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捞铁牛》

长春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捞铁牛》,第1张

篇一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学生读。

 (4)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六、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聪明了不起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浮力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篇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习,点拨解疑。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7、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铲掉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①污染河水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③浪费泥沙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平,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②泥沙装入大麻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大麻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④将铁牛拖回岸。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六、朗读课文。

跟着我一起探寻黄河铁牛的秘密。

黄河“铁牛”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瑰宝,被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评为:“浮桥地锚中,以浦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

古代黄河上有一个著名的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为了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唐开元十三年,皇帝命人在这里铸造了四尊铁牛。所以黄河铁牛又被称为开元铁牛,或者是唐代铁牛。

每尊铁牛长3米左右,宽13米,高19米,,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腹部下有底盘和六根直径为04米、长为36米的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其功能如同地锚。铁牛头朝西,尾朝东,伏卧,两眼圆睁,形象非常逼真。铁柱,在它们旁边,都有一个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

铁牛除了有固定的作用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将铁牛放置在河岸,是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祈祷一种震慑作用,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人民。铁牛旁边的牵牛人,同铁牛一样,起着索桩的角色。它的存在,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不仅是在桥梁交通方面,还有黄河治理、冶金铸造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黄河的变迁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元朝末年,蒲津浮桥被毁,加上黄河东移,铁牛被没入水中,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上世纪四十年代,河水沿着蒲州西城墙外流过。当地老人回忆,遇到枯水的季节,下河还可以摸到牛角,过往的船只,也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事儿出现。五十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河水西移,到六七十年代时,铁牛被埋在了黄河水面下2米多的河滩里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堪察探方,终于在第二年8月份发现了黄河铁牛。为了保护文物,专家对铁牛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它们的出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遗址。四尊铁牛和铁人,也是我国发现的最重的、工艺水平最高的、历史最久的珍贵文物,在海内外,都极为罕见,是盛唐时期,古人聪明才智的见证。

黄河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铁牛的出土,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此大的文物怎么保存经过无数的争论,山西省文物局提出了一套保护方案:把铁牛、铁人、铁柱等就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最终,相关部门采取了这套方案,将铁牛就地提升,而原址将被回填埋没。专家表示,因为铁牛太重,运输困难,没有人敢轻易动它。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个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据传说,沙河水患缘于两条强龙之争。一条龙浑身乌黑,称谓黑龙,一条龙全身透黄,叫作黄龙。黑黄二龙为争沙河之主,连年搏杀,使得沙河天无宁日。

黑龙本是沙河老住户,在沙河下游50华里处建有龙宫一座,被人称为老龙窝,后演变为“老窝”,也就是现在的召陵区老窝镇。黄龙乃是淮河之龙,因屡屡作恶被驱,便逆流而上,从淮河进入沙河。

俗话说,一山不容两虎。一条河自然也容不下两条强龙。黄龙因在淮河长大,是大河之龙,见多识广,且身躯庞大,身材瘦小的黑龙自然打斗不过,只能逆水而窜,逃到上游二十华里处,重新建造了一座龙宫,被人称为黑龙潭,也就是现在郾城区黑龙潭乡。黄龙虽然占居了黑龙的龙宫——“老窝”,心里并不善罢甘休。休息数日后,再次追杀黑龙,黑龙闭门不出,黄龙无奈。

黑龙虽怕黄龙,因为饥饿难耐,只得外出觅食。中途再遇黄龙,黑龙大败而逃,因黄龙追杀紧迫,黑龙已无法返回龙宫,只好沿上流而去,逃到铁水牛所在位置时,看到上游水浅河道狭窄,若再前游,必有搁浅之灾。无奈之下,只好转身回返。

在黑龙转身之即,恰逢黄龙赶到,见此张开大口,一个猛扑,本想置黑龙于死地。因黑龙身小,轻捷躲过,黄龙身大,用力过猛竟撞破沙河北岸河堤,瞬间,河水从断口处滔滔而下,所到之处,一片汪洋,让百姓深受其害。

