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所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该句化用春秋政治家子产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一语,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爱情诗的文化解读
《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一个故意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卫风·木瓜》、《郑风·�兮》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应该说,《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诗经》爱情诗,依据生活的逻辑,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
《召南·�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郑风·褰裳》则是一首以性占有为唯一目的的情诗,女主人带着满足自己性欲的公开企图,简单而直接地要求心爱的男子和自己幽会。“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姑娘用激将法提醒对方,“子惠然而思我,则将褰裳而涉溱以从之。子不我思,则岂无他人之可以,而必于子哉?”《周南·汝坟》第一章代借枝来表示自己的性饥渴,公开表达“我要找寻配偶”的意图,表现的是《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郑风·野有蔓草》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http://wwwhmyzcom/blog/user1/yuanyuxiaoyu/archives/2006/217html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以下是我整理的诗经阅读心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诗经阅读心得范文一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后世所有诗词赋等的源头。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华夏民族早期的诗歌史,更是代表了早期华夏民族的思想情感的结晶。因而,要想从源头了解华夏民族的思想情感,《诗经》是绕不开的一环。
《诗经》篇篇字字珠玑,内容博大精深,饱含韵味。按照按音乐的不同,《诗经》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风、雅、颂”这三部分,“风”是指国风,主要是黄河流域各地的歌谣;“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其中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另外,《诗经》主要运用的手法有“赋、比、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为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和“赋”、“比”相比,“兴”就显得更为独特一点,“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意指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最初 “兴”的用法是比较固定僵板的,但是在后人的发展下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变得更为的虚灵微妙的,而这些变化使得“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越来越起到重要的作用。
就“风、雅、颂”而言,个人觉得“风”最能代表当时人民百姓的所思所想,也更符合我对《诗经》的期盼。《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其中大部分是黄河流域一带民间歌曲。《风》与《雅》、《颂》不同是因为“风”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而“雅”、“颂”主要是应用于特定场合的;另外,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那么《风》的作者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而这些都是组成人民大众的主体,体现的是最广泛的思想情感。曾想起那篇《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大意如此:一对情人相约在城隅幽会,但是当那男子赶到时,那女子却故意躲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那女子这才出来,赠给那男子一根“彤管”作为爱情信物。那男子不禁惊喜交集,因为这“彤管”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真是分外美丽,不同寻常。全文就短短几句歌词便描绘出了情侣的约会情形,富有生活气息,感情真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还有《诗经·国风·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口上默念几句歌词,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幅幅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画面,体会其中韵味,是乃人生一大精神享受啊。
虽寥寥数字,但意义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诗经》,中国的瑰宝。时常翻一下,都能感觉到精神情感的升华。
诗经阅读心得范文二
品读诗经,除了其诗歌字面上关乎体裁言语的一种欣赏,还有的就是对于其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思考。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不朽的著作,我很难能够以学者专家的高度去评判它,毕竟对于这部传世的经典之作,那些所谓文人骚客的研究也已经够多也够完善的,而我只能以一位普通读者的眼光去看待,去讲述它所吸引我的地方,毕竟从一开始选择这一部书便是缘于自身对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喜欢。
就是古代诗歌,也正因为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才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歌的美感除了字面上的欣赏及意境的感受,很大部分都要通过喉咙来表达,欣赏也需要一种探索和实践。
因为诗经一书本身就摘录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固有“十五国风”之称。也许各地方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异及其古今文化的改变,,有的诗歌读起来并没有那么流畅,甚至于有些绕口,一些陌生的字词难以理解或是表达。但这在思想内容的含义上却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反应了一个社会在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内涵。因此除了来自于民间各个地区“风”,还有作为当时王畿之乐,亦为典范的音乐的“雅”与表现当时特殊文化背景下一些关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我们称之为“颂”。正是这三种文化的合流,融汇成这一部记载了当时社会风土民生的“史书”。
