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是个追求浪漫的人。
一开始喜欢那个花花公子的时候 妹妹主要是用情感来感受她的爱情,因此,她只看到了花花公子看似浪漫的外表(他的英俊,他的年轻,他背了很多浪漫美丽的诗句啊等等)。
然后,经历了被花花公子抛弃的遭遇之后,她在姐姐非常理性对待爱情得影响下,她也学会用理智来控制情感从而感受爱情,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对于上校对待她始终如一的真情,她最终发现了上校内在的浪漫之处(上校在遇见她之前一直都爱着另一个女人并且在她嫁作他人之妻后仍不移情,甚至将她的女儿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养育,这样的行为,行动才是真正的浪漫),因此真正爱上了上校,无关年龄、感激。
结局都很幸福啊^_^
文/林彩彩
你看过《理智与情感》吗?
几年前因为《傲慢与偏见》一书,我走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世界。寒假从图书馆借到她的另一部作品《理智与情感》,因为时间关系只看了前半篇,未知后半部分故事情节的发展。前段时间无意中发现BBC根据原著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短短几集的电视剧版,看完颇有感触。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故事以出生于英国乡绅家庭的两姐妹(还有个最小的妹妹笔墨较少,在此忽略)埃莉诺和玛丽安曲折复杂的爱情为主线,折射她们面对爱情时截然相反的态度。
电视剧版高度还原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姐姐埃莉诺沉稳理性,做事稳重,在爱情里能够克制自己,是“理智”的代表。妹妹玛丽安则率真任性,面对爱情不会考虑过多,只求遵循内心想法,是“感性”的化身。
故事的结局是,两姐妹都收获了真爱。埃莉诺在绝望中与原本两情相悦的爱德华终成眷属,玛丽安被上一段感情狠狠伤害后也终于懂得珍惜一直等候着她的布兰顿上校。
剧情看完后,埃莉诺与爱德华之间的故事到底还是令我久久意难平。
父亲去世后,埃莉诺和母亲及两个妹妹所住的诺兰庄园由她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哥哥的妻子范妮是个刻薄之人,母女四人不愿忍气吞声,无奈之下,选择了搬出诺兰庄园。
离开前的某一天,范妮的弟弟爱德华前来拜访,和埃莉诺就此认识。
埃莉诺很快对谦逊、真实而又充满绅士风度的爱德华暗生情愫,爱德华也对美丽的埃莉诺十分有意,两人心照不宣。对于爱德华的为人,埃莉诺的家人也都看在眼里,早已在心里默认他是将来迎娶埃莉诺的人。
就在双方感情不断升温时,埃莉诺一家搬去了远在德文郡地处偏僻的巴顿庄园。
埃莉诺的母亲离开前在家庭聚餐中邀请爱德华常来拜访,在巴顿庄园的日子里,埃莉诺也时时盼着与爱德华再相见。但爱德华迟迟没有再来。
母亲在心里为埃莉诺着急,打算偷偷写信给爱德华,主动邀请他过来。这一举动被埃莉诺撞见,她阻止母亲的行为。
尽管比谁都更希望见到爱德华,但埃莉诺还是认为,爱德华如果真想来,自己会过来,她不希望他是该被动地前来见面。
很久过后,爱德华来到了巴顿庄园。苦苦等待的埃莉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姗姗来迟的爱德华却愁容满面欲言又止。他在巴顿庄园短暂地住下一晚后,第二天清晨便匆忙离开了。
