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有哪些

小行星有哪些,第1张

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 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一般大小。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现在开始重新分类,被定义为矮行星。 直径超过 240 公里的小行星约有 16 个。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的轨道外侧的太空中。而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8Planets),是指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行星(英语:Planet;或有来自于日语的称呼:惑星或游星,源于江户时代,现多见于日本动画或部分翻译新闻)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最新的发现表明,有些也没有绕着恒星转)。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随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体被发现,“行星”一词的科学定义似乎更形逼切。历史上行星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后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望远镜被发明和万有引力被发现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行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现在已有近百颗太阳系外的行星被确定。

定义

参见行星定义、2006年行星重定义

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星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上,表决了该会第5、6号共四份决议草案,分别把行星同时符合以下三点:

围绕太阳运转(即公转)

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即近于球形)

已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即是该区域内最大天体,即以其自身引力把轨道两侧附近的小天体“吸引”成为自己的卫星)

太阳系以内的行星

[编辑] 沿革

由于1801年元旦被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谷神星时,曾依据“提丢斯—波得定则”来定义它为行星,但后来以望远镜观测看不到视圆面,以此定其直径比月球还小,在1802年起短短六年间,相继发现类似轨道之三颗小行星,在18年纪的首数十年间曾同时并列在行星之列(在1850年曾出现18颗行星的纪录),至1847年发现5号小行星“义神星”后,欧洲天文学家始为该组陆续发现之小天体另外归类为“小行星”,以“行星爆炸论”为由把该组小行星降格为与彗星、行星卫星的一类统称为“小行星”(minor planets)并沿用至今。

而1930年发现冥王星后,太阳系的行星被约定俗成为9颗(亦即九大行星),但经测定,其质量、直径、偏心率相对其它八颗相距甚远,根本不能称为“大行星”,而自1992年起陆续发现冥王星外与冥王星相若的天体;1999年初,有传媒报道部分天文学家曾提倡把体积与其他行星相比较悬殊的冥王星剔除太阳系之列,IAU曾为此于该年2月5日澄清并无此事,但社会与科学界亦开始讨论冥王星应否列入行星与一直只被约定俗成的行星定义。而此时亦开始陆续发现多颗在库伯带内绕太阳公转的天体。

自2005年7月公布发现冥外天体齐娜以后,因其比冥王星直径还大,以往曾闹得沸沸扬扬的“十大行星”的话题亦甚嚣尘上,为此IAU在2006年初组织“行星定义委员会”,因为更动名字将会影响至所有相关科学书籍、百科全书、中小学教科书以至相关设备带来更动,因而社会十分重视。

[编辑] 决议

2006年8月14日布捷克布拉格举行之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上的定义,初时曾提出包括齐娜、冥卫一与谷神星的十二行星,但争议与反向颇大,亦引起天文爱好者与民间热烈讨论;至8月24日下午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上的定义: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决议时曾出现“经典行星”一词,指的也是这八颗),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与海王星。质量不够的将会被IAU会议决议归类为矮行星(如冥王星)或太阳系内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等)。

类地行星 类木行星

[编辑] 以行星表面岩质划分

类地行星(又称“岩质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表面是岩石固体

类木行星(又称“气体行星”或“巨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由氢和氦等气体构成。

[编辑] 以行星视运动规律划分

(此分类方法因以地球为界,故必会忽略地球)

内行星—太阳系中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包括水星与金星。

外行星—太阳系中地球轨道外侧的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编辑] 其它恒星系的行星

请参见:太阳系外行星

至2006年3月,人们在其他恒星身上一共发现了184颗系外行星,不少均拥有比木星高的质量。

也有一些行星,其体积比较小,例如脉冲星PSR 1257+12、天琴座μ星、巨蟹座55及GJ 436均各自拥有与地球差不多质量的小型行星,而Gliese 876一颗达地球质量6至8倍的行星,可能拥有岩石结构。

人们对新发现的大型系外行星仍未完全了解,大多估计其物质构成与太阳系的大型行星类似,又或是从未见过的大型氨行星或碳行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行星在极接近恒星的地方公转,拥有近乎完美的圆形轨道,这些行星被称为“热木星”,它们比太阳系的大型行星接受更大量的太阳辐射,造成其表面温度极高。也有一种热木星,其大气会被恒星的热力逐步蒸发并流失,并以彗尾形态释出,它们被分为Chthonian型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 (Extrasolar planet) 是环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其他恒星和太阳一样,均有行星环绕其恒星公转,但一直未能证实。直至1995年,飞马座51被证实以来,至今已有百多个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这些发现增加了对外星人存在与否的问题提出了支持的观点。

现时在其他恒星发现的行星大多是类似木星的气体行星,有的质量甚至比木星还要大。质量较小的行星有脉冲星PSR 1257+12的三颗与类地行星相若的天体,以及位于天坛座μ星的一颗有14个地球质量的行星。

也有一种行星,没有围绕特定的恒星公转,它们像是宇宙的流浪客,称为星际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现时人们并没有发现任何此类行星,只能靠使用电脑模拟来推测。

