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的赏析

求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的赏析,第1张

编辑本段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编辑本段结构题解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编辑本段赏析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美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我愿与君相知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 ;卓文君〈白头吟〉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之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生〈千秋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题》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

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国;梁启超

几次细思量 情愿相思苦! 胡适〈生查子〉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杨修《玉楼春》

哎!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古人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思

日日相思夜未眠,笑问人间何处无,

苦苦盼望能相见。笑看人生过一世。

次次相见不相问,不必伤心不流泪,

偷偷留下这首诗。悲欢离合人人有。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燕子楼 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赠婢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寄李亿员外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前六句为一部分,在这部分里,作者托物起兴,以孤松自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卓尔不群的品格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青松坚贞高洁的形象首先,前四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当阳光普照,雨水充沛时,众草疯长,枝繁叶茂,遮没了青松特有的丰姿可是,当一夜北风起,隆冬到来时,风刀霜剑交相摧残,茂盛而葱郁的众草则禁受不了,遭到灭绝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东园孤松却傲然挺立,迎风霜,斗冰雪,愈加青翠表现出不畏严寒,坚贞高洁的品质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通过这一对比,孤松坚贞高洁的形象就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但是,如果仅是这样写而没有第五、六句诗承接,那也只是孔子所表达的哲理意蕴的重复,只是较为形象些而已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第五、六诗,再一次运用对比,将孔子说的哲理意蕴推进一层倘若严寒不能将连成一片的松林灭绝,这似乎不能完全说明松树有不畏严寒不怕风霜的精神与能力也许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得以生存下来,这样的话,松树就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因此,“人不觉”也就是必然的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将人们对独树一方的孤松的感觉,即“众乃奇”,与之对比只有当孤松独立一方,或于荒山,或于秃岭,巍然挺立,傲视严寒,方显出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这样一对比,就更加突出了孤松傲然独立、卓尔不群的品格后四句为一部分承接前一部分的托物起兴,作者在这里抒情言志将诗人自身与所咏赞的对象和谐地联系起来,把表现客体与创作主体了无痕迹的融为一体进而推出最后两句言志之辞这里作者表示要与孤松为伴,以饮酒为己愿,远望静观这喧嚣而混乱的尘世并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自己不能被这滚滚红尘遮蔽了双眼,不能被这世俗尘网所羁绊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思想有虚无主义的倾向,比较消极

  李白也写了一首类似题材的诗,即《桃花开东园》(古风其四十七)原诗抄录如下: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

  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为了互相阐发,加深理解,多方学习,我们不妨将两首诗相比照一下(为了叙述方便,以下以“陶诗”、“李诗”来指称这两首诗)读了李诗之后,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李诗是受到陶诗的启发而写的当然,天才诗人李白是决不会生吞活剥陶诗的两首诗相同之处,都是运用比兴手法,以青松自况,表现诗人坚贞高洁、无所畏惧的品格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方面,陶诗是以抑扬手法写青松“众草没其姿”,一抑也;“卓然见高姿”,一扬也两相对比而李诗是运用繁笔正面实写桃花,运用简笔虚写青松诗人不惜笔墨以八句诗来写桃花,共写了四层意思:一、先以拟人手法写桃花白日自夸二、接着写它“偶蒙”春风而花开,生就一副“艳阳质”,即只能在春天开放的本性三、它并不是没有美人般的姿色,只是恐怕它“花不实”这三层以桃花喻小人,表现小人得势就忘乎所以,表面上装腔作势,而实际昏聩无能四、写桃花瓣在秋天来临就很快凋落离散一个“早”字写出了桃花的悲惨命运总之,这八句诗将桃花由含笑自夸到零落相失的过程完整的写出来了喻示了小人由得势到垮台的过程写青松却只有最后两句作者先肆意泼墨,描写桃花,却只用两句诗从侧面虚写青松:桃花在迅速凋零时,哪里知道南山松依旧傲然挺立在萧瑟的秋风中至于南山松如何迎风霜斗冰雪并未正面描写完全是依靠桃花形象来反衬青松形象这首诗里,诗人以桃花“偶蒙春风荣”来譬喻小人得势是暂时的,终究逃脱不了“零落早相失”的命运而青松虽孤独失意却傲然挺立于秋风中,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无所畏惧的精神另一方面不同的是,陶诗是前六句比兴,第七、八句出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于是,诗人浓厚的主观情素也因之自然的渗透其中最后两句言志李诗则是通篇比兴,且始终未出现诗人自身的形象,而是通过桃花含笑自夸,华而不实,零落相失的形象来反衬南山松独立秋风的形象通过李诗,我们管中窥豹,可以看到陶渊明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有多大李白就说过:“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这首《饮酒诗》也充分体现了陶诗的语言特色:平实、质朴、自然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叙述和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而且显得十分融洽、自然整首诗没有雕镂的辞藻,也没有晦涩的典故与生僻的字词而是运用平实、通俗而又十分朴素的语言,让感情从胸中自然地流淌到纸上,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态但平实不是淡而无味、面目可憎陶诗的语言之妙在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做到寓绮丽于朴实之中苏轼评陶诗是“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趣”、“癯而似腴,质而似绮”是的,陶诗初读如嚼绵木,只有认真揣摩,细心体味,才能感受到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特色

  这里还要特别谈一谈对“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的理解在《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中,张厚余先生认为其中“抚”字当作“挂”字本人则认为“挂”字不如“抚”字妥当首先这“提壶挂寒柯”难讲通因为既已说“提壶”,就不必再讲“挂壶”,讲了“挂壶”同样也不用讲“提壶”讲酒(壶当指代酒,因为陶诗“篇篇有酒”)也只是顺便提下,无须反复讲且与《归去来兮辞》中“有酒盈樽”有同样作用,表示有酒就己愿已足诗讲求精炼,这样又“提壶”又“挂壶”,既琐屑又重复再来看看张先生的鉴赏:“诗人把酒壶挂于孤松的寒枝上,并且时时对它远望,表达了对它的痴爱与留恋”若真是先把壶挂在树上,而后对它进行远望,这的确是有些“痴爱”可这并无多少意义“痴爱”其实用不着先挂然后对它远望拿在手上把玩,也许更能表达对它的痴爱再从行动上看,若一手提壶一手抚松,“远望时复为”,这很自然也很协调而先挂后望,则有点矫情了还有,张先生认为“望”是望壶,本人则不那么认为,前文已经分析,此不赘述最后,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校为:“李本、焦本作挂,苏写本作桂注,一作抚今从一作”不过,他没有说明原因“桂”字当然讲不通,故不足论其实,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也描绘了一个“抚柯远望”的诗人形象原文写道:“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是写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那么作者抚柯远望到什么呢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语带双关一方面,这的确是“遐观”之景,另一方面,是说自己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在文中也是托物言志,以示自己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抚松盘”的形象与本诗中抚柯远望的形象完全一致

  1、鉴赏

  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②、“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③、“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④、“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⑤、“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2、原文

  《杂诗十二首其二》

  作者: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3、《杂诗十二首其二》是由陶渊明写得十二首杂诗中的一首。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大都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此诗为其中第十二首,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实物知音的寂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5705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9
下一篇2024-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