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事例

马克思的事例,第1张

1、戒烟轶事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有一段时间吸烟很厉害,经常烟不离口,边工作边吸烟。他曾对拉法格说过:“《资本论》的稿酬甚至不够付我吸的雪茄烟钱。”他吸烟就像干别的事情一样,又快又猛。由于经济条件不宽裕,他总是挑比较便宜的雪茄来吸。

他吸烟的时候还有个习惯,常将一半烟放在嘴里咀嚼,说这样可以提高烟的作用。由于大量吸烟,他的身体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后来,他的家庭医生不得不采取行动,严格限制了他的吸烟量。1881年至1883年,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和长女的相继去世,使他的精神遭受了两次致命的打击。

长年累月的过度疲劳和吸烟,使他的身体垮掉了。他身患多种疾病,如气管炎、肺气肿、胸膜炎、胃病和肝病,医生禁止他再吸烟。戒烟,对马克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牺牲,但是为了身体和工作,他还是毅然下决心戒烟。

在那一段时间里,他的确没有吸过一次烟,连他自己似乎也不大相信,他如此嗜烟成癖,竟成功地戒掉了烟。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为了战胜病魔,早日恢复健康,他终于克制住了自己,告别了烟斗和雪茄。

2、林木盗窃问题

马克思从耶拿大学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19世纪初,工业革命席卷德国, 推动该国容克地主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剧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赤贫化。饥饿驱使贫民到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一些人破坏猎场和牧场。

虽然有1826 年《普鲁士刑法典》对擅自砍伐和盗窃树木行为的严厉处罚,但上述事件仍有增无减。而许多人这样做竟然是为了被送进拘留所领一份监狱口粮,正是饥饿和无家可归才迫使人们违反林木管理条例。1836年,在普鲁士因此而受到刑事处罚的有15 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

面对这种相当严峻的社会形势,普鲁士统治者不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出台一个更严厉的法案, 将人们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仅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也升格为盗窃犯罪,给予刑事处罚。

马克思根据1841 年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会议记录,于次年10 月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谴责立法机关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剥夺贫民捡拾枯枝等习惯权利,系统提出自己的森林立法观。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报纸的主编职务。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认清政府的丑恶,并在寻找时机,继续同政府作坚决抗争。

3、马克思的婚姻家庭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

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但是她却蔑视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层的子弟,她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马克思认为暂时还不能在身为枢密顾问官的燕妮的父亲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亲吐露秘密。

他相信,他父亲会在燕妮的双亲面前为一次成功的求亲作好各种准备。1836年10月,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遥远的柏林大学读书,这意味着他们之间要互相忠诚等待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在柏林,由于心灵激荡的感情和 “倾心思慕”的爱情及带来的悬念和焦虑,

曾一度影响马克思全心全意投入学习。他曾向他父亲坦率吐露说,由于远离摩塞尔河谷,远离他的“无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真正不平静之中”。困扰他的不是什么猜忌心,因为他对燕妮的爱情从未有过丝毫怀疑,只是由于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分离,使他感到心情异常沉重。

于是,18岁的马克思就执笔写诗,用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声。马克思的诗大多是歌颂燕妮和倾吐自己对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提前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的父亲的手里。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结婚的念头,继续等待。

从 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842年10月,《莱茵报》的股东们委任马克思为编辑,1843年3月,马克思被迫退出《莱茵报》编辑部。接着又与阿尔诺德·卢格磋商了关于共同从事著作出版的计划。

此后即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罗茨纳赫(燕妮在她父亲于1842年3月去世后就和母亲迁居这个地方),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男爵)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结婚。

4、马克思的贫苦生活

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去世。但在这期间,马克思曾翻阅伦敦大英图书馆里的许多相关的资料并写出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经济上却是严贫户,这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济学家,本身一贫如洗,他的一生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马克思没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他极不稳定而又极其微薄的稿费收入,加之资产阶级对他的迫害和封锁,

使饥饿和生存问题始终困扰着马克思一家,差不多把马克思置于死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无着,在困境的泥沼中挣扎。从1852年2月2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人们看到这位全世界著名理论家的困境,

马克思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

不久又写信向恩格斯倾诉:“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现在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

饥饿贫困和家务琐事,困扰着马克思,他心情愤怒烦躁,无法集中精力和智慧进行理论创作。 贫困和苦难先后夺去马克思的四个儿女。

5、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一生贫苦,在金钱上,恩格斯经常马克思伸出援助之手。对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当作是自己的困难。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

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2月初我将给你寄5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即使我因此到新的结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当然,你不要因为我答应每月寄5英镑就在困难的时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写信要钱,因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办。”

此时的恩格斯在欧门——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办事员,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恩格斯后来作了公司的襄理,月薪有了提高。从1860年以后,对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镑,还常常“另外”给些资助。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

对当时的恩格斯来说,这已是倾囊相助了。正是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才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存,得以长期一心从事科学著述,为写作《资本论》进行广泛深入的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的一生多灾磨难,每当马克思受到挫折和打击,在思想感情上有悲痛和压抑时,恩格斯总是想办法进行抚慰,他已成为马克思一家躲避生活风雨的港湾,马克思一到这个港湾,就显得安静和快乐多了。

他们畅所欲言,无所不说,无所不谈。对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马克思作了高度的评价,1866年2月20日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作过这么高的评价。”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1919年的慕尼黑大学,韦伯刚做完一个名为《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他一副愁眉苦脸、睡眼惺忪的模样,却给人一种沉稳、自信而又真诚的印象。他在思考大学内外激动不安的青年和风雨飘摇的时代。

一位学界新人在与之访谈(想象中):

清新:在你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韦伯:父亲死后,我有过长达六年的精神崩溃。我至今还记得玛丽安娜在普罗旺斯的夕阳下为我朗诵福音书的时光,我们面前是可以俯瞰大海的松树林,她的声音成为我在无尽黑夜航行中的帆。

清新:可否和我们分享你的信念?

