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肠一饭是什么意思?

饥肠一饭是什么意思?,第1张

韩信饥肠,食于漂母

韩信小时,无正当职业,经常饿着肚子。一位洗衣妇(漂母)可怜他,常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当了大将军,不忘漂母之恩,重重地报答了她。

这便是饥肠一饭值千金的出典。

笔者有诗云:

游子跋涉路纵横,饥肠一饭值千金。

他年若遇拓荒者,也值茶饭送一程。

这就是说,当别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这比在别人已有的时候给予他,大不一样。这时所获得的对方感情,是千金难买的。

刘邦逃难得美女

有一次,刘邦打了败仗,单骑逃走,夜宿一农家。此家老人原是隐者,会看相,见刘邦方面大耳,此后必是贵人,便将自己美丽的女儿献给刘邦共宿。刘邦在落难之时,得此美女,如饥肠一饭,爱不释手,许愿今后打了胜仗,一定来接他父女。刘邦果然不食言,后来接了他们,封此女为仅次于吕后的戚夫人。在感情上,他对戚夫人远远超过吕后。

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朱元璋有一次打了败仗,逃难遇一讨饭妇女,饥不择食,吃了讨饭妇给的剩饭菜和煮汤,觉得美味无穷。朱元璋问这是什么汤,讨饭妇说:这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其实,珍珠指剩饭,翡翠指绿色的菜,白玉指白菜帮子。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仍忘不了这位老妇的恩情,让朝臣同他一起吃“珍珠翡翠白玉汤”,朝臣皆不得不说好吃。少林寺十二棍僧救唐王

唐太宗李世民在未当皇帝时,有一次被敌人追击,遇少林寺十二棍僧相救,遂有后来的香港**故事片《少林寺》。李世民不忘此饥肠一饭之恩,后来特许少林寺和尚喝酒吃肉,这便是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孟子:救民于水火

《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凡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谁起兵推翻暴政,如商汤伐桀,周文王伐纣,谁就得到人民的拥戴。“他是人民大救星”,反映了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延安人民对毛泽东的感情。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切救人、救水、救火、救死扶伤,救困扶贫的人,都得到被救者的重情相报。

杰克·伦敦饥食于洗衣妇

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马丁·伊登从海员退职,立志写小说。他写了很多小说,出版不了。他的女友罗丝不理解他的创作的意义。马丁·伊登穷得没有饭吃,到一个洗衣店女老板那儿打短工糊口。他的女友的父亲强迫罗丝与马丁·伊登绝了交。这个洗衣女老板爱看小说,读了马丁·伊登的小说爱不释手,便叫马丁·伊登不要干活了,让他继续创作,由她来管他吃饭。马丁·伊登就像韩信遇到了漂母,感激涕零。后来,马丁·伊登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短文《太阳的哲学》,一举成名。出版商来抢购他以前出版不了的小说,他从此富裕起来,社会地位也高了,请他吃宴席的人也多了。这时,罗丝的父亲怂恿罗丝与马丁·伊登复交,要请他吃饭。罗丝坐到马丁·伊登怀里,马丁·伊登毫不动情。他说,我没饭吃的时候,没人给我吃最普通的饭;现在我有的是宴席吃,这时来请我吃饭,还有什么用呢终究,罗丝失去了马丁·伊登的爱。

亚默尔:渴口一水

美国加州曾出现一股找金热,17岁的农夫亚默尔也跑去碰碰运气。金矿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找金子的人们个个口渴难忍,常有人抱怨道:“他妈的,要是有谁给我一杯水喝,老子愿意给他一个金币。”亚默尔听在心里,便打起主意来。他不找金矿而去找水源,并制作了一个过滤装置,把水变成可以饮用的水,并把它用树枝隐蔽起来。然后,他背着水陪同找金矿的人,卖水给他们喝。于是,他迅速地发了财。带上几千个金币回来投资做别的生意去了。

雪中送炭

大雪纷飞,当人们正遇寒冷而无从取暖时,如果谁送去木炭、煤炭,那一定是大受欢迎的。这就被引伸到救助别人上面来,同饥肠一饭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明·周楫《西湖二集·认回禄东岳帝种须》:“怎奈王彦光的儿子王真通是个极势利的小人,见姐夫削了官爵,好生轻薄,……正是:只有锦上添花,那曾雪中送炭”

