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歌词以及链接:://kuwo/yinyue/6771715/
就在好几万年前 猿人真人住洞穴
还没发明文字以前
燧人伏羲神农氏 玩火养牛种稻子
于是夏朝开始统治
商朝原居黄河下游商人爱喝酒
周朝建立封建制度受礼乐制度
封建制度崩溃之后交给齐檀公
尊王相夷称霸最久春秋战国
秦朝秦始焚书坑儒汉武帝举才察举制度
东汉的娘炮很多太监做主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书书书书书
赤壁之战鼎力三国
晋武帝窜魏灭掉三国
曹魏上品无寒门下无世族
隋文帝开河建新都
大唐帝国武则天
唐玄宗爱杨贵妃
科举制度诗赋漫天
北宋杯酒释兵权
南宋莫须有岳飞
蒙古西征国号为元
朱元璋废丞相制度东厂明成祖
郑成功发现台湾沈有容占澎湖
康熙雍正乾隆不让阿兜仔进入
清朝一到中国开始
丧失国土
湘军淮军灭太平天国
把你家小孩送去美国
英法联军之役后自强运动
牡丹社事件并吞琉球
球球球球球
八国联军瓜分全中国
戊戌变法慈禧太后
义和团扶清灭洋起源山东
国父开始革命运动
1、稳。山东女人稳,不会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梦是要做的,谁没个梦想埃什么房子啦,车子啦,也只是挂在嘴边上说说,真要一下给她房子,车子,她保管立马在你面前消失,逃的比谁都快。因为她们不相信“不劳而获”! 山东女人真性情,她们不会因为你的发达而阿谀奉承,也不会为你的落迫而落井下石。她们只跟谈得来的人做朋友。
2、勤。山东女人是勤快的,她们会为了扔掉手上的香蕉皮冲向几十米开外的垃圾筒,也绝不图省事,随手一扔。山东女人的嘴也特勤快,麻烦,谢谢,不客气,一天好说上十几遍。
3、实。山东女人实在,不会让虚荣蒙上了心。如果哪天你对山东女人说,带你去美国,迪斯尼吧,山东女人会很实在的说“还是去青岛泰山吧。”再看看那些偷度去国外淘金者的队伍里,哪有山东女人的影子。
4、傻。山东女人是傻,她们会为某个不真实的电视剧情哭得用去一包餐巾纸。她们会为剧情里的人物祈祷幸福。
5、娇。山东女人会娇情,两人意见不一样了,山东女人不会和你吵,她会跟你娇情,直到你让步,还会让你觉得心里甜甜的。有如此可爱的女人做老婆,绝对让你被甜蜜包围。
邓贤
邓贤,男,1953年生,祖籍湖北武汉,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师范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已出版《邓贤文集》多卷及《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天堂之门》《中国知青终结》等,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外出版。曾获两届全国报告文学奖,首届徐迟文学奖、全国纪实文学特等奖、第二、三届人民文学奖、全国青年优秀图书奖、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四川省文学奖、巴金文学奖、成都市政府金芙蓉文学奖(第2、3、5、6届)等。2009年当选“影响四川改革开放风云人物”。
中文名:邓贤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53年6月16日
职业:作家、教师
毕业院校:云南大学
主要成就:1994年获中国“人民文学特别奖”
代表作品:《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天堂之门》《邓贤文集》等
籍贯:四川广元
性别:男
人物简介
邓贤,作家。以其知青的出身,和以知青为题材的创作,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主要作品为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落日》《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等。
成就及荣誉
云南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学士学位;1982-1988年,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任助教、讲师;1988年,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199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知青梦》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日落东方》载1995年第1期《当代》杂志;长篇纪实文学《落日》等作品。
作家简介
中国当代作家,以创作纪实小说闻名。生于1953年,四川成都人。曾在云南边疆当知青七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于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长篇小说《天堂之门》《邓贤文集》等。多次获全国文学大奖。
人物履历
1971-1978年,云南省国营陇川农场插队;1978-1982年,云南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学士学位;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任讲师、副教授。
家庭背景
1953年,邓贤出生在广元,四川大华纱厂。他的祖父是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裕大华资本集团老板,商界显赫人物。外祖父的叔叔石凤翔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是中国纺织工业教育的先行者,石凤翔的女儿石静宜嫁给了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在中国最贫乏的年代,有着比其他孩子更优越的童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到来,邓家突遭变故。北京的红卫兵从中央统战部拿到名单,来成都照单抄家,邓家与旧时代的成都名流邓锡侯、刘文辉等8个家庭,成为四川第一批被抄的人家。
此后,邓家人成为“黑五类”,邓贤成了“狗崽子”。这时邓贤还在上小学。家庭影响使邓贤性格早熟,志向高远。他总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多,做得好。上中学时,他总是在半学期时把整学期的数学自学完。那时的中学教育,有“与工农相结合”一说,邓贤曾在电子管厂学习3个月,在学校办了一个“二级管厂”。后来他提前离校到边疆,“二级管厂”成为他留给母校的礼物。
