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重视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起联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到国外进行留学,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位的含金量,提升自己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据外媒报道,中国已成为英国最大留学生生源国,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最喜欢去英国留学。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英国拥有比较多享誉世界的名校,所以中国留学生如果能够在这些学校就读未来所能够取得的学位证书具有相当高的含金量。并且与其他的国家相比,英国的这些大学学制比较短,例如在中国硕士最少要读两年,而在英国只需要一年就可以完成学业取得学位,所以在英国留学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
其次,学生要想出国留学必须要办理签证,而很多国家存在着签证办理困难的问题,而英国则不存在,对待留学生相当友好,学生想拿到英国的签证是比较容易的。除此之外,英国招收留学生的制度也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对待中国留学生也不存在着偏见的问题,中国留学生能够被英国大学录取的概率相对来说比较高。
最后,在英国留学的花费相对来说比较低。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的大部分大学都具有相当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奖学金金额也比较高,奖学金几乎是全覆盖的,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英国的实习机会也相当多,很多企业与英国大学建立有合作,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赚取生活费,并且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英国男生Dave特别喜欢中国女生。他说中国女生都很漂亮。好几次都想要叫我介绍认识中国女生。只是Dave常常抱怨地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喜欢一堆一堆的聚在一起呢? 每次看到中国人永远都是一堆一堆的,吃饭也好,逛街也好,就连下课回来的路上都是成群的。”他和我说:“你们来英国不是都来学习的吗?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多结交一些当地人做朋友,练习英文也好,学习英国文化也好。为什么都只和中国人在一起呢?” 这个问题,我和我的中国同学也互相讨论过:刚来英国的中国留学生,认为自己听不太懂英文、也说不好英文,不敢和当地人交流。其实,我们中国学生心里也觉得大家就像集体到英国旅游一样,人在英国走着,身边却只有中国人。 我对Dave解释说:“因为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语言也有障碍,不敢说话。怕你们听不懂或者嘲笑。”Dave很认真的对我说:“我们都能听懂啊,即使听不懂我们也不会笑你们,而会教你们怎么去说好英语。” 我遇到的英国学生朋友们都很友好,问他们一些问题,他们都会很认真很详细的给你做解释。实在听不懂,他还会为你用图画表示出来,还一遍遍的问你:“你明白了吗?”有时候会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耽误别人那么多时间。 平时Dave很乐于教我们一些不懂的单词。当然了,英国同学其实有时候英语单词水平和我们也是彼此彼此,很多时候一些单词也拼写不出来,一些特别专业的单词他们也不知道,Dave很惊讶我们怎么可能会把字典都能“啃”下来。 是的,很多中国人在学英语的时候都是背字典,在考试的时候也会背很多很多的题目。而在英国读书,大家会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而考试也是根据课程的内容自己去图书馆找资料总结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的理论。这样一来,学习的过程是快乐和轻松的,学习到的知识也是自己所理解的。因此,在学校里学习是一种享受,能够有一种成就感。 Dave和他的好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去club玩。每次去之前都会敲我的门,问我和我的朋友们要不要一起去,不过几乎每次我们都是拒绝的。对于我们80后的留学生来说,club没有什么吸引力。90后的留学生似乎比较喜欢去club玩。所以每次Dave都会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喜欢宅在家里而不出去玩呢?”我问他:“club有什么好玩的?为什么你们都能这么频繁的去玩?”他说:“club很好玩啊,很疯狂,又能交朋友”。 我说:“我们觉得每天去跳舞喝酒挺累的,还要上课,第二天早晨起不来。而且每天这样也会觉得很无聊啊。”Dave说:“怎么可能无聊呢?这么有趣的地方!可能我们的文化真的不一样吧。”我想,也许Dave说得有道理。 不过中国留学生们也会偶尔去次club,一般都是在特别空闲的时候或者庆祝一个节日的时候,大家聚一聚。平时中国学生一般时间都是在宿舍里上网,写论文,或者朋友之间玩个牌,聊个天。我告诉Dave,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晚上学生都是待在家里学习。在国内的大学宿舍也有熄灯时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来。 不同的是,英国的宿舍是相当自由的,没有人来管你的熄灯时间,你可以玩到早上回来也没关系。因而Dave的学习时间通常都放在没有课的白天,晚上绝对会花大部分的时间在交朋友、喝酒、去club。Dave说,同学之间的交际在大学生涯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Jessica是住在我对面的一个非常漂亮的英国姑娘,她很喜欢交朋友。她常常认为中国留学生们穿得非常的漂亮,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而且会用很多的名牌。Jessica说,英国很多学生都会利用假期的时间打工,然后把打工赚到的钱用来旅游或者交学费。而中国学生的零用钱大部分会花在吃喝玩乐上面,当然也有很多人懂得精打细算的生活或者打工赚钱旅游。 Jessica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女生,她常常帮我修改论文,还常常问我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帮我。每次修改完论文她都会鼓励我,说我写的论文非常的棒,给我很多的信心。有时候聊天,她说她发现中国学生都很害羞,不敢和他们本地人说话。她觉得中国同学说话虽然口音不一样,但是都说得很清晰,都能听懂,所以她经常鼓励我们多和当地人交流。 Jessica说,在母语以外学一门其他语言,能说到这种水平是很厉害了。Jessica试图学习中文,但是觉得特别难。所以她认为,中国同学能把英语说得这样是很厉害的表现。 大部分英国学生都一致认为,中国人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瘦小。有时候我们一起吃饭,英国朋友看我们都做了满满一桌子的菜,都觉得很惊讶,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中国同学吃这么多的菜和饭都吃不胖,而他们就怎么这么能长肉呢? 所以每次我说我要减肥的时候,英国校友都一致投票否决我的减肥计划。而且他们认为,胖没什么不好的,至少我身边的英国朋友都没有想要减肥的。除了男生们比较想要去健身房锻炼肌肉。 英国同学认为,中国人比较喜欢花大部分时间去煮饭,吃饭。常常会几个人聚在一起花个2-3个小时煮个饭。英国学生吃饭很简单,可能只会在微波炉里面烤个Pizza,煮个Pasta。吃饭花个半小时。因为,在他们心里,重要的是吃完晚饭后的那场主题Party。 虽然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学习,但是不同国家的文化,教育方式造就了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和我的英国朋友都认为,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可以抓紧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加入他们英国当地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文化,参与他们的活动,让自己在英国的留学生涯中,学的轻松,玩的快乐!
