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观后感范文5篇

京剧的观后感范文5篇,第1张

《西厢记》 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及观众的喜爱。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京剧的 观后感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 爱情 故事 。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京剧的观后感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 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相见,便__而入,莺莺见他__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京剧的观后感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 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

《会真记》传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

京剧的观后感

京戏《龙凤呈祥》观后感

京戏的起源是徽剧与昆剧的结合,再加以民间艺人的自我改编,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剧种。唱腔或优美,或粗犷,或沉稳,曲风多变。是中国 传统 文化 中的精髓,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精神文化遗产之一。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名剧,是根据《三国演义》中刘备过江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的故事而改编的,后成为马派的看家戏。刘备借荆州后迟迟不还,鲁肃多次讨要不果恰刘备甘夫人亡故,周瑜定下美人计,假意将孙权妹孙尚香许配与刘备,骗刘备来东吴招亲,届时再以刘备换回荆州孔明识破此计,并将计就计,用周瑜的岳父乔国老(就是江东美人大乔,小乔的父亲)说于孙权之母吴太后,吴在甘露寺相过刘备,十分满意,真把刘备招为女婿刘备到东吴后沉迷于温柔乡,不愿回转,赵云用诸葛亮之计骗刘备带孙尚香一同回荆州,周瑜派兵追赶,被孙尚香一一斥退张飞赶来接应,打败周瑜,刘备安全返回荆州--------------东吴用周瑜之美人计,不但没有换回荆州,反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京剧《龙凤呈祥》中诸葛亮授予赵云解救主公的三条锦囊妙计第一条就是要赵云和刘备去拜见乔国老。云曰:“军师吩咐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今已到此,当先开第一条锦囊来看。”除了吩咐随军的五百军士去城中购买猪羊果品,传播消息,另一去处就是先去 拜访 乔国老。乔国老名乔玄,乃二乔之父。在京剧《甘露寺》中基本是按《三国演义》的路子改编的,在智破美人计中,乔国老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因为刘备去东吴相亲,年龄是最大的障碍,48岁的刘备要与十八岁的孙尚香结婚,首先要在外表上征服吴国太。国太对乔玄曰:“我不认识刘皇叔,明日约在甘露寺相见。如不中我意,任你们行事;若中我的意,自把女儿嫁他”。所以在京剧《甘露寺》中就有乔玄赠于刘备染须膏这一细节,尤其是“甘露寺”中乔国老介绍刘备的那段 “西皮流水”:“刘备是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到“这一班武将哪国有,还有诸葛用计谋。你杀刘备不要紧,他弟兄闻知怎肯罢休,若是兴兵来争斗,曹操坐把鱼利收,我扭转回身奏太后,将计就计结鸾俦”更是脍炙人口。

我更喜欢甘露寺这段,其原因是因为“西皮流水”,听来韵律和就走都很好,更符合我这个不懂京剧的人。实际上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这段只是京剧《龙凤呈祥》中的一折,为马派的经典剧目之一。本出戏的高潮部分在于乔玄的大段唱功,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演出堪称经典,至今尚无人超越。

这一折我听的不光是马连良,也听了于魁智、言兴朋、赵建忠、关证明等名家的这段。也是各有千秋,一人一个唱法,没有可比性。比如言兴朋的这段,把个别词完善也好修改也好多少和以前版本不同,而且有些字的发音更像现代词。加上自身的嗓音“清秀”,味道确实不一样。再比如赵建忠,他的声音高亢、通透。有些唱段稍微段开,多了一些旋律的展示。于魁智的听起来更像马连良,行云流水般的唱法。关证明上来一句“劝千岁少字休出口”用掉了27秒,给我的感觉好像“歌剧”的感觉,

加之这段阴阳顿挫,低音到高音错落,段落与段落断的节奏,也很耐人寻味。

京剧《沙家浜》观后感

《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18个伤病员,和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结下了鱼水之情的故事。当时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计企图搜捕新四军伤病员。但沙家浜的抗日军民团结一心,群众巧妙地掩护了救助了伤病员。之后,郭建光率领痊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认为全剧有两个主线,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一个是被困在苇荡中的18个伤病员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脱险。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庆嫂唱的“要沉着,莫慌张,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还有郭建光唱的“阿庆嫂她怎么不来探望”。等到第二个主线出现时,也就是如何和汉奸作斗争,如何解放沙家浜,刚开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台词“伤病员安全转移!”一荒而带过前面的情节,马上转入后面的主要矛盾:审问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后面的郭键光的“飞兵奇袭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曲尽人情,提高了京剧唱词的文学品位,也体现了本色美的艺术魅力。在第四场《智斗》中阿庆嫂与刁德一之间经典的对话。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一个是旁敲侧击,一个是沉着应对;一个是稀里糊涂,一个是察言观色。阿庆嫂与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显露着刁德一的阴险与阿庆嫂的机智,句句滴水不漏,让人心弦紧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显示出京剧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庆嫂在春来茶社提壶续水,面不改色,镇静自如,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起。看来在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是顺利脱险的关键。阿庆嫂这个形象精明干练、态度稳重,演员身姿优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圆,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凭着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将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常通过简明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出色地勾画出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在情绪与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唱词,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观众听了,完全能心领神会,感到无限的亲切。这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展示了朴实无华的本色美唱词的艺术魅力!

京剧的观后感 范文 5篇相关文章:

★ 京剧的观后感范文5篇

★ 京剧鉴赏的心得体会范文

★ 京剧鉴赏心得体会700字范文

★ 小学京剧的作文700字

★ 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

★ 京剧三娘教子观后感范文

★ 《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5篇

★ 西游降魔篇观后感范文5篇

★ 以走进国粹京剧为话题优秀范文

★ 戏曲霸王别姬心得体会5篇合集600字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类杂体诗词。这类杂体诗词,包括了古典诗词格律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诗体,利用字形、句法、声律等的变化,将诗词变得奇妙有趣,表现出一定的巧思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藏头诗,就是其中一种。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前面只说景、情,不说题意,而在最后一联点明题意;二是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藏在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三是将全诗主旨藏在各句之首。

一、尾联点题

明朝梁桥在《冰川诗式》中说: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

据说,宋代才女朱淑真的父亲骑驴外出,不小心冲撞了州官,州官要拿他治罪。朱淑真闻讯后,急忙为父亲求情。州官听闻朱淑真的才气,想试试她的才学,便让她以不打为题,当堂作诗,并承诺如果能作出好诗,就赦其父无罪。朱淑真就作了下面这一首不打诗:

月移西楼更鼓罢,

渔夫收网转回家。

卖艺之人去投宿,

铁匠熄炉正喝茶。

樵夫担柴早下山,

飞蛾团团绕灯花。

院中秋千已停歇,

油郎改行谋生涯。

毛驴受惊碰尊驾,

乞望老爷饶恕他。

这一首诗,共10句,从上到下分别暗含了:不打更、不打鱼、不打锣、不打铁、不打柴、不打茧、不打秋千、不打油八个不打之意,到最后一句点题,恳请州官不打其父亲。如此藏头诗,州官听罢,自然惊喜异常,便释放了其父。

《笑林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官员断事不明,只嗜好饮酒,常常怠误政事,而且还贪吝财物、欺压百姓。老百姓就作了一首诗嘲讽他:

黑漆皮灯笼,

半天萤火虫。

粉墙画白虎,

黄纸写乌龙。

茄子敲泥磬,

冬瓜撞木钟。

唯知钱与酒,

不管正和公。

这首诗前六句,每一句都隐含不明之意:前四句是看不明,接下来两句是听不明,直到最后两句才点题,讽刺为官断事不明。

二、头一字藏末一字中

白居易有一首《游紫霄宫》:

水洗尘埃道味甞,

甘于名利相相忘。

心怀天洞丹霞客,

各诵三清紫府章。

早里采莲歌达旦,

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

见得山中好酒浆。

这首诗,第二句首字甘是第一句末字甞(古同尝)的下半部分,可以说是藏在其中。第三句首字心藏在第二句末字忘中。以此类推,而第一句首字水则藏在最后一句末字浆中。

这就是第二种藏头诗,利用汉字中合体字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乍看不觉,细品方有妙意。这种藏头诗后续者不多,现在已不常见。

三、句首藏字

这是我们最为常见的藏头诗。在古代,书写的习惯是竖着写的,而句首藏字,则要横着念。纵写横读,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趣,委婉含蓄而弦外有音。

广为人知的我爱秋香就是唐伯虎的一首藏头诗,收录在《唐寅诗集》中:

我画蓝江水悠悠,

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

香烟袅袅绕经楼。

京剧版《望江亭》中,谭记儿与白士中有一段对话,其中也包含了两首藏头诗:

谭记儿:

愿把春情寄落花,

随风冉冉到天涯。

君能识破凤兮句,

去妇当归卖酒家。

这首诗每句首字连起来,便是愿随君去。因此白士中也回了一首诗:

白士中:

当垆卓女艳如花,

不记琴心走天涯。

负却今朝花底约,

卿须怜我尚无家。

每句首字连起来便是当不负卿。这两首诗一来一去表露了内心的情意,以此定情,韵味无穷。

当然,还有《水浒传》中吴用智赚玉麒麟的故事。吴用装成算命先生,说卢俊义命中有四句卦歌,让卢俊义写在壁上:

芦花丛中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难逃可无忧。

芦与卢同音,这首诗其实暗藏了卢俊义反四字。后来卢俊义吃了官司,这首藏头诗便成了治罪的证据,逼得卢俊义上了梁山。

可见,藏头诗通过诗词的章法布局、汉字的形体特征来创作书写,从而取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始读不觉,再读有味,细读才发现妙处。

 当代京剧名家

 一、生

 耿其昌(国家京剧院老生名家)

 于魁智(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张建国(奚派老生,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陈少云(上海京剧院麒派掌门人)

 杜镇杰(北京京剧院余派老生)

 李宏图(北京京剧院叶派小生)

 张克(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杨派老生)

 王佩瑜(上海京剧院余派女老生)

 二、旦

 李维康(国家京剧院京剧名家)

 李胜素(梅派青衣名家,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迟小秋(程派青衣名家,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

 赵葆秀(北京京剧院 著名老旦艺术家)

 王蓉蓉(张派名家,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静文(武旦名家,沈阳京剧院副院长)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

 袁慧琴(国家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

 张火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程派青衣)

 赵秀君(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张派名家)

 李海燕(著名程派青衣,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

 三、净

 孟广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铜锤花脸)

 杨赤(大连京剧院院长)

 四、丑

 朱世慧(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丑角名家)

 京剧戏曲谚诀

 1、戏曲谚诀:一台锣鼓半台戏

 锣鼓经是戏曲音乐语言的骨骼,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命脉,是辅助表演、加强表现力极为有利的手段之一。演员的表演,如果没有锣鼓伴奏,就如同哑巴一样黯然失色。反之,就会增强人物动作的力度、分量,使之夸张鲜明、光彩照人。

 在舞台演出中,锣鼓伴奏有如下作用:

 第一,渲染感情。即将人物在规定情景里的生活节奏,内心感情节奏,强烈的传达出来。如《空城计》诸葛亮念白:“……这西城兵将,俱被老夫调遣在外,司马懿兵临城下,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这这这……”这时锣鼓奏“乱锤”点子,把诸葛亮此时寻思、焦急、纷乱的情绪和动作鲜明地烘托了出来。

 第二,加强表演的夸张、集中,配合动作制造气氛。

 第三,暗示环境,摹拟效果。如表现夜深人静的环境,就轻击堂鼓;表现水声就轻击大锣、铙钹;用小锣奏出门环声,箭声等,使效果逼真,意境深沉,达到令人折服的艺术真实。

 第四,强化表演的节奏感,完成动作舞蹈化和舞蹈的音乐化、韵律化。如“起霸”、“趟马”、“走边”之类程式动作,是由繁简不同的成套动作组合而成,为了达到节奏多变,使舞蹈富于音乐化,就需用一系列不同的锣鼓组合一起使用。比如“起霸”就用“四击头”、“长尖”、“冲头”、“撕边一击”、“归位”等点子。由以上四点可看出,戏曲锣鼓伴奏对于演员的表演,是何等的重要。真可谓“一台锣鼓半台戏”了。

 2、戏曲谚诀: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任何艺术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客观的存在,就没有主观的反映。“……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一切,不可能离开外界,必须以客观生活为艺术反映的源泉。舞台艺术的真实,是由社会的真实及生活的真实决定的。“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当生活的真实,创造成艺术的真实,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时,又反转来影响生活,促进生活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可以把“天地”(即社会)比做演戏的“大舞台”,同时也可以把“舞台”比喻是“小天地”(即社会的缩影)。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北京广和楼的舞台左右抱柱上,有一副黑底金字的木刻对联,就形象地讲出了舞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联是: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下联是: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叫拍案惊奇。这明确告诉人们,舞台上反映的一切,都是生活中的事,都是历代人民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的产物。只不过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3、戏曲谚决:话说三遍淡如水,动作三遍不觉美

 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段(唱、念、做、打;手、眼、身、步等)是真与美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中运用起来,应注意其优美、完善、纯真、准确的特性。比如一个身段动作,有时就能使演员富有说服力地表达一种概念,使身段动作能成为言语的代替品。有时一句唱腔、一个眼神、一个亮相……运用得恰切,就能为舞台人物美好的性格涂抹上浓丽强烈的色彩,而同时这些不同的表现手段,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闪耀着光彩,被观众所喜爱。

 中国戏曲具有高度艺术技巧的表现形式,精确、简练、概括、夸张,富有强大的表现力。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除了给人高度的美感以外,同时要十分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尤其要能使具体人物在特定情景中表现出特殊的心理活动。

 “做忌数见,叠见生厌”,演员在运用许多艺术手段时,要使人找不到一种表现形式是游离于人物思想感情之外,而专事博得掌声的技巧炫弄。比如身段动作,不动则己,一动就能让人得到一个极强烈、极深刻的印象,要使剧场上千的观众都能看到和感觉到角色细致的精神活动,这就要求演员在调动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时,要简洁、恰切。

 艺人常说“话说三遍淡如水,动作三遍不觉美”,再美的表演程式,演员如果一味无目的地卖弄。观众也会讨厌腻烦的。同时会由于表现形式的不洗炼,而削弱了其自身的表现力(要说明的是,中国戏曲的程式动作有对称、重复的特色,那是由三面观众的旧的演出形式决定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看清,这与本文所提的卖弄、滥施不同,应做别论)。

 艺人说“表演法门,最忌滥施”,演员在使用艺术手段刻划、表现人物时,不当做的做了,当做的没做,该做够的没做够,该少做的却又做多了、做过了……凡此种种都叫滥施。无论唱、念、做、打,多则庞杂臃肿,少则偷工减料,过则失真走味,要做到不多、不少、不过,才算恰到好处。

 4、戏曲谚诀:救场如救火

 过去戏班中的规矩,向无成文,但演员应尽职责及各种禁戒等则规定极严,故戏班之人皆奉之惟谨。有违班规者势必群起而攻,不易再搭班。重者革除梨园,永不叙用。 诸多班规中,除少数有迷信色彩或过于繁琐外,大部分现在仍应继承、发扬。“救场如救火”就是一条很好的班规。

