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初三作文大全600字

不忘初心初三作文大全600字,第1张

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没有人会打败你。路在脚下,心朝阳光,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终会让你的梦想成真。不管前方的路多难,带着梦想,不断探索。以下是收集到的三篇作文,希望可以帮到你~

案例一:

全文

不忘初心定能成就人生

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选择,一些诱惑在成长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不解,也许盛赞,亦或不屑有人宠之,但不能迷失方向,不忘初心,才能成就人生。

不忘初心是尽管所有人质疑,却仍然坚定走自己的路,一如屠呦呦,尽管经过190次失败,仍然初心不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提取青蒿素。袁隆平在获得多项荣誉后,依然在田地里研究水稻。而现在,钟芳蓉选择了冷门的考古专业,便质疑他。认为他没前途,我认为是错误的。

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热爱便可选择。我认为质疑他选择错误是无稽之谈。若喜欢从医便以钟南山等医者仁心为楷模,热心教书,也有无数有责任的老师可以效仿。而考古也可,从来没有哪个专业是高贵,哪个专业是低贱,冷门与热门只是相对的,无论什么样的职业也需要有人从事,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定会有所收获。

不着眼于小利,重点是为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中国是泱泱大国,任何职业任何人都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如果只看重前途,所有的人全当医生,只有医生一种职业,那么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考古也可以对古迹文物研究探索历史奥秘,这样的工作也是社会所需要的,无数科研人员便是如此,国家需要我,我便上前,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鲁迅先生便是如此。原是医生,因为对封建落后的担忧,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战斗而七年的我们怎么能只关心前途而不顾国家发展大局呢?

不忘初心,坚持自己所走的路,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而面对前路,只要初心不改。定能走向目的地,东晋陶渊明喜欢田园,便辞官归隐,远离官场,最终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有人认为可惜,如果他变通,说不定可以实现抱负,可他从来不后悔。屈原也是如此,高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此,钟荣芳高分入考古专业,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应该支持,而不是质疑,不忘初心,质疑者们也无需质疑。

不忘初心,坚持走自己的路,定能成就人生。

案例二:

全文

新中国,新家乡作文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当绚烂的礼花在空中绽放,激起那人们心中那“幸福之花”,当翱翔的“战鹰”掠过天际的时候,饱受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立起来,以一个泱泱大国的身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如今,七十年的光辉仍镌刻于人们心中:牢记历史,不忘初心,这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与担当。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责任、如钢铁巨人的党,这是一支为人民、为国家,廉洁从政的党

我想:今年的国庆一定非比寻常,因为党旗下那万象更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前段时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乡村行中央电视台来到开州区雪宝山镇平安希望中心小学,这一所历经四十多年沧桑的开州北部山区小学,终于上了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头条。这迷人的、梦幻的雪宝山小镇,如同勤劳朴实的姑娘,“飞上枝头变凤凰”,显得那样美丽、动人。

这一切美好缘于党,缘于我们忠诚的党。以前的学校教学楼是用土堆积起来的,表面凹凸不平,看着十分危险;以前的操场坑坑洼洼,前后相绊;以前的食堂、寝室“屋漏偏逢连夜雨”,我们在里面真是度日如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学校领导与老师的不断努力下,学校焕然一新。教室“美观大方”,在里面学习快乐、舒心;操场平整、干净,我们游戏万千,最棒的还属那在塑胶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的篮球健将;食堂宽阔如会厅,美味佳肴下诉说着每日笑谈;寝室温馨似小家,朴实无华绽心花。为了我们的安全,学校还在每层楼修建了“分层厕所”,十分方便。最特别的,是那每间教室外和搭着雨棚食堂旁的“图书吧”,让我们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挥写绚烂的人生。

知识时代的变革引领着家乡的变化,让每位清江泉下的宝山人民走出大山,奔向未来。其实,这里原来是“白泉乡”,在政府领导及人民的努力下,在一年四季都有着独特之美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雪宝山的呼唤下,2019年5月2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撤乡设镇,称“雪宝山镇”,从此,雪宝山镇熠熠生辉,照亮人民的奋斗之心。“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书记冉华章更是亲临宝山腹地,巴渝与中原交流互通之地,百里峡谷泉瀑,四季五彩缤纷,拥有两千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之称的生态家园,成为宝山人民的骄傲,成为开州人民的骄傲。

家乡,变了!变得美丽,变得富饶,变得充满文化。政府修了亭台,修了活动广场,增添了运动娱乐设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有情趣虽然,家乡名字变了,但我依旧爱它,爱它美丽的容颜,爱它新鲜的空气。即使我走向大城市,也不会忘了那生我养我的地方,因为它是我的骄傲。

我爱你,祖国,我爱你,让我引以为豪的、为之奋斗的家乡!

