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更多资料

爱因斯坦的更多资料,第1张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于11月4日、11日、18日和25日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

1915年11月25日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间接证明了引力波存在。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

巨星陨落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几天还录音对以色列广播,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对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br>

参考资料:

http://wwwikepucom/datebase/details/scientist/19st/Einstein_albert_totalhtm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这1%的灵感比99%的汗水重要。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 爱因斯坦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 爱因斯坦

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 爱因斯坦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爱因斯坦

+y+z=A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x=艰苦的劳动

y=正确的方法

z=少说空话

相对论原理:E=mcc这算是名言吗

交际卷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 爱因斯坦

人生卷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 爱因斯坦

通向人类真正的伟大境界的通道只一条苦难的道路。--- 爱因斯坦

实笃一个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于某一事业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因此,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精通。 --- 爱因斯坦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 爱因斯坦

没有牺牲,也就决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 --- 爱因斯坦

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的确是幸运。 --- 爱因斯坦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 爱因斯坦

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 --- 爱因斯坦

推动你的事业,个要让你的事业推动你。 --- 爱因斯坦

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无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 --- 爱因斯坦

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宽容。 --- 爱因斯坦

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 --- 爱因斯坦

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 爱因斯坦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 --- 爱因斯坦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 爱因斯坦

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 --- 爱因斯坦

我们把教育定义如下:人的智慧决不会偏离目标。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 爱因斯坦

知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 --- 爱因斯坦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究底地追求问题罢了。 --- 爱因斯坦

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人生卷有时候一个人为不花钱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最高。 --- 爱因斯坦

人生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心和专心。 --- 爱因斯坦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 爱因斯坦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 爱因斯坦

只有为他人而生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 爱因斯坦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 爱因斯坦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 爱因斯坦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 --- 爱因斯坦

信念最好能由经验和明晰的思想来支持。 --- 爱因斯坦

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尽管把这种自豪喊得最响的往往是那些努力最小的人。 --- 爱因斯坦

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那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 --- 爱因斯坦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 --- 爱因斯坦

对一个人来说,所斯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 爱因斯坦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 爱因斯坦

在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 爱因斯坦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 爱因斯坦

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于明天。———法国谚语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 爱因斯坦

求学犹植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实。 --- 爱因斯坦

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 --- 爱因斯坦

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 --- 爱因斯坦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12901html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的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他活到84岁,一生中的发明有1100项之多,其中最大贡献是发明留声机和自动电报机,实验并改进了白炽灯和电话。爱迪生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霄达旦,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5昼夜。1879年爱迪生用碳丝作为白炽灯丝,并点燃40小时。由于碳丝表面多孔,性脆,强度很低。不久被钨丝代替。

1883年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也叫“爱迪生效应”,即金属表面附近的部分电子或离子因高温而使其无规则运动得到足够的动能,克服表面的束缚,逸出金属之外。爱迪生效应对于一切真空管的操作至为重要,作为发射表面的阴极常涂上一层碱土金属氧化物,以利电子发射,并用电流加热以维持高温。

1900年爱迪生发明了铁镍蓄电池,是一种碱性蓄电池,电动势约为1.3~1.4伏,寿命长,但效率不高。爱迪生一生有许多发明,可是当别人问爱迪生成功原因时,他说:有些人以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于11月4日、11日、18日和25日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

1915年11月25日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间接证明了引力波存在。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爱因斯坦人文精神科学道德科学美论文摘要爱因斯坦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一直生活在荣耀与崇拜中。

尤其是在他做出相对论等最重要科学创造成果的那些年代里,他一直遭受着疾病、贫困和家庭矛盾等多重困扰。

如果没有杰出的人文素质,他就不可能在这么多困难的考验中点燃自己生命的火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他的杰出人文素质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对人类和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科学道德和科学美的探求。

过去人们往往产生一种误解,认为现代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利于科学创新人才的成长,科学研究事业会受到社会的重视,科学家都是社会的骄子、宠儿。

但是,笔者在对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资料进行较详细的研究后却发现在提出和发展相对论的那些岁月里,爱因斯坦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并不理想。

与许多经历过困难与挫折的伟人一样,爱因斯坦在其科学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年代里,其实也是生活在逆境中。

如果没有坚定而崇高的人生理想,没有为人做出奉献的广阔胸怀,没有坚强乐观的个性和对幸福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向往,爱因斯坦是难以战胜重重困难,独自完成他对宇宙之谜的孤独探索的。