 戏曲为综合艺术,集体性很强。在演出前或演出中难免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故。诸如演员未到、受伤、生病以及其他事故。这时其他有关的演职员就要服从分配,临时顶替(称钻锅),把演出过程中(或临近开演之前)突然出现的事故,看成如救火一样的严重、急迫,因而也要求演员如救火一样义不容辞,奋不顾身,丢掉个人的私心杂念,从全局出发,维护艺术的完整性。多年来,这已成为戏曲演员的一种道德要求了。

 据说一次“富连成”社在广德楼演出《三疑计》,演丫头翠花的演员李连贞误场未到,肖长华先生正着急之际,恰巧于连泉(筱翠花)去广德楼找老同学刘连湘,于是刘推荐给肖长华,于连泉临场替演成功,被叶春善发现大为赏识,1912年于连泉所在班社“鸣盛和”科班解散,于被收入“富连成”社,肖长华、叶春善二位先生,就根据于当初救场时演的人物——翠花,给他起了个艺名叫“筱翠花”。那是1913年的事情了。

 5、戏曲谚诀: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

 基本功是打开表演艺术宝库的钥匙,中国戏曲向来强调基本功的锻炼,称为“功底儿”、“幼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条件是多方面的。除要不断的通过舞台艺术实践来得到锻炼和提高外,另一个重要环节即要不间断的,刻苦的进行基本功的练习,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平时人们常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千日功”,“ 功夫要练好,一年三百六十早”,“ 平时练,急时用,平时松,急时穷”,往往一个艺术作品的成功,不仅是它的思想内容正确和情节的曲折动人,而表演艺术家脍炙人口的艺术技巧和淋漓尽致的表演也常常会使作品的思想、人物深深的印在观众的心中。而这些艺术技巧,则是从深厚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获得的,“基本功是打开表演艺术的钥匙”。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基本功也如此。正像荀子在《劝学篇》中所写的:“不识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基本功的练习,不可能设想在一朝一夕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实效,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进行不间断的苦练,久久为功,循序渐进。不能一暴十寒。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练得的功夫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它变成有生命的艺术表现技巧。

 常说的“一日不练自己知,两日不练街坊知,三日不练观众知”,“ 隔日不唱口生,三日不练手生”,“ 台上好听好看,台下千遍万遍”,“ 闲时置下急时用,急时抓来不管用”等等谚诀都是指此而言的。

 乌兰诺娃曾说过:“舞蹈这种艺术是要求无休止,永不松懈的艰巨劳动的。”这也就是艺人说的“常唱音动听,常念口里清,常做神形准,常练身子灵”。 乌兰诺娃还说:“在我开始舞蹈生涯之初,技术占了我的主要的注意力,占了我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当表演者出色地掌握了舞蹈技术——从无可疵议的节奏性和造型美,到求得舞蹈的和谐性,也就是求得动作连续性和自然的衔接以及流水似的转变的能力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舞蹈才能表现出伟大的感情来,舞蹈才会是概括化并富有诗意的。”

 6、戏曲谚诀:艺不轻发

 “艺不轻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首先,演员在舞台上不要为了讨好观众,单纯追求剧场效果,而轻易地卖弄技术技巧,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如有些演员在台上不管剧情的需要,人物的感情,一味耍花腔、“洒狗血”,直到观众叫了“好”为止。“艺不轻发”即要求演员在舞台上要认真严肃,从戏剧的整体出发,对观众负责,对艺术负责。

 再者,即告诫演员,要熟练地掌握戏曲艺术的各种技术技巧,做到举手投足准确无误,唱、念、做、打随心所欲。如著名武生梁慧超,已花甲之年,仍能演出舞蹈繁难的《三江越虎城》全剧四五次枪花下场,都做到了稳、准、狠、脆、快、率,干净利索。真正达到了“艺不轻发”的要求。

 没有练到家的技术,不能轻易拿到台上使。要做到以上两点,演员必须有严肃的创造态度,同时要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勤学苦练。

 7、戏曲谚诀:宁穿破,不穿错

 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分、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如戏中帝王将相、文官武将穿的龙袍(称蟒),就绣着两种图形——“团龙”、“行龙”。一般文职官员规定应穿“团龙”蟒,武将官员应穿“行龙”蟒,有“文团武行”之说;蟒上绣织的龙爪也是与剧中人物的身分有区别的。除了身坐龙位的皇帝应穿五爪蟒袍外,其他人物只能穿四爪蟒袍。再如,戏中规定,表示身分高、气派大的人物应穿红色蟒,像《黄鹤楼》、《甘露寺》里的刘备,《击鼓骂曹》、《阳平关》里的曹操都是。可是刘备在《连营寨》哭灵唱“孤王也穿白绫袄”时,就应脱去红蟒换白蟒。此外,一直穿黑蟒的包拯,演《铡判官》下阴曹一场戏时,就得改穿白蟒,表示阴阳颠倒。

 还有,戏里规定威武人物穿绿蟒。如《潞安州》里的陆登,《斩经堂》里的吴汉,《大兴梁山》里的关胜。可是,《二进宫》里的杨波和《审头》里的陆炳两个文官也应穿绿蟒,何也乃因杨是兵部侍郎,陆坐锦衣卫大堂,职位都是文中带武的缘故。

 台上不能卖阔。服装破旧一些没关系,决不能图新丽、华艳,不管人物身份而离了“谱”。演员应遵守“宁穿破,不穿错”的艺诀,该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一穿错了,就破坏了剧情、人物。

 著名京剧演员郑法祥,过去在上海齐天舞台演连台《西游记》,有一次资本家黄楚九为了以华丽的行头招徕观众,买了全新的孙悟空服装,因为不符合所扮演的人物,郑一件也没穿,宁穿旧的;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成名之后,蜚声南北,但演武松这一角色时,仍穿一身旧的青褶子、衣裤,始终从武松这一特定人物出发,从不炫耀演员本人。这种从人物出发,忠于艺术对艺术负责的精神堪称楷模。

 京剧的主要流派

 正旦

 王派:以王瑶卿为代表,代表剧目有《辛安驿》、《十三妹》。

 梅派(花衫):以梅兰芳为代表,主要传人:言慧珠、梅葆玖、杜近芳等。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挂帅》等。

 程派(青衣):以程砚秋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新艳秋、王吟秋、李世济、赵荣琛、李蔷华,再传弟子有张火丁、刘桂娟等。代表剧目有《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亡蜀鉴》、《马昭仪》、《女儿冢》、《青霜剑》、《碧玉簪》、《春闺梦》等。

 尚派(刀马旦):以尚小云为代表,主要传人:尚长麟、吴素秋、杨荣环等。代表剧目有双阳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门、秋胡戏妻、二进宫、花蕊夫人、峨嵋剑等。

 张派:以张君秋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望江亭》、《诗文会》、《楚宫恨》、《秦香莲》等。

 花旦(小旦)

 荀派:以荀慧生为代表,主要传人有:童芷苓、孙毓敏、宋长荣等。代表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花田错》、 《辛安驿》、《十三妹》等。

 筱派:以筱翠花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毛世来、陈永玲、崔熹云、李丹林等。代表剧目有《翠屏山》《坐楼杀惜》《活捉张三郎》《红梅阁》《阴阳河》《战宛城》《大劈棺》《荷珠配》《一匹布》《马思远开茶馆》等。

 老旦

 龚派:以龚云甫为代表,代表剧目有 《金龟记》、《遇皇后:打龙袍》、《游六殿》等。

 多派:以李多奎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望儿楼》、《遇后 龙袍》、《钓金龟》等

 老生

 谭派:以谭鑫培为代表,主要传人有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增 谭正岩等。代表剧目有定军山等。

