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姓有什么历史故事? 现在“庄”姓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

关于“庄”姓有什么历史故事? 现在“庄”姓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第1张

  1、出自芈姓(芈姓传自上古的颛顼帝),春秋楚国王族之后,楚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楚庄王。楚庄王支庶子孙,以此谥号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

  2、出自子姓,是春秋宋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

  3、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姓氏考略》:“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魏晋南北朝时,有严姓复祖姓庄,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4、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的蒙古族灭了金国后挥师南下,使得很多汉族被迫再次迁移。这时客人由闽西移到高雷、钦谦一带。

  闽中庄氏始祖森公,字文盛。生大唐宝三年甲申(744年)七月十四日。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光启二年(886),随其舅王潮率军入闽。后梁开平元年(907),王潮之弟王审知继任称闽王。庄森分镇于桐城(今泉州市),定居于永春县桃源里善政乡蓬莱村,卒于后周广顺二年(952),享寿90岁,夫妇合葬在永春县桃源里,为庄姓入闽桃源派开基始祖。

  在宋末,广东省揭西县上砂镇庄姓的始祖就是参加文天祥领导的勤王兵队,失败后的上砂庄姓祖先到上砂砂坑洞避难开基的,从福建的永春县经潮州到上砂开基。

  5、闽中庄氏第七世观公 向公子,赠朝章大夫。葬锦绣山,原谱负子揖午,墓号将军大从形,碑上刻云:宋朝章大夫庄公之墓神道,碑刻云:平兴国宫永春县孙通议大。

  6、闽中庄氏第九世夏公 字子礼、号藻斋、裳公四子。生宋绍兴乙亥(1155年)八月十八亥时,入太学,登淳熙辛丑(1181)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兼太子少师,为时名从荐蒙。卒(1223年)。恩封永春开国男,赐第泉城号曰庄府。以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迁居焉,卒嘉定十六年(1223年)十一月初二日,寿69岁,葬县东三都京塘,生平懿行载在传志。原赞曰:天生美质学业逍遥,坚冰志操历仕三朝,忠言逆耳青史所标,宗祀繁衍百世不祧。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开府(自永春迁到泉州)。

  7、闽中庄氏第十四世细哥公 缙公三子。生乙丑年十月初二百酉时,自泉州迁居龙浔天马山西北,地名湖上。卒壬戌年九月十五辰时,葬湖上大路山坐乾向巽,生平行事志在谱序。

  8、闽中庄氏第二十六世公元双,字淑鸾,出景星公长子,生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初三卯时,建居深垵堂,卒乾隆丑年九月十二辰时,葬古林嵛后坐乾向巽。

  庄秋贵家族是一个不平凡而又不显赫的家族,祖先有战国时代的庄子(庄周)、宋朝的庄夏(兵部尚书兼太子少师)、庄际昌状元等人物,闽中庄氏始迁祖森公光启二年(866年)从刺史王潮入闽,居桃源十九都。细哥公自泉州搬迁德化锦山(湖上)繁衍至今近八百年,锦湖堂为其开基祖厝。元双公康熙年间迁居该村深垵堂,生育本支族,现有近千人居住在福建泉州德化、泉港、三明尤溪、漳州、厦门、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

  二、郡望堂号

  堂号:1、"南华堂":战国庄周,著《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2、"武强堂":汉代庄不识(《汉书》作庄不职,兹从《史记》),封武强侯。3、“锦绣”: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随王审知入闽,择居永春桃源裏蓬莱山。第九世庄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赐其建第於泉州府城,将其故乡鬼笑山御笔赐名为“锦绣山”。此为“锦绣堂”的由来。

  郡望:庄姓郡号有“天水”、“会稽”、“东海”等郡号。《郡望百家姓》云:庄氏望出天水郡。《姓氏考略》中记载:庄氏望出天水、会稽、东海。

  湖洋庄氏家庙:又称“庄府”、“锦绣山庄”,位于永春县湖洋镇锦绣山南麓的,原为唐末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故居。 2002年1月被列为永春县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庄氏开基始祖庄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孙庄夏,是南宋孝、光、宁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卒赠少师。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宁宗为之改名“锦绣山”,遂有桃源庄氏“御墨锦绣”、“锦绣传芳”之誉称。宁宗又赐庄夏建府第于泉州城,泉州庄府巷即因庄府而得名。

  庄氏家庙为五开间,二进深,单檐歇山顶砖石木结构,犹存宋明建筑和雕塑风格,颇具名祠风韵。祠门前左侧壁,竖嵌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时所立《示禁碑记》,由甘肃西宁道台庄俊元撰,当时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细述桃源庄氏家庙及先祖墓葬变迁情况,告示周边居民保护文物之戒例。大门前石柱刻联曰:“自唐代发祥以来,看鼎甲簪缨鹊起蝉联,灵钟锦绣无双地;由闽中著姓而后,任吴齐浙粤支分衍派,本溯桃源总一家。”正门两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筑。墙中垛皆由细雕之白色花岗岩石板砌成,与辉绿岩之窗雕相映和谐。

  两旁下壁垛用整块白色花岗岩石板浮雕一对麒麟。右边门额匾题“御墨”,左边门额匾题“锦绣”。正中大厅两边壁书庄氏家训“忠孝”、“廉节”大字。厅中柱联曰:“赐第沐皇恩,前少师,后冢宰,五邑衣冠推锦绣;入庙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孙,一朝簪笏半云礽。”厅上悬挂着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庄培因“状元”匾共四面,庄奇显、庄存与“榜眼”匾共二面。

