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因为一段采访,而被众人所知。在镜头当中的他浑身上下打扮的并不潮流,但是却被网友们称作韦神。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男子,却是北大的数学系老师。从他的穿着上来看甚至比普通人穿的还要简朴,并且在采访过程当中,这位男子手上拿的是馒头还有矿泉水。而这些就是他的午餐,大家真的很难想象,作为数学系的老师竟然只吃这些。
为什么大家愿意称韦东奕为神?因为从小出生于教育家庭的韦东奕,对数学就很感兴趣。在他从小到大参加的数学竞赛当中,都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并且也因为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获得了山东省的第一名,成功的保送北大。在北大学习期间,韦东奕对数学更是如痴如醉。这种情况下的他,对外表丝毫都不在意。也正是凭借他的这种精神,在毕业之后成为了数学系的一位老师。
怎么看待韦东奕的个人形象?视频当中他的打扮还有言行举止,根本就不像一位数学教授。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只有气宇不凡、谈吐儒雅的人才能够称作教授。反而向韦东奕这种人其实更令大家吃惊,因为从古至今特别优秀的科学家,他们都是不注重外表的。像大家熟知的爱因斯坦,为了能够研究科学丝毫不注重自己的打扮。而像韦东奕这种人,有些不了解的可能觉得他学习学傻了。但只有真正了解的人,才能知道这种人是多么的优秀,他们的脑海当中所储存的知识使人无法估量。
伟人们都是怎么样经常有些人对外宣称自己有文化有涵养,其实真正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他们往往特别低调。因为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做什么,并不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是因为他们也不在乎别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思想。
这两天,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火了。
事情的起因是他在接受采访时,手提馒头、怀抱大容量矿泉水,配合迷离的眼神、蓬松的头发,讲起话来还有些磕巴。他显得复古且另类,非常吸引眼球。
当这位大神的庐山真面目被曝光后,网友的态度来了两级反转。短短十几秒的视频,像是夏日午后的一道闪电,清爽了很多人的内心和灵魂。许多人发出惊叹:本以为是青铜,原来是王者。
1、他是「韦神」和「韦教主」
小学一年级时,韦东奕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从此真正喜欢上数学。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韦东奕之所以痴迷于数学,与其父亲有很大关系。公开信息显示,韦东奕的父亲韦忠礼出生于1963 年 8 月 16 日,是浙江东阳人,经过本硕连读后于 1989 年在山东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
韦东奕父母均是山东建筑大学的老师,其父亲韦忠礼生前曾任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还曾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数学会理事。遗憾是,几年前,韦忠礼因病去世。据了解,平时父子俩在家的亲子游戏就是:来,我们做一道数学题。
韦东奕是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第一名,然后顺利被保送到北大。大学期间,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均被他轻松收入囊中。
在国内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五个竞赛科目,韦东奕个人获得了四个金牌,并获得当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让清华大学尴尬不已!