再说,黑龙躲过一劫,回到龙宫不敢再出。可为了食物,又不得不再次冒险。这次与上次如出一辙,黄龙再战黑龙,黑龙再次逃到铁水牛位置时,黑龙再次躲过黄龙扑咬,黄龙也再一次撞破沙河北岸河堤,使河水泛滥……因黄、黑二龙屡屡恶斗,沙河水灾也屡屡不断。

多少年来,黑龙为躲避黄龙,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而沙河沿岸的百姓更是灾祸不断。后来,黑龙为保存性命,竟苦思冥想出一个计谋来,趁夜晚托梦给郾城县县令傅鸿邻。

傅鸿邻自上任以来,一直为洪灾不断而茶饭不思。他早上醒来以后,忆起昨夜黑龙之梦,欣喜若狂,当即召集全县铁匠共铸铁牛,一日即成。

第二天早上,趁雾浓之时,傅鸿邻就令人把铸造好的铁牛,放置在了河堤之上。没过多久,黄龙和黑龙再次厮杀到此。浓雾之中,黄龙见河堤上有一头水牛卧睡,因水牛一直是它最爱吃的食物,就放弃黑龙,直奔水牛,一口吞下。黄龙吃下铁水牛后,顿感腹部疼痛难忍,在河道内翻滚几十次后,终归于平静——黄龙是被铁水牛一对锐利的尖角刺破腹腔,失血过多而亡。

傅鸿邻县令见此,率众人走上堤岸,欢呼雀跃,庆祝恶龙被杀。没过多久,只见铁水牛竟浮出水面。众人不解,县令道出了原因,原来,铁水牛虽是生铁铸造,但外实内空,自然形成浮力。于是,众人七手八脚把铁水牛拉到堤岸放置。时至今日,已有172年的历史。

也从那时起,漯河市区沙河段再没发生过水灾。岸边百姓为感谢铁水牛杀恶龙之恩,叫铁水牛为镇河铁牛(偶音),一个牛(偶)字,表达了百姓对铁水牛既有疼爱,更有敬重之意。

漯河方言“牛”被读作牛(偶),就是从铁水牛杀死黄龙那年被老百姓称叫起来的。

韩丁

韩丁,原名威廉·辛顿(WilliamHinton),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雷丁镇人。

1945年,韩丁以美国战争情报处分析员身份目睹了重庆谈判。1947年,他随联合国救济总署到中国河北冀县,为解放区恢复生产培养出第一代农机人员。翌年,他以观察员身份亲历了山西张庄的土改,后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翻身》。1953年,他从中国回到美国,被麦卡锡等人冠以“叛国者”罪名,遭受政治厄运。16年的独自耕种和与女儿卡玛的18年分离。1971年,他应周恩来之邀重返中国。后来的30年,他始终奔波在中国乡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洒下汗水。2004年5月15日,85岁的他在美国马塞诸塞州康克市悄然辞世,墓地遥向东方。

赤峰著名学者予舒曾撰写《韩丁与中国》。

中文名:威廉·辛顿

外文名:WilliamHinton

别名:韩丁

国籍:美国

星座:水瓶座

血型:O

身高:168m

体重:49KG

出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雷丁镇

出生日期:1919年2月2日

逝世日期:2004年5月15日

职业:记者

毕业院校:康奈尔大学

代表作品:《翻身》、《铁牛》

主要成就:为中国人民摆脱国民党的压迫做出贡献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物经历

1919年2月,韩丁生于美国芝加哥。韩丁早年就读于佛蒙特州帕尼学校,一所由他母亲创办的新型私立学校。

1936年,17岁的韩丁被哈佛大学录取,但他决定推迟入学,用一年时间去探索世界。他从佛蒙特出发,一路打工遍游美国。

1937年春天,韩丁找到一份水手的工作,随船由旧金山驶向日本。在东京做了5个月记者后,经中国东北、西伯利亚来到苏联,后辗转欧洲,再度做水手,返回美国。随后,韩丁入学哈佛。