案例三:

全文

红色记忆•党魂不朽

百年辉煌,离不开五星红旗的殷红;记忆飘飞,绕不开革命英魂的魅力。谨以拙朴文字追念先人,英魂不朽,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创华章。

谨以一杯烈酒敬党魂,敬你英勇无畏,铮铮誓言,敬你杀身成仁爱国情——致杨靖宇将军。

1940年的雪地里,寒风瑟瑟,大树无声。杨靖宇将军在那棵树下死死挣扎至最后一人,最后一刻。年仅35岁的他在雪地中长眠。

寒风刺骨,堕指裂肤,缺吃少穿,缺枪少弹,条件如此艰苦,可杨靖宇及战士们依然坚守,依然厮杀!敌军悄然逼近,杨靖宇的左手已负伤,只能从棉衣上撕下布条包扎伤口,敌兵一窝蜂拥而上,杨靖宇狠狠地向四周扫射,一圈敌兵倒在血泊中。在仅剩一颗子弹的惨状下,他将半瘫裹血的身子艰难地移至树后,吃力地举起了手枪,怒视着凶恶的日寇,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就这样宁死不屈!就这样视死如归!就这样壮烈殉国!当鬼子对其割头剖腹时,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无不为之震惊!

"我是***员,为匡复祖国山河而杀身成仁!"杨靖宇的誓言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旧振聋发聩。那是一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那是一种舍我其谁的豪迈精神。杨将军用他短暂的一生谱写出一首史诗,喊着匡国,蕴着伟爱。这里,红色是铮铮誓言,英勇无畏,更是杀身成仁的爱国情。

群山含悲江河哭泣,天地共鉴铁血英名!他的精神遍撒寰宇,遍洒中华大地!我敬,敬他一腔热血报国家!

谨以一杯温酒敬党魂,敬你顽强拼搏,坚韧决绝,敬你勇当尖刀担重任——致梁士英烈士。

1948年10月14号上午,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动了全面总攻。当信号弹在空中升起的那一刹那,梁士英所在的尖刀连犹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出战壕。

地堡之内敌人的机关枪子弹像雨点般密集袭来。主力部队的呐喊声如同山洪暴发一般从后面传来,他们知道这座地堡要再不拿下,会给大部队的冲锋造成巨大的伤亡!一分钟也不能耽误了,梁士英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连长,我是***员,把炸敌堡的任务交给我吧!"说着他迅速掖上两颗手榴弹,提起爆破筒,飞身向敌堡冲去。在机枪掩护下,他终于冲过了敌人的火力网,把两颗手榴弹投向敌堡,借爆炸后的浓烟做掩护,飞跃到敌堡前,在刹那间将爆破筒塞进了吐着火舌的枪眼。可是正当梁士英转身刚要撤离时,顽固的敌人把冒着白烟的爆破筒扔了出来。梁士英毫不犹豫,猛扑过去,抓起爆破筒,又迅速地投进了敌人的地堡,并用双手死死地顶住。战士们愣住了,连长狂呼:"梁士英,快回来!"梁士英侧过脸来,高喊:"不能回!回去就……"他的语音未落,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敌堡爆炸了,可他却随着崩裂的土石消失在一片烟尘之中,年仅26岁!在这,红色是顽强拼搏,坚韧决绝,更是他勇当尖刀担重任的不假思索!