儿时梦想
邓贤从小有两个梦想:一是打乒乓,打成世界冠军;然后当作家,做托尔斯泰。1969年上初中,只上了两年,两年期间,两次夺得成都市中学生乒乓球团体冠军。正当少年邓贤做着冠军梦的时候,他被集训队开除了。一天,他被军代表叫出来,给他念了一段当时引用率很高的毛主席语录:“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按照当时主旋律的阶级斗争观念,邓贤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被预设为会有“恨”。第二天,他就离开集训队,回普通中学了。
上山下乡
他觉得要去就得彻底,去越远的地方越好。母亲留不住他,只得忍心让他走,并在他的手腕套上一块欧米茄表。那是邓贤的父亲在1943年随中国远征军去印度作战的时候,邓贤的奶奶给他的。后来,这个代表着邓家光荣历史的“传家宝”,被邓贤在云南农场劈柴时摔坏了。
1971年7月7日,开始试运行的成昆铁路,载着邓贤一行一千二百多青年,向边疆进发。他们预先被告知,边疆建设兵团“不招工、不招干、不招兵”,也就是说,他们可能终生落户在那里。
“那一天本来天气非常好,但是火车要开的时候,就下起大雨来了。”邓贤永远记得那情景,“火车一动,整个车站哭声一片,我就看见我母亲和我弟弟妹妹给那个人群挤得非常可怜我感到生离死别,悲从中来,我第一次嚎啕大哭,躲进厕所,大哭了一场。”试运行的火车经过两天的摇摇晃晃到达楚雄,改坐大卡车。150辆卡车在滇缅公路上卷起阵阵黄沙。周围越来越荒凉的景物,是邓贤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又经过6天汽车颠簸,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怒江以西,南望缅甸。
这里已经聚集着13万知青。他们来自重庆、成都、昆明、北京,主要是上海,他们的正式称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建设兵团,简称为“云南建设兵团”。邓贤在这里进入的具体编制是,云南建设兵团3师10团3营5连。
落脚下来,邓贤刚好满18岁。他将在这里度过将近7年艰苦的青春岁月。
重拾文学梦
1977年10月,当人民日报的人经过15天的跋涉来到陇川知青农场,带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邓贤已经在那里度过了6年零3个月的青春。18岁离开成都来到边疆。
高考,对于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的初中生邓贤来说,意味着机会来了。
他打着赤脚,从工地到考场,他憋着太大的冲动,他不自觉地在考场上展示才华,而忘记应该争取分数:语文考试两个作文题,《青松赞》和《攻书莫畏难》,只须任选其一,但他把两个题目都做了。“我一拿到《青松赞》这个题目就觉得文思泉涌,没有打草稿,直接在考试纸上写的,一气呵成。完了,又写了另一篇。完了,还剩下10分钟,我写了一首诗。”后来,邓贤的高考作文《青松赞》在《云南日报》刊出。到云南大学中文系上学之前,他就在学校出名了。他晚去了一个星期,学校已经根据他的履历,确定他为年级党支部书记。写作课老师又把他的高考作文作为教学范文。
5年“更夫”成了条件反射,在云南大学的学生宿舍第一天早晨醒来,他习惯性地跳起来去敲钟,“差点从高床上摔下来”。当他看到同学们都在睡觉,看到“这世界上还有不出工的地方,觉得很不平等”。这种心理错位居然整整一个月才调适过来。
然而,毕竟学校才是邓贤最应该去的地方。在学校,他如鱼得水。
大学时期,他疯狂般练习写作。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这一年,他一鸣惊人。他用一周的时间,把作家航鹰的短篇小说《明姑娘》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云南台播出受到欢迎,又在中央台多次播出。后来,他的这部电视剧处女作获得首届全国大众电视金鹰奖。
同时,这一得意之作也意味着年轻人的莽撞:它未经著作权人航鹰的允许。许多年后,人到中年的邓贤对此深怀歉疚,他说自己很希望有机会对前辈作家航鹰当面道歉,说一声对不起。
1987年,邓贤要调回成都了。他对知青的命运一直耿耿于怀。当时的感觉是,“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他请了两个月创作假,揣了两百块钱,准备开始他的知青历史的写作。可是,他在搜集素材途中,改变了主意。
他发现了抗日战争的旧战场。那是一座山,山之陡,达到60度。满山战壕,坦克壕、雕堡,松树上还有弹痕。这是他父亲的战场,这里牺牲了2万军人。父亲属国民党远征军,他从来没有向邓贤讲过他当年的抗争。他想,才过了40多年,历史不仅被扭曲而且被遗忘,连儿子都不知道父辈的牺牲。作为知青,不过是劳累,比起战争算什么,比起父辈算什么,比起战火中的青春算什么,父辈的英勇抗战关系着国家的存亡,而我们呢?邓贤感到个人在历史面前的苍白渺小。他说,“我在山顶上坐了一天,我就从那儿站了起来,长大了。”
他决定写他的父辈。1990年,邓贤的第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记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历史的《大国之魂》,获得首届青年优秀图书奖。
但为邓贤赢得更大名声的,却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知青梦》。接下来有《天堂之门》《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共5部纪实长篇小说。邓贤出名了,他被称为“知青作家”,甚至被称为“知青代言人”。
知青情怀
知青情怀,是邓贤永远的烙印。
人生是这样乖谬,憎恶和缅怀,可以指向同一事物。邓贤认为,知青运动完全是一场破坏,如果说要找一点积极的东西,那就是带去了一点都市文化,一个赤脚医生,一个会计,但这点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完全可以以其他方式实现,而不是知青下乡的形式。知青是强迫去的,跟志愿者组织不一样。所谓“国家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家长也不满意”。就个人选择来说,“如果可以打乒乓,我不会去当知青,如果可以当兵,我也不会去,但是,这一切都不可能,我去了,我认真地生活过我每天在劳动,但是,心怀不满。”
