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隆索的“力压”贝莱林的头球有没有犯规

阿隆索的“力压”贝莱林的头球有没有犯规,第1张

就回放来看,

阿隆索并不算犯规

1 “这球在英超不算犯规”———孔蒂

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这球本身有没有“犯规”,孔蒂的言论背后是“这球即使本身犯规了,在英超也不判” 。 而他却又没有出来承认“这球确实犯规了”。这样的混淆视听,偷换概念的言论,部分球迷听了会觉得“没毛病”,但是我希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球迷可以仔细想想。我不想讨论这种“犯规”在这个联赛是否“available”,而是只讨论“是否犯规”。

2 “即使犯规又如何,那减去1球也是切尔西2-1阿森纳,还是我们切尔西赢”———部分切尔西球迷。我不想讨论这个进球“判有效或者无效”对于当时比赛的走势,也不想说出“贝莱林因此离场了,不然阿森纳很可能不会输”这样的话。这两种假设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解释犯规与否。

3此外,回访中可以清晰看到阿隆索从起跳到最高点时争顶,手都是“架着”的,看下贝莱林,起跳前手向上,但是为了跳到最高点,手最后会向下,如果这个球贝莱林像阿隆索那样手肘一直“架着”顶到对方头部,也是贝莱林犯规,点球。

首先从战术角度分析,英超的节奏快是由英超本身的传统打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英式打法”决定的。传统的英式打法追求高强度的压迫和反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式打法和传统的荷兰足球有极大的相通之处,这可能和很多球迷的观点有很大出入,因为我们现在常常把传控足球和荷兰足球近乎等同。但事实上,传统的以“米歇尔斯主义”为代表的荷兰足球并不热衷于传控,压迫和快速高位的反击才是荷兰人的信仰。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英式打法和荷兰足球在压迫的理念上是吻合的。而这样的理念之下,近乎疯狂而又有序的跑动压迫和追求快速而不计成功率的向前反击就会大量出现。

非竞技因素:英超的转播镜头相对其他联赛,位置更低,范围更小,并且经常切换到近景的景别上,球员的动作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相对来说西甲、德甲的机位更高,镜头范围更大的同时球员的技术动作就不太清晰了,而我们在上文说过,球员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也是节奏快慢的关键之一。

其次,英超的有些球场相对来说较为窄小。2012年英超曾试图统一球场尺寸。规则K21明确写道:“除非得到其他19家俱乐部的允许,所有英超球队的主场大小必须是长105米宽68米。”但是紧跟着的一个条款是:“可以允许球场建筑原因而无法遵守规则K21的情况。”

于是这条略显鸡肋的K21导致的结果就是只有阿森纳、曼市双雄等十家俱乐部满足了球场要求,热刺的白鹿巷球场长100米宽67米,而更小的斯托克城的不列颠尼亚球场和女王公园巡游者的洛夫特斯路球场都只有长100米宽60米。虽然差别不大,但是相对于更加偏爱于长传进攻的英超来说,球场纵深空间的缩短无疑更加惹人喜爱,而对于球迷来说,更短的球场也的确加强了快节奏的感官体验。

此外,相比于带跑道的体育场,专业的足球场让观众席距离球员更近,空间的压迫感和球迷的疯狂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我们感觉英超看起来更快。

第三,英超的裁判吹罚尺度相对较松,而宽松的吹罚尺度必然会使比赛的流畅度更高,球迷对比赛的节奏感受也会更强烈。就比如我们在D站看视频从来就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打断你,但是如果隔三差五地给你加一些只有会员才能跳过的广告,那无论多好的视频恐怕都会感觉打了折扣。

总而言之,传统的英式打法决定了英超更快的比赛节奏,再加上更低的镜头、较小的球场以及宽松的判罚尺度,这种快节奏的感官冲击就更加强烈。虽然最近几年,更多拉丁裔球员的涌入使得英超技术流的趋势愈加明显,但是对于传统长传高调打法根深蒂固的英超来说,快速的球员和高节奏的攻防转换依然是英超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之一。

