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殖民主义文学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文学,第1张

后殖民主义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后殖民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前意共***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的“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理论与法侬(Franz Fanon,1925-1961)的“民族文化”理论对于后殖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则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话题。

扩展资料:

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现在的电子媒介时代,媒介介入生活的程度日渐深入。媒介进入生活,已经是常识;当自信于自我思想独立性的人群意识到,自己一出口的东西都是媒介的产品或副产品的时候,媒介已经进入思想。

除却它给我们的思想提供各种质素外,它甚至已经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眼睛——代替你去观察,成为人们的大脑——代替你去思考。

尤其是当跨国媒体用他们那无所不及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一个问题愈加清晰地推到人们面前:究竟媒介在提供给我们信息和知识以及娱乐的同时,它们还干了些什么?怎么干的?一句话,如何定性这些西方媒介。

关于此问题,早期传播效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报纸上充斥的并非简单的战时简报性信息,而是双方敌对阵营如何为自我寻找合理和合法性以及如何弱化对方阵营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大战。

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认为,“新闻稿总是带有某种语言和文化的色调,它以信息的形式隐藏着某种思想,并同时隐藏着某种政治”而从70年代以后的传播学者愈加认识到:“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或文化都有影响。

它可以影响到一个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它对英雄与恶棍的选择,影响它的公共政策与技术。特别是媒介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能对社会变革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

早在1965年,非洲独立后的加纳第一任总统,批评家恩克鲁玛就曾谈到美国大众传播媒介对非洲的特殊影响:“神奇的好莱坞**是别有用心的。我们只需要听一听非洲观众在看到好莱坞英雄们屠杀印第安土著人或亚洲人时爆发的喝彩声便可以理解这一武器的有效性。”

因此,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指出,“我们在考察新闻学信条习俗时,值得记住的一点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新闻流通是有关自由与权力的重大问题。无疑,语言具有巨大的力量。而错误在于人们声称新闻媒介超然独立,没有认识到它是某些强权势力的代言机构。

事实上,这些信条习俗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到现实的情况,即使偶而根据充足,促使我们正视现实的话,我们也常常会(象所有神话的诱惑力那样)忽视这些根据的存在。

“而学者戴维·巴特勒则更是非常形象且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媒介的实质,他说,“传播媒介提供了自由的假象,象一条拴在长皮带上的狗,掩盖了约束的现实。”因此,媒介除了发挥其一般性的传播信息和知识、提供娱乐等功能外,还发挥着另外独特的功能,即宣传、引导、创造意识形态。

媒介改变、制造着我们的精神性空气和水,从而最终目的是铸造、改变我们的体质和思想。

人民网-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1意大利南部旅游攻略

气候:意大利北部,位于阿尔卑斯山和亚平宁山脉之间的托斯卡纳-艾米利亚地区。这是一个受海洋气候影响很小的地区。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对于意大利北部的城市来说,12月、1月和2月的降雪是常见的),夏季非常炎热(有时甚至酷热),湿度很高。意大利南部,包括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等较大的岛屿。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一般干热,降雨量少,干旱期长。冬季气候不冷,春秋两季气温更接近意大利其他地区的夏季气温。语言: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和意大利附近的阿尔卑斯山区居民所说的意大利语属于意大利北部方言。主要特点是北方方言生硬,不像标准意大利语那样委婉悦耳。现代意大利起源于以费伦泽为中心的托斯卡纳地区,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但丁用当时费伦泽的方言写下了一首举世闻名、脍炙人口的诗歌——《神曲》。在当时政治、经济、《神曲》等因素的影响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费伦泽方言逐渐被大家接受,然后逐渐演变成标准的意大利语。在南方,地方口音很重,尤其是意大利人之间的对话,俚语很多。

2意大利南部旅游攻略图

罗马,位于欧洲的意大利,是意大利最大的城市,意大利的首都,也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它有2500年的历史,被称为永恒之城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公元2世纪,它曾是西方最大的帝国,也被称为西罗马,东洛阳与当时中国的汉朝。

不仅如此,罗马还是全世界天主教堂的中心。这里建有700多座教堂,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风貌。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四季宜人的气候条件,罗马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人们希望来到这个浪漫的国家,见到自己的安妮公主和乔。

故事一开始,安妮公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卧室逃出来,乘着行人的小三轮车逃出皇宫,在一个喷泉转盘处跳下车。这是罗马的共和国广场,安妮公主第一次入住的地方。

这也是安妮公主和乔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广场上的水泽女神喷泉也见证了这一夜发生的精彩故事。

经过一天一夜的相处,安妮公主和乔彼此相爱,却因为责任而没有在一起。

随后,公主为了和乔握手,和所有在场的记者握手。这样的感情也很遗憾,但也很浪漫。

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曾经让这座城市浪漫。它不再是以前战争的样子,逐渐变成了浪漫之城在人的思想。

