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书写格式怎么写

七言律诗书写格式怎么写,第1张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

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扩展资料: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话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参考资料: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编辑本段诗体格律

基本句式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1]

编辑本段诗体格律

七绝格律分类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四种基本句式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以上文字根据《唐诗鉴赏辞典》编辑)

基本句式举例: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四支韵)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三)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支韵)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韵) (四)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五删韵)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十五删韵)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如果按字数分类,就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

要是按格式就得分为律诗和绝句了:

七言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诗首句多为压韵)

·例词参考·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说明:此七言律诗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七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律诗首句多为压韵)

·例词参考·

书 愤 [宋]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说明:此七言律诗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七言律诗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蛮荒的柳州,送别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时写的诗,情绪极度感伤悲愤全诗八句,56个字,用的是“一先”韵,平仄合规则,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也可不用韵,这首用韵

押韵

[编辑本段]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绝句分为两种:

1:空平空仄空平空,空仄空平空仄空空仄空平空仄空,空平空仄空平空

2:空仄空平空仄空,空平空仄空平空 空平

绝句:四联四句。(区别于律诗:四联八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五删韵)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例;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刘长卿《会赦后酬主簿所问》(五微韵) (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支韵)

例: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四支韵)

例: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 --)表示首句平起平收或平起入韵,(-- |)表示首句平起仄收或平起不入韵,(| --)表示首句仄起平收或仄起入韵,(| |)表示首句仄起仄收或仄起不入韵(以上文字根据《唐诗鉴赏辞典》编辑)

作法如下:

一、篇幅固定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二、押韵严格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

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三、讲究平仄

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

1、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4、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四、要求对仗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扩展资料:

七言律诗典范诗作:

一、《黄鹤楼》

作者:唐代诗人崔颢

1、全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翻译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登高》

作者:唐代杜甫

1、全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翻译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七言律诗

1、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2、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3、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4、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扩展资料

绝句出现的比格律诗要早,因此在齐梁时期永明体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之后的诗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早期的绝句自然都是古绝句。但是因为唐以前七言诗地位不高,不受诗人的重视,所以五言诗远远多于七言诗。

古绝句除了押韵以外,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在进入格律诗的时代,很多诗人作古体诗的时候,难免会受到格律的影响,因此出现一些使用律句的古体诗。在格律规则完全标准化以前,诗人作诗无所谓合律不合律,偶尔合律完全是无意识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568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9
下一篇2024-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