韦伯:对不起,不能。这种表白是属于亲朋好友圈内的事,不能在公众间为之。唯有先知、艺术家和圣者,能够向公众表露他们的灵魂,而我认为现代社会是没有神的,尤其没有先知和圣者的立足之地。“有人从西珥呼问我,守望的啊,黑夜如何。守望的说,黎明将至,黑夜依然。你们要问便问,可以回头再来。”

清新:你想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吗?

韦伯:承担起眼下的要求!无论是在人间事务,还是在成全神之召命的志业方面。理想有尊严的一面和悲剧的一面,当改变的希望一次次破灭,请以坚韧的心肠面对这个局面,说:“即使如此,没关系。” 希望你们热情的心志,最后不会陷入恨怨、庸俗、麻木、抑或遁世这样的结局。

清新:回忆起你一生的故事,最先浮现在你脑海的是什么?

韦伯:

当时正当春天,我们的爱情甫绿

日日我谱歌曲,吟我们的风流,

像夜莺在夏天锦簇的花丛中啼唱,

到了夏日渐深就住了她的歌喉。

(出自莎翁十四行诗第120首)

韦伯自言自语:任何人如果不能,打个比方,带起遮眼罩,认定他的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能否在这篇草稿的这一段里做出正确的推测,那他还是离学术远一点好些。他对学问将永远不会有所谓“个人体验”。没有这种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没有这份热情,没有这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全看你是否能够成功地作此推测——你将永远没有从事学术工作的召唤。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社会生活中隐没。

在这个祛魅的时代里,鼓荡心灵的诗和宗教化为虚空,但科学又不足以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许多人在无法调试精神以应对现代世界的变迁之余,变得毫无生气而对生命无所担当。

我们处在众多不同的生命秩序之中,这些秩序各自遵循独特的规则,面对不同价值之间业已存在的冲突,人们应当考虑如何在对所有人造成最小的外在内在伤害的情况下,在理解和中立的基础上解决冲突。

一位当代的学者——特别是当代的哲学家的诚实,可以从他对尼采和马克思的态度来衡量。谁若是不承认不靠这两个人的工作便无法进行自己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谁就是在诈骗自己,也在诈骗别人。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的理知世界是由马克思和尼采所塑造的。

真正能让人无限感动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年纪大小),真诚而全心地对后果感到责任,按照责任伦理行事,然后在某一情况来临时说:“我再无旁顾,这就是我的立场。” 这才是人性的极致表现,使人为之动容。只要我们的心尚未死,我们中间每一个人,都会在某时某刻,处身在这种情况中。

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板的工作。说来不错,一切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若非再接再厉地追求这世界上不可能的事,可能的事也无法完成。

眼前闪过韦伯的墓志铭:

Wir Finden Nimmer Seinesg-leichen,Alles vergangliche ist nur ein gleichnis。

我们将再也见不到他的同类,尘世的一切莫不如此。

意识流之后,是严肃的读与思: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 Mills ,1916—1962)在阐释“社会学的想像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时,曾以属于个人的生命经历(biography)与整个社会的历史过程(history)相对照,强调社会学的课题即在于取两者并观,互相阐发,因为“无论是一个个体的生命,或者一个社会的历史,若未得一并了解,则两者皆不可解。”

米尔斯这个说法,用意并不是要在结构论或意志论这种机械的二分法之间做折衷。个人的意志、判断、选择和行动诚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事人生涯中的各种起伏、成败、顺逆和得失;但是同样明显地,个人的努力及遭遇,是在一个特定而不依己意移转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因此个人的生命史,也必然受制于历史和社会所赋予的机会、条件和限制。米尔斯摒弃习见的决定论语言,代之以界限(limit)和可能(possibility)的构思方式,于是个人所处的庞大而往往无名的社会脉络,并不因果式的直接操纵个人的命运,而是仿佛像一个有特定界限和立场的空间,个人在这种空间里的“自主”活动,同时具有两种意义:在积极方面来说,这类活动表现了人性相对于界限而言的各种可能性;在消极方面,则衬托出了人性的有限和负担。这个观点,或许马克思说得更清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从这个观点来看,个别人物的生命经历(biography) ,乃至于旨在为生命经历做记录的传记(biography),是有超乎传主一己生命的客观意义的。终极言之,一个不平凡的生命,应该就是一个在某方面对人性的可能性做了独特而深沉的诠释的生命。所谓诠释,意思是说当事人有意识地指认出了他所处的社会及历史空间的特质,然后以随俗从众的幸福和安逸为代价,用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表现出人性在这样一个空间中有什么样的机会、受到什么样的限制、面对什么样的力量和挑战、以及如何去处理和——最重要的——超越这些不断企图主宰、淹没自己生命的外在力量。如果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在这个意义上有一定的成就(这和他是不是“大人物”毫无关系),这个生命便有自成一格的典型地位;而如果一本传记能把传主的生命这方面的特点生动地呈现出来,便是值得一读的传记。这种人物的这种传记,对读者有最大的启发和感动作用,因为它为人性的可能性,留下了一次客观的诠释和见证。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毕生的关怀所在,是人在现代(modern)世界中的处境和命运。诚如张汉裕先生跋他1960年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所言,“韦伯在学问上最关切的,是西方近代文化与近代人的特性及其诞生的原因如何的问题。”在个人的人格及道德层面上,韦伯则“面对时代之宿命的肃杀面容”,追求一种不依赖幻觉、也不遁入虚无的生命实践。易言之,韦伯的一生,同时以学术工作和个人生命去探索现代人性的处境和出路,恰好构成了我们上面所谓的一个不平凡的生命。玛丽安娜·韦伯(Marianne Schnitger Weber,1870—1954)为她的丈夫所作的这本传记,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观察角度,对韦伯的一生有所了解。读这本传记,我们不仅得知韦伯生命史的诸般细节,也可以看到一个敏感而热情的心智巨人,在现代世界中为人类尊严奋斗的生动记录。

