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向11个国家宣战李鸿章给慈禧发了电报给了她一记闷棍

清朝向11个国家宣战李鸿章给慈禧发了电报给了她一记闷棍,第1张

大清国自从遭受了洪秀全的“砖头”之后,就开始感受到了“半火焰半海水”的独特味道。北方,义和团如火如荼,南方,风平浪静。

1900年6月21日,慈禧也是热血沸腾。她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等11个国家宣战,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宣战令。顿时,北方陷入混乱,——悬赏追杀洋鬼子。义和团和清军围攻各国驻北京大使馆。但南方依旧风平浪静,让人觉得奇怪。所以这些南方朝臣一致认为,清朝刚刚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现在应该以休养生息为主,不宜再动武。首先,张之洞给英国领事发了一份电报,大致意思是:我们已经在湖北增兵,准备战斗,但是你放心,我会保护你的外商!

自然,张之洞的这封电报引起了慈禧的极大不满,她继续以光绪的名义发号施令,要求张之洞服从清廷。在湖北你不可能这么特别。结果这封电报被邮政局长盛宣怀扣留了,然后马上给两广总督李鸿章发了一封电报,通知慈禧张之洞的态度,催促李鸿章想对策。

李鸿章连忙发电报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加上自己的两广总督,半个大清国的南方,导致了一个“东南互保”,不上慈禧的战车!但是,总要有个领导来表明她对慈禧的态度。这是个技术活,李鸿章自己接了下来。他给朝廷,也就是慈禧发了一份电报,上面有八个字:“此为乱命,广东不遵圣旨。”

什么是滑头?看李鸿章的八个字。重点在于“乱生活”二字。也就是说,圣旨是在义和团的胁迫下颁布的,完全属于“伪圣旨”。不是我反对朝廷,而是我忠于朝廷,所以我不听命。就像说,这完全是瞎指挥,祸国殃民,我不听。反正解释权在李鸿章。慈禧看到这八个字后是什么态度?我气得想撞墙!但是我没办法。因为这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态度,而是大清国南半部的态度。

至于这种“东南互保”,是属于妥协背叛,还是清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说太平天国起义给了慈禧一砖一瓦的面子,那么这份东南互报就是她背后的一根闷根。从此慈禧和她的大清国就躺在地上等死,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隋到清的历史故事100字10个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原文: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清朝历史简介 100字

清朝历史(1616年—1912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的历史。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p>

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历史(1616年—1912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历史。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的历史。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p>

清朝爱国小故事100字

1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用我的,求求你,亲! 求一篇清朝的小故事!!!!!!100字左右!!!!!!!简便一点

清朝时候,有个姓查的读书人,性情很风雅,后来做了粤西太守。政事之余,只以书诗为伴。这粤西地气暖和,长了一种常绿的乔木叫做榕树,比其它树它有一样特别处,就是分枝长着气根,垂垂累累挂下来,着地生根,不多时就长成一棵新树。榕树树冠很大,一棵树不消几年便浓荫连片成一个林子了。粤西太守官署后园就有这样一片榕林。是查太守消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有一天,查太守又进了榕树林,他发现主树四周新长出的四棵树树杆已仿佛四根柱子粗细,心头猛地发了一个奇想,何不就用这四株树真做了柱子,在这林间搭一间屋?当下就唤来木匠动起工来,几天之后完工,查太守带着数卷诗书拾着木梯上楼,推窗一望,满眼绿荫,树间鸟语啁啾,身边书僮煮起一壶香茗,一个小楼顿时茶香氤氲,清尘脱俗,赛是一个世外桃源。查太守大喜,从此就把这里当成了书房。还给小木楼起了个很雅的名字:清尘斋。 过了二年,查太守任满走了,临行交割时对新太守认真交待说:“粤西地土贫瘠,不便劳民,敝任以来官署年久未曾修葺,然尚能住人,私俸在后园筑得小楼一间,大是宜人沁脾,就送给你了罢。” 新任太守姓朱,是用白花花银子捐的一顶乌纱帽,长得肥头大耳,到任没几天,记着前任说后园有送他的一个小楼,就让人领着去看,进了榕林一眼便见着搭在树高头的一个木棚子,陪从人说就是这小楼。朱太守完全不相信,这哪能称得楼屋?真正的简陋不堪,外面一架摇摇晃晃的木梯子,他让人扶了颤颤巍巍的登上了楼,只见板壁苔藓四生,楼里唯一几张桌椅,也是粗蠢入不了眼的家伙,姓朱的看看进门地方那块“清尘斋”题额,回头朝几个陪从哈哈大笑:“得!得!什么鸟楼,一个破棚子罢,当成宝贝一般说送我……”刚说到这里,因昨晚上宴上吃多了突然肚子作响,急想大便,等不得下楼,张惶之间见木楼一处地板松动,连忙让人撬去,褪下裤子就屙,一阵轻松以后起来,忽发感慨说:“大好一个茅厕,没闻得半点臭气!”陪从的人听了哭笑不得。 同一个环境,只换了一个人,看法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真值得人深思。 `````` `````` 近昏,萧萧下班回家,见一陌生男子晕倒家门口,口吐白沫。于是上前问道:“谁啊?” 屋内鹦母答道:“送煤气的。” 关于清朝历史故事短点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44年入关,逐步统一全国。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 严重丧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500字清朝历史故事