1配置与进攻模式

由季初开始,阿森纳进攻节奏缓慢、球员跑位支援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今场亦不例外,所以不在此再三阐述。其实阿尔特塔在上一轮欧联赛事的配置上稍作改变,将其中一名中场推前,使中路多了一个传球选择,球员可即时起脚射门,或引来守卫的目光甚至包夹,这样更容易制造对方的防守漏洞,使其余队友可以切入以及在危险地带接应传球。另外两边后卫的进攻参与度受到一定限制,较少压入禁区,以便失去控球时可更快跑回后场防守。

可是小编一直不了理解是今仗继续将两名中场放在中后场位置,阿尔特塔让基兰·蒂尔尼和埃克托·贝莱林作正选,却要给予这两位自主进攻能力不突出的球员过多的进攻球权和发挥空间,这么做牺牲了布卡约·萨卡和威廉在中前场的进攻机会,同时左右边后卫却没有能力带球杀出重围,当遇到对方上前防守只能交回后方队友。事实上,这一对边后卫球员更强大的武器,应是他们在无球状态利用速度向前奔跑制造后上助攻的能力。事实上布卡约·萨卡和威廉乐于与队友配合,且传球能力不俗,但纵观全场,如此的画面近乎没有出现过。

阿森纳在这场北伦敦德比交出了44次传中球,刷新了今季英超传中次数最多的记录。但是传中数量的多少并不是问题,关键是看不出有什么效果。简单而言就是传中球的使用方法,例如冠军级球队像是利物浦和拜仁也会使用传中,当是对手防线稍微压前时,几名进攻球员会同时冲向禁区,传球的落点大多在守卫的身后,或所谓"盲眼位",这样更容易导致守卫判断错误。反观阿森纳的用法,进攻球员缺乏冲前的动作,热刺后防大多不用移位并在原地跳顶,加上身高优势,防守难度大大降低,故44次传中球内只有4次成功造成射门。

2托马斯·帕尔泰和亚历山大·拉卡泽特的影响力、奥巴梅扬哑火

托马斯·帕尔泰伤愈复出的第一场比赛,明显状态不在最佳水平,但他带给阿森纳的战术价值仍然存在。首先在由攻转守方面,托马斯·帕尔泰的预判、上前拦截及回追速度,有力阻止对方展开反击或拖慢其速度。其次在组织上,托马斯·帕尔泰仍保留住西甲球员拥有的短传细腻度,多次在窄小空间中传球给身前的亚历山大·拉卡泽特,令球队可在中路发动攻势,这正是阿森纳于此时此刻所需要的。

亚历山大·拉卡泽特可说是本场比赛的唯一亮点,过去两场欧联小组赛,已让他担任十号位,给予他足够熟悉这角色的机会。其于中前场的护球能力可发挥支点的作用,更重要是其用球冷静且能维持一定的传球素质,这是前场发电机所必须的能力,也是今仗阿森纳唯一一个拥有创造机会、令攻势延续下去的进攻球员。

全场触球只有23次的奥巴梅扬,自从由左翼改为担任正前锋,又再暴露了他的弱点,背身和突破能力平平,较依赖队友供应。近几仗表现欠突出的他,其实在这场比赛中并非没有射门机会,或许是触球次数太少,陷入进球荒所造成的信心问题,使奥巴梅扬于近来的比赛中单对单面对防守球时员,都显得急于进球而勉强起脚,或动作及反应不够快,而被守卫截下皮球。在球迷陷入低潮期,这名阿森纳队长需要多少时间才可重拾状态和信心,实在令人担心。

3总结

在改变阵型后,阿森纳的进攻问题已在短短几场内浮现,阿尔特塔并非没有作出改变,收起乔·威洛克,取而代之的是亚历山大·拉卡泽特,后者带来的正面影响反映了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不过在配置与进攻模式的变动甚少,特别在左右两边后卫和中场中的使用,使基兰·蒂尔尼及埃克托·贝莱林成为进攻上的毒瘤。阿尔特塔在改变战术配置和踢法的反应迟缓,以及球队战绩没有太大起色,消费了球迷对他的信任和耐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040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0
下一篇2024-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