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陈与义的故事

求 陈与义的故事,第1张

  陈与义是宋代诗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 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笺注《 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简斋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编辑本段

  简斋体

  陈与义,号简斋,严羽《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简斋体”的早年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 ,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直致、浅语入诗,重意境,重白描。后期的“简斋体”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潜气内转,意境圆融,风格雄浑沉郁。

  编辑本段

  经历介绍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编辑本段

  史籍记载

  《宋史》卷四四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传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陈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liǎnrèn:整理衣襟,表示恭敬),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苏东坡对联故事大全

 引导文:苏轼是北宋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家,那么大家对苏轼的对联故事了解多少下面由我整理的几则故事,供大家阅读!

  苏东坡对联故事一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也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苏东坡对联故事二

 苏东坡改联诓权贵

 据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时名传京华。许多皇亲国戚、公子王孙求婚者络绎不绝。

 有一天,苏东坡的政敌、权臣的儿子方若虚,也送上几篇诗文前来求婚。苏小妹仔细看过诗文后,提笔批一联于文尾曰:

 笔底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东坡一看大吃一惊,担心触怒权臣,惹出是非。他急中生智,模仿小妹笔迹,在批联后加上两个字,变成: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东坡将此联示与来者,并说:“小妹脸长额高,相貌丑陋,是不敢高攀。”方某也就不再强求了。

  苏东坡对联故事三

 苏东坡戏嘲张三影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其词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他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获得“张三影”的雅号。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为曲剧《西厢记》)的故事,将张先比作拈花惹草的张秀才。

 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这副对联,对自己做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苏东坡对联故事四

 苏东坡面前王琪愧

 北宋诗人王琪,年轻时很自负。一日,他到竹园玩赏,见青竹丛丛,枝叶挺秀,便触景生情,写出一对联: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王琪很得意,把他挂在墙上,扬言“有能挑剔一字着,愿以十金相奉。”三天过去了,没人挑出毛病。又过了三天,还是没有动静,王琪更是神气十足。谁知到了第八天晚上,苏东坡 来串门,看了对联沉吟不语。王琪故作谦虚地说:“久仰尊师大名,如雷贯耳,晚生诚望指教一二。”苏东坡开门见山:“好是好,只是十干一叶啊。(指干万条,叶千片,有失比例)”王奇一听,不觉瞠目结舌,羞愧地摘下对联,扔到了字纸篓里。

  苏东坡对联故事五

 苏东坡妙对进考场

 苏东坡等三人去九江二门赶考,因发大水耽误时日,应考迟到。考场的门卫不让进,以对对子相刁难,出对曰:

 一叶小舟,载着三四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思考片刻,对曰:

 十年寒窗,读了八九卷诗书,干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苏东坡对联故事六

 苏小妹难和尚

 苏小妹生气难和尚对联故事,一天,苏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苏东坡正为她煎药,佛印和尚正巧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饮茶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见哥哥还没有送药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连忙去为她送药。佛印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苏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生气难和尚对联故事,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

;

白居易 湖亭望水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赏析

南湖,指鄱阳湖南部,在江西九江与波阳之间。鄱阳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为南湖,以北为北湖。诗写南湖雨后晚景,抒发了独游的感受。

首先交待作者自己游湖的情境,久雨初晴,湖水大涨,北客南来,自然倍感新奇。中间四句即描写湖景。时值傍晚,夕阳西坠,似乎沉入湖中,但却留下了满天红色的光影,这时湖风停息了下来,澄碧的湖面一片平滑,浩阔而晶莹。放眼望去,由于久雨导致湖水大涨,淹没了原先的湖岸,所以人家稀少,而湖边沙滩,广袤而平整,聚集着许多船舫,人家少而船舫多,正见水乡特色,也是湖水大涨后的独特景况。这四句写景,在夕阳与湖水之间,红光留影,碧水映照,色彩明丽,从岸没到平滩的范围,人家虽少,而船舫却多,又充满生机活力。总之,诗人正是抓住久雨的情境,写出水涨的特点,展现出浩渺壮阔的景观。面对这无比浩阔的湖面,使人顿生空寂落寞之感,诗人又是独自一人来游,自然难免独游之叹了。