「韦神」、「韦教主」的称号由此而来。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信息显示,韦东奕 2014 年在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18 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这也意味着,他只用了八年就完成了本硕博的全部课程。麻省理工(MIT)等多所世界名校主动向他敞开校门,哈佛更是为了他不惜「打破校规」——只要他愿意来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
他,愿意为国家多做一份贡献。韦东奕依然选择留在了国内,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后留校任教。
在北大,韦东奕已经是助理教授。他的解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比标准答案还简洁、速度奇快;他的讲课内容据说北大老师也经常不能理解;北大数学课堂上甚至有传说,不会的题目问老师,老师不会的问韦东奕助教,助教不会的那就是题目错了 ……
老师评价韦东奕是"天分和行为都颇似陈景润的数学才子",甚至被人尊称为"韦神""青年教主"。这样超高的评价用在韦东奕身上却恰如其分,因为他是站在天才肩膀上的人。
2、封神的数学 "大神" ,但淡泊名利
每月生活费不超过300元,没有微信,不看微博,不爱接电话,不爱社交,淡泊名利 …… 在亲人们眼里,全网封神的数学 " 大神 " 韦东奕虽然在学术领域建树颇多,年少成名,几乎拿遍了国内外的数学大奖,但对名利却十分淡泊。
韦东奕家里基本跟毛坯房差不多,因为讲究环保,所以生活很随意,也不讲究吃穿;采访视频里看到的矿泉水加馒头其实是他的常态。
亲戚问过他,在北京,他1个月的生活费甚至不超过 300 块钱,其实他也并不缺钱;平时他也几乎不看电视,也没有微信,除了查资料几乎不上网,但是爱听收音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数学题,你要是跟他聊数学他就有兴趣,其他的一概不在意。
走在北大校园里,几乎没人不认识他,但他几乎不怎么跟人互动;有人说他英语不好,但是他母亲就是教授英语的大学老师,他参加国际数学比赛都是英文读题,学术论文也是用英文完成的;他有很多奖项别人都不知道,经常一书包一书包地把奖杯证书背回家,拿回家也是随意放着,他一点都不在意这些名利的东西。
3、不吃肉、敬畏生命的“环保怪人”
在韦东奕的世界里,数学是兴趣、是专业、是工作,也是那个至高的存在,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是为这个存在而存在。食物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提供继续遨游数学海洋的动力而已。
就在最近,韦东奕老师的一位高中同学又爆料了韦东奕的更多细节:韦东奕是一个“环保怪人”,他认为吃肉太残忍,也不环保,所以高中阶段从来不吃肉,也很少吃菜,平时一日三餐基本上只吃馒头。他认为纯净水的生产过程不环保,污染环境,所以他平时很少喝纯净水,大多是用一个玻璃瓶子从家里带烧好的凉白开。他为了省电节约资源,在宿舍中不爱开灯,也不爱开空调,即使在大热天的晚上也喜欢一个人关着灯在黑暗中思考数学题。
从最近韦东奕老师在采访视频中手提两个馒头一瓶水的画面来看,他高中阶段的生活习惯至今仍然得以保留着。他腋下夹着的那瓶水,也很可能不是购买的纯净水,而是用废弃的纯净水塑料瓶装的凉白开水(瓶子无标签且不像新瓶)。
或许对于韦东奕来说,流言纷纷扰扰都不曾入耳,唯有数学令他着迷。也因为他心无旁骛,几乎把全部精心都投入到数学研究上,所以对吃食、着装打扮并不上心。
人是需要精神的,时代是需要偶像的,相对于现在流行的小鲜肉,我更希望多看到一些不修边幅的韦东奕。
在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中,越是能沉下心的人,越能往前迈一步。
韦东奕身上凝聚的专注、坚持与信念,值得成为一种“正能量”,去鼓舞更多的人。
在我眼里,这位阳光、帅气、质朴的“韦神”,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人!
韦东奕精神正常吗,北大丁教授是这样回答的,他完全正常。他在哪些方面跟我们没有差别,只有一个差别就是数学太好了,你近距离了解就会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像通常说的那种什么生活不能自理等。
韦东奕的特点
丁教授还说他们只是会常常忽略生活当中,很多普通人会在意的方面,他觉得不重要,他也没时间去打理这些事情,并且被网友问到怎么形容韦东奕时,7个字刚毅木讷近乎仁,之所以会有网友嘲笑韦神,那是因为大多数人太过金钱化,认为做出韦神这样成绩的人,应该像电视剧霸道总裁的样子,开着豪车穿着西装,而不是手拎馒头和水。
当代很多大学生太过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甚至奢靡成性,失去了低调生活的习惯,所以学生最应该学习的就是韦神身上勤俭节约、质朴的精神,要知道在韦神即将毕业的时候,哈佛大学就给韦神抛出非常优异的橄榄枝,甚至破格只要韦神肯去哈佛读书,可以不用参加英语考试。
当所有人都觉得韦东奕会答应哈佛时,他却果断地拒绝,并成为北大的助学教授,相信他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国家培养出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很多人躲在网络背后,抨击和曲解社会上的一些好人好事,就是大家所说的键盘侠,总是带给大家非常负面的评论,引导舆论网不好的方向发展。
当韦东奕的采访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时,他没有理会,和往常的生活、工作一样,这正是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东西,太过浮躁的心理,很难做出相应的成绩,很多人对于韦东奕的生活方式不理解,就像是丁教授所说的那样,那些网友不能接受的事,只是他不在意的事,年轻人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要把全部心思用在实现自我价值上。
5月底的时候一段视频在网上传播,热度非常高,被网友称为“点进去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傻子,看完之后原来傻子是我自己”的视频。
视频是一名记者采访北大的路人的视频,接受采访的是一位其貌不扬的男子韦东奕,韦东奕看起来年纪也不大,被采访的时候,手提着一大瓶矿泉水,还拿着一大包白面馒头,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比较腼腆,但是看完采访才知道韦东奕不是北大的学生,是北大的助理教授!
