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为了纪念黄帝。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这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据说黄帝的诞辰在三月三,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人沿袭下来,就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上巳节有祓禊、畔浴、放风筝、出游、互赠香草等风俗。
祓禊是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季节交换的时节,人们容易患病,所以应该到水边洗涤一番。“祓禊”的意思就是通过自身的清洁而消除致病因素。畔浴是用春水洗涤污垢,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去除冬天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免除灾害,吉祥如意。
上巳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这样的户外活动可以健身。三月初三,举家出游,也是一个人们十分喜爱的活动。互赠香草是因为人们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大家互送香草香囊以期望身体健康、平安。
文学记述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好日子,更成了骚人墨客赋诗的好机会。
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就是指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事)唐朝赐宴曲江,倾都(全城出动,好大的场面)禊饮踏青。”
描写三月三盛况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在后期,人们可以常用兰草点水洗身或用柳条沾水点头或沾花瓣的水以祈福之用。
-上巳节
今天公历2月14日,是年轻人喜闻乐道的西方情人节,虽说是个“洋日子”,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这个“洋日子”也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而今年的情人节很不一般,因为2月14日这天不仅是五合日之一的壬寅,即癸卯江河合,古人认为遇合则兴,所以是大吉之日。
同时这天又是七九头的开始,民间俗语称“雪落七九头,光棍也发愁”。
于是很多人好奇不是喜庆的情人节吗?为何光棍会为“七九”下雪而发愁?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这句俗语的意思以及情人节的有关知识。
2023年七九是几月几号?
数九歌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反映节气变化的民谣,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所以按此时间类推的话,2023年“七九”是从2023年2月14日开始,到2023年2月22日结束,可见2月14日情人节这天正好迎来了“七九头”。
俗语“雪落七九头,光棍也发愁”是什么意思?
常言道:“七九河冰开,八九雁归来”,通常到了“七九”之后,河开雪融,候鸟大雁也准备归来了,春天的气息是越来越浓烈了。
如果在这一春暖花开时节却出现降雪天气,那么则意味着有发生倒春寒的苗头,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诸多不利,严重时甚至减产、绝收。
而古时候生产力又相对低下,因此“雪落七九头”往往易发生饥荒年。
而“光棍也发愁”就是说即便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快乐单身汉,也会因为吃不上饭或者是生计问题而苦恼不已。
情人节还有哪些习俗禁忌?
当然除了古时候的一些俗语讲究之外,情人节这天本身也有着诸多的习俗禁忌。
相传人们为了纪念瓦伦丁这位伟大的神父,敢于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的精神,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这一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情人节,而这一天人们讲究要互送鲜花、巧克力或贺卡来表达爱意。
但情人节这天又是寅月见卯,为咸池日,所以这种日子容易犯“桃花”,但正常的桃花是运,烂桃花是煞,正所谓“墙内桃花自恩爱,墙外桃花处处情”。
同时情人节这天的值神还是朱雀,即朱雀日,而朱雀属火,生气了就容易吵架。
因此,情人节这天虽贵为吉日,但也要注意别惹烂桃花,别生气吵架才行。
现在鲜花价格怎样?情人节适合送什么花?
从目前各地花市的销售情况来看,玫瑰花依旧是情人节的主打品类,而且不久后又会迎来“女神节”、“妇女节”等节日,鲜花市场明显回暖,订单需求量大,价格也普遍看涨。
比如惠农网产地行情批发报价(非零售价格,仅供参考):云南昆明市呈贡区粉佳人玫瑰048元/株;河北唐山市滦南县四季玫瑰09元/株;湖南长沙市芙蓉区红玫瑰117元/株;重庆市大渡口区卡罗拉玫瑰028元/株;福建宁德市福安市黄玫瑰064元/株;浙江嘉兴市海宁市大马士革3号玫瑰1元/株;安徽合肥市巢湖市冷香玫瑰05元/株等。
总之和玫瑰一样,近期花市的价格基本都是随行就市,行情也表现得较为坚挺,大家送花的时候按需购买即可。
当然除了玫瑰之外,情人节还可以送:
1、送郁金香:郁金香的花语是最浪漫的故事和永恒的爱,与玫瑰在相同色系下的花语基本上一脉相承。
2、送马蹄莲:马蹄莲是欧美国家新娘捧花的常用花,花语是忠贞不渝,永结同心。
3、送勿忘我:勿忘我又叫星辰花,花语是永恒的爱、浓情厚谊、永不变的心。
4、送向日葵:向日葵的寓意是沉默的爱,代表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5、送紫罗兰:紫罗兰寓意永恒的爱情,情人节送上一束,代表彼此的爱能够天长地久。
中国有哪些情人节?