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所有人都以为爱德华此次前来大概率是来求婚的,然而爱德华什么也没说。
埃莉诺非常失落,她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是有爱意的,却一句话都没有表达。
直到在邻居组织的一次聚会里埃莉诺认识了斯蒂尔姐妹,这一困惑才得到了解答。
斯蒂尔·露西不知道埃莉诺与爱德华之间的关系,告诉了埃莉诺一个秘密:早在四年前,她就和一个人订了婚,而这个人,正是爱德华。
埃莉诺终于明白为什么爱德华从来没向自己表达心意,原来他早就已经订婚了。她毫无防备地得知这件事,却还要替眼前这个无限憧憬着与爱德华婚后生活的女孩子保守秘密。
埃莉诺非常难过,但由于自己的妹妹玛丽安正处于失恋状态,她不想让家人再为自己担心,于是把这件事藏在心里,一个人默默消化。直到四个月后玛丽安意外得知这件事,埃莉诺才在她面前掩面大哭。
但即便如此,埃莉诺不仅没有怨恨爱德华,反而还在布兰顿上校那里替他谋了一个职位。
站在埃莉诺的面前,爱德华问她为什么不怨恨自己,埃莉诺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她说:“因为你从未欺骗我。”
她告诉爱德华,当她听说他的婚讯,就明白了他之前为何对自己若即若离。他没有做错什么。如果不是在有婚约的情况下面对她时他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她也不会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
听完这些话,爱德华似要说些什么。但一如从前想要脱口而出的每一次,他把就在嘴边的话再一次咽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平淡的谢谢。
如果说得知真相后埃莉诺与爱德华的一番谈话是激起我平静内心的那一颗石子,那么故事尾声爱德华去巴顿庄园向埃莉诺表白的那一段就是一股足以令我内心翻江倒海的力量。
在故事的最后,因为违背母亲的意思与并非出身名门的露西私定终身,爱德华所继承的财产被全部转移到他弟弟罗伯特的名下。而戏剧性的是,就在他的财产被转移后,露西竟然抛弃了他,与他那位继承财产的弟弟结了婚。
爱德华终于得以从这个幼年时定下的不成熟婚约中解脱。几个月后,他再次鼓起勇气,踏上去巴顿庄园的路途。
这一次,他终于能够站在埃莉诺面前光明正大地表达自己对她的真实感情,告诉她自己早在诺兰庄园见到她的第一眼几乎就爱上了她。他也知道自己的若即若离使对方受到了伤害,诚恳地请求对方的原谅。
埃莉诺泣不成声,与爱德华激动相吻。
而我自己也在看到这一段告白时感动得掉泪,为埃莉诺终于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了,更为爱德华高尚的品格。埃莉诺没有爱错人。
简·奥斯汀用她的笔,在《理智与情感》里为我勾勒了埃莉诺和爱德华这两个形象如此饱满的人物。
同为女子,埃莉诺在爱情里的做法令我赞叹不已。在得知爱德华已有婚约后,她能够约束自己与爱德华保持恰当的距离,即使自己对这个人爱得深沉。
更令人叹息的是,即使对方的态度令她受了委屈,她也能做到客观、理性地去评价自己喜欢的这个人。她没有怪罪爱德华对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和隐瞒事实的事,而是在对方的做法里看到他是如此一个作风正派、坚守道德的绅士,并替他找了工作。
女孩子在爱情里向来感性,有多少人能做到埃莉诺那样呢?
