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篇以《医护》爱心为主题512汶川大地震为中心的文章

要一篇以《医护》爱心为主题512汶川大地震为中心的文章,第1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发生后,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们牢记使命,救死扶伤,众志成城,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展示出崇高的职业精神,抗震救灾的行动闪耀出熠熠光辉。本文以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积极开展伤员救治工作为视角,展现新时代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

1 医护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Medical professinalism)是指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⑴因此职业精神不仅仅包括技术造诣,还包括“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关怀和服务精神,有别于坚守职业行为底线的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升华,是内化守常的伦理准则。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就谈到:“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我国自古对医者有“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人命至重,贵逾千金”等道德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与要求。⑵ “

2 新时代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

21 利他主义精神
利他主义精神是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震发生时,医院坚持撤离中先病人、后医护人员的原则,对不能撤离的50台手术坚持完成,对无法撤离的ICU病房,科室全体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岗位,病人在,医护人员在。震后,华西医院主动放弃自身利益,立即组织腾出床位上千张,免费收治灾区伤员,并积极与其它医疗机构协调,建立危重病人转入华西医院,轻病人转入其它医疗机构的转诊机制,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截至5月21日16时,医院接诊病人1900人,入院1160余人,现在院980余人,开展手术700余台。外派医疗队一支24人,在灾区一线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坚守岗位,连续十天十夜奋战在医疗第一线,淋漓尽致地书写着医务人员的利他主义精神。5月12日,都江堰市女孩贾正娇,地震被埋48小时后成功获救,15日被送入华西医院ICU病房。由于长时间被埋和挤压,她全身多处挤伤,尤其是双腿静脉不畅,贾正娇最担心的就是保不住自己的腿。医护人员给予她最精心的照料,用最先进的扫描仪为她作全面检查,不仅关爱她的健康,更重视维护她的利益与幸福。通过竭尽全力地救治,终于保住了她的双腿,这对于一个20岁如花般年龄的女孩来说,代表和体现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008年5月19日,在沉痛哀悼“5·12”汶川地震遇难同胞之际,华西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将牢记使命,竭尽所能,救死扶伤,与灾区人民血脉相连,守望相助。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充分展示出医护人员的利他主义精神。

22 团队精神
医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决不是个人行为,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它需要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一个团队的亲密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集体力量的深度开发和展示。这里的团队不仅仅指单个科室不同岗位之间人员的合作,也包括多科协作联合救治危重病人的团队合作,还有跨国籍、跨省份、跨医院之间院内医疗团队的合作和院内团队与抗震救灾一线医疗团队的合作等。灾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员大多为病情危重的病人,医院立即抽调外科、内科、麻醉、ICU、感染、营养等方面的高级专家,集中精兵强将,组建多学科专家组,应对重危伤员的救治,极大地提升了伤员救治的质量,在来院的近2000名病人中,死亡人数为8人,死亡率4%。院内各个科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例如,由于震后骨伤病人较多,按照医院的统一部署,将眼科的部分病房用来收治骨伤病人,由部分骨科的医生和眼科的护士组成新的团队负责眼科骨伤病人的救治工作。由于平时护理的都是眼科病人,接收护理骨科病人给眼科的护理团队带来的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为了配合医生做好工作,他们从护士长到普通护士都积极主动地向骨科护士请教,用最短的实践掌握了护理技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5月14日起,先后有21支省外医疗队,280余名医护人员来我院支援,与我院工作人员一起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促进和保障了整体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5月16日,卫生部将“抗震救灾省外医疗队后勤物资供应中心”设在华西医院,由我院后勤团队保障省外医疗队在一线救治工作的物资供应,通过团队合作,使50多支省外医疗队能够及时地完成抢救任务。5月17日,通过技术支撑、远程联线,实现了我院医疗团队与战地医院医疗团队协同救治受灾病员,截至5月19日,已完成82例远程影像传输与会诊。

23 情感责任
灾后给病人造成的不仅是身体伤害,也给心里留下了沉重的心理创伤。医护人员在伤员救治的过程中,必须跟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稳定他们的情绪,给予他们心理援助。5月15日,医院全面启动灾后病人和灾区的心理干预机制,组成了一支由专家率领的600多人的心理干预队伍,深入各科室病房和重灾区开展工作,鼓励他们解开精神枷锁,勇敢面对现实。一位汶川县的伤员,从都江堰转入华西医院,家人杳无音信,几天未进食,绝望地看着医护人员。当医生告诉他昨天刚从都江堰一线回来后,才开始慢慢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并试着为他拨打了妻子的电话。当电话拨通,他听到妻子那熟悉的声音并了解到家人都平安时,突然挣掉了手臂上的绷带,并嚷着说饿了,要吃东西。医护人员为他高兴不已,完全做到了与病人同呼吸,共命运,悲患者所悲,喜患者所喜。一位来自汶川映秀镇的3岁小男孩,送到急诊科经过检查以后,并无伤情,但由于空转出来的时候是独自一人无法联系父母,小孩嚎啕大哭要找爸爸妈妈,医护人员立即扮演起爸爸妈妈的角色,至他妈妈被成功转移出来接他离开时,这个小孩与我们的医护人员已经生活了一个星期,并叫医护人员为爸爸妈妈。

24 献身精神
医护人员一旦选择了医学职业,就等于选择了奉献,就要具备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灾难发生后,我院在第一时间派出了医疗队奔赴一线,24个名额却人人都争着想去。有句话说,“慷慨就死易,从容就义难”,危急关头,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体现出医护人员崇高的职业精神。一位队员在自己的战地日记中这样写道,“夜深了,但我们仍能看到公路上来不及清理的巨石,没有塌方完的峭壁就悬在我们头顶。车子在崎岖狭窄的路上艰难的前进,余震仍不时地袭来,山上石头‘哗哗’滑落的声音也不时地传入耳里��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我们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死扶伤的决心。几名博士后在给医院的请战书里这样写道,“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青年医务工作者,面对这一艰巨困难和严峻挑战,我们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真切希望能够冲锋在前,切实实践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废墟里伤者无力的呻吟,瓦砾旁孩子痛苦的哭喊,帐篷内大量等待救治的患者,雨夜中献血群众排起的长龙,都让我们难以平静,无法沉默、不能等待!我们坚决要求到抗震救灾的前线去。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待命��”。5月14日,我院发现5例创口芽孢病人,发生气性坏疽的可能性极大,病人立即被送到隔离病房,在隔离病房内,经过感染科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所有感染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平稳。

25 推进社会公平的责任
与一般病人相比,震后伤员是属于没有足够能力来保护他们自己利益的人群,可谓“弱势病人”⑶。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优质高效完成救治任务的前提下,将有效的医疗资源公平公正地用在伤员身上。华西医院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轻伤转出,重伤转入”的双向转诊机制,使每一位伤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医护人员对伤员的救治全力以赴,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受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财富等其他条件的影响,使每个伤员平等享受卫生资源或公正分配的权利落到实处。

3 结束语

“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仍有许多重伤员正从灾区或其他医院转运而来,住院医疗压力还将持续增加并维持一段时间。目前,医护人员们正顶住压力,全力以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在全国医疗同行的支援和配合下,以崇高的职业精神和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团队战斗力,顽强拼搏,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相信,这种职业精神不仅是体现在战时,更内化为每一名医护人员的行为做事的准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4528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1
下一篇2024-03-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