不少网友调侃道:“今天是西方情人节,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不过。
”那么建议大家可以过一过中国自己的传统情人节,而且还不止一个。
1、中国最传统的情人节——元宵节
元宵节是情人节估计鲜有人知,但如果提到辛弃疾的那首著名词篇,相信大家就恍然大悟了,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所周知,元宵节这天的传统习俗是要逛灯会,但古时候是有宵禁制度的,也就是晚上不让出门,但元宵这天例外,很多未婚的女子才得以相约出门,幽会情郎,一起燃灯放焰,喜猜灯谜,交互爱意。
2、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上巳节
上巳节即农历三月初三,这个日子适合郊游踏青,更适合青年男女的交往与爱恋,因此在上巳节通过祭高_、祓禊和鼓励在这一天男女相会与交往等民俗,成为了男女青年谈恋爱的重要节日。
《礼记》记载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上巳节期间,可以“奔者不禁”,因此上巳节也属于情人节的性质。
3、中国最浪漫的情人节——七夕节
而七夕节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因为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广泛意义上最浪漫的大众情人节。
总的来说,七九头到来意味着温暖的春天已如期而至,再加上又和一年一度的情人节相撞,可以说是双喜临门,但这天下雪可能会对庄稼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农事管理工作切勿放松,以避免“雪落七九头,光棍也发愁”的苦恼。
此外,花农朋友们也可以积极抢占这一鲜花销售的“黄金期”,让自身得以实现多渠道增收,同时又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最后想问大家,你们平时会过西方情人节吗?你们那现在鲜花价格涨到了多少?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三月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今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其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全区放假两天。算一算,加上紧随而至的清明节,从4月2日至8日,在广西,人们将能够尽享五日假期春光,让人羡慕。
三月三,是壮族的情人节,从这一意义衍生出来的更多节日内容,使其成为壮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不惟壮族,贵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为自己的情人节,场面无尽热闹。青年男女们在这一天,相聚于山林间、溪水旁,自由地寻找自己的所爱、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唱歌起舞,欢快淋漓。
这个节日,为更多的国人所不知,尤其在北方地域。
但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我们发现,三月三,不只在南方少数民族的歌声里,它也曾那样天然地镌刻于汉民族的骨子里、血脉中。
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声音,记录下了我们的情人节和中国爱情。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诗经·郑风·溱洧》——这首经典的爱情诗里,青山碧水、红桃绿柳、明媚的阳光、衣着光鲜的可人儿、光洁滑嫩的脸庞、欢喜怦然的心、或粉或白的芍药花、嬉戏追逐的身影——三月三,原初的自然的大胆的爱恋,在山水间流淌开来,让人心醉。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汉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只是因为那样的专制、那样的礼教对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鞭长莫及,这个节日才得以原生态地在那些地方幸运地存活下来。
今天,我们的情感需要被西方情人节所解释,我们的情感表达以西方情人节作为载体,西方情人节被赞“开启了中国人的情感革命,让中国人变得更浪漫了”。
我们曾经是那样一个浪漫的民族啊!我们的先人曾经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浪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生活。
那是人类的童年。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在匆匆行走的路上把自己的东西弄丢了,仓促起身,把别人的东西捡起来,当成自己的,然后继续往前走。
但是,别人的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永远。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是谁,想一想我们来自何处。我们需要回溯到过去,那里有我们的精神之源。
我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些图景那些文字背后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力量。这是我们更好前行的希望所在。
三月三,一个给人带来希望的节日,让我们从这里开始。 “女儿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
女儿们一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
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跟中国上巳女儿节来的,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由妈妈领着互相串门,头戴石榴花避邪求福。女孩互相请自己好的玩伴串门,外公家要送女孩好多玩偶,以多少来衡量门庭是否殷富。女孩要把玩偶都摆上架子,同时附带梳妆台各种用品等器物,再在架子旁边插上桃花,挂上灯笼,并且人偶要换好多种服装,据说,这事从平安时代贵族少女流行给玩偶换衣服的游戏开始的,源氏物语里的紫姬幼年时就经常做这种游戏,并且家里要载上桃花的盆景,摆法又各有不同,以桃花酿酒喝。无论娘家人赠玩偶还是赠桃花,都代表的是祝福女孩健康成长。长大后,这些都作为了女儿出嫁的嫁妆带入了夫家。并且这些玩偶,年年都要出来摆放。与之相对的是五月初五男孩节。五月初五本是中国的端午节,在是日本则是特有男孩的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悬挂鲤鱼旗,祝福男孩健康成长,鲤鱼跃龙门,我们熟悉的《机器猫》中就有关于男孩节的篇章
农历七月七日通常被人称作中国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1、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 2、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在古代星宿体系中。 3、“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4、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 5、“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习俗: 1、香桥会: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2 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是上巳节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夕节(即乞巧节,七月初七)。 上元节做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 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节又称女儿节。