但是,邓贤也“感谢生活”。书写那段历史,成为他个人的历史任务。那里也成了他的一种精神联系,他至今每年都要回云南好几回,当然也少不了去看当年生活学习的地方,去看“干妈”,那些曾经互相照顾过的人。
邓贤用极大的热忱去描写知青的命运。为了写那一群知青中的“极致”——带着输出革命理想去缅甸打仗的知青,他两次深入缅北山区,深入那些在外界传说中异常危险和奇异的地方。第一次出去带回《流浪金三角》,第二次后有《中国知青终结》。“终结”二字不是邓贤的原意,是出版社的主意。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作家,他书写历史,而对知青的历史认识远未终结。
不过,邓贤认为他有激情过度的时候。他说,因为当时太激动,《中国知青终结》这本书“写得太使劲,太投入了”,还可以写得冷静些。
知青是邓贤永远的激动。邓贤崇尚理性,但他仍是一个充满感性的人。正如他自称“不爱哭”,但有时却会哭得没有收拾。《中国知青梦》出版以后,去鲁迅文学院讲课,讲到盈江农场的故事——一个女知青在床上看杨沫的《青春之歌》,睡着后油灯引起火灾,烧死10个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上海女知青。她们共同拥有一个半圆形的坟墓,朝着上海的方向——的时候,“本来挺平静的”,结果,“突然悲从中来说不出话来,就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在那儿嚎啕大哭了半个小时”。
曾有年轻学者批评过他的作品“自恋”。邓贤说,“我要警惕自己,不要自恋。我希望自己不要停止反思。反思使自己的‘情感质量’更高。我爱知青,但是,知青曾经很无知。今天,知青一代已经成为社会中坚,有重要的领导干部,有社会学家和作家,但是基本上没有科学家。一个人不能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知青一代需要克服自己的缺陷。”
主要作品
■《大国之魂》,描写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印、缅战区有关中国远征军浴血抗战的长篇纪实文学。全书约三十一万二千字,一九九零年十二月由北京《当代》杂志发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二年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台湾风云时代出版有限公司分别在海外出版发行。该书一九九三年获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优秀图书编辑一等奖”。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获中国“人民文学奖”,同月再获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届金芙蓉文学奖一等奖”。一九九五年二月获中国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该书被选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第四十六卷。
《大国之魂》在一九九五年被中国**艺术研究中心和峨嵋**制片厂联合改编摄制为十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
■《中国知青梦》,描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城市学生下放农村和边疆劳动生活的长篇纪实文学。全书约二十七万六千字,一九九二年十月由北京《当代》杂志发表,一九九三年二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国有两百家报纸杂志转载,美国加州《天天日报》转载达三个月。该书获《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一九九二年华业杯全国优秀纪实文学特等奖”。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获中国“人民文学特别奖”。一九九五年五月获中国“1992—1993年度全国报告文学大奖”。
■《落日》,描写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到南京陷落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全书四十五万字,一九九五年二月由北京《当代》杂志发表,当年由全国十几家报纸杂志转载。一九九六年四月由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天堂之门》。199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描写下乡知青返城后在现代社会中沉浮起落的个人命运。该书被评论家称为“后知青小说”的代表作。获1999年四川省“王森杯”文学奖。
■长篇纪实文学《流浪金三角》。2000年《当代》杂志第三期节选发表,同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描写金三角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巨变,深入揭示生活在那个特殊地区的人群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同时刻画了一群作为流浪者的华人难民的巨大命运悲剧。该书一出版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知青终结》。2004年《当代》杂志发表,人民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一批跨越国境、支援世界革命的知青们的命运。回味三十年前那沸腾的热血,怀念艰苦的乡村生活,追忆牺牲的知青战友,正渐渐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珍惜。
■纪实文学《黄河殇》。200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初出版。继讲述飞虎队抗战、淞沪会战后,关注起68年前武汉会战的花园口决堤,无疑是抗日作品“惊艳”又一枪。淞沪抗战失败,首都南京陷落,徐州会战失利,国民党军队全线败退,武汉及后方城市频遭轰炸,抗战局势不断恶化之际,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白热化。日军大举反攻,开封失守,郑州被围,京汉铁路被切断,武汉危在旦夕。国民政府被迫下令花园口掘堤,“以水代兵”,一时间黄水滔滔,千里中原顿成泽国,千百万老百姓或为鱼鳖,或为饿殍,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此乃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之一,也是日军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和如山铁证!