在这个城市,对喜欢的人表白,想一想,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罗马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建筑,就是万神殿,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使的设计。

它模仿古希腊建筑,用12根柱子组成一个穹顶状的建筑,是意大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3意大利南部沿海旅游

面积162万平方公里。

突尼斯位于非洲北部,西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南部与利比亚接壤,北部和东部濒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接壤。复杂的地形。

北部多山,中西部是低地和高原;东北部是沿海平原,南部是沙漠。最高峰沙纳比山海拔1544米。该领土的供水系统不发达。最大的河流格尔达河,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

北部是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中央和下属热带草原气候。它的南部是热带大陆沙漠气候。8月是最热的月份,日平均气温21-33;1月最冷月,日平均气温6-14。

4意大利南部旅游攻略路线

因为气候的原因,英国的夏天很短,气温不高,全年日照时数很少。所以在夏天,英国人喜欢在阳光明媚的热带岛屿和海边度假。

当英国人谈论假期、阳光、热带、岛屿和海滩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意大利,这几乎是所有英国人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

意大利离英国不远,文化相似,物价更便宜,最重要的是,气候保证比英国更好,所以它成为许多英国家庭度假的首选。

5意大利南部旅游景点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主要由靴子形状的亚平宁半岛和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两个大岛组成。其领土被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这两个袖珍国家所包围。意大利被称为一个美丽的国家,因为它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意大利是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作为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意大利美国的领土由三部分组成:大陆、半岛和分散的岛屿。意大利的风景和南北绝对不一样。北方的阿尔卑斯山终年积雪,南方的西西里岛阳光明媚,令人心旷神怡。一年到头,在意大利的任何地方,它都赢了不要失望。

威尼斯

威尼斯和帕多瓦组成了大帕多瓦-威尼斯地区。别名亚得里亚海女王、水都、桥之城、光之城,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之一。威尼斯包括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泻湖和邻近的半岛上的118个岛屿。这个咸水湖分布在波河和皮亚韦河之间的海岸线上。威尼斯的风情总是离不开水,弯弯曲曲的水巷,流淌着清澈的波浪,就像一个默默深情的少女,带着温柔的眼神倾泻而下。其建筑、绘画、雕塑、戏曲在世界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享有水城,水城和百岛城因为它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罗马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是意大利的政治、历史、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古罗马和世界灿烂文化的发源地,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它是艺术的宝库,也是文化名城。占市区40%的古罗马城,拥有规模宏大的古罗马建筑和艺术瑰宝。同时,罗马也是天主教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和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学。城里的梵蒂冈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驻地,有教堂、宫殿、博物馆、大学(建于1303年)、科学院和图书馆。罗马是意大利面积和人口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罗马位于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北面是古城,南面是新城。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是一座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梵蒂冈位于古城的西北角。罗马古城就像一个巨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的废墟上,有帝国参议院、凯旋门、姬公柱、万神殿、马克西穆斯竞技场等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还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托斯卡纳区的首府,意思是花都用意大利语。就像所有有河流的城市都有自然的灵性一样,佛罗伦萨因为阿诺河而格外充满活力。阿诺河把这个城市分成两部分。河上矗立着古老的桥,桥的四周都是店前店后的手工作坊,比如金银首饰店。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也是意大利乃至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有4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有60多座宫殿,许多教堂和广场,收藏了大量的美术和精美的文物。它的历史中心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你打开一份在佛罗伦萨出生或工作过的伟大诗人、画家、建筑师、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名单,那将需要好几页纸。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波提切利,马萨乔,伽利略,提香,拉斐尔光是列出这些名字就可以想象这里的文艺氛围了。

米兰

米兰,欧洲国家意大利西北部的大城市,是米兰省的省会,也是伦巴第大区的首府。它位于伦巴第平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南欧重要的交通要冲,历史悠久,以观光、时尚、建筑闻名。以建筑、时尚、艺术、绘画、歌剧、经济、足球、商业、旅游和媒体闻名。拥有诸多头衔:世界最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之一、意大利最大的大都市和世界八大都市圈之一、意大利最发达的城市和欧洲四大经济中心之一、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和时尚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世界会展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歌剧圣地和世界艺术之都然而在时尚繁华的氛围中,你看到的却是一座淳朴的古城。一种魅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等你去细细品味。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又译那不勒斯,Napoli)是意大利南部最大的城市,坎帕尼亚和那不勒斯的首府。那不勒斯人口约380万,是意大利第三大都市圈,也是继米兰和罗马之后欧洲第15大都市圈。那不勒斯也是意大利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位于那不勒斯湾北岸,东西两侧有两个火山区:维苏威火山和坎皮弗莱格火山。因此,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那不勒斯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闻名。那不勒斯的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广泛,包括浪漫吉他和曼陀林的发明,以及对歌剧和那不勒斯民谣的重大贡献。

