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联历任七号,按照顺序是谁?

曼联历任七号,按照顺序是谁?,第1张

历史上7位最好的7号

1。布莱恩罗布森(Bryan Robson)

生日:1957年1月11日

位置:中场

曼联档案(1981--1994)

1981年10月3日与曼联签约;

转会费:1百50万英镑;

首次出场:1981年10月8日英格兰联赛杯第2轮第1回合客场对托特纳姆热刺队;

联赛326次(19次替补)出场,进球74粒;

足总杯33次(2次替补)出场,进球10粒;

联赛杯49次(1次替补)出场,进球5粒;

欧洲赛场26次(1次替补)出场,进球8粒;

共计434次(23次替补)出场,进球97粒。

荣誉

足总杯:1983,1985,1990

欧洲优胜者杯:1991

英格兰超级联赛:1993,1994

效力其他俱乐部

WBA(1972--1981)

米德尔斯堡(球员/教练)(1994--2001)

国家队档案

英格兰(1980--1991)90次出场,进球26粒

英格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和队长之一,布莱恩罗布森是一个真正的老特拉夫得传奇。勇敢和神奇的他带领曼联和英格兰征战了十几年,他所经历的伤病足以写成一本医学词典。一名天才的防守者,一名可怕的中场和一名致命的前锋,罗布森简直就是一名完美的足球运动员。他是首位队长带领一支球队获得3次足总杯冠军,1993年他也随同曼联品尝了26年来的第一个联赛冠军。

最光荣的时刻:1991年欧洲优胜者杯与巴塞罗那的决赛。那天晚上罗布森的状态非常的好,而且又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场合。曼联3比1击败了巴塞罗纳。比赛的气氛实在是太棒了,曼联球迷数量远远多于巴塞罗那的球迷,可以说球迷也以2比1击败了巴萨。

效力过的最好的曼联阵容:1994年获得双冠,在可口可乐杯决赛负于维拉的那支队伍非常强大。你应该看出那个阵容非常的优秀,而且那个阵容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因为当时队中的年轻人现在全部成长起来了,他们的表现对于球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曼联攻入的最漂亮的进球:可能是1995年足总杯半决赛进的那个球吧。当时罗布森脑中只有利物浦1比0领先,要想办法扳平。他的那粒进球把曼联重新拉回到比赛中,最后2比1获胜。接下来曼联再接再厉在决赛中战胜了埃弗顿。

2。强尼。巴里(Johnny Berry)

生日:1926年6月1日

位置:前锋

曼联档案(1951-1958)

1951年8月与曼联签约;

转会费:1万5千英镑;

首次出场:1951年9月1日甲级联赛客场对博尔顿;

联赛247次出场,进球37粒;

足总杯15次出场,进球4粒;

联赛杯出场49次(1次替补)出场,进球5粒;

欧洲赛场11次出场,进球3粒;

共计273次出场,进球44粒。

荣誉

联赛冠军:1952,1956,1957

效力其他俱乐部

伯明翰(1947--1951)

国家队档案

英格兰(1953--1956)4次出场,无进球

1951年,马特巴斯比将强尼买进老特拉夫得,此前他效力伯明翰时已经被认为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翼锋。他首次代表曼联队出场时是25岁,他的比赛经验对后来巴斯比的“孩子们”成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是一名勇敢,无私的球员,巴里以快速传球给队中的其他前锋而闻名。慕尼黑惨案使强尼离开了足球,在此之前他曾3次获得联赛冠军。

最光荣的时刻:1957年欧洲冠军杯1/4决赛,当时曼联队以3比5落后于毕尔巴鄂竞技队。泰勒(Taylor)和瓦尔莱特(Viollet)将比分扳成5平,接着在比赛结束前5分钟,强尼攻入了致胜的一球。当时的强尼像触了电一般疯狂。他的进球将曼联送入了与皇家马德里的半决赛。那场比赛也被认为是足球史上最漂亮的胜利。 效力过的最好的曼联阵容:“巴斯比的“孩子们”在1953--1954赛季逐渐显示出他们的威力,那个时期曼联最好的阵容应该包括伍德(Wood),福克斯(Foulkes),拜恩(Byrne),科尔曼(Coleman),琼斯(Jones),惠兰(Whelan),泰勒(Taylor),瓦尔莱特(Viollet)和佩格(Pegg)。从1953年直至慕尼黑空难,强尼一直是巴斯比的成年队里的主力。

为曼联攻入的最中意的进球:1957年足总杯第6轮作客博利莫斯(Bournemouth),强尼攻入两球,使曼联2比1胜出。他先将比分扳平,接着他通过罚点球攻进了第2球。如果曼联输掉那场比赛,将引起球迷极大的不满,但是强尼攻入了重要的进球。

3。乔治贝斯特(George Best)

生日:1946年5月22日

位置:前锋

曼联档案(1963--1974)

1961年8月16日与曼联草签合同;

1963年5月22日与曼联签约;

首次出场:1963年9月14日主场对WBA;

联赛361次出场,进球137粒;

足总杯46次出场,进球21粒;

联赛杯22次出场,进球9粒;

欧洲赛场34次出场,进球11粒;

共计466次出场,进球178粒。

荣誉

联赛冠军:1965,1967

欧洲冠军杯:1968

效力其他俱乐部

东斯特堡镇(Dunstable Town)(1974年7月)

斯托克港(Stockport County)(1975年11月)

科克凯尔特人队(Cork Celtic)(1976年1月)

洛杉矶阿芝台克人队(Los Angles Aztecs)(1976--1978)

福尔汉姆(1976--1978)

爱尔兰人(Hibernian)(1979--1981)

劳德代尔(Fort Lauderdale Strikers)(1979)

圣琼斯地震(San Jose Earthquakes)(1980)

金海湾(Golden Bay)(1982--1983)

博利莫斯(Bournemouth)(1982--1983)

国家队档案

北爱尔兰(1964--1978)37次出场,进球9粒

贝斯特在效力曼联时,披过很多号码(大多数时候是穿7号和11号),都留下了辉煌的足印,但是1968年5月29号曼联历史上第1次捧起欧洲冠军杯时,他穿的是7号。那天晚上,这名爱尔兰天才终于完成了他心中的梦想。他那令人惊异的控球技巧和那不符合他身高的力量征服了对手,给球迷们带来了10几年的快乐。那么伟大的贝利曾经将他描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光荣的时刻:1966年曼联以5:1击败本菲卡。曼联自始至终控制着比赛。贝斯特攻入了前两球,客场获得这么大的胜利,在欧洲赛场即使是今天也不常听说。赛前所有人都以为会是一场艰难的比赛,但实际上曼联却轻易获胜。

效力过的最好的曼联阵容:1966—1968年间的曼联队是贝斯特效力过的最好的阵容。那时的曼联被对手们认为是像地狱一般难对付,1966年在客场5比1重创本菲卡,次年在英超中,他们客场战西汉姆联,本来只需1分即可夺冠,结果曼联大开杀界,以6比1取胜。

为曼联攻入的最中意的进球:1968年欧洲冠军杯半决赛对皇马时那个制胜之球。贝斯特的左脚并非是他最擅长的一边,但却是他的一记左脚射门把曼联送进了决赛。当时托尼。阿斯顿将球推回来,贝斯特本能地一脚射门射破了皇马的大门,1:0,曼联进入决赛!

