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七夕手抄报内容资料

2021七夕手抄报内容资料,第1张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七夕情人节,这是个传说里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那么一起来做份关于七夕的手抄报吧!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七夕手抄报内容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1七夕手抄报内容资料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汉族民俗活动。

  七夕的传说

 1、 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一天,老牛让牛郎去树林边,会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他结为夫妻,牛郎纳闷,但还是去了,事情和老牛说的一样,他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老牛交待完事情就死了,织女也被抓走了,牛郎带着儿女批着牛皮追织女就快追到,王母拿下簪子划了条天河,他们被隔开了。他们互相挣扎着,以泪洗面,王母感动就让他们每年见一次,就形成了现在的七夕。

 2、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来源于牛郎织女天河配的神话故事。牛郎和织女,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的习俗

 1、吃七巧果

 每逢传统佳节,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节与水饺、端午与粽子、中秋与月饼等,七夕节自然也有它独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称“乞巧果子”,《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并会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样。据记载,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经有七巧果出售了。

 2、种生

 这是一个较为古老的习俗,又称“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有的地方也叫“泡巧”。在七夕节前几天,人们会在木板上铺上几层土,并种下粟米,让它长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上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样子,称为“壳板”。有时也将绿豆、小豆、小麦等种入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用红、蓝线扎成一束。

 3、祭拜织女

 这个活动基本上都是女性参加,七夕节的晚上,在月光下摆好桌椅,并在桌子上放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物品。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边吃着瓜果点心,一边向织女默默许愿。

 4、穿针乞巧

 这应该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在汉朝就有所记载。《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在七夕节这天,每家每户的女子都会走出家门,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

 5、晒书晒衣服

 晒书晒衣服在古时非常流行,有记载司马懿原本为避祸装疯,结果因晒书被抓,可见在古代晒书晒衣服是多么流行的事情。不过这种习俗到了魏晋时期成为豪门炫耀财富的机会,因此也招来了很多文人墨客的鄙视。

 6、为牛贺生

 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老牛为了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让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来,使得牛郎能够借助牛皮过天河见织女。为了纪念自我牺牲的老牛,在七夕节这一天,儿童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对老牛的敬重。

七夕节手抄报内容

七夕节手抄报内容,手抄报想必大家都不怎么陌生,七夕节手抄报要做到拒绝死板的单一版式,这样写的内容对孩子动手能力提升也有帮助,以下来由我来分享七夕节手抄报内容相关内容,一起来欣赏!

七夕节手抄报内容1

七夕的习俗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据现有文献的记述,此习俗最早出现在汉代,《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盛行于明清两代。通过把绣针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图案,以验智巧,也称“浮针试巧”“丢巧针”。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

输巧

输巧,七夕乞巧,穿针落人后者为“输巧”。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如唐代诗人所描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台上的摆设保持不动,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们互相串访时参观、评议。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兰夜斗巧

兰夜斗巧是一种游戏。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女性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七夕节手抄报内容2

一、七夕节相关的古诗

1、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2、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5、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6、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二、七夕节有哪些诗句

1、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2、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孟郊《七夕》

3、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杨璞《七夕》

4、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5、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6、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7、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8、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9、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晏几道《七夕》

10、星月同辉映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奈何缱绻催华发,更是无言叹路遥。——阿烺《咏七夕》

1、七夕节的简介

2、内容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月,暑假开始了!酷热的阳光照着我们,照进心田,让心也温暖起来。这酷热的阳光引来了牛郎织女,七夕节就要来到了!

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一年只能相会一次,也只有一个七夕节。在七夕节的夜晚,许多人们在织衣服,来庆祝这美好的七夕节。农村的人们也攀上高梯,许下自己的愿望。一切都很美好。就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小鸟排成一队,组成了一座桥:鹊桥。我又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的两岸。他们的眼神充满幸福,他们的脸,充满渴望,期盼。渐渐地,两人走上鹊桥,在桥的中央相会。鸟儿叽叽的叫着,好像在祝福牛郎织女,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好像想推迟黎明的到来。牛郎织女仿佛插上了翅膀,在天空中相爱,让人陶醉,让人沉浸在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家园里。

可惜,谁都阻挡不住清晨的到来。在离开的那一刻,牛郎紧紧地拉住织女的手,想留住这美好的一切,可这是没有办法的。感人的一刻就要到来了,鸟儿仿佛很珍惜这一切,知了仿佛在哭,连老天爷也流下了感动,大家多想挽回这一切啊!最让人激动的是,牛郎织女都不肯放手,宁愿牵手一起消失。

我也从这美好的梦中醒来,只望见繁星在空中闪烁。我心中也在祝福牛郎织女,期盼七夕节再一次到来,下次,我一定要在梦中留住牛郎和织女,让他们永不分开,幸福的过着生活,我更希望他们能下凡,与我一同生活。虽然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可我依然有着这样的梦想。

 2014年的浪漫七夕节即将到了啦,做好手抄报来庆祝这个烂漫温馨的情人节吧!欢迎访问,手抄报栏目我为您特别提供七夕节手抄报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喜欢就收藏我吧!

  七夕节手抄报内容:七夕节诗词

  篇一:《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篇二:《七夕》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注释:

 浦:水边。别浦:指天河。王琦云:“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绝之地,故谓之曰别浦。”

 鹊辞句: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事见应劭《风俗通义》。又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除,以乞巧。事见宗懔《荆楚岁时记》。

 曝衣:古人常在七月七日曝晒衣裳。花:黎简校作“萤”。

 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暗喻自己与妻子不能团圆。

 玉钩:状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

 苏小小:钱塘名娼,南齐时人。本诗喻其妻。

 更:全诗校:“一作又。”

  篇三:《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天阶”另一版本为“天街”。

 卧看:卧着朝天看,“卧看”另一版本为“坐看”。

 译文:

 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

  我精心推荐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发展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559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2
下一篇2024-03-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