一、逃跑的咸丰皇帝

外国侵略军还没到北京,咸丰皇帝就吓得逃到了热河,美其名曰"巡狩"。咸丰到承德做什么了咸丰在逃跑之前,早已经安排了后宫美女让她们先逃,先把她们运到承德,所以一到承德就继续歌酒相狎,花天酒地。

逃往热河,咸丰帝竟然命令带着生平署唱戏的戏班,把戏台挪到承德,上午"花唱",下午"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兴之所至,咸丰皇帝还要装扮亲自登台表演。

第三贪美酒。咸丰皇帝好喝酒,逢酒便喝,一喝就醉,一醉就耍酒疯。他身边的太监、宫女都曾经因他醉酒而受过打骂惩罚。

最不可容忍的是,咸丰贪食毒。清代历来禁烟,多少忠臣义士为禁烟事业丢了性命,可这逃跑的皇帝竟然不顾家国,躲在承德悠哉悠哉地抽着毒烟!

咸丰三十岁大寿的时候,王公大臣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典礼,百官朝贺,演大戏四天。咸丰不是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召集大臣商量国事,相反,条约签订了,奕诉等上奏折请他回来,他竟还赖在避暑山庄不肯回京。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咸丰皇帝病重,死之前他召集八大臣到他病榻前,宣布立载淳为皇太子,即同治帝。七月十七咸丰一命归天。

二、康熙废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出巡塞外。此次出巡,他带上了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胤祄。没想到,由于一路风餐露宿,胤祄八月中旬竟得了重病。康熙帝焦虑万分,将小儿抱在怀中,不分昼夜,亲自照料,并急令御医赶来为胤祄疗治。

胤祄的病一度曾有所好转,康熙帝欣喜若狂,说自己因此而获得新生。不料,九月初二早晨,胤祄病情急剧恶化,初四就夭亡了。

胤祄病死后,康熙帝痛不欲生。然而身为兄长的皇太子允礽,在弟弟病了的时候不闻不问,等胤祄病死后仍是漠不关心,其极端自私的本性完全暴露,康熙帝因此受到很大 。

由于皇储关系十分紧张,在忐忑不安心情的驱使下,皇太子本人偷偷在夜间到皇父帐前窥视动静,平日也派亲信侦察康熙帝起居,探听有关消息。

康熙得到别的王子的密报,说父王您知道晚上有人从帐篷外面偷偷往里窥探吗康熙听了雷霆震怒,通知所有近臣将官 在一起,把太子用铁链捆起来,又把其他那些王子、阿哥们全捆起来,气愤至极的康熙也顾不得许多。

当着朝臣的面痛数太子的罪恶,说:"你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你的一些吃穿用度都远远在我之上,竟然还不知足去私拿国库的钱!让你去南巡,你就强迫当地的官员督抚给你进奉金银珠宝;

你还不辨忠奸任用小人,盘剥百姓,私吞外邦进贡的物品!不仅如此,在幼弟十八阿哥病危、父王焦虑万分的情况下,你竟然无动于衷,毫无忠孝义悌,更有甚者,竟然夜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看我死了没有;

派人监视我的一举一动,使我整天提心吊胆,觉得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人给毒死、刺死了!"

说到这里,英武一世的康熙大帝突然失态,痛苦地扑倒地上大哭。他愤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又有何德何能继承祖宗的家业!"于是宣布把太子胤礽废掉。

三、慈禧看戏众人遭殃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做"赏戏"。这些官员为了讨好慈禧,常常是跪着听戏,其苦可知。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的良机——太监们给大臣送垫送茶,官员们则回报以白花花的银子。

光绪六年慈禧45岁寿辰时,在故宫畅音阁看戏,下令让进京贺寿的官员陪看。宁夏固原提督雷正绾毒瘾特别大,怕在看戏时烟瘾发作,抽不到烟。在得知太监有提供烟泡儿的"特别服务"后,他才转忧为喜。结果他看了三天戏,花掉白银万余两。

其实,最怕慈禧看戏的是那些艺人。光绪年间,有一次,艺人王荣山给慈禧演《取帅印》。这出戏说的是瓦岗寨徐茂功偷印的故事。按照剧情要求,徐茂功先手持帅印唱上一段,下场时连帅印带印匣一块儿取走。

王荣山唱着唱着,忽听"老佛爷"大吼一声:"王荣山,你把印匣放在哪儿了"王荣山一怔,心想:"我还没唱完下场哪,怎么拿印匣呢"

可是已经晚了,老佛爷下令:"杖责王荣山二十。"原来,这是慈禧故意找碴儿。前不久,王荣山得罪了一个向他敲诈勒索的太监。

这名太监就向慈禧打小报告:王荣山开了一个羊肉铺,每天宰羊卖羊肉。这触犯了慈禧的大忌。慈禧生肖属羊,一生最忌讳"羊"这个字,连御膳房做菜用的羊肉也得改称"福肉"。王荣山挨打,还不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呢。

四、同治皇帝的爱情悲剧

载淳的18岁生日即将来到,两个老妈——圣母皇太后慈禧(生母)和母后皇太后慈安开始为他的婚姻大事忙碌起来。精挑细选后,慈禧看中了凤秀家的闺女,慈安则喜欢崇绮的女儿。

慈禧看中的凤女"艳绝侪辈",但是"举止殊轻佻";崇女长得差点儿,但"雍容端雅",一看就是有德多福之人。到底选谁做皇后二位太后征询载淳的意见,少年天子扭捏半天,说出三个字:阿鲁特。阿鲁特即崇绮家的姓氏。

