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影响。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扩展资料:
名字由来:
汉武帝幼年曾以彘(彘即猪)为名的说法出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景帝亦梦高祖谓已曰:‘王美人得子。’可名为彘。’及生男,因名焉。”
而《史记·孝景本纪》和《汉书·孝景纪第五》已经明确写明刘彻被立为胶东王前,名字已经是彻了,根本没有使过彘字。即使是后世的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也没有采信《汉武故事》的说法,由此,幼名彘是以讹传讹。其实,汉代彘彻同音,说汉武帝本名刘彘是同音致讹。
参考资料:
汉武帝的评价: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汉武帝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
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适者听从。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
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
汉武帝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绩,但晚年的穷兵黩武和巫蛊之祸为其留下负面的污点,不过之后敢于直面自已的过失。
重拾汉初的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为之后西汉极盛之世的孝宣中兴奠定了基础,可谓善始善终。
扩展资料: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皇帝。对汉武帝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对汉武帝的贬,最早见于生活在跟汉武帝同时代的史马迁写的《史记》。
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宫刑”,由此产生成见,于是,好事坏事都不记,单记他求神拜仙之事。
从《史记》看来,汉武帝的一生,就是求神拜仙的一生。这显然是有失公正的。想不到秉公如此公,竟也以个人感情色彩记史。
历史上对汉武帝褒的一面说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奠定版图,国家政权高度统一。
贬的一面说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虚耗国力,给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参考资料: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是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公元前140年,景帝病逝,刘彻即位,称为孝武皇帝。汉武帝是一个颇有建树的皇帝,尤其他所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汉武帝即位的那年冬天,他曾下诏朝廷大臣以及全国郡县官吏举荐“贤良方正”,敢讲真话、直言不讳的人,以便征询朝政的得失。这些人聚集京城后,丞相赵绾上书说:“下面举荐来的人,有不少信奉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等法学,纵横家学说,他们的言论可能乱国乱政。请皇上把这些人全都罢免掉,打发他们回原籍去。”赵绾的建议很投合他的心意,并且得到朝中大臣王臧等人的支持,于是他断然采纳了赵绾的意见。第二年,汉武帝再次下诏各郡县举荐孝廉。不久又下诏举荐贤良方正和贤良文学。董仲舒就是这个时候以“贤良”身份向汉武帝提出他的“天人三策”的。
董仲舒认为:道来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子必须服从天道。这个“天道”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另外,董仲舒还根据“春秋大一统”之义,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同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臣民的思想。
董仲舒的理论极富迷信色彩,而汉武帝恰恰是个极讲迷信的人。他那“大一统”主张,又正好投合汉武帝大权独揽的权力欲望。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设置“五`经博士”,专门对“弟子员”讲授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弟子员只要学通一经,经过考试,便可做官。这样一来,研读儒家经典就成了知识分子做官的主要途径。从此,诸子百家的学说被冷落、排斥了,儒家学说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宗,儒家思想也就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在位期间,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打击地方势力;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监察制度;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建立羽林军、羽林孤儿和八校尉。统一货币,发行五铢钱;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从政治、军事、财政、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勘定外患,拓土启疆,造成了西汉的盛世。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一生也是声色犬马、荒*暴虐的一生。他食色不厌,纵情恣欲,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女,后宫所纳美女,竟达七、八千人。他不问黑白,杀人如麻,大起巫蛊之狱,令人闻而心惊,望而生畏。他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在他的晚年,社会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
不过,汉武帝晚年颁发《轮台罪己诏》,“深陈既往之悔”,实行“息兵重农”的政策,又使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封建帝王能做到这一点的,我还没发现有第二人。
参考资料:
楼上的,是《汉武大帝》不是《大汉天子》
一位留学生评《汉武大帝》
人说,风前展书读,古道照颜色,问题是,小妹我读古圣贤书十余载,对那些飘邈虚无的价值一点概念也没有,举例来说,[温良]是一个很美的形容词,爹娘叔伯夫子教席都说做人就该做一个[品行温良]的人,孔爷爷和孟叔叔还说,人要向善,在艰难的环境中更该砥砺自己的心志,才能肩承天下…。洋洋洒洒万言册,都在积极地教诲我这个不肖炎黄子孙该怎样积极作一个好人,可是,当我真的身处在异乡,周围所有不同肤色的人都看着我怎样从我自己的文化中活出一个令他们欣赏认同的代表中华文化的女孩时,我突然惊觉,我从来没有了解过那些先圣贤语要体现的是什么样的行为。坐而言跟起而行完全是两码子事。以前就不太确定自己在读什么了,更别说现在要我把那些文字用身体去演练出来。第一次在异乡有这种体悟时,很想回去骂孔爷爷还有我的众夫子们,你们浪费了四千年的光阴,bullshit脏了多少册典籍,折磨了多少亿心灵,我的惨绿年少就在你们不知所云的荼毒中熬过最该开怀纵声长笑的年头,到今天,我和我所有亲爱的同胞们仍然不知道你们要我们在这个世界做怎样的正心正德谦让温良之人。直到,我看到了胡玫和陆剑民共同诠释的卫青,才恍然明了,喔~~~~~原来,真正的炎黄子孙就该有这样的操守这般活着,孔爷爷孟叔叔朱熹伯伯王阳明哥哥,你们讲那么多吵那么久还不如胡玫拍一部汉武大帝来得精简扼要直指人心!