走进西班牙广场。

西班牙广场(PiazzadiSpagna):位于意大利罗马TrinitDeiMonti所在的山上,建筑师是以攀爬教堂的西班牙台阶而闻名的德桑蒂斯和斯佩奇。这座教堂由法国人查理八世八世于1495年建造,有137级台阶。它的名字取自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馆,**罗马假日被拍了下来。下层梯子左侧的墙上写着:诗人济慈于1821年在此逝世。楼梯上独特的法式风味设计和广场上的一些英式咖啡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氛围。由于附近聚集了艺术家,通往波波罗广场的巴布伊诺街也被称为罗马艺术家气息最浓的街道。这条街上有很多从事八艺的**演员在这里买房居住。中心广场有一个由巴洛克建筑师贝尼尼设计的喷泉,是夏天年轻人的避暑胜地。

好吧,那以上就是全部了。上面提到的六个景点是旅游景点,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它们是观看和玩耍的好地方。如果它这是你第一次出国旅行或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唐不要因为不熟悉地形和经验不足而犯错误。需要提前准备好路线攻略和物品,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当然,这与家人报平安,发朋友圈分享旅行最新消息,这是不可避免的。说到这个,它可以肯定的是,一切准备就绪,只待通行。现在,你不不用出国就能办理手机卡或流量套餐。中国电信推出境外流量套餐优惠政策,包括港澳台、欧洲47个国家、北美、东南亚、日韩、大洋洲等10个国际主流地区。想出国旅游的你可以关注一下(中国电信国际漫游流量包

)。

这样你就不会当你到达目的地时,不要浪费时间询问如何办理交通手续和交通状况。好了,事不宜迟,祝大家旅途愉快。

6法国南部旅游攻略

法国南部的布格尔-比利牛斯山雪山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体验自由!海拔1700-2250m的场馆设备:40条滑雪道,总长58km,其中绿色道15条,蓝色道9条,红色道8条,黑色道8条。23条滑雪道配有升降设备。有适合儿童和初学者的休闲区(占地20多公顷)、雪鞋区、越野滑雪区和滑雪学校。

7意大利北部旅游攻略

意大利北部有阿尔卑斯山,中部有亚平宁山脉。高山位于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是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季干燥气候的分界线。峰顶终年寒冷,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山区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mm,但各地有所不同。最大降水区在海拔3000米左右。高山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而背风坡的年降水量只有750毫米。

8意大利南部海岸旅游胜地

热那亚及其利古里亚海岸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众多,每年吸引170万游客。

热那亚的中心是法拉利广场,周围是卡洛腓力切剧院、老佛爷的法拉利宫殿、加利亚纳公爵和公爵的豪宅。

热那亚美国最显赫的家族拥有许多宏伟的宫殿,包括红宫、白宫、格里马迪宫等。标志性的宗教建筑是圣旧伦佐大教堂。此外,还有斯塔莱诺墓地和一系列雕塑。热那亚还有一座古老的灯塔,名为灯笼塔,很有特色,值得一去。热那亚水族馆是意大利最大的水族馆,是了解海洋生物的最佳场所。

9意大利南部旅游城市

梅里肯是意大利南部最大的城市,坎帕尼亚,梅里肯的首府,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梅里肯人口约380万,是意大利第三大都市圈,也是继米兰和罗马之后欧洲第15大都市圈。梅尔肯是意大利南部最大的城市。梅里肯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闻名。梅尔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等其他国家强烈反对,组成多国部队加入战争,参与到反对伊拉克入侵的军事行动,最终伊拉克战败.