皇帝开口说话,这门亲事就定下来了。大婚之后,小两口甜甜蜜蜜,如胶似漆一般,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再说慈禧,本就因儿子择妻不合自己的意图而生闷气,如今发现儿子整日只新妇缠绵厮守,再不像以前那样整天围在自己身边了,不由得生出几分不合时宜的嫉妒。

38岁的女人,守了十二年的寡,身边的儿子无疑就是她生命的全部,陡然发现儿子心有他属,不由得她不丧失理智,施行粗暴残忍的干涉。她甚至还曾为此打过载淳一个耳光。

慈禧欲挽回儿子心意,首要之计便是设法令其疏远皇后。因此有一天,慈禧给载淳下了一道口谕:"皇后年少,又不熟悉礼节,儿不应该过于耽迷误了政事。"

同时,嘱咐宫监严加限制帝、后相处的时间,终至于断绝往来。载淳识破了她的伎俩,却又无可奈何,一怒之下,卷起铺盖搬到乾清宫一人独居。于是就有那些"懂事"的太监带他到宫外去花天酒地,终日沉湎于此道,于一年后得病暴毙。噩耗传来,阿鲁特氏当即自杀而死。

五、曾国藩击退天平天国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

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

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

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历史故事(17)隋到清(1)

原因

他自己的一些讲话,和时人的回忆文字早已表白清楚:他自认生在满清,世受皇禄,又有光绪与慈禧的点滴赏识之恩。从传统伦理道义上,他觉得他永远都是“大清”子民,是清室之臣,无论天地如何改换,他的这个认知不会变。这是他为人的底线守则,也是他的“三观”核心,甚至可说是他所理解的“正能量”。

人物评价

“张勋以数年之心志,乘黎菩萨危急之余,冒昧求逞,遽尔复辟,此乃所谓行险侥幸之举,宁能有成?况清室已仆,不过为残喘之苟延,欲再出而号令四方,试问如许军阀家,尚肯低首下心,为彼奴隶乎?但观民国诸当局之各私其私,尚不若张辫帅之始终如一,其迹可訾,其心尚堪共谅也。”

  纪晓岚(1724~1805),名昀,晓岚是他的字,直隶河间献县(今河北沧县)人。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总体而言,他的一生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银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流行的民间传说和电视剧中,纪晓岚与乾隆这对君臣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其间充满信任、调侃和幽默。这是经过美化了的描写,历史上并不如此。实际上纪晓岚不过是乾隆蓄养的文学词臣而已。这要先从纪晓岚的长相说起。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的形象风流倜傥,一表人材;在银屏上,基本上由张国立“垄断”的纪晓岚形象,也颇说得过去。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另外,跟纪晓岚交游数十年的朱珪曾经有诗这样描述纪晓岚:

  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

  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

  如此说来,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当然,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其间有审音官通过对话、目测等检查其形体长相以及说话能力,以免上朝时影响朝仪“形象”,应该不至于丑得没法见人,但无论如何,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背景知识。纪晓岚的官场命运是由乾隆掌握的。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主”,也是一位自小生长深宫的皇帝,有很多怪习。对于纪晓岚来说,乾隆最要命的一条就是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他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例如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和珅的美貌是不用说的了,即使是福长安,能在乾隆晚年得到宠信,一方面是由于他死心塌地地追随和珅,与其结成死党,另一个重要原因却是因为他年轻漂亮。曾经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其著作中记载说,福长安英气逼人,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美少年。

  长相本由天注定,没有办法选择。相貌丑陋的纪晓岚却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华横溢,也难得到真正的重视,难以参预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纪晓岚只能做乾隆的词臣,而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均是这种际遇的体现。这种官职并无重权、实权,只是大清朝廷的摆设而已。即便是乾隆派他出任都察院,因判案不力,本应受罚,乾隆却说:“这次派任的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本来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务,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情有可原。”可见纪晓岚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长相不过是一个表层原因。纪晓岚跟乾隆的隔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专制君主从本质上来说,不会喜欢稍有个性、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有一次,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我经过各省地方,问起官吏的好坏,人们都皱眉叹息,各省风气大抵皆然”。由于这些话惹恼年岁已高、再也听不进忠言的乾隆,结果军机大臣要将尹壮图拟斩。尹壮图之父尹松林与纪晓岚为同年进士,当纪晓岚打算为尹壮图求情时,乾隆竟勃然大怒,当即骂道:“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原来,皇帝让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并不是真正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只是把他当作给皇帝解闷的戏子之流。公元前一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说了几句话,竟惹得汉武帝大怒而受到残酷的宫刑。司马迁痛定思痛,说道:“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1800多年过去了,纪晓岚面临的竟是同样的处境:在专制的皇权面前,一个知识分子是难有尊严的。纪晓岚面对乾隆的指责,只能忍气吞声。我想,在电视剧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镜头的吧?

