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什么时候在一起

舍我其谁什么时候在一起,第1张

在《舍我其谁》大结局的篇章中,盛景初恢复了视觉,而程了成为了一个围棋传承的记者,程意也接受了徐迟。

《舍我其谁》是由幸福蓝海影视集团、完美世界影视、皓璀影视联合出品,鞠觉亮、刘畅执导,李兰迪、牛骏峰领衔主演,韩玖诺、秦天宇、朱嘉琦、曹博、何宣林、宋涵宇、陆骏瑶、夏铭浩主演的青春爱情竞技传承剧。

该剧根据公子十三的人气小说《舍我“棋”谁》改编,讲述了职场萌新记者程了与棋坛风云人物盛景初之间陪伴守护的治愈系甜恋故事。

剧情简介:

天才青年围棋手盛景初(牛骏峰饰),黑马姿态一战成名,轰动围棋界。从不接受任何采访的他成为了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实习记者程了(李兰迪饰)帮盛景初解围,却被误会为他的女友,两人假戏真做,没想到却终成眷属。随后,盛景初遭遇了比赛失利、被师父赶出道场等打击,他的人生跌入低谷,程了不离不弃,两人互相激励。

  徐迟的夫人陈松于1985年1月因癌症去世。

  1931年春,徐迟在燕京大学寄读期间,第一次对一位少女产生了感情。这位

  少女叫沈淑贤,是天津南开女中学生。在一个新月的夜晚,他俩沿着从燕京大学

  到清华大学的小溪散步。

  徐迟写成了一首小诗:

  这是一个小月亮的夜,

  一千个诗人写不出一名诗。

  却有几个大星星,

  在水面舞着灼灼的影

  暑假里,徐迟回到南浔镇洗粉兜家中的小楼。一首给远方女友的诗又从心中

  落到信笺上:

  躺在床上的时候,

  我不相信我们中间是远离着的,

  有三个省份,

  有一条三千公里的铁道,

  有黄河和长江。

  然而,他与沈淑贤并没有从好感发展到爱情。

  这年秋天,徐迟因家里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家。闲着无聊,就读诗、写诗。这

  位十八岁的青年成了缪斯的忠实信徒。他开始向文学刊物投寄诗稿子了,只是还

  未受到编辑的青睐。

  冬去春来,草长莺飞。徐迟和南浔中学初二的一位女生桂丽慧相识了,并很快地

  成了一对小情侣。他俩在镇外的田野、桑林中游乐,在河面的小桥上观赏水中的

  鱼儿,常常流连忘记归。

  但是我们的摄影机的锐利的鹰眼,

  却记录了感情的韵与旋律,

  而且也记录了我们乳色的三月回忆,在风景的贴照片中,

  它被列在: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七日这个编年记之下。

  ——《桥上》

  在徐迟的眼里,这位桂丽慧**:“年轻、热情、欢快,她有一种粉妆玉琢

  的丰腴和白皙的美。”他说,“我们每星期见一次面,感情浓起来了,每个星期

  日一过就盼望下一个星期日的到来,到时候温度也要升上一点。”

  谁知当他在一封表白自己的信里,把他曾与沈淑贤有交往说出来之后,这位

  桂**毅然决然地永远离开了他;而当他把桂丽慧的结果告诉沈淑贤之后,就再

  也得不到远方佳人的信笺了。

  此时的徐迟在情场的双重挫折下,异常痛苦,心中充满了惶惑、迷悯:“呜

  呼!这是怎么一回事。生命之中怎么会充满了这么多的误会呀! 我整个儿地输了,

  输完了。诚实的男子多么不幸!正应了我家乡的一句土话:驼子跌一交,两头不

  着实。’我感到了无言的悲哀。”他从这两件事得到了一个教训:“不必要的忠

  诚,反而败事。”

  唯一使他感到欣慰的,是他在写了近一年的诗后,终于有一首诗为《现代》

  杂志的编辑施蛰存采用。神圣的文学殿堂之门终于被他叩开了!