清·李渔《镜中缘自媒》:“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只喜锦上添花,谁肯雪中送炭。”需要就是饥渴,渴望就是需要:选择目标的战机

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首先是饮食、呼吸、性、取暖、住宿等生存的基本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需要和平,秩序、保险、公平,法律及其实施;再次是社会交往的需要,需要有团体归属感,有朋友、亲人;再其次是心理的需要,包括欣赏自然、艺术,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友谊、信任、夸奖、爱心等;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造的体验。

因此,当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未得满足时,就产生焦渴感,这时如果有谁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一定会受到欢迎、拥护,或者赚钱。

这就产生了选择目标的战机,你想干一件事业吗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事业目标呢根据人们的经验,笔者曾总结四句十六字选择目标的原则:

社会需要,尚未满足,现实可行,我就能搞。

不管是干什么事业,如果这四条缺了一条,你就干不成功。情感需要:爱情的战机当一个诱惑你的异姓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什么时候表白你的爱情最适当呢在他(或她)最孤独的时候,最需要人理解她、安慰她、陪伴她的时候;当他的事业受挫,需要有人支持他、勉励他,使他有可能东山再起的时候;他(或她)因故遭遇不幸的时候;在他遇到烦恼需要有人站在他的立场上加以谋划的时候。总之,是在生理饥渴寒冷和心理饥渴寒冷的时候,这时你若出现在他(或她)的身边,往往能够打动他(或她)。许愿知时机,当在饥渴时

楚共王有宠妃安陵缠。大臣江乙为她谋划,她才知自己父辈无功于国,自己无功于王。江乙说,以财事人者,财尽则疏远;以色事人者,色衰而失宠。你得设法让大王永远爱你。并教她向大王许愿:愿意陪葬大王。

两年过去了,江乙问她说了没有。安陵缠说,没有适当的时机说这话。

这一次,楚共王打猎,一只发了狂的犀牛向共王方向冲来,眼看要冲撞到共王之车的左边的马时,共王令好射手一箭射中,犀牛倒地而死。共王大喜,拍手大笑。乐极生悲,共王突然想到一个自己死后的问题,便回头问身边的宠妃安陵缠:“吾万岁之后,你将与谁同享此种快乐”

因为安陵缠早就在寻找这一时机,所以,立即心头一酸,泪流满面地说:“大王万岁之后,臣愿与大王同葬,又怎么能与别人共享此乐呢”这正是共王所渴求的话,于是大受感动,当场就把一块有300住户的领地封给了安陵缠。

这个故事出自刘向《说苑》。评论道:“江乙善谋,安陵缠知时。”这正是饥肠一饭之计的妙用。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儒林外史》第22回:“自古‘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这是我们养他的不是了。”这是说的救助人不是别人饥寒之时,你救助得多,他后来反而还嫌不足,甚至反过来恨你。在国与国的救助,人与人的救助时,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斗米养恩,石米养仇。推论就是,救难只救临时遇到困难的,不能救长期穷困的。你救了他,他不努力自救,等着你的下一次。不然,他就恨你。宋江救晁盖,盛赞及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杜甫的春夜喜雨的诗句。

救人只在最急迫之时,当机立断,关键在及时。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后,东窗事发,宋江当时是县府之吏,迅速秘密通知晁盖逃脱免捕。后来晁盖做了梁山泊首领,始终不忘宋江救命之恩。于是江湖上盛传及时雨宋江的大名。宋江后来多次蒙难,皆因他“及时雨”的知名度很高而化险为夷,甚至受到崇拜。奇货可居春秋时代的学者计然说:“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是说物极必反。在物价贵时,应该赶快出售;物价贱时,就赶快收购。比如一个画商,在收购一个画家的画时,要想到将来。在他未成名时,画并不值钱,大量收购之后,要用种种宣传手段,提高他的声望,从而提高画的价值,以待价而沽,就能赚大钱。

要囤积货物,经营者不但要了解市场行情,还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法籍华人成之凡女士在谈到珠宝首饰收藏时说,收藏珠宝、金银首饰,要买有签名的、名家设计的,既可保值,又可升值。

