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基本特征: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
根源: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具体原因:对方道德水平不高;争取资源利益;落差、心理不平衡;故意恶心……等。
人群范围:常见于亲戚、朋友、周边陌生人之间。
具体要素表现:亲情、孝道、对你好的善意、朋友标准、公共美德、个人付出回报不对等、个人愿望喜好、同辈群体对比(类似邻居家的父母、孩子)、假装弱势群体(小孩、老人、孕妇、残疾)、用集体利益(公共善)压制个体、用社会恶的反例压迫对方。
道德绑架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插队,吐痰,乞讨的要钱,这类行为本身道德低下,人们本能会拒绝,但他们会以“急事儿”“弱势群体”“公德心”“别人都这样”等反驳,插队这个事,其实可大可小,大的话就是它侵犯的不是你个人的权利,而是集体的权利,道德就这个时候,就应该站出来,把不道德揪出来,公示于人。
道德绑架的两种界定:
一、如果对方道德水平低下,行为上触碰了道德底线,违背了道德标准(比如破坏公物,殴打老人欺负弱小,公共场合抽烟,违法行为等),损害了他人利益,这时候正义的人们应该理直气壮用道德批判、审判他,这种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捍卫道德,让正义发光。
二、如果对方在道德标准范围之内,没有违背法律,也不损害他人利益或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的不作为,可以被理解和接纳(比如不让座、不下水救人等),但是应该在自我良心上受到谴责。
道德绑架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用正义、道德、集体的力量“压制”个体,他的出发点无论对错,代表的都是正义的大多数,所以,一般个体在正面反驳时比较困难,只能默认、忍气吞声,进而失去辩解的机会和期望。
认清道德和道德绑架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修养,它是对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不同于并高于法律,它本身不具备“责任”“义务”的属性,它只是一种评价标准,更多用来自律他律,不像法律一样具有审判功能和强制性质。在不违背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道德不必提供任何“义务”,不用担负任何“责任”,妄图用道德要求对方做点什么,犯了逻辑错误:道德是评判的,不是用来做点什么的。
道德绑架的几种混乱逻辑——
1,强制一种因果关系,即道德就是义务,你就应该去做,去执行。
2,用集体给人套上一层枷锁,这样就成了多数人对付少数人,而被绑架者往往会有口难辩。
3,扣上罪恶或不道德的帽子,绑架者往往会利用这点,给当事人扣上“你这个人很坏,没道德,没素质,没同情心”等帽子。
那些擅长道德绑架的人对于不让座者或落水不救者,其态度就是:你不让座就是没道德,就是个大恶人,就应该受到集体的批判和社会的惩罚。其实每个人都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遵守道德或社会公德,让我们气愤的是那些拿道德做挡箭牌,攻击别人人格绑架别人道德的人。他们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可耻可恨。
如何应对道德绑架?