 马派:以马连良为代表,唱腔潇洒飘逸世称马腔,且精于做工与念白,代表剧目有借东风、淮河营、四进士等。主要传人言少朋、冯志孝、张学津等。

 麒派:以周信芳为代表,主要传人: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周少麟、小王桂卿等。代表剧目:斩经堂、追韩信、打严嵩、四进士、徐策跑城、华容道、赵五娘、封神榜、九更天。

 余派:以余叔岩为代表,为之后京剧老生行当声腔艺术做出了极大贡献,唱腔空灵,韵味绵长,擅用脑后音,代表剧目搜孤救孤、摘缨会、定军山、战太平等。主要传人孟小冬、李少春、陈少霖、杨宝忠、杨宝森等。

 高派:以高庆奎为代表。高派传人有高世寿,李盛藻、 李和曾、李宗义、宋宝罗、沈金波、白家麟、虞仲 衡等,再传弟子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吴平、 张跃孚等。代表剧目有:《逍遥津》、《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 《哭秦庭》、《四郎探母》、《李陵碑》、《浔阳楼》、《连营寨》、《胭粉计》、《七星灯》等传统剧目。高派新编剧目有:《煤山恨》、《史可法救国记》、《掘地见母》、《八义图》、《宋十回》、《鼎盛春秋》、《豫让桥》、 《赠绨袍》、《马陵道》、《苏秦张仪》、《窃符救赵》、《蝴蝶梦》、《八搜邹应龙》、《锤震金蝉子》、《朱仙镇》、《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杨振宇》等。

 言派:以言菊朋为代表,代表剧目有《卧龙吊孝》、《让徐州》、《贺后骂殿》等。

 杨派:以杨宝森为代表,主要传人,汪正华,程正泰等。代表剧目有空城计,碰碑,乌盆记,文昭关,捉放曹、击鼓骂曹等。

 奚派:以奚啸伯为代表,代表剧目有《白帝城》、《范进中举》等。

 武生

 杨派:以杨小楼为代表,代表剧目有《长坂坡》、《挑滑车》、《铁笼山》、《状元印》、《八大锤》、《艳阳楼》、《连环套》、《骆马湖》、《安天会》、《林冲夜奔》、《宁武关、《麒麟阁》等。

 尚派:以尚和玉为代表,代表剧目有《艳阳楼》、《铁笼山》、《长坂坡》、《伐子都》、《金钱豹》、《收关胜》等。

 盖派:以盖叫天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武松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闹天宫》等。

 李派:以李万春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武松打店、《武松打虎》、《火并王伦》、《闹天宫》、《九江口》、《走麦城》、《古城会》、《水淹七军》等。

 少派:以李少春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打金砖》、《霸陵桥》、《野猪林》、《战太平》、《定军山》、《断臂说书》、《珠帘寨》、《挑滑车》、《两将军》、《长坂坡》、《三岔口》、《十八罗汉头悟空》等。

 小生

 姜派:以姜妙香为代表,主要传人刘雪涛、于万增等。

 叶派:以叶盛兰为代表,主要传人叶少兰、马玉琪等。代表剧目《罗成叫关》、《辕门射戟》、《群英会》。

 俞派:以俞振飞为代表。

 大花脸(铜锤花脸)

 金派:以金少山为代表,主要传人王泉奎代表剧目有《御果园》等。

 裘派:以裘盛戎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方荣翔、李长春 (京剧)、康万生等。代表剧目有《赤桑镇》、《铡美案》、《探阴山》、《锁五龙》等。

 二花脸(架子花脸)

 郝派:以郝寿臣为代表,善演曹操戏,主要传人袁世海,代表剧目有《芦花荡》等。

 侯派:以侯喜瑞为代表,代表剧目有《马踏青苗》、《清风寨》等。

 丑角(三花脸) :代表人物有萧长华等。

 京剧界著名演员:

 道光时代三鼎甲: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同光十三绝: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须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须生及流派:程长庚、张二奎、王九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李少春、唐韵笙等。武生及流派:杨小楼、尚和玉、李万春等;净角及流派: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旦角及流派:筱翠花等。

 综上所述,是有关京剧主要流派的一些知识的普及,希望广大戏曲爱好者共同研习和普及推广;以弘扬国粹传承、振兴京剧发展而努力。

 京剧音乐小常识

 京剧音乐常识:碰板

 碰板又叫“顶板”、“夺板”。它是二黄曲调中专有的一种唱腔板式,其作用相当于二六板唱腔在西皮曲调中的作用,偏重于叙述。

 碰板有2/4拍节和4/4拍节两种节奏形式,2/4拍节的碰板实际上是简化或省略了开唱过门的二黄原板;4/4拍节的碰板则是简化或省略了开唱过门的二黄慢板。碰板唱腔一般仅在结尾有大拖腔,演唱中间没有大拖腔,因此,也没有大过门的间奏形式。

 在需求紧迫表叙某些内容时,往往使用碰板演唱。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一剧,萧何追到韩信,急切劝韩信回营,在一大段念白念到“千不念万不念,念你我一见如故”时,接下去的“是三生有幸”,则不用开唱过门,径直转入碰板的演唱,这是生行的二黄碰板,《荒山泪》一剧,张慧珠为躲避官府征税逸至荒山,又遇公差的追逼时,所唱“我不怪尔公差奉行命令”一段,即为旦行的二黄碰扳。

 京剧音乐常识:流水板和快板

 流水板和快板在传统戏中也是仅西皮曲调中才有的板式,它的节拍为四分之一。

 流水板的演唱速度较二六板快,实际上是二六板曲调的紧缩简化;快板的速度又比流水板快。

 流水板及快板较二六板“字多腔少”的特点更突出,同二六板不同的是,它在叙事过程中情绪较为激动。如《玉堂春》一剧,苏三唱二六板叙述了她同王金龙分别之后,及至叙述沈延龄的纠缠经过时,心情激动了,于是转唱成“那一日梳妆来照镜”的流水板;快板表现的情绪更为激动,如《铡美案》一剧,包拯好言劝解陈士美认下他的妻儿,陈士美执意不肯相认,包拯激怒之下,唱了“驸马爷不必巧言讲”的西皮快板,节奏的加快、语调的加强,激化了戏剧矛盾。“快板”的对口唱,具备表现双方激烈争论情绪的特殊功能,如《武家坡》一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对口快板。流水板及快板的开唱过门较短,有的可以省略过门,接锣经起唱,演唱时,句与句之间没有长过门的间奏形式。

 京剧音乐常识:二六板

 二六板唱腔的节拍为2/4。眼起板落,它是在原板唱腔基础上加快并简化衍生出来的。在传统戏中,只有西皮的曲调有二六板的板式,二黄曲调没有二六板。

 二六板字多腔少,较原板更偏重于叙述,在叙述中仍带有抒情的成分。《空城计》一剧诸葛亮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一段,即为生行的“西皮二六板”唱腔,是诸葛亮向司马懿表白西城实是空城的一个叙述性唱段,表现了诸葛亮从容镇定的潇洒风度;《武家坡》一剧中王宝钏所唱“手指西凉高声骂”一段,即为旦行的“西皮二六板”唱腔,叙述了王宝铡在寒窑苦守的艰难时光,指责了薛平贵的负义行径。

 二六板唱腔的开唱过门一般很短,有二拍子的开唱过门,如上述《空城计》的二六板;有一拍子的开唱过门,如上述《武家坡》的二六板,这样的二六板第一句唱腔在板上起唱;还有的二六板演唱时有身段相配合,它的开唱过门较长,如《霸王别姬》虞姬所唱的“劝君王饮酒听虞歌”一段,其较长的开唱过门是同舞剑身段相配合的,二六板唱腔中,句与句之问没有长过门的问奏形式。

  望江亭

  音配像

  录音主演:

  张君秋 刘雪涛 李四广

  耿世华 钮荣亮

  根据1958年演出实况录音配像

  1998年2月录制

  白道姑————————————孙振泉(配像)