  正如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所言,乾隆用人“颇以貌取,文达(即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即乾隆)所喜。一时若翁覃溪、朱竹君、王兰泉、邹一桂皆不得朊(ruǎn)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以长相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如上所述,纪晓岚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不过如此。那么,从纪晓岚这一方来说,他是怎么认识自己的处境呢?纪晓岚一生,做过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左庶子、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官,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中间只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到乌鲁木齐,但也仅仅两年多就被召回京师做官。所以在一般人眼里,纪晓岚也可以算是官运亨通的一个人。然而,久在官场浮沉的纪晓岚并没有体会到多少飞黄腾达的快感,他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孤独、愁苦的感叹。这从纪晓岚一生中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出来。

  不敢著书纪晓岚一生著述甚丰,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阅微草堂笔记》。但在纪晓岚生前,就有关于他平生不著书的说法流传。

  有人说,纪晓岚认为自己的作品超不过古人,所以不重著述,不存作品。纪晓岚的门生刘权之就说他老师文名满天下,经常给人写文章,但都“随手散失,并不存稿”,原来纪晓岚总是认为这些文字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没有刊刻的价值。纪晓岚的另一门生陈鹤也说,老师自从主持纂修《四库全书》,纵观古今著述,知道该有的都已经有了,后来的人再怎么挖空心思,所著也不出古人的范围,而那些自谓超过古人的人,都是自不量力罢了。所以纪晓岚“生平未尝著书”,偶尔为人作序记碑表之类的文字,也都随即丢弃,未尝保存。陈鹤感慨地说,如今某些人偶尔写了一点小东西就四处炫耀,急欲表露,真是厚颜啊!

  清代大学者江藩在其《汉学师承记》中却说,纪晓岚一生精力全都耗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又喜欢写些稗官小说,故而“懒于著书”,他青少年时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传于世。

  而按照纪晓岚自己的说法,与上面都稍有出入。纪晓岚晚年就曾讲起,“我早年就学习诗歌,其间意气风发,与天下同好互相唱和,总是不甘人后。如今我年纪差不多80岁了,却转而瑟缩不敢著一语,平生所写的稿子也不敢自存”。他说这是因为随着阅历的增长,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得意作品,大多都是古人已经说过的东西,自己辛辛苦苦地著述,不过是徒自苦耳。从纪晓岚的话来看,他并不是“未尝著书”,早年还是勇于吟诗弄赋的,只不过后来他对自身所处的世道逐渐有了深刻的体会,越来越不敢从事写作了,而且也不敢保存自己的稿件。要说是因为怕超不过古人而罢笔,这个理由似乎很是勉强。这个理由背后还有着极大的社会政治背景,那就是乾隆年间思想控制的加强,文字狱屡见不鲜。

  清朝文字狱集中发生在号称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其中著名的,康熙时有庄氏《明史》狱和戴名世《南山集》狱,雍正时有查嗣庭狱和吕留良、曾静狱。其中查嗣庭狱是莫须有的罪名外,其他的还是或 多或少确因文字有犯忌之处。而在乾隆时期,文网更加苛密,大多是无中生有、借题发挥来杀人。例如有内阁学士胡中藻狱。胡中藻的诗歌中有两句诗引起乾隆的敏感。一句是“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是故意加浊字于大清国号之上,大不敬;一句是“老佛如今无病病,朝门闻说不开开”,乾隆认为这是讽刺他朝门不开,不进人才。又因为胡中藻在广西学政任内,曾出试题“有乾三爻不象龙说”,乾隆认为龙与隆同音,这是诋毁他的年号。乾隆就凭着这些强词夺理的借口,将胡中藻杀了。乾隆一朝的文字狱,大多都是这样。作为乾隆的词臣,纪晓岚对这些文字狱自然深有感知。

  同时,纪晓岚及其同僚也因纂修《四库全书》而饱尝文字所带来的窘迫,甚至家破身亡。本来,进行偌大一个文化工程,中间出现一些差错是难以避免的。只要尽心尽力,有错即改,加以完善就可以了。可惜纪晓岚他们面对的是乾纲独断、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一点点不完善之处带来的就是杀身之祸。在纂修四库过程中,总纂纪晓岚、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等人因有差错而遭到多次呵斥、交部议处、罚赔等处分,最后,总纂陆锡熊死在前往东北校书的途中,而陆费墀因无力负担江南三阁的修改费用而被革职,郁郁而终,家产被查抄,妻离子散。同僚和自己的亲身遭遇一定会给纪晓岚带来更深的感触,也使他真切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险恶。

  《清稗类钞》中有一则纪晓岚轶事很值得回味。据说纪晓岚做翰林时,有一天起草文牍,文思枯竭,于是出屋顺着走廊散步。廊下有一个老兵正睡得香,鼾声阵阵。纪晓岚拍醒了兵士,问他睡得可好。老兵说很好。纪晓岚于是拿来一部书让他认字,老兵说不识字。纪晓岚这时若有所思地说:“人生识字就是困苦患难的开端,你不识字,真正是快乐啊。”这则轶事不一定是真,但它所反映的心态可能跟真实的纪晓岚相距不远。纪晓岚4岁就跟笔砚结缘,后以文字走上仕途,却没料到文字也动辄给人带来杀身之祸,给他带来窘迫,有这种感叹自在情理之中。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瑟缩不敢著一语”的现象,不正反映了他在专制君主面前那种战战兢兢的感受吗?