  1933年8月,徐迟得到家里给的一笔钱并弄到一张假证明之后,考取了燕京大

  学,成为英文系三年级的正式生。入学后,他写诗、译诗、作文章,继续给《现

  代》投稿,并结交了《国闻周报》的编辑沈从文。

  他经常到燕京图书馆里读书、写作。有一天,一位阅读约翰·弥尔顿著作的

  女生吸引了他。于是,他大着胆给这位名叫严文庄的同班级女同学写了一封信。

  想不到竟然收到了一只蓝色小信封的回信,署名是“Margaret(玛格丽特)”。这

  封写得才气盎然的信,把他弄得又惊又喜。他俩密切地来往起来。

  不料这时他报考的假证明被燕大注册处查出来了。学校让他退学,并与东吴

  大学联系好,使他能回到东吴大学读二年级。他不得不离开女友。他曾说:“我

  对玛格丽特的端庄姿色和丰富才华是倾倒的。她真是才貌双全。她所有的信写得

  有学问有文采。因此从一开始我在她面前就感到一种自卑感,认为我是决计的配

  不上她。而她这垂青于我是对我的一种恩赐。我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我只想能

  和她友好地往来,能保持一种带一点儿倾心的友谊就是我的非凡幸福,可让我终

  生膜拜,馨香祝祷的了。”

  这年的岁尾,徐迟冒着凛冽的风雪上街买了一份印有鲜红玫瑰的日历,赠给他的

  玛格丽特。他还为此写了一首《写在日历纸上的诗》:

  在年岁更始的元旦日,

  赠送你绘着玫瑰花的日历纸。

  于是扣着列车的窗沿的下巴,

  喃喃自语的离开了古城。

  乘坐在京沪快车上的这位青年学子和诗人,隔窗望着漫舞的雪花,心里默念

  着:“再见了,我的窃窕淑女! 我的玛格丽特!”

  1934年上半年,他一边在东吴大学英文系二年级就读,一边写诗作文,在

  《现代》、《矛盾》、《时代画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结识了

  汪锡鹏、潘子农、徐苏灵、郭建英、杜衡、叶灵风、穆时英、刘呐鸥等人。学期

  结束前,他突然宣布不参加考试,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作家,而且家庭经济困

  难,决意自动退学,好省些钱让他弟弟能在清华大学读到毕业。

  徐迟退学后回到家乡南浔镇,被南浔高等小学校长聘为教员,教小学六年级

  的语文、英文和音乐。

  这年10月是他二十岁生日。这天,徐迟收到一份意外的生日礼物:两罐英国出产

  的茄立克牌香烟,在当时,这是最高级的香烟,每月薪水15元的他,是想都不敢

  想它的。看了压在香烟罐下的纸条,才知道烟是同样一位未婚女教师王岫云送给

  他的。

  王岫云,像桂丽慧那样美丽,身材丰满,红颜樱唇,大眼睛,而且比桂丽慧

  成熟。然而她只知道徐迟收下了她的礼物,却不知此时吸引徐迟的另有——个少

  女——艺友班的学员屠敏和。而且,他俩早已在心底暗暗相恋着。

  面对王岫云介入,徐迟感到为难了。他必须在俩人之间作出一个明确的选择。

  于是他第一次约屠敏和到学校后面的鱼池边会面。可巧被王岫云瞧见了,这使得

  王岫云顿时满面秋霜。学期一结束,她就换到另一个学校任教,与徐迟中断了刚

  建立起的关系。而徐迟对屠敏和的追求更加紧了。十二月初,他拿到一笔稿费,

  立即去绸缎店里挑选了两幅花纹幽雅、色调柔和的丝衣料,亲手送给了屠敏和。

  徐迟的母亲陶莲雅得知儿子爱上了屠家的女儿,就请担任镇商会副会长的庆

  叔,到屠家为他去说亲。徐迟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我爱上她,就看她爱不爱我。

  她爱我就行了,要问什么家里同意不同意!”母亲却摇了摇头说:“我估计你的希

  望很小,屠家是大户,比我们家阔气得多。”果然如此,屠父以两家不是门当户

  对,拒绝了徐家的求亲。他听了非常沮丧,经常到小酒店去以酒浇愁。不过,他

  心里仍有一线希望:“只要敏和愿意跟我结合,谁也不能阻挡她!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浔中篮球场边。徐迟与屠敏和并肩坐在一条观看比赛的

  长凳上,低声交谈。

  “你的终身大事是你自己,还是要由你家庭代替你作出决定的”他问。

  这位安静、羞涩、柔美的女郎,只是把头闪了一下,让乌黑的长发遮住她的

  脸。

  他见她没有回答,就逼进一步问:“回答我,是你自己还是你家说了算数”

  屠敏和愁容满面,仍然缄默不语。听到徐迟又问了两次,才答道:“我怎么

  能自己决定呢”

  “唉一一”徐迟闻言叹了一口气。他本来想只要她愿意,俩人就可以远走高飞,

  离开封建家庭的樊笼。如今她对自己无能为力,还有什么办法呢才二十岁的他,

  再次受到爱神箭矢的重创。除了上接香斋饮酒浇愁,只好作诗抒怀。他为屠敏和

  写了一首又一首漾溢着爱情芬芳的小诗,如:

  你的头发是一道篱笆,

  当你羞涩地一笑时,

  紫竹绕成了那儿的人家。

  ———《恋女的篱笆》

  不少诗里蕴含着他苦恋的情绪,如:

  故乡曾是木舟在碧云碧水里栖止的林子,

  故乡曾使我的恋爱失落在旧道德的规律里,

  我从故乡出走的时候,

  蚕虫在各食着桑叶,

  又到处是流长飞短的对我的恋情的叱责。

  ——— 《故乡》

  1935年的春夏两季,他是在“比较痛苦”的心情支配下度过的。他仍钟情于

  屠敏和,跟她见面,为她作诗;屠敏和也为他抄诗、整理诗。然而,这位大家闺

  秀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之间是“没有交流的爱情”,如徐迟所说,“其结

  果只能是分离,各走各的。”

  这几年,也有青年女子主动接近他而为他所不愿接受的。一个是前面所说的

  同校女教师王岫云,另一个是他的好友靳文翰为他介绍的田姓姑娘,再一个就是

  与王岫云伎同一寝室的黄晋元。他曾在苦恋屠敏和的后期,跟黄晋元合演过袁牧

  之的剧本《一个女人和一条狗》。他俩的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徐迟晚年回忆此

  事时写道:“演戏时我们合作得很好,但演完了她从来不多理我。我也并不想和

  她再继续往来。这真是糟糕的事,可以手到擒来的放手不抓,早已证明毫无希望

  的,我反而一厢情愿,恋恋不舍,我的恋情一直是给予我的敏和的。”

  这样过了几个月,徐迟再次陷进新的情网。

  这年九月,他成了南浔中学的教员,还是教国文、英文和音乐。每天放学,

  常经过原来任教的高等小学。他发现学校来了一个教音乐、美术的女教员,并且

  知道她叫胡文琴,于是就相识并交往起来。

  胡文琴是无锡人,年轻,美貌,明眸皓齿,热情开朗。从交谈中,徐迟了解

  到她父亲曾任中国驻西班牙公使。她会画油画,也能弹钢琴。在徐迟家里,她临

  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给徐迟带来新的爱情。

  有一天,徐迟和她谈起俩人可否订婚的问题。她说要等寒假回去和父母亲商

  量一下。一听这话,他心中猛然一沉:这个新派家庭的女儿也要问家里人吗

  临近春节,他收到胡文琴的来信。信中说,她母亲了解到他的家境,没有同

  意。这封充满外交辞令的信使他很恼火,他想:你家里虽有钱,未必很多,比我

  这一无所有的家庭肯定要好一些,或者要好得多。那就好极了,既然你家里没有

  同意,你自己也没有表示你反对你家里的不同意,我就明白了。我明白了!胡文

  琴,我心中从此断然地抛弃了你,,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你别怪我。 你家里

  有家私,自然会找到一户门当户对的家庭的。我配不上你吗 ! 你也别怨我。即

  使你一切都能使我满意,而在这一

  点上你不能使我满意。既不能抛开你的家庭,你也就别想要得到我的爱情,甚至

  友情也别想。

  这么一想,徐迟的心里倒平静得多、坦然得多了。又想:可不能者这样交朋

  友谈恋爱了,我应当工作了。此时是1936年元月,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写诗、小说