4威利。摩根(Willie Morgan)

生日:1944年10月2日

位置:边锋

曼联档案(1968—1975)

1968年8月24日与曼联签约;

转会费:十万零五千磅;

首次出场:1968年8月28日甲级联赛主场对托特纳姆热刺队;

联赛236次(2次替补)出场,进球25粒;

足总杯27次出场,进球4粒;

联赛杯24次(1次替补)出场,进球3粒;

欧洲赛场4次出场,进球1粒;

共计291次(3次替补)出场,进球33粒。

荣誉

乙级联赛冠军:1975

效力其他俱乐部

伯恩利(Burnley)(1962—1968)(1975/76);

博尔顿(1976—1980);

1980—1982年间被租借至芝加哥针刺队,明尼苏达踢球队,温哥华白帽队和加拿大黑泽队 国家队档案

苏格兰(1967—74),21次出场,进球1粒

威利是在曼联1968年称霸欧洲后加盟的,加盟后他立即便在球迷们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并于1970年被球迷评为最佳球员。摩根最大的不幸就是他在曼联的这段日子恰恰是曼联的过渡期,但是他的速度,技巧和完美的传中使他在曼联的7年中成为了关键球员。1974—75赛季威利帮助曼联从乙级升入了甲级,但在随后的一年里,斯迪夫。库配尔(Steve Coppell)抢走了他的号码和在队内的位置,威利没有能够夺回。

最光荣的时刻:摩根代表曼联参加的首场联赛主场3比1胜热刺队。他首次在老特拉福得球场面对成千上万的球迷,那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显然曼联球迷们马上接受了他,从此以后球迷和他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效力过的最好的曼联阵容:摩根加盟时的那支曼联队就是最好的。当时的曼联队刚刚获得欧洲冠军杯,尽管后来曼联降入了乙级,但摩根的记忆中还是拥有一段快乐的回忆。

为曼联攻入的最中意的进球:1974年联赛杯曼联3比2击败巴恩利队,摩根打入一球,那是他最喜欢的一粒进球。

5埃里克。坎通纳(Eric Cantona)

生日:1966年5月24日

位置:前锋

曼联档案(1992—1997)

1992年11月27日与曼联签约;

转会费:一百万英镑;

首次出场:主场对曼城;

联赛142次(1次替补)出场,进球64粒;

足总杯17次出场,进球10粒;

联赛杯6次出场,进球1粒;

欧洲赛场16次出场,进球5粒;

共计181次(1次替补)出场,进球80粒。

荣誉

超级联赛:1993,1994,1996,1997

足总杯:1994,1996

效力其他俱乐部:

欧塞尔(1983—1986)(1986—1988)

马提格斯(Martigues)(1985—1986)

马赛(1988—1989)(1990—1991)

波尔多租借(1988—1989)

蒙碧利埃(1989—1990)

尼姆斯(Nimes)(1991—1992)

利兹联(1991—1993)

国家队档案

法国(1987—1995),45次出场,进球19粒

坎通纳在今年年初被曼联官方杂志的读者评选为曼联队有史以来最伟大球员,埃里克是红魔球迷无论老一辈还是新生代的偶像。他是俱乐部最成功时期的催化剂,这位“法国国王”在球场上历来都是昂首阔步,他的7号球衣的衣领永远是挑战似地竖立起来的,风吹过时还啪啪作响,他的这一副形象永远都会被曼联球迷所牢记。纵然他有谜一般的个性,但曼联球迷依然爱戴他,感激他,这也是为什么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在比赛时高唱有关他的歌曲。

最光荣的时刻:坎通纳在曼联队获得过无以计数的冠军奖杯,在他转会到曼联的第一个赛季就捧回冠军奖杯,1994年和1996年还夺得双冠。他在曼联最光荣的时刻无疑是他被选为曼联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球员,要知道在曼联这种大俱乐部能压倒早年的英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效力过的最好的曼联阵容:1994年曼联第一次夺得双冠的阵容是十分强大的,那一年如果欧洲赛场还没有允许外籍球员参赛,曼联很可能就称霸欧洲了。1995—1996赛季以后年轻的曼联队成熟起来,也非常令对手头疼。

为曼联攻入的最中意的进球:毫无疑问,1996年足总杯决赛对利物普那粒进球是最重要的。那场比赛除了坎通纳的那记凌空射门,简直就是一场闷战。比赛结束前,他在一次角球中,捡漏一脚凌空,将比分定为1:0。那个赛季结束以后,曼联新生代逐渐走向了成熟,坎通纳也萌生退意。

6斯迪夫。库配尔(Steve Coppell)

生日:1955年7月9日

位置:前锋

曼联档案(1974—1983)

1974年1月与曼联签约;

转会费: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磅;

首次出场:1975年3月1日乙级联赛主场对卡迪夫城;

联赛320次(2次替补)出场,进球54粒;

足总杯36次出场,进球4粒;

联赛杯25次出场,进球9粒;

欧洲赛场11次(1次替补)出场,进球3粒;

共计392次(3次替补)出场,进球70粒。

荣誉

足总杯:1977

效力其他俱乐部:

特蓝米尔流浪者(Tranmere Rovers)(1973—1974)

教练:水晶宫(1984—1993)(1997—1998)

曼城(1996)

国家队档案

英格兰(1977—1983),42次出场,进球7粒

斯迪夫出生在利物普,他踢边路时常常被称为“具有魔法的人”,他在曼联队效力了将近8个赛季。对于一个身材小巧的球员(库配尔身高是5‘6“),他的体力是惊人的,库配尔保持着曼联队连续出场纪录,从1977年1月到1981年11月连续出场206场。随着布莱恩。罗布森的到来,库配尔告别了7号转披11号战袍,由于他长期在英格兰代表队时带伤上场,最终导致这么一位英雄英年早别绿荫场,1983年库配尔挂靴,那年他才28岁。