据韦东奕的介绍他是在高中的时候因为参加了数学竞赛得到了比较好的成绩,被保送北大,称自己是2010级的北大本科生,2014级的研究生,现在是北大的老师。
看完这个视频,这得觉得不要小看每一个人,之后网友们也大受刺激,挖掘出来韦东奕的相关资料。
韦东奕被称为韦神,因为他对数学的天赋,韦东奕获得了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第一名,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金奖,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金奖,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周炜良奖银奖,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林家翘奖金奖,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许宝騄奖金奖,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金奖。
现在是北大数学系的教授,在北大,学生们都称他为:韦神、韦教主。
当时麻省理工(MIT)等世界名校向他敞开校门,哈佛大学更是为了他不惜打破校规:只要他愿意来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但是他还是选择留在了国内,在北大读完本、硕、博士之后,留校任教。
韦神的采访视频真真是完美的诠释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一夜走红的北大数学大神
一夜走红的北大数学大神,今日一名男子的采访视频走红,此人是韦东奕,痴迷于研究数学,高中被保送至北京大学 ,如今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是个不得了的人物,网友纷纷称他为超脱外物的“韦神”。
一夜走红的北大数学大神1今日一名男子的采访视频走红,图中他手提馒头矿泉水接受采访时说:“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我也不会说别的。”这朴实的话语背后却是一位数学大神!
据悉,此人是韦东奕,痴迷于研究数学,高中被保送至北京大学 ,如今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他曾连续获得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第一名,还囊括了华罗庚久金奖,陈省身icon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
网友纷纷称他为超脱外物的“韦神”。
一夜走红的北大数学大神2大隐隐于市:他的真名叫“韦东奕”!
这个被网友质疑、调侃的,像个学生的北京大学的老师,他的真实名字叫做“韦东奕”,是个山东男孩。
一查这个“韦东奕”的资料,可真不得了:
1、高学位“头衔”。在韦东奕身上的'头衔包括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2010级本科生和2014级博士生,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后。
2、高知“家庭背景”。根据网络资料,韦东奕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山东建筑大学的老师,父亲是数学教授。
3、众多“高级荣誉”。韦东奕在上大学期间,他凭一己之力斩获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包括华罗庚奖、陈省身奖、周炜良奖、林家翘奖、许宝騄奖,最后获得“丘成桐金奖”获得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神级别的人物”,一个“数学天才”,竟然学生打扮,穿梭于学生队伍之间,这是“真隐士”“大隐士”啊!
中国需要这样的“朴素天才”!
尽管有很多网友“嘲笑”韦东奕的形象,但是就中国现在这样的环境来看,我们的确需要像韦东奕这样的“朴素天才”!