  观弈道人纪晓岚有一个别致的自号,叫“观弈道人”。纪晓岚晚年很喜欢下围棋,在下棋的同时,他也从中体悟官场、世道、人心。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曾经请朋友沈云浦画了一幅《桐荫观弈图》,自题诗一首:

  不断丁丁落子声,纹楸(qiū)终日几输赢。

  道人闲坐桐荫看,一笑凉风木末生。

  何仙姑

  在这里,他以“观弈道人”自比,闲看世间风云变幻。7年后,他再次检视《桐荫观弈图》,又有感叹。他认为当初请人作观弈图,也不过是道人(也就是纪晓岚自己)不亲自参与胜负而已,但其心中仍然存在着胜负之心,而如今看来,连这个胜负之心也都是幻象呢。这种心态在另一首与弈棋有关的诗中暴露无遗。这首诗是写《八仙图》的,图中八仙,各具情态:何仙姑与韩湘子对弈,其余五仙旁观,而铁拐李一个人却在一旁呼呼大睡。纪晓岚写道: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那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韩湘子

  “顽仙”既指铁拐李,也是纪晓岚自喻;“春风蝴蝶”,化用庄子化蝶故事,比喻自由自在,不存人间胜负之心。纪晓岚在这里表达了超然世外的态度,可算是看透红尘。不过,他在乾隆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想要超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自挽联纪晓岚在69岁那年,有一天跟同僚聊天,聊得兴起,说:“从前陶渊明自作挽歌,我今天也自题一首挽联,希望我死后大家能够用它挽我。”这首自挽联如下: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挽联第一句是说在官场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鸥鸟一样,这把仕途的艰辛描摹出来了。第二句是说自己埋头于图书之中,好比在书中生死的蠹鱼一样,这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喟叹。从这一自挽联中可以看出纪晓岚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其中也包含了纪晓岚对自己一生的认识。

  从以上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纪晓岚不太可能做成乾隆的宠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过是皇帝养起来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

  与和珅的关系

  在电视剧中,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经常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民间也有不少传说,多次讲到纪晓岚如何捉弄和珅。《清朝野史大观》就记载,和珅在宰相府内修建凉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额,便求纪晓岚题字,结果纪晓岚爽快答应,题以大字“竹苞”。这二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句,人们常以“竹苞松茂”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和珅得到纪晓岚的题字,大为高兴,就高高挂在书亭上。乾隆偶尔临幸和珅宅第,一见纪晓岚题字,马上就知道了纪晓岚是在捉弄和珅。他笑着对和珅说:“纪晓岚是在骂你们一家‘个个草包’呢。”结果和珅对纪晓岚恨之入骨,几次进谗言,参奏纪晓岚。

  其实,这种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我们仅从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乾隆朝晚期,纪晓岚好友、御史曹锡宝欲弹劾和珅,纪晓岚虽为朋友担心,但也仅以宋人《咏蟹》诗相赠:

  水清讵免双鳌黑,秋老难逃一背红。

  意思是说,现在弹劾和珅,恐怕时机不够成熟。但曹锡宝没有听从纪晓岚的告诫,毅然上书,指参和珅。结果乾隆大怒,要将曹锡宝治罪,此时的纪晓岚再也不像上次救卢见曾那样,尽心为朋友出力,而是在乾隆面前竭力表白,声称自己毫不知情。结果由于他表现得过于露骨,反而使乾隆认为纪晓岚正是幕后指使者。可见,纪晓岚怎么会把自己树立成和珅的对立面呢?

  有史料记载,和珅在他发达之后,曾与文学名流诗文唱和。有时他私下请纪晓岚、彭元端为其作品润色。而纪、彭二人考虑到和珅权大势重,万一不从,被他穿了小鞋可受不起,也就每每代为捉刀。当然,也就仅仅润色文字而已,纪晓岚并不是要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看来,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纪晓岚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尽力不与和珅同流合污而已。

  晚年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言其心志。比如前文所引题《八仙图》诗,就表达了他超然世外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世故的态度,也是纪晓岚从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出来的经验。纪晓岚久任官场,官职也不低,能够在官场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为官之道。这种为官之道,正是各不得罪,尽量保持中立的身份。而他长期追随乾隆,游山玩水,吟诗作对,阿谀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见其为人。从纪晓岚这种性格特点来看,他不会与和珅发生面对面的冲突。电视剧中的那些镜头,根本就不会出现。

  嘉庆十年(1805),纪晓岚老死于京城,享年82岁。生前他自撰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就是这样的一位“世故老人”,他又如何肯、如何敢与权倾朝野的和珅直接对抗呢?

  老百姓的明星

  既然纪晓岚只是乾隆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也不是一个跟和珅针锋相对的斗士,然而他在广大民众中间却极受欢迎,似乎可以说是老百姓的明星,这是为什么呢?有关纪晓岚的民间传说不计其数,这恐怕也是中国文人少有的待遇吧?仔细想来,恐怕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纪晓岚具有幽默风趣的真性情。清代笔记中记纪晓岚,提得最多的就是纪晓岚的诙谐。如牛应之《雨窗消意录》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说:“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如果说纪晓岚幽默风趣,大概不会错。但仅仅是幽默,还不足以达到人人传颂的地步。纪晓岚的幽默,还有真性情的一面。在流传下来有关纪晓岚的幽默故事里面,有两点比较突出,最能看出纪晓岚的真性情。这就是纪晓岚敢于跟权势人物开个小玩笑,而且也能讲荤段子。

  例如他敢称呼乾隆为“老头子”,敢趁题亭额的机会讥嘲和珅一家,尽管这些故事不一定真,但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纪晓岚面对权势人物的幽默作风。对于文人一般不敢惹的太监,纪晓岚也敢开个玩笑。有一天散朝时,一个太监想听纪晓岚讲笑话。纪晓岚假装沉思半天,说:“从前有一个太监……”说了半句,就不说话了。这个太监等了半天,就问:“底下如何?”纪晓岚答道:“底下一样没有。”闻者绝倒。对于这样的调侃,当事人倒也不好表示什么,也不便于施加报复。这也许是纪晓岚借幽默来表达性情的原因吧。