■《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2010年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次大转折,是难得一见的纪实文学原创作品(由于作品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该类题材作品基本上都是“编著”,极少原创),书中着重刻画的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一对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生死对手和领袖人物形象,则更是为当代文学作品中所鲜见。
■《帝国震撼》,2010年又一力作,35万字泣血描述中国抗战最惨烈、最重大的战役——淞沪大战,揭开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民抗战的历史大幕。
■2012年,邓贤著《父亲的一九四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个人文集:《邓贤文集》1—3卷,共九十万字,一九九六年五月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饥饿杀人狂》,为中篇集,收有作者八十年代发表的六部中篇小说。第二卷《大国之魂》,第三卷《中国知青梦》。另有三卷《邓贤文集》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另有各种选本选集合集十几种。(略)
获奖情况
由于个人文学创作成就突出,一九九四年九月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
1995年5月获中国“1992—1993年度全国报告文学大奖”等
主要评论
《圣土并不遥远》,黄国柱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绿色的家园感》,廖全京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大国之魂与关注文学新人》,何启治著,见《艺海双桨》,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以及散见于报纸刊物的各种评论数百篇(略)。
人物评价
邓贤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写作本身。“我太热爱文学了,我是一个终生的文学爱好者”,已经50多岁,功成名就的邓贤,提起文学二字,还是初恋般地深情。他没浪费过时光,即便在最困厄的年代,也一直在向他心中的文学理想靠近。
在所有的人生岔路口,他放弃了一切别的可能的人生方向,只走文学的路。大学毕业,选派给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当秘书,他没有去,因为那条路可能不通往文学;1985年,堂兄从美国回来,帮助他去美国留学,但是,他不知道当作家还去美国干什么;1996年,有机会移民加拿大,“更觉得没有意思:我必须守住我的母语”。
直到现在,他一边教书,还每天早晨写到下午,写作时间超过5小时。
名叫中华的土地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块。有时候这里属于我们,有时候是那里。在这个政权下的时代,大部分大陆人最想“收复”的失地,就是台湾。
在这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台湾对于大陆的青年像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精神港湾。三毛、林清玄、席慕蓉等一批作家的书风格清新沁人心脾,受益于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又有李敖和柏杨这样的嬉笑怒骂的大家。电视**里的台湾同龄人说着和我们一样的普通话,写着传统的繁体字,却又接触着更西方的世界。我们的文艺作品发展有时候走得磕磕绊绊,年轻人成长的轨迹也大都规行矩步,只好羡慕着海峡那一边。那里在校园的草坪上种得下平凡的梦想所带来的生活的精彩。
在大陆的话语体系里台湾一直像一个遗失多年的孩子,我们一厢情愿地相信割让台湾只不过是是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的错误,大陆政权经过军阀混战、异族入侵之后,又不过因为国共两党的分歧造成海峡两岸的互相敌视。如今大陆强大了,自信了,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那么只要一提出自己的意愿,台湾就本该迫不及待地归来。
关于台湾的想象,其构成可能是余光中的乡愁所渲染的: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台湾人有一些是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候带去的。对于那一代人们来说,蒋校长代表了一个正统的中央政府,海峡筑起了一道无形的柏林墙。我们很难想象那些阔别家乡的人如何面对骨肉分离的痛苦。流行音乐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年代,周杰伦的中国风作品呼唤起中国文化里的历史记忆,其中有一首这样唱道: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
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
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
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像爸和妈当年的模样
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
曾经的一代人慢慢因为时间而消逝,大陆和台湾的年轻人成长在不同的轨迹里,彼此并不认可对方。大陆这边想着,你们都是被你们的政治家的宣传所蒙蔽的,本就该回归故土,重新成为我们的一份子。台湾那边想着,我们这边生活的也很好,要不要成为一家人,你们考虑过我们的感受吗?
