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物传记2000字 很急 谢谢

求人物传记2000字 很急 谢谢,第1张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后改为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享年55岁。人称“文思革”。代表作:小说集《呐喊》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与章士钊的官司

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但是由于鲁迅支持革命,立场坚定,因而被公推为校务维持会委员。此事将出,激怒了北洋军阀政府,他们经过紧锣密鼓的策划,由“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出面,于8月12日向临时执政府执政段祺瑞呈请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职务。……8月22日,鲁迅以正义在胸、真理在手的“原告”身份,向当时专门处理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的“平政院”投递了《起诉书》,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违反了《文官惩戒条例》和《文官保护法草案》。

……

章士钊的答辩软弱无力且漏洞百出,鲁迅抓住其破绽无情驳斥,他在《互辩书》中尖锐指出:

1章士钊妄指树人(鲁迅自称)“勾结该校教员、捣乱分子、少数不良学生”,却“全不明言勾结何等捣乱分子乃何等不良学生”又“主张何事”,这纯属“信口虚捏”,“全无事实证据”!

……

2 鲁迅与章士钊互辩后,平政院依法进行了裁决。《裁决书》中指出:章士钊未能提供鲁迅反抗教育部的具体事实;假使鲁迅反抗教育部的事被证实,章士钊也应依法起诉,而不应无视法律程序先行呈请免职——因此,章士钊擅自免鲁迅职属于违法,应予取消。……(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4年第4期《读鲁迅的<互辩书>》

[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少年闰土》一文选进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一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率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 远远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率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亲戚甚至允许鲁迅到一间堆满杂书的小屋于里自由翻拣,他推开那房门的一刹那间,脸上的表情会是多么惊喜!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傅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鲁迅全集

7月31日

尉迟恭不受拉拢

玄武门兄弟喋血

秦王李世民的府中,能人极多。太子和齐王既妒忌又羡慕:如何能挖一批来做自己的羽翼呢?他们首先看准了尉迟恭这个人。

太子派人送去一车金银,还写了一封很客气的信:“愿迁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意思是希望老将军看得起我,交个朋友好吧?

尉迟恭,大号敬德,是唐朝著名的一员战将。地位不算高,但武艺精强,为人仗义,是血性男儿。

他回答得很爽快:“我是个村野农夫。天下大乱,误投贼党,成了罪人。是秦王给我第二次生命,并深受信任,只有用性命来报答才是正理。对于殿下,我无功无德,不敢领受厚赐。要是与殿下私自相交,便是见利忘义,殿下要这样的人又有何用?”

太子气得不行,再也不跟尉迟恭来往了。

尉迟恭把这情况告诉秦王,秦王拉住他的手说:“你的感情像山岳般坚固,纵然金子堆成山,你也不会变心的。你只管接受,有何关系?何况可以了解他们的阴谋,不也一举两得么?你若一硬到底,灾祸说不定就要临头的。”

果然,齐王多次派刺客行刺。岂料尉迟恭胆大,府门大敞八开,主人在书房躺着看书,刺客心中害怕,不敢贸然动手。行刺不成,李元吉便想诬告尉敬德谋反,可又找不到证据,只好作罢。6266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密以金银器一车赠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以书招之曰:“愿迂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敬德辞曰:“敬德,蓬户甕牖之人,遭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籓邸,唯当杀身以为报;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遂与之绝。敬德以告世民,世民曰:“公心如山岳,虽积金至斗,知公不移。相遗但受,何所嫌也!且得以知其阴计,岂非良策!不然,祸将及公。”既而元吉使壮士夜刺敬德,敬德知之,洞开重门,安卧不动,刺客屡至其庭,终不敢入。元吉乃谮敬德于上,下诏狱讯治,将杀之。世民固请,得免。

齐王又诬告程咬金,结果程咬金受贬,去当康州刺史。程咬金向秦王表示,宁可杀头也不去,只盼主公早下决心除掉奸人。这事也只得暂时搁起。6266又谮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出为康州刺史。知节谓世民曰:“大王股肱羽翼尽矣,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

齐王深知秦王府的谋士,首推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在高祖面前不断谮毁,说他俩是挑拨离间的祸首。高祖听信了,下诏不许二人再进秦王府的门。6266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

不久,突厥人又南下侵扰,太子荐齐王督军北征。齐王要求高祖把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一班名将调归自己,得到了批准。6266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同时,又和太子商定,在出征的告别宴会上,叫武士当场杀死秦王。消息传来,人人都劝秦王先下手为强,再也不能等待了。无忌等劝世民先事图之

秦王很伤心,也很动情:“兄弟骨肉,互相残杀,从古以来是大恶,我知道灾难一定要发生的,但我决不愿先出手,还是静以待变从情谁不爱其死!

吧。”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尉迟恭激动起来了:“世人谁不爱惜生命?我们用生命侍奉大王,是上天的命令!灾祸就要来,大王光想什么仁义道德,国家的前途也不管了?大王不听我的话,我不责怪;不过,我要卷起行李逃入深山,决不跟着你等死!”敬德曰:“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

长孙无忌也很坚决:“不听敬德的话,必然坏事!敬德要走,我也跟他走。”无忌曰:“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尉迟恭又说:“临事多疑,是不明智;危而不决,是缺少勇气。你一向优待的勇士八百人,都已作好准备,只等号令就动手,不干怕也不行了。”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这时,有人提供了一个情况;护军薛实对齐王说:“大王的名字叫元吉,“元吉’合成一个‘唐’字。可见大王终究要当唐天子。”齐王当时高兴极了,说:“只要杀了秦王,除掉建成易如反掌。”大家听了,齐声劝谏秦主:“请看他们是些什么人?两个合谋还没成,又在互相打主意!人心不足,无所不为。大王收拾他们,好比地上捡起一根草。可大王固执个人之间的道义,丢却国家前途,实在是朝廷的不幸!”6266比闻护军薛实尝谓齐王曰:‘大王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彼与太子谋乱未成,已有取太子之心。乱心无厌,何所不为!若使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复唐有。以大王之贤,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徇匹夫之节,忘社稷之计乎!”