而爱德华的形象则更具启发意义。在爱情里,他是一个真正品德高尚的人。
因为有婚约,所以被埃莉诺深深吸引,他也始终没有对她说过任何一句暧昧不清的话。每一次与埃莉诺见面,他都克制自己不要去表达。
离开诺兰庄园前,去书房向埃莉诺道别时,明明内心有千言万语,但他最终以一句“我很珍惜你这个朋友”主动划开了界限。送给埃莉诺作为道别礼物的笔记本扉页上,简简单单地写着“你亲爱的朋友,爱德华”,没有旁的话语。
当埃莉诺一家在巴顿庄园安定下来后,因为知道自己不该去见埃莉诺却又忍不住想要靠近她,所以在德文郡逗留了两周之久后,他才充满负罪感地进行了首次拜访。
清楚自己若即若离的态度给埃莉诺带来极大伤害,但因为婚约未解除,他忍住了自己对对方的满腔热忱。直到从婚约中复得自由后,他才将自己对埃莉诺的爱全部倾倒出来,向她表明自己的心迹。
不光是在对待埃莉诺的感情上,在对待露西的态度中,爱德华也闪耀着高尚的光芒。
对四年前悄悄与他私定终身的露西,即使这件婚事无人知晓,他也没有在遇到埃莉诺后对她始乱终弃,而是选择牺牲自己一方的感情去履行年少时草率订下的婚约,给女方一个交代。而在他的母亲以剥夺财产威胁他不准与家境一般的露西结婚时,他也没有顺水推舟地抛下露西,而是毅然决然地违背母意,与露西站在一起。
我真的很感谢简·奥斯汀,不论是《傲慢与偏见》里不卑不亢的伊丽莎白和外冷内热的达西先生,还是《理智与情感》里开阔理智的埃莉诺和品行高尚的爱德华,她向我这个正处在等待爱情的美好年华的女孩子传达了积极、正确、美好的爱情观。她跨越200多年的时间长河告诉我,面对爱情,我应有怎样的期待。
大抵是不是单身早已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令我最终做出选择的那个人,一定要值得我万水千山的等待吧。
七夕节里,祝你终究觅得良人。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说《理智与情感》读后感650字,欢迎大家分享。
小说《理智与情感》读后感650字 篇1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小说《理智与情感》读后感650字 篇2简·奥斯汀用反讽刺的技巧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是她的写作方法非常巧妙。小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角色个性描述的都十分真正细致,令人衷心地感慨简奥斯汀对人的本性的洞悉。剧情紧紧围绕着俩位女主人翁的找对象主题活动进行,揭秘那时候美国资产阶级社会发展,以配婚做为女人寻找经济发展确保、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的一种风俗习惯,重门第而不管不顾子女感情和为人处事支配权的丑恶时尚潮流。好似小说名字呈现的那般,全部小故事集中化主要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分歧矛盾。
玛丽安是理智不够而感情多;罗伯特达什菲尔德夫妻是理智多而感情不够;而威洛比为感情上十分虚情假意,表层上好像很有情感,事实上却冷漠无情,自私自利至极。简奥斯汀在小故事里对保重感情的角色多方面称赞,虽然对什么人到理智上的缺乏也时常多方面讥讽;殊不知对缺乏感情仅有理智或者在感情上自私的人,却主要表现出极其瞧不起的心态。简·奥斯汀最称赞的'是埃莉诺。 因为她感情用事,很理性。这儿也论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即不可以没有感情,也不可以过度理智。小故事的女一号均追求完美与男性观念感情的公平有效的沟通,规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不懈挑选爱人的随意。这在那时候的美国,应该是一种判逆的个人行为。
理智与情感如同一把双刃刀,坚持不懈理智,将会会伤了情感,照料情感,将会又丧失理智。能很理智地解决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畴内维持理智,自然最好是,它是应用这把双刃刀的最好是方法。可是,现实生活中,通常会遭遇着选择时,你是理智超过情感呢?还是情感超过理智?或者像威洛比老先生哪种,表层上很有情感心里却很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控制自己的理智和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小说《理智与情感》读后感650字 篇3这个故事读完了,确实不如《傲慢与偏见》看着舒服,主题鲜明。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地方就只是结局处让人的感慨。