近日,在媒体公布的视频中,两名中国留学生公开表示:自己参观了广岛的核爆博物馆,的确老百姓非常悲惨可怜,但是作为中国人真的没法同情日本被原子弹轰炸。
这个言论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激发了一些日本网民的愤怒,一些日本网友和议员要求取消这两人的奖学金和学位证书,并追查到底。
针对这件事情,国内网友的反应也非常激烈,很多人指出,这两个留学生的言论虽然缺乏社会责任感,也不尊重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绝对能理解,更有网友表示,如果日本网民对此言论不满,那就先澄清南京大屠杀的问题,否则没资格不满。
一些国内网友指责两名留学生人品有问题:这是破坏中日友好关系,在热搜里面,一些国内网友对两名留学生的言行提出了批评,认为缺乏同情心,破坏了两国友好关系。
胡锡进出面力挺两名留学生:并没说重话故意刺激日本,不应该处罚,这个热搜最后甚至惊动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人胡锡进。他在个人社交账号上表达了自己力挺两名中国留学生的观点。
首先,两名中国留学生并没有说重话,只是表达自己同情不起来的感受,这是很正常的。
其次,整个视频是向中国人发布的,没有故意刺激日本方面的表现。
最后,日本方面不应该为此处罚中国留学生。
对于这个事件,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来看待。
广岛原爆事件是二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对日本和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多年以来,广岛市一直在经营和平教育,以保护这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和推动和平文化的发展。
两名留学生也应该理解和尊重这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并在言行上做得更为慎重。在公共场合,我们需要尊重不同的观点,但是表达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并且保持一种基本的尊重。在日本的留学生也应该更多地增进自己对于日本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与尊重,不能轻易造成文化和历史的冲突。
这年头,当个中国留学生真不容易啊!在出国之前,总听说在国外有多好,没爸妈管着要多自由有多自由,昏天暗地的party,免税的衣服包包,没有被墙的网络,异国的风土人情……让人向往得不得了。
出国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看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做的介绍。
与人交流鸡同鸭讲
抱着这种想法,我去了美国,以为我从此就可以在天堂生活了,谁知道我去了地狱!语言首先就成为了我的绊脚石。其实我的英语不错,但是跟当地人沟通还是避免不了闹笑话,鸡同鸭讲,听老师讲课跟听天书没什么区别,所以平时我只和一些中国留学生混在一起。
此外,缺少时间学习也是一大心病。因为课上没办法消化,课后就要反复听课堂录音。学校规定的活动,老师留的作业,打工…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从来没在凌晨1点前睡过觉,每次一沾到床,马上就睡着了。
外国老师让人难以琢磨,尤其喜欢在课堂搞突击测试,动不动布置篇论文检测你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数不清的考试成绩都是60/100,给我打击得体无完肤。尽管身边的留学生小伙伴和我情况差不多,但是我出国前一直是成绩中上游的学生,自尊心还很强,这让我怎么接受啊
一次聚会,改变了我的留学生活
一次中国留学生聚会,我认识了Rob,他和我一样也是北京人,感觉和他挺聊得来,就聊起了我学业上遇到的麻烦。
但是从谈话中感觉他根本体会不到我的感受,连礼节性的安慰都没有。正当我准备结束不愉快的谈话,他说,其实这些都不叫事,你可以用AcademicSavior。
“是什么”我突然来了兴致。
“帮你辅导课程的,是个网站,上面有好多母语国家不同专业的学霸,上课没听懂的问题都可以问他们,像stat,math,accounting,architecture,Java这类比较难的学科,对他们来说都是小case。
“听起来好像在线家教啊”
“差不多吧, 不去家里教你了,而是在网上,这样时间更灵活。我现在是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完课总感觉一头雾水,他们安排了一个从多伦多大学毕业的博士给我,叫steve,这哥们先和我聊了聊,了解了我的水平,讲东西的时候一直用我能理解的方式,思路特别清晰,也有耐心,不愧是名校毕业的。我舅舅家的孩子在英国读高中,也是在这上面找的人辅导功课。”
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他们的网站,发现客服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也就是中文客服和英文客服。他们的态度很热情,当然讲中文让我感觉到更舒服,一种归属感顿时就来了,乱七八糟地说了好多,各种抱怨啊、不满啊、心塞啊,他们叫我别担心,一定选个合适的人给我,什么问题都找这个人就行。我仿佛看到下一份试卷上大红的85/100。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李金发:沟通与不通
我背负了祖宗之重负,裹足远走,
呵,简约之游行者,终倒睡路侧。
——李金发:《我背负了……》
中国新诗在突破古典传统的重围之后如何寻求新的艺术资源,这是呈现在每一位诗人面前的难题,而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会注目于中外诗歌艺术的交融与沟通,虽然它最后可能还是一种美丽的空虚。
有意思的是,曾被以“诗怪”之名推离中国艺术传统的李金发也有过沟通古典传统的清晰表白:
余每怪异何以数年来中国古代诗人之作品,既无一人过问,一意向外采辑,一唱百和,以为文学革命后,他们是荒唐极了的,但从无人着实批评过,其实东西作家随处有一思想、气质、眼光和取材,稍为留意便不敢否认,余于他们的根本处,都不敢有所轻重,惟每欲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
那么,在首先以西方象征主义诗风拉开与中国传统距离的李金发这里,中外文化的沟通究竟有怎样的特殊效果呢,或者说,李金发式的“沟通”最终是“通”还是“不通”呢?
