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是否真的有个妹妹,名叫吕素素?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是否真的有个妹妹,名叫吕素素?,第1张

吕后确实有个妹妹叫吕媭,是舞阳侯樊哙的妻子,并和樊哙育有一子,名樊伉

  前202年,刘邦称帝,封吕雉为皇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

吕后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人们对她的称呼,她的原名叫吕雉。

  吕后的家乡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她父亲的名字由于史书没有记载今天已经不知道了,史书只称他为吕公。吕公有四个孩子: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吕公因为躲避仇人逃难时曾暂住在至交好友沛县县令家里。后来,由于吕公对沛县感觉不错,便把家安顿在了沛县。

  吕公刚刚客居沛县的时候,县里的官员、豪绅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便都来凑钱喝酒。负责接收贺礼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萧何。此时,萧何是沛县县令手下一名官员。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史记·高祖本纪》),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吕公一听“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大为惊讶,赶快起身相迎。因为“贺钱万”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数字。从酒宴的规定看,出一千钱的都算是贵客,都要请到堂上喝酒。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来人的身份看,比亭长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没有“贺钱万”。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实际收入上看,秦代一位县令的年俸也只是数千钱,至于亭长,一年的俸钱不足数千。一个亭长一次酒宴敢于“贺钱万”,绝对是天文数字,也是不可能的事。吕公当然知道刘邦不可能“贺钱万”,但是,吕公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看中的是刘邦的胆量和潜在的政治家素质。所以,吕公听到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立即对刘邦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兴趣。

  吕公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非常迷信相面。因此,他对口出大言的刘邦的面相也非常吃惊。客人都走了之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平生为人相面多极了,但从来没有见到你这样的面相。我有一个女儿,想许给你为妻,希望你不要嫌弃。刘邦此时还没有妻子,一听说有这种好事,喜出望外,马上答应下来。但是,吕公嫁女一事吕公的老婆不答应:你平时总说咱女儿是个富贵相,要许个富贵之人家,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为什么非要嫁给这个刘季?吕公回答: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 ——《史记·高祖本纪》

  吕公的家是吕公一人说了算,尽管他的妻子反对,但是,他的妻子并不当家;这样,吕雉就成了刘邦的妻子。值得重视的是吕雉的态度。作为这场婚事当事人的吕雉,没有丝毫怨言地接受了父亲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安排。可见,未出阁的吕后当年本是个乖巧听话的姑娘。(资料来看,吕雉是正常出阁,那么,吕雉嫁给刘邦之时应当不超过二十岁,刘邦此时应当是四十一岁。因此,刘邦与吕雉的年龄相差恐怕有二十一岁左右。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姑娘嫁给一位比自己年长二十一岁之多的亭长,还毫无怨言,应当说此时的吕雉非常温顺、听话。)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吕雉则是公元前241年,两者年龄相差应记为15岁。上面括号内的文字实为后人推断臆想,不够客观。