  纪晓岚还时不时来点段子,更可以见出其性情。有一次,一个姓平的朋友做了新郎倌,纪晓岚送了一部《诗韵》贺喜,人们都很奇怪这个礼物有什么奥秘。平某思索了好几天,才知道纪晓岚取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跟自己开了个玩笑。这种荤段子向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要想它不流传天下也难。明清两代,民间非常流行的一部笑话总集《笑林广记》中,大概有一半内容都是与性有关。

  第二,纪晓岚善于对联之戏。对对联,俗称“对对子”,既是文人自幼接受教育启蒙最基本的课程,又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娱乐活动,深受百姓喜爱。纪晓岚才思敏捷,诙谐不羁,尤善对对联,常有妙语。比如他为一穷苦铁匠所写对联为:

  纪晓岚等编《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又比如,他为理发匠所写的对联为:

  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寥寥数字,精细入神,堪称绝对。

  有一次纪晓岚入值南书房,有位老太监久闻纪晓岚大名,特地前来一睹风采,只见他身穿皮袍,按当时文人的习惯,手持折扇。这位太监便出题: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此联巧妙地将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对纪晓岚打扮的讥讽,非常不易回对。不料纪晓岚轻松应对: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此事迅速被传为笑谈。

  纪晓岚善于对联,应该是事实。纪晓岚这个才能在当时的官场上也是流传已久。

  纪晓岚首先引起乾隆注意的,是他出的一副灯谜。一年元宵,乾隆命大小臣工上进灯谜,以供紫禁城悬挂。纪晓岚所献灯谜为一副谜联,注明上下联各猜一字: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猜不出答案,查知系纪晓岚出题,便召其回复,结果得知其答案为字的偏旁谜,即“猜谜”二字,大加赞赏。纪晓岚的座师刘统勋等人,也乘机对乾隆夸奖纪晓岚。此后,纪晓岚名声更著。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五十寿辰,文武百官纷纷撰联赋诗,无非万寿无疆之类。而纪晓岚所写之联别出心裁: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指清朝统一全国后,西起葱岭,东濒大海,北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纵横均为四万里,版图之大,为历史上所未有;下联指五十圣寿再加九千九百五十岁,正好合为万岁,敬祝乾隆万寿无疆。见到此联后,乾隆大喜,当即传旨,将纪晓岚擢为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39岁的纪晓岚奉旨出都,任福建学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翰林来说,外放学差无疑是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纪晓岚对此喜不自胜。登车启程,至济南改乘舟船,沿运河南下,一路行来,山川秀丽,他也不停写诗作赋,后来还结集出版,名为《南行杂咏》。

  传说在行舟途中,纪晓岚遇到一位老者,亦乘大船南下,还给他送来一张纸条:“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如阁下能对出,敝船必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则只好委屈阁下殿后。”老者的上联是: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联。“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纪晓岚深知此联难对,不禁冥思苦想,结果让老者扬帆远去。他到福州后,主持院试,乐声轰鸣。纪晓岚触景生情,想出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世上流传的纪晓岚对对子故事,有真有假。例如,有一则故事说纪晓岚曾随乾隆南巡,路过黄河碎石滩。乾隆出了一个上联:“石头渣稀烂棒硬。”纪晓岚漫不经心地答道:“黄河水翻滚冰凉。”对联上下句都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算是不错。但其实乾隆六次南巡,纪晓岚没有一次扈从过。不过,纪晓岚善于对对子是真,而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更广泛地传播了纪晓岚的大名。

  第三,纪晓岚朋友遍朝廷,门生满天下。纪晓岚早年就与一帮志趣相投的文人学士结成文社,半月聚会一次,谈古论今,切磋诗文。文社中有他的族兄纪昭和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钱大昕。就连上科进士刘墉,这时已由翰林院编修升为侍讲,也参加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纪晓岚与刘墉一齐被推为文社领袖。由于文才出众,也由于性格谦和,纪晓岚很快在朝廷上下拥有了一批兴趣相投的朋友。

  纪晓岚多次担任过考官。他先后任过乾隆己卯山西乡试正考官、庚辰会试同考官、本省壬午乡试同考官、提督福建学政、甲辰会试副总裁官、己酉武会试正总裁官,嘉庆丙辰会试正总裁官、己未武会试正总裁官、壬戌会试正总裁官等。正因为他经常担任考官,所以门人众多。

  朋友和门生一多,纪晓岚的名字未免在他们口头、著作中经常出现。久而久之,纪晓岚的声名怎么可能不越传越大呢?