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在党的百年英碑中铭记了多少英魂:毅然决然回国的钱学森,奋战在危险前沿的邓稼先,用生命捍卫尊严的王伟,隐姓埋名于祖国科技的黄旭华……我们的中国踏着老一辈共产者用一腔热血开辟的道路不断进步、完善着,致使我们有底气在外交会议上放话:"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中国当敌人,我们将接受挑战,做一个‘称职’的敌人。"我们不再怯懦,一句句正义响彻寰宇。中国正生生不息地前进着。

党魂,贯彻了这整个百年,凝聚了共产前辈们浴血奋战的力量,融入血液,铸入灵魂,在异常艰难中书写着可歌可泣的篇章。今日之中国,依然继续传承着红色党魂,对***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温着党史,感着党魂,那是一团红色的东西,滚烫炽热,在灵魂深处,热血偾张,党魂不朽!我手中的笔握得越紧了!加快了思绪的进程。

我想,身为新时代少年,当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当立稳理想信念精神坐标,传承崇高的党魂精神:爱国报国,锐意进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昂首阔步跟党走!我坚信百年黑暗衍生出的红色光辉,乘风破浪,将一代代"驰骋"在世界的东方!

儿子当兵妈妈舍不得说说有哪些呢现在很多孩子都想去当兵,妈妈却舍不得自己孩子受苦,一起来看看儿子当兵妈妈舍不得说说 妈妈舍不得儿子离开说说吧!

  1、每次与孩子分开都是那么不舍觉得自己做的太少对不起他们,希望他们能平安长大。

  2、终于快要回家了,离别好久的家乡,几年不见,不知道还是不是熟悉的样子。心情突然变得好沉重! 有一点应该不会改变,再见思念很久的亲人,我一定热泪盈眶。

  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你所思念的人,亲人,爱人,或友人

  4、真的要直面生死,其实更多的是茫然。不知道对即将离开的人来说,那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对活着的亲人来说,这种分离会有怎样的思念。

  5、与孩子们即将分开的时候,孩子们的那种纯真善良,没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就是喜欢,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心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希望祖国的更多花朵每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成长。

  6、看到不管是空间还是朋友圈 都在晒着各种各样的旅游照片,好是羡慕,遗憾难过的是不能陪儿子带儿子,今天打完电话 更是难受 已经是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无论如何想念儿子。

  7、孔融的观点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说说,就像容器和里面装的东西一样,分开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而父亲则是想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才生了孩子。"

  8、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大部分人选择断奶都是与孩子分离,因为跟孩子在一起当他哭闹的时候会更疼,分开看不到哭闹也就不觉得难受。不管咋么样,我还是毅然陪伴你在一起断奶,只为在此过程你不孤单。

  9、有人问我思念到极致是什么感觉,我说我曾经发了句晚安给他,一晚上醒来七次看手机信息。

  10、多多长大了,这次回去老家一个多星期,玩得很开心,即使没有妈妈也没有关系了,而我也不像以前那么想他。父母与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的,总有一天是要分开的。

  11、较近孩子没开学,在舅妈家里姥姥带着。昨天去舅妈家看宝贝,睡觉吃奶的时候,一直侧躺着吃,剩下一点点了,提醒睡平,就马上吃完了。宝宝说,睡平就看不到妈妈了。萌化了。晚上睡着也不安稳,妈妈抱着搂着就睡的挺好。孩子很想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同样!那些背井离乡,与孩子分开,该有多思念。

  12、早上一睁眼,儿子就咕噜都一个翻身滚到了我怀里,这是他较好次会翻身。所谓养儿日日新,孩子每天都在为你创造惊喜和意外。实在是舍不得离开他去上班啊。

  13、时间如风,吹散了青春,带走了亲人,淡忘了初心,释怀了思念…

  14、那惊叹中,有岁月逝而不返的忧伤与思念,也有再次回味的感悟与惊喜。于漂泊中,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离别会何时到来,伤痕会如何深刻。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怀揣着一种渴望,告别过去走下去的信念。

  15、生活里有太多的舍不得,有了孩子以后我舍不得东西越来越多,舍不得离开他,舍不得给他忌奶,舍不得让他上幼儿园,舍不得……我是一个太脆弱的妈妈,一点都不勇敢!我怎么这样,太完犊子了。

  16、我对你的每一次思念都是一粒沙,所以世界上有了撒哈拉。

  17、一天想你八百次,次次寡欢,次次委屈。

  18、我没有很刻意地去想念你,因为我知道遇到了就应该感恩,路过了就应该释怀。我只是在很多个小瞬间想起你。比如,一部**,一首歌,一句歌词,一条马路和无数个闭上眼的瞬间。

  19、开始想你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会失眠到天亮。

  以上就是儿子当兵妈妈舍不得说说 妈妈舍不得儿子离开说说的相关语录,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哦!

