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介绍几篇访问老党员后的感想,200~300个字

麻烦介绍几篇访问老党员后的感想,200~300个字,第1张

  一名老党员的活动感想

  一名老党员的活动感想

  这次党总支组织我们党员来到烈士陵园进行“缅怀先烈,不忘使命”的党员宣誓活动,

  意义十分深远。当我举起右手,朗读着每句誓言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回想49年前(1959

  年)清明节前夕,我随着普陀区委组织的新党员,来到龙华烈士陵园进行新党员宣誓活动的

  情景。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再次来到这个使人伤感动情的地方,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先烈

  们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拯救中国、拯救民族,为了推翻压在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怕抛

  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与先烈们相比,感到内疚、感到羞愧。

  新党员李庭颉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从中吸收了年轻党员身上的朝气,同时也很羡慕

  他们生长在这个伟大的好时代,这个时代为他们提供了舒展才能、创造业绩。想想自己虽已

  年逾花甲,也决不能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要无愧于先烈们所流出的鲜血和生命付出的代

  价,我要时刻牢记和珍惜先烈伟大的革命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要学习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到最后一刻。

  我们的党虽然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祖国虽然经过几代人的

  努力和几代伟人的治理,越来越昌盛,但我们***员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实现解放全人

  类的历史长河中还只是刚刚起步,我们的国家还有部分地区没有完全摆脱贫穷和落后。千里

  之行始于脚下,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经受着党新的考

  验,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员。

王瑛:女,回族,(1961年11月~2008年11月27日)王瑛,女,回族,1961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82年6月加入中国***,1982年7月参加工作。

王瑛同志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畜牧系;1982年8月至1986年3月在原巴中县畜牧局工作;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在原巴中县整党办工作;1987年5月至1994年4月在原巴中市纪委工作,历任纪委委员、信访室副主任、纪委常委;1994年5月至1997年11月在原巴中地区纪委工作,任信访室主任;1997年12月至2000年1月在中共南江县委工作,任县委常委、县直工委书记;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任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2001年3月至2002年7月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任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县总工会主席;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王瑛同志系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市第一届、第二届纪委委员。

王瑛同志生前曾先后多次荣获上级表彰:

2002年10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2003年被巴中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巴中十年创辉煌”劳动模范,被省纪委、省监察厅表彰为“办案先进个人”。

2007年1月被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

2008年11月27日,党的好女儿,领导干部的楷模--南江纪委书记王瑛同志在赴重庆治病途中,不幸逝世。

王瑛在思考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简称为“五个零”的王瑛工作法。即:建立投诉中心,为民服务零距离;召开专题听证会,干群关系零隔阂;开展“三最佳”创评,监督监察零空档;评选诚信先进,再塑形象零起点;实行投诉查结制,案件查处零搁置。

(1)独特的王瑛工作方法

通过开展“五个零”的活动,南江的投资环境大大改善,2003年以来,先后有15多个省市的50多家客商来南江投资兴业,总投资达到6个多亿。

(2)坚强的人格魅力

记者在采访王瑛书记的生前好友时,发现许多人都用一个相同的词来描述王瑛,那就是----坚强。作为王瑛的上级,巴中市纪委副书记雷超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女性,她却有着令人佩服的果断和理性;她体弱带病,却有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毅力。王瑛的坚强超乎她身边所有人的意料,朋友们因此形象地把她称为“铁骨”。

(3)对他人无尽的关爱

王瑛是一个十分具有爱心的人。在生活中,王瑛象对待亲人一样关心机关干部职工,心里更装着山区的老百姓。资助家境贫寒的黄霞上大学。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2008年11月底,当听闻王瑛书记去世的噩耗后,数名背二哥(从事搬运工作的苦力)赶赴巴中,代表数百名南江背二哥,在灵前打出“王瑛书记,一路走好”的标语,感动了无数巴中人。

======================================================================

雪山之巅铸警魂——追记四川成都大邑县交警谭东

1月11日上午,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雪山脚下的金土坡公墓寒意浓重。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静静飘落,千年雪山一片圣洁。

“冰封雪冻禁不住,唯有热血暖人间”、“军警生涯赢口碑,孝子慈父好丈夫”……一个个花圈,一副副挽联,寄托着人们的哀思,讲述着一位英灵的故事。

人民的好警察,西岭雪山的好儿子,大邑县交警大队事故预防处理中队西岭执勤组民警谭东走了。

时间定格在2009年1月5日23时45分。45岁的谭东因感冒和劳累过度突发病毒性心肌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离开了他挚爱的警察事业。

在为谭东送葬的人群中,有被他处罚过的违章驾驶员,有被他从交通事故死亡边缘救起的群众,有被他资助过的孤寡老人。遗像上,谭东警服上深蓝色的肩章,已经被西岭的风雪浸成了灰白色。他就这样把自己铭刻在了巍巍雪山之巅,铭刻在了雪山百姓的心里。