故事结局中露西在这件事上的全部作为,尤其她最后获得的成功,满可以拿来作为一个人最鼓舞人心的样板,说明一心一意图谋私利,不管在进行中表面上会有多大障碍,总是能万事大吉,大叫好运的,只要不怕花时间,昧着良心就行。
玛丽安和布兰顿上校结合了,威洛比丢失了她的爱。一个放荡、奢靡的贵族纨绔和一个自己不爱的有钱的内心恶毒的女人结婚了。而这同时他爱上了玛丽安,知道了自己曾经对玛丽安的感情是如此无法忘记。他得到玛丽安结婚的消息,内心不可能不痛苦。
埃莉诺和爱德华结婚了,他们经历了太多。爱德华也因此得到了解脱。埃莉诺不再需要为别人担心,她享有自己的小生活。她的哥哥及罗伯特也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每对情侣都情投意合,有相同的爱好。
这种结局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而看似完美的结局,是否完美呢?首先直率、感情不受任何障碍的露西拥有无限的才华。她本来可以得到威洛比的情谊,而只是因为金钱使得这种关系不能实现,这正是现实生活。这部小说且不从它讽刺高层社会的颓废奢靡的生活方式。仅从现实世俗的观念来看,这部小说语言不及《傲慢与偏见》风趣幽默、主题突出,其现实意义却能与现代世俗相符。玛丽安和布兰顿相差十九岁,十七岁的少女要克服自己“容易犯错的恋爱观”,等到自己内心平静下来和曾经自己认为老得不能结婚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是多大的悲哀。
反省现实,青春的青涩让你拥有自己的第一份爱,带着自己的天真无邪,纯净的爱着世界上的人。而人到成年,内心拥有自己的成见,理会世俗带来的困扰,寻求一份适合的爱。只是理性吧!就是理智,不是情感。成年的谁都不会再是玛丽安。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心得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1记得第一次看《理智与情感》的时候,大概还是初中,好喜欢那个活泼泼的妹妹,或许是那时候的凯特渗透了一股子古典纯真的美丽,实在是太过动人。很清晰地记得,玛丽安说,我读的书越多,越不可能遇到真正的爱情。然后就想起布兰登上校跟着歌声走进来,看到钢琴前的玛丽安,阳光撒在脸上,光晕一地,那真是如画一般,入情入景。
所以那个时候选择了朝气的玛丽安去喜欢。仿佛你低眉就有人猜想你是浅笑或是低泣,仿佛你欢笑就能给整个屋子带来阳光,仿佛你端坐在那里任旋律从指尖汩汩流出而所有人都安静地淌在你的音符里沉醉,仿佛你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必因为任何外界而磨灭自己的棱角,仿佛因了青春有了朝气洋溢了才华飞扬了俏皮就可以任性地让全世界都可以绕着你转。
然而那个玛丽安只在不懂事的年纪里焕发着她的光芒。所以时隔多年,看到BBC重新翻拍的三集版《理智与情感》时,我分明地将更多的喜爱给了玛丽安的姐姐,那个曾经在我的世界里沉默着的埃莉诺。没有那样环绕的光芒,没有那么俊俏的脸庞,只是安静地为你分忧,然后忍着自己的悲伤,依然撑起你的希望。
同样的出身背景、成长经历,然而她们于我就像是成长的两个阶段,尽管她们的差异其实只是静态的性格问题。埃莉诺那样的人在一个人的初期应该很少见吧,隐忍而克制,善解人意。更多的我们都只是玛丽安。我原来以为最光鲜美好不可企及的事物其实只是我们生命某个阶段的常态,而终将被扼杀。
那个单纯到任性的玛丽安最后还是心甘情愿地安静在她曾经不屑一顾的人身边。而我不再迷恋自己为她披上的光晕,理智大于情感,成长真的是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我却不想否定,就如这篇博文并不是为了纪念每个人都曾经是的玛丽安。我不再那样依恋张狂的任性。
最近只是途经别人的故事,打破曾经引为宿命的大概不只是冲动。宿命都没有了,无处安身,那不是最好的避难所么?突如其来的截然而止让人并不好受。在我这样罗嗦完了理智与情感的PK之后,我还是笑自己,或许我才是最幼稚的那一个。