红色“听风部队”的

开拓者之一

春雨连绵的谷雨季节,走进江西省安义县东阳镇东阳村刘寅纪念馆,迎面而来的是墙上悬挂着的镌刻着杨尚昆、邹家华、宋任穷、萧克、张爱萍、张震等党和国家、军队***赞誉刘寅题词的木匾。

刘寅是我军通信事业的创始人和我国电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军队***的题词,凸现了刘寅在我军通信事业和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史中立下的独特功勋。

“半部电台开创我军通讯事业先河,毕生精力贡献国家电子工业建设。”驻足在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题词前,我仿佛穿越时空在历史隧道里,聆听红色“听风部队”开拓者的故事。

我的目光穿越时空。1927年,从安义来南昌求学的刘寅,经常悄悄传阅《新青年》杂志以及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文章和书籍。这些书籍饱含的新思想和对旧世界的无情鞭挞,激发了刘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索。

《通信元勋刘寅》一书记载,1930年9月,刘寅通过朋友介绍,求师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部电台中尉报务员王诤,成为王诤手下的一名报务员。这期间,刘寅在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行径后,对国民党军罪恶行为深恶痛绝,盼望早一天离开国民党军队。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1930年12月30日,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斗中,红军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俘敌师长张辉瓒,王诤、刘寅等10余名无线电技术人员也被我军俘获,但由于红军战士不懂它的用途,而把这部电台的发报机部分砸坏了,只剩下收报机部分还可以用,一部电台变成了“半部”电台。

记忆是一曲光荣的歌。刘寅晚年深情地回忆,4天后,毛泽东和朱德接见了他和王诤。毛泽东满面笑容地欢迎他们参加红军,希望他们能好好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而努力工作。朱德也说:“你们先把电台用起来,敌军有的我们也会有,没有的,敌军也会陆续送过来。”毛泽东接着说“等到将来全国胜利了,全国的电台就让你们来管。”

时间的巨幕上,演绎着王诤和刘寅“半部电台”起家的故事。1931年1月6日,在宁都县小布龚氏家庙里的东厢房里,王诤细心检修好机器,刘寅在室外架起高高接收天线,接通电源后,轻轻打开电台开关,瞬间就听到耳机发出唧唧响声。这清晰而又令人企盼的响声,向人们宣告:红军第一部电台诞生了!这就是中央红军“半部电台”起家的由来。

《刘寅传》中写到:“红军无线电台的设立,标志着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的诞生和红军无线电侦察事业的开始。1931年1月6日,电台设立的日子也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侦察情报工作创建日。刘寅也因此成为人民军队技侦事业的创始人。”

把时间的指针往前拨动。从此以后,刘寅利用这台收报机抄收新闻电稿,呈送红军***参考,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参考消息》的最初来源。

1931年1月28日,经毛泽东、朱德批准,组建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队。从那以后,在艰危的战争环境中,电波,昼夜不息在空气中穿梭,像一把隐形利剑刺向敌人的心脏。刘寅和战友们不但及时破译了地方军阀的密电,而且截获并破译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电报,为我军捕捉战机和选定战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遥想在我军第一部电台组建之前的年代,红军为获得敌军的情报,只能派战士冒险外出侦察,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自从我军建立了“听风部队”后,作用堪比千军万马。

他们无数次破译密电,为红军决策提供至关重要的参考,保障了战场指挥通信,确保我军行动协同高效,让人民军队打出了一往无前的气势,建立了新中国。由此,我对“半部电台”开创我军通讯事业先河的那段历史、那群人满怀崇敬之情。

没有他们,中国的革命又怎能取得成功!

一生征战,屡建奇功。展厅陈列的一份毛泽东、朱德签发的歼灭敌28师命令复印件,揭开这样一段历史。在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中,刘寅用“半部电台”截获了敌公秉藩师部电台用明码同该师驻吉安留守处的一组电波:“我们现在驻富田,明晨出发”。敌吉安台问:“到哪里去?”敌师部电台回答:“向东固去”……

看到刘寅送来的抄报纸,毛泽东、朱德异常兴奋,仿佛看到了反“围剿”胜利的曙光,他们迅速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了敌公秉藩师全部和敌第47师一个旅的大部,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首战胜利。

“嗒,嗒……”胜由信息通。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刘寅全神贯注,紧握耳机,日夜不间断监听敌军的动向,为红军取得“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辉煌战绩立下大功。在战后举行的苏区军民欢庆胜利大会上,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呢!”