秦王沉吟不语,还在犹豫。

“请问大王,你看舜帝为人如何?”一位偏将站起身,鼓着眼睛问。

“是圣人呢。”秦王很平静。

偏将激动得叫了起来:“对呀!假如舜帝在水井里不逃出来,只会变成一堆烂泥巴,若不从仓库顶上溜走,早已烧成灰尘了,又怎能教化天下、德传万世呢?舜就懂得道理,能够随机应变。父亲责罚他,小棍子打来他领受,大棒来了他就逃,何须冤冤枉枉地把性命送掉呢。为什么?因为他晓得自己是对的,他深明大义!”这一番激动人心的话触动了秦王:“好吧,我再请人占卜,作出最后决定。”

张公谨正好从外面进来,一把抢过卜人手中的龟甲,使劲扔出殿外,环顾大家:“占卜是判断疑问的。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是卜得不吉利,就不干了吗?”6266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盖所存者大故也。”世民命卜之,幕僚张公谨自外来,取龟投地,曰:“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于是定计。

秦王无话可说,当下决定动手。又派长孙无忌暗中去请房玄龄。房玄龄笑道:“天子的诏令,不许我进秦王府,私下渴见要杀头,哪敢奉召?”

长孙无忌转告了房玄龄的话,秦王气得眼里直喷火,跟尉迟恭发牢骚:“玄龄和如晦也背叛我么?”解下佩刀递给他:“你去看看,如果不来,就把脑袋提来好了。”

尉敬德告诉二人,秦王决心已定,应该赶快进府商量行动办法。房玄龄笑道:“秦王这个人,太讲仁义了。你不激他,他是不急的。唱唱反调,他才会清醒。我们能背叛他吗?”当即商定,三人分头行动,房、杜二人化装成道士,尉迟恭走小巷,同聚秦王府中。6266世民令无忌密召房玄龄等,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敬德往,与无忌共谕之曰:“王已决计,公宜速入共谋之。吾属四人,不可群行道中。”乃令玄龄、如晦著道士服,与无忌俱入,敬德自它道亦至。

次日一早,秦王向父亲密奏建成和元吉的罪行,特别提出他们*乱后宫,和父亲的妃嫔厮混一起。惹得高祖勃然大怒。秦王然后表白:“我对兄弟绝无恶意,可他们非杀我不可,大概是要帮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吧?我若冤死之后,魂归地府,也决不跟这些贼人相见的!”

这一席话是话中有话。他告诉高祖,你最厉害的两个对头是我抓住的,唐朝天下是我打来的,建成和元吉干了什么?如今反而要替敌人报仇,不是吃里扒外吗?良心何在?父亲是帮无功受禄的叛臣杀我,还是帮我这功勋卓著光明正大的儿子杀叛臣?

李渊在这些大事上倒不很糊涂,看了秦王的密奏,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叫人告诉世民:“明天就审问此事,你要早些上朝。”父子俩彼此会意。6266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公元626年阴历六月初四清晨,高祖把老臣裴寂、萧璃、陈叔达等人召进皇宫,准备当面审问太子的情况。6266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秦王也带着长孙无忌,先安排好武士埋伏在玄武门,然后上朝渴见父皇。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

张婕妤探知消息,派快马告诉太子,急召齐王商议对策。齐王主张托病不上朝,静观形势;太子认为自己早有准备,可以入朝探察消息。6266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两人走到临湖殿,发觉气氛不对,回马便走。

秦王后面追来,喊两人进殿。齐王回马,取出弓箭就射,可心里紧张,连拉三次,弓弦张不满,箭射不出。秦王转手一箭射中太子,当即跌下马来死了。6266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这时,尉迟恭带着骑士七十人恰好赶到,箭如飞蝗,齐王也受伤落马。秦王的马冲进树林,树枝将他绊倒,一时爬不起身。齐王忍着伤痛,猛地扑来,抓住秦王的弓弦,想绞他的脖子。尉敬德飞马纵到,怒喝一声,齐王拔腿便逃,尉迟恭一箭发出,齐王迎弦而倒,直挺挺地死了。6266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这时,太子的东宫将士冯吉、薛万彻等人率领二千精兵赶到,和秦王府的猛将张公谨在玄武门边展开激战,互有杀伤,难分难解。直到尉迟恭飞马赶来,把太子和齐王的首级高高扬起,这些人才四散逃走。6266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

高祖在殿上等了好久,不见太子和秦王进来,便到海池划船活动筋骨去了。秦王派尉迟恭赶去保护。他全副武装,报告高祖:“太子和齐王谋反作乱,秦王已将他们诛死,特叫我来守卫陛下。”高祖回头望着裴寂:“不料今天看到这种结果,该怎么办才好啊?”。

萧瑀和陈叔达同时表示:“建成和元吉本来无功于国,妒忌秦王的功劳,阴谋害人,如今已被诛杀,陛下只要把国事交给秦王,立为太子,一切都会好的。”6266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高祖马上传达诏令,召见秦王,亲切地抚慰:“这些日子,你几乎遭受‘投抒之惑’,委屈你了!”6266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高祖说的是个典故:古代曾参的母亲,在家织布,有人登门告诉她:“你儿子杀人了!”曾参是最有道德的君子,母亲自然不信,继续织布。可是喊儿子杀人的越来越多,不由得不信,母亲丢下梭子,慌了。后来弄清,是个与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这事成为典故:话听多了,假的也会相信的。

高祖听后宫的话太多,几乎错怪秦王。今天说这话,是向儿子道歉赔不是。

秦王听了老父亲的话,心里难过:母亲死得早,严父、慈母和君王,都由一个老人来承担,责任多大啊。他跪在高祖面前,解开父亲的衣服,双手扣住老人的乳头,用口吸吮、像吸慈母的奶水一样,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铭记。他痛哭失声,好久不能平静。6266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接着,查抄太子和齐王的家,他们各有五个儿子,也一起被杀了。两家人从皇族的名册中销掉,因为他们是叛逆之家。6266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权位争夺,从来是没有亲情可讲的,像李世民这样有为的君主,也没法避开这个规律。