1,转移矛盾
比如,不想让座可以装睡,可以拿行李做武装,这些是逃避战术。如果有人问,你咋不让座?我会反击说:整车该让座的人那么多,干嘛让我让?把矛盾转到整车人,以整体压制对方。还有就是父母逼婚,这种事父母往往会有孝道压制,干涉子女情感生活,如果你直接拒绝就会被认为是不孝,这种情况应该把矛盾点转移掉,不要纠结于孝顺与否,结婚与否与孝顺没有必然逻辑,只要绕过孝顺这个矛盾,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再有就是朋友借钱(这个话题,哲学诗画一想到就一肚子苦水,算了,还是不说了)
2,直接反驳
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想成好人,那是很愚蠢的。对待道德绑架和恶意攻击,你要学会说no,最好是当场严词拒绝,然后绝地反击,拿犀利的语言和事实的铁证暴击对方,当场戳穿对方的那点伎俩,让他不攻自破的同时,还能使其感到无地自容,害怕你(有些人就得给点教训,不然他的欺软怕硬的性格就会冒出)。
比如,有些人插队,你说他时他反而说有急事,这种情况你就可以直接反驳说,大家都很忙谁不急呀!再比如,过年时有些亲戚总爱打听你的收入,你就可以直接说,最近闲着呢,没上班,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反问他或她:你有自己的追求或喜欢的事吗?如果他(她)说有,话题就岔开了,如果他(她)说没,那就给他(她)讲讲理想或梦想是什么样的。
3,条件限制
有些情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单线问题,答案只有是与否,这时候可以尝试条件限制法。就是在是与否之外加上限定条件,看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替代性、限制性,具体做法是:我不马上回答,先给这个问题限制一些条件,满足为是,不满足为否,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目的是为了抢先占领道德制高点。
比如,你正在充电,对方跟你借数据线,此情景,只有借与不借两种。不借对方说你小气,借吧,不知道对方啥时候还,如果提前要回来,对方仍可能说你小气,这时就要进行条件限制,以便有效遏制道德绑架。比如告诉他,我可以借给你,但只能借20分钟,或者让你充20%的电,能用就行等等。条件提前给他限制好,让他先有心理预期,有了这些,后续就会变得简单。
看完了以上,你认清道德绑架了吗?以后遇到道德绑架,你知道如何应对了吗?欢迎后台一起留言,探讨。
当众求婚或者表白,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劫持的,在众人面前施加压力,特别对于善良的姑娘来说,突如其来的事儿来不及充分思考与准备,一方面又顾及男方面子,当下就答应了。除非双方相当有默契,否则这种方式很尴尬的,特别要警惕隐藏在男方下那种潜意识的操控欲。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恋爱中的道德绑架:
1、“男生就应该给女生花钱”。
2、“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3、“男人一定要浪漫,女人一定要温柔”。
扩展资料:
不要让情绪控制理智,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无理取闹伤害爱你的人,去珍惜那个让你相信世界美好的人。其实,拥有甜甜的恋爱可以很简单。或许对方没有按你想要的方式去爱你,但是他在用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宠你。
可能理性上知道要彼此理解,互相沟通,但是在有情绪的时候,就很容易对对方进行道德绑架。道德是约束自己的,而不是评判他人的。别人只是跟你的打开方式不一样,说不定有自己的苦衷。
如果没有十足的准备,我认为这样的表白方式是对对方的一种不尊重。
现在男生为了能够追求女生,可以说是使劲各种方法,但是大部分女孩子都非常喜欢浪漫的爱情,在恋爱的过程中,如果男生能够给心爱的女生足够的浪漫,他们会对这个男生拥有非常多的好感,但如果在恋爱的过程中男生所制造出的一些场景让女生感到尴尬,那么这名男生带女生心中的地位就会有所下降。
男子手舞足蹈在街上表白。
广西一位小伙与女朋友在商场逛完街之后,刚走出商场的大门,他就抱着一束99朵花,并且放下手中的手提袋,原地转了一个圈,就单膝跪地向女生表白。一开始女生并没有任何的举动,后来该男子直接双腿跪在地下等待女子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女生并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而且有一点在紧张发抖的状态,此时该女子感到非常的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最后为了缓解这种尴尬气氛,女子接过玫瑰花,两人一前一后的离开。
这样的表白方式过于仓促。
知情人介绍这对情侣目前正处于相互了解的阶段,而且刚刚认识的时间并不长,该男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女子表白,而且方法有点过于简单,如果真的是喜欢对方应当采取一种隆重的方法。
有点不尊重对方。