我曾敬武帝的识人,爱卫将军俯仰无愧赏罚无悔的奉献。
我常在想,那个击起千军万马烟尘的人生最后不管走得如何孤寂凄凉,那曾经耳鬓厮磨笑语轻言肌肤交葛发丝相接认定是一生一世的少年懵懂情怀在生命老死去的那一刻可曾还原它本来的温度和颜色 (哪怕只是一刻) 在胡玫纯粹拍来安慰看倌的老年晋殿的镜头之外,层层迭迭的往事可曾真有过机会在生命尽头处被重新忆起,在放下所有的猜忌权谋后、在凝视彼此的苍老中重新清晰 夜深深,梦缠绵,江山远,人沉醉,帝王力稳山河的气魄、将军马上奔腾笑看生死阴阳的风华,那样一段磅礴岁月可曾在红尘喧腾落静、在呼吸终止前再重回到这个不懂得怎样去爱人的帝王眼前 两段名垂千古的人生,一场如风如雷的相会,到头来已是恩怨难解,凭留遗憾伤悲,更哪还经得起细细追究是谁负了谁 白云翻滚,岁月百转千回,多少典籍洋洒将相无情、帝王无义,都无所谓,人情冷暖、世态本如霜,梦总在梦醒时转了弯,如何的深情几许都可以一刀两断,誓言都可以在权与利中松绑,但只要在峰回路转之后,还我一个当初这两个上林少年望进彼此灵魂深处的凝视,一切 便都够了…可是,在胡玫的镜头之外,千百年前这份该发生的凝视发生过没有
只有身在异乡,才真的让人有寻回自身根源与认同的渴望与冲动,因为,即使你不去找不去想,周围异文化者会无形中成为一种鞭策逼你去找迫你去想。看了胡玫的汉武大帝,终于稍稍喘了口气,可以微笑地对我的韩国同学说,没关系,你有你的大长今,我有我的卫将军。
《汉武大帝》--另一种爱
时至今日才有机会看到汉武,并且没有看完整。积了些话,到最后,还是不吐不快。总觉整部剧显得前松后紧,前半部过于拖沓后半部又过于快速。
少年读史,最爱就是汉。因为她的清丽峻拔。蛮荒方退,鸿蒙初开的朴质优雅在汉代得以最完美的体现。秦是个短命的,虽好却总有盈不可久的虚张之气。晋又过于风流,不如她来得端庄。唐失于富丽,恰如飞燕之于太真。
那种清峭古朴中的繁华,好似荒野中的花,开透一个纪元。
而那个纪元中,有两个人。一个张辽,另一个就是卫青。
虽然在感情上比不上至爱的张辽,但卫青一直也是让我偏心的那一个。笑。(插句花,那个马邑之战中的卧底商人聂壹,就是我家张辽的先祖,心一个,虽然丑了点~~~~~~~)
关于史书上的数行墨迹,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那记载的只是发生过或未发生过的事,当事人在那时心中如何想口里如何说,身处现世的我们无从知晓。汉武帝何以冷落卫青十几年,我们也无从置喙,再如何谋划出一堆政治家的处世之道或阴谋论,那也只是私心揣度。
所以,我这里想谈的,完全依托在胡玫导演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之上。
当然,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私心揣度而已。^^
我一直认为,胡导在剧中所想表现刘彻与卫青的感情是隐晦且千头万绪,且超乎寻常的。
我承认,卫青最后拜觐刘彻的那一幕确实容易令同人女浮想联翩,不可否认那首插曲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世代的软性爱情狭隘了某种更高层面上的感情,我们忘了在那楚歌飘摇的冷兵器时代有一种高于一切的爱,它不是爱情也不是友情但它同时远远超出这任何一种感情,那叫作――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为了智伯可以漆身成厉吞炭为哑,专诸也才会藏匕炙鱼内。
