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免,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
戏声在前院中响了起来,台下的人不多,但是井井有序。
这是上海滩著名的戏曲之一——《贵妃醉酒》,唱贵妃戏的是上海滩的著名人物——唐秦。
唐秦这人是个男子,来历不明,但生的明艳,深得这一片管辖区日兵长官的欢心,谁见了他都要称上一句“唐公子”。
自从唐秦成为上海滩的知名人物后,就很少再上戏台了,就近几年来说,他上戏台唱戏,不过五次,这五次都是为了日本人。
唐秦唱完了戏,便下了台,到了后院,这个后院是他住的地方,他的侍从阿福便在后院门口等候着。
阿福见了唐秦,递过去了一块布,供唐秦擦汗,然后凑到唐秦耳旁说:“公子,那醒了。”
唐秦听了,眼眸中的水波微微流转,朝着那间房过去,但走到一半时,又转过了身,递给阿福一枚玉佩:“阿福,你去吧,他此时怕是不会见我。”
说完,便走了。
不久,阿福回来了:“公子,他走了,你给的那枚玉佩,被他给摔碎了。”
唐秦轻叹:“罢了……”
在日本开始屠杀南京时,唐秦又上了戏台,应大藤野君的要求,为大日本人帝国庆贺。
在上戏台时,唐秦向着南方看了一眼。
第二天,梨园中的事被人千传万传,唐秦在唱戏途中,拿枪杀了大藤野君,唐秦也被那群日本士兵杀了。
同时,在上海滩的最南方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了阿福的身影,他找到了那个让唐秦心心念念的人:“江桓,你可知?
自公子选择这条路开始,
便没有想过活着回来,
他或许已经放下了一切,
却始终挂念着你。”
……
『完』
(不喜,勿喷)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句话:仅一夜之间,我的心判若两人。他自人山人海中来,原来只为给我一场空欢喜。你来时携风带雨,我无处可避。你走时乱了四季,我久病难医。《骆驼祥子》里有一段话: “这世间的真话本就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可后来有了胭脂, 便分不清是真情还是假意。
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姑娘有心事?"书生抿嘴品茶问到。
少女:"公子与城东唐公子可是熟识?"
书生:"世交。"
少女:"那下次你与他一起来吧。"
书生:"他不喜品茶。"
少女:"没关系,那他喜欢什么,我可以慢慢学。"
书生:"我其实也不喜品茶。"
少女:"说谎,那你每天早晨都跑我这茶铺干嘛。"
书生:“品人。”
姑娘:“何人?”
书生:“姑娘你。小生不才,只见一面便已倾心于姑娘。”
姑娘:“可我早已倾心唐公子。”
书生:“无妨,等姑娘不再倾心。”
姑娘:“可能千年万年。”
书生:“那便千年万年。”
有些意境,大抵如此,我也很喜欢这首歌,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我愿与君相知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 ;卓文君〈白头吟〉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之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生〈千秋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题》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
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国;梁启超
几次细思量
情愿相思苦! 胡适〈生查子〉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杨修《玉楼春》
哎!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古人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相见欢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鹊桥仙宋秦观
织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唐顺之 轶事典故
掷笔毙刺客
唐顺之在扫荡倭寇的战斗中,因为他用兵如神,再加上他武艺超人,他的队伍把倭寇杀得落花流水。倭寇听到唐顺之,就失魂落魄。倭寇的头子对唐顺之也恨之入骨。于是重金聘请刺客谋杀唐顺之。有一天深夜,唐顺之正秉烛挥毫,忽觉桌前烛光一闪,猛一抬头,只见一个浑身穿着黑色紧身短靠,手执利刀的人已站在眼前了。“刺客”,荆川的脑子中念头一闪,“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我得小心对付。他微微笑着对黑衣人说: “你是谁?何故深夜前来?” “唐顺之,你不必问我何人,今天就是来取你的性命!” “既然这样,好吧,能否容我把这张字写完再就教你呢?”