终其一生,韦伯承受着一些幽暗的心灵压力的折磨,因此,总有一些人想从心理的角度来解释韦伯的思想特色和道德观点。他和父母的关系以及晚年的外遇,遂变成臆测的焦点。在这方面最大胆的尝试,当推米茨曼(Arthur Mitzman)的《铁笼:韦伯的历史诠释》。米茨曼甚至把注意力转到韦伯的性生活上面,不仅断言韦伯夫妇的婚姻中没有性关系(p276),并且认定韦伯晚年和他的第一个女学生爱尔赛·凡·李希特霍芬(Else von Richthofen,1874—1973)的恋情,对韦伯的思想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研究角度的有限发现,诚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照顾到一个人思想及世界观的复杂心理起源及流动方向,但它永远无法掌握住思想及世界观的丰富内容及重大意蕴。在《韦伯传》里,玛丽安娜·韦伯避免用私人(甚至只是私人的潜意识)小世界中的风波,来诠释韦伯面对历史及社会问题时的严肃思考。这非但不必如某些批评者所言是为亲者讳,反而是足以见出她在写人叙事方法上的分寸和在历史意识上的自抑谦和。

不过,《韦伯传》确实让我们对韦伯的人格特质有若干了解,而这些人格特质,显然和他的家庭及时代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人都注意到,在1897年到1902年之间,韦伯因精神崩溃而完全停止了他的工作和事业。一般认为,这段不幸的事件,和他父亲老马克斯•韦伯(1836—1897)的紧张斗争有关。1897年6月,为了坚持让母亲单独来儿子家中做客,韦伯和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儿子命令父亲离开他的家;七周之后,噩耗传来,父亲在海外因急病去世。在韦伯的眼中,父亲是庸俗、自私的独裁者,母亲则是柔弱的基督教制欲精神的典型代表。在表面上看来,这场父子之间的决裂,是一次近代版的Orestes 悲剧,儿子为了保护自己所认同的母亲,竟然“弑杀”了控制、威胁母亲的父亲,结果自己也心碎崩溃。

不过也有人提议,如果我们做比较大胆的比附,韦伯和父亲的关系,意义便不仅止于此。老韦伯是典型的德国反动时期的资产阶级,名义上虽然继承了了早期自由主义的立宪理想和德国的统一事业,但随着俾斯麦的政治操纵,外加他们对新兴进步力量的恐惧,这类“不肖”(epigone)的自由主义者,已经和现实妥协:他们纵容甚至支持俾斯麦的保守政策,又和封建的地主旧势力结盟。在韦伯的心目中,父亲一代对原则的背弃和政治上的无能,严重地危害到了德国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利益。这一代老人在俾斯麦的指挥下,以独裁、偏狭、自私的方式,对国家的政治及社会生活施加严密的控制和支配。韦伯认为国家的强盛,需要有成熟的人民、成熟的政治家、成熟的支配阶级。这种希望,在庸俗、昏聩、短视的保守力量压制之下,毫无实现的可能。在相当程度上,韦伯和父亲的冲突,象征着他对当时德国政治的愤懑和幻灭。

但是,正如玛丽安娜在《韦伯传》中一再强调的,父母分别代表的两种人格类型之间的冲突,可能在韦伯的心灵中造成了最大的紧张。据玛丽安娜的叙述,早在19世纪70年代,韦伯的父母之间便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母亲在那是便已悲叹:“他已不跟我同行。”刚愎霸道的父亲,内心的欲求“倾向于家庭内外安乐舒适的布尔乔亚生活的享乐和社交界的体面”(p44)。和老韦伯庸俗的俗世化对比,母亲有强烈的宗教情操,自我牺牲的精神,对社会中弱者的关怀,以及对超越世界的向往。在《韦伯传》中,玛丽安娜两度告诉我们,韦伯很早就意识到他必须在父母分别代表的人格和价值之间做一抉择。

可惜的是,我们很难明确地说出这种抉择是以什么面貌在韦伯的生命中进行的。米茨曼曾不甚一致地断言;“在韦伯的眼里,父亲的特色—在家庭中权威式的专制、在公事上官僚式的屈从——以及母亲在家传宗教心态中被他视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那一面——制欲式的强迫性劳动欲望,正好象征着那联合起来将社会理性化,毁灭了个人自主的力量。”(米茨曼前引书,p179)我们很难评估米茨曼这个揣测的是与非。不过米茨曼触及理性化及个人自主的问题,倒是值得我们借来作为进一步揣测的线索。

1902到1903年之间,韦伯的健康逐渐恢复。此后十余年之久,他的工作的焦点,集中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宗教的“经济伦理”两个主题上。如我们所知,在方法论的领域里,韦伯所关心的是意义与人类行动、价值与理性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在宗教社会学中,他的问题直接牵涉到各个文明的理性化过程中价值的运作与命运。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为何对他具有如此的吸引力?在《韦伯传》中,玛丽安娜为什么强调方法论中的价值问题“……与(韦伯)精神人格的核心直接连在一起”,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则“……与他人格最深密的根有关,即使无法明确说出来,总之也烙下了他人格的痕迹。”韦伯人格的“核心”或“根”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试图在《韦伯传》中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我们会发现,韦伯父母所提供的人格类型,几乎都被韦伯拒绝了。在《韦伯传》中,玛丽安娜曾提及两种可能的人格型式:

“……无药可救的利己主义者,本质上无道德可言的享乐主义者,借着自己比别人高明的智力,取得强迫他人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权利;……(或者)老早就在精神上停止活动,满足于一个安适的位置——比如说在小镇上担任法官。”(p。95—6,据英译本p85更动)

或许这段描述最近于韦伯父亲的性格。至于母亲方面,韦伯承认母亲心性的高贵和理想的高超,但他清楚知道一点:母亲正是一位以信念逃避责任的弱者;母亲以为对丈夫的依赖和顺从乃是神定的义务,却因此给自己带来莫大的痛苦,也造成长子与父亲的对立。无论是父亲或母亲的人格类型,都和1903年之后的韦伯逐渐在理知上和道德上形成的价值观点相冲突。这一点,验证了Mills区别“私人困扰”(trouble)和“公共问题”(issue)是有见地的。

韦伯的成熟价值观点,要到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及之后才获得比较完整的表现,但在他的成长时期,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他在道德方面的气质(moral temperament)。在《韦伯传》的上册中,这种气质可能在关于韦伯对钱宁(WEChanning,1780—1842)的态度上看得很清楚。

据玛丽安娜的叙述,钱宁的思想是一种以此世的制欲追求彼岸绝对价值的道德理想主义。钱宁的制欲精神,和康德的道德自主概念十分接近:最高的价值,至高之善,是一种精神上的(geistige)自由,这种自由的本质,在于抗拒一切感性、物质、命运、恐惧、习惯、权威,用心守护一己灵魂的自由与独立,由对神的希望和信仰导出义务,而后为了履行这义务,产生了行动和承受苦难的力量。钱宁这种对自由的了解,“从内在撼动青年韦伯”。据玛丽安娜说,“马克斯·韦伯不论对这教义采取什么立场,精神和道德的自由,由‘当为’(Soll)而来的人格自我决定,终其一生,都是他的原则。”

但是钱宁对于彼岸价值的排他性信仰,却和韦伯的道德气质相冲突。从这种信仰中,钱宁引申出一套绝对性的伦理准则,排斥甚至取代一切属于此世的法则和规范。因此他不仅认为基督教的泛爱伦理和国家及人间的社会秩序相抵触,并且还进一步要求人们在社会中按照福音的绝对伦理行事。在年轻的韦伯的眼中,这种要求正好会暴露神的秩序和人的秩序之间的鸿沟。如玛丽安娜所言,在当时韦伯尚不知道各种价值之间必然的扞格,但他后来思想中的“价值的多神论”,在此时已见端倪。当时韦伯只是认为,基督教意义下个人灵魂的完美成全,和超乎个体灵魂的现世文化的实现,同样是不容置疑的“律则”。他不相信钱宁能把这些分别位在彼岸和此岸的价值,调和成一个完整一致的体系。

从韦伯对钱宁的态度,我们看到他的道德气质的两个重点:“他从未丧失他对于博爱之福音的深邃憧憬,并接受这种福音在个人生活中的各种要求。不过,他同时也接受属于此世的价值:一种不可撼动的尊严感,一种主动的英雄伦理,对于丰富了现世生命的超个人文化价值的服务。对他而言,福音书的神绝对不能对灵魂有排他的独占控制。上帝只能与其他的“神”特别是祖国及学术真理的要求——共享人灵魂。”

(p101,据英译重译)

在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玛丽安娜这段话中“此世的价值”一词。韦伯始终坚持一个基本的观点:人受制于此世的法则,因此人的一切活动和成就,人对于“眼下的要求”的满足,也必然是在此世中进行的,必然是在这些法则的范围以内完成的。但是“此世”有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伦理上的非理性(the ethical irrationality of the world)。一方面,这个世界无法给任何价值提供客观的基础,也无从在各种价值之间排出高下先后的客观秩序;另一方面,实现此世的价值的手段,必然从属于现世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或者不具有道德的意义,或者甚至是违反道德的。易言之,此世的价值性的活动,既要求当事人依自主的信念选择、设定自己的目标,更必须借助和这类目标没有道德上的关联的手段。从这种选择方面的自主,和手段在道德上的暧昧地位,韦伯导出了他的“责任伦理”原则。

韦伯对现世价值难局的这套论断,构成了他的道德气质的特色。它的基本观点,来自他对世界理性化趋势的掌握,沉痛地表现了这个理性化趋势对人的道德处境所形成的压力和考验。人必须在一个不知有神、也不见先知的世界中自行寻觅、坚持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人不能有幻觉,对世界的道德地位不能有童騃的乐观,更不能期待任何此世或他世的力量或秩序,来保证自己行动的后果在道德上的地位。一个人如果不能认定一个终极价值并对之献身,则他只能对世界的现状认同,随着这个在伦理上无理性的世界的法则运作、漂荡;这样的人没有“个体人格”,因为“……人格的本质,在于个人和某些终极价值及生命意义的内在关系的坚定不渝……”。在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能冷峻平实地面对世界的现实,则他所有的只是和现实无关的信仰以及亢奋激发的盲动;现实的逻辑会调侃他的热情,击溃他的信念,扭曲他的理想,把他的努力化为空幻;这样的人,其实是无能与现实相捋的弱者,他无法承受“我们时代的这种命运”。