众所周知,《诗经》有“六义”,除了展示诗歌内容的“风雅颂”之外,“赋、比、兴”便是常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本意的手法。正是这三种手法塑造了诗经的灵魂,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它就如一位窈窕淑女,引得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之好逑,寤寐思服。
有对于“关关之鸠,在河之洲”迷人景色的描写,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人物景致的刻画,甚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窈窕淑女,在水一方”般深情直白的告白,简单的话语透露着古朴真挚的情感。
被誉为中国招隐诗之祖的“鹤鸣”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民对君王隐晦的讽喻进谏,对于国家的忧思,对于贤才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用灿烂盛开的桃花表达对新娘的美好祝愿。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便是在不论用哪种方式都能表达出心中的那份情感。但从诗经中除了这份直白,尽管不变的是真挚而动人的情感,更多的却是一份克制,平和与淡淡的抒情。《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化的开端,虽然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诗经蕴藏了当时社会的多少悲欢离合,沉沦与得志,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赞美生活的美好。诗经亦是“思经”,用诗意的话语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思考。
诗经,读得太过仓促,只读得一点皮毛,闲时多多品味几遍不定能寻得些许相同的感触,毕竟之于情感是千年不变的。
诗经阅读心得范文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诗经阅读心得范文四
《诗经。考槃》为隐逸诗之鼻祖,讴歌士大夫的一个重要选择——归隐山林。
自古读书人常走两个极端,一则出仕。二则仕途挫折后隐居林下,诗歌赋画,更有成就者著书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什么只走两个极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无力、耻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观正确的疑问,回答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骨气问题。
如今的读书人有更多的中间道路可以选择:经商、从军、自由职业等等。这固然是时代的进步,但传统意义的读书人总是迂腐地选择一种极端,一种用毕生热情去热爱和创造的东西。因此他们之中的杰出者不断走上人类某个领域的顶峰,成为千古不朽的大师级人物,如一生只写一部书的李时珍、曹雪芹。相比之下,当代名家充其量不过一巧匠。
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内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内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实际举帝王之业,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书立说为最后,不得以后为之。恍然明白相声大师马三立简单名字的深刻内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常常流连往返于诗经中这些让人陶醉的诗句中。《诗经》本称“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美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音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诗经》里不但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而且应该说她所表现出来的纯洁的爱情,过人的智慧,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满足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现代、超越时空的!
读《诗经》足以静心、净心:《诗经》语言朴实,思想单纯,没有现代人们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阅读《诗经》,就会被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当我心浮气躁的时候,看几章,便能沉下心来,安心学习,安心工作。
读《诗经》足以踏实、专心:《诗经》教会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珍惜现在,努力工作,日久坚持才能成为富有者,只有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才能成为成功者。
读《诗经》足以返朴归真:《诗经》犹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诗经》内的人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们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他们远离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代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特质。
诗经阅读心得范文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诗经》是我国首部诗歌总集,里面汇集了305有完整的诗歌,其题材多样化,涉及层面广泛,在我国文学著作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关于恋爱,《诗经》中就有很多相关唯美经典诗句,有的表达了人们爱情的美好愿意,有的是诗人对心仪对象的表白,有的则是恋人中的单相思。
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恋爱中的单相思。男子遇到心仪的女子,心里很想与女子成双成对,夜里对她思念倍增,以致不能入睡。它表达了人们遇到心爱的人之后的那种魂牵梦绕、小鹿乱撞的内心活动。
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看到这首诗,总让人联想到《还珠格格》第一部里面紫薇对尔康坦白内心的桥段。这是恋爱中大胆表白的行为,由此可见,女子对于情郎的用情至深。
三、《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表达恋爱中相思之情的句子。心爱的人人在哪呢?就在水的那边。两情朝朝暮暮,这应该热恋中的状态。
四、《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是两情相悦、情投意合的恋爱状态,正是处于恋爱中美好的阶段。
五、“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个人认为这是很感人的诗句。我觉得它应该是在恋爱很成熟的时期说的,有一种将爱情升华的感觉,算是大胆表白吧。
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这是描写了女孩嫁人的喜悦的场景。姑娘的笑脸就像桃花一样灿烂,结婚是恋爱的延续,这首诗传递着对女孩美好的祝愿。
七、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出自《山有扶苏》,它是描写情人间打情骂俏的状态,是一首甜蜜的诗歌。
光老观点:光老认为这个方法挺好,如果对方熟读诗书,那一看就懂了,但是却仍然不理你,那说明他不喜欢你,那就算了。如果对方很无知,根本读不懂,那你也就没有必要再对他有什么好感了,放弃算了。如果对方喜欢你,又熟读诗书,那正合你的心意,挺好!
昨日,有幸参加了图书馆举办的树兰品读《不一样的诗经》读书会,由一位文学爱好者王老师解读李山老师的《诗经析读》,还有幸聆听了一位蒋博士给大家交流的一番学习心得,让我这个古典文学门外汉受益匪浅!