一颗太阳系外行星想像图现时人类的科技仅能侦测质量较大、公转周期较短的行星。但随著科技的进步,更强的望远镜得以建造,在未来可望能发现更多质量较小及公转周期较长的行星。

[编辑] 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

由于用天文仪器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难度极大,天文学家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方法:

天体测量法(Astrometry)

天体测量法是搜寻太阳系外行星最古老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精确地测量恒星在天空的位置及观察那个位置如何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恒星有一颗行星,则行星的重力将造成恒星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样一来,恒星和行星围绕著它们共同的质心旋转。由于恒星的质量比行星大得多,它的运行轨道比行星小得多。

视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视向速度法利用了恒星在行星重力的作用下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个事实,目标现在是测量恒星向著地球或离开地球的运动速度。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的视向速度可以从恒星光谱线的移动推导出来。

凌日法凌日法(Transit Method)

当行星运行到恒星前方的时候,恒星的光芒会相应减弱。光芒减弱的程度取决于恒星和行星的体积。在恒星HD 209458的例子中,它的光芒减弱了17%。天文学家用凌日法发现了恒星HD 209458的行星HD 209458b。

脉冲星计时法(Pulsar Timing)

通过观察脉冲星的信号周期以推断行星是否存在。一般来说,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也就是它的信号周期是稳定的。如果脉冲星有一颗行星,脉冲星信号周期会发生变化。

重力微透镜法(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用重力透镜效应来发现行星的方法。比如行星OGLE-2005-BLG-390Lb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的。

太阳系行星,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颗大行星。也就是说,从2006年8月24日11起,太阳系只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其他7颗行星都有各自的卫星是一个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包括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约26万光年,距边缘23万光年的地方。

智神星,是第三大的小行星,可能是太阳系内最大的不规则物体,即由于自身重力不足以将天体聚成球形。它由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于1802年3月28日发现,是继谷神星之后第二颗被发现的小行星。德国数学家高斯测量了智神星的轨道,发现周期与谷神星相近,约为46光年,但是轨道对黄道面的倾斜较大。它的直径约600千米。

义神星

平均直径119千米,由国外科学家亨克于1845年12月8日发现,是第五颗被发现的小行星。它的反照率甚高,其成分可能是镍、铁与硅酸镁及硅酸铁的混合物。通过测光发现它是逆向自转。

婚神星,处在火星跟木星的小行星带之间,它在数千万的小行星中体积排第四,直径240千米,也称3号小行星。由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哈丁发现。

婚神星是首颗被观测到掩星的小行星。1958年2月19日,在SAO112328前方经过。此后,又观测到了几次掩星,其成果由18位观测者于1979年12月11日共同完成。

灶神星,是第四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带质量最高的天体之一,灶神星的直径约为483千米。灶神星的表面光亮超过一般小行星的光亮,成为唯一一颗可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到的小行星。灶神星的形状是扁圆球体,自转是小行星中较快的,方向是顺行。灶神星是被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发现的。他以罗马神话的家庭与壁炉的女神命名。自1807年发现灶神星之后,在长达37年的时间中,人们再未发现其他的小行星。

卡戎星,是1978年由华盛顿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詹姆士克里斯蒂发现的。直至现在,它仍被看成是冥王星的一颗卫星。

它的轨道呈圆形,运行周期与冥王星自转周期相等。卡戎星直径超过1000千米,质量约为190亿吨。有专家推测,远古时冥王星与一颗庞大天体发生了碰撞,导致一大块碎片从中分离出来,最后形成了“卡戎”。

阿波菲斯,是最大直径约400米的近地小行星。最新的计算方法和最近的数据表明,阿波菲斯于2036年4月13日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约为1/25万,在2029年4月13日距离地球表面29450千米,从而创造最接近地球的纪录。当然,这种纪录对地球而言是无害的。

阿波菲斯是埃及神话中的毁灭之神,以此命名也反映了其对于地球威胁之大。

赛德娜,是一颗外海王星天体,于2003年11月14日由天文学家布朗、特鲁希略和拉比诺维茨共同发现。赛德娜与太阳的距离为海王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3倍。在赛德娜大部分的公转周期中,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任何已知的矮行星都要遥远。它的表面温度不会超过零下240摄氏度。

1898年8月13日由德国天文学家威特发现,被称为“胖香蕉”。爱神星是长33千米,厚度为13千米的迷你小行星。这颗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很大,它的光度每小时都在改变。观察测出这种变光有规则的周期是5小时15分。它在远日点时又会逃出火星的轨道外。由于它的运动非常特别,所以科学家迟迟没有发现它。

智神星

是。《小行星带里的他》是有歌手杨子为创作的一首流行歌曲,歌词浪漫,经常出现在婚礼中,被网友称为表白歌。歌词如下:去想你想你,而你呼吸呼吸,吐出孤僻,没想到就想到了,他念给你听过的,那些诗句,他会是很无趣,在和你平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636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7
下一篇2024-02-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