卫青是刘彻的朋友,是一个理解他的宏伟理想并且无怨无悔追随着他的知己。被太皇太后压制的孤独寂寞的岁月里,只有卫青韩嫣陪伴他走过腥风血雨的宫闱争斗。
刘彻是卫青的天,他给予了他卫家一切,给予了他活着以及战斗的理由。而卫青,对刘彻注定也是不一样的存在。
剧中的刘彻一直在期待卫青能扯破那层隔膜走到他面前来,但是卫青没有。如果说河朔战役之前卫青还只是受朝廷舆论的影响不能亲近刘彻,那么主父偃的下场给卫青带来的震撼则是震聋发聩且如醍醐灌顶般的醒觉。高高在上的君主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稍稍行差踏错就能招来灭顶之灾,原本就深沉稳重的他自此越发沉默忧郁。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少年时的坎坷令卫青过早看透了宦海沉浮人世沧茫,君臣间的猜疑和疏离就此植根。
年少时他虽恭谨却还会直言刘彻的错误,在那之后,他再未直言武帝的不足。他小心的把自己尽量放在一个安全的距离以外,以一种完美踞恭甚至是谦卑的人臣态度来处理刘彻与他的关系。
刘彻无疑是失望失落而且寂寞的。
他希望卫青能与他毫无间隙,就象霍去病跳脱飞扬,仗着他的宠爱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目空一切。这是刘彻的另一种自傲,他可以给任何他宠爱的人一切,因为他给得起也愿意给。但卫青有礼的拒绝了。他理解卫青的苦衷却不能也不愿接受,他能和卫青同样预见到彼此可能的终局却不愿去承认这个事实。作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向臣下一再表示自己的亲和却得不到回应,刘彻的隐忍和暗怒可想而知,但他又无可奈何,卫青的一言一行都堪称典范让他挑不出半分错。这时候霍去病适时的出现了,于是失落的皇帝不顾一切的娇宠这个同样不顾一切任性妄为粘着他的小男孩,刘彻固然是真心喜爱这个热情率直的小家伙,但也不乏故意做给某人看的因素,即使他明白某人永远不可能象霍去病这样毫无猜嫌只一味的信任与享受他的恩宠,他更明白他永远无法从某人身上得到他想要的。他的一番做作唯一可堪一表的就是成功将某人推到更远的位置,毕恭毕敬的对他说:“臣服从陛下的一切调度。”
甘泉宫救驾以及后来未央宫对奕一场敲碎了无数MM的心,为卫大将军赢得无数眼泪也为野猪赚来无数唾骂与白眼。
可怜的,我不是站在野猪这一边,可我也想为倒霉的野猪说句话。对奕时,我想刘彻的原意绝对是想与卫青推心置腹谈一场的。“千万别往心里去”一句,作为帝王,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挚诚与坦白了。那头呢,依然故我的装傻,自我反省自我剖白千篇一律的车轱辘话说得滴水不漏,石头掉水塘里还蹦两点水花呢,对上卫青,刘彻无论是恩勉还是怒责都象是烂面糊砸上石墙,去了就没反应回来,或者说没他想要的反应回来,能不让野猪气赌心头吗?