这本身就是中国现代诗歌上的有趣话题。
1象征主义:波德莱尔与马拉美?
作为中国新诗象征主义的始作俑者之一,李金发首先是以他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关联而引人注目的,用李金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受波德莱尔与魏尔伦的影响而作诗”,在李金发出现在中国诗坛的当时,人们发现的确还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长期于黑暗中号陶,在荒冢边踯躅,在腐尸上 ;像他那样大谈死亡、疲惫,大谈“世纪末”无法根除的忧患,像孙作云所指出的那样:“在意识上,李先生的诗多描写人生最黑暗的一面,最无望的部分,诗人的悲观气氛比谁都来得显明。”因此,1920年代的中国诗歌很少有像李金发那样接近波德莱尔、魏尔伦的氛围与格调。
然而,若我们据此便说李金发是中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或者说李金发诗歌就是波氏、魏氏之现代艺术在中国的体现,却未免失之轻率,至少没有理解潜伏在这些现代痛苦之下的“另一个李金发”。
除了接近波德莱尔、魏尔伦的氛围与格调之外,李金发的灵魂其实一开始就还存在“自己”的东西,我们不妨先读一读诗人的《题自写像》:
即月眠江底,
还能与紫色之林微笑。
耶稣教徒之灵,
吁,太多情了。
感谢这手与足,
虽然尚少
但既觉够了。
昔日武士被着甲,
力能搏虎!
我么?害点羞。
热如皎日,
灰白如新月在云里。
我有草履,仅能走世界之一角,
生羽么,太多事了呵!
仍然是诗人惯用的估屈聱牙的诗句,不过我们仔细观察,其主体精神却似乎并不是现代主义式的:诗人欲自比拯救世人灵魂的耶稣教徒,却立即自觉“太多情”了;想象做力拔山兮的打虎英雄,而又自惭形秽地“害点羞”。“我有草履,仅能走世界之一角”,人生苦短,七尺之躯,一掊黄土而已。这里似乎透出一股稀薄的“现代体验”,不过统观全诗,诗人最终还是相当自足的:“感谢这手与足,/虽然尚少/但既觉够了。”微笑中的自信自持,颇具浪漫派风采,而言辞中的随遇而安,自得自足,“独善其身”,分明又是典型的民族传统心理,尤其是这最后一句:“生羽么,太多事了呵!”
为了对照,我们不妨再读一读波德莱尔的《题自写像》,其根本的差异便一目了然了:
我是伤口,同时是匕首!
我是巴掌,同时是面颊!
我是四肢,同时是刑车!
我是死囚,又是刽子手!
我是吸我心的吸血鬼,
——一个被处以永远的笑刑。
却连微笑都不能的人
——一个被弃的重大的犯罪者!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要做的不是炫耀自我的自信自足,恰恰相反,他要搅碎这个自足自圆的状态。“我是伤口”,但却无意寻找一个疗治的避难所,相反,他还要与匕首为伍!“我是巴掌”,但它并不迎击作恶的敌人,因为“我”本身就是恶,我打的也是自己……为了自我的解放和发展,人类创造了文明,而文明一旦建立,却成了人自身的枷锁与牢笼。这个愈见清晰也愈见残酷的现实教育了自波德莱尔以降的现代西方人,他们对人的自身的永恒性、稳定性的传统信仰破灭了,笼罩在心中的是叔本华式的两难阴霾,无所适从的悲剧性体验,因而对他们而言,任何自满自信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梦而已。
就这样,波德莱尔的“我”就成了反讽的自嘲自虐的“我”,而李金发的“我”却是自足自信的、完完整整的“我”。痛苦归痛苦,号陶归号陶,李金发心灵深处的那块理想的、光明的空地却是守护得好好的,与现实的腐朽无干。在“世纪末”的主题中,诗人李金发的眼前还不时晃动着新世纪美丽的光环。世界虽如“蜂鸣”般喧嚣、烦恼,让人坐立不安,但是,我们仍可能“徐行在天际”、沐浴于阳光(《给蜂鸣》)。这与波德莱尔满眼的丑恶破碎当然不一样。似乎,李金发所拥有的文化传统也不允许他把世界人生一眼“穿”。这样的诗句是李金发不会有的:“虚无也将我们欺骗?/一切,甚至死神也在/对我们说谎?”(波德莱尔《骸骨农民》)
面对这个丑恶的病入膏肓的世界,波德莱尔的理想只能在遥远的依稀的彼岸,只能在迷离的幻觉中:“当我再睁开火眼观照,/看到我恐怖的陋室,/大梦初醒,我心中感到/被诅咒的忧伤和尖刺。”海市蜃楼,去来匆匆!而李金发的理想却要现实、扎实得多。“远游西西利之火山与地上之沙漠”(《给蜂鸣》),这个要求并不过分。那个下午的暖气也是呼之欲出的:“击破沉寂的惟有枝头的春莺,/啼不上两声,隔树的同僚/亦一起歌唱了,赞叹这妩媚的风光。”(《下午》)欣然投入某个现实角落的怀抱,这倒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情愫了。
如果说,无家可归是现代主义者的共同苦恼,那么李金发倒不是没有“家”,而只是一位迷路者,有着“游猎者失路的叫喊”。因而,作为一位寻觅者,一位暂时受挫的孤胆英雄,他也有必要保护自足自信的心态,而不大可能产生那种自我分裂的感觉。
诗人还相信:“呵,我所爱!上帝永远知道,/但恶魔迷惑一切。”(《丑行》)看来,在李金发这里,并非“上帝死了”,只不过是摩菲斯陀在游猎者的归途树立了一面面“鬼打墙”。世界的破碎,是魔鬼的肆行,“一切成形与艳丽,不是上帝之手创了”(《丑》):世界原来也是和谐的,“我的孩童时代,为鸟声唤了去,/呵,生活在那清流之乡,居民依行杖而歌,/我闭目看其沿溪之矮树”(《朕之秋》)。苦难只是不测之祸,我们也还有机会向上帝哀告、哭诉(《恸哭》),希望虽如“朝雾”,但毕竟还是希望(《希望与怜悯》)。
这样,李金发也始终相信,这个世界尽管丑恶太多,但美并非只是理想,他时常呼唤现实的美以驱散丑。“吁!这紧迫的秋,/催促我们amour之盛筵!/去,如你不忘却义务,我们终古是朋友。”(《美神》)