刺客一看,唐顺之手执毛笔如龙飞凤舞。心里想:人家都说唐顺之学问好,字写得好,今天亲眼看他写字也算有缘。反正他性命已在我掌握之中了。于是对唐顺之说:
“念你是读书人,就让你多活一刻,把这张字写完了吧!”话虽这样说,刺客的刀刃还对准着他的颈项。
唐顺之神色自若,提着斗笔饱蘸浓墨依然挥毫如飞,正当刺客看得入神时,突然,荆川先生闪电似地将笔往刺客喉间掷去。“哎……”刺客“呀”都来不及出口,身体往后便倒,手中的利刀“当啷”一声坠落在罗砖地上,原来荆川先生把浑身的力气全运到这笔尖上,轻轻一掷有千钧之力。刺客的喉咙怎么能经受得起,鲜血和墨汁混流满地了。唐顺之从容地招呼家人悄悄地把刺客抬到后园空地上埋了,从此他就更为警惕了。
金头玉臂
唐顺之先生自从刺客来行刺后,一直十分警惕,他得知倭寇对他恨之入骨,因此在他连年征战积劳成疾后,更是戒备森严。他五十四那年,正在江北讨贼,旧病复发,愈来愈沉重,自知要客死异乡了,便把儿子鹤征召到床前:“为父看来不久就要离开人世,我估计即使我死后,贼人还要对我进行报复,因此,我的灵柩你要秘藏,切勿让外人知道才好。”“父亲放心,孩儿定当格外当心。”鹤征流着泪答应着。
没几天,唐顺之归天,遗体运回常州。鹤征想,父亲生前交友很广,人家前来吊奠总不能拒之门外,但人多杂乱,倘有疏忽,致使父亲遗体受损,那怎么对得起去世的父亲呢?于是想出了一个法子,做了四口同样的棺材,同时在四个地点守灵。放有唐顺之尸体的棺木则放在东下塘自家的小房子里,派得力的家将守护着,自己反而守在另一处假棺旁接待一般宾客。四处同时哀乐齐鸣,准备等服满后分别出丧下葬。
一天清晨,只听门人报:“有远客来吊奠老爷!”只见一位书生模样的人,脸容十分哀切,后面一位从人挑着一担祭品进来。鹤征觉得来人面生,开口问道: “客人尊姓大名?从何而来?” 书生通了姓名后说: “荆川先生是我大恩人,听到噩耗我是连夜备了祭品从丹徒赶来的。”说罢号淘大哭。 鹤征见他情真意切,开口闭口说荆川先生是他大恩人,又见他路远迢迢备了祭品赶到这里,很是过意不去。看上去,这个人书生打扮,举止斯文,绝不是歹徒。心想,来人这样诚意,如不让他在父亲灵柩前吊奠,是说不过去的。于是就吩咐家将带了这两个人到东下塘设灵的房子里去祭奠。自己也随后赶来。
再说那人到了东下塘房子里,一看这里虽然人并不拥挤,却另是一种哀切的气氛,估计是唐顺之遗体的所在。于是一路号淘大哭进去,家人摆好祭品,书生就下跪磕头祭奠。书生一磕头,二磕头,到三磕头,只听得棺木中咔嚓一声巨响。书生立起身来,就同家人拱手告辞。这时鹤征正好赶来,再三挽留不住。书生走后,家人对唐公子说: “公子,刚才客人磕头祭奠时,听得棺木中‘咔嚓’声,我吓得毛骨悚然,恐怕有些蹊跷。”
鹤征说:“我刚赶到,似乎也听到这个声音,不要出什么问题。”两人走近灵枢一看,只见棺盖上已裂开一条缝,显然出了什么岔子。慌忙抬起棺盖一看,只见荆川先生的头和一条手臂已不知去向了。鹤征见此情状,知道来人是歹徒,心想自己悔不该忘了先父遗嘱,致使上当,尸骨不全,如何是好……想到这里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惊动了家属、亲友。大家纷纷猜测定是倭寇派人前来报复。“怎么办呢?总不能让为国为民讨贼的唐顺之先生身首异处地安葬!”于是有人提议铸一个黄金的头,雕一只白玉的手臂,装在荆川先生遗体上,让他全尸安葬。这也是表示后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于是金头玉臂的传说就一直流传至今。
后世评价 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唐顺之的文学主张早年曾受前七子影响,标榜秦汉,赞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响,察觉七子诗文流弊,尤其是散文方面,七子抄袭、模拟古人,故作诘屈之语。于是抛弃旧见,公开对七子拟古主义表示不满,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他是明中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 生平幼时学习