  、散文和翻译外国文学中。整天整夜地写呀写,房间里烟雾弥漫。停笔时他便读

  书,读了一本又一本的文学书、美学书、音乐书, 或者欣赏唱片。

  一个人往往身不由己,徐迟也难以例外。这年二月,他正专心地写一本书。

  但也多少感到一个人孤独寂寞,他的心渴望着爱情的阳光、雨露。一天早晨,他

  在得中操场上,猛然看到陈松——他的学生,立刻怔住了,这是他所见到过的少女

  中最美丽的。尤其陈松的笑声像一串一串金色的铃声,又像是喜爱音乐的仙女拨

  动了他的心弦。“好像一个钢琴家在抓着一架大钢琴的键盘,一抓就是大把大把

  的琶音,一放又是一串一串的颤音。笑声把整个田野、流水和晴空都震动,且为

  之欢乐无涯了。“徐迟说:“这样美丽的笑的乐音,听得人毛孔畅通,连气流也

  被感染得欣欣然。”他特地买了一本新的日记本,记下这天上午与陈松玩乐的情

  景,又很快地以《六十四音符》为题,写下一首咏赞陈松的笑声之美之迷人的诗。

  自此之后的十天,徐迟的每天日记都写着他对她的爱恋,而且一天比一天热

  烈。到第十一天晚上, 陈松来和他见面了,他便将日记交给她看。她读着读着

  脸上涌起了一层层红云,忽闪着晶莹的眼睛低声道:“我完全没有想到你是这样

  的。”徐迟问:“你是怎样想的呢”她说她不敢如此想, 只是很愿意见到他。

  俩人在暮霭中沿着学校运动场的跑道走了一圈又一圈。然后,他把她带到自己佐

  的小楼中,这时,“空气里有了春天的气息。四周是黑暗的。”徐迟写道,“我

  突然捉住她的两肩,把她推到墙上,然后猛烈地吻了她。我从没有这样激动的情

  绪,因此我经历了以前从未经历过,从此以后再也未能经历到的这样的狂喜。人,

  一生只能吻一次。”这一吻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吻。他说:

  “当我的燃烧的嘴唇贴上她的燃烧的嘴唇时,那墙开始时还是稳定的,然后就

  没有,仿佛天上的群星也都纷纷坠落,或旋转飞走。我们俩人被火焰燃烧着,火

  焰的喷发烧毁了一切。这是我的唯一的——吻。这是神圣的吻,这是定情的吻。

  得到这样的一吻应是我的超乎其他的人的罕有的幸福。当我们又恢复了知觉,而

  两唇分开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说什么了,我们将永不分离了。”

  他坚信自己和陈松“将永不分离”,并不仅仅由于“神圣的吻”、“定情的

  吻”,更由于陈松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女与他以前恋爱过的少女有着绝不相同之

  处,这就是当他间陈松:“你舅舅来看我了, 为提亲而来的呢。我说我要问问

  你。你是听你家里的,还是听你自己的”陈松坦然地回答他:“我是我自己作主

  的。”徐迟听了喜悦地说:“那……太好了,太好了!你是你自己作主的,听你自

  己的。你真好,谢谢你!”

  1936年3月初,徐迟与陈松在《南浔周报》上登了订婚启事,在“怡丰园酒家”

  办了两桌酒,宴请了两家的近亲与他们的朋友、同学。

  订婚之后,徐迟才了解到未婚妻陈松的家庭情况,才知道陈松的父亲是个

  “没良心的男人”,她母亲得知丈夫在上海有了“外遇”、又有了新家之后,曾

  几次自杀未成。所以,陈松兄妹三人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苦度日月。后来他们

  与父亲彻底断绝了来往。

  订婚之后,徐迟与陈松的爱情又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那是他在镇上一家

  姓梅的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年方二八的梅家二**阿美对他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常常找机会亲近他,有时靠到他的肩膀上,有时会扑到他怀里。他不得

  不正色地对她说:“我是有了人儿的。我已经订了婚,是订了婚的人了,可不能

  这样随便的。”可是梅二**却撒娇地说:“订了婚怕什么,说解约就解约 !”

  徐迟无奈,只好托辞请假。几天之后,梅家的账房先生使法子把他拖到梅家,请

  他喝酒后推入梅二**的闺房。在

  房中的姨娘借故走了出去,反锁上房门,将他与卧在床上的梅二**关在房中。

  梅**示意他在床沿上坐下,凄然地说:“你不来上课,我病了。你不知道我想

  你想得好苦。我想你想出病来了。”

  “梅**……”他说。

  “叫我阿美。”她打断他的话说。

  “好,阿美。但你不能这样想呵,我有什么值得你想的呢你快把病养好,我

  还是要来给你上课的。”他说。

  “我不是要你来给我上课。上不上课,没有什么关系的。我要你知道我的心。”

  “唉,太晚了。”

  “也没有什么晚不晚的!我不是告诉过你,哪个爱你你爱哪个我都不管,即使

  你已经订了

  婚,也还可以解约。你请你家的轶唐叔叔来我家提亲,家里一定答应的。 你就

  解约,不解约

  也可以。我们两个一起出国去,到美国去,旅费、生活费,都不成问题的。”

  她见他不声响,就伸手把他的手拉过去按在她的胸脯上,说:“你听我的心,

  跳得多么厉

  害!, ”

  徐迟想缩回手,她按佐不放。他嗫嚅着说:“梅**……”