很多在公共场合向对方表达爱意的求婚,认为都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但这种众人睽睽之下,女生同意也不是,拒绝也不好,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似乎存在一种道德绑架的感觉。虽然说男生想在大家的证明之下向女生表白,但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一定非要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对其表白。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基本特征为: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根源在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具体原因大致包括:对方道德水平不高;争取资源利益;落差、心理不平衡;故意恶心。
道德绑架应用场景广泛,常见于亲戚、朋友、陌生人之间,现实场景和网络(暴力)都可以应用。所用的“道德标准”无非亲情、孝道、对你好的善意、朋友标准、公共美德、个人付出回报不对等、个人愿望、同辈群体对比(类似邻居家的父母、孩子)、假装弱势群体(小孩、老人、孕妇、残疾)、用集体利益(公共善)压制个体、用社会恶的反例压迫对方等。
上述场景基本出现在个体对个体情境中,基本以言语“攻击”为主,每种类型都可以对应大量实例,这里不做详解。还有一种行动“攻击”需要注意,比如插队,吐痰,乞讨的要钱,这类行为本身道德低下,人们本能会拒绝,但他们会以“急事儿”“弱势群体”“公德心”等反驳,对方插队,侵犯的不是你个人的权利,而是集体的权利,道德在这时候才会审判对方。所以,以大义侵犯(绑架)个人私域时,我们很难辩驳(别人教育你不要抽烟、看片、撸等个人习惯时),个人侵犯公域(集体权益)时我们才敢理直气壮指责对方。
所以,我们需要界定道德绑架或审判的基本前提:一、如果对方道德水平确实低下,表现上触碰道德底线,行为上违背道德标准(比如破坏公物,殴打老人欺负弱小,公共场合抽烟,违法行为等),损害了他人利益,这时候正义的人们应该理直气壮用道德批判、审判他,这时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捍卫道德。二、如果对方在道德标准范围之内,在不违背法律,不损害他人利益或保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的不作为,可以被理解和接纳(不让座、不下水救人等)。
我们道德绑架的基本在于对方的不作为,用道义道德大善的理由“期望”或“胁迫”或“抱怨”他应该做,让对方履行某种“义务”。很多人面对这种场景百口莫辩,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道德绑架的厉害之处。它的威力在于用正义、道德、集体的力量“压制”个体,对方的出发点是对的,代表的是正义的大多数,正面反驳比较困难,只能默认、拒绝、狡辩,形式上、气势上、道德上怎么都会“输”。
如果我们能找到道德绑架的“弱点”,攻击其七寸,它便不再凶残。道德是一种修养,它是对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不同于并高于法律,它本身不具备“责任”“义务”的属性,它只是一种评价标准,更多用来自律他律,不像法律一样具有审判功能。在不违背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道德不必提供任何“义务”,不用担负任何“责任”,妄图用道德要求对方做点什么,犯了逻辑错误:道德是评判的,不是用来做点什么的。道德绑架本质上利用的就是这种混乱逻辑—— 强制一种因果关系(道德=义务)+用集体套上一层枷锁(多数人对付少数人)+扣上恶的帽子(你这个人很坏没道德)。
我不让座,你可以用公德(尊老爱幼)评判我,我也可以用道德评判自己,但如果你用道德绑架我,试图达到某种目的,那你拿“道德”为工具谋取私利的行为恰好是“不道德”的行为,更是没逻辑的行为。如果你讲道德,干嘛用“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干嘛用一个评价标准,要来某种利益?按照这种逻辑:你老,所以你得给我钱。这不是混蛋逻辑是什么?!你老是评价标准,给我钱是行为要求,二者不搭嘎的,同理,道德的尊老爱幼和是否让座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任何其他都没关系。
其实每个人都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遵守道德的,我们气愤的是那些拿道德为武器,攻击别人谋取私利的人。他们的行为其实很矛盾,他们拿大公无私的道德为武器,落脚点却是自私自利的自我道德,明显是以公德谋私德,以公利谋私利的小人心态。对付这种人,要严正指明他的逻辑错误,告诉对方,不违法不害人情况下,个人没任何责任义务去做某事,做是情分不做是本分,你可以要饭要钱,要来的是利益,不是道德,试图靠道德要东西的人,道德修养一般不够,动机高尚,手段错误,该回去学学思想品德了。
应对道德绑架,我们简单提出几种对策:
一、直接反驳法: 曾经有一篇文章《如果你胆子够肥,我教你一句话噎死蠢亲戚》,里面举了不少例子用暴力方法恶心对方,这不是简单拒绝,而是用语言恶心对方。其实你有拒绝对方的可能性时,对方才用道德绑架来“对付”你,这时你可以严词拒绝,也可以反击讽刺。例如:“哎哟,当时我都劝你跟你表哥一样留在本地工作,找一份稳定的铁饭碗。你自己不听我的话,你看你现在把自己搞得多惨!”“大姨您别担心,我不图赚太多钱,就是趁着我年轻多出去见见世面;不然我怕留在这里等年纪跟您一样大了,就会变成见识短浅、鼠目寸光,去别人家里做客还要说三道四的老女人,那就太可怕太丢脸了!”