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在常州青果巷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祖父唐贵是进士出身,任户部给事中,其父唐宝也是进士出身,任河南信阳与湖南永州府知府。在顺之的幼年时代,父亲对他管 教甚严,写字如不端正就会挨打。如果出去游玩回家晚了,母亲也会时常责骂他。顺之天生禀赋聪明并且极具个性,在同龄人中属佼佼者。顺之酷爱读书,父母除对其严加要求外,并不时为他寻觅当代的名师为其辅导,因此学业有成。在唐顺之23岁那年(嘉靖八年),他参加了每三年才在京城举办一次的会试,荣登第一。
初入仕途
此年担任主考官的是当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璁(当时的权位相当于宰相),他喜见自己能收罗到唐顺之这样的人才而十分高兴,因此欲利用他的权势越级提拔唐顺之到翰林院为官。可是没有想到这个初入仕途的读书人唐顺之,在这个风云莫测而又十分险恶的官场面前显得十分谨慎,他竟婉言谢绝了这位权倾一时的主考官的知遇与栽培,情愿按部就班地去兵部任职。这自然让这位好心的主考大人十分扫兴。
几被贬黜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唐顺之被调入翰林院任编修,参校累朝《实录》。因与赏识他的主考官张璁性格不投,便以生病为由,请假回家。张璁开始搁置不批,恰好此时左右私下告诉张璁说“唐顺之一直不愿在你的手下做事,一直要疏远你,你又何必苦留他!”张璁前思后想认定是这么一回事,心中恼怒,心想唐顺之好不识抬举。一怒之下准其还乡,并表示永不再让他当官。
直到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才让他复职,但不久唐顺之却犯了一个错误,竟然与友人一起请求朝见太子。这对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皇帝还活得好好的,有事可以找皇帝,你一个朝廷官员,没事见太子干什么?于是唐顺之被削籍,回到常州。
唐顺之虽然离开官场,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于是决心退下来潜心读书。
潜心求学
唐顺之回乡后开始住在宜兴山中,后来觉得还是不能远离城市的繁嚣,便又迁居到更僻远的陈渡庄,闭门谢客,把时间和精力都用手钻研《六经》、《百子史氏》、《国朝故典律例》之中,真是昼夜讲究忘寝废食。在这些远寓官场的时日里,他还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兵法战阵,下至兵家小技。例如他在三十六七岁时曾向一位河南人杨松学习枪法。在文艺方面也有许多专家学者闻风前来与顺之共同研讨学问,互通有无。那时连明朝的皇帝也是崇尚道教的信徒,也许是当时的社会风尚,顺之和道士们也常有交往。“罢官”相当于开除公职,这对于有气节的唐顺之来说可算是人生的一大转折。
他在城外陈渡住在简陋的茅舍里,晚上睡在门板上,直到有的朋友看了不忍,花几两银子给他置办了一张小床,这才从门板上换了下来。顺之日常穿着极简朴,经常是身着穿了有十来年的麻布衣服。江南水乡,交通往往是乘船,他和一般乡民出入坐船。同船的人们也不知他是何许人?有些言语上的冲撞、辱骂,甚至在行动上欺侮他,他都逆来顺受,从不与人计较,更不显露自己知识分子或做过官的身份。他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冬天不生火炉;夏天不搧扇子;出门不坐轿子;床上不铺两层床垫;一年只做一件布衣裳;一个月只能吃一回肉。他要用这种自苦的办法使自己摆脱各种物质欲望的引诱,以求平心静气地正确对待客观世界的—切。
