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山歌

壮族山歌,第1张

  古老而神秘的壮族山歌

  民歌是由人民大众自作自唱的歌,在流传过程中口口相传,自生自灭,经众人不断地修改而不断完善。从而世代相传 , 流传下来的大多是精华。

  远古的呼唤 : 中国民歌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当然,呐喊并不能算是歌 , 但从那开始就孕育着民歌的种子。比较算真正义意上的民歌应该是从原始社会中的祭祀活动开始的。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 , 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 , 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 , 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

  美丽的传说 : 我国各少数民族关于民歌的传说很多。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 , 起源非常久远。是中国民歌中体现集体性的典型代表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民歌的起源的踪迹。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 歌圩。

  深遂的根源 : 近年来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古代歌圩很好可能起源于对图腾、天神的祭祀仪式,特别是和仪式中体现生殖崇拜的歌舞有密切关系。宋时,汉文典籍就有了关于歌圩的记载: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写道: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书中强调了“自撰”二字,这正是对歌的特征。卷十《飞驼》载:“上巳日 ( 农历三月三 ) ,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定。”直到今天,“三月三”仍是壮族最大的节日。

  历史的熔炉 : 沧海桑田的历史使中国民歌历尽风霜 , 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 , 自生自灭。任你风霜雨雪 , 燎原大火 , 但终于还是能大片保存了下来。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 , 民歌始终是人民的心声 , 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痛苦 , 是一种精神的依托与归附。民歌也是符合优胜劣汰原则的。好的民歌 , 世代传唱 , 婉如醇酒 , 愈久弥香。一些不是很好甚至是下流的歌 , 虽然在某些时候有某些人传唱 , 但终将会被人民所摒弃。比如 , 曹禺的话剧《日出》中有一首名为《叫声小亲亲》的歌 , 是嫖客所唱 , 用和《无锡景》相同的一个调子。到了今天 , 《无锡景》仍深受人民群众所钟爱 , 而《叫声小亲亲》被淘汰则是一种必然。如果不是曹禺先生当年为写戏剧亲自到妓院观察生活的话 , 我们今天可能就不知道有这么一首歌了。然而 , 也有许许多多的民歌由于种种原因而失传 , 包括很多优秀的。汉乐府诗就是从民歌采来的 , 然而现在多是只留下诗而见不到歌了。同样的 , 很多词牌、曲牌也源于民歌 , 但现在还能以原来方式唱的恐怕极少了。民歌被转化成另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了下来。中国民歌就是这样经过历史熔炉的冶炼 , 比精钢还精 , 比真金还真 , 世代相传 , 百唱不厌 , 长传不衰!

  广西是歌海,构成歌海的成份包括壮歌和汉歌也包括:苗,瑶,侗仫佬等十多个民族的山歌虽说地域文化,和风格各有千秋,共同的特点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歌美语言,都是令人陶醉的

  遗憾的是 因为总总原因,山歌和其它民间曲艺一样被封杀了十年,十年的断层使很多山歌精品,极品失传十年的断层,使青年歌手对规范山歌的韵脚和格律有些模糊我走过许多网站,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年轻歌手进一步了解山歌创作手法,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山歌的格式

  广西山歌(这里只讲汉歌)的韵律和竹枝词,七绝基本一样,七言四句所不同的是格律不受限制韵律按桂柳方言,放的也比较宽再说山歌一般都口头创作的是用嘴巴唱出来的正如一首山歌中唱的

  山泉不用锄头开,白云不用剪刀裁

  山歌不用笔来写,舌头一拐就出来

  广西山歌的韵律是: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的末字用平声韵第三句一定用仄声可不入韵也可入韵这是从唐代以来就约定俗成了的例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平"是平声,第二句末字"声"和第四句末字"晴"都是平声,第三句末字"雨"是仄声由此可见山歌就是竹枝和七绝的根好的山歌就是竹枝词,好的竹枝词就是七绝

  这是山歌的一般法则,但其中也有通融变易的地方即首句可入仄声韵,若不入韵一定要用仄声如:

  摘把麦芯编草帽,手编草帽脸发烧

  猫咪也懂妹心意,坐在一旁羞猫猫

  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帽"是仄声韵,第二句"烧"和第四句"猫"是平声地三句"意"是仄声再如:

  当初连妹妹还小,如今哥老不当时

  蜘蛛织网竹筒内,竹节隔断两头丝

  这首歌首句末字"小"不入韵一定要用仄声如用:"当初连妹妹小多'就不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第一句入韵可平可仄不入韵一定用仄声第二句末字一定是平声,第三句末字一定是仄声,第四句末字一定是平声这才是规范的山歌韵脚否则就会变成顺口溜了例如:

  阿哥好来阿哥好,阿哥人才帅呆了

  文质彬彬懂礼貌,哪个嫁他有得搞

  这四句歌词都是仄声韵,歌手没法唱,只能算是顺口溜了还有一种三字头的山歌,韵脚和上面的一样我就不多言了

  山歌的句式:山歌的句式是2-2-3式即:

  清早,牵牛,去犁田,犁田,犁到,田中间。

  见妹,打伞,田边过,黄牛,挨打,几多鞭?

广西三月三山歌对唱歌词如下:

三月三日唱山歌,我来唱喽你来合,壮族的姑娘歌喉美,山歌一唱满山响,三月三日唱山歌,我来唱喽你来合,壮族的小伙子歌喉亮,山歌响起幸福长,比比谁人唱的高,快乐笑容映脸庞,歌声绕着那山谷跑,一浪更比一浪高,比比谁人唱的妙,愉悦的笑声冲云霄,小伙子壮来姑娘俏,壮家儿女都是百灵鸟。

山下三峰苍苍,旱地晴空翠竹。青峰拔地攒翠庭,映水彩睛红锦。太阳中午的时辰,山里的苍蝇少声鸣。河流上快乐齐叝吟,山谷中春色芬芳。泉水潺潺滴滴,天空里飞舞翩翩。三月三日欢唱山歌,欢歌笑语相娱乐。

三月三的介绍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8年10月10日,由武鸣区文化馆申报的“三月三”歌圩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100。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主要流传在武鸣区东部罗波镇、两江镇、陆斡镇、马头镇以及武鸣区西部的锣圩镇、灵马镇。

以上内容参考-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可以尾驳尾对唱,也可各唱各的,但内容要相关,不能走题。

对山歌,源于广西是壮族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有男女个人对唱和男女群体对唱等形式。对于山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爱情理想为主题。山歌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旋盘旋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对山歌也要有一定的规矩,在野外对山歌必须首先问明对方姓名、婚否、家庭情况等。对歌者更需保持一定距离,以能听清歌声为度。在屋里对歌,不唱深交歌,开始时首先要热情赞颂主家、然后才唱其他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50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3
下一篇2024-02-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