  ————————————耿世华(录音)

  白士中————————————张 威(配像)

  ————————————刘雪涛(录音)

  李 龙————————————张韵斌(配像)

  ————————————郝庆海(录音)

  李 万————————————刘进军(配像)

  ————————————吕长福(录音)

  谭记儿————————————杨淑蕊(配像)

  ————————————张君秋(录音)

  杨衙内————————————钮荣亮(配像)

  ————————————李四广(录音)

  张 千————————————郎石林(配像)

  ————————————钮荣亮(录音)

  白士中(张威):〖书童!带路!〗金榜题名遂心愿,为访姑母下官船。不觉来到清安观,

  白道姑(孙振泉):〖来了!〗忽听有人叩门环。〖噢!是哪位?〗

  白士中(张威):〖啊!姑母!〗

  白道姑(孙振泉):〖这位大人是哪一个哇?〗

  白士中(张威):〖侄儿白士中,姑母都不认得了么?〗

  白道姑(孙振泉):〖噢!果然是士中侄儿!〗

  白士中(张威):〖正是!〗

  白道姑(孙振泉):〖几年不见,我哇,是认不出来了!快到里面讲话!〗

  白士中(张威):〖下面歇息去吧!〗

  书童(----):〖是啦!〗

  白道姑(孙振泉):〖啊!侄儿请坐!〗

  白士中(张威):〖告座!〗

  白道姑(孙振泉):〖啊!侄儿!你哪里来的这身荣耀哇?〗

  白士中(张威):〖噢!侄儿官拜潭州太守,今日赴任,路过此地。将官船停在江边,特地前来探望姑母!〗

  白道姑(孙振泉):〖噢!这就好了!这就好了!〗

  白士中(张威):〖看什么?〗

  白道姑(孙振泉):〖噢!既是乘官船到此,为何不将我那侄媳妇一同请到观中,住上几日,哎!再走哇?〗

  白士中(张威):〖你那侄媳妇?她已然亡故三年了!〗

  白道姑(孙振泉):〖怎么?我那侄媳妇她、她已跨鹤西去了?〗

  白士中(张威):〖正是!〗

  白道姑(孙振泉):〖真是红颜多薄命哪!侄儿!有道是“男儿无妻心无主”,你就该再续娶一房!〗

  白士中(张威):〖只是无有称心如意之人儿啊!〗

  白道姑(孙振泉):〖哎呀呀!哈哈……看来算是有缘的了!〗

  白士中(张威):〖啊!姑母!什么有缘哪?〗

  白道姑(孙振泉):〖啊!侄儿!有所不知:本城有一**,名唤谭记儿,乃学士李希颜之妻。不幸李学士,唉!在三年前亡故,留下谭记儿一人,少年寡居,甚是可怜。本城有一个杨衙内,乃是太尉杨戬的儿子。横行霸道,仗势欺人,也曾托人向谭记儿求亲。也是谭记儿为避狂徒,搬到我这观中居住。哎!此人聪明机智,才貌双全。你若得她为妻,哎!真是缘分不浅哪!你二人一个未曾续娶,一个不曾再嫁,岂不是有缘么?〗

  白士中(张威):〖听姑母之言,这一女子,她倒像天仙画人哪?〗

  白道姑(孙振泉):〖嗯!可称得天仙画人!哎!侄儿!如今她正在后面替我抄写经卷,哎!你呀,可到那里藏躲一时。待我将她请了出来,你一看么,就知道了哇!〗

  白士中(张威):〖好!果若如此,就请姑母代为做媒。侄儿若与淑女为配,终身不忘大恩也!〗

  白道姑(孙振泉):〖好!少时我先用言语试探于她。她若应允,哎呀!我哇,〗

  白士中(张威):〖哎!怎么样?〗

  白道姑(孙振泉):〖嗯!我就咳嗽一声,〗

  白士中(张威):〖噢!〗

  白道姑(孙振泉):〖你便出来与她相见。这亲事啊,就算成了!〗

  白士中(张威):〖如此!侄儿那旁恭候佳音!〗

  白道姑(孙振泉):〖哎!啊!侄儿!侄儿!〗

  白士中(张威):〖做什么?〗

  白道姑(孙振泉):〖我若是不咳嗽,你千万不要出来哟!〗

  白士中(张威):〖我谨记就是!〗

  白道姑(孙振泉):〖啊!学士夫人!不要写了,请出来吧!〗

  谭记儿(杨淑蕊):〖师父!方才何人到此?〗

  白道姑(孙振泉):〖哎!噢噢!乃是进香施主,此刻已然走去。此处无人,快请出来吧!〗

  谭记儿(杨淑蕊):〖来了!〗独守空帏暗长叹,芳心寂寞有谁怜?孀居愁苦泪洗面,为避狂徒到此间。

  白道姑(孙振泉):〖啊!夫人!〗

  谭记儿(杨淑蕊):〖师父!“夫人”二字实不敢当!就叫我谭记儿吧!〗

  白道姑(孙振泉):〖唉!那岂不太无礼了么?〗

  谭记儿(杨淑蕊):〖唉!我乃苦命之人,一年来蒙师父怜念,情同骨肉。理应唤我的名字,才像是一家人哪!〗

  白道姑(孙振泉):〖好!恭敬不如从命,如此我就不再称呼你夫人才是了哇!〗

  谭记儿(杨淑蕊):〖这便才是!〗

  白道姑(孙振泉):〖请坐!〗

  谭记儿(杨淑蕊):〖请坐!〗

  白道姑(孙振泉):〖坐下!〗

  白道姑(孙振泉):〖啊!记儿!〗

  谭记儿(杨淑蕊):〖师父!〗

  白道姑(孙振泉):〖有劳你每日替我抄写经卷,我心中,唉!实实的不安哪!〗

  谭记儿(杨淑蕊):〖师父哇!〗蒙师父发恻隐把我怜念,才免得我一人形影孤单。每日里在观中抄写经卷,为的是遣愁闷排解忧烦。

  白道姑(孙振泉):〖自从李学士归天之后,撇下你只身孤影,甚是可怜!〗

  谭记儿(杨淑蕊):〖师父哇!〗深羡你出家人一尘不染,诵经卷参神佛何等清闲?我今日只落得飞鸿失伴,孤零零惨凄凄夜伴愁眠。倒不如出家断绝尘念,随师父同修道,也免得狂徒摧残,到来生身列仙班。

  白道姑(孙振泉):〖怎么说来说去竟说到出家来了?你不知出家人的苦处!像你这样多才多艺的绝色佳人,若效卓氏文君,还愁无有凤求凰的司马相如么?〗

  谭记儿(杨淑蕊):〖师父哇!〗婚姻事恐难天遂人愿,

  白道姑(孙振泉):〖话虽如此,依我之见,不如寻一人家,也好有安身之处啊!〗

  谭记儿(杨淑蕊):不如意岂不是反把愁添?