《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2这个故事读完了,确实不如《傲慢与偏见》看着舒服,主题鲜明。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地方就只是结局处让人的感慨。
故事结局中露西在这件事上的全部作为,尤其她最后获得的成功,满能够拿来作为一个人最鼓舞人心的样板,说明一心一意图谋私利,不管在进行中表面上会有多大障碍,总是能万事大吉,大叫好运的,只要不怕花时光,昧着良心就行。
玛丽安和布兰顿上校结合了,威洛比丢失了她的爱。一个放荡、奢靡的贵族纨绔和一个自我不爱的有钱的内心恶毒的女人结婚了。而这同时他爱上了玛丽安,明白了自我以前对玛丽安的感情是如此无法忘记。他得到玛丽安结婚的消息,内心不可能不痛苦。
埃莉诺和爱德华结婚了,他们经历了太多。爱德华也因此得到了解脱。埃莉诺不再需要为别人担心,她享有自我的小生活。她的哥哥及罗伯特也享受着自我的生活。每对情侣都情投意合,有相同的爱好。
这种结局很贴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而看似完美的结局,是否完美呢?首先直率、感情不受任何障碍的露西拥有无限的才华。她本来能够得到威洛比的情谊,而只是因为金钱使得这种关系不能实现,这正是现实生活。这部小说且不从它讽刺高层社会的颓废奢靡的生活方式。仅从现实世俗的观念来看,这部小说语言不及《傲慢与偏见》风趣幽默、主题突出,其现实好处却能与现代世俗相符。玛丽安和布兰顿相差十九岁,十七岁的少女要克服自我“容易犯错的恋爱观”,等到自我内心平静下来和以前自我认为老得不能结婚的人生活在一齐,这是多大的悲哀。
反省现实,青春的青涩让你拥有自我的第一份爱,带着自我的天真无邪,纯净的爱着世界上的人。而人到成年,内心拥有自我的成见,理会世俗带来的困扰,寻求一份适合的爱。只是理性吧!就是理智,不是情感。成年的谁都不会再是玛丽安。
《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3理智,一块人们区别于其他生命的广告牌;情感,这则广告牌上唯一不掺假的信息。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
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本书和作者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
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
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就像我看到的,成年人的爱情是游戏,我不知道连人生都没有度过三分之一的年轻人面对爱情有没有脱离游戏的性质,或许等到有一天我成为情感的当事人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感情这种“文化”。
每个人对于情感的理解纯属一种一厢情愿,你我都可保留自己的观点。毕竟,理智是有限的问题,而情感却是永恒的问题。
《理智与情感》读书心得4今天一下午的时间读完《理智与情感》,正在惊呼自己的阅读的速度时,我想到了自己,对于感情,我是理智的,理智的让我至今没有再次体会恋爱的感觉,最近我的朋友说,她的准前男友每晚给她打电话,她为了他,自己忍受这心灵的痛楚却为那个男生排解了寂寞,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朋友是伟大的,我对待初恋的他,就没有这么慷慨,不是因为我绝情,而是他伤我太深,我不想再苦苦纠缠。
《理》这个故事,并没有表现出女一号女二号有多么的理智,也没看出男主人公有多么精明,只感觉他们都是为了自己感情上一时之快,说喜欢谁就喜欢谁,没有太多的了解也可以为了那个人天天苦等。那么为什么还要叫做理智与情感呢,难道真的是情感战胜理智亦或理智战胜情感,其实都不是,亲其实男一号爱德华最后没有娶露西,我想是有原因的,可作者却说是他还爱着埃莉诺,那么既然爱着,为什么露西会对埃莉诺先前说爱德华如何如何喜欢她呢,这不是空穴来风的。而玛丽安接受了布兰顿是因为她深深的被威洛比伤着了,所以啊,无论男女,当他面对一次伤害后,他宁愿选择自己不是很爱的,但却是很爱自己的人结婚。
我现在一直没有再恋爱,就是自己怕再次受伤,找不到一个全心全意爱我的人,孤独一辈子也是有可能的,其实我是讨厌孤独的,但愿我的他会早点出现,以此来纪念我的爱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