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路的经典格言

小八路的经典格言,第1张

:(喊口令)“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齐步走!(唱)八路好,八路强,八路军打仗为哪桩?八路军打仗为老乡,日本……站住!干什么的?”

乙:来演出的。

甲:你从哪儿来呀?

乙:从团里来呀!

甲:到哪儿去呀?

乙:就到这儿啊。

甲:你有路条吗?

乙:路条?没有。

甲:没有路条?肯定不是好人。来人哪!

乙:我说你干吗呢?

甲:我正在回忆我们当年儿童团时候的战斗生活呀!

乙:好嘛,我说怎么要查路条呢。

甲:1943年呢,在我们冀东一带,抗日的烽火是熊熊燃烧啊,我们的八路军和游击队,在毛主席人民战争光辉思想的指引下,打得鬼子兵是焦头烂额,走投无路啊!

乙: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甲:对。为了配合八路军广泛的袭击敌人,我们村党支部决定把儿童团组织起来。

乙:儿童团也是抗战的一支有生力量。

甲:是啊。这个消息一传开呀,全村男女老少欢欣鼓舞啊。

乙:都很高兴。

甲:所有的儿童都跑去报名去啦。

乙:噢,都要参加儿童团嘛。

甲:“村长!我报名参加儿童团!我要扛起枪来打鬼子兵,为咱天下穷人报仇啊!”

乙:好样的!

甲:“村长,我也报名参加儿童团,我要拿起红缨枪保卫家乡啊!”

乙:行啊!

甲:“村长,我也报名参加儿童团,你批准我吧!我保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乙:都争先恐后的报名啊。

甲:我一瞧,我也赶紧地去吧!

乙:你去怎么说的?

甲:“老村长,我和弟弟一块儿报名参加儿童团。你批准我吧!我……那个!啊?哎!”

乙:怎么啦?

甲:我弟弟没批准哪!

乙:为什么没批他呢?

甲:说他岁数稍微小一点儿。

乙:哦,今年十几啦?

甲:今年四岁啦!

乙:四岁呀?那也太小啦。

甲:儿童团组织起来之后啊,老村长王大爷指定让小牛担任我们团长。

乙:哦,小牛当团长。

甲:我一听说小牛,我高兴地直蹦高儿啊。

乙:怎么呢?

甲:小牛啊!

乙:小牛怎么啦?

甲:小牛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执行任务的时候,那牛脖子一梗梗,有股子牛劲儿,那是我们村儿的一头小黄牛。过去给地主家放过牛,正巧他还是属牛的。

乙:好嘛,全“牛”到一块儿啦!

甲:小牛长的个儿不高,挺虎实的。那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那小家伙也就四十多岁。

乙:唉,啊?四十多岁当儿童团团长啊?

甲:怎么啦?

乙:年龄大啦!

甲:差不多。

乙:差多啦!

甲:我问问你,抗日战争胜利已经多少年啦?

乙:三十年啦!

甲:是啊,三十年后的今天,四十多还大吗?

乙:噢,现在四十多呀?

甲:啊。

乙:那就不大啦!

甲:那时候也就十三四岁呀!

乙:那不算大。

甲:你别看年龄不大,那志气可不小。

乙:是啊。

甲:他看到父老乡亲们被法西斯强盗无辜地杀害,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埋下颗复仇的种子。他决心和爹娘一样,勇敢地参加战斗。

乙:那甭问,小牛的爹娘一定也是老革命啦!

甲:那当然了。小牛爹那是老游击队长。

乙:呵。

甲:小牛娘那是妇救会主任。

乙:啊。

甲:小牛哥哥参加了八路军。小牛奶奶是老支前模范。

乙:哦。

甲:小牛妹妹……是他妹妹。

乙:嗐!可不是他妹妹嘛。革命家庭,从小就对小牛有影响。

甲:不仅家庭对他有影响,我们村党支部对这支儿童团是非常关心啊。

乙:是啊?

甲:老村长王大爷,抽点儿工夫就来找小牛来。

乙:干吗呀?

甲:给我们大家召集到一块儿,给我们讲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乙:好。

甲:讲革命斗争故事,讲老区儿童团的模范事迹。

乙:有这样的好村长,小牛的成长就更快。

甲:小牛不仅有个好村长领导啊,还有我们这些好伙伴的帮助呢。

乙:这小牛的伙伴都有谁呀?