之前,读《诗经》是我的难点,很多字不认识,就算知道怎么读了,又不知道意思。参加了这个读书会,我发现自己对《诗经》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喜欢上了它。
二话不说,课后立马趁热打铁,恭敬整理出听课笔记,以备今后学习。
诗的起源
诗的起源有两种:1、劳动号子;2、宗教仪式。
劳动号子:早期的人类在劳作中,都是通过集体劳动来完成的,在劳作的过程当中,大家会伴随着耕种、搬运、伐木、狩猎等等体力劳动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样的呼声可以减轻劳作中的疲劳,增加劳动者之间协调能力,久而久之原始的诗歌就渐渐产生了。
我们在《淮南子》当中就可以看到,有“杭育耶忽”这样的记载,那什么是“杭育耶忽”呢?具体的意思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大家只要知道这是一种劳动时候的口号,就跟我们现在说的“嘿吼嘿吼”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在劳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口号,那么这些就成了诗的起源。
宗教仪式:西周建构礼乐文明的需要。古代能够做到天人感应,跟上天相通的人就叫巫。巫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怎么解释的?就是以舞降神者为巫,就是用跳舞来和神灵沟通的人被称为巫。
古代巫师在祈祷的时候会跳舞,会唱歌,他在宗教祭祀仪式时候的这种歌词就成为了诗的起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其实它最早的形式一定是那种重章叠句循环往复的,然后有咏叹的这种性质的,然后他也离不开唱歌和跳舞,离不开舞乐的这种形式。
那么这种形式到最后就逐渐的演变成了诗,所以从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断,诗歌其实都是入乐的,或者说是所有的诗最早其实它都是可以唱的,他是可以唱出来的歌。
包括诗经、唐诗、宋词,最早都是可以唱的,现在因为很多乐谱都已经丢失了,所以留下来的只是所谓的歌词。曲谱已经没了。
《诗经》的人文气息
诗经在教科书里面其实是冷冰冰的一句话: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但是我们去看诗经其实不应该使用这种冷冰冰的眼光,而应该用一种更加温情、更加人文的眼光去读。
《诗经》里的许多诗并不是像《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等西方史诗那样,是波澜壮阔的,会描绘战争,全部是大场面大事件。
相反,《诗经》里面的诗歌都是非常接地气的,是属于普通的老百姓的,既有关于婚丧嫁娶的,又有阶级矛盾的,还有专门写农业生产的,所以我们去读诗经就更加应该关注他的一些人文气息。比如:
讲农耕农事的:豳风《七月》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农耕民族,中华文明是农耕的文明,所以最早的诗歌或者说诗经,他肯定会带着农业时代的印记,带着先人对黄土地最深沉的乡愁。
《七月》这首诗,它就写:“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讲的其实就是农耕生活非常的辛苦,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完完全全地记载了辛苦繁忙的农事。
我们去翻诗经的话,就可以看到这种和农耕农事相关的诗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
讲细腻感情的:《摽有梅》《氓》《野有蔓草》
这一类就是讲情感的,他的情感很丰富,有少女怀春,有妻子思念丈夫,有士兵思念家乡,有思念父母,诸如此类很多的表达情感的诗,这些其实都是最原始最本真的一种情感。
我们去看的时候会发现3000年前的那些情感,和我们现在3000年后其实完全是一样,完全是互通的。
比方说诗经国风里面有一首诗叫《摽有梅》,其实讲的就是剩女的心情,完全就是大龄剩女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是刚打下来的梅子,梅子在筐子里面,他说小伙子你快点来追求,我梅子都快要掉了,就半筐梅子了。
小伙子你来追求,不要再犹豫迟疑了,我今天马上答应你,今天我马上就能跟你定下来跟你走,就是那种剩女的心情可以迫切到这种程度。我们去看诗经里面,它就表现得非常鲜活,非常有意思。
再比方说很有名的《氓》,我们高中语文都学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诗大家都看过,那个时候把它当成是一首弃妇诗,说我很可怜的一个女的被丈夫抛弃,被婆家抛弃。
其实我们想这首诗没那么简单,因为你从头读到尾,从他的未婚夫或者从氓这个小伙子来跟他求亲,开始一步一步到后面,其实这首诗讲的就是一个妇女最真挚的情感,是他一生情感经历的回忆,有甜蜜、有青涩、有失意、有绝望,是他一生情感经历的一个写照和回忆。情感非常的动人。
我们再看还有一首,大家也很熟悉,《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写的,其实就是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这么一个故事,也非常简单。所以诗经里面第二部分就是讲情感的,我们应该关注到他的情感是非常得简单、纯粹、美好。
讲礼乐仪式的:《关雎》
诗经里面还有一大部分的诗是跟礼乐制度相关的,周朝最大的特点就是礼乐文明,婚丧嫁娶需要礼乐,生子需要礼乐,祭祀更需要礼乐,连吃饭喝酒都需要礼乐。小雅里面就有好多表现宴饮礼乐的诗篇,吃饭喝酒都要行饮酒礼。
比如诗经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诗其实就是和婚礼仪式有关的一首诗。
讲社会矛盾的:《硕鼠》《新台》