到此,我们似可以解开这个疑团:作为象征主义的李金发,一方面受波德莱尔、魏尔伦的影响,另一方面却又认为自己与缪塞等浪漫主义诗人“性格合适些”。因为,缪塞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理想又不断失望的(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天涯飘零”者形象。他有一颗孤傲的心,时常感到个体的“我”与群体的他人的隔膜。孤独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共同体验,但浪漫主义的缪塞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这与李金发“我觉得孤寂的只是我”(《幻想》)是契合的。
缪塞虽不断失望,却也时常勉励自己:“我已决定远走高飞,/走遍天涯的南北东西,/去寻找残存的一线希望。”不断地走,虽是行路难,但信念犹存。“据说,人从本性上看,主要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这个世界中邪恶力量的侵蚀。有一种与此类似的信仰认为:对理想的追求可能使个人和社会都得到完善。事实上,浪漫主义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这样那样的理想因素。”③李金发与缪塞一样,都表现出了这样的信仰与理想,他们都属于这理想笼罩下的“飘泊者”与“游猎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争个性的时代主题始终或显或隐地贯穿着,浪漫主义的理想光辉深孚人心。尽管作为一种完整运动的浪漫主义可能是短暂的,但是,其精神却依然对众多的作家产生了潜在的影响。正如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实践者们许多都是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上取舍“现代体验”的。
2作为人格气质的传统
任何一种文学思潮的输入,都必须经受时代特征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双重筛选。李金发醉心于西方象征主义,但时代大主题却使他抛不开浪漫的理想,更难改变的是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
“哭”与哀愁、 是李金发惯有的抒情方式,“黑夜长久之痛哭”(《十七夜》),“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弃妇》),“远处的风唤起橡林之 ”(《迟我行道》),这些突破了传统和谐美的意象是李金发诗歌之于中国现代诗坛的一大贡献。但是,从更深的层面讲,它又依然存在着特有的民族心理积淀。比如从心理学上讲,能哭并非大悲,至少它还有痛苦的具体原因,包括还有这个较好的消解方式。真正大悲而绝望者,是不能明确痛苦的具体原因,也找不到发泄解脱的具体手段的,如堕冥冥之中而四面受敌,欲呼不能,四喊不应,困顿之极,已无所谓眼泪。我们应该看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尤其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中很少见到“哭”、“眼泪”这类哀哀怨怨的倾诉,那里多是一种灵魂被风干曝晒得吱吱有声的感觉,如波德莱尔“茫茫深渊上面,/摇我入睡。时而,又风平浪静,变成/我绝望的大镜”(波德莱尔《音乐》)。
在传统中国,社会提供给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实现之路是狭窄的,专制体制造就的依附性生存在中国知识分子那里形成了一种被历史学者称之为“臣妾人格”的心理状态,委曲求全、内向柔弱的精神趋向应运、而生。哭、哀愁、 便是这种心理的自然流露。同样的忧伤痛苦,在李金发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那里是很有差异的。
比如,同是借酒浇愁,李金发是“我酒入愁肠,/旋复化为眼泪”(《黄昏》),痛苦之情需要在眼泪中流出,心境盼望重新稳定。而波德莱尔则是:“就在同样的谵妄之中……/逃往我梦想的乐园。”(《情侣的酒》)酒醉并不能够取消梦想的超越意识。
再如,李金发和魏尔伦都喜欢以琴抒怀。李金发的琴声象征着自我的理想,“奏到最高音的时候,/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只是,有外来的强力要冲击它:“不相干的风,/踱过窗儿作响,/把我的琴声,他震得不成音了,”而真正的悲剧却在于:“她们并不能了解呵。”在这里,悲剧被定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也是人伦关系的隔膜造成了自我精神的不适,人伦关系的挤压导致了诗人 似幽怨:“我若走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琴的哀》)。而魏尔伦的琴声,与其说是一种明确的理想,毋宁说是一种无端的叹息,一种莫名的情绪:“一股无名的悲绪,浸透到我的心底。”(《秋歌》)更重要的是,魏尔伦明确宣布,自己的悲哀与人际关系无关:
泪水流得不合情理,
这颗心啊厌烦自己。
怎么?并没有人负心?
这悲哀说不出情理。
超越了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压力,魏尔伦的痛苦来自他对生命与世界的更深的思考与关怀:“这是最沉重的痛苦,/当你不知它的缘故。/既没有爱,也没有恨,/我心中有这么多的痛苦!”