一方面,中国现在处于和美国全面竞争的阶段,美国死死卡住中国科技发展的“脖子”,中国需要尖端人才。如“芯片”制造,没有我们自己研发的尖端芯片就始终处于落后状态,落后就要挨打。中国是落后怕了,挨打怕了,现在我们必须培养起各方面、各领域的尖端人才,即便是现在我们和美国的竞争处于被动,如果有了尖端人才,我们就会在未来从被动走向主动,赢得和美国竞争的全面胜利。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的物质发展飞速迅猛,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导致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物质享受,短视于物质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盛行,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中国必须塑造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像韦东奕这样的“朴素天才”,拒绝“娱乐至上”,唯有如此,中国的年轻人才有发展前途,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事情缘起于一段关于他的采访视频,在采访中,他手提馒头,怀抱大瓶装无标签的矿泉水,眼神迷离、头发蓬乱,加之采访中透露自己通过数学保送北大、现在已是北大老师,这幅形象似乎就是天才本才的样子。其实韦东奕早已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展现了他的天才特质。在这次采访之前,韦东奕已是数学圈内公认的大神了,别称“韦神”。韦东奕真正成为“网红”,契机是他的形象。比如通过韦东奕的网络形象判断北大数学院、进而判断中国数学的整体水平,恐怕都是不准确的。
华人数学家线上作报告 韦东奕到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豫论场丨对科学家不宜“格式化封神”
□夏远望
日前,在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首次公开评价韦东奕,原话是这样说的:你讲韦神,我们更大的(指丁剑,ICCM数学奖金奖得主),大众喜欢听这些好笑的故事,数学家一瓶水两个馒头就很伟大了,这完全不是数学家应当的形象,其实数学家很正常,有血有肉,也有小孩,和普通人没区别。
这段话其实很犀利,直接指出数学家也是正常人,个体在生活中的形象与数学家身份无关,与此同时,或多或少也暗示韦东奕在数学研究领域的成就还差点意思。
当然,即便“差点意思”,韦东奕目前成就,也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难企及的天花板。推崇科研人才总比膜拜娱乐明星要好,但“一山更比一山高”,韦东奕被“封神”,“更大的”却未出圈,确实耐人寻味。
表象背后,是人们对科学家形象的习惯性误读。长期以来,公众对包括数学家在内的科学家群体,普遍存在格式化感知偏差。牛顿拿挂表当鸡蛋煮、爱因斯坦头发“爆炸”、陈景润撞电线杆……科学家似乎就应该不闻世事、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他们行为怪异、“骨格清奇”而心无旁骛。教科书及各类影视作品中的科学家形象,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思维定势。
集体记忆驱动下,必然导致“格式化封神”。或“按图索骥”,或“逆向思维”,于是,在自媒体推动下,穿布鞋的老教授成了大隐隐于市的“清华扫地僧”,长相酷似一线明星的科学家成了“最帅院士”,一瓶水两个馒头的两届奥数满分金牌得主,完美契合公众对数学家人设的内心期待,自然也就成了韦神。
而真实的科学家形象并非都是如此。医学早已解读,爱因斯坦头发蓬乱并非不想梳理,而是无法梳理,这是一种罕见的“蓬发综合征”,年轻时的爱因斯坦也是非常帅的,和课本上放出的照片完全不能比。一张永载史册的史诗级照片,拍摄于1927年的索尔维会议,照片上的人,据称代表当时全球90%的智力,每一位都衣冠整洁。科学家很多能言善辩,泡利怂天怂地怂空气,是物理界“毒舌”,却对自己的老师索末菲敬爱有加,多次声称恩师成就堪比爱因斯坦和波尔两位大神,搞得老爷子怪不好意思。
中国科学家中,钱三强喜欢读古典文学,唱歌,画画,打乒乓球和篮球;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文俊喜欢话剧,甚至研究过戏剧理论;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喜欢溜冰、探险,还是个“金庸迷”;河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两个国家级实验室负责人杜祖亮,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河大教授足球队队长。
一句话,科学家有血有肉,和普通人没区别。
尊崇科学家,应该尊崇他们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一直探索着人类未知的边界,而不是专业之外的其他方面。科学家的价值体现在科研成果上,而不是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对科学家形象的习惯性误读,乃至“格式化封神”,除了满足人们好奇心,只会加深公众对科学的陌生感、距离感甚至畏惧感。对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而言,这也是种无辜的伤害,拔苗助长、封神式的追捧和窥视,谁能保证既不会被打扰,也不会被捧杀?