这就是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1 古文中的“九天”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虽有四天九天之说,然四天之分乃纯本于时节。所以尔雅及刘熙释名,都说:「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九天之分初见于 楚辞天问。天问有云:「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其所谓九天,据王逸注:即全系以方向而分,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央,分为九天,我们看天问中用隅隈二字,亦可推知其九天为平列之九天。

在 扬子云太玄 卷八,亦分天为九。其所谓九天,意义如何,亦不能确定。但就九天之名--中天、羡天、从天、更天、睟天、廓天、灭天、沉天、成天--而言,则显系自天之功用而分天为九。

所谓九天与九地相对。其九地为沙泥、泽地、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显为连绵于一地平面唯有功用不同之一地;可知其九天亦唯功用不同之一天。

2 古文中的“九天”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虽有四天九天之说,然四天之分乃纯本于时节。所以尔雅及刘熙释名,都说:「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九天之分初见于 楚辞天问。天问有云:「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其所谓九天,据王逸注:即全系以方向而分,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央,分为九天,我们看天问中用隅隈二字,亦可推知其九天为平列之九天。

在 扬子云太玄 卷八,亦分天为九。其所谓九天,意义如何,亦不能确定。但就九天之名--中天、羡天、从天、更天、睟天、廓天、灭天、沉天、成天--而言,则显系自天之功用而分天为九。

所谓九天与九地相对。其九地为沙泥、泽地、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显为连绵于一地平面唯有功用不同之一地;可知其九天亦唯功用不同之一天。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元和中”是表时间的固定词组,其后应断开,故排除AB两项“倡名”的主语是“吏”,故“吏一倡名”不能断开,故排除D;故选:C译文为: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监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都是各人自己拿着,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2)B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朔,朔日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错原文“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表明,皇帝因怀念舒元舆而泣下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有曲解文意的错误(4)①非贤不在选,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隶人,用对待奴仆的方式;诚,实在译文为: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方法②有才德才数人,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谬,错误;令格,标准译文为: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答案:(1)C(2)B(3)B(4)①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方法②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参考译文: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人他出身贫贱,不能与士人并列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到江夏客居,节度使郗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多次为他扬名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监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都是各人自己拿着,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用荆棘围住,应试者铺席子坐在屋檐下,于是就上奏说:“从古以来被举荐的人才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何况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 的,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做法用荆棘遮挡并怀疑他们做弊,也不合选拔忠诚正直人才的办法写诗作赋是次要的才能,标注经传,又不能看出礼制教化的才能我担心贤人为逃避羞辱会躲开,不贤的人反被皇上任用了现在进贡珍珠、宝贝、黄金、美玉,有关部门的官员用棐笥皮币来盛放,怎么这么看轻贤人,而看金玉呢?”他又说:“录取人才不应限制人数,如今考官多时录取三十人,少时只取二十人,假使这一年有一百名可以辅佐皇上的才子,却说按规定只取二十名,能说是求贤吗?假如这一年德才兼备的人才几个,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名,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不久他考进士中了优等,被调任为鄠县县尉,有能干的名声裴度任命他为兴元掌书记,他的文章豪放遒劲,当时人都推崇他后任监察御史,追究危害深重的坏人从不放过两次升官后任刑部员外郎他自恃有过人的才华,急于升官大和五年,他将文章献给皇帝,没有回音,他又上奏表白自己说:“马周、张嘉贞帮人写奏章,被从宾客中提拔起来,终于成了有名的臣子现我在朝廷任职,自己呈报文章,过了五个月没有一次答复,我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但没机会表现,不能显露才华,因此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时候汉代主父偃、徐乐、严安以老百姓的身份上奏章,早上呈报晚上就受到召见,我呈上的文章有八万字,那文章千锤百炼,用语精炼,谈古论今涉纵横几千年,剖析挑选,凡是可以辅助教化的都没遗漏,我的文章像犀角、象牙那样珍贵,难道是主父偃等人可以比得上的吗?圣明的时代难以遇到,我还是自己爱惜自己的才干吧”唐文宗看了奏章,赏识他振奋昂扬的精神,拿出来给宰相看,李宗闵认为他轻浮放肆不能任用,于是调他任著作郎,在东都任职舒元舆写了一篇《牡丹赋》,当时人称赞他写得好他死后,皇帝观看牡丹,靠着宫殿栏杆吟诵这篇赋,为他流下了眼泪。

4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在古代指的是,梦秋,仲秋,季秋

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

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有“以后”的意思。

古人说季节时,也用孟、仲、季。秋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秋,第二个月就是仲秋,第三个月就称季秋。

出处 :春秋中期佚名的《诗·王风·采葛》,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原文: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翻译: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

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说一天会像三个月,三个季节,甚至三年那样长,这当然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无非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之深。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别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

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没办法,只记得这些了。)

深情厚意 壮志雄怀——谈李白的离别诗

2006-11-05 15:15:32

大中小

“白也诗无敌,浑然思不群。”诗圣杜甫用“无敌”和“不群”高度评价了李白的诗歌境界。能被诗圣如此高看的作家别无他人:风骚之后,李杜诗作几占半壁江山,二千余年诗坛,李杜光芒万丈。面对同坛敌手,杜甫全无“既生亮何生瑜”之感,反倒“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这其中既有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高超诗技的赞叹,又是对李白“思君若汶水”之离情别意的回应。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流连于李白的浩繁诗丛,顿然目不暇接,魂悸魄动。然而我们若要深切了解“无敌”“不群”却又“斯独憔悴”的一代诗仙,莫若去品酌他情深意切、志壮怀雄的离别诗。一则李白的离别诗质高量多,能从中窥得李诗兼风之长、泛浪漫之光,清新俊逸,豪放雄浑的艺术风格。二则李白一生任侠自许、游踪满天,因而狂歌豪饮、“飞扬跋扈”饱览群山、访古伤今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诗酒留连、风流倜傥,举酒欢庆、把盏伤别中的往来聚散成了李白融于社会的主要方式。三则李白仕途虽然短暂而坎坷,然而“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始终未灭。因而诸多壮志雄怀、忧愁怨愤往往掩映于离诗别歌中。所以,李白的离别诗正是我们了解社会化的李白的入点。