好么,这边已经开始暗暗不快了,那边低眉顺眼偶尔抬两下眉偷窥一下至尊无上的君主的表情,揣摸他此刻的情绪心思,然后斟词酌句,歌功颂德的话一下子又出来了。“全仗陛下的英明指挥。”得,好好的气氛全给破坏了。这边这位立刻拉长马脸,不过到底是君王,面具也戴得快,转眼又是温言笑慰开始给某人下套,“你倒说说,朕是怎么指挥的。”
到这我就不得不认为卫青不是在装傻而是真傻了,老实巴交就把刘彻自鸣得意的家底全给抖了出去,就算拍马也得悠着点,拍是拍的尽了,可不也告诉了人家你了解他刘彻的每一根小鸡肚肠吗?好吧,看到了吗?说一句“臣明白”都会招来天威。不再想和人家作知己就不要说知己的话,哪怕那是拍马屁。
而刘彻,再找不回最初直言敢谏锋芒半露的少年了,至少站在他这个必须表现得完美优秀的皇帝面前时,他再寻不回失去的时光。
于是抓狂的皇帝只能沦落到无理取闹故意刁难冷嘲热讽的地步。一句霍去病“天生富贵”,说给谁听呢?拜托,你是一国之君,雷霆雨露,莫非君恩。你想申斥想痛骂他是你的臣子你想怎么正大光明的或打或骂都没人敢放屁,犯不着这么阴阳怪气话中带刺皮里阳秋,岂不知会失了你天子的风范。只可怜卫青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横是错竖也是错,反正站在那不言不动风刮过脑门也会有人说:“卫青,你挡着宫里的风了。”
就是这样。
漠北之战的君臣会议,又一次含而不露的表现了刘彻与卫青的默契。“朕怨恨自己啊,也怨卫青。”笑,是卫青的错,但还帮着扛上一肩,这种将彼此相连在一起的相知偏偏有人明白就是不肯领情。谁说我只为卫帅心痛?这样落花流水般的野猪也让人有一份无奈叹息呵。
但是转眼下一句话就让我爆走,“等到朕白发苍苍,等到你卫青再也骑上战马?”再次拜托,一大票子将军近臣坐在下面呐,别两三句话说不到就又冲人家去了,你就算有不忿也看看场合。
^^当然,这都只是题外的玩笑。
最重要的是,在跨沙漠作战问题上,所有人都持反对或怀疑意见,包括刘彻极为看重寄予厚望的霍去病。然后,野猪本色又出来了,阴阳怪气的问:“卫青,你也认为不可能?”明明就是在等对方肯定的回答,偏要用这种生分的语气。能与他站在同一高度俯瞰尘世的,除了卫青还有谁?只是那个人不愿站在他身旁。
野猪其实也蛮可怜的。
有没有注意到?漠北之战前,刘彻分别找三个主将谈话,霍去病就不用说了,李广都敢冲刘彻大呼小叫的,就一个卫青,始终低眉敛息,连抬眼正视一下野猪都没有。两个人走到这份上,上林苑十几年耳鬓厮磨的日子算是全白混的了。刘彻也只能公事公办干巴巴嘱咐一句,“志在必得”。
未央宫中最后一次觐见,那一段台阶上的艰难跋涉,刘彻与卫青上下遥望,最后撇开众人自顾自的相奔相扶(再三拜托,周围内侍近臣卫士老婆姐姐站了一大帮子,不要视人家为土豆好不好),是卫青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毫无掩饰的外露对刘彻的感情,并且是在众目睦睦之下。
那一刻,天与地是只属于那两个人的,残花落满天阶那也只是他们的事。旁人即便如平阳卫子夫,也无法插入他们自然而成的世界。他们自成一格,圈住过往的纷繁岁月、斗志激昂以及一切若即若离、隐而不露的默契与折磨,是只有他们才懂得的往事如烟。
撒花,擦泪,等了大半辈子,野猪终于等来了卫青的真实感情,可惜恨不相逢未嫁时,彼此已是去日无多。这两个人,彼此间错过了多少风花雪月。
但是话说回来,若非卫青刻意拉远两人距离,小心的经营君臣间的关系与礼数,也许早象主父偃或窦婴田鼢那样,因皇帝的天心难测而惨遭灭门。哪里还有刘彻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这一刻又怎会如此弥足珍贵?
