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

惊蛰节气,第1张

惊蛰简介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deg;,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的由来

惊蛰最开始并不叫惊蛰,而是叫做启蛰。顾名思义,启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蛰是蛰伏的意思,启蛰就是说曾经在冬季时候那些蛰伏的动物们,到了这个时候,都纷纷跑出来了,动物开始活跃,植物自然也不会闲着,这时候就慢慢进入到了春耕的季节,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已经过去,农家人们就要开始忙活春耕了,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

启蛰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做惊蛰,是因为到了汉景帝时代,因为汉景帝名为刘启,所以需要避讳,于是将启蛰改名为惊蛰,也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的意思。而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没有必要避讳了,所以又重新开始使用启蛰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惊蛰的时间已经有好几百年,所以这个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惊蛰就沿用至今。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习俗活动有哪些

1、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2、打小人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3、祭雷神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那么这个节气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惊蛰节气的含义

惊蛰又叫“启蛰”,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蛇虫鼠蚁,“蛰”就是藏的意思,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大自然节律才使各种蛰虫有感,因此开始活动的原因。

惊蛰节气的特点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回升较快,长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由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气候跨度大,“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的风俗

祭白虎

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时节出来觅食,开口噬人,冒犯的话则在这年内常遭小人,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即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使其不再出口伤人,说人是非。

打小人

在民间有惊蛰当日,打小人、去晦气的习俗,惊蛰万物萌苏,天地雷动,人们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霉运,宣泄内心的不满,“打小人”的习俗正是如此。

惊蛰吃什么传统美食

吃梨

在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有与害虫别离的意思,此外,惊蛰节气后气温回暖升高,人们常常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在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吃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惊蛰时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入锅中爆炒,炒豆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每年的冬至是养生的好时机,因为历来有“气始于冬至”的说法,这也意味着从冬至开始,生命活动就会由衰转旺。那么冬至的时候吃什么可以养生呢?我们来看看这一期的老黄历。

据说冬至喝羊肉汤吃羊肉的习俗始于汉代。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那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特别好吃,赞不绝口。从此,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九口之家喝羊肉汤,对个人、长辈、家庭都是吉兆。

冬至面“吃冬至面,一日一行”。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条的习俗与节气、气候、农耕有关。冬至后算九个寒天,隔一天算九天。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热鸡蛋面就是冬至。

四式汤圆是将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制成四种甜馅,将汤圆包入四种不同的馅料中,并做好标记。用糖水煮四种汤圆。每个碗里有一个不同馅料的饺子。

桂圆烧蛋是古代的大节日,嘉兴讲究冬至。俗话说“冬至大如年”,保持古风。据《嘉兴府志》“先纪念冬至,冠之以贺,如元旦之礼”。崇尚冬至的民间补品,有红豆糯米、人参汤;银耳、核桃肉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惊蛰节气的风俗是吃驴打滚、祭白虎化、打小人等等。

1、吃驴打滚

惊蛰节气吃驴打滚是天津一带流行的习俗,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在惊蛰节气这一天,当天气慢慢的变暖的时候,我们吃一点点甜甜的驴打滚,代表着我们的生活甜甜蜜蜜,滋滋润润的,也代表着我们把我们的愿望寄托在吃驴打滚这一行为里面呢。

2、祭白虎化

惊蛰节气有祭白虎化的习俗,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3、打小人

惊蛰节气有打小人的习俗,民间习俗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惊蛰节气的意义

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二十四节气标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年从立春开始,依次为雨水、惊蛰、春分等。惊蛰一般在公历3月5、6或7日。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惊蛰时节,中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主好年景。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的气象规律。由此可知,节气的转换对农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是从商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的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知识,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的。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中医所说的体质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气质。气质是人体在后天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总和,也就是“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体质可以包括气质,但气质不等于体质。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中医学上,以四季配五脏,春季属肝脏,一系列肝的病证,如肝炎、肝硬化、精神疾病、高血压、中风等病,常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中医很早就提出“春宜养肝”的说法。春季只有保持肝脏的生理功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忽视了护肝养肝,肝脏机能失常,则易发生上述病症。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早睡早起,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足底涌泉穴,可促进睡眠。晨起可站在阳台或窗前,充分舒展身体,微睁双眼,凝视屋顶,然后双眼微闭,将双手搓热,捂在双眼上片刻,反复21次,可以保养眼睛,防止春天眼睛干涩。白天多到户外晒太阳进行日光浴,可以养人体之阳气。

  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

  以下是惊蛰养生两款靓汤:

  1、陈皮莲子薏米水鸭汤

  材料陈皮6克,去芯莲子肉30克,炒薏米30克,淮山12克,生姜10克,水鸭肉250克。

  制法先将水鸭肉用清水洗净血污,切块。薏米用铁锅炒至微黄,莲子去芯洗净,淮山用水稍浸,陈皮、生姜用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一齐放进汤煲内,加入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本汤能补脾健胃,去湿止泻,对于湿气重而又大便稀烂者尤宜。