应当看到,李金发诗歌的许多哀怨都与个人的爱情体验有关。李金发的许多爱情诗都给人这样一个感觉,仿佛诗人在吃力地追逐着理想的对象,却多半是可望而不可即,我们的诗人疲于奔命,终于累倒在人生的中途:“我背负了祖宗之重负,裹足远走,/呵,简约之游行者,终倒睡路侧。”(《我背负了……》)疲惫感与柔弱感是一脉相承的。
于是,这样的诗人需要“手杖”:“呵,我之保护者,/神奇之朋友,/我们忘年地交了。”(《手杖》)
于是,这样的爱情充满了“恋母情结”:“你压住我的手,像睡褥般温柔,我的一切/管领与附属,全在你呼吸里”(《无题》);“我在远处望见你,沿途徘徊/如丧家之牲口”(《印象》);“我恨你如同/轭下的弩马,/无力把缰条撕破,/如同孩子怨母亲的苛刻……一”(《我对你的态度》)此时的李金发正生活在巴黎。
巴黎,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缩影,用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中的概括来说,就是“一方面是最高雅的社会的新鲜可爱的面目,个个年轻,活泼,有诗意,有热情,四周又是美妙的艺术品和阔绰的排场;另一方面是溅满污泥的阴惨的画面,人物的脸上只有被情欲扫荡过的遗迹”。
一个青年,一个来自古老东方、具有摆脱不掉的传统心理的青年,面临一种反差巨大的生活:冲动与压抑,热烈与自卑,人性与 ,现实渴望与心理重负……所有这些外在的吸引与内在的自我抗拒都令一个柔弱、疲惫的灵魂苦不堪言。这与郁达夫留日经历大约有些相似,不过郁达夫更多些“暴露癖”,甘愿无情地解剖自己,而李金发似乎更愿意自我掩饰一些。
我认为,李金发诗歌的佶屈聱牙可以从这里得到部分的解释:它来源于诗人对人生欲望的羞涩心理,欲言又惧,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遮遮掩掩,诗人仿佛总在回避着某些切肤之痛。
不错,李金发是中国诗坛上少有的公开书写“死亡”、“黑暗”、“恐惧”等深层心理的人,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所有这些抒情大多只出现在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描绘中,一当进入具体的人生细节,特别是触及诗人的亲身体验之时,他的文字变就闪闪烁烁起来了。如《给Jeanne》,面对这位法国少女,诗人有些什么意念呢,是“同情的空泛,/与真实之不能期望么?无造物的权威,/禁不住如夜萤一闪”。“同情的空泛”大约是现实,“真实”大约指“真实的感情”,接下去,应当是“我”无造物的权威,所以不能左右你,“夜萤”估计是暗示少女闪烁的眼睛吧。这是一种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克制内心欲念的复杂心理。内向的羞涩的诗人在这个时候是不会直抒胸臆的,他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暗示、省略手法。如果这种手法在诗中多一些,诗就会显得别别扭扭、晦涩难懂了。
传统在李金发这里主要不是指一种艺术的境界,而是他无法改变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格气质。因为,虽然诗人表示他试图在中国古典与西方之间有所沟通和调和,然而,我们在其诗歌创作中读到的却不是更圆熟的古代艺术技巧与品质,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处世心态与人格模式。
中外艺术的沟通,对李金发而言还只不过是一种初步的想法。
3晦涩与不通
以上我们试图用中国知识分子九曲回肠式的传统心理习惯来解释李金发诗歌的语言晦涩问题,但这也只能适用于部分诗歌。羞涩扭曲的含蓄在现代只是中国人的一种深层心理,诗人不可能时刻都处于羞涩、遮掩之中,我们还需要将诗人的精神气质与他的知识结构、诗歌修养结合起来作一些新的综合性分析。
一个艺术家的文化心理与他理性层次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最终影响了艺术的取舍。就知识结构而言,他同时接受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与象征主义诗歌,就深层文化心理来说,他又具有明显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质。这样几个方面的艺术指向并非一致。比如浪漫主义的乐观理想就不断销蚀着“世纪末”幽邃的思索,引导诗人在自足自信中坚定地面向现实,诗人表面浓郁厚重的现代主义意识实际就被抽空着、瓦解着,同时,源远流长的传统人伦关怀则根本上改造了西方象征主义生命关怀的宏大主题,引导诗人在细碎的人间忧伤中倾诉个人难以启齿的故事与感受。
但问题在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所承载的现代体验与现代表达已经对中国留学生构成印象深刻的一种“知识”,一种似乎是当代人“应该”掌握并接受、应用的知识,李金发本人无法拒绝这样的时代诱惑。这是一种相当难以解决的自我的矛盾:心灵深处的气质与理性层次的知识追求这样不和谐。于是,我们会发现,李金发的创作不断呈现出几种力量的消长。当他哭诉理想的渺茫、追求的阻碍,或构筑自己的伊甸乐园之时,诗歌朦胧而韵味十足,但认真分析,此时此刻的李金发诗歌多半与文学史上所赞扬的那个象征主义诗人无关;当他刻意以象征主义为旗帜,在诗歌中堆砌现代意象与色彩之时,又往往脱离开了自己精神深处的支撑,所以时常显得意念化、抽象化。如果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诗歌的内在情绪是不连贯的,许多“现代”味是黏上去的。