  第四,与两部名传天下的书有关。第一部就是清代的文化大工程——《四库全书》。纪晓岚是这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借此机会还删定了一部重要的目录学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本书在学界也享有盛名。第二部书就是纪晓岚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这部笔记流传甚广,也获得后世极高的赞赏。鲁迅认为此书“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既有趣,又有真知灼见,而其“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鲁迅据此盛赞纪晓岚是当时社会中“很有魄力的一个人”。小说家孙犁认为这部笔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其他同类作品所不能超越的位置,“它与《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这两部书都留名后世,其编纂者纪晓岚自然也就名动天下了。

  纪晓岚死后,谥号“文达”,这是对他文学才能一种相当高的认可。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说他是一代通儒,“胸怀坦率,性好滑稽,有陈亚之称。然骤闻其语,近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这就是说纪晓岚不仅学识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

  http://wwwrwabccom/diqurenwu/diqudanyirenwuasppeople_id=2496&a_title=%B3%F3%C2%AA%D3%D6%BF%DA%B3%D4%B5%C4%BC%CD%CF%FE%E1%B0&p_name=%BC%CD%CF%FE%E1%B0&category_name=%CE%C4%B3%BC%CE%E4%BD%ABabc&p_addr=%BA%D3%B1%B1%CA%A1

  中国的清代,有一位在正史和野史中都很炫人耳目的人物,他不仅在正统的史传中占尽风光,而且在民间也有很好的口碑。

  这个人物,便是乾隆时期执学术牛耳,成为一代文宗的纪晓岚。

  纪晓岚,名昀,晓岚为其字,号春帆,别号茶星、三十六亭主人、观弈道人,晚号孤石老人、石云。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属河北省沧县)。他是乾隆丁卯科顺天第一名举人,甲戌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办理院事,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左庶子、侍读学士,后来因为牵扯进他的儿女亲家___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道悦子,山东德州人,任长芦、两淮盐运使)的一个案子,被 发配到乌鲁木齐,在戍所里任印务章京,鞅掌簿书,那是乾隆三十四年的事。第三年便被恩命召还,复任编修。从此在宦途上一帆风顺,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也任过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

  不过纪晓岚一生中最主要的业绩,是他的学术活动。他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他历充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提调兼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胜国诸臣殉节录>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四库全书>总纂官,<职官表>总纂官、<八旗通志>总纂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一生中他参与了多少重要典籍的编修,不可胜数。

  除了修书,他干得比较多的另一件事就是做考官了。他先后任过乾隆山西乡试考官、庚辰会试同考官、壬午本省乡试同考官、提督福建学政、甲辰会试副总裁官、己酉武会试正总裁官、嘉庆丙辰会式正总裁官、己未武会试正总裁官、壬戌会试正总裁官。每赴其任,必有诗传示同僚,以躬谨相勉。他不惮作余力,奖掖后学,故门人众多。经他之手,提携了许多人才。

  纪晓岚的祖籍,在江苏应天府上元县纪家边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江南大姓实几辅,纪晓岚的先祖纪椒坡便一路北上,最后入籍于离献县九十里的景城。明崇祯中,纪晓岚的高世祖纪申这一支,迁居离景城三里之遥的崔尔庄。

  经过二百多年,子孙生齿繁衍,到了清代,纪家已成了献县屈指可数的大姓了。

  献县在直隶省的东南,是京几通往东南地区的门户。“南京到北京,御道十八弓”,这御道就是从献县穿过。这里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控齐鲁,北镇京卫,又是人文渊薮,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刘德,封为河间王。都城便设在献县。史称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工于整理古籍,抢救文化遗产,所得皆古文先秦书,被服儒术,六艺俱举,文约指明,学者宗之。

  纪晓岚在他的<滦阳消夏录>中曾说:“余家距海仅百里,故河间古谓之瀛州,地势趋东

鄙人认为:清王朝是值得歌颂的,具体来说:

1、值得歌颂,伟大一统

中国文明延续数千年,代代相传,香火不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理念和领土的大一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继承封建王朝正统性的大一统王朝,就是对中华文明的延续,有着巨大贡献的

而就世界历史的角度,清王朝控制下的清帝国,对于世界的文明进程,也是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因为在东亚大陆上,一个完整统一的大陆帝国,连接着大洋和内陆,就为海洋时代下,全球资源的流通,提供全球视角下的巨大便利,所以从宏观的视角下,就会发现清帝国,在中世纪结束到工业革命到来,这一段文明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重要角色。所以清王朝控制下的古中华帝国,绝对与资格值得歌颂。

2、大清国主,兆亿百姓

诚然封建的清帝国的历史。特别是清王朝对的百姓的残忍,对列强的献媚和奴态,更让人有充足的理由,也对其拥有对”厌恶“至极。但是清朝的历史,不只有连篇累牍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更不是只有残忍的”嘉定三屠“,和悲惨的不平等条约。更多则是其治下普通的星斗百姓的勇敢无畏、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

但是当今社会,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叶障目的忽视了,兆亿的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和真正的大清国主不从辩证和发展角度看问题,标新立异地,为了”黄白之物“毫不负责地妄言,各种清朝的不堪或者骄傲,以证明自己的”睿智“和”博学“。所以今天才有题目所述的,清王朝值不值得被歌颂的问题出现。

富察皇后在世时,没有把乾隆看作至高无上的帝王,而是当作自己心爱的丈夫。她与乾隆相处时,类似民间平常的恩爱夫妻。和贵妃高佳氏相比,乾隆真实而深沉地爱着富察皇后。

1富察皇后是原配夫人

在三妻四妾的封建社会,女人出嫁后最讲究名分。一个女子出嫁后没有任何名分,意为这个女子在婆家没有什么地位。那么,她在家庭事务中就没有任何话语权,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依真实的史料,钮祜禄氏在康熙五十年,生下了儿子弘历之后,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名分。所以,弘历自幼的生活应该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快乐。

而到了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弘历为自己的接班人---随即把他秘密立为储君。弘历当时并不知道老爸已经有此决策了,但雍正自此对弘历要求更为严格,让他接触政务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了。雍正五年,雍正给储君弘历指婚的时候,也郑重其事,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指给弘历的婚配对象不仅仅是弘历的福晋,还是大清国未来的国母——这个女子要有母仪天下的风范、作派和品格。