  2、淮山茨实扁豆排骨汤

  材料淮山15克,茨实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排骨200克。

  制法先用水浸泡淮山,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猪排骨洗净血污并斩件,茨实、北芪、白术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1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有健脾醒胃、去湿抗疲劳作用,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阳春三月,仲春时节,阳和启蛰。有时春风轻拂,有时细雨绵绵,有时雷电交加,有时急风骤雨。

过了惊蛰,雨量开始增大,干渴的大地,被滋润,草木逢雨开始生长,大地泛绿,一片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景象。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时节,春气荡漾满乾坤,春雷始鸣,花草树木,抽叶的抽叶,开花的开花,百鸟争鸣,百虫出动。

蛰,藏也。惊蛰,就是惊醒藏在洞里睡觉的百虫。

惊蛰过后,雷电频频,大地回暖,“春江水暖鸭先知”,繁华时节终于来了。有道是:“春雷响,万物长。”

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三候

1、初候桃始华

阳气渐渐生发,从惊蛰节气开始越来越盛,桃花开始绽放。

2、二候仓庚鸣

仓庚,黄鹂也。黄鹂鸣叫。「千里莺啼绿映红」便是此时的江南春景。

3、三候鹰化为鸠

鸠通常是指体型较小的食果或食种子鸟类。惊蛰时节,古人观察到天空中雄鹰踪迹渐少,而布谷之类的小鸟却多了起来,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惊蛰的特点

惊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气,天地间的小昆虫、小动物都会在这个时间逐渐苏醒,身体变得灵活,开始寻找食物。

惊蛰的前后,也就是二月二的时候,古人叫做龙抬头。将天地间的气息比作一条龙,原来在地底下或者水底里休息,到了惊蛰的时候,龙就会抬起头来开始仰望天空。天上的雷电也会开始在这个时候出现,也是惊蛰的特点之一。

惊蛰节气养生

起居养生

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气候变暖,人们也就越来越会感到困乏,这就是俗称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

1、在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心情平静,有利于入睡;

2、稍微活动一下身体,有利于身体的舒展和放松;

3、睡前洗脸、洗脚,按摩面部和搓脚心。可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利于入睡。

饮食要清淡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

疾病预防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时节,属肝病高发季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春捂秋冻

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开始频繁。此时,“春捂”不能忘,保持微微出汗,以帮助抵御渐退的寒气,有助于气血流通,顺应阳气的升发。

运动养生

春暖花开,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人们要抓紧这个时间激发体内的阳气。

1、伸懒腰可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懒腰。

2、春季散步可以消除疲劳,有助于健康。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惊蛰最佳运动:放风筝

春季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放风筝这项运动同时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作用。春天在户外放风筝除了能强身健体,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还能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排出堆积在身体内一个冬天的浊气,一举多得。是许多养生专家都强烈推荐的春季养生健体好运动。

惊蛰节气,做好防风准备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黄帝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四个节气最猖狂,它能通过侵犯体表使毛孔大开而进入人体。像头部、上肢、背部等人体阳气聚集的部位,特别容易受到攻击。

而人一旦受风邪侵袭就会表现出头痛、头晕、肩背酸痛、鼻塞等不适症状。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做好防风准备。

第一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头颈。头颈受风寒会带来如头痛、头晕、颈肩胀痛或感冒、气管炎等诸多不适。外出时可戴帽子或系一条围巾,不宜过早穿低领或V领上衣。

第二个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手腕。因为手腕上有我们心经对应的神门穴,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说,我们体内的元气循环会在神门穴经过、停留。如人体元气足,病自无。尤其是老人需要注意,外出活动时尽量在外套里穿一件袖口能达到拇指根部的长袖毛衣,或是戴上手套。

第三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腰腹。人的阳气以肾为本,肾居于我们的腰腹部,一旦有风寒侵入人体,肾中的阳气就会被困于下部,腰部以下的循环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软等问题。除借助衣服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温暖腰腹。把手掌搓热后,直接捂在腰两侧处,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即可。

最后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我们的小腿。要知道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更易受风寒侵袭,“寒多脚下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女性朋友,不要过早换上单薄的裙装,否则容易导致关节炎、妇科疾病等健康问题。

惊蛰节气,如何唤醒你的阳气

一眨眼,惊蛰节气已经到来。

“轰隆隆~”,一场春雷,震醒了蛰伏冬眠的虫蚁。世间万物一下子苏醒了过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切都开始恢复活力。

惊蛰后,阳气初升,此时的我们该如何顺应天时养生,唤醒体内的洪荒之力呢?