伤亡情况: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

海湾战争

伊科反目

在人类战争史上,如果有一场战争是在亿万观众的电视屏幕前进行的;如果有一 场战争是在众所周知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好像是看一场预定的足球赛;如果有一场 战争是事先知道胜负的,那这场战争就是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是伊拉克吞并弱小邻国科威特引起的。科威特和伊拉克同是阿拉伯兄弟 国家,在中世纪,都属阿拉伯帝国。后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科威特被划为巴士 拉省的一个县。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所辖各地逐渐被西方列强瓜分,沦为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本世纪30年代。统治伊拉克的费萨尔国王曾建议与科威特结为联邦,遭 到科威特的拒绝。1961年科威特宣布脱离英国独立,伊拉克认为科威特应是其巴士拉 省的一部分,不予承认。1963年上台执政的伊拉克复兴党承认了科威特的独立,并与 之建立了外交关系,但部分边界仍未划定。1968年两国曾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但没 有结果。1973和1974年,两国曾因领土纠纷发生两次武装冲突。之后,两伊战争的硝 烟暂时掩盖了伊、科矛盾。 在两伊战争中,科威特还一直在暗地里援助伊拉克,与沙特等国一齐向伊拉克提 供了400多亿美元的援助。为什么几年之后他们会反目为仇呢人们看一下两伊战争结 束后伊拉克的处境和萨达姆其人,答案就不难找到。科威特虽是弹丸之地,面积仅17 万多平方公里,人口 190万,但却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而伊拉克在两伊停火后 百废待兴,急需资金。伊拉克的百万大军啃不动伊朗这块硬骨头,萨达姆就暗暗下决 心要吞并南部富裕的小国科威特。科威特在海湾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布比延岛和 瓦尔布岛两个战略性小岛,是伊拉克早就觊觎的目标,它能为伊拉克提供不受伊朗威 胁的海湾出口基地。科威特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上千亿美元的海外投资,早已使萨达 姆垂涎三尺。当然,萨达姆的目光不仅停留在科威特,他还想当曾在阿拉伯帝国史上 盛极一时的“萨拉哈丁”。 从1990年 7月下半月开始,萨达姆就故意制造事端,控告海湾诸国超额开采石油, 压低石油价格,使伊拉克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接着,萨达姆指名道姓指责科威特在 有争议的鲁迈拉地区开采石油,“盗窃”了伊拉克24亿美元原油,萨达姆还要科威特 把布比延岛和瓦尔布岛割让给伊拉克。接着,伊拉克10万大军南下,陈兵科威特边境, 海湾局势像两伊开战前一样充满了火药味。 伊拉克来势汹汹,阿拉伯联盟国家赶快出来调解。在开罗的一次阿盟会议上,阿 拉伯国家纷纷开导科、伊两国要互相尊重,和平解决两国争端。可伊拉克执意要科威 特赔款24亿美元,还要科威特交出鲁迈拉油田,伊拉克实在是欺人太甚,科威特也不 愿退无止境。于是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和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在会上相互对骂起来,其 他各国代表见此情景不知所措,慌忙前来劝阻。也许对骂还有过瘾,阿齐兹突然站起 来,抄起水杯朝萨巴赫头上砸去,萨巴赫急忙把头一偏,才幸免头破血流。此砸杯之 仇萨巴赫一直耿耿于怀,海湾战争结束后,萨巴赫还对天发誓,要找阿齐兹报此一杯 之仇。 阿拉伯国家紧张的调解工作仍在进行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 7月底专程访问了伊 拉克、科威特和沙特。他得到了萨达姆总统的口头许诺:“伊拉克不会进攻科威特。” 沙特和科威特得此口信,都松了一口气。8月1日,在沙特国王法赫德的撮合下,伊拉 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易卜拉欣和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先后来到沙特东部港口 城市吉达会晤,会谈虽没有消除分歧,但会谈后发表的声明表示两国将于 8月上旬在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再次会晤,进一步磋商解决争端的办法。吉达会谈至少留给世人一 个印象,伊拉克还不打算动武,但这只是萨达姆放的一颗烟幕弹。 1990年8月2日凌晨 2时,少得可怜的科威特军队的士兵正在梦乡中漫游,10万伊 拉克军队兵分两路大举入侵科威特,科军毫无准备,根本没有招架之力。目击者看到 伊拉克的先头部队穿着科威特军服,坦克上涂着科军的标记。科威特边防军以为是友 邻部队,并未加以阻击。伊拉克先头部队在未遭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沿海滨公路长驱 直入,一举攻下科威特城。当阳光初照的早晨,伊军坦克部队包围萨巴赫王宫时,科 威特市民还以为是科军增加了守卫王宫的部队。直到隆隆炮声、滚滚浓烟在王宫上空 升起时,他们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伊拉克军队入侵引起科威特一片惊慌。科威特王室人员跑了,有钱的商人跑了。 甚至连一些官兵也越过边境跑到了沙特。然而有血气的科威特军民对入侵者进行了顽 强的抵抗,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主席、科威特王室要员法赫德亲王就是其中一个出色 的代表。法赫德听说萨达姆背信弃义入侵科威特后,顿时火冒三丈,驱车直奔王宫, 等他抵达王宫时,数百名王宫卫士大多已倒在血泊中。法赫德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保卫 王宫的行列,最后牺牲在伊拉克坦克的炮火中。有国无防的科威特不到 9个小时就被 伊拉克占领。 萨达姆选择 8月2日凌晨入侵看来是作了精心准备的。8月的海湾正值盛夏酷暑, 养尊处优的科威特军官大多在国外消夏;海湾各国实行一周五日工作制,星期四、星 期五两天休息,政府官员和部队军官都回家团圆。8月2日是星期四,是科军战备最松 懈的时候;萨达姆为迷惑科威特,采用了战略欺骗的手法,他在反对美国和以色列的 口号声中完成了入侵的准备,易卜拉欣赴吉达会谈也是萨达姆的欺骗措施之一。