当时(1467-1573),日本正处于割据分裂的“战国”时代,日本内战中的败将溃兵便纠集武士、浪人及奸商,武装掠夺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倭寇”。当时倭患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巨商和海盗与倭寇相互勾结。沿海各地的“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们为了牟取厚利,大规模进行走私,成群结党,分泊各,后来竟演为亦商亦盗,兼行劫掠。嘉靖皇帝得知讯息后,立即派赵文华前往查探。
重返朝廷
赵文华得到上谕,立即想到了在家闲居读书的唐顺之。他深知此人极有才学,不但满腹经纶,且有治国平天下之大志,并且通晓军事,曾在兵部任职。据记载当时举荐唐顺之出山的奏折亦有50余件之多。
危害东南沿海一带各大城市的倭寇,并非是三五成群的贼寇,而是拥有兵力相当于现代军队三五个师团的武装力量,因此攻城略地,苏州、松江、宁波、台州均曾遭其蹂躏,杀戮之惨状亦如现代日本侵略军种种兽行!无奈的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五六年之久,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唐顺之面对这样的现实也是气愤得吃不下饭,尤其令人发指的是他在苏州曾经目睹倭寇以刺刀刺杀我们的婴儿作为消遣,唐顺之遇见此事后,痛心疾首,下定决心要与倭寇拼个你死我活。因此他决定放下书本,为民请命。
唐顺之回到兵部复职后,首先到京师附近的练兵基地蓟镇,制定了整顿这支无力抵抗外侮的军队方案,然后与总督胡宗宪商议讨贼御寇的策略。他主张在海上截击倭寇的兵船,不让倭寇登入,因为倭寇登上了陆地,我们的田园庐舍生命财产势必都要蒙受巨大损失。但是那时的将校兵卒都怕海战,甚至见了水就害怕!因此他们 常常假借种种客观原因躲藏在内河的港湾内不敢出战,这给海上来的倭寇提供了登入而来,来了就能任意抢掠满载而去的机会。顺之见到人民遭此苦难,常常皱着眉头慨叹地说,老百姓遭受横祸,等于用刀子剜我的肉,对于死难的父老乡亲,我怎样才能给他们以慰藉呢?于是他决定亲自下海去体验一下海上的生活。他从江苏的江阴剩凸驶向蛟门大洋,一昼夜走了六七百里,跟随他前往的人在风浪中或惊骇万状;或呕吐不止,可是顺之本人却意气风发镇定自若,他在海风怒吼惊涛骇浪的隆冬黑夜的海上,把躲藏在港湾内不尽职守的将官们捉住法办,严惩之下,这些拿了公家俸禄却贪生怕死贪图安逸的将官们都兢兢业业地认真尽责了。常因看见风帆就以为唐顺之的船来了,连忙整顿军容,不敢稍有懈怠。
倭寇因为知道明朝军队无力与之抗衡,五六年以来他们可以任意在东南沿海各大城市抢掠,因此干脆在上海附近的崇明建下了大本营做根据地。
唐顺之率领船队前往倭寇停泊在孤悬大洋中的三片沙,在海上较量了一仗,大获全胜,消灭倭寇120人,击沉其兵船13艘,缴获无数战利品,这是当年在海上御寇少有的一次大捷。
其后倭寇又侵犯江北,唐顺之率副总兵刘显驰大破倭寇。三沙遂又告急,唐顺之连忙回来跃马布阵持刀直前,致使倭寇见军容严整再不敢出战。
文学造诣文学主张
他一方面多推崇三代、两汉文学传统,同时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在其选辑的《文编》中,既选了《左传》、《国语》、《史记》等秦汉文,也选了大量唐宋文,并从此逐步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唐顺之又提出诗文写作应"直据胸臆,信手写出”,要师法唐、宋而"卒归于自为其言"。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并以“未尝较声律、雕文句”的陶渊明与"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的沈约加以比较。说前者的作品为"第一等好诗",指斥后者之作"不免为下格"。唐顺之上述见解在其后期著名作品《答茅鹿门知县书》中,较全面表露出来,其反七子模拟、剽窃倾向异常鲜明、激烈,呼吁文章应"如谚语开口见喉咙者"。
作品风格