宿望湖楼再和

苏轼 宿望湖楼再和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夜凉人未寝,山静闻响屐。

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栗。

君胡不相就,朱墨纷黝赤。

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

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

君来试吟咏,定作鹤头侧。

改罢心愈疑,满纸蛟蛇黑。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及注释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1、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集》)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673-7400,即张九龄,时任丞相,同时也是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2、涵虚混太清:谁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太清,天空。

3、云梦泽:云梦,古泽名。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4、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5、济:渡河。

6、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7、端居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8、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坐观:坐视,旁观。徒:白白地。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诗意: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

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让县自明本志令①

孤始举孝廉②,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③,恐为海9内人之所见凡愚④,欲为一郡守⑤,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⑥,使世士明知之⑦。故在济南⑧,始除残去秽⑨,平心选举⑩,违忤诸常侍(11),以为强豪所忿(12)。恐致家祸,故以病还(13)。

去官之后(14),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15),年有五十,未名为老(16)。内自图之(17),从此却去二十年(18),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19)。故以四时归乡里(20),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21),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低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22),绝宾客往来之望(23),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24),迁典军校尉(25),意遂更(26)。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27),然后题墓道言(28):"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29),兴举义兵(30)。是时合兵能多得耳(31),然常自损(32),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33),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34)。故汴水之战数千(35),后还到扬州更募(36),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37)。又袁术僭号于九江(38),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39),衣被皆为天子之制(40),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41)。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42),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43),发病而已(44)。及至袁绍据河北(45),兵势强盛。孤自度势(46),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47),以义灭身,足垂于后(48)。幸而破绍,枭其二子(49)。又刘表自以为宗室(50),包藏奸心,乍前乍却(51),以观世事,据有当州(52)。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位已极,意望已过矣(53)。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54)。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55),言10有不逊之志(56),妄相忖度(57),每用耿耿(58)。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59),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60)!"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61),赵王欲与之图燕(62),乐毅伏而垂泣(63),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64),放在他国(65),没世然后已(66),不忍谋赵之徒隶(67),况燕后嗣乎(68)?"胡亥之杀蒙恬也(69),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70)。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71)。

孤祖、父以至孤身(72),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73);以及子桓兄弟(74),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75),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76),汝曹皆当出嫁(77),欲令传道吾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78)。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79),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使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80),以还执事(81),归就武平侯国(82),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83),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84),申胥之逃楚赏(85),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86),仗钺征伐(87),推弱以克强(88),处小而禽大(89),意之所图,动无违事(90),心之所虑,何向不济(91)?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92),食户三万(93),何德堪之(94)!江湖未静(95),不可让位;至于邑土(96),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97),少减孤之责也(98)。

