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历代追谥

曾子的历代追谥,第1张

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人们所认识。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这一学术地位,是唐、宋以后才为一些人所逐步承认。历代对曾参的封赠与奉祀情况如下: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赠曾参为太子少保。此为对曾参赠官之始。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参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礼部尚书苏頲撰《曾子赞》。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赠曾参为郕伯。此为曾参赠爵之始。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时廷臣撰《曾参赞》。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晋曾参为瑕丘侯。因犯孔子讳,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为武城侯。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赞》。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参为郕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颁降初献郕国公乐章。郕国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初献郕国公乐章内容是:“心传忠恕,一以贯之;爰述大学,百世训彝;惠我光明,遵闻行之;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诏,春秋祭祀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为配享。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郕国宗圣公。此为曾参封圣之始。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进封颜子为复圣公、曾子为宗圣公、子思子为述圣公、孟子为亚圣公。命词臣为制,书一代为典,崇敬备至。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御制《宗圣赞》。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书赠宗圣殿匾额“道传一贯”。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亲制《宗圣赞》(勒于碑石),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致祭曾参。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颁发元圣周公及复、宗、述、亚四圣祭器,以备陈设之用,当经山东巡抚专委东昌府同知陈琜赴江南制造。赐宗圣曾子庙:铏一件、缚十件、簋十件、笾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笾、木匣、余皆铜器);宗圣:爵三、铏一、缚二、簋二、笾八、豆八、帛匣一;两配:各爵一、缚一、簋一、笾四、豆四、帛匣一;两庑:各三坛、爵三、缚三、簋三、笾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圣夫人殿、启圣王殿、两庑,祭器可调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亲制祭文,并派官至宗圣庙祭祀曾参。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庙 嘉祥县城南23公里的曾子故里--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有一处历史悠 曾子庙 久、气势辉宏的古建筑群体--曾庙。 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参的专庙。 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建后改称“宗圣庙”,重建后的曾庙当时仅有正殿、寝展、东西庑、戟门各三间。次年,又于庙右创建莱芜侯祠三间。明宏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山东巡按金洪因庙制简陋,秦请扩修,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完工。明嘉靖、隆庆年间,曾庙两次毁于战火。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孙五经博士曾承业秦请重修,当年九月动工,年底竣工。这次重修,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清顺治、康熙、乾隆、光绪等年间多次进行修缮。 曾庙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群体,迄今保留了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曾庙座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通长23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面积27600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共三进院落。主要建筑物30余座,殿、庑、亭、堂70余楹。庙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更显肃穆壮观。 曾庙大门外建有三座高大的石坊,均为四柱三楹石质建筑。中坊为四柱冲天式,上饰承露宝瓶和朝天吼,上镌“宗圣庙”;西坊镌“一贯心传”,皆为遒劲的楷书大字。中坊外是一座雄伟的照壁。宗圣门是曾庙的正南门,为三间悬山式建筑,长1208米,宽806米,高75米,门扉六扇,阀阅六只,绿瓦履顶,饰螭吻,跑兽。在三坊、照壁的衬托下,显的气宇轩昂,庄严肃穆。宗圣门内为第一进院落。院两侧“景圣门”和“育英门”东西相对,均长95米,宽6米,高5米,为三开间悬山式建筑。戟门是曾庙的二门,长118米,宽8米,高7米,建筑形式与宗圣门相同。古代,宗圣门、戟门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迎神时开启,平时前往曾庙竭拜的官员人等只能从景圣门、育英门及戟门两侧的角门出入。宗圣殿座落于中路第二院落的后部,是曾庙的主体建筑。大殿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1885米,重檐九脊歇山式,高1535米。大殿飞檐挑角,雕梁画栋,下檬三踩斗拱,上檬五踩斗拱,繁华似锦,宏大华丽。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门前两根平雕云龙,其余平雕荷花、牡丹等,技艺精湛,意境新奇。前面20扇,后4扇门窗,镌扣成梅花锦式,巧夺天工,精美秀丽。顶履绿瓦,大脊游龙蜿蜒,跑兽千姿百态,螭吻,仙人栩栩如生。殿中望板,彩绘盘龙,八角藻井中,雕龙含珠,其势欲腾,殿门上悬“道传一贯”巨匾一面,遒劲的楷书大字为清雍正皇帝御笔亲书。大殿正中透雕龙凤的神龛中,祀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衮服,双手执圭,独具儒家宗师风范。两侧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传弟子孟轲陪祀。殿前附建月台,高15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38米,四周围以雕工精致的石栏,是祭祀活动的场地。古代,每年春秋两季次丁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东西庑位于宗圣殿前,东庑原祀有曾子弟子阳肤、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孟仪的木主;西庑祀有乐正子春、沈犹行、单居离、公孟子高、子襄的木主。寝殿位于宗圣殿后第三进院落中部,为五脊歇山式,原祀曾子及夫人公羊氏塑像,1966年倒圯。三省堂为曾庙东路建筑,与宗圣殿院平行。正南门为“慎独门”,典出曾子“故君子必慎独也”之语。三省堂是为纪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而建,院中原有三省堂、斋居所、神庖等建筑,清末倒圯。莱芜侯祠为曾庙西路建筑,与宗圣殿院平行。是供奉曾参之父曾点的祠堂。正南门为“咏归门”,典出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门”之语。莱芜侯祠大殿“莱芜侯殿”为五间歇山式建筑,三踩抖拱,顶覆绿瓦,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高8米,殿中祀曾点彩塑。殿前附有月台。殿后原有曾点寝殿,早期倒圯。殿前报功祠与崇德祠东西相对,均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报功祠祀曾子长子曾元及妻高阳氏,崇德祠祀曾子次子曾申及妻颜氏。中兴亭位于戟门左前方,两檬歇山式建筑,为曾子六十二代孙曾业于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为保护“重修宗圣庙碑”而建。巨大的“重修宗圣庙碑”,详细记述了明万历七年扩修曾庙及翰博中兴的经过,曾氏后裔称此碑为“中兴碑”,称碑亭为“中兴亭”。1966年,石碑、碑亭均遭破坏,1985年修复了石碑。乾隆御碑亭位于宗圣殿正前方。乾隆十三年,清高宗御书“宗圣曾子”赞,派官员到曾庙祭曾立石。乾隆御碑原保存在三省堂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曾子六十九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毓 尊迁立于宗圣殿前,并建亭保护。碑亭为重檐攒尖式,覆黄瓦,七踩斗拱,堂皇富丽,1966年遭破坏。2003年,由曾宪梓博士捐资修复。涌泉井为曾子六十九代孙曾毓 尊于乾隆四十九年为纪念曾子“事亲至孝”,父亡“泪如涌泉”而建。井旁立石碑一座,上镌“涌泉井”三个楷书大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曾庙的保护,成立了保护机构,增加了看管人员。1956年和1964年,省政府两次拨款15万元维修曾庙。1981年,省政府拨款12万元,整修了曾庙围墙和曾庙现存建筑物的门窗,修复了慎独门和景圣门。1985年,省政府拨款17万元,修缮了宗圣殿。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嘉祥县人民政府修通了至曾庙、曾林专用公路。 2000年,曾宪梓先生为宗圣殿题写了匾额。复原后的宗圣殿匾高15米,宽1米,浮雕龙边,曾宪梓先生题写的“宗圣殿”三个楷书大字,笔力雄劲,通体贴金,更增加了大殿的威严。