唐顺之的文章实践了自己的主张,文风简雅清深,间用口语,不受形式束缚。如《信陵君救赵论》,立足于社稷,批驳以私义救人。"词严义正"、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对席论辩,一气呵成而结构谨严。《明史》说唐顺之文章"洸洋纡折,有大家风"。就此文来看,不为过誉。他的记叙散文《竹溪记》,本应约为园写记,而着眼于园名的由来,赞扬竹"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谐于俗"的品德。文笔清新流畅,别具一格,立意新颖。唐顺之其他记叙散文,大多有叙有议。往往叙中择其一点,引申开来,情思遐飞而哲理蕴其中,自然浑厚而畅达豁然。如《西峪草堂记》、《书秦风蒹葭三章后》,及《永嘉袁君芳洲记》等,皆能看出此种特色。唐顺之还没有完全摆脱复古主义理论的束缚,他师法唐宋也是在以唐宋古人为法度。在他的一些文章中还有八股文作法的影响,此为其不足一面。然而,唐顺之等唐宋派为后来撼动后七子文坛统治地位的公安派多少起了一点开拓作用。当然,唐宋派与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是不能相容的。
唐顺之的诗文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翬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明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信陵君救赵论
明代 : 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
展开阅读全文∨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古文观止史论虏入山前山后州,控弦万骑此屯留。四郊垒壁犹余警,十载疮痍尚未收。野长蒿莱仍课马,兵佥子弟更防秋。使臣多愧询民瘼,自咏小东谁为酬。——明代·唐顺之《顺义公馆次壁间韵》顺义公馆次壁间韵
虏入山前山后州,控弦万骑此屯留。四郊垒壁犹余警,十载疮痍尚未收。
野长蒿莱仍课马,兵佥子弟更防秋。
使臣多愧询民瘼,自咏小东谁为酬。穹庐元以射雕称,一骑常先万马腾。意气肯甘胡地老,勋名终属汉坛登。斫残右臂方挥刃,殪尽追锋未释冰。归自虏中还破虏,古来名将亦谁曾。——明代·唐顺之《副总兵马芳芳陷虏中十二年而归在虏中亦称为》
副总兵马芳芳陷虏中十二年而归在虏中亦称为
穹庐元以射雕称,一骑常先万马腾。意气肯甘胡地老,勋名终属汉坛登。
斫残右臂方挥刃,殪尽追锋未释冰。
归自虏中还破虏,古来名将亦谁曾。查看更多唐顺之的诗文>>
在整个碎乱星域中,除了碎乱三星有更强防御之外,他自认没有什么星球的防御体系能够超过自己的了。
风凌性格谨慎而猥琐,虽然十分残暴,但却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次都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才会出手,这份谨慎,也让他得到了北盟那个军方分支的认可。但在碎乱星域的海盗世界里,其他海盗却不屑的称他为风妞,意思是,他小心的如同女人一般。
此时的战列舰之所以没有升空,就是风凌出于谨慎,他这艘战列舰也是经过改造的,能够远距离长途飞行,一旦遭遇到不可抗力,是他最后的逃生手段。
“是谁,究竟是谁!”风凌愤怒的咆哮着。
面前屏幕上,八艘巡逻舰已经在空中散开,搜寻着敌人的踪迹。
从之前雷达的显示看,对方应该是一艘小型战舰,类似于巡逻舰级别,可刚才的攻击,却至少相当于战列舰层次啊!
“混蛋,让老子抓到,一定把你们剥皮抽筋!”风凌恶狠狠的说道,但他却依旧没有下达命令让自己的旗舰也加入到战斗之中。风妞的外号可不是白来的。
天火大道
下一刻,一个声音响起,拖着长腔,长声吟道:“人生自古谁无死,一见美人是姓紫,魂牵梦萦不能忘,小生特意来探望;我的深情你知道,面对苍天来祷告;若是你能打开门,我的爱比东海深……”
那个声音貌似抑扬顿挫、情意绵绵,显然,这个人的感情很是投入,而且,在长吟的时候,应该是一边长吟,一边摇头晃脑……
声情并茂!