反映的其实是很多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了,包括是周天子和诸侯之间和底层人民之间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诗经里面都有反映。
比方说《墙有茨》,《新台》,讽刺的就是贵族的荒*无度。
比方说《硕鼠》,大家都很熟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就是反映了当时的剥削,压迫其实是非常的严重。
这些诗歌蕴含着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社会下层民众的痛苦呻吟,也得以被管弦、传唱于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倾听民声的表现。
诗经概况
《诗经》总共有305篇,分为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商颂、鲁颂、周颂。
诗经最初其实不叫诗经,就叫诗或者是诗三百,那么到后来逐渐在经学家的一些解释,推崇后变为了儒家经典,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嘛,到汉朝的时候诗才变成了诗经。
关于《诗经》,有三件事大家首先要了解。
第一个是诗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成书的呢?
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子删诗说。就是说诗经是孔子编的,这种说法其实在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市场,因为是史记里面记载的,司马迁说的,所以影响巨大。
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然后是三百五篇,就是说一开始古代的诗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删除编定以后变成了305篇,那是司马迁的说法了。
但是孔子说,不,我没有,诗经根本不是我编的。
说诗经不是孔子编的呢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其实就在论语里面,孔子自己就多次提到《诗》,或者《诗三百》,比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比如不学诗无以言,比如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诗或者诗三百其实在孔子那个年代已经是个固定称谓了,已经是一本成型的非常成熟的诗集了,所以自然也就不可能是孔子去编诗的。
那么第二个证据就是左传里面的一个故事,左传里面有一个叫季札观乐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讲当时啊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鲁国去进行国事访问,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国事访问,他到鲁国去,然后鲁国也很好客。
因为那个时候鲁国是礼仪之邦,继承了周朝的很多诗歌,所以当时鲁国接待吴国的公子季札的时候,就十分讲究礼数,就把诗经里面的风雅颂,按顺序让乐工一首一首的表演了一遍,季札是听的津津有味。
那其中就有一点,左传里面是完整记录了当时乐工的演奏顺序,我们发现当时演奏的诗经里面篇目的顺序,和现存版本基本是一样的,所以就可以断定季札观乐那个时候,诗经已经是成书了。
而当时呢,孔子只有八岁。那一个八岁的小孩当然不可能编诗了。
所以说,孔子删诗说是不成立的,但是不能否认,孔子确实对诗经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的,论语里面记载啊,孔子他曾经很骄傲的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所以他晚年从卫国返回鲁国的时候,可能确实是对诗经的一些乐曲做了修订和完善的工作,就是所谓的正乐。
第二个要了解的是,既然孔子删诗说不成立,那诗经又是怎么来的呢?
比较靠谱的应该就是王官采诗说。
什么是王官采诗?就是说周朝的天子,他派出了一批人,这些人到各个地方去,把我们民间的这些诗歌啊去采集起来,呈现给周天子,供天子去了解。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收集舆情的过程,通过采诗可以知道百姓的一些呼声,他可以知道民间的一些情况,也可以知道民间对我们的朝廷是怎么样的一个看法。
所以当时周王朝是派了很多采诗官下去,那么这些采诗的人虽然叫王官,但是他们并不是一些地位很高的人,史书记载是男子60岁,女子50岁以上,并且无子,就是没有小孩的这些老年人,朝廷让他们去承担采诗的工作,同时呢给予他们一些生活保障,让他们赖以为生。
所以这是一件挺双赢的事,朝廷可以掌握舆情,这些老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而且就是因为这些人自己本身就是弱者,所以他去采诗的时候一定会有同情弱者的倾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诗经里面有很多反映底层百姓民生疾苦的一些诗歌。
当然,采诗并不是他们采上来就能用的,打个比方,他们可能仅是到了绍兴,听到了绍兴当地的一个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然后就直接把这个故事呈上去了,很粗糙,也没有诗的样子,更没有编曲。
那这些诗的精加工最终还是要由周朝的乐工来加工,这个乐工在当时是称为太师,它是有公职的,就相当于是朝廷里面专业的编曲官。
他们把这么一些采上来的诗经过专业的编曲加工以后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诗经。所以我们会发现诗经里面的诗虽然地域、年代各不相同,但基本的格式都是统一的。
最后,我们要知道这个诗还有一部分其实不一定是采诗的人送上去的,诸侯也有动机去献诗,诸侯为什么给周天子献诗?