因而,千挑万选,终于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人选,她就是富察氏。富察氏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出身名门,端庄娴雅,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崇尚节俭,身体力行朴素的生活作风,甚至不会佩戴金银珠宝这些饰物。纵使出于礼仪,要偶尔修饰自己,也就戴些低廉普通的通草绒花饰品。以此判断, 她没有官二代**的娇纵和虚荣,是有教养有内涵的女子。

弘历与富察氏成婚时,只有16岁。成婚后,妻子是温文尔雅、知情达理、温柔体贴的大家闺秀,她当时只有15岁。二 人都在青春懵懂期,对异性都充满了强烈的向往,一个洒脱俊朗,一个秀外慧中,他俩迅速坠入了流淌着柔情蜜意的爱河。

2富察氏有丰富的内涵,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他们结合后,弘历感受到了富察皇后对自己的爱意,他也投桃报李,用情极深。

有一年在北狩途中,乾隆皇帝有感于老祖宗创业艰难,有感而发后对富察皇后道:“我们先辈那时候太穷了,当时袖口竟没有一块完整的皮毛,还得拿鹿尾绒毛来镶边。”。

富察皇后非常重视丈夫的话。回城后,她立即吩咐内务府送来鹿尾绒毛。自己动手缝制了一个装火石的香囊,又精心地用鹿尾绒毛镶上边。随后,把这个香囊送给了乾隆。乾隆把玩后,猜出了富察皇后的用意。他喜不自胜,立即把这个香囊挂在腰间,这一挂就是一辈子,再没有摘下来。

有一次,乾隆皇帝身上长了疖子。太医诊断后说:这病每天都要换药,过了百日才能好。富察皇后记在心中,她担忧宫女们换药时不知轻重,会弄痛丈夫。自已从长春宫搬到养心殿,每天亲自伺候乾隆换药,直到乾隆痊愈,她才离开。

什么叫爱?其实,爱就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时无需言语表白。富察皇后用具体行动诠释了对乾隆皇帝的爱,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意,所以,才让乾隆永志不忘。

“纯圣壮年,曾患疖,甫愈,医云:须养百日,元气可复。孝贤皇后闻知,每夕于上寝宫外居住奉侍,百日满后,始回宫。”《郎潜纪闻》

3失去富察皇后,乾隆悲痛欲绝。

因为自己幼年的经历,乾隆非常在意自己的庶出身份,他刻意要立一位嫡子来继承大统。可惜,天公不作美,富察皇后的两个儿子永琏和永琮,都相继夭折了。

两位儿子的早夭,在精神上给了富察皇后沉重的打击。她开始闷闷不乐,人逐渐憔悴,身体也孱弱了。为了宽慰妻子,乾隆13年,在东巡齐鲁时,他携富察皇后同游。在回程经过山东德州地界的时,富察皇后染上了寒疾,病逝于青雀舫的船舱中。

乾隆悲痛万分,在富察皇后去世的船舱里,他含泪写下了: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来悼念亡妻。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位深情的丈夫。此时,他已经不是高贵的皇帝,而是一位失去了妻子的情郎。

随后,作为皇帝的乾隆,不顾一切,下令把富察皇后病逝于青雀舫的那艘船运到京城,以慰常想。好一上痴情的帝王——他要日夜思念。同年,乾隆皇帝还封印了长春宫,直到他自己禅位那年都没有住过人。

每当富察皇后的音容笑貌进入脑海,每年到了富察皇后的忌日,他放下一切,来到长春宫,在一里面,一呆就是好几个时辰。

4富察情节已经构成乾隆的感情世界的一部分,永远挥之不去。

有一天晚上,他一梦中醒来,提笔写了一首诗:“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帏。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昨晚又上梦你了,你告诉我你一切安好。只是来问一下皇额娘是否康健,再问一下孩子们的状况。醒来,我才发现泪水已经沾满了枕巾。悲风乍起,卷拂帏幔,我感觉非常凄凉。贤惠的皇贵妃高佳氏薨逝的时候,你一直在身边宽慰我。如今你也不在了,还有谁来安慰我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乾隆都没有忘怀,都形成了他梦中的场景。没有真情实意,他是写不下如此催人泪下的诗句的。

乾隆55年,已经是80岁的耄耋老人了。他不辞劳苦,又一次来到富察皇后的陵前,深情地说:“我三年没来看你了,我对你是日思夜想。她们都说我还硬朗,能活到100岁。你再等我20年,到时,我俩就又能相见了。”。说完,潸然泪下,不能自己。在他的感情生活中永远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富察情节,富察曾经的言行已经构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富察皇后去世之后,乾隆皇帝曾立下了一个誓言:此生再也不会与哪个女人共度一个完整的夜晚。

朕自孝贤皇后去世之后,养成独宿习惯多年《清史稿》

这个诺言,他遵守了后半辈子,说到做到。

总结:孝贤皇后秉承了唐朝长孙皇后的美德,在封建社会中,都是男人心目中的贤妻。她谦恭有礼,把自己定位在很低的位置上,做乾隆患难与共的妻子:对上侍候婆婆,精心服侍丈夫,对下善待嫔妾,还要照顾数量庞大的庶出子女们。为乾隆忧而忧,为乾隆喜而喜,值得乾隆深爱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89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5
下一篇2024-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