  白道姑(孙振泉):〖呵呵……如今有一人托我说亲,此人虽不比那李学士,倒也一表人才,况且也是官宦人家子弟哟!〗

  谭记儿(杨淑蕊):〖噢!怎么?是官宦人家子弟?〗

  白道姑(孙振泉):〖正是!〗

  谭记儿(杨淑蕊):〖噢!我明白了!想是那依权仗势、无恶不作的杨衙内,知我住在此处,托师父前来提亲,我是不能从命!〗

  白道姑(孙振泉):〖呃!你错怪——〗

  谭记儿(杨淑蕊):〖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来打搅了!我告辞了!〗

  白道姑(孙振泉):〖哎呀!你错怪了我了!〗

  白士中(张威):〖学士夫人!〗

  白道姑(孙振泉):〖啊!侄儿!你怎么出来了哇?〗

  白士中(张威):〖姑母咳嗽,我焉能不出来呀?〗

  白道姑(孙振泉):〖哎呀!谁叫你出来?〗

  谭记儿(杨淑蕊):〖师父!〗

  白道姑(孙振泉):〖何事啊?〗

  谭记儿(杨淑蕊):〖此位是?〗

  白道姑(孙振泉):〖噢!他就是我侄儿白士中,新拜潭州的太守哇!〗

  白士中(张威):〖小生白士中,方才姑母为媒,蒙夫人允下亲事,真乃三生有幸!〗

  白道姑(孙振泉):〖哎呀!坏了哇!噢噢!只顾与你们讲话,我厨下做的斋饭怕是烧坏了!在此稍坐,我去去就来!我呀,去去就来呀!〗

  谭记儿(杨淑蕊):〖啊!师父!啊!师父!〗

  白道姑(孙振泉):〖就烦你陪伴我的侄儿,我去去就来哟!〗

  谭记儿(杨淑蕊):〖哎呀!师父!啊!师父!〗

  白士中(张威):〖学士夫人!小生的姑母与夫人说明,小生愿与夫人结为姻眷,偕老百年。倘有二意,愿盟誓剖心!〗

  谭记儿(杨淑蕊):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却原来竟是这翩翩的少年。

  白士中(张威):〖请至禅堂一叙!〗

  谭记儿(杨淑蕊):观此人容貌相似曾相见,好一似我儿夫死后生还。到此时不由我心绪缭乱,羞得我低下头手弄罗衫。

  白士中(张威):〖苍天在上,弟子白士中,乃汴梁人氏,现年二十七岁。今科得中,任潭州太守。只因亡妻去世三年,蒙姑母为媒,我与学士夫人谭记儿永结百年之好。日后我若负心,天诛地灭!〗

  谭记儿(杨淑蕊):〖嗳!哪个叫你盟誓?你那姑母并不曾与我们做媒呀!〗

  白士中(张威):〖怎么?我姑母还未曾提过此事吗?我真真的荒唐!该死啊!该死!小生出言无状,请夫人莫怪!哎呀!这是哪里说起!〗

  谭记儿(杨淑蕊):见此情不由我心中思念,这君子可算得才貌双全。三年来我不曾动过此念,却为何今日里意惹情牵?奴本当允婚事穿红举案,

  白士中(张威):〖哎呀!夫人莫怪!〗

  谭记儿(杨淑蕊):羞答答我怎好当面交谈?今日里若将这红绳剪断,

  白士中(张威):〖姑母啊!姑母!你既然不曾提亲,又何必连声咳嗽,叫我出来呀?〗

  谭记儿(杨淑蕊):岂不是错过了美满的良缘?我何不用诗词表白心愿,且看他可领会这诗内的隐言?

  白士中(张威):〖蒙夫人宽恕,小生感激不尽。想这婚姻大事,岂能勉强?夫人既然不允,小生失陪了!〗

  谭记儿(杨淑蕊):〖且慢!我见君家至诚有礼,愿口占一绝赠君,以祝今日之会。〗

  白士中(张威):〖夫人不见责于我,反而赠以佳句,小生自当领教!〗

  谭记儿(杨淑蕊):〖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凤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

  白士中(张威):〖“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凤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哎呀!妙哇!好一首绝妙的藏头诗!横头四字,乃是“愿随君去”。夫人!此话当真么?〗

  谭记儿(杨淑蕊):〖说真便真,说假便假!〗

  白士中(张威):〖夫人如此多情,小生要和诗一首!〗

  谭记儿(杨淑蕊):〖愿闻!〗

  白士中(张威):〖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负琴心走天涯。负却今朝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谭记儿(杨淑蕊):〖嗯!好个“当不负卿”!但愿心口如一,不负白首之约!〗

  白士中(张威):〖夫人不信,我再盟誓!〗

  谭记儿(杨淑蕊):〖嗳!你又来了!〗

  白道姑(孙振泉):〖哎呀!夫人!大事不好了!〗

  谭记儿(杨淑蕊):〖何事惊慌?〗

  白道姑(孙振泉):〖适才我徒儿在观前提水,远远望见杨衙内带领许多家丁,备有轿马,直奔小观而来!〗

  谭记儿(杨淑蕊):〖贼子啊!竟又追踪至此!等他到来,我与他以死相拼!〗

  白道姑(孙振泉):〖夫人哪!想那衙内倚仗他父势力,无恶不作,府下家丁也仗势欺人。他此番到此,定为夫人而来。若是与他相见,岂不是羊入虎口?还是躲避躲避才好哇!〗

  白士中(张威):〖姑母!夫人哪!适才听二位言讲,我已会意八九。夫人在此,难免要生祸端。既然夫人允下亲事,小生的官船现在江边,就请夫人与小生一同登舟赴任,谅那贼也无计奈何!〗

  谭记儿(杨淑蕊):〖这个!〗

  白道姑(孙振泉):〖意下如何哇?意下如何?〗

  谭记儿(杨淑蕊):〖唉!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姑母恩情容当后报!〗

  白道姑(孙振泉):〖自家骨肉,何出此言?你二人带领书童,速从后门而出,直奔江边登舟去吧!〗

  白士中(张威):〖遵命!正是!夫人登舟莫迟延,〗

  谭记儿(杨淑蕊):〖休叫那贼阻官船。〗

  白道姑(孙振泉):〖狂徒来到清安观,〗

  白士中(张威):〖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士中(张威):〖姑母保重!〗

  白道姑(孙振泉):〖待我关了观门!〗

  杨衙内(钮荣亮):〖走走……〗

  张千(郎石林):〖来到清安观!〗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开门!〗

  白道姑(孙振泉):〖外面何人叫门?〗

  张千(郎石林):〖杨衙内到了!〗

  白道姑(孙振泉):〖杨衙内是哪一个啊?〗

  张千(郎石林):〖嘿嘿!你可真糊涂啊!就是当朝太尉杨戬的公子杨衙内!你都不知道吗?〗

  白道姑(孙振泉):〖噢!〗

  张千(郎石林):〖快开门!快点儿!〗

  白道姑(孙振泉):〖噢噢!待我与你开门!〗

  杨衙内(钮荣亮):〖怎么这么慢慢腾腾的!打进去!〗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打进去!〗

  白道姑(孙振泉):〖哈哈……不知衙内驾到,有失远迎,当面恕罪!〗

  杨衙内(钮荣亮):〖罢了!〗

  李万(刘进军):〖衙内!您请坐吧!〗

  白道姑(孙振泉):〖衙内!想这清安观乃是清静之地,衙内带领许多家丁,哎!到此何事啊?〗

  杨衙内(钮荣亮):〖我呀,是抬亲来啦!〗

  白道姑(孙振泉):〖哎哟!取笑了!〗

  杨衙内(钮荣亮):〖谁跟你取笑!〗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谁跟你取笑!〗

  杨衙内(钮荣亮):〖我有个先定未娶之妾,名叫谭记儿。听说住在你这观中,所以我来抬亲来啦!〗

  白道姑(孙振泉):〖噢!呵呵……我道是谁?原来是谭记儿!〗

  李万(刘进军)、杨衙内(钮荣亮)、张千(郎石林):〖啊!〗

  白道姑(孙振泉):〖我只知谭记儿乃学士李希颜之妻,哎!我怎么不曾听说她是衙内先定未娶的妾小呢?〗

  杨衙内(钮荣亮):〖哎!你呀,甭废话!〗

  张千(郎石林):〖赶紧把她叫出来,迎接我们衙内!〗

  李万(刘进军):〖不然叫你吃不了,兜着走!快点儿!〗

  白道姑(孙振泉):〖谭记儿有她自己的住处,〗

  张千(郎石林):〖废话!〗

  白道姑(孙振泉):〖她又不曾出家,〗

  李万(刘进军):〖哪儿那么些说的呀你!〗

  白道姑(孙振泉):〖怎能在我的观中啊?〗

  张千(郎石林):〖衙内!衙内!衙内!您别生气!我问问她去!您请坐!请坐!嗨!我说老道姑!你这不是瞪着眼说瞎话啊?我们听人说谭记儿在这儿给你抄写经卷,你怎么说她没来呢?啊?〗