因为当时其实周王室和诸侯贵族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因为周王室要征税,征税很有可能征集到贵族的头上,周王室要出兵打仗,可能贵族就要身先士卒,所以周王室和贵族当时并不是一条心的,也会有矛盾,所以那个时候贵族也会借这些诗来反映自己的心声来呈现给周天子,他是通过这个诗讲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一些小情绪。
所以总而言之,有这样一批采诗人,然后这些诗又有乐工的加工,然后逐渐成为了诗三百。
其实这样的采诗官搜集的诗篇题材,真是风诗中的大幸,它直接影响到风诗在情感上的一大优点,即同情弱小。
第三个要了解的,是《诗经》的粗略历史:
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家都知道发生了焚书坑儒,诗经肯定首当其冲。
好在那个时候的诗经呢,还可以口传心授,所以汉朝建立的时候有三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这三家诗,他们讲述传授的诗经是官方认可的。大家注意这三家诗被称为今文经,都是用隶书写的,因为古代的已经失传了嘛,但是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情。
有一天鲁恭王修建马场,要搞大拆大建嘛,在孔子的老宅的墙壁里面发现了很多的古籍,里面有尚书啊诗经啊都有,而且这些书都是用蝌蚪文写的,也就是先秦时候的篆书,我们把这批书称为古文经。
那后来鲁国人毛亨毛长就对这个古文诗经进行了解读,后来毛诗压倒了三家诗,三家诗反而逐渐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读诗经,绕不过的就是毛诗,毛诗在诗经的每首诗前面都会有《毛诗序》,阐明了这首诗的主旨啊意义之类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诗经一路流传下来是经过了各种学者大家的注疏和解读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李山教授的这个《诗经析读》为什么好?是因为他站在了前面那么多研究的基础上面,所以它肯定是站得更高,站的更远。
同时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李山教授他对我们现在出土的一些竹简上面的一些新的史料也进行了结合,所以他对诗经的一些论证和解释,应该说是更加有说服力的。
风雅颂
诗经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
我们着重讲讲风雅颂,什么是风,什么是雅?什么是颂?我们说说三种观点,先说毛诗的观点,毛诗是怎么看待风雅颂的?
《毛诗序》中提到:
风者,讽也,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这里是说风就是讽刺的意思,具有教化和讽诫的双重作用。
一是教化,是君主对臣民的教化,二是讽谏,臣民对君主进行讽谏,它通过一种讽刺反讽的手段去提醒君主,你在为政当中要注意这样那样的事项,不能让老百姓来说你的闲话,那毛诗认为什么这个要叫风呢?
因为你不管是教化还是讽谏,都需要像风一样,非常的含蓄,非常的委婉,非常的温柔,我们说润物细无声,就是让听的人呢,不会觉得非常难受,但是他内心的是能够接受这种教化和讽谏的,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意思是说雅的作用和风刚好相反,雅是用正言,就是很严肃很刚正地来谈论王朝的得失和利弊。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颂认为他的作用就是歌功颂德,就是歌颂我王者的美德。
所以毛诗里面认为风雅颂是这样来分的,是根据诗的功能、作用来分的。
我们再来说说朱熹的观点,朱熹认为风雅颂是根据它的内容来划分的,他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就是说国风里面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些民俗歌谣,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底层老百姓所写的那些歌谣都放在国风里面。
雅和颂呢,朱熹认为就是朝廷宗庙的一些诗歌,就是一些比较高大上的诗歌,放在雅和颂里面,这个是毛氏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
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其实这些观点不论是从诗的内容还是诗的体裁才区分风雅颂,都是有失偏颇的。
真正的什么是风,什么是雅,什么是颂,其实我们通过现代学者的考证,应该用音乐用曲调来区分。
风土之音曰风:风其实就是土乐,就是地方的曲调。
那么我们说风诗里面有十五国风,为什么说风就是指地方曲调,比方说十五国风里面有卫风、郑风、秦风、陈风、曹风、豳风等。
放到我们现在其实就是河北腔、山西腔、陕西腔和河南腔等,或者是我们现在的什么昆曲、越剧、京韵大鼓、河北梆子等,所以各国的国风其实就是各地的曲调,所谓的风其实就是各国土乐、各个地方的乐调的意思。
那么古人为什么又要用风这个字来比喻乐调呢?大概是因为风很轻柔的,当风吹动乐器的时候,会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所以古人就用风来比喻音乐。
李山教授他也讲到了,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吹音定律。春天到了,农民该下地去耕种了,那么什么时候耕种最好,古代就会请一群盲人去吹乐管,因为盲人耳朵很灵,他可以通过管子里面吹出去的风去判断当天的气压、湿度、气温,从而判断这天是不是适合耕种。