生命中的最后7天,顶着高烧连续工作

“娃娃后天就要放假回家了,张罗几个她爱吃的菜,收拾下床铺。等她回来了我们一起去买年货。”1月4日,谭东打给妻子汤静的最后一个电话,带着重重的鼻音,伴着剧烈的咳嗽。

1月5日,是谭东和搭档杨杰在西岭镇执勤3天轮岗的最后一天。和往常一样,谭东清晨6时起床,跑操,然后开车巡逻西岭雪山前后山主要干道往返近100公里。

当晚,回到执勤点宿舍的谭东感到格外疲惫。其时,他已经顶着高烧连续工作了一个星期。晚上8时刚过,谭东便沉沉睡去。这一觉,他再也没能醒来。

军人出身的谭东有着一副好身板。战友们谁也没有想到,那个每天清晨陪他们跑步、风雪中像路标一样屹立的谭东,会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世。

这场意外的告别,原因要从一周前说起。

2008年12月29日,还有两天就是新年。但对于谭东和他的西岭交警执勤组来说,这却是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西岭雪山别样风光,每到元旦春节,这里游人如织。西岭执勤组职责范围内5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车流量大,路况复杂。为保障这段旅游要道在高峰季节的安全畅通,连续4年,谭东和他的3名同事除夕夜都是在执勤点度过。

当晚,下起了小雨,山中雾气弥漫,气温只有零下5摄氏度。西岭雪山旅游开发公司员工祝林驾车回家途中,不慎在西岭镇附近的桥头冲下了河滩。当谭东和同事杨杰接到群众报警赶到现场时,从车中跌入河渠的祝林,已被湍急的河水冲出200米开外。

祝林抓住渠堤上垂落下的树根,随时可能被湍急的河水再次冲走,生命危在旦夕。

危急关头,谭东向祝林大喊:“我是警察,坚持住,我来救你!”话音未落,谭东顾不上脱掉衣服,便纵身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

水很快淹到谭东的脖子。他艰难地游到已经意识模糊的祝林身旁,将麻绳绑在其腰间,双手奋力托起他的身体……在岸上群众的协助下,经过10多分钟的努力,祝林终于被救上了岸。

回到执勤点,换下湿透的警服,谭东再次出警,处理另外一起交通事故,直到次日凌晨。

第二天早上,谭东发起了高烧。“老谭啊,铁打的身体也需要保养,你可要注意啊。”医生劝他输液住院。“组上还有年轻的同志,就让他们顶你两天班吧。”妻子劝他回家休息。

但是,谭东的心中,牵挂着百里山路的交通安全,牵挂着周围480平方公里群众的安危。“谁没个感冒发烧的,这两天山上雪好,游客正多,我怎么走得开?”打了一支退烧针,谭东回到工作岗位。

在西岭执勤点工作几年来,只要在山上值班,每到晚上9时,谭东总会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而2009年1月5日那个寒冷的夜晚,汤静没有接到那个熟悉的电话……

车毁人伤的危难时刻,托起生的希望

跪在谭东的灵堂前,西岭镇沙坪村村民任宣志夫妇久久不愿离去。

2007年11月2日,任宣志乘坐的农用车在苦胆岗一处急弯路段连人带车栽下山崖。谭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翻车处崖壁陡峭、荆棘丛生。谭东见情况危急,抓着峭壁上的树枝和草根就要往下冲。“前面不远的地方有条缓坡,您还是从那里下去吧!”闻讯赶来的村民急忙劝阻。

“哪里还来得及?!救人要紧!”说完,谭东顺着近乎垂直的峭壁爬下近百米的高崖,在谷底找到了摔成重伤的任宣志。凭借着在部队学到的医疗常识,谭东对任宣志实施简单的急救之后,与随后赶到的同事和群众一起把伤员抬出谷底。

“如果不是谭警官,我这条命早就没有了。”任宣志的脸上,那次事故留下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他的救命恩人谭东却已化作雪山的英魂。

车毁人伤的危难时刻,谭东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救援,以一份人民警察沉甸甸的责任,托起生的希望。

在西岭执勤组办公室,悬挂着一面“出警迅速,救人危难”的锦旗。3年前,出江镇下坝村村民伍泽述在天宫庙路段骑摩托车同一辆货车迎面相撞,生命垂危。是率先赶到的谭东果断地把他口中的污血污物清除,不断按压胸部,打电话叫救护车,才把伍泽述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小时,谭东收到一条不知名的群众发来的求助短信:“老谭,地震了,西岭雪山有人受伤了,麻烦你喊个救护车来!”谭东立即出发,冒着飞石、滑坡,将地震时从脚手架上摔下来的两名重伤员及时送往医院。

“他这个人,心里总是装着群众的安危,却唯独没有自己。”一次次在抢救伤员现场的不期而遇,让西岭镇卫生院院长熊东树结识了谭东。

一个个奋不顾身救人的场景,熊东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敬佩之余,又常常为他担心。私下闲谈,总免不了几句劝诫。

“谭哥,你年纪也不小了,一定要注意身体。下次救人可别再这么拼命了。”

谭东每每报以相同的回答:“这种时候,时间就是生命。除了第一时间把人救出来送到医院,别的还能想到啥子?”

