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建筑详细介绍

上海外滩建筑详细介绍,第1张

上海总会,原英国侨民活动的上海总会又称皇家总会。它是1910年建成,耗资白银45万两,是文艺复兴式风格。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室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座优秀近代建筑已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日清大楼,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友邦大楼,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中国银行大楼,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气象信号台,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气象信号台,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 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是上海的标志建筑群,不少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时间:全天,门票价格:免费。

万国建筑群优秀建筑有:亚细亚大楼、有利大楼、日清大楼、中国通商银行大楼、电报大楼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鳞次栉比地矗立着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北楼、原汇丰银行大楼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

扩展资料:

相关历史;

1、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这一片建筑位于南京路的东端接外滩,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历史,都是上海的优秀典型建筑,多为20世纪初的折衷主义风格和巴洛克风格。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2、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外滩旧景184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

3、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万国建筑群

上海外滩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东洋伦敦——东风饭店

“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东西合璧的日清大楼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歌特式建筑。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楼

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座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

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交通公交20、22、37、42、55、65、126、212、401等可以到达。

上海黄浦区

延伸阅读: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南京东路口的两幢大楼都称为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1929年,犹太商人沙逊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这就是后来的和平饭店。

当时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Palmer& Turner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正门设在南京东路23号,靠外滩的19号属边门。1908年建成,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作为外滩万国建筑群及上海 历史 文化遗产的一张重要名片,重新营业,这座百年饭店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并且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酒店文化怀旧热。饭店的外立面、大理石地面、雕花屋顶、大厅中的古铜镂花吊灯等有“和平文化”的经典元素都被悉数保留,酒店本身就是一座经典的艺术品。

分外显眼的绿色铜尖顶,沙逊是英商,豪无疑问他在上海滩的生意之巨大,不是黄金荣杜月笙之流所比拟,他持牌合法官商,又超越官商,干着当时年代最赚钱的生意,军火,鸦片,房地产,棉纱厂及贸易,等等。英商洋行当时在上海地位显赫,沙逊是英美洋行中最顶级的老板,艺术之品味,自然也是一流的。

和平饭店前主人

维克多·沙逊生于1881年,年轻时爱好航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被授予少尉军衔。1915年2月,在参加一次防空训练中腿部受伤残废。维克多·沙逊的祖先为塞法迪犹太人,他第一桶金来自他去印度继承父亲财产。

他修建一座顶级的饭店,兼自己奢华寓所,兼办公场所。这样成就了百年的外滩传奇—和平饭店。1929年沙逊大厦落成,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造。钢框架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九层,顶层采用泰山砖石面,其余都是采用花岗石砌筑。立面已竖线条构图为主,

一层为酒店入口,二层为写字楼出租,三层为公司自用,4-7楼为饭店,8-9楼为餐厅和夜总会,10层为沙逊英式风格的住宅。总耗资白银八百万两。后来土地涨价百倍,他四年就全部收回投资,还赚到这栋外滩最美的建筑。不过,50年代,因酒店欠缴税收等,被收归国有。

沙逊大厦当时在上海滩最豪华最艺术的饭店。今天,依旧是外滩最美的建筑。

当时酒店在也是远东犹太人收容救助站。

和平饭店的设计师

1912年

一位年轻建筑师乔治威尔逊受公和洋行委托,从香港赶到上海外滩开拓市场。

他的第一个项目一炮打响,乔治 威尔逊的杰出职业生涯1898开始于伦敦的 H W 派克建筑师事务所,1901年到1908年间他作为J B 克鲁森的助理,开始频繁的前往法国和意大利,乔治 威尔逊乐于离开英国接受新的挑战,1908年他在香港公和洋行得到了一个助理的职位。1912年威尔逊来到上海筹建公和洋行上海分行,1914年他成为合伙人。由威尔逊主持或协助设计了公和洋行在外滩说建造的23幢建筑中的9幢,其中包括最著名的汇丰银行大厦、海关大厦及沙逊大厦。威尔逊设计的外滩的其他标志性建筑包括汉密尔顿大厦、上海新城饭店、皇家亚洲协会大厦。 其实整个外滩建筑天际线的关键几笔就是出自乔治 威尔逊之手。