所以乐管中的气流就是风,风后来也就用来形容乐曲乐调了。我们说到现在还有一些词叫采风,风俗其实都是和诗经里面的风有关。
一地的风俗是怎么来的?最早就是和这个地方的音乐曲调有关系的,因为一个地方的民风、风俗怎么样,就是从这个地方的传统音乐、曲调、舞蹈这种最原生态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里面看出来是。
那古人其实认为风不是一个一般的东西,古人说八方风动而虫生,在他们看来风是带着某种神秘的,是用来沟通天人的重要媒介,有这么一种神秘意志的一种东西。这是我们中国古代很奇特的一种观念。
我们再来说说雅什么是雅?
其实古代的雅是通华夏的夏,周王朝把自己的首都就叫做夏,周代的统治者自称自己是叫夏人,所以雅乐就是夏乐,周朝人把自己的方言叫做雅言,和别的地方区别开来。
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北京话,那它脱胎变成了普通话。
那别的地方的话,他觉得都是方言,我普通话才是正统,那周朝也是一样,就是周人用自己的语言演奏的乐曲就叫雅,就是正统的音乐,是朝廷之音。
宗庙之音曰颂。
就是祭祀、祭祖啊等各种典礼时的乐曲。颂和风雅不同的一点就是他往往是载歌载舞,不仅是唱,同时还有舞蹈等表演形式,是非常隆重,非常有仪式感的。
关雎——婚礼进行曲
《关雎》是西周贵族婚姻典礼上的乐歌。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是一首爱情诗,是“君子”追求“淑女”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
关于这首诗其实从古到今的对他的解读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有好几个转变。
我们首先来看看古人对他的看法,毛诗序里面写的很清楚,就说关雎是后妃之德,风之始也,也就是关雎讲的就是后妃之德。
什么是后妃之德?字面上面的意思就是周文王的妻子的美德,到后来就衍生之为妇德,就是作为一个妻子要贤惠,要贞洁,要会持家,要不嫉妒,你不嫉妒我丈夫迎娶的其它妾室。
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是东汉或者是后世经学家、理学家的一种痕迹在里面,他们往往出于维护儒家伦理纲常,习惯于脱离诗的文本去牵强附会的去解释,这种说法在我们现代已经是基本上完全被抛弃了,因为我从这首诗的文本里面完全看不出什么后妃之德的影子,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然后现代学者其实对这首诗的解读也很多,就把它返璞归真了,把他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青年男女的一首爱情诗,就是我男生追求女生的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
那么这样的理解其实也是有失偏颇的,待会我们就可以看下去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李山教授在诗经析读里面写的很清楚,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实际上是西周贵族婚姻典礼上面的乐歌,说白了这是一首婚礼进行曲,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首先第一句很简单,不用解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就是一种鸟,类似鱼鹰一样的鸟。
那么后面八个字我们要注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首先看窈窕,窈窕我们一般解释为美好,窈窕淑女美好的女子。
但是我们看窈窕这两个字,他们都是什么?他们上面都是一个洞穴的穴,穴字头。其实窈窕他的本意都是有深远幽深的意思的,说明这个女子我并不是那么好接近的,并不是那么好看到的,他不是小家碧玉,他是大家闺秀,我们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其实窈窕的意思就是这位女子它一定是贵族家的女子,是深居简出的。
那么君子好逑,君子窈窕淑女相对的是君子,君子指的是什么?我们又可以看到君子绝对不是说一般的那种小伙子,古代君子字面上面来看很简单,君之子君王的儿子才能叫君子,那嫡出的称为大人,庶出的称为小人,所以君子啊、小人啊这些词古代的意义其实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那不管怎样,君子都是用来称为那些起码是诸侯贵族地位非常高的人。
所以我们要注意窈窕和君子的意思,然后好逑就是好的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这位窈窕淑女是我君子的一个好配偶。
所以我们这样看来有没有觉得这句是有点怪怪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它看作一首情诗的话,或者是一首情歌的话,有没有发现他用的都是第三人称,他用的是君子、淑女。
我们一般的情诗会不会这样写?不会这样写的,肯定是写我怎么怎么喜欢你,你怎么爱我对不对,比如徐志摩就写: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波心。
不可能说某某**怎么样,某某先生怎么样,不可能用第三人称对吧?所以这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其实并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一首婚姻典礼上面的词,我们只有在婚礼上面才会说,让我们祝福某某先生和某某**喜结连理,对不对?