最光荣的时刻:为曼联首次出场。库配尔与曼联签约时他还在大学上学,因此他直到首次出现在六万名观众面前时才看见他的队友。他在下半场场上比分仍是零比零时被派上场。他承认在他第一次触球时,他紧张得要命,赶快把球又传给队友,结果那名队友就破门了,最后比分是四比零。

效力过的最好的曼联阵容:1977年夺得足总杯时的那支球队。那时的球队中有不少的好球员,不过将那支曼联放到今天可能无法进入最后的决赛,但在当时无疑是最好的。

为曼联攻入的最中意的进球:无法追忆起那是哪一年曼联对阿斯顿维拉队的比赛了,库配尔用左脚射入一球。当时库配尔在25码开外准备射门,劳。马卡里(Lou Macari)对他大叫别射,但库配尔却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一记命中球门上角。库配尔事后说那球像鸟飞起来一般。

7 大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

生日:1975年5月2日

位置:中场

曼联档案(1992--)

1993年1月与曼联签定职业合同;

首次出场:1992年9月23日联赛杯客场对布莱顿队(Brighton and Hove Albion)。

荣誉:

英超:1996,1997,1999,2000,20001

足总杯:1996,1999

欧洲冠军杯:1999

效力其他俱乐部:

1995年3月被租借至普雷斯顿队(Preston North End)

国家队档案

英格兰(1996--)

1995—96赛季,大卫在曼联队中基本上可以作为主力出场了,当时他的号码是24号。那个赛季他证明了他能够帮助曼联最终赢得双冠王,随后10号球衣作为对于上赛季他能力的肯定给了贝壳,接着的两个赛季他又以世界级的表现,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退役的法国人坎通纳的继任者。今天的大卫无论在俱乐部还是在国家队都身披着光荣的7号球衫,他自身的表现也无愧于7号传奇。

最光荣的时刻:贝克汉姆已经赢得了不少荣誉,但最激动人心的无疑是赢得欧洲冠军杯的那一刹那。眼看拜仁队即将捧起冠军杯,最终却失望而归,曼联队的发挥太不可思议了。

效力过的最好的曼联阵容:三冠王之后的曼联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1999年的曼联是最好的。

为曼联攻入的最中意的进球:对于大卫来说,绝对是当年攻入温布尔登的那粒进球。记得他说他还想再来一次那种射门,让我们期待吧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

与足坛第一前锋同名,身披足坛第一人气明星贝克汉姆在曼联留下的7号,世界足坛最炙手可热的新星被昵称为小小罗,2003年夏天年仅18岁的小小罗以1224万英镑的身价从里斯本竞技转会曼联,开始延续曼联7号的神奇之路。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出生在菲戈的故乡——葡萄牙盛产白葡萄酒的小岛Madeira,职业生涯从家乡的国民队起步。小小罗的天才很快被国内豪门里斯本竞技发掘,2002年9月打上了第一场葡超联赛,25场进3球的成绩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完美。在2003年6月举行的法国土伦杯邀请赛上,小小罗率领葡萄牙战胜意大利夺得冠军。

凭借与里斯本竞技良好的合作关系,曼联球坛早已注意到这块璞玉的价值。当小小罗在热身赛中攻破曼联的球门后,弗格森立即决定不惜代价得到他。作为曼联历史上第一个葡萄牙球员,小小罗在2003年8月16日4比0大胜博尔顿的比赛中完成处子秀,老特拉福德从此迎来新一代7号。

善于培养年轻球员的弗格森为他倾尽心血,2003-04赛季小小罗在各项比赛中出场39次,并在对米尔沃尔的足总杯决赛中首开纪录,为曼联捧杯立下头功。赛季末小小罗被授予曼联俱乐部为奖励年轻球员特设的“巴斯比爵士最佳球员奖”。

小小罗在葡萄牙国家队早早接过菲戈的衣钵,斯科拉里对他的器重程度不逊于弗格森。2003年8月20日他在对哈萨克斯坦的友谊赛中首次代表国家队上场,并在2004年葡萄牙欧锦赛上为全世界球迷展现华丽盘带技巧。2004-05赛季小小罗的负担已远远超过同龄人,他在俱乐部和国家队来回奔波,参加各项赛事总计63场,过分密集的赛事使小小罗的脚步不再那么轻灵,成材之路还需经历考验。

赛季年份 效力俱乐部 出场次数 进球数

2001年之前 国民 - -

01-02 里斯本竞技 0 0

02-03 里斯本竞技 25 3

03-04 曼联 39 6

04-05 曼联 50 9

7个其他的曼联7号

约翰尼·贝里 1926年6月1日

1951-1958年效力曼联 273场 44球

威利尔·摩根 1944年10月2日

1968-1975年效力曼联 294场 33球

史蒂夫·科佩尔 1955年7月9日

1975-1983年效力曼联 395场 70球

吉米·德拉尼 1914年9月3日

1946-1950年效力曼联 183场 28球

约翰·康纳利 1938年7月18日

1964-1967年效力曼联 113场 35球

克莱顿·布拉克摩尔 1964年9月23日

1983-1994年效力曼联 224场 25球

安德列·坎切尔斯基 1969年1月23日

1991-1995年效力曼联 158场 36球

现在 迈克尔。欧文

罗兰之歌 亚瑟王故事诗 特里斯当和绮瑟

列那狐的故事 玫瑰传奇

中世纪法国文学基本上都是韵文,是便于行吟诗人传诵的口头文学。按类型分有宗教文学、英雄史诗(武功歌)、宫廷文学、骑士文学、经院文学、市民文学等;按体裁分则有诗歌、戏剧、编年史和韵文故事。法兰西民族具有热情浪漫的天性,加上法国骑士制度最为发达等社会原因和位于南欧地中海滨的地理条件,使法国的中世纪文学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例如英雄史诗《罗兰之歌》、骑士故事诗中的《亚瑟王故事诗》与《特里斯当和绮瑟》、市民文学中《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等等。市民抒情诗的代表有吕特博夫和弗朗索瓦·维庸Francois Villon,作为联系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纽带,则有法国最早的两个诗歌流派:修辞学派和里昂派。

演变进程

[编辑本段]