展厅内,摇机员摇马达发电、刘寅借膝盖译报工作的复原场景,仿佛记录着任红一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主任、中央政府电台主任的刘寅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份陈列在展柜里的泛黄史料记载,刘寅和王诤一道,举办无线电训练队,为学员们教授报务和机务,在他们的努力下,红一方面军逐步建立起具有完整功能的无线电通信体系。此后,训练队扩建为红军通信学校,直到长征前夕,共举办无线电训练班11期,先后培训报务、机务、电话、司号、旗语等各类通信人员2100余人,对以后的中国革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色电波,传递着瞬息万变的军情,蕴藏着稍纵即逝的战机。刘寅熟悉国民党军队电台呼号和电台报务人员发报手法,因而能从收报机信号中掌握敌人的行动方向等信息,为中央苏区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出奇制胜提供了有效的情报和通信保障,在我军通信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红色电波,发出了党和人民的声音,凝聚起同仇敌忾的力量。

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在瑞金叶坪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刘寅的回忆在我耳际萦回,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会议开幕当天,红色中华通讯社(即新华社前身)成立了,我在电台播发了会议召开的消息。此后,中国***及劳苦大众的声音,冲破敌人的新闻封锁,传向全中国、传到全世界,成为对敌斗争的匕首,成为鼓舞军民的号角。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刘寅一直践行“做革命的鲁班石”的座右铭,遇到风险挑战时,李大钊“新造民族之生命”的呐喊回响在他耳畔,激励他破局开路,勇往直前。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长征组歌》中的歌词。这“奇兵”不仅指的是浴血奋战的前方将士,也包含后方提供准确无线电情报的人员。刘寅与“听风部队”不知破译了多少没有密码本的“天书”,将一串串数字变为汉字。这些汉字汇成了长征路上的重要情报,指导红军一次次化险为夷。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一灯如豆,刘寅熬红的眼睛却熠熠发亮。为确保中央军委领导随时掌握前方战况,刘寅按照王诤交代的交替前进通信方式,保证每天24小时内,中央军委始终有一个分队电台在工作,保障了对部队的调动指挥,为红军突破乌江天险、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四渡赤水等战斗的胜利建立了奇功。

1941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军委三局创办的《通信战士》创刊一周年之际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无疑是对人民军队通信工作最好的评价,也是对刘寅和他的战友们最好的褒奖。

红色电波,使命必达。在抗日战争时期,刘寅为建立和沟通党中央和各根据地联系,确保党中央指挥畅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9日,党中央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刘寅带领军委三局总台无线电技术人员,一天之内迅速发出党中央的7道命令,保障了中央对全军的战略指挥。虽然战火已经远去,但无线电波飞越万水千山建立的传奇功勋,则与青山同在。

红色电波背后,如磐的初心融入***人的精神血脉。

去年国庆节前夕,在西柏坡纪念馆长达56米的“电报”廊前,我看到,在两侧的大理石上雕刻了37份毛泽东和军委发的电报手迹。在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期间,军委三局副局长刘寅带领中央军委总台无线电技术人员,为毛泽东等党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听到周恩来的赞语,一种能完成党交给的重要任务荣誉感和完成艰巨任务后的愉快同时涌上刘寅心头。

穿越岁月沧桑,刘寅始终不忘记***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锤炼出一名通信战士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也凝练成一部通信先驱的光辉史诗。

岁月悠长,硝烟散尽是曙光。新中国成立后,刘寅先后在军委电信总局副局长,军委通信部第一副部长,原第一、二、三机部副部长,四机部常务副部长等岗位上,为恢复和发展新中国的电信工业,开创新兴电子工业立下的功勋镌刻史册。

时光流转,“嘀嗒、嘀嗒”的发报声已远去,但“半部电台”所承载着忠诚与担当历久弥新,激励人们不断向前,也激励着更多后来者。

老兵已去,精神长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842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