沙漠盾牌

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近半年的海湾危机。 中东素有“油海”之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岂能让萨达姆控制西方的油龙头。8 月 2日当天,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立即撤军, 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和独立,并宣布冻结伊、科在美的全部资产。两天之后,美国参谋 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一起,研究通过了一项代号为“沙漠盾牌”的行动计划。这个计 划的公开使命是:派出海陆空军进驻海湾地区,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和扩大战 火,同时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8月8日晚,美军首批空降 部队抵达沙特,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将“沙漠盾牌”计划公布于世。他宣布 应沙特的“请求”,把部队开进沙特。布什总统宣布首先将在沙特部署 600架战斗轰 炸机,15万陆军,在海湾水域至少派遣 3艘航空母舰的特遣舰队。随着形势的发展还 将不断增兵。 一时间,海湾成了全世界瞩目的中心。关于海湾危机的报道充斥着世界各国的电 台、广播和报刊。 美国带头出兵,其他西方盟国也不甘落后。英国首先表态支持布什对伊拉克采取 的强硬立场,宣布英国将派兵海湾。不久英国的“旋风”式、“美洲虎”式战斗轰炸 机飞抵沙特,数艘军舰开往海湾,英国“沙漠之鼠”旅也从欧洲开赴沙特。法国密特 朗总统宣布法国强烈谴责萨达姆的侵略行径,法军也蜂拥到海湾,“美洲虎”式战斗 轰炸机部署到了沙特,“克菜蒙梭”号航空母舰由法国本土前往海湾,法国在吉布提 的几艘军舰也开赴海湾。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丹 麦、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宣布向海湾地区派出军舰或飞机。连日本 也宣布向海湾派出医疗队。在这股派兵热潮中,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加入进来。阿拉 伯国家中向海湾派兵的有埃及、叙利亚和摩洛哥。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带头派兵使萨 达姆大吃一惊,伊拉克和埃及同是阿拉伯合作委员会成员国,萨达姆没有预料到埃及 的枪口会对准他。埃及的立场使沙特国王法赫德大受鼓舞,布什对埃及总统穆巴拉克 也大加赞赏。为嘉奖埃及的表现,布什大笔一挥免除了埃及70亿美元的军事债务。海 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为感谢埃及也免除了埃及60亿美元的债务,沙特还向埃及提供了 赠款和贷款共40亿美元。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阿根廷等国也象征性地派兵到沙特。 到1991年 1月15日“沙漠盾牌”行动结束时,美国及其盟国(共28个国家)在沙特 及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近70万人,其中美国43万人。共有坦克3600辆,其中美国2000辆。 共有飞机3260架,其中美国2800架。共有战舰247艘,其中美国120多艘,包括 6艘航 空母舰。