在一个虚无的世界重建文化的意义,不惮用魔鬼的力量来完成人间的事业——这是韦伯的道德气质的一个综述。韦伯相信上帝的死亡,诸神的隐退,以及世界的理性化诚然使人有失怙之苦,但这也是人类趋于成熟的机会。现代世界剥夺了人的一切外在依靠,由而人类能够在独立中享有自由,在自由中负起责任。韦伯毕生追求这种成熟的自由和责任;在近代社会中,这种成熟要以多大的情感上的痛苦和坚忍自持为代价,他用一生的体验和学术工作做下了见证。                                                                ( 摘自钱永祥先生《纵欲与虚无之上》)

(以上内容均可从豆瓣读书中获致)

超高智商表白方式

超高智商表白方式,在生活中遇到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人该如何向他表白呢,相信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因为很多人都害怕失败,怕自己表白被拒,下面分享超高智商表白方式。

超高智商表白方式1

那就是在你们当地的市级,省级,国家级报纸刊登告白公告!

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你喜欢他,让你的情敌瑟瑟发抖却又无能为力!!!

支付宝上就能弄,支付宝搜索:跑政通,进去找到自助登报功能,进去之后定位到你所在城市,然后再首页找到真情告白,点进去 ,里面有超多报社提供的表白文案!进去把文案编辑好然后点击完成选择一家报社提交刊登就行了,报社还提供报纸邮寄服务,你可以把收件地址填写为你要告白的任,让报社把报纸寄给她。

超高智商表白方式2

大胆直白型

要想捅破男女之间的窗户纸,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直白地表露自己的心声,大胆说出你的爱。

或许这种方法,显然有些粗鲁,有些俗,可这种方式也是女性们最喜欢的方式之一,毕竟,会让女人看到你直率和真诚的一面。

在电视剧《我的体育老师》中,邱枫追求田小米时,就用高音喇叭,在田小米的楼下,对着田小米大声地示爱,这种求爱方式直截了当。

感情当中,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这种表白方式,简单直接,给女人两个选择,或接受,或拒绝,一目了然,快刀斩乱麻,往往最容易打动对方。

不过,这种求爱的方式虽好,却需要男方有一定的胆量,如果没有这种示爱的胆量,不如选择其他的示爱的方法更恰当一些。

礼物暗示型

或许,有些女孩子会认为,男方那种大胆直露的表白方式太过于激进了,容易惹来他人的非议,不适合性格低调内敛的女孩子。

其实,在向性格内向的女孩子的表白时,可以选择礼物暗示型,一般来说,送花是直接表达爱意最有效的方式。

大学室友阿威,他向女孩子表白,就选择了送花,每逢特殊节日,或是女孩的生日,他都要送花给她,久而久之,这些花就送到了女孩的心中去了。

或许一开始女孩会表现羞涩不接受,但是,量变引起质变,当女孩看到了你的真心诚意,自然会逐渐被你感动,从而答应你的追求。

拐弯抹角型

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性格外向的男人对于爱情的表达都是直白的,然而,一些性格内向的男人,他们对爱的表达,多半都属于拐弯抹角的类型。

马克思对爱情的表达方法就颇值得我们去学习,当马克思爱上了燕妮,他对燕妮爱情的表达上,他没有选择大胆直露,而是在纸上,画了一个红心,然后,把燕妮的名字写到了这张纸上,最后把红心交给了燕妮。

其实,这种对爱的表达方法,即能够显现自己的个人的素养,又不会让女孩子感觉到一丝一毫的尴尬,让彼此之间的气氛融洽。

超高智商表白方式3

第一种:手机表白

手机表白是很常见的一种表白方式,适合害羞的人去表白,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尴尬。我们特殊要在特殊的时间,去表白,展示自己细心,比如对方的生日时间表白,内容如下“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有很多想对你说的话,可是再多的话也不能表达我炙热的心。其实我喜欢你很久了,从见你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沦落了,我想过有你的生活,想陪你笑陪你哭,想海边散步有你的脚印,想海誓山盟有你的回响,想未来生活有你的陪伴,所以我们在一起吧”,这样能表达自己的诚意,也能表明自己的需求与爱意。

第二种:惊喜告白

惊喜告白一定要有惊喜的成分,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筹划。我们可以用朋友的身份约对方去一个指定地点,在指定地点找个歌手唱歌,把写好的表白内容交给歌手,让歌手唱完歌读出来,然后找一堆朋友在指定地点当群众,群众起哄,而你在群众中捧着玫瑰花,走出来,单膝下跪大声喊“做我女/男朋友”,这样的表白方式需要胆量,但成功率很高,因为特别的气氛特别的环境,给对方一种特别浪漫的感觉,就是这样浪漫的感觉收获对方的心。

第三种:意外表白

意外的表白可以让对方有种小鹿乱撞的感觉,每个人都会特别珍惜意外收获的东西。我们与平常一样,约对方简单的吃顿饭,吃饭的过程中也如往常一样聊着日常,我们的表白的话夹杂在日常话语中,例如“今天早上起早了,错过了公交车,只能打车过来,给车费的时候发现钱包忘带了,只能用手机给了,做我女/男朋友,给了之后就发现迟到了,原来你还没到,还怕担心你久等了”,把表白的话插入自己描述日常生活的话中,对方听到后会欣喜若狂,当然前提是对方对我们有感觉,如果对方假装听不见,那就证明对我们没有感觉,我们也不怕尴尬,还能继续做朋友。