李白的飘逸豪放风格所依托的精神实质无疑也是“无敌”的壮志雄怀和“不群”的深情厚意。他的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表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关注上:治世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乱时伤怀民族的存亡兴替;得时高歌狂饮,情悦意胜,失意狂饮高歌,悲己悯人。也表现在对和平仙境的向往、对不义战争的憎恨。“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华。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清中华”正是李白关心祖国命运的写照,也是他壮志雄怀的具体化。这种深沉悲慨源于他“安社稷、济苍生”的远大抱负。

“桃花池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生动的虚实对比表达了离别时李白油然而生的、对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款款深情。“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乌衣啼》)则更是同情劳动人民的“泣鬼神”之语,征夫厌战思归的怅然、思妇寂寞思夫的悲伤全在离别赠诗之只言片语中浸染。而在《别内赴征三首》中,“王命三征”的征夫和牵衣问行的怨妇之间的同怀互勉,正是李白对劳动人民满怀深情厚意的映照。”白玉楼高看不见,相思须上玉门关。。。。。。寒灯夜雨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夜雨连晓,泪尽楚关,而不尽的是征夫怨妇的离愁别绪,还有李白的悲己悯人。全诗饱含着李白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

李白的豪放任侠在其众多的诗歌中有突出的表现。古风中的庄周秦皇、凤鹤松柏;乐府中的蜀道剑阁;歌诗中的猛虎蛟龙。。。。。。无一不是其“欲济苍生未应晚”之豪侠胸怀的托附。这种情怀在他的离别诗中则更是淋漓尽致。《将进酒》这颇具送别意味的歌诗,正因“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大放异彩。而《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中,李白豪气十足的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留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六搏争雄好采来,金盆一掷万人开。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这既是对外甥的勉励,同时又是李白自己“清中原”之壮心未泯的外现,也是李白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的喷发。《留别王司马嵩》中写道:“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斤?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余也南阳子,好为《梁父吟》。”这“五湖心”恐怕不唯王司马独有吧。

仔细说来,李白的离别诗可细分为几个小类:伤别诉情,饯行述怀,谢恩酬答。

先说伤别诉情类。李白一生任侠自许,游踪满天,光明磊落,风流倜傥;以布衣身份啸傲公卿,乐善好施,诗酒留连。年少时疾恶如仇,手刃无赖;同游的朋友病逝了,他先安葬后又取尸洗骨,背行数百里,送归故土。侠骨柔情,竟至于此。在《赠孟浩然》中他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从此揖清芬。”作者用“风流天下闻”总写孟浩然,表达了对孟夫子的高度赞扬和仰爱,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而在《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中,“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四句,借潮水比流人,一愁苦,一泪尽,伤别惜聚之情泪细海深。在《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别杜、范》一诗中,作者先借景况情,已悲故喜,“我觉秋兴逸,谁觉秋云悲?”末了却又喜外生悲,“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真应了他另一首诗中说的那样:“东流若未尽,应见离别情”呀。在《泾川送族弟淳》一诗中,李白则借景托物,来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叹息苍梧风,分栖琼树枝。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陲。望及落日尽,秋深暝猿悲。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由于李白“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在朝廷中自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忤逆失宠,遭谤放还那是必然的事。此后的李、杜、高相会中更见李白的情真意切。李杜二人相见恨晚,同游四月,留恋山水,伤心家国,酣酒高歌,推心置腹。分别后,同怀共缅,生死不渝。在“寄诗”《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中,李白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表达了对杜甫的似水长情。联系李白“散诗”中“汶水泱泱兮,载沉载浮”的诗句,又可从中领会到李白对杜甫身世浮沉的关注。李白接着别游东鲁,历金陵、访天台、游四明,既而归隐庐山。李白相识满途,别愁频频。《留别金陵诸公》中说道:“欲寻路峰隐,先绕汉水行。。。。。。若攀星辰去,挥手缅含情。”挥手长缅,殷殷惜别,此情此义,易涨难消,真是“诸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呀(《金陵酒肆留别》)。而在《留别龚处士》一诗中,作者忍不住叹息:“赠君卷施草,心断竟何言?”在《江夏别宋之悌》一诗中作者更是太息长叹:“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曾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面对挚友间的长离当死别,却也是心断泣无穷,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提到李白离别诗的伤别诉情,我们不能不提到其中少有的、意境高远、格调清新的“别诗”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全诗写景叙事,不着愁字,而是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兴意渲情,用词含婉,情意深长。浮云如游子徘徊逡巡;落日似故人依依惜别;而斑马之萧萧不正是彼此说不尽的千言万语,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另作“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尽”一“惟”人景相衬,物是人非,悲从中来。流向天际的是拳拳的故友,又何尝不是惜别的心雨呢?至于《别东林寺僧》中所说的“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丘”恐怕是强作欢颜、烦盛于笑吧。

继说饯行述怀类。离别自是留与离双方的行为,离情别绪,伤悲缕缕,但也不只是悲伤而已,其中互勉互祝更是情理所然。李白里别诗中当然不乏述怀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其峻心傲骨的外现,表达的是《留别鲁颂》中“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所喻的刚劲、豪放、飘逸,洋溢着“天仙辞气”。这类诗既表现了李白“慷慨自负、不拘常调、气度宏大”(见《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的特点,又是“为诗格高旨远”(见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的例证。李白“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语见乐史之《李翰林别集序》),赋心时情真意切,寄怀时“文高气雄”。在《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李白写道:“君思颖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虚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好一个“相与济苍生”,说的正是其壮志雄怀。李白虽心高气傲,但“安社稷,济苍生”的雄心大志始终未灭,在他的离别诗中处处可见其耀眼的光芒。《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中,李白剖心明志:“余欲罗浮隐,优怀明主恩”,“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送张秀才从军》则既有对友人的祝勉,又有自己内心希望的表白:“当令千古后,麟阁著奇勋。”全诗写道:“六驳食猛武,耻为驽马群。一朝长鸣去,骄箬龙行云。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周粟犹不顾,齐圭安肯分?抱剑辞高堂,将投崔冠军。长策归河洛,宁亲归汝坟。当令千古后,麟阁著奇勋。”

而对于那些应试不利者,李白的送别诗充满了抚慰和激励。《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一诗就是其中一首。”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道可东买之,五宝溢山河。劝君还嵩丘,开酌眄庭柯。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李白担心落第者久客成蹉跎,不禁直言相劝,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送戏郗昂谪巴中》则表达了对仕途不达者的理解和劝勉:“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思君未可得,书此谢情人。”瑶草会入天地春,这是多么形象而沁心的宽慰呀!