这使我们认识到杰出科学家的人文素质是推动他们一生走向科学高峰的重要动力。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人文素质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以及他对科学道德和科学美的探求中。

一、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从少年时代起,爱因斯坦就从阅读科学读物中感受到宇宙之谜巨大而永恒的吸引力。

他尊敬并钦佩这些科学著作的创作者,相信他们从科学探索中获得了思想的自由和解放,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幸福和安宁。

这使他很早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在自己的科学自传中说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

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

而且由于参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爱因斯坦在《自述》一书中,批判性地指出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支配,许多人无休止地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的人生观是违背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因而,、一个对人生意义持有深切理解的人是不会随波逐流的,因为物质欲望的追求只会使人感到痛苦和失落。

为了寻求精神世界牢固的支点,他坚定地选择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里,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爱因斯坦从青年时代起就以积极的态度肯定人生的意义。

1934年他出版了《我的世界观》文集,其中谈到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回答凡是认为他自己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他不仅是不幸得很,而且也难适应生活。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对人生意义的这种理解是很可贵的。

他又说,人生的‘善的价值,在于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的提高有贡献。

这样的人,是应当受到尊敬与爱戴的。

一个人为人民最好地服务,是让他们去做某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的工作。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这些论点表明,他从事科学探索的根本动力,是为人类的进步作贡献,这包括为人类打开通向真理的大门,并使科学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

1930年,爱因斯坦专门以《我们信仰》为题在《论坛和世纪》杂志上发表文章,明确地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们领受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的这种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实践于他的各种重要科学和社会活动中。

在爱因斯坦科学探索最重要、最关键的那些年,正是这种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力量,支持他战胜了各种困难。

1895年,爱因斯坦经历了第一次考大学失败的打击。

第二年,他虽然通过补习考上了苏黎世工业大学,但不久,他的父亲破产了,家庭财产都用来偿还债务。

爱因斯坦在给妹妹的信中倾诉了他当时沉重的心情可怜的父母真不幸,多年来一刻也没有幸福过,令我感到很沉重。

1900年,爱因斯坦大学毕业,通过考试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并发表了一篇关于分子运动的很有创见的论文,但他却连个大学助教的职务也没能谋到。

他多次向几所大学的教授们寄去言辞恳切的求职信,但都如石沉大海。

从1901年起,他靠在中学临时代课谋生,并表示自己放弃到大学谋职的野心。

但他依然保持着进行科学研究的力量和愿望,后来受聘为一所私立中学的教师,能有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很乐观了。

这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准备申报博士学位的论文,但这篇论文没有被接受。

1902年,他被聘为伯尔尼专利局的三级技术员,在试用期间,他父亲就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了。

爱因斯坦1903年同米列娃结婚,第二年他们的长子出生,但他雇不起佣人,常常边推着婴儿车,边做科学论文演算。

就这样,在1905年连续发表了他后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关于光量子的论文及在物理学史上划时代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等论文。

1915年,爱因斯坦到柏林任职,他的科学生涯正面临严峻考验。

他的广义相对论未得到更多的实验证实,也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一理论。

他又在思考着把这一原理推广到宇宙的运动。

他写信给朋友说,自己几乎要累垮了。

1916年,他多次生病,仍然写了10篇论文。

1917年,爱因斯坦终于病倒了,又没有人照顾,当时柏林因为战争而食品短缺,他连必要的营养也难以得到,只好靠从瑞士和德国南部的亲戚那里寄点食品作补充。

1917年,他又得了胃溃疡,在床上躺了几个月。

接着,又得了黄疽病。

他担心自己再也不会康复了。

由于在病中得术到应有的照顾,他又经历了家庭婚变。

随后,他母亲去世……。

在这么多生活磨难中,爱因斯坦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动摇,往往躺在病床上仍然坚持做研究、写论文。

纵观爱因斯坦的一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为人类进步作贡献的精神动力、不断开拓的精神境界,是他战胜困难、独立特行、冷对偏见、奋斗终生的内在力量,是他灵魂深处人文底蕴的表现。

没有这种素质和力量,要想实现如此艰巨的科学探索目标是不可想象的。

从根本上说,科学研究结出硕果,既是科学精神的凝结,也是人文精神的展现。

科学精神的理性力量,只有在人的精神得到自由和解放的条件下,才能焕发出来。

人文精神使科学家以革命的目光重新审视一直被奉为绝对权威的经典力学。

没有这种自我解放,即使已经掌握了相对论力学的技巧和方法,也不可能领悟它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洛伦兹、彭加勒等人之所以在科学革命创造的边缘上止步,原因就在于此。