第四种:礼物表白

礼物表白是最有诚意最有心意的一种表白方式,拆礼物的喜悦,拆开后的惊喜,都化为你们感情的基本。我们把对方的照片做成书,每一张相片这一段表白的话,用几个心形折纸装饰,包装一定要精致可爱,亲手送到对方面前,看着对方拆开,等对方看完说一句我爱你,做我男/女朋友,这样心意的礼物,对方很难拒绝我们的表白。

1、你眨眨眼睛,就变成一颗星星落入我的心。

2、如果你想私奔的话,千万别找别人。

3、大概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未来,都想和你一起去看看。

4、爱与被爱的关系大概就是,互相道了晚安,你开始睡觉,我开始想你。

5、当我想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刚好正在想我。

6、世界这么大,而我真正想落脚的地方,是你的身旁。

7、总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想起那个人,那个地方那段时光。

8、你是我始料不及的遇见,也是我突如其来的欢喜。

9、喜欢我是走马克思主义正道,知道该怎么做了么?

10、相思,一个又苦又甜的难题!

11、我想换个舒服的睡眠姿势,换来换去却发现最舒服的姿势就是拥着你入睡。

12、减肥可能无望了,不是我不运动了,不是我不节食了,是因为我把你装到了心里了。

13、很多东西看多了都会腻,唯独你,越看越欢喜。

14、从遇见你的那天起,我就像跌入了深深的湖水,心一直想往你身上靠。

15、你的情是毒药,见血封喉七步倒。

16、情书是我抄的,但喜欢你是真的。玫瑰是我偷的,但我爱你是真的。

17、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在一粥一饭一晨一昏间,摸到稳稳的幸福。

18、谁要把你从我身边抢走,除非从我尸体上踏过去!

19、这个世界很暗,然后你来了,带着星星和月亮。

20、梧桐,让人们见证着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因为它从来不会在风吹雨打里倒下。

21、我可能盐吃多了,闲得总是想你。

22、我贪恋的人间烟火,不偏不倚全部都是你。

23、我与命运做的数十笔交易中,遇见你这单,最划算。

24、烂熟于心不只是你的名字,还有你可爱的样子。

25、自从你出现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人爱是那么的美好。

26、我不想做你的眼中人,只想做你的心上人。

27、给你我的爱,幸福美满永远!

28、暴躁的你吼一吼,我的心就乱成了稀米粥!

29、划过天际的那颗流星,是我甘愿为你赴汤蹈火的最好证明。

30、外面虽然是冬天,有你的家里却是春天。

31、喜欢上一个人是个小概率事件,所以喜欢上了你我就不会放手。

32、我想了又想,还是舍不得你!

33、我只期望这个世界能够很小很小,小到我一转身便可看见你。

34、不是要炫耀什么,但我真的觉得我们在一起很适合。

35、我喜欢你,喜欢到以爱你为圆心,以保护你为半径,就连圆周率都变成了520。

36、你的微笑,是我幸福的笔记。

37、我从遥远的地方来看你,要说许多的故事给你听。我最喜欢看你胡乱说话的模样。

38、我觉得你接近我就是在害我,害得我好喜欢你呀。

39、喜欢看你,如冬雪般的表情。

40、你的嘴唇很好看,适合说爱我,也适合亲我。

41、最自私也是最暖的一句话送给你,你是我的。

42、你是我一时的冲动,也是我良久的喜欢。

43、就算全世界都对你恶语相加,还有我对你说上一世的情话。

44、我迫不及待,想和你共度余生。

45、你是我想跟全世界炫耀,却又舍不得跟任何人分享的人。

46、我是你的一部车,你是我的指挥者。

47、这个世界真小,小到风一不小心,就把你吹进了我的眼里。

48、爱你爱到心坎里,海枯石烂也不移!

49、你我爱情永远甜蜜,一生一世永不分离!

50、亲爱的宝贝,你是我的唯一,爱你永远。

51、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

52、我对你的爱,是永远不会变的。

53、当我跪下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在等一个结果,只有我在等我的一生。

54、每当我独处时,每当我快乐时,我都会想起你,想让你加倍我的快乐。

55、如果全世界都背叛了你,我会站在你背后背叛全世界。

56、此生,你若对我不离不弃,我必对你生死相依。

57、你与我相约,今生不离不散。

58、我喜欢你,像你眉眼不行,像你的脾气不行,不是你不行。

59、想你时不想睡去,梦到你时不想醒来。说句心里话,我想你了,但不想打扰你。

60、当微风吹过,那是我想你的温柔。

61、我对你可是有图谋的,想图你一辈子。

62、我是那深深的大海,你是那自海的另一边升起的曙光,永远照亮我的人生。

63、想你的时候,我就舔舔你给的棒棒糖,怀恋那段甜蜜的时光。

64、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正如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65、请支下我诚挚的心,让我与你心心相印。

66、与你相知相守,最今生最大的心愿!