  李万(刘进军):〖是啊!〗

  张千(郎石林):〖真格的!你把她藏在哪儿啦?快点儿说!〗

  李万(刘进军):〖藏哪儿啦?〗

  杨衙内(钮荣亮):〖少跟他废话!搜!〗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搜!〗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衙内!没有!〗

  杨衙内(钮荣亮):〖没有?〗

  张千(郎石林):〖衙内!您还是问她!〗

  杨衙内(钮荣亮):〖哈哈……我说老道姑!你把这儿谭记儿倒是藏到哪儿?告诉我说,大爷有赏;你要是隐藏不献哪,可别说我翻脸无情啦!〗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说!〗

  白道姑(孙振泉):〖哎!你们一定要找那谭记儿?〗

  杨衙内(钮荣亮):〖啊!〗

  白道姑(孙振泉):〖可惜!来迟了哇!〗

  杨衙内(钮荣亮):〖怎么会来迟了呢?〗

  白道姑(孙振泉):〖她呀!走了!〗

  杨衙内(钮荣亮):〖走了?上哪儿啦?〗

  白道姑(孙振泉):〖随她丈夫上任去了!〗

  杨衙内(钮荣亮):〖她是一个寡妇,她哪儿来的丈夫啊?〗

  白道姑(孙振泉):〖你听喏!〗

  杨衙内(钮荣亮):〖说!〗

  白道姑(孙振泉):〖汴梁白士中,科场显才能。新任潭州府,奉诏出帝京。二人情谊重,相见如重逢。良缘是天定,官舟花烛红。你呀!死了这条心吧!呵呵……〗

  杨衙内(钮荣亮):〖哈哈!好你个大胆的白士中啊!我惦记着谭记儿也不是一天半天的啦,尚未到手。怎么着?你来了,你就给她抢走了吗你?〗

  张千(郎石林):〖这可真是太岁头上动土哇!〗

  李万(刘进军):〖老虎嘴里拔牙嘛!〗

  张千(郎石林):〖这小子好大的胆子!〗

  杨衙内(钮荣亮):〖张千、李万!〗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有!〗

  杨衙内(钮荣亮):〖吩咐人役,驾舟追赶,把他们俩给我抓回来!〗

  李万(刘进军):〖是!〗

  张千(郎石林):〖衙内!想那白士中乃朝廷的命官,就我们追上,小人们也是不敢动手!还是请衙内您另想别的主意吧!〗

  杨衙内(钮荣亮):〖朝廷的命官?〗

  张千(郎石林):〖是!〗

  杨衙内(钮荣亮):〖哼哼……官高自有官在上!要是不给他点厉害,他也不知道我杨衙内是怎么个人物!〗

  张千(郎石林):〖嗯!〗

  杨衙内(钮荣亮):〖嗯!有嘞!明儿个进京面见我父,参他一本,管叫他这潭州的太守是命丧我手!〗

  张千(郎石林):〖嘿!这主意好!〗

  李万(刘进军):〖这主意不错!好好……〗

  杨衙内(钮荣亮):〖走!回府!〗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回府!〗

  杨衙内(钮荣亮):〖嘿!老道姑!等着!我整治完了白士中那小子,把谭记儿弄到我手,再来跟你算账!你呀,你就接着我的吧!〗

  白道姑(孙振泉):〖哎呀!不好!实指望用我侄儿官职将他吓走,断绝他寻找谭记儿之念。不想他要进京面见他父,他父若是上殿动本,我那侄儿岂不是要受害么?哎呀!这这!哎呀!苍天保佑,但愿我那侄儿、侄媳妇免受恶人陷害,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唉!无量佛!〗

  李龙(张韵斌):〖马来!〗

  李龙(张韵斌):〖心急嫌路远,事急恨马迟。〗

  李龙(张韵斌):〖李龙。奉了李老丞相之命,去往潭州白太守那里下书。看前面离潭州不远,就此马上加鞭!〗

  李龙(张韵斌):〖来此已是府衙!待我进入!〗

  中军(----):〖哎!你这个人怎么不懂规矩呀?不容通禀就往里闯。这是府衙,你知道不知道哇?〗

  李龙(张韵斌):〖俺有紧急公文,要面见大人!〗

  中军(----):〖哎!有紧急公文,也得通禀一声啊!再者说,我家大人昨天晚上批了一宿的公文,今天早上又升堂理事,刚退的堂。你也得让他缓缓气是啊!〗

  李龙(张韵斌):〖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白士中(张威):〖何人在此喧哗?〗

  中军(----):〖哪儿啊!这个人要见大人,不容通禀,他就闯进来了!〗

  李龙(张韵斌):〖参见大人!〗

  白士中(张威):〖你不是李丞相府中的校尉李龙么?〗

  李龙(张韵斌):〖正是小人!〗

  白士中(张威):〖不在京城伺候丞相,来到潭州做甚哪?〗

  李龙(张韵斌):〖哎!这个!〗

  白士中(张威):〖你且退下!〗

  白士中(张威):〖随我去到书房!〗

  李龙(张韵斌):〖是!〗

  白士中(张威):〖有何机密之事?〗

  李龙(张韵斌):〖这有书信一封,大人请看!〗

  白士中(张威):〖待我看来!“士中贤契亲拆”!“太尉杨戬与其子杨衙内狼狈为奸,诓本奏圣。言道贤契贪恋酒色、不理民情、荒怠政务、勒索民财,以致怨语四起,怨声载道。圣上不查虚实,龙心震怒,钦命杨衙内奉旨来任,缉拿贤契,就地正法!”〗

  李龙(张韵斌):〖哎!大人!〗

  白士中(张威):〖好奸贼!〗奸贼做事太无理,诳奏圣上把人欺!万岁听信贼言语,一片丹心蒙冤屈。

  李龙(张韵斌):〖哎呀!大人哪!小人在一路而来,只见杨衙内官船离潭州不远。今晚定在望江亭住宿,明早就到,大人宿做准备!〗

  白士中(张威):〖下面歇息去吧!〗

  李龙(张韵斌):〖是!〗

  白士中(张威):〖夫人哪!夫人!你我就要生离死别的了哇!〗无端大祸平地起,灭门之灾似火急。眼望着后堂泪如雨,夫人哪!大祸临头你还不知。〖唉!想我白士中,遭此不白冤枉。本当与夫人商议,又恐她担惊害怕。我若不对她言讲,明日圣旨一到,便做刀下之鬼,真叫我两难也!〗

  谭记儿(杨淑蕊):只见他一封书信握手里,长吁短叹语声低。何人来把书信寄?害得儿夫犯焦急。莫不是平地风波起?隐情不敢实告妻。低下头,心生计,何必独自就暗猜疑?出二堂,〖相公!〗