1970年成之凡女士逛巴黎市场,偶然发现了一种银制发卡,制作年代是1900年,当时法国有一股崇尚东方文化的思潮,发卡设计样式像白菊花,是日本人所喜爱的,当时很便宜。成女士一鼓作气将巴黎小店出售的这种发卡统统买回来。这个举动当时使许多人感到奇怪。1973年,巴黎有人发现这种卡子的价值,到处去买。可是巴黎市场已没有货了,让成女士囤积起来了。这种发卡成了高价出售的宝物。猪鬃大亨斗智记我国解放前由民族资本创办的古青记,是专业经营猪鬃生意的一家公司。在当时民族资本还十分脆弱的条件下,买办资本千方百计地想要控制它。为了摆脱洋行买办的控制,力争将自己的虎牌鬃直接销往美国市场,在古耕虞先生的主持下,古青记首先同美国的猪鬃大王孔公司挂钩合作,从而取得101万美元的循环信用贷款,使其在资金周转上获得优越条件,一跃成为全国主要的猪鬃经营者。

孔公司同古青记合作一段时间后,为了独揽猪鬃生意,得到更加便宜的进货,就想撇开古青记直接插手中国猪鬃市场。在这种迹象面前,古耕虞先生首先采取行动,赴美同另一家公司建立关系,并合作组成海洋公司,取得了大量低息信用贷款,使自己的产品获得较为优惠的售价。

为了迫使古青记就范,当1948年古青记在香港经营猪鬃业务时,孔公司联合其他各公司压低猪鬃价格,企图以此胁迫古青记抛售猪鬃。面对这一困境,为冲破罗网,古青记针锋相对,充分利用人们的民族感情和憎洋心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广泛联合香港同行,实行囤积居奇,与洋人进行了一场明争暗斗。

此后,只要市场有人出卖猪鬃,他们统统买进,不管对手如何施加压力,古青记坚持囤积方针,并相机而动。如此冷战使得美国市场猪鬃紧缺,美商最后无可奈何,只好提价50%向古青记购货。古青记高价向美商大量抛售囤货获取了巨额利润,这一场“古、孔”猪鬃之战终于以美商的惨败而结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哀兵之术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利用人们社会心理所取得的特殊效益。《乔家大院》的霸盘生意乔致庸的哥哥在包头做高粱的霸盘生意,被对手挤兑的即将倾家荡产。乔致庸依靠妻子和岳父的支持,筹得资金,还治其人。取得胜利后,对方陷入绝境,再伸手相救,让对方感动。此后,晋商和平合作,提倡了一种高尚的商业精神。养鸭户反弹琵琶海南岛有一饲养能手孙会昭,1982年开始养鸭时,每只都养到6至7斤以上才出售,结果因鸭大而滞销,人们嫌花钱太多不想买。他采取反向经营方式,变大为小,养至2至4斤左右上市,销路很好。他还发现,农民种反季节菜可以卖好价钱。这使他受到启发,每年鸭上市,大都集中在夏秋两个收获季节之后,鸭多价低。旺季一过,鸭少而价高。他大胆实践,大都在淡季市场售鸭,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救助别人,只要是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哪怕只有一滴水那么一点恩,人家日后也会涌泉相报。

《庄子》中有一则故事:庄子很穷,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食。监河侯说:“好,且等我收得租税之后,再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庄子很气愤,便说了一个寓言:昨天,我见“涸澈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条鲋鱼落到了牛踩出来的干泥沟里,急需升斗之水,以救命。我对鲋鱼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看几位国王,那里是水乡,我一定放西江的水来救你。鲋鱼气忿地说:等你放西江的水来,只有到咸鱼摊上来找我了。

这个故事说明救人要及时,所需不在多。这升斗之水,就是滴水之恩,就是雪中送炭,就是饥肠一饭,就是渴口一饮。一具死尸杀敌22万肌肠一饭之计,不仅用于救助别人,也可用于克敌致胜。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西西里岛战役,德军知道英美联军将要进攻,却不知道将从哪个方向发动进攻,因而急于了解英美联军方面的情报。这就构成了心理上的“饥肠”。这时,巧妙地给他“一碗饭”,德军就会饥不择食。