比如,当对“时间”的现代性烦忧成为一种先验的意念时,就会在许多并不一定涉及时间问题的情态中莫名其妙地钻出来。在那首公认的代表作《弃妇》中,有“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讹成灰烬……”全诗的情绪还是基本连贯的,但“时间”这个词,冒得太唐突,太抽象,太扎眼了。在西方现代主义不可胜数的“时间”忧患诗中,所有的“时间”都是具体、可感、切实的,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立体物。李金发还有一首《时间的诱惑》,这本身也是一个内腹开阔,可以充分挖掘的题目,然而读完全诗才知道,诗人对时间到底有哪些“诱惑”,又如何“诱惑”,其实知之不多,每每蜻蜓点水,点得再多,水也没有上来多少。
知识与概念一旦脱离开人的真实感受,就可能出现那种超感觉的人为拔拽,它最终将破坏全诗的情绪气氛,造成诗情血液中的许多癌块,这种例子在李金发那里是不少的。比如称风和雨是世界的“何以”,春夏秋冬是世界的“然后”这种理念化的比喻(《我认识风与雨》);如“我爱无拍之唱域诗句之背诵”(《残道》)这样毫无必要的别扭的句式。有时诗人还有意追求一种哲学味,如“语言随处流露温爱/但这‘今日’‘明日’使我儿/病病倒了”(《北方》)。然而,西方现代诗歌的哲学感并不是用哲学的概念连缀起来的,它是融入诗人的血液之中,从诗人最平实最真切的体验中“蒸馏”出来的。
不管是哲学意识还是现代精神,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一个“整体”来实现的,如果其意义只能靠几个现代味的专有名词来实现(甚至还打上引号让人注意),那将是一件可悲的事。大家都爱引李金发的名句:“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不错,句子是精彩而极有现代主义感受的,但可惜在那首《有感》中也只有这么一个孤零零的句子,而且很难想象它是怎么钻进去的。这倒好像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作诗方式,偶有佳句,再前后补缀,“诗眼”很醒目;只是若“有感”的只有这么一句,那还是不要勉强补缀的好。
此外,诗人本身的诗歌修养(特别是诗歌创作的语言修养)也从根本上决定着诗歌表达的成功。马拉美曾说过:“晦涩或者是由于读者方面的力所不及,或者由于诗人的力所不及。”在这里,中国读者的“现代”感受我们是无法确切定位的,可以分析的倒是李金发自身的诗歌创作能力——诗歌修养。
作为客家人的李金发,其使用的母语在词汇、句法等方面都与诗歌写作的书面汉语有相当的距离,诗人必须克服这样的距离才能将自己的本能思维形式与通用的表达形式结合起来。问题是他做到了吗?与诗人颇多接触的人们都不断给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李金发“是广东人,是华侨,在南洋群岛生活,中国话不大会说,不大会表达”。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它基本上注定了诗人创作的某种失败。
不仅如此,孙席珍先生还透露说:诗人“法文不太行”,“又言书也读了一点,杂七杂八,语言的纯洁性没有了”。“引进象征派,他有功,败坏语言,他是罪魁祸首。”败坏语言,这对于一个视语言为生命的诗人来说,无疑是最严重的指责,如果对于其严重性我们还可能有所怀疑的话,同样作为象征主义追求者的卞之琳的旁证就值得我们冷静思考了。卞之琳断定,李金发“对本国语言几乎没有一点感觉力,对于白话如此,对于文言也如此,而对于法文连一些基本语法都不懂”。
在这个时候,李金发对他设想的中外诗歌沟通显然就力不从心了。甚至,不仅无法完成更高的沟通,就是实现自身创作的顺通,都相当地艰难。
在现代诗歌艺术中,晦涩是一种新的美学效果,但美学意义的晦涩是思想繁复、感觉深密的一种形式,与表达上的不顺畅根本不是一回事。正如瓦莱里所说,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应该“旋律毫不间断地贯穿始终,语意关系始终符合于和声关系,思想的相互过渡好像比任何思想都更为重要”。李金发诗歌的文白夹杂在某种意义上是他急于寻找语言资源的一种焦躁,而寻找并没有更深的语言修养为基础之时,就很可能堕入不通的尴尬了。
从竭力沟通到相当不通,诗人李金发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深刻的。
看你个人的判断了。
日本留学条件要求:
1、学历要求:去日本留学需要满12年,或者是完成12年以上的教育经历,其中有高中和中专或者技校的学历,以及以上的学历。
2、日语要求:去日本留学需要有200个小时以上日语的学习经历,同时也要掌握相关的日语交流能力,最好具备日语能力考试等级的证书证明。
3、年龄要求:属于学校正规教育毕业5年以内,部分学校毕业两年以内的,年龄在18~35周岁之间。
4、经济要求:前往日本留学,经济方面也有所要求,需要能够提供300万日元,或者是20万日元左右银行的存款证明。
5、经济担保:需要选择经济担保人,最好是自己的父母。
还有什么想要关于日本留学问题想知道,你可以咨询樱花国际日语。樱花国际日语拥有庞大的专业师资阵容,既有专业的外教老师,也有中国人教师。学员在学校里不仅学到的是单纯的语言,而是从风俗,礼节,文化,历史,地理等多角度在学习一门语言文化。点击了解更多日本升学信息
何润东不止一次在媒体面前袒露心声:
“我确实爱慕过孙俪。”
当他说出这番话不久,孙俪就与邓超走到一起
2011年,怀孕4个月的孙俪如愿嫁给了邓超
何润东也被邀请出席婚礼,席间他看着“爱而不得”的姑娘嫁给他人
没人知道何润东的祝福里隐含着多少遗憾和辛酸,但他的坦荡却让人敬佩
从一名歌手到靠着《风云》中的“步惊云”一角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何润东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
只可惜,在他功成名就、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时
他心心念念追求多次的姑娘,却转身嫁给了他人
或许成了他人生中一个抹不去的遗憾
在孙俪成家6年后,41岁的何润东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娶了比自己小8岁的柜姐Peggy林姵希
不过这场身份悬殊的婚姻真的幸福吗?