最早的形态

公元5世纪末,在今天法国的土地上,已经出现法兰克人的王朝。但是以法兰西命名的独立王国,则从公元 9世纪中叶开始。“法兰西王国”是指法兰克人的王国。法兰西王国的建立标志着法国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民族语言,即罗曼语的形成。作为现代法语的前身的罗曼语,是拉丁语和当地方言融合而成的民间语言,称为“通俗拉丁语”。最早的法国文学作品是用罗曼语创作的。

法国文学史上通常以公元 842年的《斯特拉斯堡盟约》作为法国文学起源的第一个标志。这份文献只是当时法兰克王秃头查理和日耳曼王路易订立攻守同盟的条文,内容与文学无关。由于盟誓全文要由在场的法兰西将士齐声朗读,所以不用当时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只能用民间语言罗曼语写下来。于是这一文献不但成为法兰西语言史上的第一件珍贵资料,而且也被认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0世纪和11世纪,在法国文学史上除几篇《圣徒行述》外,没有留下重要的纪录。这类圣徒小传都是用韵文写成。例如11世纪的《圣阿莱克西行述》包括 265行诗。当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作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宗教题材的口头文学被纪录下来。这是由于当时只有教会掌握文化,只有神职人员才有条件把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经过他们的选择和润饰而纪录下来。

中世纪 中世纪文学是法国文学史的第一章。法国通史上所谓中世纪,指公元842到1515年,也就是从《斯特拉斯堡盟约》算起,到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登基为止。文学史上的中世纪大致也是这样划分的。

最早的法国文献《斯特拉斯堡盟约》

中世纪长达五、六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法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从 9世纪到11世纪是封建制度从产生到成熟的阶段。12世纪是封建制度鼎盛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和发展。它是资产阶级的前身,它和封建势力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互相利用,因为当时代表封建等级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势力,在市民阶级的合作下,才逐渐改变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中世纪的法国社会存在着封建与反封建两大势力的矛盾和冲突。在封建势力一边,有两种因素:封建贵族与基督教教会。在反封建的一边,也有两种因素:农民与市民阶级。在文学上,这种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反映为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作品的蓬勃发展。在封建阶级上升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曾经歌颂封建主的武功,宣扬为祖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流行于11世纪的《罗兰之歌》的主题思想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

《罗兰之歌》歌颂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麾下骑士们的忠勇,奋战而死的罗兰就是这类骑士的典型形像,《罗兰之歌》是一篇史诗,它具备了古代史诗的基本因素,那就是讴歌武士的勋业和真诚的爱情。罗兰的未婚妻一听说罗兰战死沙场,立即昏厥倒地,这就是爱情的表现。

武功歌是流行于11世纪法国的一种口头文学。《罗兰之歌》是当时流行的武功歌中的代表作。到了12世纪,宫廷小说继武功歌之后风行法国。这种小说是一种协韵的诗体作品,便于口传和记忆。宫廷小说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说。

宫廷小说主要内容是骑士以贵妇人为热恋与崇拜的对象,他们为了博得贵妇人的欢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宫廷小说反映13世纪法国封建贵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贵族阶级从崇尚武功、爱好征战与狩猎,转变到醉心于奢华的生活,并且开始欣赏文学艺术,重视礼貌风度,语言力求优雅。宫廷小说代表作《特里斯丹和绮瑟》的主题思想是爱情至上论,也就是所谓“爱情比生死更为强烈”。

13世纪流行一种惩恶劝善的训诫小说,又名喻意小说。善、恶、美、丑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小说中都以人的面目出现,即用人的形像、言语、动作,表现一种抽象的概念。最著名的喻意小说《玫瑰传奇》是用诗体写成,上下两部共有诗句万行以上。上部大约写于1230年,40年后,才由另一个作家继续写成下部。这种训诫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阶级的道德观。

中世纪法国文学中最富于生气、最有独创性的是代表新兴的市民阶级的市民文学。从12世纪以来,市民文学日渐发展,14、15世纪,是市民文学的昌盛时期。市民文学体裁不一,内容丰富活泼。在寓言、故事、小寓言、趣剧(或译闹剧)以及抒情诗方面,都有杰出的作品。例如《列那狐的故事》、《农民医生》、《分裂的毯子》、《讼师巴德兰》等,都是流传到今天还能吸引读者的市民文学代表作品。中世纪的市民文学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16世纪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17世纪喜剧家莫里哀某些剧本(例如《屈打成医》)等,在内容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了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

13世纪的平民诗人吕特伯夫和15世纪的流浪诗人维永的作品,被认为个人抒情诗的最早的优秀之作。

基本特征

[编辑本段]

法国和其地理与政治一样,在它的中部从东到西划一条线,便可以根据语言和文学将法国分为两部分:在地域上,南方要稍小于北方;在语言和文学上也同样如此。北方的文学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南方却日趋衰亡。今天,只有从南方布洛温斯的一些诗人身上还能看到文学的流风余韵,他们的诗作体现出了一种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近代名望最高的布洛温斯诗人是菲特烈·米斯托尔,布洛温斯文学在中世纪达到它的顶峰,在12到14世纪这段时期内,布洛温斯文学融合了其西边的西班牙文学和东边的意大利文学的成分,从而在灿烂悠久的历史上孕育出了欧洲最绚丽、也最具吸引力的文明。

当时的诗人都是“吟游歌手”,这个词具有“发现”和“发明”的意思。法语中的trouver(看出)和英语中的treasure-trove(发现的财富)都和这个词有关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吟游诗人(troubadour)并不是那些在歌剧中穿着华丽衣服,弹着吉他的民谣歌手(wandering minstrel),他们是一个绅士、骑士、贵族甚至是一国之君,他们创作着韵文和诗,把音乐当作一种高贵的技艺。吟游诗人的等级是带有排斥性的,只有那些证明自己在诗歌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才智,并且能够做出优秀的歌曲的人才会被承认是吟游诗人。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民主,因为一个社会地位很低的人也能够赢得这一为很多人觊觎的荣誉。那些不是吟游诗人的贵族会出钱资助这一韵诗和歌唱的艺术,在自己的庄园中宦养一些真正的诗人,或者热情款待那些从其他贵族庄园中过来的吟游诗人。