养阳当“捂”好

春雷隐隐,犹如催促的鼓点,震醒了沉睡的大地,振奋昏沉的人心,也唤醒着人体的阳气,预示着生长的季节到了。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惊蛰后,阳气也在慢慢地向外伸展拳脚,蓬勃发展。此时,正值“倒春寒”,阴晴不定的天气,很容易让阳气东窜西窜,一不留神就群魔乱舞,甚至从体内溜走。

故而一定要注意保暖,适当“捂”好自己的阳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遵循“下厚上薄,宽松”为好。

同时,还需要警惕“二月春风似剪刀”,虽然春天很美好,但春主风,看似柔弱,却暗藏杀机,无孔不入,病毒、细菌正在蠢蠢欲动。

朋友们出门,要记得防风、戴口罩,别让自己生病。

中医还讲:“动能生阳,也能耗阳”,春天适合运动,但不适合过度,既然不能出门,就在家练练拉筋、八段锦、太极拳、瑜伽、护肺操等温和的运动,还能增强免疫力,注意不可让自己满头大汗。

此外,如果有幸能碰上个大晴天,不妨在阳台上搬个躺椅或者懒人沙发,晒晒后背,有助于从大自然中获得阳气,不过,晒的时候要注意保暖。

做点讨肝儿欢心的事

春主肝,惊蛰后,肝儿就更活跃了。

《素问·玉机真藏论》记载道:“春脉如弦……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春天的脉象有点像刚睡醒的孩子,懵懵懂懂,还有点懒懒的,轻轻摸一摸,中间有点软弱轻虚,而两端就有点硬,暗藏生发之力,这种脉象,就像手轻轻放在琴弦上拨动的感觉。如果此时的你,脉象跳动过强或过软,很可能肝儿疏泄出问题了。

故而,要注意讨肝儿欢心,别让它发怒,同时要注意养阳。如何讨肝儿欢心呢?

睡个好觉

别总是熬夜爆肝,让给肝儿提供一个安静的工作氛围。

保持好心情

别老生闷气、发脾气,如果压力有点大,记得找朋友家人倾诉,同时还可以泡点玫瑰花茶,让肝儿感受一下春天的浪漫,让气血“活”起来。

赶跑体内的“小人”

惊蛰节气还流行着一种有趣的习俗叫“打小人”,最早源于驱虫,春雷惊醒了很多害虫,到了这一天,人们拿着艾草熏家里的角落。后来,人们认为小人就像害虫一样,会在惊蛰那天出口伤人,就开始流行打小人。

这样的习俗,在中医看来,也不是不可,“肝在志为怒,喜条达而恶抑郁”,可以通过疏泄的方式,打跑身体里的恶魔,比如选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去森林里走走,吸纳自然界的阳气,吐出体内的浊气。

吃个梨

有句老话叫:“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天气渐暖,中医讲“木火(肝火)刑金(肺)”,肝火就很容易过旺,容易伤害到娇嫩的肺公举。

因此,此时吃点儿梨,有助于给肝儿降降火,给肺公举润一润,并且,春风本身就容易燥,因此润肺也是这个季节的必要操作,同时,还可以吃点玉竹、桔梗、百合、银耳、山药等润泽的食物。

少酸增甘

饮食方面要注意少酸增甘,多给一点小甜蜜,少一点酸溜溜,让肝儿像柳树一样舒展、开心。

平日里可以吃点菠菜、枸杞、芦笋等等,少吃羊肉、海鲜。同时,吃点韭菜、荠菜等应季蔬菜,有助于更好地唤醒阳气。

惊蛰节气,如何补脾、疏肝、宣肺

惊蛰节气不仅是要注意保暖,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万物复苏、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出门在外一不小心就会染上各种病症。那么,惊蛰节气该如何从饮食上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呢?

食甘补脾

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时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少吃酸味食物。

甘味食物包括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甘味”除了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在这类食物中,首推山药和大枣。可以将大枣放入粥中进行熬制;或是将滋补平和,补脾胃、益肺肾的山药放入粥品中与冰糖一同熬制,一锅浓浓的冰糖山药粥既甜味十足又易于消化,比较适合老人和孩子。

山药:味甘性平,健脾益气

山药肉质细嫩,含有极丰富的营养保健物质,经常食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平时容易出现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患者在春季更应该格外注意适度增加山药的摄入量。

《神农本草经》谓之“主健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涎、润毛皮”。

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山药具有诱导产生干扰素,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所含胆碱和卵磷脂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常食之可健身强体、延缓衰老,是人们所喜爱的保健佳品。

山药所含的能够分解淀粉的淀粉糖化酶,是萝卜中含量的3倍,胃胀时食用,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可以去除不适症状,有利于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佳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779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