根据这一计谋,英国情报机构策划了一个心理欺诈战略。他们找来一具无名死尸,经过特别的装扮,将其打扮成一个登陆艇专家,在他的公文包中,藏着一份有关从西西里岛方向进攻的机密文件,当然还有其他的文件,然后把他装上飞机,飞机在大海上空“失事”,假装失事。失事的消息当然迅速被德军情报系统获得,立即组织人抢夺失事飞机上的人员所带的机密情报。于是德军找到了这一份进攻西西里岛主攻方向的情报。他们自然认为这是很真实的。

他们没想到这是一份假情报。他们这时真是饥不择食,反倒认为“真是天助我也”。他们按照这个假情报,调动兵力向假主攻方向进行防御,把主力放到了希腊的撒丁岛方向。于是西西里岛的防务松懈。

此时,英美联军发起突然进攻,一举攻占西西里岛,歼敌22.7万余人。

后来,人们把西西里岛战役前的这一计谋倍加赞誉,说是“一具死尸杀敌22万”。**《导盲犬小Q》:训练引路狗,帮助残疾人日本**《导盲犬小Q》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使我们回顾起导盲犬的故事。

美国人布拉德·加布里埃尔森,将近30岁,身患大脑麻痹症。他常为轮椅翻倒自己被摔在地上而发愁。因为他如果运气不好,将会长达几个小时没人发现他摔倒了,他孤立无援,极力想抓住某个东西让自己重新坐上轮椅,但是他办不到。

后来,他打听到俄亥俄州哥伦布的一个训狗所。他跋涉900英里,到这个训狗所,买来了一只名叫“波”的金毛狗。这个“波”,在训狗所完成了训练课程,能够应声开门,开灯,从冰箱中取苏打水,推着加布里埃尔森的轮椅通过购物区和从地上捡起钥匙和硬币。

如果加布里埃尔森摔倒了,“波”知道该怎么办。它先舔主人的面部证实主人神态依然清醒,然后拉一根系在手柄的绳子将门打开,跑出去挨家挨户地抓门求助,直到有人答应为止。邻人的手指被“波”的牙齿轻轻含着,“波”引导邻人来到摔倒在地的主人身边,邻人扶起主人。这样,“波”成为一只全天上班的热情助手。

这个训狗所,还为盲人训练引路狗。盲人们只要拿一样东西给引路狗狗闻一闻,狗便会带着主人走到卖这种东西的商店,也可以把盲人引到朋友的家去。

美国的这个训狗所,因为为残疾人雪中送炭,好比给残疾人肌肠一饭,所以名利双收,大发其财。

加布里埃尔森因为深受这种家仆狗的好处,所以决定在附近兴办一所新的训狗所,以便其他残疾人不必像他寻狗跑900英里那么远。同时,他也可以因卖这种狗而赚钱。

书包失窃建姻缘

琪琪是位美丽的哈尔滨姑娘,苗条的身材,动人的笑容特别吸引人。琪琪在化工学院学习,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尽管常常收到一些求爱信,也不时有同班的男同学来献殷勤,但她一个也没看上。所以,尽管校园风行谈恋爱,但琪琪到了今日仍是孤身一人。

小程是机械系的学习尖子,系里已内定推荐他上研究生。小程一年多以前就注意到了琪琪,努力寻找机会接近她,遗憾的是,虽然二人常常在一个教室自修,小程却一直无机会认识琪琪。小程知道琪琪的冷傲,如果像其他同学那样冒昧地给她塞个条子或走到她桌前,请她出去,这样做必然失败,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离毕业越来越近,小程心中非常焦急。

他的心事终于被几个同窗好友发现。这几个同窗被他对琪琪的深情感动,觉得他俩是挺好的一对,于是纷纷献计献策准备“打劫”。

一个晚上,琪琪照例来到了教室,放下书包,铺开书认真地学习起来。一个小时后,中途休息,琪琪出去了。一刻钟后,她回到座位上,不禁大惊失色。原来她的书包不见了,桌面上只有那本正看着的书。这可急坏了琪琪。准是哪个冒失鬼拿错了,这可怎么办呀,到哪里找呢刚巧有几个机械系的女生也慌慌张张帮着寻找,怎么也找不到。这时,小程坐在教室后面用功。于是这几个女生把琪琪介绍给小程,告诉琪琪这是她们班的学习尖子,推荐上研究生,让小程给她想想办法。小程一口答应。