吟游诗人的主题是抒发歌颂爱情。大部分的歌曲都得以保留下来,这些歌曲有时候非常简单却感人肺腑,接近于人们自然的歌声;时而又高亢细腻并富有深沉的哲思。诗人们在发明歌曲的新形式上相互竞争,在相对古老的形式中注入新的内容。同时吟游诗人还创作并保存了许多长篇叙事诗,今天看来,散布于欧洲的许多浪漫小说或许也是他们的杰作。布洛温斯游吟诗人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建立在封建庄园的基础上,直到今天,还有百位以上的布洛温斯游吟诗人仍然有机可寻。然而到了13世纪之后,南部贵族们在战争中衰败下来,吟游诗人变得无所依靠,人们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吟唱。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他们也逐渐消失了。

一个更加持久和连续的生活赋予给了法国北部地区的诗歌(和散文),正因为如此,法国的文学才会在好几个世纪里都在欧洲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且有着一个一千多年来都不间断的传统,直到最近被一个年轻诗人所打破。与布洛温斯的吟游诗人作品相对应,北方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treuvere上。相对于南方吟游诗人的创作,treuvere的创作更为专业化,而不像前者那样带有被贵族们所供养的门客色彩。最为重要的是,从文学的观点来看,他们对叙事、故事、生活和音乐更感兴趣。其结果是当南方成为保留了上千年的歌曲之乡的时候,而北方则成为叙事性浪漫小说之乡。尽管法国的抒情诗很早就开始繁荣并且永不衰竭,但布洛温斯的歌手们还是创造出了优秀的叙事作品。

最早的诗是具有一种豪迈遒劲风格的chansondegeste(记功诗)——含义是战功(或冒险)颂歌,主人公通常是骑士或者极为忠诚的英雄。Chansondegeste虽然是叙事诗,但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爱国色彩。一般情况下,chansondegeste是取材于法国历史的,但有时也取材于诸如亚历山大大帝一类的伟人及荷马和维吉尔神话中的一些英雄人物,还有一些则来自于不列颠的关于亚瑟王及其骑士的传说。这些卷迭浩繁的chansons最先是用韵文写成的,后来又用散文将其写成浪漫小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传奇人物冒险经历的自然需求,这种需求和今天的人们对各种流行小说和杂志的需求是一样的。除了那些把古代的只言片语也视为珍奇的学者,现代人一般对这些故事过目即忘,因为在今天看来这些故事着实是有些乏味的。但在上百篇的chasons中,仍有两三篇杰作,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罗兰之歌》。罗兰是查理曼大帝的一个骑士,在西班牙打了败仗从比利牛斯山脉撤退时战死。即使在最后关头,他也拒绝向查理曼吹响救援的号角,最后与他的兄弟奥利维一起壮烈战死。实际上,纯洁的罗兰最终是在向神挑战并与神战斗,因而极为悲壮。

和其他的法国诗歌一样,直到一百年以前, chanson才被重新被发现,并被多次编辑,翻译成近代的法语和英文。罗兰的故事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直都在被人改编,它在意大利极为流行,成为了阿里奥斯托的杰作《疯狂的罗兰》的创作主题。这个故事直到变换成散文体,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变得衰弱时,它才为英国人所熟悉。在这个巨大的英语和法语圈中,英国人所熟悉的,并不是查理曼大帝,而是我们在前一章中一带而过的亚瑟王。

早期的法国诗人们将他们的天赋用于对那些传说故事进行改编与创作,玛丽·德·弗朗斯和克雷蒂安·德·特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位。玛丽·德·弗朗斯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英国所度过的,作为亨利二世的门客,玛丽·德·弗朗斯住在其庄园中。在那里,所盛行的文化都是法国式的,就连国王也是普洛温斯的公主。从弗朗斯的《艺妓》(lais)中,我们可以窥见具有童话色彩的特里斯丹和兰法尔的影子。弗朗斯是一位纯真的诗人,不太顾及故事的形式和技巧,但同时,他却非常内行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职责。近代的研究家们倾向于认为诗歌并不存在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诗人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那样幼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没有所谓早期的概念的,因为他们的创造也有非常丰富的积淀,几个世纪以来,他们追赶着自己的先驱,从中吸取近代投资所无法企及的活力。玛丽的《艺妓》现在已经有了多个译本,以及一些解释和研究文稿。在英译本中,一些非常有趣的,随意的意译,出自于19世纪诗人阿瑟·奥肖内齐的手笔。

对亚瑟王故事的发展和演变做出过重大贡献,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是克雷蒂安·德·特罗,他从12世纪后半叶就一直住在查理曼的宫廷里。他创造的《里昂的骑士》、《埃里克和爱尼德》,以及关于兰斯洛特的故事《马车骑士》、《特里斯丹和琦瑟》和《帕西法尔》等不仅是法国早期叙事诗的精华,同时也成为我们在马娄里的英译本中所看到的后代散文体故事的素材。我们在后面还要谈到克雷蒂安·德·特罗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除了浪漫小说中涉及到的亚瑟王和其他英雄人物之外,在众多毫无价值的作品中,还有三种诗值得注意,其中有些杰作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离奇的想象力。第一种是“诗体故事”(fabliau),这是一种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长盛不衰的《伊索寓言》,以及现在我们哄小孩睡觉时所讲的兔子的故事都属于这一类。将这些相关的故事编成一个集子,便出现了《列那狐的故事》,在英语中的对应物则是乔叟的《修女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狐狸不再聪明狡猾,不再获胜,如《伊索寓言》一样,将这样的形象转化为失败者的形象。在晚期的法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寓言作家是拉·封丹,他并不是取材于中世纪的作品(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中世纪的那些作品仍然不被人重视),更多的时候,他以古典作品为素材,凭借其敏锐的讽刺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中世纪的这些诗体故事都只是些简单的动物寓言,并非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透视和素描,从中透射出反映人性特征的幽默之光,�缑拦�摹独�泶笫濉罚╱ncle Remus)中的那样。

第二类则与此不同,带有寓言式的道德说教,在这类作品中。角色都是抽象出来的美善、邪恶、爱、恨、嫉妒等等。其中的代表作是《玫瑰的罗曼史》,这是一篇关于爱、勇敢的长诗,并且从中吹拂着一股带着讽刺的微风。由于骑士道、社会规则以及庄重的礼仪等方面的原因,中世纪的人们都喜欢放声大笑。《玫瑰的罗曼史》以认真而又略带戏谑的态度忠实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这方面,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它是最重要的。更为难得的是,虽然它是由两个未曾谋面的诗人先后完成的,但这部长诗却出奇地维持了风格的统一与完整。在13世纪的上半叶,吉约姆·德·洛里斯完成了整部诗篇的上半部。下半部则是在二十年后由让·德·默恩完成的。默恩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他的创作并不仅仅以爱情为创作题材,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中世纪时期的社会思想,他的眼光颇具前瞻性。法国最为犀利的批评家之一,兰森博士说,从这位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正在发育的东西,一种萌动着未来的东西。因为那时生命,是整个民族的生命。乔叟翻译了《玫瑰的罗曼史》中的一个片断,对于其他署有他的名字的其他翻译文稿,学者依然表示怀疑。诗歌冲击了中世纪里保持了三个世纪的幻想,是对中世纪思想的许多方面和整个人性的解放。对于这部作品的历史地位,我们不容置疑。而至于它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快感,则是另一方面的问题。当这部作品被赋予了诙谐幽默的笔法以及诗一般的意境时(类似于埃德蒙·斯宾塞的《仙后》一般的意境),近代的读者并不能像中世纪的先祖那样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部长篇的道德寓言。