即便是以妖宁宁的二货心境,听罢这番诗词也不禁瞬时感觉到浑身上下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下意识的打了个寒颤说道:“太有才了,实在是太有才了……”
白衣美妇努力的板住脸,希望自己可以保持庄重,但还是差点要笑出来,貌似比不刻意庄重还要失格。
随着长吟声音的终了,在妖宁宁目瞪口呆的凝视之中,一个人摇摇晃晃地从小径中踏着落花走了进来,真是风度翩翩,貌似小傻。
只见来人一头长发,也没束扎,就这么披散着,前面额头上,乃是标准的中分,一身五颜六色的袍子,外面罩了一个硕大的披风,这个披风披在他身上,居然下摆还拖在地上半丈,一路呼呼啦啦的走过来,真好像,真像……扫地一般。
妖宁宁一见来人这形象直接就喷了,偏偏那货还要做出一种风流倜傥的样子,自以为很潇洒,其实真的很小傻。
这人一个大大的鹰钩鼻子,两个眼睛贼忒嘻嘻的乱转,脸上却是一本正经,面皮还算白净,可是脸色却很有些青黄不接的意思,一看就是酒色过度。
至于说这家伙最大的亮点却是身材很高大。
妖宁宁本身有接近一米八的身高,但这货居然比妖宁宁还要再高出一头半,当真是相当的高挑。
只是这人高则高矣,却全身无四两肉,很瘦很瘦,瘦的就像一根麻杆,他这么呼呼啦啦的走过来,当真像足了一根竹竿,披着袍子摇摇晃晃的走过来。
以妖宁宁目测,将此人全身都剐个干净,恐怕净肉绝对不超过三斤半!
这人一身打扮真心说不出的怪异,可看这人的表现,竟是自我感觉超级良好,自己感觉冇极有风度的样子,穿衣戴帽,果然人格一号,一个人的衣着喜好,外人委实是欣赏不了的。
明明已经看到妖宁宁和白衣美妇就站在一边,这人居然目不斜视的走了过去,对这位妖族太冇子也是不屑一顾,径直走到了那硕大的玫瑰花架之前,用一种温柔到极点,甜得发腻的声音说道:“紫姑娘,小生唐阳伟,又来求见紫姑娘了,不知道小生今天这首诗,可否入得紫姑娘的法眼?”
妖宁宁在一边呻冇吟了一声:“妈妈……怪不得这货吟的那么声情并茂,原来那是一首诗……我……真心的没听出来……诗在哪里?”
白衣美妇用力的咳嗽一声,再度强行压下笑意:“你继续看吧,精彩的还在后头呢。”
只听那‘唐阳伟’说完之后,里面仍旧静悄悄的没有声音。
这个才正常,之前某太冇子殿下何尝不是千般妙计,万般法宝,何曾打动过伊人分毫!
这位‘唐阳伟’见内中全无动静,眼珠一转,又继续说道:“紫姑娘,这是小生亲手采摘而来的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代表小生的一片诚意,还请紫姑娘赏玩一二。”
妖宁宁转过头,面容极尽扭曲之能事:亲手采摘?你丫的骗鬼呢?你说这话你自己信吗?
不要说九万朵,就看这货的样子,能亲手采摘一朵,恐怕受伤也被刺扎烂了……
里面仍旧静静的毫无动静。
那唐阳伟踱了两步,那件硕大的披风在地上就又扫了一圈,沉吟着说道:“若是紫姑娘肯出来一见,小生感jī不尽,不如,小生再为紫姑娘您作诗一首,来表现一下我的至诚之意,如何?”