李白在送走一个又一个友人志士后,自己也不免“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了。于是,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一诗中,李白更是豪气四溢,志兴翻飞:“入幕推英选,捐书事远戎。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雄。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宫。将飞天地阵,兵出塞垣通。祖席留丹景,征麾拂彩虹。旋应献凯入,麟阁立深功。”飘逸豪放的气度,扬眉剑出鞘的神情,鲜明生动的形象,洋溢着李白的浪漫风采,寄托了李白的沉阔情怀。《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中,李白驰骋想象,壮怀激烈,描摹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西姜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诀浮云气,弓弯明月辉。马行边绿草,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由此看来,李白的离别诗将饯行和抒怀融为一体,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

如果说伤别诉情诗是李白热爱人民的必然,那么饯行述怀诗则是李白兼济天下,富安万民理想之结果,而谢恩酬惠就是李白任侠豪放性格的外现。

《赠汪伦》既是李白珍惜劳动群众的友谊的代表作,又是李白谢恩酬惠的佳篇。《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是李白别诗中较长的一首,对魏万“访我三千里”的赏识,以及“君抱碧海珠”(语见魏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这样的赞誉,李白内心激荡,欣然命答:“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别韦少府》一诗是李白别诗中谢恩成分不浅的诗作,对韦少府“洗心”、“清耳”的赠言,李白深有感触,欣然谢曰:“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琴与金樽。”

读李白的离别诗,不能不读的是另一类述怀时: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诗。这些诗是《蜀道难》的意境在李白人生仕途上的再现,又是《行路难》之茫然心态的继续。换句话说即是《行路难三首》中“大道如天直,我独不得出”的怨愤在知心朋友面前的宣泄。这种怨愤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小病大吟,而是他高远的志向和艰难的仕途相冲突的结果。李白志气干云,才气万丈,然而现实却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语),李白自己也不由概叹:“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见《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然而,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却写道:“苟无济代心,独善也何意。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谈天信浩荡,说剑纵纷纭。谢公不徒然,起来济苍生。”可见面对残酷的事实,李白的壮志并未偃息,他任仍然追求着“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所以,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中,李白坦言:“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胆雪胸臆。忽蒙白日回影光,直上青云生羽翼。”他还表示,“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李白的个性本在“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留别鲁颂》)。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李白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然而君主不明,天地不清,好不容易被召为翰林,却中馋被放,济世安邦的雄怀大略无从酬展。因而有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诗中作者借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瀛洲以自明仙境之不可得,转而游览“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天姥山,然后以天梦境喻生活遭遇。面对“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天上人间,李白魂悸魄动,惊起长嗟,宫中数月原也不过是好梦一场,虽然他明明白白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其中的失落、伤感是不言而喻的。

长安放还后,李白“委身国士”、“敢效微躯”(语见《与韩荆州书》)的努力归于虚枉,用他的“残句”来说是“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了。平日豪情万丈的李白也不由得因失落、伤感而长吁短叹。他在《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乘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另两首离别诗《送侯十一》中的“空余湛卢剑”以及《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中的“空余贾生泪”也都是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凄然心怀的写照。不过倒让我们更清楚地从中窥知谪仙李白的壮志雄怀和深情厚谊!

李白的另一类离别诗所表现的是悯人慰己的情愫,作品虽不多,但很能表现李白的内心世界。李白自身豪放达观,但人情变故屡屡不如人愿,而友人知己的遭罪受难也无不令他“魄感精动”再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因而悯人慰己,怨恨屡屡。《送薛九被馋去鲁》一诗中,李白借古讽今,以战国四公子被重用的事实反比当朝不识士人的事实,既为友人鸣不平,又排遣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我笑薛夫子,胡为两地游?黄金销众口,白璧竟难投。”接着抨击时弊:“借问笑何人,笑人不识士。”继而抚慰友人:“尔去且勿喧,桃花竟何言。沙丘无漂母,谁肯饭王孙?”黄金被销,白璧难投也正是李白自身遭遇的写照呀。

窦司马贬宜春时,李白也正是心怀怨愤的时候,对比今昔荣辱兴衰,慨叹仕途坎坷,指斥官场黑暗就成了《送郗昂谪巴中》的主要内容。诗作先回忆往昔:“天马白银鞍,亲承明主欢。斗鸡金宫里,射燕碧云端。堂上罗中贵,歌钟清夜阑。”而如今却是“何言谪南国,抚剑坐长叹”。可真是“赵璧为谁点?隋珠枉被弹”呀。哀怨交加的李白只能怅然长叹:“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或者便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生活中的诸多不意,李白在《泾川送族弟淳》一诗中解释到:“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敖接幽期。。。。。。”

李白一生,胸怀大志,仰慕排忧解难的鲁仲连,济事安民的诸葛亮,抗暴却敌的谢安、张良等人。高卧庐山时依然奋起随伍抗敌,虽因此遭罪,然而爱国济世之心老而弥笃。正可谓“光明磊落,风流倜傥”,这在李白的歌赋中屡有表现,而其留给后人的离别诗,则在手挥目送中述志遣怀,陶铸灵魂,鼓舞人心。并且通过纷繁芜杂的时事人际,体现了那个不平凡的时代的、整个民族命运的动荡遭遇。而我们,则从他的别诗中感受到诗仙的豪放飘逸,清新俊朗;同时也从中洞悉诗人内心所蕴积的郁愤和深情。

李白的离别诗,隐映着壮志雄怀,深情厚意。正是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之汪洋!