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叫作上巳节,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 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由于青年男女会在这天都汇聚到河边,为古人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契机。《诗经·郑风·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当然这样青年男女集会的场合,女孩们一定是盛装出席的,直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女儿节”。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3 全网情人节是什么时候 什么是全网情人节?跟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出现了一个全网情人节,也就是520网络情人节。网络情人节是信息时代的爱情节日,定于每年的5月20日和5月21日。“520”用中国汉语来说,谐音就代表着“我爱你”。 520网络情人节 520情人节现在是年轻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在网络情人节,新人扎堆登记看重日子“吉利”,婚姻登记处爆棚。情侣们奔波在买礼物的路上,随时随刻都要在朋友圈、微博记录甜蜜。一些老年人、中年人也纷纷在“520”和“521”秀恩爱。“520”朋友圈“爱情刷屏”,表白与红包齐飞。不少仍是单身的男女就要开始被各种“别人的”礼物、美食、告白轰炸,也创造了不少经典,戳中你的笑点或柔软,当然,其中必然是散发着浓浓醋意的。于是乎,一个520演变成一场全民狂欢,有人爱的没人爱的都掺乎进来。许多商家也纷纷利用节日做一些营销活动。 七夕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七夕情人节也是如今年轻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到了一年中的2月14,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现已成为世界各国青年人流行喜爱的节日。舶来品节日诸如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日渐在我国的年轻人中深受重视,有些中华传统节日可以不知道或者忽略,而这些西方节日却是每每一定要在朋友圈冒冒泡,给知心爱人道个节日问候。。。咱就不就这个现象吐槽什么痛心疾首,扶华灭洋之类的话题,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中国古代三个传统的情人节:一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三是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古人的浪漫与多情,往往总是寄于优美动人的诗词之中!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在月与灯之间,等眼眸明亮的伊人。然而几家欢喜几家忧,有的人牵得意中人共游花灯盛会,有的人却弄丢了最爱的人,望着街上恋人双双,暗自神伤。真不愧是情人节的经典场景! 辛弃疾也在《青玉案元夕》记录了自己元宵节撩妹的传奇历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的晚上,好不热闹,车马、鼓乐、灯月交辉,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观赏花灯的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意中之人——却总是踪影难觅,那个急啊,火烧火燎的,找了一遍又一遍,绝望的几乎要上百度发寻人启事了,突然峰回路转,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然后,辛老前辈去撩了还是没撩,咱不得而知了。 在古代,一年中的平常日子,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特别的节日如元宵节,才可以出门。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结伴游玩,为自己物色对象,于是元宵节便成为了一年中的第一个情人节。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丽人行》)上巳节这天,长安水边有很多漂亮的**姐,不仅颜值高,而且皮肤白身材好,怎么看都是男性的梦中情人。既然美女都有了,那肯定有才子闻风而至,纷纷吟诗作对,尽显风骚,以求佳人欢心。 上巳节:相传,黄帝的生日就是三月初三,有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庆贺黄帝生辰,人们会在三月三这天出门春游,或者在水边宴饮。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的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在《诗经》中,上巳节被称作中国情人节,如果这样算起来的话,那咱们中国的情人节可比西方的情人节整整早了1000年!时到如今,上巳节这么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日,现代只有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才能看见这个节日。 鹊桥相会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鹊桥仙 》)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其实,七夕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源自星宿(婺女星)崇拜,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又称“七姐”、“七娘妈”等。七夕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古代男女过情人节,其实很含蓄,他们顶多就一起看看风景,吟诗作对,而且往往是一群人,很少有单独相处的机会,否则会传出闲话的。 古时的男子又是怎么样“撩妹”的呢?不同于现在的男子追女子,大多数是是“单刀直入”。古时男子追求女子更加讲究“套路”。含情脉脉的男子可能解下随身的玉佩赠与女子以表达自己的爱恋,而含苞待放的女子则会温婉地留下自己精心缝制的香囊、荷包、手帕等小物件以传达自己的心意。 现在社会再重现不了古代热闹集会的景象了,商场虽然更高端但却没有那种浪漫的感觉,并且相较现在鲜花加巧克力的传统情人节礼物,古人互赠的贴身定情信物也要更有意义,这么看来,古人虽然含蓄,但过起情人节来要比我们更加浪漫。 中国传统情人节日2 中国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 七夕的由来 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那2月14呢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所以这么称呼。 七夕含义: 其实,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除了穿针乞巧,还有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后来这个“乞巧节”还被传到东南亚以及日本和韩国。 中国传统情人节日3 真正的中国情人节是哪一天? 农历七月七日通常被人称作中国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1、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 2、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在古代星宿体系中。 3、“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4、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 5、“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扩展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