中世纪第三种非常重要的诗体是抒情诗,不管是在创作的种类还是写作的数量上,它都显得很繁盛。虽然有的抒情诗依然有迹可寻,但大部分都是佚名之作,作者隶属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有的学者将他的学识与音乐相结合,试图用他们的作品来改进文学及其语言的品味和形式,有的是贵族,热爱艺术而亲自创作。在那些日子里,甚至国王们都是很好的歌手。在这些皇族歌手中,迪波尔特斯四世最具有代表性,他会记得其他具有歌唱才能的君王,英格兰的理查德一世、苏格兰的詹姆士一世、西班牙的“博学之王”阿方索十世等等,都具有诗歌天赋。另一方面,诗歌之花也并不仅仅开放在贵族的花园中。许多普通人创作的流行诗作更加贴近生活,就像所有国家的民间歌曲一样,它们表达了最基本的感情、坟墓、同性恋、轻佻和激情飞扬的心境。

傅华萨的《编年史》是一部14世纪的骑士浪漫小说,也是当时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几乎记载了“法国、英国、苏格兰和西班牙”将近一个世纪的全部的历史,这比浪漫小说更加让人振奋,它是对当时代的一个伟大的刻画。傅华萨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他永远都在以强烈的好奇心观察着这个世界,并将其所见所闻加以记录。他的文笔活泼清新而且真实客观,这使他不仅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托马斯·格雷说他是“未开化时代的希罗多德”。在伯纳斯伯爵将它翻译成为英文之后,它还在16世纪成为了英国文学的一部分。同时傅华萨也是一个拥有高超技巧的小诗人,但他所生存的年代却是散文的世纪,直到他的下一个世纪,抒情诗才在法国大行其道。在傅华萨之后,法国散文的发展才开始趋于全面,尽管他的记述有些繁琐和零乱,然而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可以算是那些世纪中法国散文的代表。

与法国,尤其是与法国南部文学——布洛温斯的文学创作有着亲密联系的,是西班牙的文学。法国有《罗兰之歌》,西班牙也有民族英雄史诗《西德之诗》。所谓“西德”(Cid)是一位反抗摩尔人的领袖人物,他的真名叫做罗德里格·迪亚斯·德·比瓦尔,“西德”是阿拉伯语中“王”的西班牙语的音译。正如罗兰以及其他的半历史人物角色,“西德”的伟大业绩成了传奇的主题。富于智慧的塞万提斯通过他的一个角色之口说:过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西德”这样的人,但是书中所描述的他的所作所为却值得我们怀疑。(这既是对文学也这是对历史所作的一个中肯的论断,在阅读中世纪小说时,我们最好记住这一点)。在西班牙之外,“西德”也是一个大受欢迎的伟大角色,比如法国剧作家皮埃尔·科内耶就以他作为其悲剧杰作的创作主题。

分期依据

[编辑本段]

从16世纪起,“中世纪”这种说法便开始流行了。此语出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指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约相当于公元5—15世纪。但在当时,这种说法含有贬义,指处于拉丁文化和文艺复兴两座“高峰之间的那个平淡的而无特色的文化“谷地”。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指介于古代奴隶制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即欧洲封建制时代,共约11个世纪。一般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欧洲中世纪之时限,但是,从法国文学史的角度看,则是另一回事,因为最早的的法文文献是842年2月14日的《斯特拉斯堡盟书》。从那时算起,“中世纪”只有8个世纪。对中世纪文学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笼统的肯定或否定。那时法国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封建割据、交通闭塞、语言不通等状况使文学发展的程度在各地区有很大差异。

中世纪法国文学可分三个时期

(1)公元842—1200年为中世纪文学前期。此时封建割据制占主导地位。各地封建领主有很大的权势。他们全面控制所有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封建领主及其家族既是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作品的主人公),又是文学创作活动的领导者和资助者。当时,主要的文学体裁是英雄史诗和颂诗。艺人们应召在封建领主和他们的臣属面前吟诵史诗。

(2)公元1200—1350年为中世纪文学中期,其特点是:封建割据势力已日趋没落,中央王权有所加强。城市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并富裕起来。为了满足这一部分读者的需要,新的诗歌和戏剧应运而生。1200年,巴黎大学成立,知识分子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他们不把文学著作当作消闲、娱乐的工具,而想从中汲取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因此,散文作品蓬勃发展起来。此时,中世纪文学2前期的主要文学形式——英雄史诗和颂诗——并未绝迹,但内容逐渐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而有所变化。

(3)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开始后不久到中世纪末为中世纪文学后期。这是文学没落的黑暗时代。出类拔萃的诗歌、散文、戏剧很少。抒情诗人、编年史作者和戏班班主虽为文学队伍的核心,但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未能掌握创作的规律,推陈出新。有人认为,在14世纪,法国已具备文艺复兴的一切条件,国王查理五世本人曾试图发起这个运动,但一系列政治事件使他的意图未能实现。

文学形式

[编辑本段]

最早的法语文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作者不明的《罗兰之歌》便是法国最早的史诗。形式相似的史诗还包括英格兰的《贝奥武夫》、日尔曼人的《尼伯龙根之歌》等。这些史诗多半歌颂伟大的君主。比如《罗兰之歌》便是歌颂着名的法兰西国王查理曼大帝(742年-814年)的。此外,中世纪法国还盛行骑士传奇,这些传奇无不歌颂骑士精神,弘扬典雅的爱情。这一时期的法国最重要的作家是十二世纪的克里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他是法国中世纪最着名的叙事诗人。此外,在南部普罗旺斯地区大行其道的行吟诗也多半以骑士与贵妇之间的典雅爱情为主题,这些行吟诗多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风格却矫饰造作,文学价值不高。直到中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法国才出现了第一位真正的伟大抒情诗人,弗朗索瓦·维永(1431年-1465年)。