说着,也不用里面人回话,就摇头晃脑了起来,貌似酝酿了一番情绪,这才张口,长声吟哦:“姑娘姑娘我爱你,就像米虫爱大米;对你的爱海洋深,就像真金一样真;我的心里全是你,见到你我就欢喜;姑娘姑娘快开门,我想和你谈谈心……”
妖宁宁听着这首‘诗’,如被雷击,万雷轰顶,五内如焚,肝胆欲裂,心中涌起一种想要杀人的莫名冲动。
不是为了情敌的横刀夺爱,而是实在是被这两首‘诗’恶心得痛不欲生了。
这世界上糟蹋诗歌的多了,但却没一个能糟践得这么彻底的……
“这货到底是谁啊?档次怎么这么夸张呢?!”妖宁宁扭曲着脸,强行忍住呕吐的冲动,转头问白衣美妇。
“能有这种排场的,能有几人,此子是落花城第一大家族,唐家的人。”白衣美妇显然也是忍得辛苦万分,总算比某太冇子多上几次历练,情况好些,却兀自翻着白眼说道:“这是唐家家主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唐阳伟,人称唐家三少!”
“唐家三少?”妖宁宁不屑地翻了翻白眼:“白瞎这好名了,这货跟个傻鸟似得,居然也想来追求紫姑娘……哎,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对了,他是怎么见到紫姑娘的?”
白衣美妇有些忍俊不住,道:“世事莫测,这家伙也算是个奇葩,那天紫姑娘上街采购了一些特殊药材,正好遇见这位唐公子,这位唐公子见得紫姑娘,惊为天人,当场就神魂颠倒……于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这情形已经上演多次……”
妖宁宁有些吃醋的说道:“这货的感情真脆弱……就这么一见钟情了?”
“这位唐家三少据说自己家里早已经是美女如云,现在有大小老婆二十多个,侍妾三百余,自己号称‘好色如命不下流,风流倜傥唐三少。’”白衣美妇叹了口气:“自从那天见到紫姑娘之后,此人基本就是一天一趟的到这边来,每一次来就是带这么多花……短短一个月之中,单只是为了买这些玫瑰花,估计也已经花了上万紫霞币了吧,幸亏是在这落花城,玫瑰花寻觅得着,只是我看再过几天,纵然有再多的钱财,只怕也没处寻觅玫瑰花去了……”
“真是大户啊。”妖宁宁鄙夷的说着,随即愤怒的跺脚:“天杀的暴发户!”
“这还不算,据说这位唐家三少自从见过紫姑娘那一面之后,魂牵梦萦,回家之后,看自己的侍妾每一个都不入眼,居然莫名其妙的失去了人道能力……”白衣美妇脸上微红,却也忍不住笑。
傲世九重天
刘文静,字肇仁,父名韶,在隋朝做官战死,授享受三司同等礼仪的爵位。文静凭借死难者儿子的身份,承袭了同等爵位。潇洒不羁有气度才智。大业末年,做晋阳令,与晋阳宫监(官职)裴寂关系很好。裴寂晚上看见柱烽火台传递烽火,叹息说:“天下正乱,我将何处安身?”文静笑着说:“按照你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我们二人难道可以终身依附隋朝呢?”