小程问题:“刚才坐在你旁边的是什么人”

琪琪说:“是一个男生,不认识,没注意是谁。”

小程说:“我帮你到处问问吧,准是拿错了。”并告诉琪琪他住的宿舍号,让她明天来看看。

第二天晚上,琪琪找到小程宿舍,小程开门迎琪琪进屋,告诉琪琪已托了朋友到处在打听,但还没有消息,怕她没书上课,先从别的同学那儿借了一本让她先用几天。

这样,一次、二次、三次,书包未找到,琪琪和小程却成了患难知己。琪琪发现小程虽然长得并不帅气,但机智诙谐,不仅知识面极广而且上进心强,为人热情,富有生活情趣,于是心中产生了好感。

第四天晚上,正当琪琪准备出门的时候,小程拎着一只书包到琪琪的寝室来,告诉她,中午查到是谁拿的书包,随后将琪琪的书包递上来,并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也许人家不是故意的!”

琪琪拿到了失而复得的书包,比什么都高兴,大大的眼睛里流露出感激的神情。

此后,两个人自然而然有了交往。大学毕业不久,琪琪和小程就步入婚姻的殿堂。

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想到书包“失窃案”是谁一手导演的。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场智慧还有好多。如某青年见义勇为,从“歹徒”手中救出妙龄少女,结果被打伤,住院。于是少女天天上医院陪伴,两人自然从不相识到相识、相恋、成婚。使有一天,少女偶然识破了男青年设计的这一系列圈套,但她这时会觉得那是因为他爱她而煞费苦心,因此不但不会埋怨,反而会更爱你呢!恋爱中适当地用“手腕”去结识对方,很有必要。

《天火》,一部好看的灾难片,核心是,我们一定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是一篇篇唯美的爱情故事,还有父与女的和解。

为了商业,为了拉拢投资,不惜建立火山主题公园,至生命于不顾。然而,老板的一句,我的妻子还在岛上,感叹他的心里还有情,最后救起小女孩,给她一块手表说,你认真听,听到什么了,小女孩说,心跳声……

生活在当地村子的佳慧,与男友正楠经历几次生死考验,一次在水里,一次在地面,惊心动魄,不觉替他们捏了几把汗。佳慧失去爷爷,最后两人逃出火山,正楠一句,你还有我,让人泪目。

和解之路,女主角亲眼看到妈妈在火山爆发中失去生命,从而完成妈妈的心愿,建立庞大的火山检测系统。

而爸爸一直反对,因为太危险,他不想让女儿再次踏入火山带,不想再失去女儿。

女儿一句,我和妈妈遇到危险你不在,我……你不在……

你要的是安全,我要的是安全感……

值得深思的和解。

再次让我感到赞叹的是,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科技的进步即将代替多少个人工,而其中不变的又会是什么呢。

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1869 Jacob Sebatigan and Belmann Whitcliff (Alanst Balenga) was born

1869年,雅各布·修涅巴汀根和海尔曼·维尔克里夫(艾伦斯特·贝林格)出生

1874 the Von Balenga family was murdered, but Jacob and Belmann escaped

1874年,冯·贝林格全家被谋杀,但管家之子雅各布与海尔曼逃脱

1875 Maria Barbara von Alansmeyer, Julius eldest sister was born

1875年,尤利乌斯的大姐,玛丽亚·巴巴拉·冯·阿连司马亚出生

1879 Alexei's brother, Dimitri Mihailov was born

1879年,阿历克赛的哥哥,托米托依·米哈依洛夫出生

1882 Araune von Ekinov was born

1882年,阿尔拉芙娜·冯·艾杰诺夫出生

1883 Anneroc von Alansmeyer was born

1883年,二姐安娜洛特·冯·阿连司马亚出生

1885 David Rawson, being in the eight grade when Klaus was in the seventh, should be born in this year

1885年,大卫·拉塞出生。克拉乌斯七年级时刚好大卫是八年级,由此推断。

May 1886 Alexei Mihailov (Klaus) was born

1886年5月,阿历克塞·米哈依洛夫(克拉乌斯)出生

March 23,1887 Prince Felix Youssoupoff was born -- Leonid Youssopov is modeled After this Russian prince who murdered Rasputin in his neoclassic palace at 94 Moika Canal also known as the Yusupovsky Palace or the Moika Palace