也许是早已习惯那些男主角大放王八之气,尽享齐人之福的穿越小说。在看《神话》是却为那个温婉如空气中的淡淡暮霭的女子所感动了!当听到小川看着素素焚化的尸体渐渐飘远时,我有了流泪的冲动,但始终没有哭出来。这种让人痛苦又坚强的感觉就仿佛这个如水般女子,在这个浮躁到极致的年代,幻化为点亮迷茫中我们的冬日阳光…… 吕素注定是得不到小川的爱的,作为这场穿越里悲剧的女配角,成为看似让人神往而宏大的穿越神话的第一个牺牲品。然而那一无反顾的倔强神情,好似飞蛾扑火一样,用她的生命燃烧了全部的爱与永恒。 最早看见的素素是那个在被山贼调戏时哭喊着叫着姐姐的小女孩。一如那些英雄救美的传说里的柔弱的公主,遇见了小川这个刚刚穿越到秦朝的历史学的不好的现代社会大好青年。本来以为可以像童话里写得那样,成就一个一见钟情的甜蜜爱恋。可惜一见钟情的只有她,而没有他。 素素不如她的姐姐后来成为史上有名的吕后的吕雉那样的心机与手段,她只是默默地躲在父亲或姐姐身边的那个传统的小丫头,在这一场为凸显2000年的经验与智慧在秦朝大放光彩的喧嚣中只是被掩盖的一丝色彩,那一丝素净的白色,常常让人忽略。因此,在人群中,常常寻不到那个总是带着羞涩微笑的女孩。的确,她没有让人瞩目的性格。但一次小小的执拗,却让我注意到这个不出彩的女孩。就在小川晚上闯进姐妹的闺房时,略带着小欣喜的她就固执地将小川拒之门外。在她一直顺从的姐姐开门请人进入时,她竟堵在门口。那个带着保守的固执地表情,让我眼前一亮。在不漏痕迹之间,就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性格与风采。就像小川说的那样:“这样的女孩要是在现代几乎是不可能有的吧!只有像高岚那样的疯女。这个吕素,实在是太可爱了……” 真是无法想象,这样保守的可爱女孩竟然能拒绝家人张罗的婚事,为了追寻爱人留书出走。这对于这个温柔得仿佛琉璃的女孩是怎样疯狂与冲动的坚强!当那个扮着男装的娇弱的身影从马车里冲出时,我仿佛看到了那向着阳光追逐的神话。这也是神话,爱这个神话不只是千年不变的,一瞬间,也是永恒的神话。 我不敢看素素逝去的那个凄美得连天空都流泪的场景。我总是一遍一遍看着小川为素素戴上戒指是那个半真半假的善意的谎言。“吕素**,你愿意嫁给易小川先生吗?”那个笑容,温婉如花…… 素素永远只会是这个千年的神话里的一个过客,用她的生命为这曲神话,谱上一个绝美的音符。然而到那永恒的回归了的千年之后,她会在哪里。就像金莎的插曲《星月神话》中所唱的“千年之后的你会在哪里?身边有怎样风景?”

  汉高祖七年,刘邦进击投降匈奴的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七天后才得以解脱。之后,匈奴不断侵犯边境,掳略人畜。为此,刘邦很苦恼。刘邦手下的谋臣刘敬(娄敬)向刘邦建议与匈奴“和亲”,其基本意图是:以嫡长公主嫁给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厚备奁资,每年再馈赠一些汉朝所剩余的而匈奴所缺乏的絮缯酒米等礼物给冒顿,以缓和匈奴的侵扰。

  刘邦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想采纳,但吕后死活不同意。吕后为什么不同意呢?《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列传》有一段记述,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地道出了个中缘由:  (上)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柰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①  很明显,吕后之所以不同意,一是按照刘敬的建议,嫁给单于的嫡长公主,唯一的人选只能是吕后所生的女儿鲁元公主。可鲁元公主偏偏是吕后的独生女,母女情深,吕后舍不得她远嫁;二是作为少数游牧民族之一的匈奴给吕后的印象太坏,吕后瞧不起他们,谁愿意把女儿嫁给自己讨厌的人呢?不过,吕后反对的,毕竟不是和亲的盟约,而是鲁元公主的出嫁,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吕后用一个女人的眼泪或者说是一个母亲的眼泪征服了刘邦,迫使他不得不用一个假公主滥竽充数,完成了与匈奴和亲的计划。

  这段记述,我每读一次感慨一次。一部《史记》关于吕后的文字,我认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名,不隐恶”的写作主旨。司马迁以客观的笔触写了吕后的嫉妒残忍,比如她对待戚夫人;写了吕后的果断刚毅,比如她杀韩信;也写了吕后贤妻良母的一面,比如她照料孩子老人、下田耕种,特别是吕后反对鲁元公主出嫁匈奴的这段文字,尤具典型性,把吕后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微妙的心理变化、复杂的情感波澜揭示的淋漓尽致。在太史公的笔下,吕后无疑是一个敢恨敢爱、敢做敢当的女性形象。

  不过,在刘邦首倡的这第一次和亲时,吕后毕竟处于被动的角色,她真正以汉帝国掌门人的身份主持与匈奴和亲,是在刘邦死了以后。对此,《史记》和《汉书》都有所记述,但一简以繁,不尽相同。那么,吕后是怎么与匈奴和亲的呢?《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是这样记述的: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②  不难看出,吕后的态度是坚决而强硬的,那就是:用武力打击匈奴,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吕后强调的原则显然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一点完全符合吕后一贯的为人性格和处事作风。但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吕后最终打消了武力解决的念头,同意“复与匈奴和亲”,可是,吕后是通过什麽具体的措施“复与匈奴和亲”的呢?司马迁没有详细交代,他使用的是模糊语言,一笔带过。