  济宁的文化资源太丰富了,丰富的简直要浪费了!

  单说儒家“四大圣人”:至圣孔子在曲阜,亚圣孟子在邹城,复圣颜子在曲阜,宗圣曾子在嘉祥。这四个圣人之乡放在每个城市,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偏偏这四个圣人都在济宁一个地级市之内。

  在曲阜有孔子、颜子,孔子是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化史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与孔子有关的孔庙、孔府、孔林享誉海内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出生地尼山近几年开发了尼山圣境,成为新晋网红景区!

  颜子作为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论语》编撰者之一,位列复圣。曲阜现有纪念颜子的颜庙、陋巷,防山乡政府面前的原北曲尼公路已改名复圣大街。

  邹城亚圣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圣人,孟子将孔子思想发扬光大!邹城有孟府、孟庙、孟林,还有孟母林,俗称邹城“四孟”!

  嘉祥宗圣曾子,孔子的著名弟子。嘉祥现有曾子庙、曾子广场。

 

山东嘉祥宗圣曾子故里,曾子杀猪的启示是以信取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取人,妻子疑之!

   《论语先进》中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突出体现了曾子顽强的修身毅力。——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语,君子人与!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一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一向鲁纯的曾子说出如此大义凛然,气贯长虹的话,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其实这正是隐藏在曾子心底性格的真实哈佛大学杜维名教授就此评价曾子是“真正的儒者!”只有这样的气魄和人格才能生发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儒家理论体系!

    概括讲:曾子的君子人格主要包括追求远大理想必备的坚忍不拔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独立人格尊严;以及矢志不移的人生信念!