多国部队两司令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此话着实不假。自海湾危机爆发后,全世界都注视着海 湾,多国部队两司令——美军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和阿拉伯联军司令哈立德顿时成为全 球风云人物,他俩的举手投足也成了各国记者争相报道的题材。两人都文武双全,才 华超群,可谓称职的军事统帅。 驻沙特美军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时年56岁,他出身于军人家庭,1952年考入著名的 西点军校,4 年之后以优秀成绩毕业,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施瓦茨科普夫作为美 军高级军官,经历了一个美国职业军官所必须经历的成长与磨练过程,即院校培训、 部队带兵及机关轮流任职的三级培训和锻炼。在其38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不仅出任过 美军部队和机关各级指挥官,而且还进入军队和地方的一些高级院校深造,并获航天 工程学硕士学位。难怪海湾战争后,有人说这次战争是硕士指挥的战争,可见多国部 队指挥官学历之高,这也是现代化高技术战争对指挥员的必然要求。 施瓦茨科普夫1983年晋升为少将,1988年晋升上将,是美军最年轻的四星上将之 一。他参加过越南战争和入侵格林纳达的战斗。他忠实而积极地参加美国对外战争的 记录以及他所具备的能力使他在战将如云的美军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施氏对美军各 军种的情况十分熟悉,这使得他在海湾危机中指挥美军进行部署和与多国部队的协调 时显得很老练。 自1988年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以来,施瓦茨科普夫曾有针对性地对地区性冲 突、大规模常规作战、中低强度作战、沙漠作战和特种部队作战进行过广泛的研究, 对中东地区的军事形势也有独到的分析。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数月前,他曾预言:“ 地区性的冲突将成为近期石油供应最有可能的威胁,而挑起这一冲突的将是伊拉克。” 海湾战争主要是沙漠作战,对此,施瓦茨科普夫并不陌生。他曾指挥美军第二十 四机械化步兵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训练,并且经常带部队去埃及沙漠地 带同埃及的军队进行大型联合军事训练。 阿拉伯联军司令哈立德虽然名气不如前者,但其资历和才华并不逊色。多国部队 是以沙特政府邀请的名义进驻沙特的。大军云集沙特后,沙特政府决定成立联军司令 部,任命防空军司令哈立德亲王为联军司令。从理论上讲,所有多国部队都得听哈立 德调遣。 哈立德是沙特第二副首相兼国防部长、航空大臣苏尔坦亲王的长子,年轻有为, 被认为是沙特王室第三代中的佼佼者。哈立德身材魁梧,博学多才,曾接受过全面的 军事训练。他1968年毕业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此后又赴美国陆军防空学校攻读防空、 电子、防空设备维修等专业,之后又学习其他专业。1979年毕业于美陆军指挥和参谋 学院。他在美国除攻读军事外,还取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所以他在沙特军队中,甚 至在阿拉伯世界中是少有的受过美英诸兵种军事训练与高等教育的军官。 哈立德亲王是沙特防空部队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艰辛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建立了 完整的防空体系。1985年,沙特防空部队从空军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军种,他是当之 无愧的防空军司令,并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又晋升为中将,时年仅42岁。哈立德 亲王社会地位显赫,军事知识丰富,善于辞令,自信大度,一派大将风度。在海湾危 机的关键时刻,由他出任联军司令实属理想人选。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集结沙特的几十万多国部队实际上有两个司令,一个 是沙特任命的联军司令哈立德,另一个则是美军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几十万大军究竟 由谁来指挥 一时成了记者们的热门话题。哈立德认为,他是联军司令,所有在沙特 的部队应由他指挥。施瓦茨科普夫则认为,与伊拉克百万大军作战岂是儿戏,哈立德 岂能担此大任。争执不下的指挥权问题最后由布什和法赫德国王出面调解方得解决: 美、英、法军队由施瓦茨科普夫指挥;哈立德则负责指挥阿拉伯和伊斯兰部队。 哈立德身为联军司令,深知傲慢的美国人是不会听他调遣的,但他为了国家的荣 誉,至少要和施瓦茨科普夫平起平坐,并且要建立一个与美军司令部平行的司令部。 哈立德命令他的副官,同施瓦茨科普夫的每次约谈都必须在他的办公室进行,此事没 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在哈立德的坚持下,施瓦茨科普夫果真每天都到哈立德的办公室 商讨共同作战行动。 11月份的某一天,美军未通知哈立德就想进行全副武装的空中演习,哈立德当即 下令,禁止第二天进行任何武装飞行,随后打电话通知了施瓦茨科普夫,他只得取消 了演习。后来美国空军解释说他们只是想试验一下全副武装的飞机起飞与降落程序。 几天以后,美军请求同意他们检飞,这次哈立德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尽管这使演习推 迟了5天,但最重要的是给美国人上了一课。 哈立德以前从来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但施瓦茨科普夫为了防止伊拉克的恐怖活 动,出则前呼后拥,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和便衣。当他在国防部外面活动时,甚 至使用一个护送车队。哈立德见此也不示弱,立即成立一支同施瓦茨科普夫的警卫队 不相上下的警卫队,还派了几个人到国外去接受训练。当人们看到哈立德精心组织起 来的卫队,禁不住惊呼:“真主啊,他从办公室走到下面的作战室时要10个人—— 5 个在前面,5个在后面,还都端着机枪。干什么”哈立德认为他不想干什么,只是必 须让盟军军官及新闻媒介看到沙特王国的尊严,看到他是与施瓦茨科普夫平起平坐的 司令官。多国部队两司令相互斗气,用中国话说这叫各为其主,其实他俩性格相近, 在整个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中,合作还是成功和愉快的。