  白士中(张威):〖夫人!〗

  谭记儿(杨淑蕊):深施礼,相公你为何不歇息?〖相公!〗

  白士中(张威):〖夫人!〗

  谭记儿(杨淑蕊):〖天已过午,怎么还不到后堂歇息呀?〗

  白士中(张威):〖此时下官心烦意乱,恐引起夫人不快,故而退堂之后,独坐在此!〗

  谭记儿(杨淑蕊):〖嗳!今乃八月中秋,理应欢乐,为何烦闷起来了?〗

  白士中(张威):〖哎!夫人不问也罢!〗

  谭记儿(杨淑蕊):〖噢!莫非为书信之事么?我看见了!〗

  白士中(张威):〖不过是封平安家书,夫人不要挂怀!〗

  谭记儿(杨淑蕊):〖哼!说什么平安家书,分明你家另有妻室,知你在外另娶新妻,写信前来问罪,是也不是?〗

  白士中(张威):〖哎呀!你说到哪里去了!〗

  谭记儿(杨淑蕊):定是你原配夫人把信寄,怪你不该另娶妻。

  白士中(张威):〖嗳!哪有此事啊?〗

  谭记儿(杨淑蕊):她那里终朝每日盼夫婿,你在此喜新厌旧把心欺。

  白士中(张威):〖哎呀!冤煞下官了哇!〗

  谭记儿(杨淑蕊):如今她要来寻找你,你瞒着妾身暗焦急。

  白士中(张威):〖此话从何说起呀!〗

  谭记儿(杨淑蕊):〖嗳!〗劝你休要多顾虑,她来时,我便去,也免得你们恩爱的夫妻两分离。

  白士中(张威):〖哎呀!夫人哪!我哪有原配的夫人?你不要难为下官了哇!〗

  谭记儿(杨淑蕊):〖哼!你巧言分辩,也是枉然!〗

  白士中(张威):〖夫人不信么?好!拿去看来!〗

  谭记儿(杨淑蕊):〖好!拿来我看!〗

  白士中(张威):〖还是不看的好哇!〗

  谭记儿(杨淑蕊):〖早知今日进退难,当初何必把我瞒?既是夫人书信至,此事恐难两周全!〗

  白士中(张威):〖唉!夫人不必起疑团,朽琴早已断旧弦。皆因恩师寄书柬,不啻轰雷响晴天!〗杨戬父子太无理,诬词参奏把君欺。千古冤狱今朝起,士中今日要血染衣。一封书信交与你,夫妻就要两分离。

  谭记儿(杨淑蕊):〖待我看来!〗字字行行看仔细,紧咬银牙怒不息!强解愁容慰夫婿,休惊怕来你免焦急。

  白士中(张威):〖夫人哪!适才李龙言道:那贼的官船离此处不远,今晚就在望江亭停泊,明晨就道潭州。难道说你我夫妻,就这样坐以待毙不成?〗

  谭记儿(杨淑蕊):〖这!〗

  谭记儿(杨淑蕊):〖望江亭?〗

  白士中(张威):〖正是!〗

  谭记儿(杨淑蕊):〖相公!〗

  白士中(张威):〖嗯!!〗

  谭记儿(杨淑蕊):〖此刻什么时候了?〗

  白士中(张威):〖午时已过!〗

  谭记儿(杨淑蕊):〖嗯!这就好了!〗

  白士中(张威):〖啊!夫妻就要分离,还有什么好哇?〗

  谭记儿(杨淑蕊):〖哎呀!相公啊!〗相公不必多忧虑,退敌之策有为妻。一非是泰山崩倒难扶起;二不是病入膏肓药难医。妾身自有锦囊计,管叫他海底捞月空自欺!

  白士中(张威):〖夫人!有何妙计哇?〗

  谭记儿(杨淑蕊):〖待我今晚扮做渔妇模样,去到望江亭外,探探贼子的动静。倘遇机会,〗

  白士中(张威):〖怎么样啊?〗

  谭记儿(杨淑蕊):〖定叫此贼空来一趟,束手被擒!〗

  白士中(张威):〖哎呀!不妥呀!不妥!〗

  谭记儿(杨淑蕊):〖怎么?〗

  白士中(张威):〖想那贼诡计多端,你若去到那里,被他识破,反落在他的手中,岂不羊入虎口?还是另想良策才好哇!〗

  谭记儿(杨淑蕊):〖这个!事已至此,哪有许多良策?速备小轿一乘,将我送到望江亭外下轿。再备小船一只,藏在芦苇之中。三更时分,嗯!以击掌为号,将我接回。〗

  白士中(张威):〖哎呀!我实实放心不下呀!〗

  谭记儿(杨淑蕊):〖嗳!你但放宽心,我会见机行事。我去更衣,你呀,〗

  谭记儿(杨淑蕊):〖哎!〗

  谭记儿(杨淑蕊):〖快去吩咐他们!〗

  张千(郎石林):〖衙内!来此已是潭州地界,前面不远就是望江亭啦!〗

  杨衙内(钮荣亮):〖噢!到了潭州的地界了?〗

  张千(郎石林):〖是!〗

  杨衙内(钮荣亮):〖哎呀!哈哈……〗

  张千(郎石林):〖衙内!您为何发笑哇?〗

  杨衙内(钮荣亮):〖杀了那个白士中,那美貌的谭记儿,哎!就是我的夫人了,我怎么会不乐呢?吩咐催舟!〗

  张千(郎石林):〖慢着!慢着!衙内!想这望江亭乃是名胜古迹,过路官员到此,都要住宿游玩。再者,黑夜行船多有不便,请您就在望江亭住宿一宵,明儿个再走得了!〗

  杨衙内(钮荣亮):〖好!叫白士中他多活一宿!〗

  张千(郎石林):〖是!〗

  杨衙内(钮荣亮):〖吩咐将船拢岸哪!〗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将船拢岸哪!〗

  李万(刘进军):〖请衙内到亭上饮酒赏月啊!〗

  张千(郎石林):〖衙内请!〗

  李万(刘进军):〖哎!您慢点儿!〗

  李万(刘进军):〖衙内!您慢点儿啊!〗

  张千(郎石林):〖衙内!衙内!您请这儿坐!〗

  杨衙内(钮荣亮):〖张千、李万!〗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伺候衙内!〗

  杨衙内(钮荣亮):〖胡说!今天我是钦差大人,明天就是新任潭州的太守。你们要称呼我大人哪!怎么还这么衙内衙内,你们叫个没完啦?〗

  张千(郎石林):〖我们叫衙内叫顺了口啦,〗

  李万(刘进军):〖一时不好改口啦!〗

  杨衙内(钮荣亮):〖混账!〗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是!〗

  杨衙内(钮荣亮):〖好改也得改,不好改也得改!往后再要是这么衙内衙内的,每人重责四十!〗

  李万(刘进军)、张千(郎石林):〖是!〗

  张千(郎石林):〖哎!衙、哎!大人!〗

  杨衙内(钮荣亮):〖什么?牙大人?我还他妈的嘴大人呢!〗

  李万(刘进军):〖嘴大人!〗

  杨衙内(钮荣亮):〖混蛋!〗

  张千(郎石林):〖大人!大人!您消消气儿!您请坐!您请坐!来!我先给您满一杯!〗

  杨衙内(钮荣亮):〖唉!〗

  张千(郎石林):〖大人!大人!刚才您还乐哪,怎么这会儿,又发起愁来啦?〗

  杨衙内(钮荣亮):〖今天中秋佳节,要是几个美貌的女子陪着我,那够多好哇!老爷我一个人,我多咱喝过这个闷酒哇!〗

  张千(郎石林):〖哎!大人!您看看,天呢都这么晚了,又是江边上,我上哪儿给您找这美貌的女子去?来吧!我先给您哪满杯酒,您还是饮酒、赏月、看江景吧!〗

  杨衙内(钮荣亮):〖那也只好如此吧!〗

  张千(郎石林):〖大人!请吧!〗

  杨衙内(钮荣亮):〖张千!〗

  张千(郎石林):〖大人!〗

  杨衙内(钮荣

藏戏比京剧要早400多年,藏戏大约起源于距现在600多年以前。

藏戏是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它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式的表演,藏戏它的唱腔非常高雄厚,它基本上是人定的曲子,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京剧又称平剧,而且还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京剧发展非常快,遍及中国,它是传播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媒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38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2024-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