  “叫我阿美。”她闭着眼轻声哀求。

  “阿美。”他不知往下再说什么了。他咬了咬牙,站起身,毅然走了出去。

  理智终于战胜了诱惑。后来他了解了陈松家的事后,更“惊魂久久,不能自

  己”。因为陈松的父亲在上海也是在一个资本家里当家庭教师,并且不顾已婚有

  了子女而爱上了那家小组。

  他说:“想到我幸好还能克制了自己,没有落进阿美所布下的情网。否则我将是

  一刀刺向陈松,将会使她陷入不拔的深渊,会让她和她母亲抱终天之恨,而双双

  地死去的。”对于这桩隐私,

  徐迟一直未和陈松说过,他早已有教训:不必要的忠诚,反而败事。

  1936年10月,徐迟的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作为邵淘美主编的《新诗库》

  第一集第九种,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11月,他的第二本书《歌剧素描》也

  在商务印书馆问世。

  然而,爱神仿佛永远也不肯让他得到休息。这年秋天,他结识了沈旭春,她

  那乌黑的卷发刨花卷儿似的,一绺绺地垂在两肩及颈背,实在漂亮得很。这位二

  年级的女大学生轻盈的体态,富有东方女子的温柔情韵深深吸引了他,“她的美

  是一种知性的美,一种明丽的美,一种诗意的美。”他们开始通信,然后是假日

  约会,在外滩看落日,到水上饭店吃饭……首先提醒徐迟的是他的好友戴望舒。

  他说:“不要忘记你是已经订婚的人了。”他的三表哥也警告他:

  “可不能让那少女用一绺绺的发辫捆绑住了你的心哪。”这些劝告使他的头脑清

  醒了,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他便打电话对沈旭春说:“要是我变了

  心,我就是—个不值得你爱

  的男子了,因此我不能再去看你了。”沈旭春在电话中告诉他:“你不能来,不

  来也罢,可是你永远不能再来找我了。”这样,徐迟才在悬崖边上勒住了马。

  《新诗》1936年 l1月号上有他的一首诗:《一天的彩绘》,徐迟说:“是我们一

  起度过的一个星期天的忠实的记录。……诗里,综合了我们的爱情和生活,主要

  是她的彩绘,她的形象。”

  诱惑,一而再,再而三,使徐迟惊醒:“我应该结婚了。我不是负心人,却

  又是负心人。我必须结婚,我非结婚不可了。”二十三岁的他,已找到真心爱恋

  并已订婚的女子,又有收入稳定的职业,还有一笔笔稿酬,是结婚的时候了。

  1936年12月,他得到母亲的同意后,即前往南浔接陈松。这时陈松还在读初

  中二年级。她的哥哥陈铭德问徐迟:“陈松太年轻,才十七岁多,应该读书,结

  了婚恐怕读不成书了。”他忙答道:“上学不成问题,已经和在一所中学当教务

  主任的朋友曹末风说好了。结婚晚一点也可以,但希望她能跟我去上海,住在我

  家,上学读书,没有关系,兄妹一样过一两年再结婚好了。”陈铭德又问:“你

  这人究竟靠得住靠不住,能否永远爱我妹妹,忠实于她,不变心”徐迟听后坦白

  地答道:“我曾经恋爱过多次,最后的选择就是陈松,我爱你的妹妹,我会忠实

  于你的妹妹的。”陈松的哥哥终于满意地同意了,他说:“只要我妹妹愿意,我

  决不干涉。我祝福你们幸福!”

  1937年元月1日,徐迟与陈松结为抗俪。自此以后俩人恩恩爱爱,一直白头偕

  老。

1 黄山记的原文鉴赏

《黄山记》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第一部分写得最为超凡脱俗。

黄山的天都峰、莲花峰等够险够高的了,“高山仰止”这个现成的成语用在这里正合适,可是作者却别开生面,改取俯瞰的角度,请出“大自然”来,使之人格化,让它神奇地安排和规划江山。 第二部分则是落到人间,发挥了报告文学作者注重史料和事实的长处,梳理和展示了古人登山的史迹。

这部分语言较为平实,但并非闲笔,其作用一是可以同第一部分空灵的描写相映成趣,二来可以用昨日登山之“险”衬托今日登山之“夷”,为第三部分作好铺垫。 第三部分写登天都险峰,第四部分写览奇丽云海

作者移步换形,不断变换方位和视角,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把雄峻瑰奇的黄山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是“松树”,远望时“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

俯视时“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时“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真可谓尽态极妍,不一而足。

作者在描写“云海”时,从此时此地的视觉感受出发,升腾起想象的翅膀,时而觉得自己是从“繁忙的海港”扬帆出海,时而担心礁多浪险,“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时而又庆幸自己“一苇可航”,“到了海信的飞来峰上”……不用说,这样的描绘既逼真又传神,是很有吸引力的。 孙绍振评价《黄山记》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 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