后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个流其实是捞的意思,在水中的荇菜我们把它捞起来。这里用荇菜做意象也是有意义的,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圆形,茎是白色的,是可以吃的,那荇菜做的不是一般的菜,是在祭祀,而且是比较高规格的祭祀典礼上做羹汤用的,所以也可以侧面推断出这首诗的礼乐性质。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这个是兴的一种手法,用参差荇菜起兴,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我醒了也想得到她,睡了也想得到她,然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思服的意思,其实思并不是思念的意思,思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服才是思念的意思,所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我因为一直想着希望和这位淑女成为配偶,想和这位女子结合,我的心里面想了很多事情,思绪万千。
其实我想到的很可能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想着我和这位女子结合以后,怎样负担起婚姻、家庭乃至是整个家族、国家的责任和重担,因为是贵族君子嘛,婚姻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才会寤寐思服,我才会辗转反侧,我会睡不着。
这边悠哉悠哉的意思,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我悠哉悠哉很闲适的一种状态,又在指的是时间非常的长,我整晚上整晚上都睡不着,在想着事情,我们说悠长悠久嘛,悠就是长的意思。
后面还有很关键的两个词就是琴瑟和钟鼓。我们说琴瑟和钟鼓绝对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家可以用得起的,也不会是在一般的那种青年男女的爱情诗里面会用到的两个意象。
琴瑟和钟鼓古代都是贵族用的,而且是在规格非常高的典礼仪式上面才能用到的。
我们说堂上用琴瑟,堂下用钟鼓情,琴瑟琴瑟,学过古琴的人都知道,古琴有七根弦,其实最早是只有五根弦,因为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又暗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呢据说是周文王思念儿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这根弦清幽哀怨,周武王又加了一根弦,高亢激扬,就变成了七根弦,所以称为文武七弦琴。
那么瑟呢?李商隐有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瑟有50根弦,那琴瑟是非常高贵的一种乐器,在诗经里面大概是琴出现了7次,瑟出现了10次,所以注意他的出现频率是不高的,说明是非常高贵非常难得的一种乐器。
钟鼓就更加不用说了,我们说周朝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这个都是在朝廷庙堂上面才能用的一种乐器。
所以我们解释了这么多意象,就可以看到这首诗是非常庄重非常庄严的婚礼仪式上面的这么一首乐章。
他讲的就是说我从这位小伙子和这位君子和淑女从一开始的追求到后面的结合到后面直接描写婚礼的场景,就是用琴瑟用钟鼓来祝福他们,祝他们永结同心,使他们非常的快乐,乐之嘛。
我们现在称夫妻关系说琴瑟和谐琴瑟和谐,其实最早也是从这首诗里面来的。
那我们再衍生开去讲,诗经为什么会把这首婚礼的乐章放在第一首,或者说我们的周朝为什么会对婚姻对婚礼这么重视,乃至影响了我们华夏文明几千年的这种儒家的那种宗族观念。
其实很简单,因为周朝那个时候只是一个部落,他这个部落是非常的非常的弱小,那么他当时要对抗商朝,我们说是非常无道,他要对抗商朝的话,只能通过联姻,通过婚姻来使自己的族群不断的扩大,从而我能跟商朝去抗衡。
所以从周人他就是对婚姻制度非常的重视,他们那个规定同姓之间不可以通婚的,我通婚就要跟外族人去通婚,扩大我的势力。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有通过婚姻结成了同盟,我们才可以说是站在了统一战线上面。
这些从周朝贵族复杂的婚礼流程上也能看出来,据说有六礼,比如有反马礼,就是女方嫁过去以后,娘家送女方过来的马车是不回去的,要三个月以后,没有什么问题,才能行庙见之礼,正式祭拜宗庙,承认女方在这个家族的合法地位了,然后才能把当时送来的马还回去,这就叫反马礼,演变到今天变成了回门,就是我们结婚后第三天要回娘家看一下。
所以从古到今我们整个华夏文明就对婚姻非常的重视,最初就是受到了周朝的影响,包括到现在为止,我们也经常有说法说婚姻是其实是两家人的事,而不是说两个人的事。
在西方完全没有这种说法,西方的婚姻其实他可以看做是一种原罪,是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
所以我们看这首诗,更深层次的应该看到我们中国古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包括孔子曾经说婚姻婚姻是合两姓之好,这个姓注意不是姓别的姓是姓名的姓,比方说王姓和李姓和两性之好,婚姻就是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