人质盾牌

面对大军云集海湾,萨达姆仍执迷不悟,决心要和多国部队对抗下去。8 月28日, 萨达姆发布总统令,宣布科为伊的第十九个行省,萨达姆的用意十分明显,他要在地 图上永远抹掉科威特这个国家。10月16日,伊拉克发行了新的科威特地图,将科威特 的布比延岛、瓦尔布岛和鲁迈拉油田划归伊拉克的巴士拉省,科的其余部分则为伊的 第十九省。萨达姆还任命易卜拉欣出任“科威特省”省长。为了对付美国的威胁,萨 达姆以所谓“人质盾牌”还击多国部队的“沙漠盾牌”。萨达姆扣留了近万名在伊拉 克和科威特的西方人,其中美国人有3500之多。萨达姆这一手使西方大为恼火,但又 束手无策。接着伊拉克要求各国关闭在科威特的使馆,限期在 8月24日前迁至巴格达, 声称科威特已是伊拉克的一个省,各国没有必要在那里设立使馆。8 月中旬,伊拉克 政府把在科威特的美、英侨民集中在科威特城。伊拉克议长威胁说,只要伊面临战争 的威胁,他们就不会释放这些侨民。不久,伊拉克宣布将这些侨民分别集中在伊拉克 重要的军事设施里,如果美国胆敢袭击伊拉克,那就把这些侨民当作殉葬品。后来萨 达姆一批一批地释放人质,使西方一直在向萨达姆求饶。“人质盾牌”的闹剧还真起 了作用。 萨达姆的“人质盾牌”还挑起了反伊同盟的不和,减轻了伊拉克面临的军事压力 并改善了不利的外交处境。因为萨达姆释放哪国人质、不释放哪国人质无形中会在西 方国家间引起隔阂。10月23日伊拉克释放了400名人质,其中把所有330名法国人质无 条件释放,而只释放年迈体弱的33名英国人和14名美国人。萨达姆此举立刻在西方引 起不大不小的风波。伊拉克释放人质的消息传到巴黎,法国官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声 明这是伊拉克单方面的决定,法国不曾就人质问题与伊拉克有过任何交易。法国外交 部和总统府的发言人都一再表示,释放法国人质决不能改变法国在海湾问题上的立场。 法国总理罗卡尔在国民议会一再保证法国没有同伊拉克进行过私下交易。外长迪马同 美国务卿贝克通电话,要华盛顿放心,法国不会脱离对伊拉克实行制裁的国际联合阵 线。萨达姆的离间计尽管没有成功,但法国的一再表白,多少引起了美英等国猜疑。

最后摊牌

百万大军在海湾对垒,国际调解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990年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决定:“如果伊拉克在1991年 1月15日午夜以前未撤出 科威特,成员国可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 !”这等于把尚方宝剑 交给了美国。安理会作出该决议的第二天,布什又正式邀请伊拉克与美国进行高级会 谈,并且向伊拉克明确表示国际社会的决心。当天,萨达姆表示接受布什的建议,但 他有一个总的条件,就是坚决要求讨论中东地区的所有问题,即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 的问题、巴勒斯坦问题等。双方在伊外长阿齐兹访问华盛顿、美国务卿贝克赴巴格达 的日程问题上也未能统一意见。萨达姆要求1991年 1月12日贝克赴巴格达,而布什认 为,这个时间太接近联合国对伊拉克最后通牒的时限,故不能接受。 双方僵持着,谁也拿不出令人满意的建议。在这期间,阿尔及利亚总统沙德利、 联合国安理会主席、欧洲共同体的主要官员、约旦国王侯赛因都展开了外交活动,试 图说服萨达姆让步。1991年1月2日,法国国民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密特朗总统 的亲信米歇尔·沃泽勒以私人身份赶往巴格达。他在巴格达会晤了阿齐兹和萨达姆, 但结果并不理想。 1月3日,布什再次建议,阿齐兹与贝克在日内瓦会晤的时间,可考虑在1月7日至 9 日之间,并且称“这是争取海湾危机和平解决的最后尝试”。进退两难的萨达姆与 众将商议后,第二天表示接受布什的建议,同意双方代表1月9日在日内瓦会晤,协调 双方共同关心的海湾和平。布什认为萨达姆的这一决定是伊拉克“积极的一步”,同 时也向萨达姆保证,如果他命令他的所有部队撤出科威特,巴格达以及所有伊拉克军 事目标都不会受到攻击。当然,布什知道国际、国内对海湾问题都很敏感,为了进一 步寻求更多的同盟者,他急忙又派贝克于1月6日,匆忙赶到巴黎、伦敦,周旋于欧洲 大国之间,阐明美国对中东的政策。 在国内,布什同时也为自己的行动扫除障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于 1月12日分别 通过决议,如果萨达姆在美国东部时间15日午夜,也就是格林威治时间1月16日5时之 前,不撤出被侵占的科威特,允许布什对伊拉克使用武力。 离联合国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的期限1991年 1月15日越来越近,全世界绷紧了 每一根神经注视着海湾的局势。大多数观察家认为,除非萨达姆撤军,否则美国肯定 要动武。1 月12日,即美国会通过动武决定的同一天,美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 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摊牌性会谈。在会谈中,贝克把布什给萨达姆的信放在会议桌中间, 但阿齐兹始终不接。会谈快结束时,贝克说:“部长先生,我已说了我到这里来要说 的一切,我看已没有理由再继续下去了。”阿齐兹说:“我同意。我已没有什么话要 说的了。”临分手时,贝克指着躺在桌上的那封信说:“你肯定不会接受这封信 ” 阿齐兹平静地说:“是的,我肯定。” 1 月16日18时,美国首都华盛顿灯火辉煌,平静如常,国内外记者纷纷拥进白宫 的新闻发布中心,因为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伊拉克最后撤军科威特的期限已超过18小时, 布什总统曾多次声明对伊拉克再也不能“容忍”和“等待”了。眼下,布什总统有什 么新的决策,能否宣布开战又何时宣布开战呢 各国驻美记者无不关心这个举世瞩目 的问题。可是,白宫的一位新闻发言人却向记者宣布:“美国政府今晚没有新闻发布, 请各位记者先生们、女士们回去休息吧! ”听发言人的口气,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不 可能在今夜和明天开始。似乎天上的星星也可以安心去睡大觉。 其实,这已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日内瓦会谈失败,布什已决定由“沙漠盾 牌”转化为“沙漠风暴”,时间定在巴格达时间17日凌晨 3点,这使萨达姆在期限过 后仍有一整天的时间来表明撤军意图,可是萨达姆没有作出任何表示。一场席卷海湾 的大风暴不可避免地来临了。