01
何润东,1975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面有两个姐姐
父亲何国魂是台湾知名企业家兼舞台设计师,家境富裕实力雄厚
父母虽身在他乡,却从来不曾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一直秉持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严格而不忘本
因此出生在美国,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何润东
在父母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国心
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父亲认为男子汉要有担当
何润东13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加拿大读书,15岁以后就不再给他生活费
为了生活,何润东和很多留学生一样
在饭店刷过盘子,做过推销员,甚至清洗过厕所
缺少父母陪伴独自在异乡求学的何润东
经常受到种族歧视,遭受集体霸凌,常常被取笑是娘娘腔
甚至被取了一个极具侮辱性的外号“中国猴子”
长期的欺凌导致他差点患上自闭症
经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与人交流,有什么话只能通过画画表达出来
别人的青春是热烈张扬的,而何润东的青春却在歧视和欺凌中度过
好在从小接受父亲严格教育的何润东
靠着自身的毅力走出了困境
高中毕业后顺利地考上了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
大学时期的何润东,长得高大帅气
成为了一名模特,大二暑假那一年
何润东回到家中与朋友聚会嗨歌,不承想被一位音乐人相中
误打误撞地踏进了 娱乐 圈
02
刚进入 娱乐 圈不久,何润东就幸运地被导演徐克选中
在他的**《梁祝》中,客串一个配角“亭望春”
之后拍摄了一则汽水广告,广告中的何润东阳光帅气,很有吸引力
随着产品的热卖,何润东被一家唱片公司发掘
并将他签到旗下,因为在广告中出色的表现
公司认为他一定会成为未来10年中,最火的新人之一
于是趁热打铁斥资为何润东打造了一张唱片《梦想开始的地方》
可令公司失望的是,何润东本人与广告中的人物性格相差甚远
内向而自卑,唱片发行出来以后,几乎无人问津
唱片公司特地为他举办的签售会,只来了可怜的2个粉丝
这场签售会的失败,让何润东倍感失落
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即便一开始就遭受打击
但何润东没有选择放弃,公司也没有放弃他
再次为他推出新专辑,可结果再次让人失望
多次的失败,让公司不再捧他,无奈他只得解约独自闯荡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很快他再次签约了新公司
出道后的数年间,何润东除了推出个人专辑外
还为《小李飞刀》、《缘,妙不可言》等多部影视作品参演或者演唱歌曲
经过一番努力获得了香港电台最有前途新人铜奖,终于得到观众的认可
2001年,在港台地区小有名气的何润东
在公司的安排下,来到内地寻求发展,正式进军影视行业
来到内地拍的第一部戏是《卧虎藏龙》
第一次出演古装戏的何润东很是兴奋
一到剧组就给演员和工作人员留下了阳光开朗的印象
本以为与大家相处好了,接下来的拍戏生活会过得十分愉快
可是一位导演的到来,让何润东第一次感觉到拍戏的艰辛
由于出生在美国,成长在港台,何润东的普通话说得很不好
加上他刚到内地没有任何古装表演经验,因此经常被导演骂得狗血淋头
不仅如此,从没拍过打戏的何润东经常会意外受伤
一开始他还会向剧组人员和导演求助
可得到的并不是关心,而是导演的一顿奚落
不断地被否定导致何润东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
不敢想象新的一天自己又要经历什么
来到内地的第一部戏,在跌跌撞撞中杀青
而在剧组中的不公平遭遇,成了困扰他很长一段时间的阴影
回到台湾后,何润东出了一张新的音乐EP
为歌曲拍摄MV时,他总会不自觉地想到内地拍戏被骂的经历
一听到悲伤的旋律就不自觉地流泪,导致差点赶不上拍摄进度
好在何润东潜意识中是个乐观的人
对待伤害反应有些迟钝,因此他尽力将不开心的事消化掉
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中
这部带给他阴影的《卧虎藏龙》播出后
何润东并未给观众留下多深刻的印象
但他拍戏时敬业的精神,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一年以后,何润东再度与蒋勤勤合作
主演了古装剧《风云》,并靠着一头潇洒的 “泡面头”
和大吼的 “你不要过来呀!” ,“步惊云”一角
成功出圈被观众记住
这部影视作品,现在看来有些雷人
但在当年可是妥妥的爆款神剧,不仅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也捧红了何润东,靠着这部剧在内地影坛站住了脚
由于长相帅气,成熟却不油腻
顺利走红的何润东先后出演了《雪地里的星星》、
《一米阳光》等诸多偶像剧
虽然何润东经常出演偶像剧,却不拘泥于偶像剧
他的戏路非常广泛,武侠、爱情、
犯罪、古装等一系列的影视作品中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随着名气的增长,何润东的资源也越来越好
2003年,他与孙俪、佟大为合作电视剧《玉观音》
何润东首次挑战极端人物
将剧中外表英俊,思想极端的“毛杰”一角
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广受好评
正是通过这一次的合作,让何润东喜欢上了青春靓丽的孙俪
03
拍摄这部剧时,孙俪只有十九岁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
而何润东已经靠着《风云》走红
何润东第一眼见到孙俪时,就被她清新的气质吸引,对她一见倾心