1939年,韩丁转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农业,由此走上了农学家的生涯。

1943年,韩丁阅读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受到强烈震撼。此前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看了这本书转变了看法,认为有些战争是正义的,值得支持。他说过,如果他是一个中国人,也一定会拿起枪,抵抗日本侵略。

1945年,韩丁以美国战争情报处分析员的身份来到中国。重庆谈判期间,韩丁结识了国共双方很多要员,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在同毛泽东等人的多次谈话中,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前途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1947年,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捐赠一批拖拉机给中国,并且招收志愿工人使用这些农机,韩丁应召作为拖拉机技师第三次来到中国,被派到东北工作。他不满于国民党的腐败,又自愿来到***所领导的河北解放区。随即在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地区负责一项发展计划。同年秋天,联合国在全世界结束了农机救援的工作,把志工解散送回美国。韩丁决定留在中国,一如既往地为培训中国第一代农机人员、为恢复生产和解放区建设倾心竭力地工作。但是农机没有燃料,无法使用,韩丁只好离开农村的工作。当时,应在山西长治附近(潞城)成立不久的北方大学的邀请,他到校教授英文。

1948年,韩丁以观察员身份亲历了晋东南张庄的土地改革,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了1000多页纸的调查笔记。同年,由后来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取中文名韩丁。新中国成立后,韩丁继续留在中国,培训农业技术人员。

1953年,韩丁返回美国,当时不到4岁的卡玛和母亲留在了北京。然而一回到美国,韩丁便遭遇到麦卡锡势力的迫害。他被麦卡锡主义反共势力冠以“叛国者”的罪名,所带的资料被美国海关全部没收,扣压在参议委员会国内安全委员会。他本人也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特工人员记录他的行踪,偷听他的电话,限制他的活动。整整16个年头,他因护照被吊销而不能再回到中国。他被拒之于大部分带有技术和知识性质的工作之外,只能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最后仅能靠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土地上务农为生。他种玉米、大豆、小麦、苜蓿草,一干又是15年。他多次发表演讲,进行笔耕,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成就,揭露谴责“麦卡锡主义”。仅在回到美国的头一年里,他就发表了300多场演讲。他为那些资料打了好几年官司,几乎倾家荡产,经过长期斗争,最终胜诉,先后从美国海关和参议院国内安全委员会那里把资料追了回来。韩丁说他与这些人对抗的信心来自他在各地演讲时群众对他的支持。

1959年,韩丁第二次成家,后与妻子雷州安生下一儿两女。

1966年,韩丁反映张庄土地改革的长篇纪实文学《翻身》,由纽约《每月评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7部,前2部介绍张庄的历史,后5部介绍工作队进驻张庄后所了解的情况以及领导那里的农民所进行的斗争。最初几年内,在美国国内销量超过20万册,国外30万册。后来被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中文、孟加拉文等10种语言出版。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大卫·哈利_David·Hare_将《翻身》改编为话剧搬上舞台,先在伦敦后在世界各地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翻身》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是美国大学中国历史、政治、人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书。并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流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0年,山西电视台将《翻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

1971年,中美开始对话,韩丁应周恩来邀请重返中国。在7个月的访问中,周恩来先后5次同韩丁会面,称他是“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回国后,韩丁参与创建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之后,韩丁多次前往中国,曾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项目专家和中国农业部高级顾问。

1989年,韩丁辞去联合国中国项目顾问返回美国,之后的若干年,却仍然住在中国。他的身份由外交官变为外交官之夫——妻子雷州安病逝后,韩丁于1987年与美籍华裔邱女士结婚。邱女士由联合国儿童组织派驻中国,韩丁同往。