嘉祥的旅游景点有:嘉祥萌山公园景区、青山寺、嘉祥武氏祠景区、曾庙、嘉祥石雕艺术公园。

1、嘉祥萌山公园景区

嘉祥萌山公园景区位于嘉祥县城东北部。有萌山、横山、独山三个山头,习惯统称萌山。萌山主峰海拔1156米,占地120公顷,峰岩秀拔,层峦叠嶂,壮丽多姿。

2、青山寺

青山寺位于嘉祥县城南82公里的林木葱茏的青山西侧,是以惠济公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

3、嘉祥武氏祠景区

嘉祥武氏祠景区是我国保存完整且具代表性的家族墓地石刻建筑群体,集东汉画像石刻艺术之大成,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被誉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4、曾庙

曾庙位于满硐乡南武山村,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庙内有建筑物30余座。主要建筑包括:石坊、宗圣门、育英门、景圣门、中兴亭、戟门、乾隆御碑亭、寝殿、宗圣殿、莱芜侯祠、三省堂、涌泉井等。

5、嘉祥石雕艺术公园

嘉祥石雕艺术公园位于嘉祥县城内,占地面积700多亩,规划设计有主题石雕展示区、山林游赏区、儿童游乐区、健身活动区、滨水休闲区五大区域。

人物生平 夏禹之后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国,曾姓自此发源。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其后代用“”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师从孔子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曾参,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孔子托孤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拒入仕途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

公元前456年(鲁悼公十一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公元前455年(鲁悼公十二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公元前446年(鲁悼公二十一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病逝鲁国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主要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天圆》中指出:

“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雪,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曾子·天圆》认为毛虫羽虫是阳气化生的,介虫、鳞虫是阴气化生的。人是倮生的,无羽毛鳞甲,乃是禀阴阳精气而生。

这就明显地突出人在万物天地中的地位。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不苟权贵

《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虽有从政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个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同权贵的思想品格。他曾声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庄子·让王》篇中记载:“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韩诗外传》说“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

人物名言 曾子形象图集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论语》)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轶事典故 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二十四孝》)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居卫

曾子居卫,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拎而时见,纳屡而踵决,曳继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

曾子换席

曾子寝疾,病笃。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参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上》)

曾子不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说苑·立节》)

曾子再仕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庄子·杂篇》

人物地位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历代追谥

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人们所认识。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这一学术地位,是唐、宋以后才为一些人所逐步承认。历代对曾参的封赠与奉祀情况如下:

唐代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赠曾参为太子少保。此为对曾参赠官之始。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参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礼部尚书苏撰《曾子赞》。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赠曾参为伯。此为曾参赠爵之始。

五代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罢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参与七十一子图形四壁,世称七十二贤,合计共八十二人。曾参名为七十二弟子之位,实为“文宣王庙,四壁英贤”,每逢祭祀,面前陈脯、盐等物以祭。

宋代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时廷臣撰《曾参赞》。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晋曾参为瑕丘侯。因犯孔子讳,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为武城侯。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赞》。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参为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

元代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颁降初献国公乐章。国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初献国公乐章内容是:“心传忠恕,一以贯之;爰述大学,百世训彝;惠我光明,遵闻行之;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延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诏,春秋祭祀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为配享。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国宗圣公。此为曾参封圣之始。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进封颜子为复圣公、曾子为宗圣公、子思子为述圣公、孟子为亚圣公。命词臣为制,书一代为典,崇敬备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颁《释奠仪节》,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一、笾豆各十、缚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参并颁发祭文。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东巡抚赵璜、巡按李玑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远致祭曾参专庙。嘉靖以后,嘉祥曾参专庙,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两代均遵循未改。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礼部召集诸大臣议事,一致认为:人以圣人为至圣,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以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为曾参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国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御制《宗圣赞》。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书赠宗圣殿匾额“道传一贯”。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亲制《宗圣赞》(勒于碑石),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致祭曾参。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颁发元圣周公及复、宗、述、亚四圣祭器,以备陈设之用,当经山东巡抚专委东昌府同知陈赴江南制造。赐宗圣曾子庙:一件、缚十件、簋十件、笾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笾、木匣、余皆铜器);宗圣:爵三、一、缚二、簋二、笾八、豆八、帛匣一;两配:各爵一、缚一、簋一、笾四、豆四、帛匣一;两庑:各三坛、爵三、缚三、簋三、笾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圣夫人殿、启圣王殿、两庑,祭器可调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亲制祭文,并派官至宗圣庙祭祀曾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539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9
下一篇2024-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