甲:有谁?爆破能手小利春儿,支前模范小张燕儿,引敌出洞的小虎子,巧捉汉奸的小铁蛋儿,多次立功的“小交通”,挑水送饭大铁桶

乙:啊?这铁桶也成了小牛的伙伴儿啦?

甲:哎,它和小牛形影不离呀!小牛多次地带着铁桶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啊。

乙:这铁桶不就是挑水送饭吗?

甲:不只是这样。有一次,我们八路军在村东头打了个漂亮仗。战斗刚一结束,我们儿童团挑水送饭,上前线啦。到那儿之后,我们组织一个庆功大会。

乙:哦,庆祝胜利,鼓舞士气。

甲:对。大家伙儿呼口号,表决心。最后还出些小节目来联欢一下。

乙:都出什么节目啊?

甲:说相声、数快板儿、扭秧歌、霸王鞭、铁蛋吹“口芹”,我“二壶”独奏。

乙:你们还都带着乐器哪?

甲:没……带着乐器呀!

乙:哎?你不说铁蛋“吹口琴”吗?

甲:是,吹土造“口芹”。

乙:什么土造口琴哪?

甲:就是一块儿芹菜叶,放在口里头,一吹——“口芹”。

乙:啊,这叫“口芹”哪?

甲:嘿嘿!

乙:哎?那么你那“二胡”呢?

甲:二壶!一手拿一把壶,一幢,“当!”二壶!

乙:两把壶啊!

甲:凡是带响的全能用上。到最后该小牛唱歌了。

乙:该他的啦。

甲:小牛说:“铁蛋儿,你把那铁桶给我拿过来!”

乙:干吗呀?

甲:我拿它伴奏,唱一段儿。

乙:用铁桶来伴奏?

甲:还真行。

乙:是啊。

甲:小牛一敲桶,还真唱上啦!

乙:怎么唱啊?

甲:“咣,咣!(唱)小铁桶,当当当!又当乐器又当枪。八路好,八路强,八路军打仗为老乡,夜里头打,白天藏!闹得敌人两头忙。游击战,放光芒,咱们越打越坚强。”合嘀嗒啦嘀嗒啦个里个隆!咣!

乙:嘿!这铁桶还真的当成乐器啦!

甲:不仅是这样,小牛带着我们呐,还研究过“铁桶地雷”呢。

乙:用铁桶造地雷呀?

甲:对。

乙:那怎么造啊?

甲:就在铁桶底下焊上一个夹层。

乙:噢。

甲:里头搁上炸药。用硫酸可以自动引爆。一“咣当”就炸,所以大伙给起个名儿,管它叫“咣当雷”。

乙:噢,“咣当雷”!那敌人看不出来吗?

甲:小牛有办法呀。

乙:什么办法?

甲:在桶里头灌上白酒。鬼子闻见酒味儿,他就容易上钩啊。

乙:呵,这儿办法不错。

甲:做好“咣当雷”之后啊,老村长让我陪着小牛送到鬼子炮楼里头去。

乙:那你们可得小心点儿。

甲:就是啊。我们俩稳稳当当搭着“咣当雷”。

乙:防止爆炸。

甲:出村走了没两步,让二鬼子发现了,“站住!干什么的你呀?”小牛机警地说;“干什么的?我们赶集,卖酒会!”“什么?嘿嘿!卖酒去?卖酒去你交税了吗?皇军有命令,不交税的一律得扣下!啊?给你没收啦!走吧!走!呆会儿取桶来。走!”

乙:抢东西都抢惯啦!

甲:哎,他这么一轰我们俩人哪,我们当时高兴地直哭啊。

乙:啊?什么叫高兴地直哭啊?

甲:那鬼子上钩啦,我们能不高兴吗?

乙:干吗还直哭呢?

甲:假装地舍不得那酒,“呜……”。

乙:呵,这小牛还真行啊。

甲:这鬼子呢,自己稳稳当当,把这“咣当雷”就抱到炮楼里头儿啦!

乙:那是怕洒了酒啊。

甲:上来一帮家伙就抢啊!你舀一碗,他灌一瓶,眼看酒就要没啦!几个鬼子把桶抱起来,“行啦,行啦!这点就是我的啦!”“别介,别介,我端走,我再来一点儿。”“不能给你!”“啪喳!”