清朝割让台湾的时候,台湾没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日本人占领并且大力发展台湾的时候,台湾人也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的日本国二等公民身份。等到日本战败,国民党又带着大量的人来到这片土地,同时带来对于日本和中共的仇恨。
写《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廖信忠提到过,他问了一个台湾原住民朋友“1945年对你们来说代表些什么”,他开玩笑回答“又被殖民一次”。
没有哪块土地生来归属于哪个政权。两湖不知炎黄,两广没经历过夏商周。汉朝通了西域,可是这块土地和中原政权分分合合,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都还时不时要闹着分家。至于内蒙古、西藏、东北,历史上倒总扮演异族入侵者的大本营,直到清朝才真正内附。而中国政权在历史上努力统治多年的朝鲜、越南,反倒后来丢弃,再也不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我以前学历史常常在想,如果内蒙古的小朋友读到自己的地方史,会不会想:哦,我原来曾经从属于辉煌的蒙古文明,和你们汉文明并不是一家呀!后来有一次参观一个展览,惊讶地发现关于山西的文物上面所标注的国别是“金”而不是“南宋”。
是了,就是那些血统最“纯正”的黄河流域、华夏文明发源地,也曾经因为游牧民族铁蹄的入侵,丢失了东晋和南宋的记忆,混入了其他文化的血脉。
辛弃疾痛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可是反抗结束,老百姓的日子还不是要照样过。有田要种,有工要做。如果清末没有割让台湾,而是割让了山东、浙江,或者日本并没有战败、中国东部也被日本统治了几十年,又或者国共实力达成均衡、如同朝韩两国分裂几十年,我们看到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
历史无法假设,我们只好看着海峡两岸互相指责。
匈奴被赶跑,鲜卑、氐被汉化,羯、党项被灭族,契丹、突厥消失,蒙古、女真、回族出现并兴起。
相比之下,台湾和大陆的文化差异不算什么,也早就重新开始了无障碍的交流。大陆人当然许多人是识得繁体字的,台湾人也一样能看懂些简体。《流星花园》风靡过大陆,《甄嬛传》也能引起台湾人的讨论。
台湾人也知道淘宝好用,用淘宝买东西,只是会抱怨填写“台湾省”降低了“台格”。
如果没有政治区划的阻隔,说着一样的语言,学习过同样的四书五经,跟随同样的文化作品长大,台北和北京的区别并不比成都和沈阳的差距大。韩国日本希望淡化中华文明曾经的影响,都尚且在文艺作品里互相理解并不费力。台湾和大陆,本来就是一家人。
更何况,欧洲有些国家内部不完全文化统一,仍然能够保持政权的稳定。比利时一半人说法语一半人说荷兰语,瑞士更是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各行其是。
中共和台湾执政党时不时会碰出些摩擦。曾经搁置的武力统一台湾的话题,随着大陆海军实力的增加,也会渐渐给台湾人心头笼上被侵犯的阴云。其实不到万不得已,哪儿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道理。战争带来的伤痛,恐怕还会超过统一带来的喜悦。最核心的共识应该是,文化和交流的纽带不应该被哪一方的哪个政治家所操控并人为地在隔阂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样文化的力量终究将自由地将我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毕竟我们,是血浓于水的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