扩展资料:

《黄山记》的评价: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古人曾经这样赞誉黄山,可见黄山确有不同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的美。 黄山之美绝无仅有,描写黄山的诗文不少。

在这不少的作品中,《黄山记》是一篇构思谋篇自出机杼的佳作。文章不像一般游记那样,先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地从大自然如何安排这一处胜境的角度去写。

写了黄山的概貌以后,接下去该写怎样游览了,可是作者却宕开笔去,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史,以烘托一个“险”字,真是出乎意料,最后正面写山景,又突破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的一般的写法,而是有重点地写了几种景物。 全文热情奔放,文笔酣畅,大开大合,挥洒自如,色彩浓烈,语言华美,读后能对黄山的雄姿奇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读者更加热爱我们的时代,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的 。

—黄山记。

2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

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

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

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

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

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 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

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3 黄山记的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孙绍振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

“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

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鲍照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

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景。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

《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这样的全景图,是一般游记作者回避的。因为这样的地理统计数字,是很难有个人化的感性的。

接着,又是形状的全貌: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然后是颜色的总体概括: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概括而又繁复的描述,是很难讨好的。

但是,徐迟的冒险,并没有引起读者的烦腻。原因在于,这里的铺张,并不是平面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徐迟不是把黄山当作现成的自然景观来加以描绘,而是以现代作家的想象,改造了古典的手法,虚拟出造物主有计划的安排。徐迟的笔力就集中在精心结构的过程之中,这样就把空间的静止地形与地貌,变成时间的过程;同时也使地理的客观描述变成了主观感受和想象。

就连黄山的悬崖绝壁,道路艰难,也被他想象作是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间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有意让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地形的介绍,而是领略创造(安排、布置)的匠心。

接下来写黄山的云,赋体的铺张就更为突出了: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有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这里很明显有赋体的铺张和夸饰,但是,又不完全像。

原因在于,在赋体里,铺张和夸饰,是整齐的排比句法,而在这里,则排比是局部的,在排比中(倏来倏去扑朔迷离、绮丽多彩、雪浪滚滚),又交织着错综(“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则是另一种句法)。参差的句法在描述云海的文字中更为突出: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过场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文章以赋体的状物为务,但是,并不是对黄山的一切风物皆给以同样的笔墨,写得最为最为充分的,当是黄山之云雾。

作者对云雾的处理,办法相当奇特,不是一次以赋体之大笔浓墨写尽,而是,一次写完一种形态,为其它景观所吸引,忽略又感不足,又一次重新展示新的特质: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几枝松,几观松人,溶出溶入。对于景观的描绘,如果只有一副笔墨,就不能说是真正懂得赋体的三味,徐迟在这里表现了他把赋体当代化的才华。

光是写云雾,就有几副笔墨。前面的云是远望山岭间的、浩淼的云;此处的云,是近察身边的云、精致的云。

前面的云,是宏观的,就云本身写云;此间的云,是在阳光中变幻,在雨脚中飘忽的,树和人在其中“溶出溶入”的云。徐迟的词汇是丰富的,但是,不像刘白羽那样,习惯于用四字成语式的,他好像有意回避这样的现成的宿构。

4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的译文与赏析

(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

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象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

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后还是不管那些。

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象一堵墙壁耸起好象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

(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

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

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

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

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5 求:黄山记,徐迟写的,赏析~~~

游黄山记 费伯雄

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犹存兮。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山得君兮,以成名兮。谁显谁晦,山兮君兮?”

游黄山记译文: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 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6 求:黄山记,徐迟写的,赏析~~~

自古到今,山水游记就很为人们钟爱,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这些作品虽经千年风雨,却久传不衰。究其原因,无非是文美情切。

而今人徐迟先生的《黄山记》,相比之下也毫不逊色。文章辞采华美自不用说,尤其是立意、构思更令人叹绝,笔者读后幽思难忘,提笔写下此文与大家共享。

明断暗续,独出机杼 黄山,历来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它兼备泰山之“雄”,嵩山之“峻”,华山之“险”,庐山之“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天下。

历来文人墨客描写黄山的诗文甚多,其构思或是以行踪为线索,或是以时空为脉络,或是以画卷的幅始图终为顺序。而《黄山记》的作者徐迟不落前人的窠臼,独出机杼,采用了明断暗续的结构。