1887年3月23日,雷欧尼特·尤苏波夫的原型——菲利克斯·尤苏波夫公爵出生。他就是后来在自己的尼古拉斯宫殿暗杀了拉斯普庭并把他扔进涅瓦河的人,尼古拉斯宫殿也被称为尤苏波夫宫殿和涅瓦宫殿。

1887 Lynette, Julius's mother met Belmann at the Window of Orpheus

Maria Barbara was twelve years old

Issac Godfried Faustus was born

1887年,雷娜托——尤利乌斯的妈妈与海尔曼老师在奥尔菲斯之窗下相遇

时年,玛丽亚·巴巴拉12岁

伊扎克·哥德喜福·怀斯哈伊特出生

1888 Julius Reinhardt von Alansmeyer was born

1888年,尤利乌斯·雷因哈特·冯·阿连司马亚出生

1892 Alexei's mother died and he was adopted by the cooking lady

1892年,阿历克赛的妈妈过世,阿历克赛被厨娘收养

1893 Alexei was 6 years old when he moved to live with his grandmother

1893年春,6岁的阿历克塞搬去和奶奶一起住

May 1893 Alexei's 7th birthday

1893年5月,阿历克塞7岁生日

1895 Dimitri and Alexei swore into a pact

1895年,托米托依和阿历克赛立下誓言

1900 Dimitri was executed

Alexei was 14 years old when escaped to Regensburg and studied at St Sebastian under the name of Klaus

1900年,托米托依被处死

14岁的阿历克赛逃到雷根斯堡,以克拉乌斯的名字在圣·塞巴蒂安学校学习

1903 Issac saw Julius from the Window of Orpheus

Alexei saw Julius from the Window of Orpheus

Issac was 16 years old

Alexei was 17 years old

Julius was 15 years old

Belmann was 35 years old

1903年,伊扎克与阿历克赛先后在奥尔菲斯之窗遇见尤利乌斯

时年,伊扎克16岁,阿历克赛17岁,尤利乌斯15岁,海尔曼35岁

1904 Alfred von Alansmeyer, Julius's father died

1904年,尤利乌斯的父亲艾弗莱德·冯·阿连司马亚过世

7th April 1904 Maria Barbara asked for an investigation of Jacob

1904年4月7日,玛丽亚·巴巴拉开始调查雅各布

Easter 1904 Issac played with the orchestra at the Kepler Monument in the park

Issac was seventeen years old

Anneroc was 22 years old

Maria Barbara was 29 years old

Lynette and Belmann fell to the death from the Window of Orpheus and died

Alexei left Regensburg

Gertrude died

1904年复活节,伊扎克与管弦乐队在公园开普勒纪念碑处演出

时年,伊扎克17岁,安娜洛特22岁,玛丽亚·巴巴拉29岁

雷娜托和海尔曼从奥尔菲斯之窗坠下生亡

阿历克赛离开雷根斯堡

女仆甘尔特路特去世

1904-1905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1905 Frederike died

1905年,福里蒂里过世

22nd January 1905 Bloody Sunday

Julius was seventeen

Maria Barbara was hurt in a carriage accident

Anneroc died and Julius left Regensburg the same night

Julius arrived in St Petersburg She was shot in a riot outside the train station and taken to the Youssoupov residence on the day she arrived Julius was already seventeen at this time

1905年1月22日,流血星期天

时年,尤利乌斯17岁

玛丽亚·巴巴拉在马车意外事件中受伤

安娜洛特死去,同晚,尤利乌斯离开雷根斯堡

尤利乌斯抵达圣彼得堡。抵达当天,在火车站外的一场暴动中中枪,被带到尤苏波夫侯爵家里,此时尤利乌斯17岁。

October 1905 The First Russian Revolution

Julius and Alexei met in St Petersburg

Leonid fell in love with Julius

Julius lost her memory from a fall

1905年10月,第一次俄国革命爆发

尤利乌斯在圣彼得堡遇见阿历克赛

雷欧尼特爱上尤利乌斯

尤利乌斯在一次堕楼中失去所有的记忆

December 1905 Araune died

Alexei was captured by Leonid and exiled in Siberia

1905年12月,阿尔拉芙娜牺牲

阿历克赛被雷欧尼特捕获,流放至西伯利亚

1906 Tsar Nicholas granted the first Duma to the people

1906年,沙皇尼古拉斯同意召开第一次杜马会议

1911 Alexei escaped from Siberia Radio broadcast of Issac's performance Beethoven's Emperor (author's note Radio broadcast was not available until 1920) caused Julius to remember her past