(没办法,这只有在网上找了)

1 关于表白的文言文有哪些

1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屈原《九歌•湘夫人》

2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殊同《我亦好歌亦好酒》

3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

4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5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崔护《题都城南庄》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网:/src=l4uLj8XQ0IiIiNGckYiHiNGckJLQ&uid=9c9afdb51e34e3abdbb6b5fee37c7071&hid=461d1025073d66e7a303565cc0ac0409&pos=1&cid=9&time=1511690405982&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000000000000802&bu=web&query=%E4%B8%AD%E5%9B%BD%E6%96%87%E5%AD%A6%E7%BD%91%E5%AE%98%E7%BD%91&mode=&v=1&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vdsdichei

2 求表白文言文,男生用的

姑娘芳鉴:

此番执笔,颇为忐忑,竟不知如何言语。你我相识已有?载之余,时至今日,尝提笔告汝。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若有冒犯之处,还望姑娘海涵。

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水流深,沧笙踏歌,如花美眷,只缘感你一回顾,使我常思朝与暮。转身后,一缕幽香远,逝雪浅,春意浓,笑意深。一叶绽放一追寻,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相思为一人。

曾记,初次相遇,便如沐春风,当是时,你素面芙蓉,青枊眉黛,粉妆玉琢,入我心扉,当是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摄我心怀,使我心魄游离,忘乎所以。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我是你朝圣路上虔诚且卑微的信徒,路过你的眼,即走完我一生。至此之后,每每相逢,必借口搭讪,只为睹你之容,闻你之音。你的一笑,勾走我魂,唤去我魄。有时,身处学堂之上,心却飞入你旁。然而时光飞遁,是才察觉,书本未看,笔记未习,单词未背,呜呼,我尝垂足而顿胸,非我之过,实你之错也!直此情怀,日月可鉴,天地共悯!

我欲将心向明月,只盼明月照我心。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此时此刻,已是学业将成,若再不倾诉,恐再无机会。南湖水净如璞玉,农家风淡似清愁,寄情云影,稀稀。请原谅我的迟到,非我无奈,实是无胆,欲携手,又惧何依?切切温语,难解红尘羡鸳侣。然,一番思虑,方执笔诉衷,倘若是:我有意摘花花不肯,我也会坦然处之,并祝福于你。我虽痛,哀我之恋,是水中花镜中月,只堪赏耳。但情感之事,容不得半些勉强。我懂!

笔落此处,愈发强烈,情更难抑,殷切之情,溢于言表。四载飞逝,而人生当有几时四载,此情不表,终悔矣!若是将来,人憔悴,展尺素,未言玉碎,纵是难聚,仍唏嘘,问身在何地?意在何心?岂非憾事?

我既无盖茨之业,亦无华仔之姿,实贪你之美色尔。读及此处,不知你会否莞尔一笑?我深知,于你身旁,王公士绅,络绎于途,犹如明珠拱月。而我则是一白身,时至今日,名不显于外,功不过寸指。但你大可放心,我既有高居庙堂之志,又能专一于一人之心,你若委身于我,必捧珠于掌,倾心护佑;寝食相顾,相濡以沫。

至此,我胸壑华词尽献之,以无词可用。虽然会有些许惊讶,然人云:不知所措,供顶垛雇艹概讹谁番京才是人生。若你有意于我,便随我于南湖一会: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副情画。绽放一地情花,覆盖一片青瓦。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

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余及此,恭候佳音。

谨启

年月日

3 写喜欢一个人却不去表白的古文

2、但是好景不长啊,总要分离的。分手时 就哭哭啼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 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雨霖铃》柳永

3、分别两地,就得远寄相思,你出门在外 要好好的一定要吃好喝好还有我特别想你。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

4 表白语有哪些 古文的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屈原《九歌•湘夫人》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殊同《我亦好歌亦好酒》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崔护《题都城南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4)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5)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邈邈兮余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6)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 积雨细纷纷,饥寒命不分。揽衣愁见肘,窥镜觅从文。

8) 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9)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0)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2) 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3) 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4) 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5) 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6)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7) 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8)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9)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10)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11)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2)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姑娘美则美矣,尚能饭否

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快快与我同去,鞍前马后,肴馔饲候,岂不美耶

有言道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也不瘦,竹笋焖猪肉。 今你为丝竹,我为猪肉

5 文言文表白的情书再加被人背叛的文言文情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出自《凤求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飞人比黄花瘦。------李淸照《醉花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日久生情。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三五七言》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高明《琵琶记》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古籍》

望采纳谢谢

历史是一场悲喜交加的正剧,所谓我方唱罢你登场,无数文人墨客,能臣名将,奸佞小人围绕着权利,生存等等各式各样的目的玩转阴谋阳谋,于是,打开史册,一幕幕刀光剑影扑面而来,君权,相权,民权,宦权不断交叉纠缠暗斗,最后演变成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是帝王却比帝王更加出彩。

他们死了,却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不管怎样,我们记住了这些人。

仅此而已。

呃,以下只是我个人喜欢或是感兴趣的- -不喜欢的跳过无视吧~

诸葛孔明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 =这位牛人是绝对的家喻户晓型人才···他的事迹功就已经把他神化了,可惜,到了最后他还是没能完成愿望罢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个好名声而已。个人认为孔明大神死得真是遗憾

李斯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这位仁兄一出场,估计是有人会骂的,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有人对他的评价就是:“死有余辜”,但是,这位“千古一相”的功绩和能力是不能撇开的。

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足可见李斯的才学。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

只是,可惜了这样一位天纵英才,陨落的实在太早,24岁便逝去了,我们永远只能在想象中遥望那个在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鲜衣怒马的少年军神,我想,霍去病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无法超越的传奇,他已然成为了一种信仰。后人只能高山仰止,无法跨越了

班超

班超,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评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著名的投笔从戎。

他是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 他是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

  

他是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 他恐怕是新疆分离主义者最痛恨的历史人物

  

他就是班超。 他在《后汉书》有中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身处于传奇般的家族。 他少有投笔从戎之志。 他曾以三十六骑平西域。

  

他是一个时代的剪影 。

历史上许多姓班的人都很牛,但班超,只有一个。

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这样一个人,注定是青史上,东晋三百年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这一个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标记着一个王朝半世纪的续延。