如果按一般游记写法,开头总是以作者自己如何不畏险阻,而后最终登顶成功为线索。然而作者却没有这样写,而是宕开笔墨,“异峰突起”,从“鸿蒙以后多少年”落笔,追述神话传说中的登山故事以及古人的登山历史,然后才按游山的路径转入自己登天都峰的记叙。

但是到第四部分,这种以游踪为线索的写法突然中断,改为按时间顺序,分为第一天观云雾,次日晨观日出,然后穿行于云海,最后在光明顶欢呼摄身光等四个部分来写,末尾以峭拔的两句赞语:“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收束全文。这样,作者就把人类对自然的神往、追求——从开天第一圣人到当今的石工,前仆后继冒险攀登的事;以及自己视觉的“千姿百态”、“奇光异彩”;听觉的“笙管齐鸣”“山呼谷应”;感觉的“飘去浮来”、“载沉载浮”;还有那种怦然心动,欢呼雀跃的心灵感受都表现出来了。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怎样做到“明断暗续”呢?刘熙载又说:“好比刺绣,抛针掷线,全靠眼光不走。”

所谓眼光不走,是指行文始终不离文章主旨,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明断”,正是由“黄山的景象美在奇”这一主旨“暗续”起来的。刘熙载还说:(这)又好比驰马,“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

所谓缰辔在手,是指部分之间的叙述线索表面“明断”,而却有一种内在线索把它“暗续”起来。如第一部分的结尾,写大自然“封了山”,第二部分的开头写古人登天都,第三部分结尾写自己登上天都后纵目远眺、倾情抒发游览的感受。

虽然每一部分起句突兀,其实却有一条内在的意念线索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章法上的“明断暗续”就使全文处处有新的景象,处处有新的境界。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评古人写山水,他说:“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描写黄山这座奇妙的山水公园,徐迟兼用了这两种笔法。

徐迟笔下的黄山“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样描写主次分明,从形到神,用极简省的笔墨写出了黄山群峰的巍峨峻傲,尤其是三大主峰如挚天柱般的雄姿,读后令人过目不忘。

黄山的水,“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黄山的水那么多,文中一句就概括了。

但山与水是不宜分开的,峻傲的山和灵动的水结合在一起,才能绘出最美的山水画卷。请看作者的神笔:“雨过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

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

这种细腻加粗犷的描绘,不仅写出了雨后黄山的俊朗妩媚,更使人目光放远,看到江南各座秀山簇拥着黄山,如众星烘月一般,突出了黄山的首领地位,令人深信黄山天下奇。用这种大手笔写山水,虽然是实景描写,却写出了黄山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让人们在领略黄山之美的同时,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虚处生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如果说写山是静态,写水是动态,那么写黄山的云海则是动静结合,因地制宜了。静的是黄山公园,它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在云雾之中,而云雾却变幻莫测、瞬息不定:“它们盘入岩缝,它们修剪华盖,它们展开了翼翅,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单是看云雾,已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舞松之风,风起云涌,更使黄山诸峰千姿百态:“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耘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读着这文字,尤如海潮扑面而来,听,如海涛雷鸣,使人精神振奋;看,如蓬莱仙景,使人目不暇接。

云天雾海之中,真让人有一种不识黄山真面目的感觉了。更妙的是,作者用幻觉来写自己的感受:“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里扬帆出海去,我穿上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

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

一苇可航,我来到了海。

7 文言文版游记

《黄山游记》文言文版

登五岳而小群山,览黄山而无视五岳者何为? 盖将五岳之雄峻有别于群山,黄山之四美而独冠天下尔。

余于八月之初,携同叔友数人,驱车百里余,于暮间之时,抵黄山之脚,汤口处暂歇。汤口者,山之底处也,自下高速到南门景点,不过十余里之长。镇小而密,人流备集,商户众多;又深藏山间,终日云岭雾绕,雨时不定。或晴时,风轻云淡,山峦耸翠;或雨时,云雾压城,阵雨霏霏。汤口之肴,味美而汤鲜,多深山之珍宝,故往来黄山之客,亦有览景不忘食肴之说。

黄山之美,众人皆知;黄山之峭,鲜有人知。余与好友三人于晨时,乘车抵山。山路崎岖,千回百转,车绕数时,终可抵站。驾缆车,于万丈深涧之中,挺挺而过,心悸魄动。下车处,已然千米高山。云雾扑面,站店高阁,似有凌霄之妙,却无胜寒之衣。友者一女,衣物单薄,盛夏之期,岂有着秋装之人,然山高处,难分四季,高处不胜寒。女者披蓑笠以求御寒,男者叹问天以求壮志。雾虚人实,岂有贪功之辈;步履匆匆,尽是拜山之客山路石阶,层层密密,蜿蜒于盘山之中游人度步,一步一景,怎想挑山工之苦?纵导游之口述,文人之华词,亦难胜修梯者之功高移步石阶,或暂歇而高望,或登高而极目云海翻腾,霞光四射,壁仞千尺,直插云霄,古柏苍松,猿猴攀跳;别一番趣味,尽自然天成或相机以记趣,或画笔以抒情,黄山之美,迷乎众矣!