1911年,阿历克赛从西伯利亚逃出。在收音机内听到了伊扎克演奏贝多芬的《皇帝》,同样听到广播的尤利乌斯开始记起自己的部分回忆。(作者注:录音广播直到1920年才得以实现)

1912 Leonid thought Alexei died Leonid expressed his love for Julius and sent her back to Regensburg

Anastasia exiled to Siberia

Alexei reunited with Julius

1912年,雷欧尼特以为阿历克赛已死,向尤利乌斯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派人送她回雷根斯堡

安娜斯塔西亚被流放西伯利亚

阿历克赛与尤利乌斯重遇

28th June 1914 The assassination of the Austrian Archduke Francis Ferdinand and his wife in Sarajevo by a Serbian student

Ruberta, Issac's wife was previously received and greatly impressed by the Archduchess

Issac went to war -- WWI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学生暗杀身亡

罗伯尔特——伊扎克的妻子曾经被大公夫人称赞

伊扎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 Julius and Alexei were married

Leonid met Julius on the street and told her to leave Russia with Alexei before February 1917

1916年,尤利乌斯与阿历克赛结婚

雷欧尼特在街上遇见尤利乌斯,告诉她与阿历克赛在1917年2月前离开俄国

16th December 1916 Leonid (Prince Felix Youssoupoff in history) murdered Rasputin

1916年12月16日,雷欧尼特(历史上的菲利克斯·尤苏波夫公爵)暗杀拉斯普庭

January 1917 Julius became sick and was also pregnant

Alexei moved Julius to live with his grandmother at the Mihailov residence

1917年1月,尤利乌斯生病,并怀有身孕。

阿历克赛送她到米哈依洛夫的大宅,让她与自己的奶奶住在一起。

February 1917 February Revolution

1917年2月,二月革命

2nd March 1917 Tsar Nicholas II abdicated

1917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退位

After April 1917 Issac returned to Regensburg after the WWI

Leonid told Sergei Rostovsky, his first officer to rescue Julius from the Mihailov residence and put her in a safe house

一战结束后,伊扎克在1917年4月晚些时候回到雷根斯堡

雷欧尼特侯爵命令副官——塞尔根·罗斯托夫斯基,把尤利乌斯从米哈依洛夫的大宅转移至安全住所

August 1917 Alexei was ambushed and killed

Julius' miscarriage

Julius and Vera fled St Petersburg

Leonid committed suicide

Sergei committed suicide

1917年8月,阿历克赛被伏击身亡

尤利乌斯流产维拉带尤利乌斯逃离圣彼得堡

雷欧尼特效忠自杀

塞尔根效忠自杀

October 1917 October Revolution

1917年10月,十月革命

December 1917 Civil War between the Reds (headed by Trotsky) and the Whites

1918 Roberta gave birth to Yuber, Issac's son and died

Issac met Julius again in Regensburg

1917年12月,在***人——红军(由托洛茨基领导)和保守派——白军之间爆发了国内战争

1918年,罗伯尔特生下伊扎克的儿子尤贝尔后死亡

伊扎克在雷根斯堡重遇尤利乌斯

1923 Julius gained back her memory

Julius was killed by Jacob in Berlin at the age of 35

Maria Barbara was 48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David was 38

Issac was 36

1923年,尤利乌斯恢复记忆

尤利乌斯在柏林被雅各布杀死,时年35岁

故事结束,玛丽亚·巴巴拉48岁,大卫38岁,伊扎克36岁。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于11月4日、11日、18日和25日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

1915年11月25日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间接证明了引力波存在。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

巨星陨落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几天还录音对以色列广播,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对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br>

参考资料:

http://wwwikepucom/datebase/details/scientist/19st/Einstein_albert_total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153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7
下一篇2024-03-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