中世纪的法语散文文体在历史和编年史中最为常见,然而这类作品中最具魅力的却是从十二世纪起出现的“奥卡西恩和妮克蕾蒂”系列故事。

和欧洲其他地区一样,法国戏剧也起源于中世纪的宗教剧,但很久以后这两种文艺样式成了势如水火的敌人。最早的戏剧只是对宗教仪式的简单剧情化,最常见的是关于圣诞节和复活节的传说。然而当这些戏剧的表演地点从教堂内转移到公众场合,并由法语代替了原始的拉丁语,法国戏剧的发展便开始沿着一条和罗马基督教风格完全迥异的道路前行了。那些语言幽默、形式粗糙,具备现实主义风格的滑稽剧大行其道。在这种滑稽剧,以及同时盛行的讽刺寓言以及短篇叙事诗等讽刺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高卢精神”的影子。

骑士文学

[编辑本段]

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对文学艺术必然产生很大影响。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古法语宗教文学作品《圣女欧拉丽赞歌》(la Cantilene de Sainte Eulalie)产生于9世纪80年代,《圣勒杰传》(la Vie de Saint Leger)产生于11世纪前半叶。随着城市的兴起,12世纪以后义出现了起源于宗教瞻礼式的宗教戏剧。有些作品在宣传神学的同时,对现实生活也有所反映,对后人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中世纪法国文学的突出成就是英雄史诗,英雄史诗形成于11世纪,又叫武功歌(chansons de gestes),十二三世纪达到鼎盛。同一切文学形式诞生一样,它在成文之前也要经历一个口头传诵的阶段,传诵者大都是一些吟游诗人,而成文工作则依靠教士。因此,英雄史诗实际上是一种民间文 学,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9至11世纪,法国在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英 雄史诗歌颂帝王武功,谴责诸侯叛乱,宣扬忠君爱国,这充分表达了人民大众要求建立政治上统一的国家的愿望。因此,曾经一度建立起统一的帝国的查理大帝就成了一系列英雄史诗中的理想人物。留存下来的英雄史诗约有100部,其中以《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最为著名。内容是讲查理大帝征服西班牙后班师回国,重臣罗兰的后卫部队中了伊斯兰教徒的埋伏而无法突围,当查理大帝获悉后卫部队被困并回兵援救时,罗兰已经英勇战死,后卫部队全军覆没。《罗兰之歌》流传甚广,可说是家喻户晓,诗中的罗兰被描绘成忠君爱国的典型,他已成为大无畏民族英雄的象征。

《罗兰之歌》全诗长4002行,共291节,用罗曼语写成。骑士在中世纪战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至13世纪,骑士文学盛极一时,法国南方的骑士文学主要是抒情诗,北方的则是骑士故事诗。骑士文学着重描写骑士的爱情和骑士的冒险精神,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骑士故事的多产诗人是克雷蒂安·德·特洛亚(Chretien de Troyes,约1135—1183年),他的作品情节生动,寓意深刻,语言形象,行文流畅,曾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欧洲各国。

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特似乎以此为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序曲虽然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深刻的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开始时,小提琴先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整体速度如车轮飞转;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最后全曲在轻快的气氛中结束。序曲由突然开始至迅速结束,仅有短短四分钟左右时间,虽然仅有两个主题但却以紧凑的节奏贯串,活泼、喜悦的气氛就在这种看不见、来不及进一步了解的状况下被营造出来,成功的为此后的剧情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费加罗这一角色是全剧的亮点,莫扎特以传统的喜歌剧手法为其谱曲,在急口令式的歌唱同时又赋予了人物坚定机智的性格,他在第一幕第八场中送凯鲁比诺去当兵时所唱的咏叹调“从军歌”最有名,因其曲调轻松活泼,耳熟能记,所以广为传唱。罗西娜这个角色不同于其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是花腔女高音,此处她属于抒情女高音,优雅而矜持,因为这个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所以较难把握,如在第二幕中的摇唱曲。与她相对的是苏珊娜,其相当于歌剧中丫鬟的角色,因此莫扎特给出的唱段比较活泼质朴,其中还用了大量的宣叙调。此剧中另一个女高音是童仆凯鲁比诺,她的咏叹调比较天真可爱。莫扎特用轻快跳跃的旋律、简洁明快的乐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那不安定的心态。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有着多处重唱,对于剧情的展开及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启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三幕的第十场,罗西娜与苏珊娜写信时的两重唱不仅曲调,歌词也极为优美。做着同一件事的两个人所怀着的不同的感情在重唱中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在第二幕中有一段很长的重唱,一重一重的把剧情推向戏剧冲突的高潮。从伯爵怀疑夫人的房间里藏有男人而开始的两重唱,到门打开后苏珊娜出现的三重唱,接着园丁加入成为四重唱,最后以七重唱结束。

序曲部分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相当完整而独立的特点,因此它可以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序曲虽然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深刻的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 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最后全曲在轻快的气氛中结束。另外,这里还选录了歌剧中最著名的两段咏叹调:费加罗的咏叹调和苏珊娜的咏叹调。

经典唱段

《再不要去做情郎》<Non piu andrai>--费加罗的咏叹调

这是第一幕快结束时,费加罗规劝童仆凯鲁比诺时的一段咏叹调。凯鲁比诺来找苏珊娜,求她到伯爵夫人那里为他说情,因为伯爵把他辞退了。凯鲁比诺很想留下,原因是他很钟情于伯爵夫人。正在他们谈话时,门外传来伯爵的脚步声,凯鲁诺慌忙藏在大椅子后面。伯爵进屋,向苏珊娜求爱,这秘密被凯鲁比诺无意中偷听到了,等伯爵发现凯鲁比诺时,他恼羞成怒决定让凯鲁比诺马上离开他的家,到军队里去服役。伯爵走后,凯鲁比诺很难过,这时,费加罗像大哥哥一样唱了这段选曲规劝他。

这首乐曲是C大调,4/4拍,急速的快板,用三段体,分节歌形式写成。A段前十二小节)基本上是主和弦和属七和弦的分解和弦上构成的曲调,明快有力;B段曲调变得比较温柔,它带有宣叙调性质。这是费加罗亲切地劝导凯鲁比诺不要天天想谈情说爱,讲究修饰,打扮,然后A段曲调再现,C段又带宣叙调性质,然后A段再现,最后接尾声。接下去是雄壮的音乐,到这时,凯鲁比诺终于被费加罗说服,愉快地到军队去了。