使公和洋行成为当时上海滩最叱咤风云的建筑事务所。

黄浦江左岸,著名的外滩建筑群,无论哪个季节,每一座建筑,都美得令人窒息,静静的伫立诉说着往事。

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这些建筑的设计潮流和施工工艺技术直到百年之后,都是一流水准。1929竣工的酒店,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来着美国通用公司的冷暖空调设施,沙逊大厦在上海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哪座酒店有如此荣耀。

和平饭店之爵士乐队:

饭店夜总会,巴洛克式宫廷建筑风格。

爵士吧,典型的英国乡村式酒吧,以老年爵士乐队的演出而闻名。和平老年爵士乐队里的这六位乐手平均年龄都在七十五岁以上,为上海本地人,他们年轻时一直在爵士吧演奏,几十年如一日,演奏同样的曲目,被拍成纪录片,号称远东唯一的爵士乐队,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成为和平饭店的保留节目。 为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希腊、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芬兰、西班牙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演奏过。

今天,百年后的和平饭店依旧灯火辉煌,如果你 不怕鬼,我建议你住一晚[呲牙]反正我不敢住,一是囊中羞涩,二是真的有鬼[呲牙][呲牙][呲牙]

上海市区黄浦江滨外滩一带,遍布着一幢幢不同国家风格的西式建筑群,故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包括古典主义风格的亚细亚大楼(1915年),英国古典式的上海总会大楼(1911年)、欧洲古典折中主义的海关大楼(1925年),仿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汇中饭店大楼(1906年),装饰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中国银行大楼(1937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等。

历史

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

外滩旧景184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租界俨然是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故外滩又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上海外滩三大高楼是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

1、金茂大厦

又称金茂大楼,金茂大厦上海地标性建筑物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与浦西的外滩隔岸相对,是上海最著名的景点以及地标之一。

2、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是一柄竖起来的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一栋摩天大楼,就现在而言为中国大陆第三高楼、世界第五高楼。大楼楼高492米,地上101层。大厦由商场、办公楼及上海柏悦酒店构成。

3、上海中心大厦

是一本卷起来的书。与绝大多数现代超高层摩天楼一样。上海中心大厦主要用途为办公、酒店、商业、观光等公共设施;主楼为地上127层,建筑高度632米,地下室有5层;裙楼共7层,其中地上5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为38米。

上海中心大厦设计理念

上海中心大厦整体呈螺旋上升形态,与裙房结合来看像是从地面“破土而出”,如一条巨龙直冲云霄,寓意现代中国的腾飞,将现代化的设计方案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相结合。

设计团队利用蜿蜒的黄浦江勾勒出的城市线条,和不对称布局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将上海市的城市肌理融入设计,垂直空间规划来源于中国人生活中缓冲室内与室外的“朦胧空间”。

这是在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常见的元素;长长的里弄和庭院是上海社交生活的背景,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将这种里弄的布局垂直呈现。

-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外滩上的双子塔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是包括甲级写字楼、酒店、公寓及商场的综合大楼。原先的方案定为两幢320米、约70层的双子塔,后修定改为兴建3幢。该地块将兴建两幢分别高260米及250米的双子塔,再加一座85米高的建筑,但土地用途不变。

扩展资料:

据新民晚报2010年07月16日报道,上海方面公布面积最大外滩规划,将建180米双子塔楼。结合外滩的历史风貌,在南外滩,将建高180米的双子塔楼,以及集金融、商业、酒店等多元功能在内的建筑群。

而在复兴地块、南浦地块和沿江一线的其他区域,延续老外滩的建筑格局,新建楼都限高60到80米。整个外滩金融集聚带,新增商办面积达230万平方米。老大楼、次新楼、新建商务楼总计可提供440万平方米的多样化商务空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由四部分组成,除了三幢大楼外,还有一座商场大楼,商场大楼连结较矮的85米高建筑物。整个建筑外墙以银灰色玻璃帷幕覆面,主调色彩以白和银灰为主,以营造现代高雅气氛。造形略有变化,形成双子塔式设计效果,两幢大楼平面呈多角形,顶部成斜度,其简约外观形成现代雕塑般的建筑效果。

凤凰网-上海公布面积最大外滩规划 将建180米双子塔楼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6173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2
下一篇2024-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