“沙漠风暴”登台亮相

1 月17日拂晓前对巴格达的空袭来得那么阴森、恐怖,根本听不到一点战机的声 音,但在瞬间,漆黑的夜空被火焰照得通明,飞蝗般的各式轰炸机、战斗机突然出现 在巴格达的夜空,炸弹像雨点般地从天而降,轰隆声如排山倒海,此起彼伏,震耳欲 聋,楼房开始晃动,灯光突然熄灭,整个城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防空警报刺耳的 尖叫声、炸弹的轰鸣声和一串串五彩缤纷的防空高射炮弹拉开了袭击巴格达的战幕。 显然是因为在极高的高空飞行,多国部队的战机静静地到达了,直到炸弹落到巴格达 的上空,伊拉克人才知道他们受到了空袭。在伊拉克的首轮防空火力发射之后的两个 小时,巴格达电台报道说,战机“一浪接着一浪”地轮番飞到这座拥有大约 400万人 口的城市上空。 空袭后的早晨,巴格达的街头一片荒凉,店铺紧闭,门窗关上并拉上了窗帘,但 房屋没有遭到大的破坏。许多外国记者在巴格达市区豪华的阿拉什德大酒店里观察到 这次袭击。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这家酒店内的外国人和记者,在空袭开始后由酒店职 员护送到地下防空掩蔽所内。 天亮后记者们向市民进行了查询,但没有获悉市民伤亡的报告,也没有迹象显示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像传说的那样在总统官邸被击中。据伊拉克通讯社的报道,萨达姆 当时是在另一个隐蔽的地方,他逃过了这轮拂晓前的空袭。该通讯社援引伊拉克驻巴 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代办的话说,萨达姆健康状况良好。 美国有线电视网( CNN)记者阿尔内特说,看来该市的部分建筑物未被直接击中。 他看见 3枚地对空导弹的反击,但没有击中目标。巴格达重要的机关大楼都受到了直 接的轰炸,如市中心的民防大楼、巴格达中央政府大楼、底格里斯河边的国防部大楼、 执政党社会复兴党总部和河对面的总统府。 在袭击开始后的头几个钟头,部分记者报道说,在远处发生了大火。CNN 记者霍 曼利说,一个炼油厂显然被击中,一股热气吹过酒店的上空。电讯大楼一带有巨大的 爆炸声。霍曼利形容这种景象就像“一些美丽的曳光弹,有红色的爆炸火光,也有绿 色的爆炸火光”。另一名记者说:“我们感觉到我们正处于地狱的中心。”遭空袭后 的巴格达,伊拉克官员似乎已经失踪,电缆、电话线及供水都已中断,电台被严重干 扰,曾一度播放国歌的电台放到一半时信号即完全中断。首都的大部分地区一片死寂。 一些外国记者为逃避空袭,登上了去约旦的汽车,汽车司机乘机敲竹杠,700 公里的 旅程竟收费3000美元,这应了

阿曾是法国的殖民地,齐达内原籍就是阿尔及利亚 现在法国国家队很多球员都是非洲的移民,法国以前几乎殖民了半个非洲。

阿尔及利亚从19世纪起开始成为法国的殖民地,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独立,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等很多非洲国家影响力很大,现在阿国内也通用法语。

1830年法国入侵,1834年被宣布为法国领土,1871年成为法国的三个省,1905年阿全部沦为法国殖民地。二次大战中,阿尔及尔曾为北非盟军指挥部所在地,一度为法国临时首都。

法国在1830年占领了整个阿尔及利亚,并在1834年宣布阿尔及利亚为法国属地,此后大批欧洲人来到阿尔及利亚定居,1954年大约有100万欧洲裔(主要是法裔)人口在阿尔及利亚生活。

1962年3月18日,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双方签署了埃维昂协议,同意阿尔及利亚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独立。1962年7月1日,阿尔及利亚选民在投票中几乎一面倒地赞成独立。法国在7月3日承认阿尔及利亚为一个独立国家。

1958年9月19日,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1962年3月18日,法国政府被迫同临时政府签订《埃维昂协议》,承认阿自决和独立的权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45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