艰苦环境坚守4年多,让危险山路变“平安大道”

距西岭雪山景区20公里的交警西岭执勤点驻地,设施简陋,条件艰苦。

执勤点用房,是上世纪60年代一座水电站遗留下来的废弃院落。民警住宿的平房下面,就是电站引水暗渠。西岭雪山的雪水从暗渠哗哗流过,房间里四面透风,阴冷潮湿。执勤组的4名民警,三天一换岗,72小时驻守山上。一年下来,工作时长超出常人近一倍。

谭东在西岭执勤点坚守了4年零5个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记录着这位一心为民的好警官的点点滴滴。

2004年7月,谭东调任西岭执勤组组长。上山第一天,他带来一根20米长的麻绳。

谭东说:“这里弯多路险,咱们拖个车、救个人,总会用得上这东西。”至今,这根麻绳已挽救了至少5条生命。

执勤点民警陈治江的警车上,时常放着一摞新的驾照塑料封套,这是他几年来随谭东出警执勤养成的习惯。只要检查证件时发现有司机证照套磨损严重,他们就主动帮司机换上新的。

陈治江噙泪回忆:“那个时候,谭哥常说,咱们举手之劳,方便群众,大家亲切话一说,听了心里都受用。”

谭东和他的交警执勤组为保障旅游要道的安全畅通,付出了许多心血。

2007年隆冬的一个雨雪天,在大双路39公里处,先后有3辆大巴车因路面结冰打滑悬空,险些坠落山崖。谭东和他的同事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安装安全防护设施。在谭东的建议下,花水湾和西岭雪山沿途的危险路段修建了50多公里长的波形护栏和水泥护墩。

“我们出车早,但谭警官比我们更早,看到他开着警车在路上巡逻,我心里就踏实。”驾驶员张洪林说。到西岭工作4年多,谭东在当地群众和驾驶员当中有口皆碑。

每年冬天第一场雪过后,谭东会把早上起床的时间提前一个小时。6时一过,他就开车上山巡查通往滑雪场20多公里的道路状况。连续4年的坚持和执着,让这条冬季常有暗冰和积雪的危险山路被人赞誉为“平安大道”。

2008年1月26日,西岭雪山景区内,40多公里的道路全部结冰,索道断电停运,近千辆汽车受阻,近4000名游客滞留雪山。谭东顶着高烧,与西岭执勤组在零下10摄氏度的山路上连续奋战三昼夜,徒步将被困滑雪场的600多名游客带出山门,再用3辆警车一趟趟地将被困游客转运至山下12公里开外的安全地带。3天时间,谭东没有吃过一口热饭菜。

西岭雪山旅游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周正璋动情地说:“谭东那不是在执法,而是在为大家想办法,为我们排忧解难。”

2004年7月以来,谭东和他的执勤组处理各类交通事故1000余起,纠正各类交通违法35万余件,第一时间抢救各类车祸伤员100多人。没有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没有发生一起群众投诉,交通事故数量逐年下降。

谭东常对同事说:“我们既然来上班,就要认真负责,就要少死一个人、少发生一次交通事故,让老百姓少受点损失。”

谭东,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用辛勤和汗水给景区游客筑起了一道安全的屏障。

“心中无群众,不配当民警”(短评)

平凡的交警岗位,因为谭东一颗炽热的心而变得耀眼。

连续几天的采访中,我们走过谭东日夜巡查的崎岖山路,倾听百姓的噙泪诉说,体悟谭东对人民群众的一片深情。

谭东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他是带着对群众的一腔热忱,抱着感恩社会的一片赤诚去工作的。从警10年,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人民公安“亲民、爱民、为民”的庄严承诺,也诠释了伟大出于平凡的真谛。

夕阳西下,谭东翻田坎、串门户,把关怀送到群众家中;游人如织,谭东顶烈日、踏积雪,把安全和服务带进景区;年复一年,谭东巡线路、保平安,数年如一日地兑现着“心中无群众,不配当民警”的誓言。他与群众的那份情,热乎乎,沉甸甸,这一段警民鱼水深情,早已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血脉相连。

雪山低头悼忠骨,碧水呜咽送英雄。谭东匆匆走了,把无数的遗憾留给了家人,但无愧于闪亮的警徽、无愧于鲜红的党旗,他用生命把忠诚写在了雪山之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417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8
下一篇2024-02-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