  清·邑人邱人龙游庄氏家庙,曾赋诗《湖阳庄少师祠》:

  “三台翠堪□,松柏青绵绵。古庙半村路,荒桥群壑烟。

  斯人竟千古,风雅缅遗篇。落日空台望,春愁叫杜鹃。”

  锦湖堂简介:位于福建省德化县三班镇锦山村的锦湖堂是闽中庄氏二十三世日昭公的故居。迄今七百多年的锦湖堂历经沧桑,繁衍了锦山村“二房”、“三房”近二十代子孙。九十年代中期,锦山湖上庄氏宗亲2000多人集资修复如新,重现原有风采

庄姓来源于芈姓和子姓。第一支芈姓,当时的居住地就在楚国的领域,大约是今长江和汉水之间的湖北地区;第二支子姓,子姓出自宋国,开国君主为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台湾、江苏。

庄姓来源于芈姓和子姓。第一支芈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有这样记载:“楚庄王后,以谥为姓。”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君,芈姓,名旅,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所谓“楚庄王后”,就是说庄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芈姓的后裔。楚庄王系春秋五霸之一,庄姓这支出自“楚庄王之后”,当时的居住地就在楚国的领域,大约是今长江和汉水之间的湖北地区。

第二支子姓。子姓出自宋国,开国君主为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的戴公,名武庄,其后人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即庄姓。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当代庄姓的人口160多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台湾、江苏,此四省大约集中了庄姓总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黑龙江、吉林、上海、辽宁,六省市的庄姓又集中了19%。广东为庄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大约25%的庄姓人口。

楚庄王之后裔 历代人才辈出

庄,自古以来是一个代表端严肃敬的文字,而以庄为氏的家族,也名实相符,两千多年来备受尊敬。

这个可敬的姓氏,家世的源流也十分悠长,早在距今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得姓。这一点,熟悉历史的人士一定都很清楚。因为,在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庄氏家庭就已经人才辈出,大名鼎鼎,像长久以来在传统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伟大思想家庄子,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根据考证,是春秋时代楚庄王的后裔,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在介绍庄姓时就指出:“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把庄周的身世源流,记述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庄氏家庭正是这样来的。追本溯源,他们是楚国公族的芈姓后裔,而芈姓则传自上古的颛顼帝。换言之,两千多年来千千万万以庄为姓的人,毫无疑问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在庄氏的悠久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两次对整个家族影响极为深远的大变动。一次发生于战国末期,一次发生于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

原来,战国末期,当秦始皇以强大的军队横扫诸侯时,有一位楚庄王的后裔庄峤,在楚威王的座前官拜将军,受命经略巴、黔中以西诸地。庄峤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将领,他把势力扩展到滇池,以兵威把这块地方纳入楚国的版图。可是,当他准备归报这番功绩时,正好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国所袭夺,塞断了他的归路,不得已,庄峤只好率其众在滇称王,一直到秦始皇灭诸侯。楚国的这一支后裔仍然为西南夷的君长。逍遥于暴秦的*威之外。后来,刘邦统一天下,他们终于降汉,其地并被置为益州郡,重回母亲的怀抱。

这是史实,说明了后来历史上所谓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是楚国的后裔,而且是由庄氏的先人带过去的。

庄氏和第二次大变动,影响更大,曾经造成了整个家族长时期的没没无闻。这项变动,就是《姓氏考略》所明载的:“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

在过去的专制时代里,当皇帝的人是“天子”,为了避天子讳而改换人民的姓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一部分庄姓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改姓了严,并且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长时期为严氏所掠美。不过,庄、严二氏的一家人关系,倒是一直被公认不讳。

因为严姓源于庄姓,所以说他们属于同一个家族。

严姓,源于庄姓,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史载,东汉时,因避讳明帝刘庄,改姓为严。奉严忌为始祖。魏晋时期,部分严姓恢复庄姓,故有“庄严一家”之说。严姓人口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三省严姓人口占中国汉族严姓人口数量逾半。

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位。2007年,中国严姓人口总计220多万,居中国93位。2013年,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严姓排名94位。

扩展资料:

严姓的迁徙分布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先秦时期,严姓氏族势小力弱,主要集居在西北部。到东汉以后,芈姓严氏的加入,发展很快,在中国江浙地区形成严氏的聚集区。这个时期,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

魏晋时,西部丁零部和巴人的严氏同化为汉人,并在西北的冯翊、天水、华阴形成了三支望族,这是严姓发展的重要时期。

到唐宋时期,严姓已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

-严姓

  姓氏源流

  庄(Zhuāng 庄)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之后,以谥号为氏。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历史上德楚庄王。楚庄王德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戴公武庄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姓氏考略》和《资治通鉴音注》所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庄姓形成以后,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庄姓望出天水(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今回、满、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姓芈名族,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六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即位后,伸张王权,并采取果断措施,平定权臣若敖氏的叛乱。又重用孙叔敖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加强战备。由于楚庄王知人善任,终于使楚国迅速强大。公元前606年,北伐陆浑之戎,陈兵周郊,使人问九鼎轻重。公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败晋军,迫使郑、宋等国归附,成为代晋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后谥号“庄”,带有严肃、敬重之意,故史称楚庄王。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以其谥号为氏,称庄姓。他们尊楚庄王为其得姓始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229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7
下一篇2024-03-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