高祖当时为唐公,镇守太原,文静看出他有大志向,用心去结识他。又见了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的公子,不是普通的人,心胸开阔神明英武,是汉高帝、魏太祖那样的人!恐怕是上天要让他有所作为。”裴寂并没有认同。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看身边没有能够商讨大计的人,私下里入狱探望。文静心里惊喜,故意用言辞挑逗(观察他的态度)他说:“混乱局面正严峻,除了汤、武、宣、光这样的圣君不能平定。”秦王说:“怎么就知道没有那样的人呢?现在来看望你,不是想同情安慰你。世道将变,只是想同你商议大事,请试着为我分析。”文静说:“皇帝南巡,军队都在河洛一带,盗贼到处都是,大的连接州县,小的阻遏山泽,以万来计算,必须有真命天子来收复使用他们。如果确实能顺应这个机遇,那么天下还不够你平定的(平定天下很容易)。”秦王笑着说:“您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于是暗地里部署宾客。
将要起事,担心唐公不同意,文静谋划通过裴寂劝说,威胁裴寂说:“您只是晋阳宫监,凭借着宫人的身份管理宾客,您死了有什么遗憾,为什么要拖累唐公的盛名”裴寂害怕,于是劝起兵。唐公于是打开大将军府(调兵遣将),任命文静为司马……后转任大丞相府司马,加封光禄大夫、鲁国公。
文静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有多次建立战功,但裴寂独独因为故旧的感情位居自己之上,心中不服。每议论政事,多与裴寂唱反调,于是生出嫌隙。与弟弟散骑常侍文起喝酒喝到醉时,有不满之言,拔刀砍房柱说:“要杀了裴寂。”正碰上家里多次出现怪异之事,文起担忧,召巫师晚上披散头发衔着刀,来祛除邪魔。刘文静的妾失去宠爱,告诉她哥哥告发刘文静反叛,文静就被关进监狱。皇帝派遣裴寂,萧瑀审问情况,回答说:“当年在大将军府,司马和长史官位差不多高,现在裴寂是仆射,居于最高等级,恩宠赏赐不可估量,臣的官职和赏赐和一般人相等,家中没有余财,实在是不能没有一点抱怨。”皇帝说:“刘文静这话,反叛的意思非常明确。”李纲,萧瑀说明他不会反叛;秦王也因为刘文静最早决策不平常的计策,完成后才告诉裴寂,现在任命与待遇不等同,所以心生不满,不敢反叛,应该宽恕他。皇帝向来疏远顾忌他,裴寂又说:“刘文静多有权谋诡计,并且性情多疑难以把握,生气就不顾大局,险恶的言论和怪异的行为已经暴露验证,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恐怕他成为后患。”皇帝就杀了他,时年五十二。并抄了家。文静临刑前,摸着胸说:“鸟被杀绝后好弓就被藏起来,果然没说错。”
原文: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侗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吒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高、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々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礻艺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将发,恐唐公不从,文静谋因裴寂开说,于是介寂以交王,遂得进议。及突厥败高君雅兵,唐公被劾,王遣文静、寂共说曰:“公据嫌疑之地,势不图全。今部将败,方以罪见收,事急矣,尚不为计乎?晋阳兵精马强,宫库饶丰,大事可举也。今关中空虚,代王弱,贤豪并兴,未有适归,愿公引兵西,诛暴除乱。乃受单使囚乎?”唐公私可,会得释而止。
王教文静伪为诏“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男子年二十至五十悉为兵,期岁尽集涿郡以伐辽。”繇是人心愁扰,益思乱。文静谓寂曰:“公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乎?唐公名载图谶,闻天下,尚可怗怗以待祸哉?”又胁寂曰:“公为监,以宫人侍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寂惧,乃劝起兵。秦王即委文静、长孙顺德等募士,声讨刘武周。文静与寂作符敕,发宫监库物佐军兴。会王威、高君雅猜贰,文静与刘政会为急变书,诣留守告二人反,候唐公与威、君雅视事,文静进曰:“有密牒言反者。”公目威等省牒,政会不肯,曰:“所告乃副留守,唯唐公得观。”公惊曰:“讵有是乎?”读已,语威曰:“人告公等,信乎?”君雅诟曰:“反人欲杀我耳。文静叱左右执之,由是举兵。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劝改旗帜,彰特兴,又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文静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君何以致之?”寻拒屈突通于潼关,与其将桑显和苦斗,死者数千。文静度显和军怠,以奇兵从后掩之,显和败绩。通兵尚数万,欲引而东,文静命将追执之,徇新安以西,皆下。转大丞相府司马,进光禄大夫、鲁国公。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薛举寇泾州,以元帅府长史与司马殷开山出战,大败,奔还京师,坐除名。与讨仁杲,平之,复爵邑,授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秦王镇长春宫。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会家数有怪,文起忧,召巫夜被发衔刀为禳厌。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秦王亦以文静首决非常计,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赐全宥。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文起亦死,籍其家。文静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贞观三年,追复官爵,以子树义袭鲁国公,诏尚主。然怨父不得死,谋反,诛。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李渊起兵后,刘文静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杀死,抄没其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