注释

注释文件

注释文件

短歌行

①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建都许昌,从此"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安十五年(210),曹操逐渐统一北方,权位日重,引来朝野谤议。孙权、刘备等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曹操为平息谤议,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写此文,通告天下。文中陈述自己一生的主要政治生涯和思想变化,表白自己虽不愿放弃兵权,但绝无篡汉自代的异志。全文观点鲜明,通脱清峻。题目是后人所加,原作《述志令》,也作《自明本志令》。令,一种昭示下属的文体。②孤:古代侯王的自我谦称。曹操这时已任丞相,封武平侯、费亭侯。举孝廉:曹操二十岁时被荐举为孝廉。孝廉是汉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敬顺父母,廉指廉洁方正。被郡国选为孝廉后,就可由朝廷任以职位。③岩穴知名之士:隐居的名士。岩穴,山洞,代指隐居之处。④海内人:四海之内的人,即天下人。所见凡愚:被视为平庸愚昧的人。⑤郡守:郡的行政长官。⑥好作政教:做好政治和教化之事。⑦世士:当世之士。⑧在济南: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曹操任济南国相。国,在汉代相当于郡一级的封地,国相相当于郡太守。⑨除残去秽:除去世上的残暴势力和污浊风气。⑩平心选举:公平地选举官吏。(11)违忤(wǔ午):冒犯,得罪。忤,逆。常侍:又称中常侍,皇帝身边的侍从官,东汉多由宦官担任。(12)"以为"句:因而被豪强所恨。忿,愤恨。(13)以病还:借口生病,辞官还乡。中平四年(187),曹操被任为东郡太守,未受,以病还。(14)去官:辞官。(15)顾视:环视。顾,回头看。同岁:同年,指与自己同时被举为孝廉的人。(16)未名:不能称作。名,称,说。(17)内:内心。图:考虑。(18)却去:再度过。却,退。(19)始举者:指同年中五十岁才被举为孝廉的人。(20)以:于。四时:指一年四季。(21)精舍:学舍。(22)以泥水自蔽:借泥水阻隔宾客的探访。(23)绝:杜绝。望:想法,愿望。(24)都尉:汉代掌管郡国军事的最高武官。(25)迁:升任。典军校尉:京城近卫军的军事长官之一。中平五年(188),汉灵帝建立禁卫京城的西园军,设校尉八人统率,曹操任典军校尉。(26)意遂更:主意于是改变。(27)征西将军:官名。东汉置,因西进征赤眉军而得名。(28)墓道:与墓穴相连的地下通道,此指墓道前的石碑。(29)董卓之难:中平六年(189),凉州军阀董卓率军进入京城洛阳,杀何太后,废少帝立献帝,自封太尉,把持朝政,滥杀无辜,京城大乱,天下纷纷起兵讨伐。(30)兴举义兵:初平元年(190)春,函谷关以东诸州郡兴兵讨伐董卓,曹操亦招募五千人参与。(31)合兵:纠集兵士。(32)自损:自己削减士兵。(33)意盛:意气骄盛。(34)倘更为祸始:可能又引起祸端。倘,或许。更,又,重新。(35)汴水之战:初平元年(190),曹操愤于伐董联军徘徊不前,自率数千士兵西进,在汴水(今河南荥阳索河)遭遇董卓部将徐荣,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36)"后还到"句:汴水之败后,曹操曾到扬州(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募兵。(37)"后领兖(yǎn眼)州"二句:初平三年(192),黄巾军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曹操这时以兖州东郡太守的身份,领管兖州,大败黄巾军,从三十馀万降兵中,挑选精壮编成"青州兵"。兴平二年(195),曹操被正式任命为兖州牧。(38)"又袁术"句:建安二年(197),袁术在九江郡称帝。袁术,字公路,袁绍之弟,于东汉末年割据九江一带。僭(jiàn件)号,盗用皇帝的名号。(39)名门:给门命名。(40)衣被:指服装。制:制度,样式。(41)露布:宣布。(42)讨禽:征讨、擒获。禽,通"擒"。四将:建安二年(197)九月,曹操征伐袁术,斩其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等四人。(43)穷亡解沮:走投无路,败亡崩溃。建安四年(199),袁术败投青州,发病死于路上。(44)已:指死亡。(45)袁绍:字本初,时为冀州牧,拥兵割据河北地区。河北:黄河以北。(46)度(duó夺)势:估量时势。(47)投死:投身死地。(48)足垂于后:足以垂名后世。(49)枭(xiāo萧)其二子:官渡之战后,曹操于建安十年(205)、十二年(207)分别攻杀袁二子袁谭和袁尚。枭,砍头并悬以示众。(50)刘表:字景升,汉宗室,为当时大军阀。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领兵南下,刘表已死,其子刘琮降曹。