加上这部戏中孙俪将自己的荧屏初吻给了何润东
这让本就对孙俪有好感的他彻底沦陷
在相处一段时间后,何润东便对孙俪展开猛烈地追求
可当时年纪尚小的孙俪,不仅对何润东没有一丝好感
反而认为何润东是个“花花公子”
何况当时的何润东已经是当红小生,身边一定美女如云
也不缺自己一个,因此何润东第一次告白以失败告终
但已经爱上孙俪的何润东,怎能轻易放弃
于是在两人之后合作电视剧《一米阳光》时
何润东又一次鼓起勇气告白,结果再次让他失望
即便如此,这个戏里与他饰演恩爱情侣
戏外对自己毫无好感的姑娘,依旧深深吸引着何润东
可无论何润东怎样努力,孙俪就是不为所动
后来孙俪出演《幸福像花儿一样》,结识了演员邓超
与对待何润东的态度不同,孙俪接受了邓超的表白,两人很快走到一起
就这样何润东在遭到孙俪多次拒绝
与邓超相恋曝光的打击和消息中,败下阵来被“踢出”了局
后来孙俪如愿嫁给了邓超,并生下一双儿女
他们婚礼当天何润东亲自到场
为这个让自己迷恋好久而不得的女孩,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各种心酸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其实在迷恋上孙俪之前,何润东曾有过两任女友
据何润东自己爆料,他与初恋在中学时期相识
当时何润东与朋友在街上闲逛,突然看到一位长相美丽很有气质的姑娘
何润东一时看呆了,朋友看出了他的心思
使坏将他推了出去,正好撞上那个女孩
被何润东撞倒的女孩在被他扶起时表现得很害羞
脸红地撂下句:“我没事。”就匆匆离开
之后何润东打听了好久终于再次见到女孩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两人走到一起
为了讨女孩开心,何润东用30个小时亲手做了一本木质情书
书中向女孩讲述了他想象中两人的未来
可女孩收到这个礼物没多久,就和他提出分手
仅仅维持了三个多月的青涩初恋也随之画上句号
后来他做模特期间认识了演员宋新妮
一见如故的两人迅速走到一起,但由于公司不允许恋爱
加上对方工作比较忙,长期聚少离多
这段感情仅仅维持了2年,就不欢而散
后来女方情定富豪王星雄,两人再见面已是十几年之后
可早已物是人非,两人都已释怀成了泛泛之交
后来追求孙俪无果后,何润东先后传出不少花边新闻
他与贾静雯合作《亲王李世民》时传出绯闻
网上传出两人在片场举止亲密,疑似相恋
不过还没等实锤
贾静雯就被曝出怀孕即将嫁给富豪孙志浩的消息,这段绯闻也不了了之
没过多久,何润东又被曝出与演员牛萌萌走到一起
何润东第一时间回应,自己只是好心送朋友回家,两人之间什么都没有
之后牛萌萌和“京城四少”之一的王烁传出恋情,这段绯闻不攻自破
接下来的几年间,何润东先后与韩国女星张娜拉、
大S徐熙媛、张钧甯传出恋情,但随着张娜拉被抵制
大S嫁人,张钧甯主动辟谣,这些绯闻也随之烟消云散
虽然没有与这些女星成为恋人
但有着暖男之称的何润东,将他们全都维护成了好友
收获了不少超越爱情的纯洁友谊
2012年,感情上一直为人好奇的何润东疑似实锤了恋情
当时何润东被拍到与一神秘女子在商场购买私人物品
随后有媒体扒出此女子是安徽卫视主持人余声
二人购买完商品后,何润东跟随余声回到小区约会
边走边聊,还一起夜跑有说有笑地
他还亲昵地给余声递东西,看上去好似相恋了一般
就在这则绯闻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
何润东和余声二人先后发文澄清
两人只是关系较好的普通朋友,希望网友不必上纲上线地讨论
即便两人出面澄清,看过两人约会新闻的网友就是不愿相信
眼看事态越来越严重,何润东随即晒出一张与女孩牵手的照片
宣誓自己已经有了女友,才堵住了这悠悠众口
04
何润东的正牌女友名叫林姵希(peggy又名林静仪)
据说两人于2009年相恋
两人于夜店相识,当时忙完一天工作的何润东与朋友到夜店放松
何润东被林姵姣好的面容和火辣身材吸引,主动搭讪
通过一番攀谈,何润东发现两人有很多共同话题
于是互相留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两人之间互生情愫
顺理成章走到一起,与何润东在一起前,林姵希在台湾做柜姐
碍于男友公众人物身份,林姵希辞掉工作,成了何润东背后默默付出的女人
何润东对于女友保护得很好,从来不带女友参加现身各种活动
也不许女友到剧组探班,只是私下会带林姵希参加聚会
虽然没有公开承认恋情,但何润东很爱女友
两人在一起不久他就将女友带回家中见了父母
何父何母很喜欢这个未来儿媳,一家人其乐融融
直到多次被绯闻困扰,为了给足女友安全感
他才选择公开这段恋情,恋情刚一公开,全网一片哗然
一开始很多人不看好这段感情
只有中学学历的林姵希一直被网友诟病,很多人都说她配不上何润东
可想而知在这段在外界看来地位悬殊的感情里
林姵希承受了多少舆论压力
不过即便承受痛苦她依然坚定地紧握男友的手,从不承想过放弃
幸运的是何润东是个对待感情专一的男人
他不惧世俗的眼光,于2016年3月与女友登记结婚
之后带着妻子参加了林心如的归宁宴
这也是林姵希首次公开亮相,同年他带着妻子到内蒙古拍摄了婚纱照
不久后在台北举行婚礼
婚后何润东经常在社交平台秀恩爱
向全世界宣布他对妻子的爱
妻子也在何润东的支持下开创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一名设计师
之后夫妻二人在家中养了几只宠物狗
一有时间就出门 旅游 ,时间久了人们渐渐接受了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
从之前的不看好渐渐成了转化成了祝福
如今的两人已经携手走过13年的光阴
从相恋到成家两人比一般情侣经历得多得多
幸好他们都扛过来了,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何润东曾经在节目中表示,自己婚后一定会生一群小孩
带着妻儿上各种节目畅聊人生,可惜时至今日也没有实现
即便如此,何润东与妻子依旧恩爱幸福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何润东一定会如愿以偿成为父亲
夫妻更加恩爱生活更加美满,祝福他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