一名初中学生写道:“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我看到科学家也穿着运动衫和牛仔裤到处晃。谁知道呢?没准儿我也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一个强盛的民族,需要源源不断输出科学巨星,推崇科学家毫无疑问是时代进步,前提是公众或自媒体要跳出固有定势和围观心理,还科学家一个真实形象认知,毕竟,科学最好的朋友,叫“真实”。
总策划:董林 刘雅鸣
总统筹:张学文
执行:李兵 夏远望 薛世君
制图:张燕
“数学大神”韦东奕:网络重构天才
阅读提示“北大韦神”火爆全网,高中班主任:不希望影响到他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北大助教韦东奕意外在网络爆火。事情缘起于一段关于他的采访视频,在采访中,他手提馒头,怀抱大瓶装无标签的矿泉水,眼神迷离、头发蓬乱,加之采访中透露自己通过数学保送北大、现在已是北大老师,这幅形象似乎就是天才本才的样子。
其实韦东奕早已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展现了他的天才特质。高中就获得了数学联赛山东省第一,参加过在西班牙和德国举办的第49届和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得满分,后被保送到北大。在北大,8年读完本硕博全部课程。在读期间,他获得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
在这次采访之前,韦东奕已是数学圈内公认的大神了,别称“韦神”。在一些网帖中流传着他的传说,比如解题速度超快,他的做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他的讲课内容,北大老师也不能理解。北大课堂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学生不会的问老师,老师不会的问助教(韦东奕),助教也不会的就一定是题目出错了……
但这些,恐怕依然不足以让韦东奕“出圈”。韦东奕真正成为“网红”,契机是他的形象。他的形象,实在太符合我们习惯的“天才想象”了——和曾经全国知名的陈景润有异曲同工之处。
媒体的一些采访和网友不具名的透露,都在丰满着这个想象。智商超高,情商有限;沉迷数学,不修边幅;能力出众,怪癖不少。甚至有媒体说,韦东奕已经被网络PUA,有网友对他的容貌评头论足,用“奇葩”“古怪”“找不找得到对象”的凡人视角来解析这位天才。
这事实上是网络在重构一位天才,网友未必理解数学公式,但是可以理解一种审美叙事。“扫地僧”“世外高人”“青年教主”,这些词汇纷纷被套在了韦东奕的身上。学术讨论,其实已经被“武侠小说”置换了。韦东奕身上的特点,成了一种具有奇幻元素的符号,进入网络阅读的层次被咀嚼消化。他的容貌被PUA,实在也是难以避免的事,学术天才变为“网红”,也就不得不接受来自大众审美趣味的挑剔。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网络“造神”——当然韦东奕的能力确实值得被膜拜,但不得不说,这种网络关注也改变了专业话语形态,将专业问题变得具有文学性和戏剧性。
不过,网络对严肃事物的解构和重构,具有有虚拟性,可能遮蔽对现实社会的判断。比如通过韦东奕的网络形象判断北大数学院、进而判断中国数学的整体水平,恐怕都是不准确的。韦东奕在网络空间是近乎“封神”的传说,但对中国数学基础研究,依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比如国际公认的数学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中国本土目前尚未产生得主。在软科公布的《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北大数学系全国第一,但放到国际上也只排到41名。基础数学研究,依然被认为是中国科研的一个“薄弱环节”。
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曾经在采访中被问及“中国的数学水平排在世界什么位置”,他直言,虽然进步很大,“但相差还是很大的距离”。另一位数学家许晨阳因为种种原因从北大数学院离开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网络上至今还流传着临走前他对科研体系的反思与建言。
对天才的围观,应该引发社会对数学议题的重视。从做题到研究再到产业进步,从个体天才到集群效应再到学科建设,这些问题是逐层递进的,也越来越仰仗机制的整体性支撑,越来越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非仅仅是个人的超高天赋。
韦东奕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如何让韦东奕的天赋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数学领域,数学又如何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这些,还得落到我们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的话题范畴之内。比如提升基础研究的整体待遇,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松绑等。
这些艰深的话题,肯定不如围观天才有趣、有网感。但对于中国的数学研究来说,却是必须正视并下功夫啃下的硬骨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