这样的丞相,怎能不留名千古?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我死后,你要保护无忌”

——“我死之后,你要保护无忌。若你放任别人伤害他,就不是我的忠臣。”这是天可汗李世民的临终遗言。

简单一句话,这位凌烟阁第一功臣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昭然若揭:临死了不忘记保他啊!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的,房玄龄杜如晦就已经在他之上,然而他却是李世民最信赖的人。

长孙无忌是个温情的人,也是个孤傲的人,他或许不是最强的,但他在兄弟曾相煎、儿女曾反目的时段里陪李世民走完了23年漫长的贞观路。一路艰辛,在李世民死后,他为心爱的外甥耗尽十年心血,沿着贞观开辟的道路,向唐的全盛时代稳步前进。

冤杀吴王李恪和江夏王李道宗乃长孙无忌一生最大污点,也因此多遭后人诟病。

可是他的光芒仍然不可忽视,他对大唐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可睹。长孙者千万,长孙无忌仅此一位!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精忠报国之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又是一位大名鼎鼎众所周知的人物。对于他,我想是完全不用多说的,就那么几个字:“纯爷们!真英雄!”

耶律楚材

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这是一个改变元朝历史的契丹人,我相信他的名字大家应该还是熟悉的,虽然是从许多影视作品中。嘛~他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协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贡献。也为蒙元的汉化,文明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实说到底,按照咱今天的话来说,还是为民族大业作出了贡献呐~

独孤信

独孤信(503—557),鲜卑望族,本名独孤如愿,西魏、北周大将。北朝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史称“美容仪,善骑射”。

战功卓著,威震四方的三朝国丈——独孤信。中国历史上第一老丈人。

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北周明敬皇后,隋文献皇后,唐元贞皇后。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对这三位皇后的称谓搞不清楚就算了,你只要知道,杨广,李渊,全是他外孙。(= =这关系···够呛)

不过这位兄台也够倒霉,杨广,李渊的福是占不到的,因为他在第一个女儿做皇后不久就去见佛祖了= =这也说明了他的地位完全靠自己得来,没有啥裙带关系。

——“侧帽风前花满路。”

这位独孤同志不但名字取得好(上面看仔细了,他本名独孤如愿),长得在当时那叫一个帅!话说他一次外出打猎,兴致一高就忘了时间,结果等到回城已是日落时分,就要关城门了,独孤如愿放马快驰之下,头上的帽子被震斜了也不知道。骏马少年,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驰,第二天一早开始,秦州城里有了新潮流:官吏士民都把帽子歪着戴,只盼能跟上独孤公子的一厘半分。

于是穿越小说什么的,写他准没错,人家可是正正经经的俊美皇族,别人都是叫他“独孤郎”的!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此人是超级牛人!纵观明代官场,我实在找不出一人可以与之匹敌!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中,写的相当猛。内阁想搞他,内阁倒台。秉笔太监(就是能够专权的那种)想搞他,结果太监下岗。当年明月总结的规律就是:在明朝谁想搞王守仁,谁就下台。甚至等他死了,影响仍然空前巨大,看看他影响的那些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一个比一个生猛!

而且此人不仅仅在本国几乎无敌,更是国际知名,现在还被不少日本人奉若神明!

据说有不少人写小说写到明朝,都想拿他开涮,结果一查资料发现,乖乖,这人实在太牛了!于是都不敢写了。

神人一枚!

夏言

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谥文愍。以才隽居首揆,天下重其书。

夏言,我的印象就是施政能力有,斗争能力有,清正廉洁有,善良有,一个好总理!

我喜欢这个内冷外热的酷毙老男人,估计诸葛再世舌战群儒中要是多了个夏言,孔明兄也只怕有危险。

这个敢于和皇上对骂,且千骂不沾身的人也是个很有才的首辅,可惜了最后毁在明朝第一奸臣严嵩手里。

张居正

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虽然死后被抄家,祸及子孙,但是我认为“宰相之杰”的盛名他是当之无愧的。

高傲,深沉,有谋略,忍耐,残酷,专横,理想化的性格,这或许导致他最后的末路,但英雄就是英雄,优秀必然优秀,谁都遮盖不了他的锋芒。

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最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那么在明朝历史上,这个“之一”就可以去掉了。

内阁首辅可以有很多,但做到如此地步的,也唯独张居正一人了。

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后被嘉庆皇帝赐死。

怎么说呢······和珅毕竟是一个大贪官(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按理我不应该喜欢他,可是偏偏比起纪昀,我就是觉得和珅更入眼~《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个电视剧一共拍了4部,那三个铁三角倒是演的不错,只可惜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后面还是要跟着“本故事纯属虚构”的话,不然,我可是要受到惊吓的- -

首先就是年龄的问题,我抚额,和珅和乾隆纪晓岚的年龄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这么说吧,和珅就算叫乾隆纪晓岚爹都没事,差几十岁呢!

再然后就是“和胖子”的问题和珅估计要气活了,主要是他非但不胖,还有个“满洲第一美男子”的头衔

而且,和珅当过御前侍卫,当过大学士,说到底是个文武双全的帅小伙···

哎,咋滴就贪了呢

帝王篇

汉文帝(刘恒)

文帝,名刘恒(公元前202年-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周勃等人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其实喜欢历史的人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朝代,个人比较喜欢汉朝,五胡乱世,明清。所谓“文景之治”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文景二帝中,我却唯独喜欢文帝。这个人对百姓很好,以仁治国,在位期间多次减免税收,在刑法上撤消了许多严酷的法令,这对一个帝王来说是本职,但古今能切实做到的皇帝还真不多。让我感动的是这位文帝临终时公布遗诏:“死者天地之理”,不必过哀,不许“厚葬”,不许动用车马和陈列兵器,治丧期尽量缩短;治丧期间,不得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和吃肉。(汉文帝的政绩不但得到了地主阶级及史学家的赞誉,也得到了“盗贼”的尊崇,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占长安,西汉皇陵均被破坏,唯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护。)

一个皇帝做到如此,也不容易了啊!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汉武大帝,正史野史都很受关注的一位同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位刘家除了太祖刘邦之外最著名的人物,在我心里面,完全是超过秦始皇的。他的文韬武略以及累累功绩自是不用说,那些电视剧穿越小说已经演绎成神了,当然的,对于他的关注,其实还有一部分归功于大名鼎鼎的卫青霍去病,那个广为人知的“金屋藏娇”的典故和司马相如的一首《长门赋》,关于他的事情太多太多不胜枚举。只是他晚年过于迷信,导致了 戾太子刘据的冤案,实在是一根刺!幸而最后他幡然醒悟,知道要忏悔。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名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刘秀一生戎马征战十数年,又偃武修文二十年,建立了东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但是他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却是那句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个人喜欢刘秀不仅仅是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好皇帝,更因为他的专情,自古专情的帝王少啊~

看看名人对他的评价,我只能说,做皇帝做到他这样:值!