2000年,韩丁在台湾演讲时心脏病发作,手术后回到美国,从此在马萨诸塞州康克市一家老人院卧床休养

2004年5月15日,韩丁因心脏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克市与世长辞,享年85岁。

主要作品

1966年,韩丁的长篇纪实文学《翻身》出版。继《翻身》之后,韩丁先后创作了6部作品,包括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内容的纪实文学《铁牛》和《翻身》的续集、反映50到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等。韩丁写这些书的目的是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家庭成员

韩丁共有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史克,育有女儿卡玛·辛顿(CarmaHinton),中文名韩_,出生于中国并一直居住到21岁,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任教,卡玛是纪录片《天安门》的导演。韩丁1959年第二次结婚,与妻子雷州安(Joanne)生下一儿两女,长子(MichaelHinton),女儿阿丽萨(AlyssaHinton),凯瑟琳(CatherineHinton)。雷州安去世以后,韩丁于1987年与美籍华裔邱广才结婚。

韩丁妹妹寒春长期定居在中国,是第一位获得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

韩丁的母亲:卡玛丽达·辛顿

人物轶事

《翻身》出版

《翻身》中文版的问世亦多有磨难。有报道说,周恩来曾经亲自过问《翻身》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卡玛纠正了这种说法。事实是,卡玛在农村插队的一些朋友看了《翻身》,在劳动之余,就着煤油灯光开始将它译成中文,在一些下放到“五七干校”的翻译家的帮助下,用了几年时间最终完稿。但却不能出版,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刘少奇的话,而刘少奇那时尚未平反。朋友便建议把那些话删掉,韩丁不肯通融,说那是他当年的真实思想,不能屈从政治的压力随意修改。刘少奇平反之后,《翻身》随即于1980年出版。当时国内某大报在报道中赞扬韩丁坚持不删去刘少奇言论的“高度原则性”,不过女儿卡玛说,其实韩丁在坚持不删刘少奇的话时已经对他推行的某些政策持了批评甚至是否定的看法,而且并未因为刘少奇的平反而改变。

《纽约时报》评论《翻身》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关于中国革命的书卷它向我们展现了新生的***政权建立过程中一个村庄生动、撼人的故事。Hinton先生为我们了解***取得政权前夜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做出了有价值的、在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的贡献。

与张庄感情

1971年后,韩丁多次前往张庄,帮助这里发展农业机械化。韩丁在张庄搞过一个机械化实验,他和张庄人共同设计制造新型农机具,使田间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韩丁还帮助张庄发展工业,合资办起了山西长弓玛钢公司,并帮助把产品出口国际市场。

“张庄是我的第二故乡。”韩丁说。张庄人们亲切地称他“老韩”。1999年韩丁80寿辰时,张庄人出版了画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韩丁》,作为给他的寿礼,并派人专程前往波士顿,送到韩丁手中。

培养学员

从延安时期一直到三中全会以后,韩丁不间断地来中国参与和帮助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他亲历了中国土地革命斗争的全过程。解放前夕,他在河北冀县的千顷洼,创办了第一期拖拉机训练班,亲自担任教练员,培养了上百名学员。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农机战线的领导骨干。

人物评价

他女儿卡玛曾评价:他的心在中国。

韩丁是一位伟大的农业机械化专家。

韩丁总是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想我们所想,遇事实话实说,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他看到中国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由衷地称赞。在南方参观时,对苏州地区建设“吨粮田”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在山东参观时,对农田基本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十分惊讶和钦佩但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率直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忆美国友人韩丁》王永富)

韩丁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张庄,里面陈列了韩丁的照片和雕像。在张庄小学,坐落着韩丁3米多高的雕像,每到清明,学生们会排队在韩丁像前听老师讲韩丁在张庄的故事,缅怀这位把毕生的精力和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中国、奉献给张庄的美国老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264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7
下一篇2024-03-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