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坚持和平与正义的人道主义作为犹太人,爱因斯坦很早就感到人类文明的隔阂和冲突,造成他的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

他生活在基督教文化的社会氛围中,在教堂做礼拜时总会感受到别人投来的冷眼,仿佛把他当作异教徒,使他蒙受宗教偏见和迷信的屈辱。

他对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前所推行的军国主义教育极为抵触,为此,他们举家迁往意大利,以避开德国学校中的紧张气氛和严格的军事训练。

爱因斯坦一生中,曾多次作为著名人士在和平反战的声明上签字,表达自己祈求人类和平的渴望。

第一次是1914年,他在《致欧洲人宣言》上签字。

宣言号召所有欧洲文化人组成一个联盟,防止一次大战的悲剧再发生。

但此后,欧洲还是屡次发生主张和平主义的科学家、教育家受到迫害甚至遭暗杀的事件,爱因斯坦常以朋友的身份发表声明,表明自己主张和平、正义的立场。

如1916年物理学家阿德勒被捕、阿龙去世,1922年他的好朋友拉特瑙被暗杀,1923年为营救被迫害的犹太文化人,他都发表文章和声明大声疾呼,呼吁人们为实现和平理想而觉醒。

《爱因斯坦传》的作者、爱因斯坦晚年的忠诚朋友亚伯拉罕·派斯评论爱因斯坦的政治倾向,简单地说,可以叫左派,这来自他的正义感,而不是因为他赞同某种方法或偏爱某种哲学。

他说过我尊重列宁,他为实现社会主义献出了全部力量乃至生命……1939年,为促使二次大战早日结束,爱因斯坦曾就利用核能问题致信罗斯福,并受聘担任美国海军军需部顾问。

二战后,他又极力倡导世界各国政府和平利用核能。

1954年,美国右翼议员麦卡锡利用所谓苏联间谍案指控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技术负责人奥本海默。

一天晚上,著名记者奥尔索普就此事访问爱因斯坦,告诉他,第二天美国各大报将要发表奥本海默被传讯的消息,爱因斯坦听到这个消息后突然放声大笑,并嘲笑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奥本海默只要去华盛顿,告诉那些人大声说他们都是傻瓜,然后回家就行了。

第二天,即1954年4月14日一大早,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支持奥本海默的立场。

1955年4月11日在他去世前,他发出的最后一封信是给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他同意签署一份号召所有国家政府放弃核武器的宣言。

在爱因斯坦于4月18日逝世后,7月9日,由罗素在伦敦以《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的形式发表。

宣言的最后说作为人,我们要向人类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

要是你们能这样做,展示在人类面前的是通向新乐园的道路;要是你们不能这样做,那么摆在你们而前的就是普遍死亡的危险。

《名人名言录》第343-34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封公开信征求著名科学家对于禁止使用核武器、寻求用和平办法解决人类争端等倡议的签名。

后来,布里奇曼、缪勒、鲍威尔、约里奥·居里、玻恩、鲍林等12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和英费尔德、罗特布拉特等著名科学家在宣言上签了字。

爱因斯坦曾希望量子论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在宣言上签字,但玻尔拒绝了。

爱因斯坦的和平主义主张是以正义为原则的,他并不泛泛地反对战争。

1952年9月15日,日本《改造》杂志主编寄了一些二战中日本人在广岛和长崎受到原子弹之害的照片,并向爱因斯坦询问他看到这些照片后的感想,问他尽管您完全明白原子弹的可怕破坏力,可为什么还要参加原子弹的制造爱因斯坦表示,当时德国人正准备制造原子弹,因而,他当时只能这么做,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尽管他是一个虔诚的和平主义者。

几个月后,为《改造》杂志翻译爱因斯坦复信的日本人藤原正瑛又写信给爱因斯坦,对爱因斯坦声明中的立场表示不满,并提出既然声明自己是一个绝对和平主义者,怎么可能在1939年给罗斯福总统写那样的信认为他的行为是一个犹太人有意无意的报复情绪。

爱因斯坦明确答复但是我给《改造》杂志的信中并没有说我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而是说我是一个虔诚的和平主义者。