王夫之《读通鉴论》: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夏商周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

梁启超: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黄留珠《刘秀传》: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刘秀是唯一一个有双重身份的帝王,即他既是“定鼎帝王”(所谓“定鼎帝王”,就是开国皇帝的意思),又是“中兴之主”。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以我个人肤浅的认定,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公元57年2月,刘秀病死于洛阳南宫前殿,留下的遗诏中说:“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事一切都照文帝(西汉刘恒)那样,务必从简,不要浪费。” ——这个皇帝,临死了还谦虚,如果你没给百姓造福,百姓为什么还说你是个好皇帝?

魏武帝曹操

 武帝,名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父为宦官养子。魏国的实际奠定者。病死,终年66岁。葬处不明。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许多人定性为奸雄,篡夺汉室江山。但是我很喜欢曹操的风骨以及他的诗。他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信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虽然偏激了点,但曹操就是曹操,他已经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他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了完全的“优越感”。

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但至少鲁迅先生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的确是个英雄!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名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杀太子李建成后,逼高祖禅位给他。在位23年,患痢疾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50里的九宗山)。

既然说到帝王,那么这位“天可汗”是不能不提的。不过他的功绩实在太多,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我倒不是特别喜欢李世民,但是他的后妃子女都不是一般人物啊,真真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李世民的众多妻子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自古第一贤后长孙皇后和那个几乎颠覆唐朝历史的武才人吧。而在他的子女中,个人最喜欢吴王李恪,可惜,身不正言不顺,还是逃不了最后的悲惨命运。

而最具戏剧性的,大概也就是那位大名远播的高阳公主了吧,与和尚相爱——这在古代中国公主上还是第一人哪!有书上曾说,李世民死了,高阳公主上前祭拜时怀揣匕首,居然上前刺自己父王的尸身!如果这是真的,不禁要感叹李世民生出这么“勇敢”的子嗣了。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圣神皇帝武则天,名武曌(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后,后称帝,在位16年,实际执政了近半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病死,终年82岁,葬于乾陵(高宗陵附近)。

作为一个女子,我不得不说武则天很强。当然这是废话- -其实我一直是无法理解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的,她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67岁了,韶华易逝,一般这个时候,在后宫之中靠着自己的儿子养养老,安享晚年不就好了,可是她不!为了这个权利的顶峰,不惜害死自己的亲生女儿,逼退儿子。仅仅只是为了当皇帝?我很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终无果。或许,到底为什么执着,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毛泽东的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郭沫若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宋庆龄的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空唱一首无字碑歌罢了。

永乐皇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攻败侄儿建文帝后夺取帝位,在位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关于这位朱棣同志,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当之无愧是一个好皇帝。

自古以来,好人是当不成皇帝的,就算当上了,也当不长。所以朱棣当上了,当得很好,但他真的不能称之为好人。他篡夺了自己侄子的江山,把阴谋无赖玩到极致。为了皇位的稳当,他甚至也可以抹杀自己生母的身份:哦,母亲,你生了我,可是儿子我是庶出,影响我的皇位啊,所以委屈你了。放心,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母亲。可怜的母亲,她生下一位伟大的帝王,但是他的儿子抹煞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

我是很反感朱棣这样做的,但是身在帝王家,那样巨大的权利的诱惑摆在面前,谁都无法拒绝吧,何况像他这般拥有鸿鹄之志的人。朱棣同志很好的履行了自己老子的性格:“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他在位期间曾亲征上前线,几乎是指哪打哪,打出了大明的强大和一时安宁,最后在远征班师途中逝去。在我看来,这是最适合他的落幕方式。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明史》赞:“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

他不是一个出彩的皇帝,甚至还是靠着自己儿子的光当上皇帝的。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他是个好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算是个好皇帝,只是可惜,自古好人不长命,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

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或作成化帝,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

这个皇帝怎么说呢,他真的不适合当皇帝,说到底,他也只是个懦弱的人,他的童年过得很灰暗,在这个灰暗的时光里,只有一个人始终在他身边,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对这个人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哪怕这个人比他大了整整17岁!这个女人,就是非常有名的宠冠六宫,多少年历史无出其左右(年龄)的万贵妃。

这一切的开始只不过是一句话:

“他们都走了,你也会走吗?”

“不会的,我会一直留下来陪你。”

在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从来都不要。至始至终在他身边陪伴他的,始终也只有她一个人而已。

我承认是被朱见深的深情感染到了,如果万贵妃不是那样一个妒忌心强烈的女人,我想一切都会很美好。

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弘治皇帝名朱佑樘,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七月三日生于西宫。明宪宗成化皇帝第三子,母淑妃纪氏。因万贵妃所生第一子及贤妃柏氏所生悼恭太子夭折,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佑樘被立为皇太子。 1487年即位,1505年驾崩,在位18年。

喜欢明孝宗只是因为他宽容。对,就是宽容。当然的,还有因为他而让我们看到的在深宫中那黑暗的人心中的良知。我想,熟悉明史的人都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

《明史》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亲,这是我以前闲着没事自己写的博客,不知道能不能对你有些帮助?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李白的生平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一、好任侠, 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二、 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像其势,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 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 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 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 即将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 大家都很尊重他, 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李白的个性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201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7
下一篇2024-03-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