《易经》上面也有写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也就是说夫妇之道非常的重要,像天地生万物一样,认为所有的人伦关系,所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的这种宗族观念乃至家国情怀,最核心的其实就是婚姻关系,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逻辑。
墙有茨
第二首要讲的是《墙有茨》,这是诗经卫风里面的一首诗。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
曾经年少轻狂的我,无数次幻想自己将会拥有小说里那样的爱情:风风烈烈、感天动地;步入中年再回首,才发现爱情很微妙,她可以是自行车的后座、汽车的副驾驶位,也可以是一扇你看了无数次的窗、回眸了N遍的公交站台。
年少时的自己,幻想爱情或者品读爱情的作品,总是透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和那么一点点自恋。初读《诗经》,隐隐只是觉得古典浪漫、文辞古雅,高大上的即时感。后来慢慢再读,才发现,《诗经》里充满了爱情的气息和味道。《诗经》从开卷第一篇“关雎”内容就是关于爱情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人追女生不但要送花、还要会弹琴,原来现代撩妹的招式3000年前就在用了。
《召南·野有死麕》前两段述说一对男女一见钟情,两人在荒野上追逐打闹到一头死野鹿旁边,野鹿被生长在附近的小白花包裹了起来,这时男子开始亲近美女,让女孩子娇呼:“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慢一点!不要碰我的腰带!不要惊扰到一旁的小狗!女孩不好意思让他不要太粗鲁,以免招来人旁观。《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纯真的情歌,一首在荒烟蔓草的年代,人纯真性情的流淌之爱歌!
《齐风·东方之日》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晨光照进房间中,美人就在我房间里;到了月光洒落时,美人在我房内,表示两人一整天都待在一起如胶似漆,有人形容这首诗是新婚的欢愉,也有人觉得是幽会的美妙快感。不过不管是哪一种,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叙述是带着颇为得意的幸福感的,读者能触摸到他那颗被爱情撩拨得激烈跳荡的心。
热恋期却必须要分开,心中诸多想念和不安在相见的瞬间化为无语,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吧!而《召南·草虫》就是在描写一个因分别而极度思念的女子,在想像见到心上人时的画面。“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个人,我的心忧思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依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他不在身边的日子焦虑难熬,如果见到了他,心中的不安与想念才能完整地消除、才能化为喜悦。这样痛苦的思念是源自于对恋人的爱,若要完全停止,也只有恋人的怀抱才能完全填满思妇的心。这首诗从女性的角度,传达出离别的难熬心情。
一见钟情或许不少见,但一见钟情之后马上决定结婚,这就不常见了吧?《郑风·野有蔓草》就属于不常见的后者,男女二人在野外相遇、一见钟情,之后就决定结婚了,进度飞快得令人惊讶原来“速食爱情”3000年前就存在。
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这是一首纯真的恋歌,是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是对美好爱情的诗意想像。
据春秋时期郑国的风俗,在三月上巳日这天,人们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去除不祥,以祈求幸福和安宁,这也是男女少数能光明正大一起嬉游的时间,《郑风·溱洧》就描述了这个风俗,在春天的河岸上举办的“大型相亲活动”。
少男、少女互相调笑,看对眼的就在离别之际互赠芍药作为定情物,相约在相亲结束后再联系,也因为如此,芍药又被称作“将离”、“离草”。上巳节对于当时的青年男女来说,意义不亚于今天的情人节。不少男女会在这一天相识相爱,定下婚约。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赋予了关于爱情的浪漫想象。
十五国风中多半都是爱情诗,所有的情诗都是情欲的表白与呐喊,是爱情的浪漫之歌。《诗经》其实并不枯燥,读来也是浓郁的爱情的味道。
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2、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4、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5、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6、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8、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9、只缘感君一回顾, 使我思君朝与暮。
1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