二、转移矛盾法: 对方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从心态来说,对方把你当成弱势群体,试图用道德、集体等不容反驳的外力给你施压,这时可以把矛盾转移出去,祸水东引,转嫁危机。比如某人想约整个宿舍去上网,其中一个人说小陈去我就去(他把矛盾转移给了小陈,小陈成了焦点,关键人物,用宿舍集体力量来压他);这时小陈可以有各种借口转移矛盾,比如:我也想去,但是我有点小事儿先去处理,你们先去,我忙完再说……这把矛盾转移到小事儿上。或转移到人物上,比如去找老师,约女票。要么用他们的逻辑推到下一个人身上,比如,隔壁谁谁谁在呢,他肯定想上网,得叫上他,于是矛盾点变成隔壁那个人身上了。
让座也是同样道理,不想让座可以装睡,可以拿行李做武装,这些是逃避战术。如果有人问,你咋不让座?我会反击说:整车该让座的人那么多,干嘛让我让?把矛盾转到整车人,以整体压制对方。在面临类似问题时,我们一般认为这是二元对立的问题,非此即彼,固化了问题,没打开思路发散思维,其实应该从多视角多维度思考,破解这种逻辑错误题。对方用道德绑架试图要挟你,你可以反击,可以转移,可以合作。对方把矛头指向你,你应该马上提醒对方,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你没资格指责,然后思考拒绝方法或矛盾转移法,或合作方法。要想到把矛盾推到对方,推到他处,消灭问题,稳坐钓鱼台(中间法则)忽略问题,解决问题……等N种办法。
比较难解决的经典问题属于父母逼婚及朋友帮忙(注意:帮穷不帮懒不帮贪)。前者用孝道压制,干涉子女情感生活,这种情况应该把矛盾点转移,不要纠结孝顺与否,结婚与否与孝顺没有必然逻辑,只要绕过这个矛盾,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朋友帮忙以借钱为最,借与不借都很麻烦,对方以朋友为武器逼迫你,这时你可以选择几种策略,首先矛盾点不是朋友,是不是朋友和借钱与否没关系,然后可以反客为主,向对方借钱,或矛盾转移说其他人跟你借了钱,借对方之手可以让他去要,或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问题,比如帮对方想办法借到钱,可以让他找其他朋友,可以把放高利贷的名片给他,可以探讨套现网络借贷等,问题的焦点和矛盾就转移了。
三、条件限制法: 有些情境是个体对个体的二元问题,答案只有是与否,这时候可以尝试条件限制法。比如,你正在充电,对方跟你借充电宝,情境很简单,只有借与不借两种答案。不借对方说你小气,借吧,不知道对方啥时候还,如果提前要回来,对方仍可能说你小气,这种情况下进行条件限制可以有效遏制道德绑架。比如:告诉他,你在充电,你只充了20%,我可以借给你,我手机可以待机20分钟,可以让你充20分钟,或让你充20%的电等等。条件提前给他限制好,让他先有心理预期,后续就相对简单,在火车上让座也是如此。
在分析类似问题时,可以在是非之外加上限定条件,看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替代性、限制性,具体思路是:我不马上回答,先给这个问题限制一些条件,满足为是,不满足为否,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要么居中墙头坐,不表态。权衡利弊要害,摆事实讲道理,先占住道德制高点,在理论上、事实上、情分上都占先机。其实很多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或利益不均衡,最后弄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以个人情况或大的道义做评判,忽略基本事实是不公允的,一旦信息对称或有前提条件,道德绑架将不再成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