67、有一种祝福,真心真意。

68、我将永远留一个深心的微笑给你,那是一切意望之花,长久的竚候里等待着开放的。

69、冷冷的夜里,找不到你的安慰,只怪当初誓言太美,让相思成病。

70、陪我跨年吧从13到14,从一生到一世。

71、我就是一个大笨蛋,除了喜欢你什么都不会做。

72、你嫁给我就好了,找你拿钱就不用说借了。

73、想递给你一片星星,一朵白云,一瓶银河,一棵少女。

74、我希望,我的孩子笑起来,有你的模样。

75、天苍苍,野茫茫,我想陪你去飞翔。

既然爱了就要让他知道,说出口,这样才对得起自己,也不会有遗憾。

至于结果,不重要。如果没有缘分,那就祝福你爱的人吧,看着他幸福,开心,也许会心酸,但是也是另一种幸福,是爱的升华。

方式其实很多,看你是否真的爱她,女生都是被动的,让她知道你是在乎她,喜欢她,爱她,在生活上多关心她,短信中也可以体现啊;衣食住行,工作方面真心的去关心她就好了。其次在合适的时候送她一个合适的礼物,你自己去挑哦,可在过年,她的生日,第一次见面的日子,情人节等都是合适的时候,至于送什么,就看你有没有动脑子了,注意不一定是很贵的东西,心意到了就好。方式方法多得很,也许你想的点子会比我说的浪漫哦。

1如果你有她的照片,请把照片放在你的钱包里,

2有也可以学马克思表白的办法,马的高招是:跟燕妮说,我想自己已经找到我的另一半了(如果真的像你写的那样的她也是喜欢着你的话)

她一定表情会有点失落和不高兴那你可以进行下一步骤,说给她照片看,结果你拿出了镜子,镜子里出现的就是她本人,结果什么都知道了

英国19世纪着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蕾特,在少年时代就有诗才,13岁时就出版了四卷咏希腊马拉松战役的史诗。15岁骑马不慎摔断了椎骨,从此瘫痪在床。她在病榻上以顽强的意志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写成了很有影响的《孩子们的哭声》。

比她小六岁的青年诗人白朗宁,钦佩女诗人的人品和才华,他们彼此之间结成深厚的友谊。在相处四年之后,白朗宁深深地爱上这位瘫痪的女诗人,热烈而坚定地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迹。巴蕾特自知是残疾人,认为对方只是一种同情,便断然拒绝了对方的求爱。

白朗宁对巴蕾特的爱是坚定不移的,两人通信更为频繁。双方都感到,谁也少不了谁。在爱情力量的鼓舞下,奇迹发生了,巴蕾特竟然逐渐好起来。不久居然能离开卧身二十多年的病榻,下楼走动了。当白朗宁第三次向她求婚时,她欣然接受。

他俩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

燕妮与马克思风雨同舟

燕妮出身于名门贵族,聪慧漂亮,才华出众。她不顾家庭的反对,热恋着出身于普通律师家庭的马克思。

1843年6月,当马克思被德国反动政府迫害,准备流亡国外的最困难的时候,她毅然放弃豪华、舒适的家庭,同马克思结婚。婚后,随着马克思颠沛流离,生活极端困难,有时甚至交不起房租,他们最小的一个男孩也因病饿而死。但她从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的坚贞爱情。她经常自豪地说:“我很幸福,因为马克思在身边,他是我生命的支柱!”

  波恩大学,这是一所和马克思同龄的年轻大学。

  此刻的宿舍楼,并没有因为入了夜而变得安静。

  这真是一群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啊!

  楼下捡拾废品的老头这样感叹道,毕竟已经到了垂暮之年的自己,早就没有年轻人那样活跃泛滥如同流淌不息的莱茵河般的思想了。

  老人一边感叹着,一边走远了。可是那自楼上传来的高呼却并没有消逝。

  “切莫在空想中虚掷时光,切莫在枷锁中犹豫彷徨,只要胸怀抱负和渴望,我们就可以将事业开创!”

  高亢激昂的声音似乎像一把利剑将黑暗划了一个口子。而此刻在楼上把酒高歌的男儿,正是卡尔·马克思。

  作为一名大学新生,马克思在学习生活上的遭遇,和许多同学们颇为相似。学习、作息、开支方面的困扰,都让马克思没少吃苦头。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颓废萎靡,相反,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

  比如,他在第一个学期就选修了9门课程,一度每天学习十七八个小时。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他经常和同伴、老乡、兄弟们大胆的抨击黑暗的统治,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就这样在经常在一起把酒狂歌。

  终于有一天,楼管阿姨以及上下层的学生们再也忍受不了这群夜夜如同发情公狮一般的疯子们的噪音,向学校反映了这件事情。

  最终,学校给了马克思这样一个惩罚:以夜间酗酒喧闹之故,罚他关一天的禁闭。

  由于马克思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让马克思的父亲老卡尔十分担心,因此老卡尔最终决定,让儿子转学。

  老卡尔不知道的是,他的儿子却因为此次转学,命运的轮盘发生了改变

  “燕妮,等着我,终有一天我会娶你当我的妻子!记住,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我们的誓言!”

  年轻而激进的醉汉情郎一边朝着自己的梦中女神高呼,一边走向了属于他自己的远方。

  “我记下啦,我的疯子,不管怎样,我都会陪着你,哪怕是颠覆这个万恶的世界……”

  一名高贵美好的女子望着那个摇摇晃晃但却挺拔不屈的年轻人。这名女子便是贵族出生、年华似锦,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让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的燕妮,这一年,他和十八岁的马克思私定了终身,并成为了他一生一世的伴侣和追随者。

  1836年的冬天,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遥远的柏林大学读书。从此,马克思开启了他的首都柏林征途。柏林是普鲁士的首都,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法学家萨维尼,都曾担任柏林大学的校长。可以说,柏林大学是普鲁士声望最高、氛围最好的大学。

  “如果我不好好努力,燕妮终有一天是会离我而去的!”