(51)乍前乍却:忽进忽退。(52)当州:犹言本州,指荆州。(53)意望已过:已经超过当初的意想和愿望。(54)"今孤言此"四句:现在我说这些,好像自我吹嘘,但想使人无话可说,所以我就无需讳言了。(55)私心相评:主观臆测。(56)不逊之志:指篡汉的野心。逊,谦恭。(57)妄相忖度(cǔnduó寸上声夺):妄加猜测。(58)每用耿耿:常常因此心中不安。(59)齐桓、晋文:齐桓公、晋文公,二人皆春秋时霸主。垂称:垂名。(60)"三分天下"三句:虽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却仍然臣服于殷纣,周文王的道德可谓是最高的道德了。引文见《论语·泰伯》篇,与今传《论语》文字稍有不同。(61)乐(yuè悦)毅走赵:乐毅是战国时燕昭王的上将军,曾统率赵、楚、韩、魏、燕五国军队攻下齐国七十馀城。昭王之子惠王继位后,因中齐人反间计,罢免乐毅,乐毅被迫出奔赵国。事见《史记·乐毅列传》。走,出奔,逃。(62)图燕:图谋攻打燕国。(63)伏而垂泣:跪伏流泪。(64)获戾(lì力):得罪。(65)放:流放。(66)没世:离世,死去。(67)徒隶:从事贱役的下等人。(68)后嗣:后代。(69)胡亥:秦二世,秦始皇的小儿子。始皇死后,得赵高等人帮助,即帝位。蒙恬(tián田):秦代名将,当时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守卫边疆,被赵高、胡亥视为心腹大患,迫其自杀。事见《史记·蒙恬列传》。(70)"积信"句:蒙恬祖父蒙骜、父蒙武和蒙恬本人,三代都是受秦王信任的名将。这段引文与《史记·蒙恬列传》略有出入。(71)怆(chuàng创)然:悲伤貌。(72)孤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曹腾为桓帝时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曹嵩为灵帝时太尉。皆为皇帝重臣。(73)见信:被信任。(74)子桓:曹丕,字子桓。曹操子。详见本书曹丕小传。(75)非徒:不仅。(76)"顾我"句:待我去世后。顾,视。万年之后,指去世。(77)汝曹:你们。(78)肝鬲(gē隔)之要:犹言肺腑之言。鬲,同"膈"。要,紧要的话。(79)"见周公"句:周武王和他儿子周成王生病时,周公姬旦都作祷文祈祷神明,自请代死。之后,将祷文藏于用金属封固好的匣子中。武王死,成王立,年幼,周公摄政,政敌诬他欲废王自立。周公离开京都以避嫌。后来,成王发现匣中祷文,明白周公忠心,遂接回周公。《金縢(téng疼)》,《尚书》篇名。金,金属。縢,封固。事见《史记·鲁周公世家》。(80)便尔:就这样,犹言率尔。典:掌管。(81)执事:朝廷主管人员。(82)"归就"句:回到武平(在今河南鹿邑县)封地。曹操于建安元年拜大将军,封武平侯。(83)"前朝"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建安十六年(211),朝廷封曹操三子曹植、曹据、曹豹分别为平原侯、范阳侯、饶阳侯。曹丕为继嗣长子,故未封。(84)"孤闻"句:介推,介子推,亦称介之推。《左传·僖公三十四年》载,春秋时,介之推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重耳为晋君后,赏赐随从,漏掉之推。之推不求封赏,与母隐居绵山(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至死不出。《新序·节士篇》又载,为使介子推出山受赏,晋文公放火焚山,子推"遂不出而焚死"。(85)"申胥"句:春秋时,伍子胥率吴军攻下楚国京都郢都,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请兵救楚,在秦廷痛哭七昼夜,方感动秦王出兵击退吴军。楚昭王回到郢都后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逃而不受。申胥,即申包胥。事见《左传》定公四年、五年。(86)奉国威灵:仰仗国家的声威神灵。(87)仗钺(yuè月)征伐:指凭借皇帝授予的权力,征讨不肯臣服者。钺,大斧,古代皇帝出征时,用作仪仗。(88)推:推动。克:战胜。(89)禽:通"擒"。(90)动无违事:执行起来没有不如意的。(91)济:成功。(92)四县:指阳夏(今河南太康县)、柘(今河南柘城县北)、苦(今河南鹿邑县东)和武平四县。(93)食户三万:享用三万户人家所缴的赋税。(94)堪:承当。(95)江湖未静:喻天下尚不平静。(96)邑土:指封给的城邑、土地。(97)分损:减少。(98)少:同"稍"。责:责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551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2
下一篇2024-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