乙:怎么啦?

甲:它不“咣当雷”嘛!

乙:对呀,一咣当就爆炸。

甲:这一爆炸呀,鬼子炮楼也倒啦,据点儿也给他拔啦!这群家伙也完了蛋啦!

乙:太好啦!

甲:你再看我跟小牛,扛起了小扁担儿,唱着歌儿我们就回家啦!

乙:噢,胜利地凯旋啦!

甲:(唱)“小铁桶,显神威,鬼子吃了一个咣当雷,就听得‘咣当’一声响,丢了你的小命儿,你愿谁?你愿谁?该该该!”

乙:哎,这小牛还真有两下子啊?

甲:不仅是这样,小牛带着铁桶啊,曾经配合我们八路军打过胜仗,立过战功啊。

乙:噢,这铁桶还参加过战斗?

甲:参加过呀!

乙:那是怎么回事儿呢?

甲:有一次,有一小队鬼子兵啊,进村来扫荡来啦!小牛一看,这是我们锻炼的好机会呀。“老村长,把对付鬼子的任务交给我们儿童团吧!”

乙:交给你们儿童团?

甲:啊。

乙:面对着凶恶的敌人,你们不害怕吗?

甲:“有什么可怕的呀?有战斗就会有牺牲啊,我们要向八路军,游击队叔叔、伯伯们学习呀。”

乙:好啊!你们打算怎么干呢?

甲:毛主席书里写着呢,要用巧妙的方法来迷惑敌人。

乙:用什么办法来迷惑敌人呢?

甲:我们这办法呀,我告诉你……

乙:噢,铁桶里放鞭炮,隔着铁桶声一听,就跟机关枪一样,啊,对,千万别说出来!噢……我都说出来啦?

甲:嗐!小牛再三地请战,老支书经过周密的考虑,最后批准了我们儿童团的作战方案。

乙:什么方案呢?

甲:由八路军和游击队做后盾,在背后掩护,儿童团出面巧斗顽敌。

乙:好!

甲:这时候小牛马上布置任务,“前面几个人,扬土!”

乙:扬土干吗呀?

甲:让鬼子看不清楚我们有多少人,多少武器呀!

乙:是啊!

甲:后头剩下一些人呢,掐着脖子就喊上啦。

乙:哎?干吗掐着脖子喊呐?

甲:你别让鬼子听出来,全是小孩儿啊!

乙:对呀!

甲:“冲啊!杀呀!别让鬼子跑喽啊!当!当!当……”

乙:噢,真跟机关枪差不多。

甲:鬼子一听吓坏啦!“刷”,全卧倒啦!翻译官赶紧跑过来,“报告!八路军杀声震天,火力加强,看样子要包围我们!”“啊?八路军要包围我们?不要害怕,我有办法!”

乙:什么办法?

甲:“撤退!回家!”

乙:回家呀?吓跑啦!

甲:回去之后向他的中队长吉田一报告,吉田有点儿火啦。

乙:他说什么啦?

甲:“你们上了八路的当!八路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调虎离山、引蛇出洞、瓮中捉鳖,他关门打狗啊。”

乙:嗐!他还真有点体会。

甲:“快快!增加一个小队,再次扫荡!”

乙:哎,这回你们怎么对付呢?

甲:小牛带着我们已经隐蔽起来啦!就留下一个大铁桶挂在树上了,在那儿诱惑着敌人。

乙:这回敌人更摸不着头脑啦!

甲:这帮鬼子进村之后发现情况不对,马上报告吧!“报告,发现八路军的机关枪!”

乙:(学)在什么地方?

甲:“在树上挂着哪!”

乙:嗐,树上挂机关枪啊?

甲:鬼子小队长一听就明白了,(学)“什么机关枪,机关枪哪是八路军的铁桶!我要摘下来!咣!”

乙:怎么啦?

甲:地雷又爆炸啦!

乙:炸得好!

甲:死的死,逃的逃啊!剩下几个活的回去一报告,吉田气炸了肺。

乙:这回他怎么办呢?

甲:狗急了跳墙啊!

乙:干吗呀?

甲:他要第二天亲自出马,带领一个中队的鬼子兵,再次进行扫荡!