  但《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却详细地记载了冒顿和吕后往来书信的内容,不过,详细的似乎变了味儿。我们且看《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记述的有关内容:  孝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季布曰:“……夷狄譬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冒顿得书,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③  你看,冒顿给吕后的第一封信,竟然叫吕后嫁给他,这显然是一种挑衅和侮辱,难怪吕后看后大怒,要派兵攻打他,这不难理解。叫人不可思议的事,吕后给匈奴的回信,要按照信里的措词来理解的话,为了与匈奴和亲,吕后简直就是狗尾乞怜,向匈奴谄媚,一副奴才相。尤具讽刺意味的是,冒顿回信说的“未尝闻中国礼义”的那句话,无疑是句风凉话,潜台词显然是说:真不了解你们汉朝人,那么侮辱你们也不生气,而且好像越侮辱你们,你们越高兴。显然,吕后给冒顿的回信,其外交措词不仅有失于吕后一个大国当权者的风度,有损于国格,也有悖于吕后为人的刚毅性格。所以,《汉书》所引用的书信内容,其真实性很值得人怀疑。

  喜欢读史的人一般都知道,《汉书》记载的历史事件,其时间凡与《史记》吻合的,班固大都“照抄照搬”《史记》的文字,改动的只是个别词句。但冒顿与吕后的往来书信内容,司马迁在《史记》里只字没提,而后来的班固却记载的有声有色,这是为什麽呢?我的理解:

  一是,如果《汉书》所载的书信是真实的话,从司马迁担任的太史令职务和他接近历史事件的时间来看,他显然应该比班固更有条件和优势掌握这些史料,可他为什麽在《史记》里没有引用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对这些书信的真伪持有疑虑,故不录。二是,书信的内容司马迁也曾引用过,但《史记》曾写成正、副本两份,正本“藏之名山”,副本放“在京师”。放“在京师”的副本,必然要接受审查。一些不利于统治者的文字,比如这几封书信的内容,就很可能被审查掉。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有可能是那个副本,而班固可能读到了《史记》的正本,即足本。三是,书信的内容并没有保存下来,班固所引用的,只是他在《史记》的基础上,以小说家的想当然凭空的杜撰。

  但不管怎么理解,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第二次与匈奴和亲时,吕后曾通过书面的形式,以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与匈奴和亲的诚意,这一点当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注释:  ①大意是:刘邦想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吕后知道这件事后,日夜哭泣,对刘邦说:“我只有太子和这一个女儿,你怎么忍心把她弃置嫁到匈奴!”因此,刘邦终于没能把鲁元公主嫁过去,就把别人家的孩子要过来,佯称是自己的嫡长公主,嫁给单于,并派遣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婚约。

  ②大意是:刘邦去世后,孝惠皇帝、吕后统治时期,汉朝刚刚安定不久,匈奴显得傲慢狂妄,其首领冒顿单于竟然派人送信给吕后,在信中乱说一通。吕后想派兵去攻打他,将帅们劝说道:“凭高帝那样贤明英武,尚且在平城(白登)被包围受困。”于是吕后打消了念头,仍旧与匈奴维持和亲的盟约。

  ③大意是:孝惠帝、吕后统治的时候,冒顿渐渐骄横起来,写了一封信,派使者送给吕后,说:“我这不能自力的首领,生在偏僻的草原胡泽中,长在牛马奔驰的荒野上,多次走到边境,很想游览中国。您是一个人生活,我也是独居。两个人都不愉快,无法使自己欢愉,愿用我所有的(自身),代替你所无的(丈夫)。”

吕后读了冒顿的信后,不仅大怒,想派兵攻打冒顿,在大臣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个打算,于是命令大谒者张泽给冒顿回信说:“单于不忘我们这个破败的小国,给我们来信,我国十分惶恐。在这衰退的日子自己思量,我已经年老气衰,头发牙齿都掉了,走路也不成样子,单于您一定是误听了传言,不要让我玷污了您。我们这个破败的小国无罪,应该得到赦免。现有御车二辆,马八匹,奉献给您,以备平日驾驭之用。”冒顿得到吕后的信,再次派使者前来道歉,说:“过去不了解中国的礼仪,幸亏陛下赦免我的罪。”并赠送了马匹,于是和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835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5
下一篇2024-0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