虽然我是一个虔诚的和平主义者,但有些情况下我认为使用武力还是适当的—那就是碰到这样一个敌人,他无条件地一心想要消灭我和我的民族。

《名人名言录》第3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可见,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爱因斯坦并不是泛和平主义者,而是以反对侵略、维护正义为原则的和平主义者。

他支持二战中的反法西斯战争,同他战后的和平立场是一致的。

虽然他赞扬了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但还是明确谴责了法西斯的侵略行径。

即使普通日本平民因为美国政府使用原子弹受到伤害,他也不会受到良心责备,因为他对此无能为力;正如二战中日本人在中国和朝鲜犯下的罪行,一个普通日本人也无能为力,不负什么责任一样。

在美国政府发动朝鲜战争的岁月里,爱因斯坦再一次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良心。

他认为美国二战后的扩军备战是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因为战争的战场是朝鲜,而不是在阿拉斯加。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人们宁愿起来战斗,不愿让别人屠杀而不还手。

他也不赞成单方面裁军,因为只有当人类有了超国家的控制武力的前提,和平才会有根本保证。

三、对科学道德和科学美的追求人们比较容易看到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科学对人类精神和道德上的贡献,于是,现代资本主义发达的科学技术却给人类的文明和良知蒙上阴影。

爱因斯坦1938年《给5千年后子孙的信》中描述商品生产和分配完全是无组织的。

人人都生活在恐怖的阴影里,生怕失业和贫困。

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不时相互残杀。

人们一想到未来,都感到提心吊胆,极端痛苦。

在他看来,这是违背科学活动初衷的。

因为一切科学、艺术活动都是文明进步的分支,它们都应该致力于使人类的生活和道德趋于高尚,把人们引向自由。

因而,人类道德衰落的事实表明,文明人类的生活支柱失去了应有的坚固性。

他呼吁科学家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忠于人类优秀的道德传统。

科学不能为专制政治所操纵,科学应当服务于社会民主自由。

科学事业应倡导人类平等及相互尊重,提倡自由探讨,推崇智慧的创造。

他认为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这些优良道德。

爱因斯坦也是科学美的热情探求者。

他坚信宇宙的和谐结构,宇宙物质的运动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力学定律来描述,这是他建立宇宙学方程、探求统一场的哲学指导思想。

对于宇宙和谐性的信仰,可以称为宇宙宗教感情,实质上是用一种审美理想引导人去感受宇宙体系的崇高、庄严和不可思议的秩序性。

科学理论总是尽可能用简洁的形式,表述宇宙物质与运动无限复杂多样的统一性及其固有的规律和秩序。

爱因斯坦认为,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技术成果,也是一种艺术。

他称赞迈克尔逊是科学中的艺术家,因为他的干涉实验极其优美,使用的方法十分精湛,像高超的艺术作品那样富有创造力和令人惊叹的魅力。

这种科学审美意识也表现在爱因斯坦的科学成果中,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克在今日物理》上论述美与科学中对美的探求时,评价广义相对论具有比其他任何事物都多得多的无与伦比的美。

因为它形式简洁、内涵深广,具有调和中的奇异,即和谐中的创新与突破。

如果说宇宙的和谐是最广大的自然美,那么,揭示这种和谐秩序的理论体系的优美就是科学美。

在科学思维中,爱因斯坦强调思维的自由创造,重视创造性的直觉和想象,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他在从事科学思维中常用艺术活动推动思维的活跃性,如拉小提琴、弹钢琴等。

一个科学家如果能用审美情感和胸怀去感受大自然,并投人艰巨复杂的科学实践,他必定是一个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他的劳动才能更充分展示人的本质力量。

因为只有当理性之剑与情感之火熔为一体时,人类探究自然的智慧冲击才会更强大。

只有当科学家的劳动倾注了人的全部热爱与愉悦之情时,这种劳动对人才是高度自主、自觉的。

它不再是一种谋生之道,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再是无奈的举动,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高尚人性的外化,是人生自然的过程。

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说,科学即人生,创造即幸福。

爱因斯坦的一生,处处闪现出一个伟大人文主义者的光芒。

他对人类正义与和平始终不懈地追求,并为此不畏惧任何专制和强权势力,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

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他对弱者的爱护与保护,他的普世主义平等、自由理想,都表现了追求人性解放的理念。

他对艺术的热爱、对科学美的探求,表现了他把科学劳动当作幸福享受的人生艺术。

他善于从人文精神中获取终生学习、探求和创造的精神动力,从不因年龄和健康原因造成创造力衰竭。

所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着深刻的启迪。

500字怎么可能评价完全部人物啊,主角就108个了啊!!