乙:这回来的还真不少。

甲:来的人越多越好!

乙:怎么呢?

甲:到了该真正消灭敌人的时候啦!

乙:是啊?

甲:头天晚上,我们八路军得到小牛的报告,觉得战机已经成熟,立即就开进村子,预先都埋伏好啦,配备好轻重机枪,就等着敌人上钩啦!

乙:那么敌人来了没有呢?

甲:来啦!天还没亮就来啦!要说这帮敌人胆子够大的。

乙:怎么呢?

甲:哪儿有机关枪他就往哪儿冲啊!

乙:噢,他还以为是铁桶哪。

甲:就是啊。有一个小鬼子冲着、冲着,发现情况不对,马上报告,“报告!发现八路军的机关枪!”“什么机关枪,机关枪!那是八路军的——铁桶!”

乙:嗐!

甲:“冲!”我们大部队一看时机已到,当时一声命令,“打”!所有机枪同时喷出了火舌,打的鬼子是人仰马翻!当时给吉田都打晕了,“哎呀!八路军的铁桶的厉害!”

乙:好嘛,还铁桶呢!

甲:他也顾不了别的啦!赶紧骑上马往城里头逃跑吧!

乙:要跑啊?

甲:骑上马之后,“啪啪啪!”三鞭子!马没动地方儿!

乙:这马为什么不动呢?

甲:给他吓得骑石碑上头啦!

乙:好嘛!都吓晕啦!

甲:这时候,小牛机警地一个箭步蹿上去,“缴枪不杀!”你再看吉田,“哎,缴就缴吧!”

乙:好!抓活的啦!

甲:小牛说:“看见了吧!啊?儿童团也不是好惹的!靠你的洋枪洋炮,挽救不了你侵略者彻底失败的下场!”

乙: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威力。

甲:“走吧!挑着铁桶,跟我走!”

乙:走吧!

甲:说什么吉田也不敢挑儿童团这桶!

乙:为什么呢?

甲:他怕里头有“咣当雷”呀!

乙:是啊?

当时八路军游击队通常按照指挥部、游击纵队、支队、大队(团)、中队等来编成。每个纵队的组建时间、下辖的支队数量,支队下辖的大队、中队数量都不一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指挥部的领导称“指挥”(例如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游击纵队和支队的领导称“司令员”(很多的游击支队后来改编为师,游击支队司令员即师长),大队长即团长。但实际的部队编制人数或许跟相应的级别不相符(这也是当时特殊的环境造成的)。比如当时的苏皖第三(游击)支队(1938年1月组建,辖第五、第六团,共计才2100余人)。江北第四(游击)支队(1938年2月组建,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手枪团,共计才3100余人)。至于建制规模更小的游击单位,比如中队、小队等,按等级少则几人,多则几十、百余人不等。

另外,游击队不仅是正规军,有些还包含大量的民兵。比如由我党领导的浙南游击纵队,至1949年4月,已建立3个支队、1个独立大队和1个警卫大队,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民兵9万余人。

张嘎子进城的真实目的是找八路军。

故事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做张嘎,人们亲切地叫他“嘎子”。他生活在白洋淀里,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

有一天,日本鬼子来到嘎子住的村子,他们得知村子里有一个“八路”,就到处搜查,结果鬼子抓到了在嘎子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叔叔,奶奶为了掩护他,惨死在了日本鬼子的刺刀下,钟叔叔也被敌人抓走了。

为了替奶奶报仇,救出钟叔叔,嘎子历经艰辛万苦,才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小的侦察员。他经常配合侦察排长罗叔叔执行任务,表现得非常勇敢和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支手枪,就偷偷地把枪藏进了一棵大槐树上的鸟窝里。

了攻打敌人的炮楼,八路军队长派他进城侦察时,被敌人逮住了。当敌人拷问他时,嘎子宁死不屈;当八路军攻打敌人炮楼时,他就在炮楼里放火,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救出了钟叔叔,也替奶奶报了仇。

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鸟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就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高兴极了,还把自己心爱的木头手枪送给了他的好朋友胖墩,还嘱咐胖墩说:“你也要用这支木头的,去缴获一支真家伙!”他希望更多的朋友共同来完成最后打垮敌人的任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815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5
下一篇2024-0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