霍去病与李广去世后,刘彻表现出的更多程度上是一种语说不出的强烈悲愤。而面对年迈的卫青时,我得承认,那眼神与表情是与前者绝然不痛的悲伤。看着蹒跚艰难走上石阶的卫青,刘彻眉间是一种纠结入心肺的痛楚,盘桓过漫长时光突然爆发出来切肤的痛。
相知相依相惜的感情在这一刻再无任何横亘与掩藏,知己兄弟君臣朋友,任何的字眼也无法形容尽这千古一帝与千古一将。
明知是煽情,我还是无可逃避的落入了胡导设下的圈套。
叹一个,胡导,你狠的。
另外,看到好多朋友说删掉的那场卫青与平阳的激情戏不好,我倒觉得挺适合的。淡化掉平阳与卫青的感情,会从某种程度上深化卫青与刘彻的感情。
而且,卫青与平阳的婚姻,更多程度上,我认为是一桩政治婚姻。公主自愿下嫁,卫青不可能推拒,同时,不可否认这也是在一锅浑汤的朝局中自保的极有效的一招棋子。
所以,即便会挨骂,这句话我还是说出来了。
笑,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没准哪位大人过分敏感的在里面嗅出异样的气味,请别恼火,这只是一家之言。
不去刻意规范也不去刻意歪曲,我只是写出我自己的所想而已。高人们看过一哂,不必介意。
谢谢。
台湾对《汉武大帝》的评价
大汉天子不是历史剧,是“古装青春偶像剧”——还珠、至尊红之流也是。只不过大汉天子在这几部戏裏面,服装算得上标准,情节不怎栾弱智,表演也还比较清新,因此不是很烂而已。谁要是拿它当作“历史剧”,才是真正的笑话呢。
不过康熙王朝倒真是很差,架式是历史剧的架式,内容比戏说还戏说。它的烂主要不是烂在演员,而是那个伟大的编剧朱苏进造的孽,既不忠於历史事实,又不忠於小说原著,随意瞎编,一堆肉麻弱智情节。这个戏还真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型代表。
至於楼主说汉武大帝烂,恕我切切不能苟同。的确,这个戏的编剧说故事的水平一般,战争场面很差,音乐也不好,可是在其他方面:第一毫无令人啼笑皆非的弱智情节;第二丝毫没有胡乱添加的肉麻煽情;第三其中80%的情节都于史有据,自编的东西虽然有好有不好,却也没有非常不合情理的。再者,这个戏的男演员平均水平很高,焦晃陈宝国虽然精彩,也还没有超过他们本人的最高水准,而演单于的高发、演窦婴的马少骅、尤其是演卫青的陆剑民,其对人物的塑造之生动精彩简直令人惊叹,可以说达到了和人物溶一体的境界。不仅是这样,大陆的历史剧往往怕用年轻演员,即使重要人物是少年青年,也喜欢让主演扮嫩代替。原因大约是怕青年演员演技稚嫩,撑不住戏。但是《汉武》裏面的几个年轻演员:演少年武帝的杜淳、演张骞的任重、演霍去病的李乐——这几个人可以说是流光溢彩,不仅人长得帅,表演的出色程度也绝不在那些前辈之下。倒是女演员表现比较平平,美女很少(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导演是女人的缘故),女性人物的性格塑造也不是很好,真正出彩的女角色只有归亚蕾的窦太后一个。
我还很喜欢《汉武大帝》中表现出来的大汉民族的泱泱大气,以及那些优秀人物的风骨和气节——认真看完全剧,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尽管相比起真正的汉代,该剧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还很少很少。不过仅仅这栾一点点,也足以激发人的豪气了)。或许是由於该剧表现的是汉民族的一段辉煌历史而使我自豪吧?我看清代历史剧或成吉思汗这些的时候,会觉得好,会觉得精彩,但绝少被感动。可在看《汉武大帝》的时候,却数次流泪——比如张骞在匈奴十三年裏的坚贞、他呼喊著“汉!汉!”追和亲马车的场景、他坚持完成使命,在到达月氏时的那一番话“臣张骞远在万里之外向您禀报,十三年后,臣终於到达月氏国了”、以及他最后悲壮的回归再比如卫青与霍去病,虽然战争场面是那栾的差,我却依然他们的每一个辉煌胜利而激动欢呼这部戏裏也有黑暗的沈痛,晁错的死、郅都的死、窦婴的死、最后的巫蛊之乱,都会让人从心底裏生出对专制帝王的寒意。甚至以一个反派面目出现的田蚡(扮演者是台湾演员张世啊),在他最后被武帝吓“疯”时的一番表现,也是令人可悲可悯,心裏发酸——可以说,这部戏塑造的重要人物,大多是立体的。因此,它也就值得再三回味。
《汉武》的服装造型和道具制作很是精美,据有些历史比较好的网友说,该剧中的很多器具都是文物的精良复制品。衣服更是美不胜收,无论是服装的材质、色彩的搭配、制作的工艺,还是服装和不同人物个性的相配关系,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从这方面讲,我觉得只有十年前的《唐明皇》可以和它媲美。——所谓高投资,大多是在这个上头体现的了吧?三千多万,五十八集,其实也并不算高得怎样——还不如《天龙八部》呢。加上戏的结构有些头重脚轻,胡玫又不善於拍战争戏(《雍正王朝》的战争场面,也就差得很),战争场面差,也并非意料之外的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