很长,可能5000字都不止,但试下~

见于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原文: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记得有一本笔记,杜撰了一则施耐庵如何写“水浒”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施耐庵先请高手画师把宋江等以下三十六人画了图像,挂在一间房内,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声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像中都成熟了,然后下笔,故能栩栩如生。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因为,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那么,他在下笔之前,相对朝夕揣摩的,便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歌颂梁山泊好汉的口头文学,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请什么高手画师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图像。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为了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第一次为了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曹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划了三个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作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水浒”就是这样通过了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头无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份。

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这才使我们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水浒”的人物描写就说到这里为止罢。下面再略谈“水浒”的结构。

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但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划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再看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岚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从一连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的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还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以上是对于“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一点粗浅的意见。如果要从“水浒”学习,这些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自然,“水浒”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这些都应该学习,但是从大处看,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的,还是它的人物描写和结构。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双“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的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试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加黑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撰写zhuàn 揣摩chuāi 解差jiè

B.摇曳yè 行伍háng 倾轧yà

C.鄙薄báo 绚烂xuàn 稗官bì

D.渣滓zī 封妻荫子yìng 沽酒 gū

2.下列加黑的字或词书写正确、解释也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头无路(到头了) 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

杜撰(虚构;无根据地编造) 言之过甚(很、极)

B.摇曳多姿(摇荡)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留传已久(传下来或传播开) 偏见(偏于一方的见解)

C.朝夕揣摩(长时间地思考推求) 引人入胜(佳境)

腾挪跌宕(富于变化) 幻灭(幻想的希望)

D.落魄(穷困失意) 仗义(主持正义或讲义气)

搏个封妻荫子(取得) 平板(平淡死板)

3.下列四句中标点符号有错的一句是( )

A.《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分。

B.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

C.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

D.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

4.在□处填写的关联词语最为合适的一项是( )

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A.可是 却 却又 于是 又

B.可是 却 却 因此 还

C.但是 却 可 于是 又

D.但是 可 却又 于是 还

5.以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学评论的开头,先介绍一则关于《水浒》创作的民间传说,是为了强调《水浒》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是早有定论的,从而引出论题,为表明自己的观点打下伏笔。

B.“这一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这个复句中的三个“它”指代的都是“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但是”以后的这个分句是一个倒置的转折复句,倒置的作用在于突出“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

C.“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这段文字独立成段,是对上段内容的概括总结。“因此”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我们可以说”是插说成分,全句为一个因果复句。

D.“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的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虽然”以后的分句是一个转折复句,语意重点在说明《水浒》结构的有机性。作者自称“偏见”,既表明自我见解的独特,又体现了名家的谦虚谨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 ① 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 ② 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 ③ 劝止;到了沧州以后, ④ 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 ⑤ 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⑥ 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 ⑦ 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 ⑧ ,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

6.填在横线上的相应的人物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④______

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

7.“因为”带出的是表示原因的分句,和它相应的结果应该是( )

A.丢官 B.丢官,复职不成

C.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 D.充军

8.“因此”带出的是表示结果的分句,和它相应的原因应该是( )

A.失陷花石纲

B.复职不成,落魄卖刀

C.无意中杀了个泼皮

D.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

9.与上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项是( )

A.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

B.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都落草了。

C.《水浒》就这样写出了三个人的不同遭遇和落草的不同原因。

D.《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后来的□□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个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________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10.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按语 骤然 简短 行动 B.按语 忽然 简便 行事

C.定语 骤然 简捷 行为 D.评语 突然 简短 行动

11.文中最后一句的横线上应填入概括《水浒》描写人物方法的结论性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像描写 B.行动描写 C.先概貌后局部 D.由远而近

12.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

三、写作。

13.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就它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评论。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4.参照《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写法,以《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人物和结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评论。

要求:人物,应以林冲为主;结构,可围绕林冲性格发展来评论。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C

6.①林冲 ②鲁达 ③林冲 ④林冲 ⑤高衙内 ⑥杨志 ⑦梁中书 ⑧鲁达

7.A 8.C 9.D 10.A 11.D

12.例证,比喻论证 13.(略)14.(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176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6
下一篇2024-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