浚未免也有些过分高兴,他骨子里的军事冒险主义思想再次冒头,请求高宗驾幸建康,指挥诸军北伐,攻灭伪齐刘豫。赵鼎再次表示反对。于是,赵鼎被罢免了。

张浚在前线的时候,经常派属下吕祉入朝奏事。吕祉这个人没什么本事,但是说话比较夸张,赵鼎不太喜欢,所以经常当面给他难堪。这时候高宗作为皇帝的天赋表现出来了。有一次对赵鼎说:“他日张浚与卿不和,必吕祉也。”果然,过了不多久,因为吕祉从中作梗,加上张浚锐气太盛,得意过头,就经常流露出对赵鼎不满的意思。赵鼎也发现了,向高宗提出辞职,好给张浚让路,让他一展底蕴。但是高宗没有同意。

从前线回来后,张浚发现,与他相比,高宗显然更信任赵鼎。对于张浚这样的忠义之士来说,倒不是想因此就跟赵鼎争权位上的高低,而是说,张浚下意识地认为,如果要实现他恢复中原迎还二圣的宏大抱负,就不能有跟他意见不一样的人在皇帝身边,影响皇帝的决策。于是,他想到另外引进一个人来参与重大政治决策,这个人就是秦桧。不过,愚蠢的是,赵鼎对秦桧进行了面试谈话之后,认为这个人也不错,也就同意了。

后来,因为在处置刘光世的问题上,赵鼎与张浚发生意见分歧。这时高宗的政治机会主义思想高涨,正想任用张浚来恢复中原,同时他也认为刘光世军战斗力较差,耗费了大量的朝廷钱粮,却每每都不在紧要关头出力,想把刘光世的军权解除掉。所以,就听了张浚的意见,解除了刘光世的军权。不久,刘光世军内部发生内讧,大将郦琼率领着一部分部队过江投降了伪齐。张浚大大失算了。

宋朝的制度有些象责任内阁制,如果一个人想做成一个事情,获得皇帝的支持,那么谁反对,谁就会被罢免,皇帝会尽量为他创造条件。但是,一旦现实证明这个事情是错的,台谏就会毫不犹豫地弹劾起来,负责人一般也不用皇帝罢免,就自己主动请求辞职,然后皇帝给他外放一个大郡去做知府,用当时常用的话说,这是皇帝保全人才的一种做法。如果在一开始,有人就提出过明确的反对意见,而且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那么一旦原来的负责人被罢免,反对的人就要被起用了。

现在既然张浚已经被事实证明做错了,那么就该张浚被罢免,再换赵鼎上场了。于是张浚则被罢免外放,不久就窜逐远方,以散官安置在永州居住。在张浚离朝之前,高宗问他,秦桧是否适合接替他的职位?张浚这时已经感觉到秦桧这个人不一般,表示反对。但是,反对无效。在赵鼎被从绍兴知府任上召回的同时,秦桧的地位无形中也上升了,成了候补宰相。也就是说,一旦赵鼎出了问题,被罢免了,那么就是秦桧了。

不过,这时候的秦桧虽然准备好了改变基本国策,却对赵鼎没有太大的恶意。在处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赵鼎的意见与高宗不和,并且表示强烈反对,引起高宗反感。不久,赵鼎就被罢免外放了,秦桧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宰相,开始了他十八年的奸臣之路。

后世因为岳飞被诛,对宋高宗评价不太高,尤其是民间传说中,好像高宗从一开始就对抗金没有信心,就是想求和。历史当然并不是这样,高宗从锐意恢复到承认现实,决心与金和平共处,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宋军多次北伐的失败。秦桧当权就意味着,高宗基本上放弃了恢复中原的想法,要与金国议和了。高宗当然清楚,任用秦桧意味着国策的整体改变,但这也是他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而是他也发现,以当时宋军的战斗力,要恢复中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他不是对自己没信心,而是对宋军在历次抗金与北伐战争中的表现的综合评价不高,对自己的军队没有信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848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31
下一篇2024-03-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