山高欲度,皆呼蜀道之难;天梯陡峭,众叹殒命休矣余携友者三人,慢步而行,从导游之词,观众景之地游人多而接踵,行人稠而肩并放眼山间,人龙盘而九曲,山峦多而汇景女者曰:登泰山小天下,孔子谬矣!向使孔子登黄山,见此番之景向,定不复此语余笑曰:孔子齐鲁之士,足未涉皖南,只晓岱宗之高,而叹曰此语,情理之中。女者对曰:山外之山,人外之人,今番见得其真。余亦笑而未答。

黄山四美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松奇者,盖其发于峭壁,挺拔于山涧之中,而未倾未折,朝迎霞光,暮辞落日,云雾间吸得天地灵气,凡尘中识得众户人家。故枝繁叶茂,连理千年。怪石者,因其形殊异貌,绝成千仞,万丈之险,入云汇雨。枭雄望其自诩,墨客观其赋骚。山因石而巍峨,水因石而潺潺。巍峨潺潺间,亦见得怪石不怪,乃奇秀镇山之宝。云海者,汇雾成云,绕岭成海,风起云涌,亦有观海之效。或日出之时,情为最佳,万山洒金,云海汩浪,松涛抚琴,伫立云海之畔,其思多矣。温泉者,成于千层地底之下,为地热所造,水温温而气冒,人去衣进水而澡。温泉之水,多矿物之质,亦有疗伤去病之效。黄山四美者,美甲天下矣!

余于翌日返程,虽观山之日短,然触景之情深,遂以文章以记之

8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的译文与赏析

初六日。天色很晴朗,找了个导游者,各自带一根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从左边上去。有石峰环绕夹峙,其中本有石阶,被积雪铺平,一望如玉。透过稀疏的毛茸茸的树木,仰见群峰盘结,独有天都峰巍然挺立在上。行数里,石级愈来愈高峻,而雪也愈深,在背阴处冻雪成冰,又硬又滑,根本踩不住脚。我一人在前,持杖凿冰,凿成一孔,后脚跟上去;从行的人都学此法,于是得以前进。到了山上平岗一看,则见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竟秀,好像是在为天都峰前呼后拥。由此而入,都是陡岭危崖,都长着怪松,高的不过一丈,矮的仅数寸,松针如平顶短毛,根部盘绕着,树干如龙那样曲折,愈是短的却愈老,愈是小的愈奇特,想不到奇山 中又有此奇品啊!在松石交映之中,有一群僧人下山来,那飘忽的样子像从天而降,他们都合掌说:“我们被大雪困在山中已经三月,今天为找粮食才努力走到这里。你们凭什么能够上去呀?”又说:“我们前海诸庵里的僧人,都已下山了,后海山路尚未通,只有莲花洞一处还可以过去。”于是我们从天都峰的侧面攀登而上,穿过山峰间的缝隙而下,往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

(到“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为止)

9 《游黄山》的原文译文

黄山的奇特,因为那里的泉,因为那里的云,因为那里的松。

水奇,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环绕着黄山山麓。桃花源的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扣白云溪则向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条小溪都流淌在山脚下。

山谷中空空荡荡,是水,填满了山的腹部,一条条小溪在喷溅,在奔流,都出自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 黄山极高,雷雨都在山下,云气聚集从山中涌出,游荡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飘荡,每每望见天都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曲飘带,却不能到达它的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腾涌弥漫,合拢成一片,遮住下面的天空,山峰却矗立在白云之上。

铺展开来的云朵,放眼望去,就像天海一样波澜壮阔,忽然之间,又一下子散开,好比是受惊的野鸭和兔子,顷刻之间逃得无影无踪。黄山诸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之外,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是因为云气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楩树、楠树等等,藤蔓罗络其上,芳草覆盖其下,清幽的树荫会集在一起。登上老人峰,就会看到悬崖峭壁上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背靠石壁,横空出世。

从这里往上走,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旋曲折延伸几亩土地的;也有树根只有一丈长短,可是树枝茂盛修长遮蔽道路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686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7
下一篇2024-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