  在柏林,由于心灵激荡的感情和“倾心思慕”的爱情以及带来的悬念和焦虑,曾一度影响了马克思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

  他曾向老卡尔坦率吐露,由于远离摩塞尔河谷,远离他的“无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静之中”。

  困扰他的不是什么猜忌心,因为他对燕妮的爱情从未有过丝毫怀疑,只是由于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分离,使他感到心情异常沉重。

  于是,18岁的马克思就执笔写诗,用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声。马克思的诗大多是歌颂燕妮和倾吐自己对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与此同时,他开始沉浸于柏林大学的学术氛围,全力投入到学习中。

  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他的研究兴趣逐渐发生了转移,从法学转向了哲学。

  1841年的暮春,马克思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的父亲的手里。

  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与他结婚。但马克思明白,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继续等待。

  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数月后,《莱茵报》的股东们委任马克思为编辑,就这样,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国家报刊的编辑。

  这份工作在旁人看来,简直是太优越了,只要马克思抱住政府的大腿,那他将再也不用为生活和报酬而发愁。

  然而,一如他大学时的疯狂,马克思成为莱茵报编辑后,并没有变得顺从政府。

  普鲁士政府的黑暗统治时时刻刻让他义愤填膺,于是他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在莱茵报上面发表刊登自己的思想。

  “让妇女也像男人一样具有养活自己的能力,让她们与男人的地位同等吧!”

  “政府居然连因为饥饿而捡拾枯枝败叶为食的老百姓都要惩罚,这样做简直太愚蠢!”

  年轻的马克思就这样开始了宣扬自己思想的第一步。

  “卡尔马克思,请滚出我们的编辑部,滚出普鲁士,我们这里供养不起您这尊大佛了!”

  好景不长,由于身为国家报刊编辑的马克思不顾身份的打了普鲁士政府的脸,他被炒鱿鱼了。

  就这样,他被迫退出了《莱茵报》编辑部,失去了他的工作。

  “马克思,我们结婚吧!”

  而燕妮,这个苦等了马克思七年的女人,她决定在此刻,在马克思最艰难的时候,与他成婚。

  从他们私自约定终身到结合,燕妮等待了漫长的七个年头。在这七年中,她除了曾与未婚夫马克思有过少数的几次相聚之外,就只能从远处用自己的思念和书信陪伴他了。她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

  “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皇啊!我从内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的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处处有我在陪伴着你,走在你的前头,也跟在你的后面。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扫清阻挡你前进的一切障碍。”

  马克思与燕妮完婚后,便迁居到了巴黎,他依旧坚持抨击普鲁士政府,因此普鲁士政府对他进行了报复。

  “卡尔,怎么办,为什么就连法国的基佐内阁也要驱逐我们?”

  接到法国政府驱逐令的燕妮惊慌极了,她不知道应当怎么办。

  “看来我们只能去布鲁塞尔了……”马克思垂首低声说道,他看了看因为跟随自己颠沛流离而变得消瘦的妻子,怜惜的说道:“燕妮,你辛苦了……”

  “不怕,无论如何,我们都在一起!”

  1844年9月,一个叫恩格斯的人到访巴黎,与马克思相识相知。

  “让我们为全世界的无产者,为全世界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们创造精神力量,让我们带领着他们一起反抗吧!”

  “对!掀翻这不公的世道,让我们拥有全世界!”

  于是,相见恨晚的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二月革命前不久,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宣言》发表了。

  “全世界无产者们,联合起来,推翻不仁的政府,相信我们,我们终将获得整个世界,为了自由,起来啊!”

  由于基佐内阁政府的黑暗统治,再加上横空出世的《***宣言》,工人和学生们开始上街游行,聚集一起纳喊,要求推行改革。

  他们高唱《马赛曲》,要求政府做出改变。

  国王路易腓立唯有作出某些无用的挽救措施,如撤销基佐的职务以讨好革命者,但最后他还是要放弃王位。

  就这样,拉马丁成立了临时政府,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这些刁民,终有一天会让我们失去一切!”

  当布鲁塞尔由于二月革命影响也开始发生民众运动时,比利时政府逮捕了马克思并把他驱逐出境。马克思为了进一步宣传自己的思想,创办了《新莱茵报》。

  这家报纸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因此它对于那些革命的勇士来说,极其重要。

  为了使报纸能办下去,马克思不得不在金钱方面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耐。

  “来,卡尔,这个拿去,把它当了吧,你用得着。”

  燕妮拿出了她最后一件值点钱的饰品,将它交到了马克思的手中。

  然而,《莱茵新报》由于孤立无援,最终还是被政府强行关闭了。

  马克思损失惨重,但是这时候的他依然坚守他的梦想,不改初心。

  在寒冷的冬天到来的时候,马克思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

  不过他并没有被命运所击垮,不久,他便又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

  1847年的夏天,改组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宣言》。

  革命终于开始席卷欧洲,也波及到了比利时。

  因此,马克思再一次没有例外的遭到比利时当局的驱逐。在法国临时新政府的邀请下,马克思夫妇再一次回到了法国巴黎,恩格斯也随之抵达巴黎。

  在德国无产者的资助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了普鲁士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但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随后几乎所有的编辑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驱逐出境,不久,马克思再一次接到了普鲁士当局的驱逐令。

  再一次辗转来到英国的马克思受到了普鲁士间谍的监视,因此他留出了一部浓密的胡须以掩人耳目。

  在伦敦的这段时间,是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

  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

  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

  “我虽然在经济上却是严贫户,但我在思想上不会匮乏!命运啊,你想击垮我,休想!”

  “虽然我的妻子病了,我可爱的小燕妮也病了,虽然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无法去请,但我不会放弃的,绝不!

  然而命运再一次挥下了无情的重锤。

  1855年4月,马克思最喜爱的儿子埃德加尔病逝,这给马克思沉重的打击,他终于感到自己快支持不住了。

  “亲爱的兄弟,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人还要在世间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定会万古长青,我们的事业,也定会万古长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84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8
下一篇2024-0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