《再不要去做情郎》这段选曲,在音乐创作上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上都十分成功,它已成为男中音歌唱家们最喜爱演唱的歌剧选曲之一。

《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 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

这部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者不是主角苏珊娜而是由女高音扮演的年轻男仆凯鲁比诺。这种角儿在18世纪30年代还由阉人歌手担任着。此时的维也纳已向前迈了一步,由女声取而代之。

这是凯鲁比诺被叫到伯爵夫人房间里去,女仆苏珊娜让他把写好的一首歌当面唱给夫人听时唱的。在剧中,童仆凯鲁比诺由女中音扮演。

在演出时,这一段选曲是用吉他伴奏的,它的情调好似一首小夜曲,但是内容更丰富,感情更复杂。它把凯鲁比诺这个情窦初开,天真的小青年幻想得到伯爵夫人的爱情,而又有些害怕表白的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细腻。

这段选曲是2/4拍行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开始是B大调,前面的八小节前奏,是选用唱段第一,三句的旋律,情意甜蜜,描写苏珊娜在一旁拨动吉他琴弦为之伴奏。

当凯鲁比诺唱到第二句时,由于曲调里出现了#4这个音,给下一段离调作了准备。B段转F大调,十四小节之后,又转成了降了A大调,十小节之后,又回到F大调。它的后半部用了一系列断断续续,急促而又不稳定的音型,表现凯鲁比诺为寻求爱情而心绪不宁。

歌曲又回到降B大调,A段主题再现。最后一句重复了一次,但第三句结尾在音符上稍有变化,歌词也多了一句:“甜蜜的爱情在我胸怀”。

此曲是女中音最喜爱演唱的歌剧选曲之一。

《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

罗西娜的咏叹调

《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

曲目介绍

⒈ Sinfonia

Atto I

2 Duettino “Se a caso Madama”

⒊ Cavatina “Se vuol ballare”

⒋ Aria “La vendetta,oh,la vendetta”

⒌ Aria “Non so piu cosa son”

⒍ Coro “Giovani liete”

⒎ Aria “Non piu andrai”

Atto Ⅱ

⒏ Cavatina “Porgi,amor”

⒐ Arietta “Voi che sapete”

⒑ Aria “Venite,inginocchiatevi…”

⒒ Finale “Voi signor,che guisto siete”

Atto Ⅲ

⒓ Duettino “Crudel! Perche finora farmi languir cosi”

⒔ Recitativo ed Aria “Hai gia vinta la causa!” / “Vedro mentre io sospiro”

⒕ Recitativo ed Aria “E Susanna non vien” / “Dove sono”

⒖ Recitativo “E decisa la lite”

⒗ Sestetto “Riconosci in questo amplesso”

⒘ Duettino [“Sull’aria…”] – “Che soave zaffiretto”

Atto Ⅳ

18 Cavatina “L’ho perduta”

⒚ Aria “Aprite un po’quegli occhi”

⒛ Recitativo “Giunse alfin il momento”

21 Aria “Deh vieni,non tardar”

22 Finale “Gente,gente”

著名版本

(按年代)

■1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5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EMI

点评:卡拉扬在EMI的50年的那版费加罗可以说无与伦比,Kunz、Seefried、London、Schwarzkopf、Jurinac、Hongen等阵容非常的理想(几乎将当时演唱费加罗的最佳歌手一网打尽),即使删去了全部对白,也还是掩盖不住其光芒。全剧有多处精妙亮点,特别是在第三幕中伯爵夫人的那段咏叹调,施瓦茨科普夫(大家都知道,施瓦对一些歌剧中的一些人物是终身研究的,伯爵夫人就是之一,在理解诠释伯爵夫人上面,施瓦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此的处理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无论是前面类似独白的部份---张力实足,还是最后高潮的推动),即始她后来录的版本或别的版本都没有如此的让人满意过(听说卡拉扬后来曾让施瓦在6天之内连唱5场费德里奥里的超重戏剧女高音,导至她嗓音严重受损,后来只有靠微调才能得以保持莫扎特歌剧里非常重要的声音清亮线条优美,但在高潮推动的时候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所以施瓦在最佳时期的录音和中晚期的处理是有所不同的),听过这段之后,别的只能说全部索然无味了。

■2Erich Kleiber埃里希·克莱伯,1955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 Decca

点评:埃里克克莱伯是世界古典乐坛极具个人魅力的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这套1955年的3CDS《费加罗的婚礼》演出版录音是二次大战结束,老克莱巴回到维也纳之後的录音代表作。虽显陈旧,但似乎未受当时的技术所限,指挥、演奏、演唱均属一流,即使没有场面和布景的帮助也能营造出一种极佳的歌剧氛围。

这套《费加罗的婚礼》代表的是上一个世代的莫札特歌剧风貌,精巧而细腻,在典雅之中带着轻松的妙趣,是不可多得的歌剧录音。谢比、德拉卡莎、葛登等一代歌手,都展现出令人赞叹又怀念的名演唱,实在非常精采。可惜是单声道录音,如果是立体声那就更完美了。而这套《费加罗的婚礼》在乐评界口碑也甚佳,曾入选英国《留声机》创刊七十周年的“最佳七十”,堪称后无来者了。

■3Karl Bohm卡尔·伯姆,1959年,柏林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乐团Deutsche Grammophon

■4Otto Klemperer克莱姆佩勒1970年,阿蒂斯合唱团,新爱乐乐团,EMI

■5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1978年,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

点评:这个1978年的录音室版本由卡拉扬钦定的Cotrubas,Dam,Stade,Krause,Stade,Equiluz等主唱,再加上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优异伴奏,以及Decca发烧级的录音,几乎是无可挑剔。

■6Claudio Abbado阿巴多1994年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Deutsche Grammophon

点评:这版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阿巴多起用了一批二战后出生的中生代歌唱演员。其中饰演凯鲁比诺的 Cecilia Bartoli 最为耀眼;饰演伯爵夫人的 Cheryl Studer 演唱莫扎特的魔笛中的夜后和这里的伯爵夫人均颇获好评,她演唱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也是拿手好戏。记得有一年阿巴多指挥的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就由 Studer 担纲演唱莫扎特的作品;演唱伯爵的 Boje Skovhus 和饰演费加罗的 Lucio Gallo 实力也都很强。有评论甚至称阿巴多这版是当年老克莱伯1955年版之后最好的《费加罗的婚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494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6
下一篇2024-0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